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潜力研究——以陕南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以陕南商洛市镇安县为例探究山水城镇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以陕南商洛市镇安县为例探究山水城镇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低 ,限制 了地 区经 济 的 发 展 ,和 中 心城 镇 辐 射 能 力 的发 挥 。同 时城 镇 道 路 系统 不 完 善 ,等 级 偏 低 ,缺 乏和 周 边 城 镇 的 有 机 衔
来达 到 未来镇 安县 城 未 来的健 康发
展 ,成 为适 合 人 居 的 理 想 山水 居 住 城
市: 、
关键词 :山水 城 镇 ; 镇 空 间 ;空 城
间 管制 ;城 市设 计
1 水城 镇 空 间概 念 . 山
11 I . L 水城镇 l
山水 观念 与意 识 影 响 了我 国传 统 城 市 格 局 ,大 到城 市 ,小 到 建筑 ,都 十 分 讲 究 选址 、布 局 与 周 边 山 水环 境 的联 系 ,长 久 以来 形成 了我 国特 有 的城市 文化景 观 模式 。 在 这种 模 式 中 ,除 了 由 “ 景 ”和 “ 落 ” 地 聚
共 同 构成 的图 底 关 系 外 ,还 包 括 了人 工环
境和 自然 山水 在 空 间 结构 中表 现 出 的对 景 与借 景 的构 图 关 系 ,这是 我 国传 统 城市 文
镇安县 内水资源丰 富,分布着 12条 0 要 素 就 是 一 种 对 城 镇 空 间 基 本 形 态 的 分 河 流 。 中 积 雨 面 积 在 1 一O 平 方 千 米之 其 0 l¨ O 类 :道 路 、 边缘 、 区域 、 节点 、标 志 。 间 的河 8 7条 ,0 —0 0平 方 千米 的 1 1010 3条 , 道 路 大 多数 人 是 通过 在 城 镇 的大 小 街 10 0 0平 方千米以上 的 2条 。 可利 用水 能条 道、 小巷或步行过程 中使用和体验城镇 的, 件 优 越 ,全 县 水 资 源理 论 蕴 藏 量 2 2万 千 这 是很 重要 的一 类城 镇 空 间。 瓦 ,可 开 发 利 用 73万 千 瓦 , 已经 并 将 要 - 边 缘 是 指 两 个 不 同 区域 之 间 形成 的 一 开 发 的 较 大 河 流 有 甸河 、乾 佑河 等 。 条 边 ,它 不 一定 是一 条道 路 的 立面 。有 时 3 .城镇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 城 镇 外 围 的某 一 点 ,透 过 郊 区 的 田 野观 31 .县城 人 口规模 的扩大与县 城建 设用地 看 城 市 ,也 能看 到 这 种 边 缘 。 紧张的矛 盾 日趋突 出 ,并 存在发展瓶 颈 。 区域 是 指 具 有某 种 共 同特 征 的城 镇 区 中 心 城 镇 可 供 建 设 土 地 资 源 严 重 不 域 , 们 在 其 中 活 动 能 得 到 与其 它城 镇 地 足 , 镇 空 间和 功 能 布 局 不 尽 合 理 一 方 面 人 城 段 明显 的不 同感 受 。 中 心城 镇 可供 建设 土地 资 源严 重 不足 ,缺 节 点 是 指城 镇 中 的广 场 或道 路 的 交叉 乏 足够 的拓 展 空 间 : 一 方 面 城 镇 空 间 和 另 口 ,或河 道 方 向转 变 处等 非 线 型 空 间 。在 功 能布 局 又 不尽 合 理 。 如 .城 镇 行 政 、文 城 镇 的 入 口处或 者 城 镇 人 流 聚集 的核 心往 化 、娱 乐 和 商 贸 金 融 等 各 类 服 务 设 施 在 旧 往 会 出现 典 型 空 间 。 城 的 高度 集 聚 使 老 城 区 负担 过 重 ;非 农 用 标 志 它 是人 们 感 受 和 识 别城 镇 的重 要 地 特 别 是 各 类 工 业 布 局 分 散 、 遍地 开 花 , 参 照物 。 它可 能是 城镇 中的 电视 塔或 有 特征 导致城镇功能混乱和土地资源浪费 ; 求 追 的山, 或是城镇 中极有特征的建筑或群体。 如 标 志可 以使 高 大的 或者 矮小 的 , 它能 引起 人 短 期 利 益 导 致 城 镇 战 略 性 空 间 资 源 ( 滨 水 地 区 )的低 效 使 用 。 们 对 一 个地 方 的记 忆和 回 想 , 或者 是 对一 个 32城 镇对 外 交通 基础 设 施建 设相 对 薄 . 区域 或街 道 产生 深 刻的 印 象和 留恋 。 弱 , 路 系统 不完善 , 道 机动 车停年车 何不足 。 2镇 安 县 城 镇 现 状 . 现 有 对 外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薄 弱 。受地 形 2 地 位置及 行政区划 . 1 镇 镇 安县 属 商 洛 市 管 辖地 处秦 岭 南 麓 中 等 因素 限制 , 安 县域 内 公路 建设 密度 偏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发布时间:2023-03-02T07:27:53.239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20期作者:张佳雯朱建蓝[导读] 基于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及生态环境演变特点,选取频度较高且能客观展现地域特色的变量,构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张佳雯朱建蓝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基于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及生态环境演变特点,选取频度较高且能客观展现地域特色的变量,构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对2009~2018年陕西省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压力进行测度,进而利用脱钩弹性系数法分析两者的脱钩关系及时空差异。

