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1 9 4 9 年 4 月 1 8 日 , 国 民 政 府 公 布 《 财 政 金 融 改 革 案 》 , 将 特 种 营 业 税、土烟土酒税以及货物税中的薰烟叶税,自1949年7月1日起划归 地方征收,但施行不久,国民党政权即告覆灭。
七、苛捐杂税的整顿
1946年6月,行政院召开改订财政收支系统会议,同时对整理地方捐 税,严禁苛杂摊派亦做出明确决议。同年7月,新的财政收支系统实 施后,行政院于9月27日通令各省、市政府,严禁苛杂摊派。
务费为2%。 1948年上半年,粮食部主管费用为6.3%,教育费为3%。此外,农
业支出在各年内均不到1%。 表14-1是1946-1948年上半年的除军费支出外的其他各项实际支出
的估计。
表14-1 1946-1948年上半年其他各项支出所占比重(%)
支出项目 债务费 经济开发支出 行政和一般支出 其中: 各部开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及财政 特征
一、国民政府“戡乱政治”的破产
二、国民政府经济的崩溃
三、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特征
一、国民政府“戡乱政治”的破产
在抗日战争期间,执政的国民党就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保存实力,准备内战”的政策。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 民党反动派进一步加紧了发动内战的准备。
据当时中央银行总裁张公权的估计,军费实际支出数占当年财政 实支数的比重:1946年为59.9%,1947年为54.8%,1948年上 半年为68.5%。
二、其他各项支出
从预算情况看,国民政府除军事支出外的各项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 是:
1946年,善后救济和建设费支出为19.21%,省市支出为10.8%。 1947年,政务费为25%,复员救济费为14%,省市补助费为7%,债

第12章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第12章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191 925 511 1 334 873 290 14.38
四、政务费支出
政务费包括国务、内务、外交、财务、司法、蒙藏、抚恤等费,其 中有一些是暴力镇压机关的开支,也有一些是一般行政管理、对外 事务管理和经济事业管理等机构的经费,见表12-4。
表12-4 国民政府初期政务费预算支出项目表 单位:元
1933 9 713 200 4 069 042 10 662 989 2 676 359 64 969 175 1 340 192 6 029 810 99 460 767
1934 15 606 408 6 998 306 10 051 231 3 511 494 69 420 713 3 761 665 3 761 665 113 111 482
-
31 258 819
1931 12 235 062 7 047 277 10 062 950 1 511 130 78 745 623
-
-
109 602 042
1932 13 642 051 6 207 422 11 060 166 2 493 228 76 688 180 1 815 639
-
111 906 686
表12-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债务费实支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实支总额 150.8 412.6 539.0 714.4 683.0 644.8 769.1 1 203.6 1 336.9 1 894.0
债务费 1.6
121.3 159.0 241.0 238.8 169.5 202.6 455.8 358.6 834.6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与此相反,国民经济总需求的膨胀是不断加剧的




2.战时统制经济政策

国土的沦丧与国民经济遭受的严重损失,使国民政府 认识到没有后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难以持久抗战的, 因此国民政府提出了统制经济政策
中国财政史 6
2019/2/2

统制经济,是指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达到国民 党对国民经济统一、严格的控制

2019/2/2
中国财政史
9


国民政府将核定概算的最高机关由中央政治会议改为国 防最高委员会 变通《预算法》的预算编审程序,缩短时间,简化程序, 以适应战时需要

(3)财政体制向集中性和适应性方面转变

将原来的三级财政体制调整为国家财政和自治财政两大 系统,将省级财政并入国家财政,将县市财政定为自治 财政 一方面国民政府全面开征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 遗产税等直接税,并将印花税、营业税并入直接税体系, 从而使直接税体系进一步充实 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关税、盐税、货物统税、战时消费 税等流转税制度,使间接税体系不断适应战时客观经济 形势的变化
国内公债只能以总预约券的形式向银行抵押,作为增发 纸币的保证准备金,结果是公债失去了作为重要财政政 策手段应有的职能
中国财政史 10

