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材之——中药学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的作用用药禁忌

合集下载

中药学复习资料: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学复习资料: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学复习资料: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学属于卫生招聘考试常考的内容,今天带领大家回顾中药学复习资料: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
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2.常用道地药材产地
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川乌/附子)、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苍术)、广东(陈皮、砂仁)。

3.中药的采集
(1)药用部位
【全草】益母草、木贼草;
【地上部分】益母草、豨莶草、灯芯草、泽兰、荆芥、紫苏;
【花粉】蒲黄;
【果实】马兜铃、瓜蒌、槟榔;
【种子】决明子、白果;
【带花的果穗】夏枯草;
【根】大黄、生地黄、黄芩、紫草、茜草、龙胆草、天花粉(瓜蒌根);
【茎】天麻、薤白
(2)采收季节
①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

②叶类药材,如大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

③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则应在刚成熟时采收。

④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麻、大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二、八月)采收。

⑤树皮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清明至夏至间)植物生长时采收。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课件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课件

5、漂:以多量水多次漂洗药材的方法,用以减 轻毒性或除去盐分或腥臭异味。 6、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获取极细腻 粉末的方法。适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材。 三、火制:通过以火加热的方法炮制药物。 1、炒:目的是增效、改性、减毒或矫味、矫臭 等。分为清炒、拌炒(加固体辅料)两类。
⑴清炒:按火候又分为: ①炒黄——文火短时间炒,使药材颜色变黄或 加深;目的:增效、缓性、减毒。 ②炒焦——中火加热,使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 内部加深,并有焦香气;目的:消食健脾或减 轻刺激性。 ③炒炭——武火加热,使药材表面焦黑,内部焦 黄或焦褐;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加热拌炒的方法。 目的: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常用液体辅料的作用: ⑴酒:一般用黄酒。缓和寒性,引药上行;活血;矫臭 去腥。 ⑵醋:引药入肝;疏肝止痛;减毒缓性;矫臭味。 ⑶盐(水):引药下行;补肾;缓和辛燥性。 ⑷姜(汁):减寒性;止呕;缓性(刺激性)。 ⑸蜜:润肺止咳;补脾益气;缓性;矫味。 ⑹其他:油(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甘草(汁)、米 泔水、黑豆汁、胆汁、鳖血、童便、萝卜汁、石灰水 等。
天麻
动物药材:生长活动季节、便于采集时。 矿物药材:全年皆可
海马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概念: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 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 过程。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 要。。 4.纯净药材,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用量准确。
5.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和制剂。
6.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7. 以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8.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中药学总论-第2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学总论-第2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三、剧毒药物应专柜上锁,专人保管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一、什么是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域、地区 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如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 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 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阳春砂(砂仁) 等。
二、确定道地药材的因素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生物污染、人为污染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
干燥处理贮藏、密封贮藏、吸潮养护、化学药剂养护、气调 养护-现代手段,成本高。
经验贮藏方法:泽泻、丹皮放在一起泽泻不易虫蛀,丹皮不 易变质;花椒和有腥味的动物类药物如地龙放在一起,防地龙虫 蛀;白芷、党参放入米糠、谷糠层层间隔存放,可放久。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一、中药适时采集的重要性 • 药材采收期确定的三个依据:
1、有效成分含量
如蓼科植物大黄根,有效成分蒽酮。
2、有毒成分含量
如杜鹃花科植物“照山白”有效成分总黄 酮、有毒成分“梫木毒素”。
3、药材产量
பைடு நூலகம்、采收时节
1.植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从理论上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 ,通常以入药部位的成熟程度为依据。
关,但关键因素是临床疗效。
三、道地药材的变迁
山西上党人参绝灭,现以东北人参为贵 。
川芎《本经》即有收载,宋代才成为道 地药 材。
三七原道地药材产地为广西(广三七、田 七),现为云南(滇三七)。
道地药材的概念:
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质优良、炮 制讲究、疗效突出的药材。
道地药材不足:
药材的引种栽培 药用动物的驯养 产地对药材的影响: 如大黄的致泄成分“蒽醌”