结果表明:2009~2018年陕西省各城市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生态环境压力也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

研究结果对于促进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及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脱钩;时空差异;陕西省城镇化是城市非农人口增多、建成区面积扩大、经济结构转变以及城市地表景观改变的一个复杂过程,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3]。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

国外学者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等方法,揭示人类活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冲击;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两者之间的耦合性、协调性方面,提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判别[4];也有部分学者从耗散结构理论、熵变视角和利益视角出发,对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

“脱钩”源于物理学领域,强调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小或不再存在。

陕西省不同区域城镇化差异发展的思考

陕西省不同区域城镇化差异发展的思考

陕西省不同区域城镇化差异发展的思考摘要:陕西省区域发展差异巨大,通过对各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研究,从产业、交通、生态和城镇建设提出不同地域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为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以及制定不同的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理单元城镇化产业生态一、对全省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审视陕西省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理单元,三块之间不论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分布等自然条件或者人口分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社会文化条件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关中平原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跻身国家级城镇群之一。

陕南陕北一直人烟稀少,受制于自然条件,城镇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城镇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城镇间联系也不够紧密。

九十年代后,随着陕北资源开发,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资源富集的城镇发展也十分迅速。

但陕北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城镇实力和关中仍有较大差距。

全省仍然呈关中为核心,辐射陕南陕北的态势。

二、现状存在的问题陕西省的经济实力一直在全国排在靠后的位置,和沿海省份相比,差距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除了自然禀赋差异,政策条件等原因外,陕西自身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三个地理单元的优势未能整合,彼此间联系较少陕北矿产资源丰富,能源蕴藏量大,但水资源贫乏,延安还存在用地紧张和市域内交通不便的问题,资源仍然以低级开发为主,向高级演进困难很大。

关中地区水、土地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科技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且以形成雄厚的产业基础,城镇发展历史悠久,发展潜力极好。

但关中平原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19%。

陕南生态环境好,水资源丰富,金属矿产、特色农、林资源丰富。

但用地严重不足,在汉中盆地以外,城镇建设用地很少,产业和城镇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矿产资源、农、林资源种类多但规模小,无法发挥规模效应。

产业未成规模,人口自然难以聚集,城镇发展缺少动力。

三个地理单元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条件各异,面临问题不同。

多年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发展板块,彼此间联系和协作较少,没有形成互相推动的资源整合式发展模式,导致各自的相对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县域城乡关联发展测度与评价——以大西安为例的开题报告

县域城乡关联发展测度与评价——以大西安为例的开题报告

县域城乡关联发展测度与评价——以大西安为例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城市化进程迅猛,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发展巨大的差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格局失衡,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2014年全国城市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县域城乡关联发展战略。

该战略旨在通过县级行政区域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实现城乡要素和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大西安地区是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市及其周边10个县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是一个典型的县域城乡关联发展的地区。

该地区的发展对于促进陕西省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大西安地区县域城乡关联发展的测度和评价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大西安地区县域城乡关联发展的测度和评价。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县域城乡关联发展的概念、特点和现状;2.构建县域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测度和评价大西安地区县域城乡关联发展水平;4.分析县域城乡关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大西安县域城乡关联发展的测度和评价,为促进该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3. 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3.1 研究方法在本文中,将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研究县域城乡关联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专家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收集县域城乡关联发展的评价指标和权重;统计分析法主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因子分析法可以将指标归约为几个综合因子,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解决指标数据缺失和不确定性问题,得到一个相对综合的评价结果。