(4)现代税制体系逐步完善



(5)战时国内公债政策成为通货膨胀政策的附庸

2019/2/2
第二节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支出

一、军费支出

由于抗战的需要,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占财政支出 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2019/2/2
中国财政史
2


2.蒋介石的独裁专制统治 蒋介石利用全民族统一抗战这一时机,集党政军大 权与于一身,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发展为个人的军 事独裁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 一、财政收入 1. 田税 2. 军赋 3. 其他收入
• 二、财政支出 1. 军事支出 2. 祭祀支出 3. 王室支出 4. 俸禄支出 5. 其他支出 • 三、财政管理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 秦汉时期的赋役 • 秦汉时期的工商税收 • 秦汉时期的官营事业及卖官鬻爵 •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 秦汉时期的财政管理
2. 严格重农抑商政策,重点打击富商巨贾 3. 大肆开疆扩土 4. 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5. 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农田水利
• 四、昭帝宣帝中兴 • 五、王莽错位的改革 • 六、建武永平的经济恢复 • 七、永元以后经济的衰落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与户口制度
•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 二、秦汉时期的户口制度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 1. 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
阶级统治 2. “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促进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3. 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 三、汉武帝的开疆扩土
1. 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削弱和打击地方 势力
• 一、唐朝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1. 唐朝的土地制度 2. 唐朝的户籍制度 • 二、唐初的租庸调制 ✓ 唐朝主要实行过两种赋役制度:租庸调制
度和两税法。
• 三、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1. 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过渡时期的赋税 2. 两税法的实施 • 四、田赋的预征 • 五、唐朝的徭役制度 1. 唐朝的兵役 2. 唐朝的力役与资课
• 三、三国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 • 四、三国时期的财政管理制度 1. 财政管理机构 2. 工商税收及漕运的管理制度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划分内容。 10.论国民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一、中央政府支出 二、地方政府支出
一、中央政府支出
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党务费、政务费、军费、债务 费支出等多项内容,其中以军费、政务费和债务 费支出为主,三项主要支出中又以军费支出最巨。 (一)党务费支出 (二)政务费支出 (三)军费支出 (四)实业费、交通费和建设费 (五)教育文化费支出 (六)债务支出
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一税收收入二专卖收入二专卖收入三行政收入三行政收入五内外债五内外债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国民政府在税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年代国民政府在税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将国际上通行的直接税间接税概念引入工作将国际上通行的直接税间接税概念引入中国并在直接税体系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中国并在直接税体系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开征了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特种过分开征了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特种过分利得税遗产税等税种并将传统的田赋改造为利得税遗产税等税种并将传统的田赋改造为土地税填补了中国税制体系中现代直接税税种土地税填补了中国税制体系中现代直接税税种的空白
(二)地方公债
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7月公布了《财 政部关于发行公债及订借款项限制案》, 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权限予以限 制。
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期,为加强国家财政的统一调度权, 省级政府的预算纳入了国家预算,相应地, 省公债停止发行,其以前发行的公债由中 央政府负责统一偿还。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
4.项怀成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中华民国卷 刘孝诚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6.陈昭桐主编:《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12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财政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财政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财政史》目录一、课程简介二、教学目标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四、教材与参考书目五、教学课时分配表1. 总计32学时课程分配六、教学内容第一章夏商西周第二章春秋战国第三章秦汉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第五章隋唐五代第六章两宋第七章辽金元第八章明第九章清前期第十章清后期第十一章北洋政府第十二章南京政府第十三章抗战时期第十四章国民政府崩溃时期《中国财政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财政史》是高等院校财经类财政税务专业的基础课,着重于结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阐述中国财政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以便学生据以了解、掌握和运用中国财政演变发展的规律,为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力图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产生前后的社会情况和国家财政的初始职能;(2)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3)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中国财政史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国财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反映中国财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3)财政史基本知识和财政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及方法相结合;(4)尽可能总结、概括并反映出我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得失,使之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服务。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授课教材: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版。