中药学-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炮制

中药学-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炮制
⑴蒸:有两种分类法:①根据是否加辅料分为清 蒸和加辅料蒸;②根据是否密闭可分为直接蒸和 密闭蒸。目的:改性、减毒、利于贮藏、软化。 ⑵煮:将药材放入锅内加辅料或不加,以清水煮。 目的:减毒、改性、清洁。
⑶淬:将矿物药煅红后立即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 冷却。目的:使药酥脆、减毒、增效、洁净。
⑷燀:将药材放入沸水中短暂浸煮,迅即取出。 目的:除去非药用部分;或便于肉质药材的干燥 贮藏。
⑵拌炒(加固体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辅料有麸、 米、土、砂以及较少用的蛤粉、滑石等。各自的作用分别 是:
①麸:补脾、缓性、除腥臭等。
②米:健脾止泻、减毒、矫臭味等。
③土:多用灶心土,也可用黄土、赤石脂等。
④砂:增效——使坚硬药物酥脆,易于粉碎;减毒;洁净; 矫臭味等。
⑤蛤粉:使药酥脆、减低滋腻性、矫味、增强化痰作用等, 用于拌炒胶质药物。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一.产地
道地药材:特定产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质 量稳定;药效突出。
关键所在:药材质量。
部分省区传统道地药材举隅:
甘肃:归、芪、党、黄、草;四川:连、芎、附 (乌)、膝、贝等;河南:四大“怀药”—药、 膝、菊、地;宁夏:枸杞;青海:黄、虫;云南: 木香、三七、木香、茯苓;东北:人参、花鹿茸; 安徽:木瓜、石斛;山西:党参、黄芪;山东: 阿胶;浙江:白芍、菊花、白术、白芷、香附等。
5、漂:以多量水多次漂洗药材的方法,用以减轻 毒性或除去盐分或腥臭异味。
6、水飞:将质地坚硬、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等 类药物适当破碎后置于乳钵等容器中,加适量清 水反复研磨、沉淀……,从而利用粗细粉末在水 中悬浮性的区别,以提取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三、火制:通过以火加热的方法炮制药物,系深 层加工的主要形式,一般均以影响药物性能为目 的。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

第二章 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

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与其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重要药物的道地产区,各类药材的采收原则。

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都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历代医药人员对此高度重视。

如《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之)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认为药物的品种(真伪)产地(土地所出)、采集、贮存(陈新)与其加工炮制(阴干、暴干及生熟)一样重要。

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于《千金翼方》中增列专篇,其“药出州土”与“采药时节”分别介绍了510多种药物的产地情况和220多种药物的采收时节。

这些经验和知识,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不仅临床医生应当了解,中药人员更应熟知。

现代研究认为,以上环节与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至今仍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临床治疗和进行实验研究使用中药,其药材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品种来源必须正确。

否则,原有药物的疗效无法保证,还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或使研究结果毫无意义,造成人力、经费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中药一般来自民间,在文字记载其功效和主治之前,大多有一个口耳相传的过程。

同一品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由众多的人观察应用,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命名,因而出现多种不同的名称。

如麦门冬因其根的形状而得名,又据《吴普本草》记载,根据其常绿的生长特征,又有忍冬、忍凌、不死药三名,再因其叶如韭叶,而秦名乌韭、楚名马韭、越名羊韭、齐名爱韭与香韭;此外,还有禹余粮、仆垒、随脂等诸多名称。