3.2 实施步骤本文的实施步骤包括:1.收集大西安地区县域城乡关联发展的文献资料,并分析其现状和特点;2.设计县域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获取指标权重;3.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4.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测度和评价大西安地区县域城乡关联发展水平;5.分析县域城乡关联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6.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讨论和改进。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1.1 学术界的研究
国内学者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但形成的成果却相对较少,主要有张 耕田、叶裕民、李振福、李爱军和刘艳军等,他们所选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人口转移、经济产
业支撑、城镇建设、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城乡协调[1-21]。 其中使用频率较高(≥8 次)的指标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人均 GDP、第三产
2.2.1 代表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紧扣“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思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 能代表城镇化的某个侧面。与城镇化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或者没有稳定对应关系的指标不应入选。
2.2.2 针对性原则
城镇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地域景观、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在对城市、 县城、集镇和社区各级居民点的城镇化水平考核过程中,针对“美、强、大、好”四个方面来选取指标。
2.2.3 独立性原则
在选取指标时要尽量避免重复,尽可能地选择相对独立的指标,以便科学全面反映综合评价结果。
2.2.4 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口径均与国内、国际有关指标相一致,便于评价结果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 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2.5 易获取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应能够在现行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者通过抽样调查获得,以便能够在实践中操作。
标包括城镇设施水平、居住条件和相关用地情况等指标。
2.3.2 “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特征指标
“做美城市”就是要使城市达到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美丽宜居城市。“做强县 城”是将县城建成经济发展、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设施达标,具有很强人口聚集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 县域经济文化中心。“做大集镇”的目的是在集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下,以扩大规模、提升管理为核心,按 照示范先行、标准建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重点提升人口和产业规模,形成具有一定集聚和带动 能力的县域副中心或重要节点。“做好社区”的目标是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的新 型社区,实现群众居住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满足,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生活。

陕西省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比的实证研究——基于10个地

陕西省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比的实证研究——基于10个地

【文章编号】1006-3862(2019)S-0009-7闫文静 谢秉宏 石会娟 王伟哲 陈 诚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设计所,陕西 西安,710021)【摘 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陕西省及10个地市2010~2018年的经济和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与速度进行研究。

在时间维度上,陕西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城镇化,但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城镇化;虽然经济城镇化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上,但发展速度却处于中等偏下;人口城镇化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下,但发展速度却居于全国前列。

在空间维度上,省会城市西安一直是全省经济、人口城镇化的引领;经济和人口城镇化水平陕北地区最高,其次为关中和陕南地区;经济城镇化速度陕南地区最高,其次为关中和陕北地区;人口城镇化速度陕北地区最高,其次为陕南和关中。

最后提出促进陕西省经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陕西省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对比的实证研究——基于10个地市2010~2018年数据的分析看,主要有湖北省、山西省、安徽省、甘肃省、环洞庭湖区等地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动能转换、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而研究经济、人口城镇化的变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8年陕西省及各地市的经济和人口城镇化数据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省内经济、人口城镇化的变化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陕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1 陕西省概况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腹地,辖10个地级市,土地面积20.6万km 2。

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3864.4万人,城镇化率58.1%;GDP 为24438.32亿元,产业结构为7.5: 49.7: 42.8。

科教资源、军工科技、文化旅游等资源位居全国前列,现代化工、汽车、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突出。