参考书目:1.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陈光焱:《中国历代财经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3.翁礼华:《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4.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5.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五、教学课时分配▲表示选学内容,教师视情况分配学时。

中国财税史 整理

中国财税史 整理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本章要点: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一、国家萌芽的出现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1)农、牧业分工2)剩余产品出现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2、实行奴隶制度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1、土地王有(1)天子:土地所有权(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2、制定贡赋(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3、分田制禄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一)夏朝:两种田赋一是按土地征收定额田赋以相邻几年的收获量取平均值,什一而税缴纳方式:五服制。

即按各地诸侯的土地距离王城的远近,划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如:甸服:距王城五百里内,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甸服二是贡:即以下献上。

中国税收的胚胎阶段。

任土作贡:以本地所出产的土特产品贡献给天子。

以技术之生产物纳税,而与广义之农产物相对照之别种税。

第12章 中国政府的财税制度

第12章  中国政府的财税制度

政府经济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2.4 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12.4.1 转移支付制度的含义与作用
1. 转移支付制度的含义
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是指中央政府为了平衡各个
地方之间的财政能力,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采
用规范的补助形式将一部分中央财力无偿地转移给地方政 府使用的一种财政调节制度。
政府经济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2.3.2 分级包干财政体制
1. 1980年起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 2. 1985年起实行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的财政体制。 3. 1988年起实行的“包干”体制。
政府经济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2.3.3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分级财政体制是指在宪法或相关法律确立的各级
政府独立事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政
权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各自独立其财政 预算的一种体制。
政府经济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 分级财政体制的特征
(1)各级政府事权独立。 (2)各级财政预算独立。 (3)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规范的分税制和转移支 付制度来进行。
政府经济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12章
中国政府的财税制度
政府经济学(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重点
中国的财税制度是根据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宏观 需要,按照党在各个时期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相应 的经济体制所确立的。建国50余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财税制度也经历了从建立、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 程,基本上顺应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体制最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要求。本章 主要讨论了中国税收制度的演变、分税制改革、财政体制、 转移支付制度以及财税制度改革的趋势等内容。