这就是中药的。

仅据《中药大辞典》引用,虎杖等药的别名多达三、四十种。

另一方面,不同的品种,又可能被称为相同的名称,如在《中药大辞典》中,被称为“过山龙”的品种有23种,其中的“土黄连”亦有20个品种。

在《本草纲目·序例》中,也专列了大量“一名二物”、“一名三物”、“一名四物”和“一名五物”的药物。

《中药学》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 ppt课件

《中药学》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  ppt课件

ppt课件
29
二、生霉
(一)生霉的原因
在适当的温度(25C左右)、湿度(空气中相对 湿度在85%以上或药材含水率超过15%)、适宜的环 境、足够的营养条件下,散落在药材表面上的霉菌 孢子即萌发为菌丝,溶蚀药材的内部组织,促使腐 败变质。
ppt课件
30
(二)常见霉菌的种类
常见的有根霉属、毛霉属、青霉属、曲霉属 等多种霉菌。有的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为黄曲霉毒 素,对肝脏有强烈毒性。
26
(二)常见的有害昆虫和种类
➢ 有害昆虫可以分为以下3大类。 1、甲虫类: 如米象、谷象、药谷盗等。 2、蛾类: 如印度谷蛾、地中海粉螟等。 3、螨类: 常见的有粉螨、干酪螨等。
口服中药中活螨和螨卵的检查已经列为专项质量 检测项目。
ppt课件
27
(三)虫蛀的防治方法
1 温度 处理法
冷藏和高温处理,常用的高温法有 曝晒法、烘烤法、热蒸法及远红外 高温法等。
ppt课件
21
动物类药材
阿胶
应在冬至后剥取,此时皮厚质佳。
ppt课件
22
动物类药材
斑蝥
应在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ppt课件
23
三、矿物类药材
采集时间
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 采收。
ppt课件
24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及其防治措施 中药的贮藏保管方法
ppt课件
25
一、虫蛀
(4) 花类 一般在花开放时采收。有些则于花蕾期采收,如槐米、金
银花、丁香等。但除虫菊宜在花蕾半开放时采收;红花则在花冠由黄
变橙红时采收。
ppt课件
8
(5) 果实和种子 应在已成熟和将成熟时采收;少数用未成熟的果 实,如枳实等。种子多应在完全成熟后采收。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及贮存方法,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药效十分重要。

(一)产地同一种药物由于产地不同,其质量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是由于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分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和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云南的三七,内蒙古的甘草、黄芪,四川的川芎、川乌、川贝母,重庆的黄连、陈皮等。

由于中药的质量依赖于产地的自然条件,因此选择使用“道地药材”是保证药效的重要前提。

(二)采集中药的采收时节与方法对保证药物质量关系密切。

一般而言,药材的采收应该在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进行。

植物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根据用药部位不同,可归纳为:全草大多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花及花粉一般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果实及种子大都在成熟时采摘;根及根茎一般在初春或秋末采收;树皮及根皮通常在春夏之间采剥。

动物药应在生长、活动季节捕捉采集。

如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贝壳类多在夏秋季捕捉;桑螵蛸、露蜂房多在秋季卵蛸、蜂巢形成后采集;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大多在夏末秋初捕捉。

矿物类药,全年皆可采挖,只需注意方法,择优采用。

(三)干燥干燥是保存药材的基本条件,其方法有晒干、阴干、烘干和用石灰干燥等。

晒干法主适用于肉质类药材;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

有些药物不适合上述方法干燥,特别是易变质的药材,则适宜于石灰干燥法。

近年来,远红外干燥和微波干燥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的干臊中,具有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且能杀灭微生物等优点。

(四)贮存药材贮藏保管的好坏,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如果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甚至失效。

《中药学》中药的发展、产地和采集知识点

《中药学》中药的发展、产地和采集知识点

《中药学》中药的发展、产地和采集知识点中药起源于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

一、中药发展1.《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

2.《神农本草经》分为上、中、下三品,载药365种。

书中还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并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储存、真伪鉴别等,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3.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4.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及便于储存、调剂、制剂等。

5.隋唐时期《新修本草》该书收载国产和外来药物844 种,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九类。

该书增加了绘制的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新修本草》是世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性著作,对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宋·唐慎微编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每味药物附有图谱。

7.明·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 幅,附方11096 首,新增药物374种。

本书按“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的分类方法,基本上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本草纲目》中的每一味药都按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分别叙述,详细地介绍了药物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产地、形态、真伪鉴别、采集、栽培、炮制方法、性味功能、主治特点。