陕南新型城镇化水平县域差异研究

陕南新型城镇化水平县域差异研究

镇 巴县 、 留坝县 、 佛 坪县 共 1 1个县 ( 区) ; 安 康 市 包
含汉滨 区、 汉 阴县 、 石泉县、 宁陕县、 紫 阳县 、 岚 皋
县、 平 利县、 镇 坪县、 旬 阳县、 白河 县 共 1 0个 县
部分 指标 能反 映 城 乡一 体 化 发 展 、 城 乡公 共 服 务
均等 化 、 城镇 化在农 村 的表现 、 居 民 文 化 思 想 和 生
范 学 院重 点 建 设 课 程 项 目( 2 0 0 6 1 2 0 1 0 ) ; 陕西 省 重点 扶 持 学 科 资 助 项 目( 0 6 0 1 0 3 ) 。
活 观念 等精神 领域 的城 镇化水 平 等新型 城镇化 理 念口 ] 。同时参 考 其 他 学 者 的研 究 成 果[ 4 , 对 构 成 陕南综合 城镇 化水 平 的准则 层选择 了人 口城 镇化水平 、 土 地 利用 城 镇 化 水 平 、 经 济 城 镇 化 水 平、 社会 城镇 化水 平 和生活 城镇 化水平 5个 方面 , 指 标层 选择 了 2 3个指 标 , 见表 1 。 运用层 次分 析 法 和德 尔 菲 法 确定 权 重 , 将 指 标 分 成 目标 层 、 准则层 和指 标层 , 分别 采用 德尔菲 法确 定准则 层各 因素 对 目标层 的贡献 度 以及各准 则层 中各 指标 对其准 则层 的贡献 度 , 选 择 了专家 、 教师 、 公务 员 、 大学生 、 工人、 经 商者 、 农 民工 、 农 民 等不 同社会 群 体 作 为调 查 对象 , 共调查了 3 5人 ,
笔者使用 反映陕南 2 8个县 ( 区) 各项指标 2 0 1 0 年发展水 平 的统计 数据 , 主要 来 源于《 汉 中统计 年
标在 指标 体 系 中的层 次 与 位 置 ) 、 代表性 ( 使 指标

陕南考察调研报告

陕南考察调研报告

陕南考察调研报告一、引言陕南是中国陕西省南部地区的一个地理区划名称,包括陕西省的6个市、18个县和3个自治县。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民族众多,经济落后,自然资源丰富。

为了解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进行了一次考察调研。

本次考察调研主要围绕陕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预测。

本报告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二、农业发展陕南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农业在该地区的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调研了该地区的农田面积、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业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经过考察发现,陕南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的有限、农民的种植技术较为传统、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打造农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三、旅游资源开发陕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等。

我们调研了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情况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

经过考察发现,尽管陕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

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调研了陕南地区的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经过考察发现,陕南地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包括交通运输网络不完善、能源供应不稳定、信息通信覆盖不全等。

为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的投资力度,提升信息通信网络的覆盖率。

五、未来发展趋势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有一些潜力和机遇。

我们预测未来陕南地区的发展趋势将是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的崛起以及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这一进程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规划不合理、农村人口无序流入城市、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

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本思想成为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出发,以陕西省为例,探讨在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一、人本思想与新型城镇化人本思想强调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型城镇化中,人本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基本需求:人本思想要求城镇化进程中确保人们的基本需求,例如居住条件、教育、医疗、就业等。

在陕西省,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方式,满足人民对基本需求的追求。

2. 尊重人的主体性:人本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参与者,主张尊重个人权利和个性多样性。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城市发展的机会。

3. 注重生态环境:人本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陕西省,可以加强城市绿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推广可持续能源利用等措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分析陕西省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资源。

近年来,陕西省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1. 城市规划不合理:陕西省的一些城市规划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一些城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存在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象。

2. 农村人口无序流入城市:城市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

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管理和服务,这些人口在城市中面临就业、居住、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其他论文文档]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其他论文文档]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

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1)论文论文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化;民营经济;城镇化论文论文摘要:县域经济就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针对陕西省的县域经济的现状,提出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战略,以期能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引言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其主要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

”可见县这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县域发展在“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大战略下,已经形成了“东部y,北一中部—西部”的格局。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与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重庆、河南、湖北接壤。

自然地理特征把陕西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县级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已经成为整个陕西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制约陕西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区域文化相对落后。

陕西地处西部,长期以来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较深,农民多数思想封闭、保守,他们固守着“八百里秦川”,随遇而安,得过且过。

(2)县域创新能力弱。

东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3)市场化程度较低。

市场化是指配置资源方式由计划为主体向由市场为主体的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过程。

一、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发展县域经济要将发展特色农业放在重要位置,这既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需要又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总体上看,陕西省乃至中国大部分县域经济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准确地说还是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以陕南商洛市镇安县为例探究山水城镇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以陕南商洛市镇安县为例探究山水城镇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以陕南商洛市镇安县为例探究山水城镇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李滨杨豪中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第01期摘要:陕南山地城镇镇安县由于城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已逐渐成为区域的中心城镇。