中国财税史 简洁版直接打印

中国财税史 简洁版直接打印

禹杀防风泥塑
2、商代:“助”法 孟子:“助者,籍也”。郑玄注曰:“籍者,借也。借 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助法既包括了田制、也包括了税制。田制方面,“商人 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 中为公亩,其外八家各授一区”。税制方面,“借其(八家) 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 商代的农业税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劳力课征,将一 井630亩土地分为70亩的方田九块,交给平民耕种。周围八 块是平民私有耕地、收获物私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个 平民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形成国家的赋税来 源。
彻法与助法相比: 一、授田面积由每夫70亩到100亩,意味着劳动生产水 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授田方式上彻法不再强调保留公田,这是税法的一 种进步,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的增 加。 总之,从助法到彻法是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的具体 形式,为春秋时期赋税改革、即废除井田制和走向履亩而税 的完全实物田租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管理机构 从战国史籍中,有田部吏、内史、大府等财 税机构,说明此时对财税征收和关市征管机构 的重视和加强。
(二) 管理制度
1、量入修赋的财政原则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强凌弱,众暴寡,各国间战争不断, 战费支出浩大。为应对支出的需要,襄公二十五年,楚蒍 掩“量入修赋”,也就是根据支出变化来调整收入。这一 举措,一直延续到秦末。 2、财政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财政财务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且各具特点,但也有其共同性和发展的趋同性。 3、上计制度 对官员业绩考核,主要是通过上计来完成的,而财税 任务的完成与否主要在上计中反映,所以,上计制度实是 后世预、决算制度的开端。 上计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加强了对财税内容的考核。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表13-2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费支出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国库总支出 2 091 1 169 2 797 5 288 10 003 24 511 58 816
171 689 1 215 089
军费 1 388 689 1 601 3 912 6 617 15 216 42 939 131 080 1 060 737
一、战时财政支出的二重性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财政支出因受战时军事需要和后方建设需要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扩张的速度也较快(见表 13-1)。从性质上看,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支出具有两个 二重性:既有抗日的一面,又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既有军事财 政的一面,又有经济建设的一面。
二、战时财政支出的内容
二、盐税
1.战时“食重于税” 的盐务政策 中国的产盐区分布虽然广阔,但主要产盐区主要集中在长芦、两淮、山东、两浙、松江、福建等
沿海一带 加上战时海运中断,交通阻隔,盐运困难,因而不仅盐税收入大为减少,而且带来了严重的军需
民食危机,见表13-4。
表13-4 抗战初期盐税实收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45年1月,行政院为“预备复员准备,配合战后政策”,决议切实 调整税制,简化机构,决定取消盐专卖,恢复征税。
恢复征税后,《盐专卖条约》仍暂予保留,即盐的产制、收储、运输、 销售等仍然由政府按专卖时的规定予以管制。
4.随盐附征
盐税正税外,抗战时期还有许多中央和地方财政随盐附征的附税、 各项基金以及地方征收的各种苛杂。
1 9 3 8 年 又 提 出 凡 每 种 货 品 一 次 应 收 税 款 在 国 币 1 元 以 下 者 , 免 征 转口税。1940年1月1日和1941年5月1日连续两次扩大免税范 围。。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4
2020/4/10
战争的失利和国土的沦陷,在经济上产生了一系列的 严重问题
大部分工矿企业落入日军之手,对国民政府的经济的 打击是沉重的
由于大量共产陷入敌手,而后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结果导致了工业内部的相互依存关系无法维持。能源 和原材料供应不足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电力短 缺、制造业所需的钢材和加工业所需的原料不足,导 致一些工厂不得不停产或转产
结果是后一种意见在国民党政府的决策中占据上风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7
增发纸币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
1940年下半年以后,通货膨胀恶性发展,财政经济状 况愈加恶化
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造成粮棉及工业品等必需品的 物价飞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 了危害
三、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财政政策的转变
至于农业,遭受的损失更大
虽然国民政府统辖区的面积还有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 上,但农业较战前损失了一般以上
1940年夏季歉收,以及国民政府在粮食方面采取“三 征”政策,农业经济日益衰竭,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交通运输方面
后方地区,铁路公路较少,交通运输甚为不便
中国财政史
5
进出口贸易方面
由于沿海都市的沦陷及敌人对我海口的封锁,中国的 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为了装备和维持作战部队,修筑内地的公路、 铁路,将沿海地区的工厂设施拆迁到后方,以及动员 沦陷区的资源为作战之用,需要付出巨额的财政资金
一方面是巨大的财政需求,另一方面是严重的财源 枯竭,国民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1939年财政收入比战前水平降低了63%,而政府收 入不敷支出之数高达2/3强
2.战时财政政策的转变