《本草纲目》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在世界科技史上永放光辉。

【中药知识】中药的采集、加工及贮藏

【中药知识】中药的采集、加工及贮藏

【中药知识】中药的采集、加工及贮藏一、中药的采集(一)了解中药的生长特性药用植物的生长、分布与纬度、海拔高度、地势、土壤、水分、气候等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采集中药就必须掌握这些特点,了解其生长环境和分布规律。

例如,车前草、益母草等多生长在旷野、路边或村旁;菖蒲、半边莲、金钱草等常生长在水中、沟边和沼泽地带;桔梗、栀子、百合等生长在山坡、丘陵地区;半夏、天南星、七叶一枝花常生长在阴凉潮湿的地方;而杜仲、鸡血藤等多生长在高山森林中。

(二)掌握采药季节和方法我国气候条件南北悬殊,各地中药生长发育情况不一,且药用部分又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不同。

因此采集的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但要尽量选择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

植物类药物采收的季节性很强,错过时机,不仅影响药效,而且有些根本就不能做药用,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拔了当柴烧”,正说明掌握采药时机的重要性。

同时,采集方法与药物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掌握时机,按时按法采集。

根据前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其采收时节和方法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为依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或花朵初开时采收。

•茎较粗或较高的可用镰刀割取地上部分,如荆芥、益母草、紫苏等;•茎细或较矮带根全草入药的可连根拔起,如夏枯草、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有的在花未开前采收,如薄荷、青蒿等;有的须在初春采其嫩苗,如茵陈。

采集时,应将生长茁壮的植株留下一些,以利繁殖。

2.根和根茎类•多在秋末春初采集,因为这一时期药用部分的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

•古人的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认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故“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秋末以土地封冻之前,植物地上部分尚未枯萎时采挖为好。

过早浆水不足,质地松泡;过晚则不易寻找,也不易采挖,如丹参、沙参、天南星等。

•春初以开冻植物刚刚发芽或露苗时采挖较好,过晚则养分消耗,影响质量。

中药学中药的采集与储存

中药学中药的采集与储存

中药学中药的采集与储存中药学是一门关于中药的学科,其中药的采集与储存是中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药的采集与储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药效和质量,正确的采集和储存方法能够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采集和储存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中药的采集中药的采集应根据药材的特性和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中药采集原则:1. 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不同的中药植物在不同的季节生长,药用部分的采集时间也不同。

一般来说,一年中春季和秋季的药材营养最为丰富,药效最佳,因此采集时应选择这两个季节。

2. 选择健康的植株:在采集中药时,应选择外形健康、没有病虫害的植株,这样采集的药材质量会更好。

3. 采用适当的采集方法:采集中药时应选择适当的采集方法,有些中药植物需要整株采集,有些则只需要采集其部分。

在采集时要注意不要破坏植物的生长点和主干。

4. 采集后及时处理:采集的中药应尽快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杂质和烂块,并且避免阳光直射和湿度过大。

二、中药的储存中药的储存是保持中药药效和质量的关键,以下是一些中药储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 选择合适的储存容器:中药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容器中,以防潮湿和霉变。

玻璃瓶、陶瓷罐或密封袋都是比较适合的储存容器。

2. 控制储存环境:中药的储存环境应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常温和低温储存应根据具体中药的要求来选择。

3. 避免受潮和虫害:中药存放的地方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

同时要防止虫害的侵袭,可使用防虫剂或将药材储存在密封袋中。

4. 定期检查和更新:中药在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质和降解的情况,因此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同时,也应定期更新存放时间较长的中药。

三、总结中药的采集和储存是中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采集和储存方法能够保证中药的药效和质量。

中药的采集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法,而中药的储存则需要注意储存容器的选择和储存环境的控制。

只有正确地采集和储存中药,才能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3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3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3、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源于动物、植物、矿物及少数人工制品。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藏是否合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神农本草经》有说:“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用药法象》也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