因此外来人口不断扩张,城镇总人口持续增加。

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居住需求,建筑密度、总建设量不断扩大,给原本用地十分局促的山地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以及种种交通、停车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讨论城市发展从摊大饼式到拉高城市高度,提升环境质量,以及通过空间管制、奖罚机制的建立、建筑底层架空等方式,来达到未来镇安县城未来的健康发展,成为适合人居的理想山水居住城市。

关键词:山水城镇;城镇空间;空间管制;城市设计1.山水城镇空间概念1.1山水城镇山水观念与意识影响了我国传统城市格局,大到城市,小到建筑,都十分讲究选址、布局与周边山水环境的联系,长久以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市文化景观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除了由“地景”和“聚落”共同构成的图底关系外,还包括了人工环境和自然山水在空间结构中表现出的对景与借景的构图关系,这是我国传统城市文化景观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城市的重要表征,也是我们过去的工作中所忽视的。

近年来,山水城市的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进而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山水城市理论得到了不断地扩大与深化。

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虽然名字不同但内涵却是相似的,提倡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与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居环境。

1.2城镇空间构成及分类城镇空间是城镇中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

具体而言指城镇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所能直观感受到的空间,它是城镇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镇的魅力所在。

陕南城镇建设发展调研提纲

陕南城镇建设发展调研提纲

陕南城镇建设发展调研提纲第一篇:陕南城镇建设发展调研提纲陕南城镇建设发展调研提纲一.调研目的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结构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

现阶段,中国西部城镇化不仅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而且,也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发展之后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城乡差距,大力推动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中国西部地区一系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与学习在“十一五”期间,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在推动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具体对策、推动模式、发展成果,以及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二.调研内容1.城镇化建设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2.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3.城镇化建设中的城乡统筹发展4.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推进5.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特色塑造6.城镇化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7.城镇化建设中的历史建筑与历史遗址的保护8.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9.城镇化制度变迁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障碍三.资料收集1.县规划局(1)《陕西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报告》(2008年)(2)《陕西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3)《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4)《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5)《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6)《汉中市县城村庄布局规划》(2005-2020年)(7)《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8)《商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汇编》(2006-2020年)(9)《汉中、安康、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统计局(1)汉中、安康、商洛市统计年鉴(2009或2010)(2)“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关指标统计资料(3)“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统计资料(4)“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统计资料(5)“十五”~“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城镇化发展变化统计资料3.建设局(1)“十一五”期间汉中、安康、商洛市城镇建设情况(2)汉中、安康、商洛市重点城镇建设典型案例(3)汉中、安康、商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 4.环保局(1)汉中、安康、商洛市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功能区划(2)汉中、安康、商洛市“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3)汉中、安康、商洛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4)汉中、安康、商洛市农村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四.典型重点镇参观推荐两个有代表性的重点镇安排参观五.调研时间2011年8月22日~~~~2011年8月28日感谢汉中、安康、商洛市各部门领导的接待与支持。

陕南山区县域发展循环经济意义论文

陕南山区县域发展循环经济意义论文

刍议陕南山区县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摘要:陕南大多数县属于山区县。

而山区县多为“老、少、边、穷、库”区,又是我国主要的“生态源”。

陕南山区县一方面资源丰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却极度脆弱,因此,陕南山区县域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不仅有利于陕南县域经济突破发展,而且对于陕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又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陕南山区;县域发展;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78-02一、国内外、省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发展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或recycle economy)从其理论形成、研究到展开实践,最早大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做。

从其历史溯源,发端自西方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且也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持续发展及人口数量的极度膨胀,加剧了我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破坏,逐渐超出了自然自发调节能力的阙值。

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我们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制约发达国家持续发展的瓶颈,这一难题,引发西方开始对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不断的反思,即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发展模式是否迫切需要调整。

在这一反思的过程中,循环经济的思想应运而生。

随着研究者的关注和加入,循环经济的学术积淀越来越深厚,这也为政府和企业的实践奠定了学理基础。

一些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在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无论在社会、区域还是企业都有成功的实例。

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引入循环经济思想,在这之后,政府和研究者开始广泛关注。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积累了诸多研究成果。

总结起来,不管是对其意义、措施、发展模式还是评价,多有涉猎。

而且我国循环经济也在开始着手实践。

早在2002年,国务院就正式启动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工作,在辽宁、江苏、日照等8个省市执行。

省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省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第 2 卷第 3期 1
21 0 2年 6月
淮 阴





