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教你读史 ① 中国古代政府举行大规模的赈灾活动,日常的贫困救助则由民间社会负责 ② 北宋范仲淹开设的“义庄”、南宋朱熹提议创办的“社仓”、明清商人和佛寺的参与
均是民间救济的重要表现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救助体系的特点。 提示 政府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或以官府救济为主,以民间社会救济为辅);救 济形式多样;注重可持续性;注重救助与经济手段的结合;施助主体多样(或以前以官绅 为主,明清后商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佛寺发挥重要作用;宗族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儒 家思想。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__救__灾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__赈__济__。
思考: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的发展趋势。 提示 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 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趋势二: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 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 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空坐标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3 培养·史学思维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 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 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 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任务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如何演变?
县下设乡里。 乡设三老,里 设里正,乡里 之外设亭
百户为里,五里 为乡,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里甲制。十户为 一甲,一百一十 户为一里。
基 层 组
织
中国秦汉古代基层治唐理以政府、村宋 社、家族和明乡绅为主要力清量。
社 会
什伍制度
治
理
邻保制度
➢ 汉三老石室
保甲制
➢ 十家总牌
任务三:归纳中国古代开展社会救济的主要内容
实施者
措施
侧重点
政府 (主体)
①建立仓储制度: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
②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④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密。
CONTENTS
鸠 杖
思考:中国古代开展社会救济的原因?
材料一:凡义仓之粟, 唯荒年给粮,不得杂用。 若有不熟之处,随须给 贷及种子,皆申尚书省 奏闻。
——《旧唐书》
积
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极
政治:保证赋役征发,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
消 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极
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CONTENTS
户籍制 度体现 起源早 家本位 地域性 等级性 世袭性 多重性 的特点
管理松弛, 永停编审。
清
1.东晋:黄籍、白籍和土断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1、战国开始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商君书》
原因: (1)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内在 需要; (2)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3)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北宋)石介《徂徕集》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户分主客,主户纳赋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
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
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
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朝:按职业定籍;一旦定籍,世袭其业
二、历代基层组织
“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 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
——(清)陆世仪《保甲书广存》 乡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 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汉书·食货志上》
秦汉时期:乡里制
《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 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 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南朝梁)沈约《宋书·州郡志一》 原因: (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 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 主阶级的依附阶层。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 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4、隋唐成熟
宋朝 由主征户发、客赋户役分为藉主的经济职能转向基两层税治、理附的加税政、治代职役能金;、再发徭役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摊丁入亩, 永停编审
①中央集权制度 的不断强化; ②户籍制度下人 身依附关系逐渐 减弱 ②统治者的改革;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的任务是
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
五家为伍 互
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与相互监督机制 1.秦朝:①基层组织——乡里制度; ②社会治理——什伍组织
十家为什 百家为里
相 监 督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名词解释」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 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 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 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 要途径。
民族
户别
蒙古人
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
色目人
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
汉人、南人
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藤花户、阴阳户、礼乐户、 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 、舶商户、葡萄户、淘金户、采珠户、女真户……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7.唐朝:户籍三年一造 8.宋朝: 主户与客户 9.元朝:“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10.明朝:户贴制度、职业定籍、户籍称“黄册”;张居正一条鞭法
基层组织
乡 里 制 度
乡 里 制 与 保 甲 制 逐 步 合 一
社会治理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诸色户计 减
户帖、黄册 弱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宗
族、
常平仓制度
慈 善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建造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
3.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知识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知识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里设里正。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方式和手段多样;
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求助活动,族产 宗族 福田院
众济院
善堂、善会
明初优抚高 慈善组织 年平民;养
济院
政府救济的重点是救灾和救急, 社会救济重在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既包含制度建设,也涉及国家机构 的建立与完善;
民间救济从自发性逐渐走向组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
进步性:有利于促进封建社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维护统治,增强百姓对政权的认同; 有利于增进百姓对中国传统儒家”仁政文化的认同感
特点: 渐进性;便民性; 人民性;公平化; 民主化;法制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地发展深化,户籍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农业 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市化。关于社会基层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断 强调: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 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 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 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过程中应该体现对所有公民的公平性原 则,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渐进性、人民性、便民性原则。确立普遍平 等的公民权利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构现代民主国家制度 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的必由之路。
朝代 秦朝 汉朝 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 和南朝
隋朝
社会救济
措施
实施主体
常平仓制度 政府
官仓 义仓
政府 民间自置
优抚 政策
鸠仗
专门机构
原因: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治国理念思想指导; 维护统治的需要; 中国尊老爱幼、扶弱济贫文化传统 的影响; 自然灾害频发 特点:
唐朝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朝代
魏晋 南北朝
黄籍、白籍、土断
户籍制度
隋唐
隋朝:重新核定户籍。(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元 宋朝: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
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客借户人:之没牛有,土受地人的之佃土户,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
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 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朝代
户籍制度
(元南魏朝北晋)朝将其黄全籍部、人户白,籍以、职土业断、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
计的”户隋…计唐… ,民是元户隋 唐朝户赋计承朝役数隋:的量制重主最,新要多管核承,定理担占户更者全。国严籍总,。户户(数籍大的三索80年貌%左一阅右造),。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
宋元
宋朝: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朝:“诸色户计”,按职业定户籍,军户、民户、
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意义: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②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学习难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学习目标】1. 通过分析户籍简、手实、户籍文书、户帖、黄册等实物史料,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树立实证精神;(素养目标:史料实证)2.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认识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素养目标:唯物史观)3. 从时空角度梳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发展历程;(素养目标:时空观念)4.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素养目标:历史解释)5. 密切联系实际,聚焦精准扶贫,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家国情怀。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时空定位】【名词解释】(1)户籍制度:历代政府对自己所管辖范围的人口数量进行登记、调查、记录在册的管理制度。
赋役征发是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
(2)宗族制度: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在维系它的运转。
这套系统主要是以族长、族规和祠堂为核心。
除了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宗族还有一套管理系统,就是以开办族田、义庄、义学为核心的救济系统。
族田的作用就是从事公益事业,修桥筑路,或者救济贫困的老人。
宗族所有的田产也叫义庄,所谓义学,即宗族会资助家族中比较优秀的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但是其将来当官之后要反哺乡村、反哺这个家族,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承机制。
【问题引领】1.阅读教材第一目【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回答相关问题(1)根据下列时空定位轴,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完成表格)(2)根据【历史纵横】P99,分析东晋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变化: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
明清时期,慈
善组织开始兴 起
导入新课
四、知识梳理与探究
唐朝的户籍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 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 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 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 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 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 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一、基层治理的基石
材料16 孟子谈仁政时,强调要优先
救济鳏寡孤独。他说: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