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

”可见,药物产地、采集和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

一、中药的产地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差异很大。

古代医药学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由此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

道地药材的确定除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产量等因素有关外,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

中国传统的道地药材按资源分布区域不同主要分为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江南药、西药、藏药等类。

1、川药:指四川、重庆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

四川、重庆是我国著名药材产区,所产药材近千种,居全国第一位。

川产珍稀名贵药材有麝香,冬虫夏草,川黄连,川贝母,石斛,熊胆,天麻等。

大宗川产道地药材有黄连(川黄连—重庆石柱),川泽泻,川白芍(“银心白芍”),川白芷,川牛膝(四川天全),川郁金,川黄柏,川芎(四川灌县),附子(四川江油),川木香,川大黄,川枳壳,川杜仲,川厚朴,巴豆,使君子,明党参等。

四川道地药材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带性分布。

如:高原地带的冬虫夏草,川贝母,麝香;岷江流域的姜,郁金;江油的附子;绵阳的麦冬;灌县的川芎;石柱的黄连;遂宁的白芷;中江的白芍;合川的使君子,补骨脂;汉源的花椒,川牛膝等,均为国内外著名中药材。

中药

中药

解表药
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
表证的药物。
分类:发散风寒药、发散
风热药。
表证:六淫之邪从人体皮毛、 口鼻侵入,引起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舌苔薄,脉浮等症状 表现。 分类: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发散风寒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 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麻黄: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1、发汗解表, 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 汗者 。 2、平喘,用于各种咳 喘。
羌活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外 感风寒湿表证、风湿痹痛、头痛、 牙痛等,尤其善治上肢肩臂疼痛。
白芷 杭白芷、川白芷 祛风解表、通鼻窍、止痛,用于外感风 寒表证、鼻渊、头痛、牙痛等,尚能燥 湿止带,适当配伍,可用于带下证。
生姜或干姜:姜的鲜或干燥根茎。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温胃之呕:用于胃寒呕吐,适当配伍可用 于多种呕吐。 3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嗽,痰白清稀(干 姜或姜)。 4解毒:药物(生半夏、生天南星、生附子、 生乌头等)中毒,食用变质的鱼蟹中毒。 [用量用法]3-9g,水煎服。
用量:根据药物的性能、配伍、剂型 以及病情体质年龄等确定。 服药方法:给药途径、剂型、煎煮法 及服药方法。
常用中药
第一节解表药 第三节泻下药 第五节化湿药 第七节温里药 第九节 消食药 第十一节活血化瘀药 第十三节止咳平喘药 第十五节平肝息风药 第十七节补虚药 第二节清热药 第四节祛风湿药 第六节利水渗湿药 第八节利气药 第十章 止血药 第十二节化痰药 第十四节安神药 第十六节开窍药

二、中药的炮制 1、炮制的目的 2、炮制的方法 (1)修制 (2)水制 (3)火制 :炒(清炒,根据炒的火候和程度 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加固体敷料炒,如 麦麸子、沙土、滑石粉等),炙(加液体敷料 炒,如醋、酒、盐水、蜂蜜、姜汁等),煅, 煨。 (4)水火共制:煮,蒸,禅。

中药学

中药学

(二)采集
1.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 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2)服药方法 1) 汤剂宜温服。 2) 解表药宜偏热服。 3)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4) 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5) 服用丸剂用温开水吞服。 6) 服用散剂用温开水冲服。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药物 麻黄
桂枝 △
性味 辛,微温
辛、甘,温
功效 共性 个性
用量 ( 克) 3~10
桑叶
辛、苦,寒
辛凉解表
6 ~ 12
●疏散风热用黄菊花;平肝明目用白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
二、祛风湿药
药物 性味 功效 共性 个性 用量 (克)
独活 秦艽 威灵仙★ 五加皮●
辛、苦,微温 辛、苦,凉 辛、咸,温 辛、苦,温
祛风除湿 祛风除湿 祛风除湿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清热除蒸、清利湿热 通络止痛、软坚消鲠 强筋健骨、利水消肿
(二)五味
1.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 敛、固涩作用。 2.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 泄、燥湿等作用。 3.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 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
4.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 行气、行血作用。 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 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另有淡味药,即无明显味道。“淡”则 “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