Vo . No 3 121 .
J u n lo ayn e h o o y t
Jn 2 2 u . 01
省域 新 型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研 究
e tb ih s t e i d x s se t e e t t e u b n— r r lr lt n ,a d b s g s me r lt d fc o n lt a sa l e h n e y tm o r f c h r a s l u a eai s n y u i o e ae a tr a ayi l o n c meh d,e p o e h a u i g meh d f rp o i c a e u b n z t n d v lp n n t e h p fp o i i g a to x lr st e me s rn t o r vn iln w r a iai e e o me ti h o e o r vd n o o
— —
以 陕 西 省 为 例
周 潮
(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 学院 , 江苏 淮安 2 3 0 ) 2 0 1 摘要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 阶段 , 城镇化也迈人新 的发 展阶段 , 以单 一人 口数量等作为城镇化水平 度测指标 , 再 已经不能 全面反映出新型城乡关系。拟以城 乡差别较 大的省域 为研究视 角 , 以陕西省新 型城市 化发展水 平研究 为例 , 通过建立 能 体现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 , 并运用相关 因素分析法 , 求省域新 型城市化发展水平 的测度方法 , 图为研究区域新 型城市 探 试
n w a u i g meh d a d r s a c p o c o h e e o me to e in ln w r n z to . e me s rn t o n e e r h a pra h f rt e d v lp n fr go a e u ba iai n Ke r :ne u b n z to y wo ds w r a ia in;d v l p n e e ;S a x r vn e e eo me tl v l h n ip o ic

浅谈陕南突破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浅谈陕南突破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浅谈陕南突破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作者:李诗贵陕南北临关中,南接巴蜀,总面积740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6.9%。

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辖28个县区,常住总人口8 57万人。

本文结合陕南实际,对陕南突破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提出粗浅见解。

一、陕南人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自上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陕南三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三大主题,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人口计生工作,遏制了急剧增长的人口态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实现并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一)人口数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速持续下降。

实行计划生育前的上世纪70年代初,陕南人口自增率高达23.04‰,1990年下降至10.6‰,2000年为1. 77‰,2009年为2.5‰,近二十年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增速呈低位运行态势,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增量逐年减少。

1949至1982年,陕南年均增长10.71万人;1982至1990年,年均增长7.8万人;1990至2000年,年均增长2.35万人;2000至2009年,年均增长1.9万人。

——总和生育率降低。

据人口普查,陕南总和生育率由1982年“四普”的2.63下降至2000年“五普”的为1.21,低于更替水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

(二)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得到提高。

以商洛市为例,婴儿死亡率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70.74‰,下降至“五普”的33.99‰,并呈继续下降趋势。

目前,先天性痴聋呆傻和各种遗传性缺陷的残疾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表明30多年来随着优生优育的推广和普及,新生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在不断下降。

——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2000年与1990年相比,陕南各文化程度的人数都有明显提高。

每十万人中,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33232人上升至4046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8820人上升至2655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6101人上升至7821人,2000年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是1990年的2.87倍,每十万人拥有量达1875人。

陕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安康市紫阳县为例

陕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安康市紫阳县为例

陕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安康市紫阳县为

余兴福
【期刊名称】《新西部》
【年(卷),期】2024()1
【摘要】2011年起,陕西省启动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之后又启动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加上同期避灾生态搬迁,10年时间陕南三市28个县(区)累计完成搬迁62.84万户、214.85万人。

随着成千上万群众进城入镇,该区域城镇化率迅速上升,但相当一部分人口尚未达到完全城镇化,城镇化质量普遍不高。

当前,陕南城镇化处在由“上半场”转向“下半场”的关键节点,总体上已进入快速扩张向速度稳定与质量提升并重的关键时期,重点任务由解决“快不快”的问题,转向质量“高不高”、群众“满意不满意”的问题。

本文以陕南典型山区县紫阳县为例,分析了陕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找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余兴福
【作者单位】中共紫阳县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老龄社会背景下限制开发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以陕南地区为例
2.秦巴山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讨--以陕西安康市为例
3.陕南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安康市为例
4.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探析——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
5.赋能县城重要载体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陕西省汉中洋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旅游开发潜力研究——以熨斗镇为例