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
告者。在文任王何发一政个施社仁会,,必总先会斯有四一者些。 不幸的民众—,—他《们孟不子能·经梁济惠独王立下,》 需要政府的救济。从国家的立场上 问来题说4,:照结顾合和所救学济,贫谈穷一卑谈微:之为人什,么 说抑对制下豪层强贫世苦家无无依穷的的人欲民望进,行是救首济先是 “要仁做政到”的之,始至?少在法律层面上将各 种民户当“编户齐民”一同对待, 以保证他们的生存权。这也是儒家 仁政思想的体现。
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 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二、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4
浙江·明末赋税与户口 江苏·明代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
2023 【乙卷】明代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2022
广东·宋代保甲制度
河北·元朝户籍
山东·(清)程元通控告棚民案(社会治理)
隋(唐5)受经既济重水视平官限方制储,备未,形也成大社力会提保倡障民制间度。
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慈善组织
辅助 (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 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隋朝——“大索貌阅”
材料:“机巧奸 伪,避役惰游者 十六七。四方疲 人,或诈老诈小, 规免租赋。” ——《隋书·食 货志》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用以整顿户籍 和赋役的措施。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 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 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 “大索貌阅”的实行既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也打击了豪强地主;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 劳动力,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 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 的需要。
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知识拓展2: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 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 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 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 “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 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 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 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 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 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①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 秦汉 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讼狱、赋税;设
游缴,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 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③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 担任。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 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 长、里长。
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 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精品课件 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3)演变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 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原因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 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孟子、墨子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2.主要方式 (1)政府设置救济机构: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 粮价;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唐朝政府开始设置专门机构 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 (2)鼓励民间救济:隋文帝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3)宗族内部救助: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4)慈善组织救济: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 善会等慈善机构。
1.历代基层组织 (1)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 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演变概况 ①秦汉时期实行乡里制度: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啬夫、 游徼,分别掌管教化、狱讼、赋税和捕盗;乡、里之外有亭,亭 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②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 坊正、村正。 ③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 里长。
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 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 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 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 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 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 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史料实证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 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 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 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 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 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建造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
3.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知识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知识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里设里正。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知识点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宋之前(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③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2)优抚政策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2.宋之后(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1.阅读教材P99“历史纵横”及“思考点”,思考: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东晋在江南建立政权后,一方面沿用西晋时期的“黄籍”制度,另一方面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原因在于户籍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南迁的人口进行了登记,才会将其纳入以后征收赋役的范围。
若不这样,将会激化其政府和南迁北方人与南方土著人的矛盾。
(2)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其原因是: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藩篱;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允许产权流动,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强。
2.结合教材P99右下角“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插图及P98本课导语思考: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修造“黄册”?提示:“黄册”就是户籍册,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3.阅读教材P101“史料阅读”,思考:你如何认识商周时期的救济设想?提示: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而且天灾人祸不断,人们的自救能力差,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因此政府必须做到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各项准备,保证粮食和各种物资的充足。
史料所反映的古人备荒的意识和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对今日的救灾工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4.阅读教材P102“学思之窗”,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提示:(1)古代政府之所以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其原因是: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助是必须的,用法律对此进行规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将这一救助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做体现了政府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在百姓心中树立政府的威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这样的规定能否落实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治环境。
因为只有统治者英明,能够励精图治,深深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能够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时,这样的规定才能够落实。
否则,不能落实。
[思维导图]户籍制度材料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
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指出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
提示: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
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
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户籍具有世袭性。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
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
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
此举表明()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C[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提及户籍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A、D两项;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
故选C项。
]2.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D[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A、B两项均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材料“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说明C 项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
]以唯物史观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1.内容: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一般说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人民中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成员进行福利救助。
2.思想基础(1)诸子百家学说。
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如孔子的“理想社会”的大同和小康,孟子“仁政”思想),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顺应自然的见解。
(2)宗教思想。
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
3.主要特点:政府主体,民间辅助。
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4.不足之处(1)具有宗教色彩。
(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
(3)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3.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
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
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
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A.国家税源枯竭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C[根据材料中“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的信息可知C项正确;“国家税源”“经济结构”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A、D两项错误;材料中“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说明B项错误。
]4.《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A[材料中“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是指直接救济,“大兴土木之役”是指“以工代赈”,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