中药学第二章

中药学第二章
46
五、常用炮制方法
(十四)淬 将药物加热烧后,趁热投入醋或其它药物所
煎的浓汁中,使之充分吸收入内,这种方法 叫做淬。如灵磁石、代赭石用醋淬,制甘石 用药汁淬。淬的作用,除能使被淬的药物酥 松易于粉碎外,还因药汁的吸收会改变其性 能。
隔水加热。蒸的作用,主要能使药物改变其原有性 能,如生大黄有泻下之功,经蒸制成为熟大黄,在 临床上主要用它清化湿热、活血袪瘀的作用。另 外,还有矫味作用,如女贞子、五味子经过蒸制能 减少其酸味。
45

五、常用炮制方法
(十三)煮 是将经过整理及洗净的原药,放在锅内用清
水与其它辅助药料同煮至熟透。如附子、川 乌与豆腐同煮可减少毒性。
27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概念 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
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 进行加工处理的一些方法。 二、炮制原则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8
三、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与副作 用,保证用药安全。
如附子火炮以减毒,大黄蒸制以缓和烈性, 常山酒制以抑制催吐之副作用等。
4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2、植物药采收时间 (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
期采收。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
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 时采收的。
5
植物药采收时间
6
植物药采收时间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 采收。如苏叶等。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砂炙,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 入药物拌炒,至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 板、鳖甲等经过砂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 丸。

中药的品种、产地与采制贮存

中药的品种、产地与采制贮存

概述
一、含义☆ 二、主要内容☆ 三、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
四气
(一)含义☆ (二)标定四气的依据☆ (三)临床意义
五味
(一)含义☆ (二)五味的标定依据☆ (三)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归经
(一)含义☆ (二)确定归经的依据☆ (三)临床意义 (四)理解归经应注意的问题
升降浮沉
(一)含义☆ (二)确定的依据 ☆ (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四)临床意义 (五)理解升降浮沉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中药的品种、 产地与采制贮存
一、品种
①来源于同一科者 ②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 ③来源于同一个品种的不同部位。
二、产地:
(一)、什么是“道地药材” ☆ (二)、形成“道地药材” 的条件 (三)、确定“道地药材”的依据☆ (四)、主要“道地药材”品种☆ (五)、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毒性
(一)含义☆ (二)影响毒性的因素☆ (三)正确对待中药毒性
性能小结
四气--------------定性的性能 五味--------------具双重性的性能 归经--------------定位的性能 升降浮沉--------定向的性能 毒性--------------反映安全度的性能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一见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滥炙煿莫相依。
三、剂量
(一)含义: (二)确定剂量的因素: ☆
①药材方面: ②应用方面: ③患者方面:
四、中药的用法
(一)给药途径 (二)应用形式 (三)汤剂的煎煮方法 (四)服药方法

中药学第二章

中药学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
1. 道地药材:又叫“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缺一不可)
2.道地药材举例:甘肃当归,云南三七,广东陈皮,宁夏枸杞子,山东阿胶,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浙八味,四大怀药(包括地黄,菊花,牛膝,山药。

怀药,指河南境内出产的道地药材;四大,指的是古代的地名)。

3. 道地药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人参、三七产区的变化。

4. 植物采集时间规律:
①全草(植物药以其全株入药者):植物枝叶茂盛,即花朵初开时。

(薄荷、紫苏叶)
②叶类:花蕾将开放/正盛开时采收,但霜桑叶必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荷叶、艾叶)
③花类:未开放的花蕾/刚开放的花朵。

④花粉:花朵完全开放时采收。

⑤果实和种子一般在成熟时采收。

⑥根、根茎(块茎):早春(农历二月)/深秋(农历八月)。

(天麻)(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秋则枝叶就枯,津润归流于下)
⑦树皮、根皮: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时(阳历5~6月)。