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旅游开发潜力研究——以熨斗镇为例

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旅游开发潜力研究——以熨斗镇为例韩瑞凯;张沛【摘要】当前秦巴山区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指导.文章通过建立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开发潜力评价,并结合熨斗镇的实证研究,得出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期为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提供前期指导.【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2页(P181-182)【关键词】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小城镇;陕南秦巴山区【作者】韩瑞凯;张沛【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 研究缘起陕南秦巴山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陕西省最具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的地区[1],同时也是连片特困地区[2],地处其腹地的小城镇是扶贫攻坚的先头区,扶贫形式严峻,城市发展滞后且不均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通过旅游开发实现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的脱贫致富,促进城镇建设,是一条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但目前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本文对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潜力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当地的旅游开发做出前期指导。

2 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1 指标体系构建说明城市的旅游开发潜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自身成长要素、经济社会支撑体系、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等构成的有机整体[3]。

有别于一般城市的旅游开发,陕南秦巴山区的小城镇受地理区位、交通、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等诸多条件限制。

评价应在旅游开发潜力系统的基础上,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及城市发展潜力、旅游开发潜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反复征求专家的意见,建立本次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2.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文采用三层级结构设计,即“目标层—维度层—因子层”,各层级之间相互关联,从上一层级筛选出代表性强、客观的指标,作为下层级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潜力研究——以陕南地区为例刘又萁摘要:目前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半城镇化现象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大城市超前发展、人口呈现过度集中的趋势,中小城市则发展不足,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县域尺度则是人口城镇化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章从县域尺度对城市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即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县域人口化城镇化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建立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陕南地区各县域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和分析,选择重点发展县域、并根据其产业优势制定具体的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以期达到全面布局,重点引领从而促进陕南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的目的。

同时对其他欠发达山地地区城镇化发展发挥借鉴意义。

关键词:县域,人口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发展模式,实施路径1 引言人口城镇化,即伴随着非农产业发展并在城镇聚集,人口户籍逐渐由农业转为非农业,同时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区域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的过程。

[1]在这个过程中城镇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占比逐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向城镇转变。

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然而对于县域尺度来说,县域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

[2]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在城镇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是未来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本文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合《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的研究为基础,分析近5年陕西省陕南地区各县域人口城镇化变动情况,研究人口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为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2 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条件的定量测度2.1 评价地区的选取陕西省地理区位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地理环境与风土民情差异明显。

根据语言、气候、地貌、风俗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可将其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地理区。

陕南地区位于陕西南部地区,包括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三个地市。

陕南三市北接巍巍秦岭、南依茫茫巴山,境内水系为汉江,自西向东流过。

[3]该地区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近年来,在陕西省三大地理区中,陕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储存量,资源带动优势明显。

关中地区多位于关中平原地区,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带动作用,城镇化水平较高,相比之下陕南地区则由于恶劣地形地势的限制,人口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在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处于劣势,城镇化发展的形势比较严峻,落后现状亟需改善。

故本文选取陕南地区各县域为评价城市主体。

对促进中小城镇发展有重要的带动、示范和借鉴意义。

2.2 评价方法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很丰富,本文主要采用多指标评价法对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研究。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众多的数据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较少的评价值,再将转化的评价值进一步换算成一个综合的数值,从而能够确保对事物评价的科学性。

在对事物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确定权重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权重。

相对于其他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自动产生的信息量,可以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3 评价指标的选取由于县域尺度的统计数据指标较少,数据容量小获取不易。

以数据的易获取性为原则,依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选取“城镇化水平”、“产业支撑能力”、“综合承载能力”、“财政投资能力”四个方面建立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细化为8个二级指标。

其中,城镇化水平是目的,产业支撑能力是前提,综合承载能力是基础,财政投资能力是保障。

以指标的突出代表性、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为指导,以《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陕南地区各县域数据为基础,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以期达到以下效果:首先,建立的各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和全面地反映县域城镇化发展潜力水平;其次,可以分析比较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并综合评价;最后,依据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为城市发展的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借鉴依据。

[4] 2.3.1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是评价县域城镇化发展潜力的最直观表现。

[5]陕南地区位于秦巴山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灾害频发,数年来一直是陕西省人口流出较多的区域。

根据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5年陕西省净流出人口为148万人,而陕南地区净迁出人口接近100万人,占全省比例的三分之二。

但与2010年相比减少不足1万人,人口流出的现象几乎没有改善。

因此在陕南地区,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是反应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2.3.2 产业支撑能力工业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原始动力,第三产业则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后续动力。

生产方式的转变显然也会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非农产业支撑能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只有更多的非农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劳作方式的转变,达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最终目的。