5. 动物药采集时间规律:(没啥共性规律,不作重点)
①桑螵鞘(刀螂的卵):三月中旬,过时则虫卵孵化。

②阿胶:冬至后剥去驴皮,此时皮厚质佳。

1.矿物类药材大多可以随时采取。

2.中药饮片保质期大部分为3年,药效逐年衰减,若药材有虫蛀、走油(有异味)等,不
可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本草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 经集注》。
本书又名《本草集注》,为梁代陶弘景所 著,载药730种,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并对魏晋以来的药学成就作了总结。
此期还诞生了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即雷敩 所著的《炮炙论》,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 的产生。
三、隋唐时期
出现了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 该书又名《唐本草》,成书于唐代,由李 勣、苏敬等编纂。载药844种,首创图文对照 的编写方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著作。 开元年间陈藏器著的《本草拾遗》也有较 大的影响,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十剂”理论, 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 是我国和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用药数目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非常重 视地道药材和质量规格。对于制剂,也制定 了制剂规范,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见 一斑。
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也作了总结,提出了著 名的“十八反”、“十九畏”理论。
2.金元时期
此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是突出临床适用, 注重药性理论探讨。本草著作多简明扼要。 既继承、发展了药性理论,又积极探求药物 的奏效原理。中药性能理论在此期初具规模。
中药最早发现的是植物药,后来逐 渐认识了动物药,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 又发现了矿物药。
二、中药知识的流传
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 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 是散在记载,以后发展有了药学专著。
总论
概述
一、什么是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 药物,也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 明,我国目前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 药80种。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二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一、什么是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域、地区 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如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 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 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阳春砂(砂仁) 等。
二、确定道地药材的因素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
四、什么是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
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诞生了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 草经》。
该书又名《本经》、《本草经》,约成 书于东汉末年,系集体创作,托名神农。全 书共收载药物365种,采用“三品分类法”。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汉以 前的药学成就,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 基础,被尊为药学经典著作。
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为食疗专 著,对中药学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尤其该书首次记载用蒸馏法工艺制酒,对提 高酒剂的药效具有进步意义。
五、明朝时期
《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但在药学史上影响很小。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当推《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又名《纲目》, 系李时珍所著。全书 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 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 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期最完备的 分类系统。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而 且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 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药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一、中药的起源
1.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药食同源)
2.“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 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尝百草
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 剂,酵母制剂亦普遍应用,对某些食物药和外 来药都有了专门研究。
新 修 本 草
四、宋、金元时期
1.宋代
宋代官方组织修订了一些本草书籍,但最 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编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
本书又名《证类本草》,由宋代名医唐慎 微所著,载药为1500多种,并附方3000余首。 它保存了宋以前大量的药学资料,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不仅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 价值。
4.中药现代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药 学专门人才。
中华本草
集古今药学成就之大成、集中反映现代 中药学科发展的当代药学著作是《中华本 草》。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包括总 论1卷,药物26卷,附篇1卷,索引2卷),后 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 傣药各1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 幅,约2200万字。
二、什么是草药?
一般是指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流传 于民间,在正规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人员 中应用不普遍,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 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药物。
三、为什么古代将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按其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
药和矿物药三类,其中植物类药材最多, 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称为 “本草”。
本草纲目拾遗
七、民国时期 1.中医学校建立,中药学讲义问世。 2.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 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3.本草学现代研究开始起步。
八、现代的本草成就
1.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数十种重要的本 草古籍。 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当代药学著作。 3.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编写了 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 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
本草纲目
六、清朝时期 此期本草著作数量众多,最有代表性的是
《本草纲目拾遗》。
该书又名《纲目拾遗》,系赵学敏所著。载 药921种,其中新增药达716种,是新增药物 最多的本草古籍。它补充了《纲目》的不足, 纠正了《纲目》的错误,并总结了明清以来的 药学成就。该书引用的文献达600余种,其中 大量医药书籍现已亡佚,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 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