本文选取非农产业增加值和非农产业就业人员两个指标反映产业的支撑能力。

2.3.3 综合承载能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为此要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推进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在县域小城镇的覆盖率并逐渐向乡镇普及,使得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不断缩小,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设施保障。

[6]综合承载能力是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基础,本文选取“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两个指标反映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

2.3.4 财政投资能力财政投资能力是县域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在过去的发展中,县域财政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城镇化没有明显影响;在财政不同等级城市层层管辖下,再分配财政资源时,“抽瘦补肥”现象屡见不鲜,即财政资源由县域向大中城市聚集,大城市和少数区域的得到快速发展,然后发展良好的大中城市却未能有效对县域小城镇的产生吸引带动效应。

更多地把金融资源投向县域,努力提高财政金融对县域经济的保障和支撑能力,支持县域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本文把财政投资能力作为反映城镇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一级指标,并选取“公共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两个作为二级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综上因素分析,首先建立4个一级指标,依次为城镇化水平、产业支撑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财政投资能力。

然后根据现有数据的可获取性进一步细化为8个二级指标,以此构建陕南地区各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城镇化发展潜力城镇化水平常住人口(万人)C1城镇化率(%)C2产业支撑能力非农产业增加值(亿元)C3非农产业就业人员(人)C4综合承载能力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人)C5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床)C6财政投资能力公共财政收入(万元)C7固定资产投资(万元)C82.4数据的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目标的权重,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的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计算。

以期实现对陕南地区各个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潜力的进一步研究。

数据模型如下:上式中,代表的是城镇化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i=1,2,…)表示主成分的得分;(i=1,2,…)表示权重以SPSS 2.0统计分析软件平台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南三市各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潜力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本文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其城镇化发展潜力及水平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研究主要以2015年各县域统计数据为主,分析各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潜力。

首先运用 SPSS 2.0软件平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数据的相关矩阵R;在明确矩阵R的贡献率、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基础之上,完成从原指标到各成分的转换,然后再确定主成分个数;以标准化后的各指标值为因子与所对应的因子得分系数相乘并求和,从而判断影响各县域城镇化发展条件的主成分并计算结果;最后以特征值贡献率占所提取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权重、以影响县域发展条件的主成分得分为变量,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陕西省各县域城镇化发展条件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对各县域的发展条件及潜力做出进一步的研析和评价。

[7]2.5 评价结果分析将两个因子得分汇总,得出陕西省各个县域的综合得分, 结果如下边:表2 陕南地区各县域综合得分2.6重点县域选择根据各县的综合得分将陕南各县域分为了四个等级,具体分类情况如下:表3:等级分布表本研究将综合得分大于1分的县域定为一级县域,包括勉县、南郑县、城固县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良好的县域;将综合得分在0分到1分之间的县域定为二级县域,包括洛南、洋县和紫阳县等县域,这些县域较一级县域发展基础较弱,但发展条件相对较好,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将综合得分在-1和0分之间的县域定为三级县域,包括汉阴县、商南县、略阳县等县域,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潜力较二级县域较弱;将综合得分小于-1分的县域定为四级县域,包括宁陕县、佛坪县、留坝县等县域,这些县域由于地形条件和生态保护要求的限制,不适宜进行大量的建设,发展潜力较弱。

将大于0分(一级、二级)的县域作为重点发展县域,包括勉县、洛南等11个县域。

这些县域发展潜力较大,适宜进行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居民,应在城镇化发展作为重点县域培育和发展,带动其他县域的发展。

3发展模式与路径3.1发展模式陕南产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三线建设时期入驻的军工类加工制造业,另一类是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发展起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和旅游业等产业。

陕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应是以加工制造业带动和生态旅游业带动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具体情况如下:表4 陕南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一览表图1 陕南县域城镇化发展潜力分级图3.2发展路径根据各县域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基础的差异,采取分类指引的方式,采取不同的路径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3.2.1加工制造业带动型加工制造业带动型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带动县域城镇化发展:一是促进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产业集聚化发展;二是不断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优化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感应市场脉搏,紧随经济走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就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就业。

陕南地区的加工制造业主要为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军工产业和传统装备制造业,由于陕南地区用地条件限制和新时期下军工产业发展的新需求,陕南地区加工制造业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途径。

3.2.1.1加快科技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

在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同步加强制度创新,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外部制度创新为平台,内部科技创新为引擎,不断加快装备制造业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