第十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十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 由于军费支出膨胀,引起财政收支失衡,于是不得 不借债弥补,而借债是卯吃寅粮,遂有大量用于付 息的债务费支出 • 因此债务费实质上是变相的军费,这就将军务费和 债务费合并起来,占到财政支出的70%以上,国民 政府财政支出的军事性质就极其明显了
• 三、经济建设费支出
– 经济建设费是属于经济性质的支出类
2018/10/10 中国财政史第十二章 3
• 外国资本,以其在中国半个多世纪殖民统治的雄厚 基础,发展尤为迅速,特别是在煤炭、钢铁等重工 业领域占的投资比重很高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占据统治地位,南京国民政 府在经济方针、政策和规划的颁布和实施上,均采 取有利于国家垄断经济命脉的偏向,使国家垄断资 本迅速膨胀,表现在:
2018/10/10
中国财政史第十二章
– 自此以后,关于教育经费的独立保管,在中央 虽因由国库开支而无法实行,但教育经费的计 划数额虽因财力所限而不宽裕,但还相对稳定, 并呈缓慢增长态势,见表12-5 – 国民政府的科学支出,在预算科目中没有单独 立项,包含在教育经费项下国立各研究院的支 出中 – 卫生费支出,由于数目较小,没有单独的预算 科目,为归并在其他预算科目中,如政务费、 教育费、地方补助费、建设费中都含有卫生费 支出 – 此外,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还包括一定数量 的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费、救灾准备金等
2018/10/10 中国财政史第十二章 14
– 它包括实业(农矿、工商)、交通、建设、国 有营业资本等费用,见表12-3 – 1934年以前,国民政府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所 占比重只有2%左右,说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 虽然声称要加强经济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法 规,但因战时频繁,政府财政投资与实业、交 通、建设等项目的费用有限 – 1934年后,由于国民政府根据其制定的“重工 业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加大投资、加快重工 业建设,财政用于建设支出的比重急剧上升。 这表明1934年后国民政府逐步重视经济建设, 尤其重视国营资本企业的建设,特别是表现在 重工业领域,这一变化与国家面临的日益严重 的民族危机有很大关系

中国财税史(全套课件) PPT

中国财税史(全套课件) PPT

二、奴隶社会国家财税的作用
财政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 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 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意 义。
第一、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 第二、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
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 第三、维护宗法统治。 第四、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安定。
贝币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赋税收入
一、政治经济概况 二、赋税收入
二、从税率上看,贡法征什 一之税,助法八家共耕一公 田,对统治者来说是纳了 11%强的税。
商·“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安阳出土,刻文:“(王)大令众人 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 即商王令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 协田,一般认为是指在土地上进行集 体耕作。
2、西周:“彻”法
对于“彻”,史学界没有统一的说法。归纳起来,大致 有如下解释:
商代的农业税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劳力课征,将一 井630亩土地分为70亩的方田九块,交给平民耕种。周围八 块是平民私有耕地、收获物私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个 平民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形成国家的赋税来 源。
助法与贡法相比:
一、从每夫耕种50亩到70亩, 是因为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促 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 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3)应对措施。一是储粮备荒,以丰补歉。二是上下节约。 三是减免赋役。
除上述几大支出外,还有下列支出内容: 都邑城建支出 宫殿园囿建设 道路交通建筑 教育支出 宾客聘问
二、财政管理制度
(一)管理机构 据《周礼》所记载,西周主管财政财务的机构,归属两
个系统,一是天官冢宰系统,二是地官司徒系统。天官系统 属宏观调控机关,主抓中央(王室)财政,如大宰、小宰主 抓九职(社会分工)、九赋、九贡、九式,总司国家财政收 支;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等四府掌国家财货收、支、保 藏;甸师掌王之藉田,供王祭祀;司会、司书、职内、职岁、 职币五职主掌财政的收入、支出并进行稽核,以保国家收支 的准确、有效。地官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上主掌全国生产和分 配。

中国财税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财税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一章测试1.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A:社会性质B:领导人素质C:经济发展水平D:政府职能答案:B2.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A:财政政策B:经济结构与方式C:其他都是D:财政制度答案:C3.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A:国家和社会思想文化B:财政发展本身规律C:其他都是D:财政制度与政策答案:C4.熊彼特将西方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A:财政收入形态B:社会性质C:经济发展阶段D: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答案:D5.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A:国家财政B:实物财政C:劳役财政D:货币财政答案:A6.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A:错B:对答案:B7.“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A:错B:对答案:A8.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A:错B:对答案:B9.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A:错B:对答案:A10.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A:比例税制B:定额税制的贡法C:劳役租D:十一税率答案:B2.先秦时期的财政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A:均田制B:井田制C:土地私有制D:屯田制答案:B3.井田制盛行于A:春秋B:商朝C:西周D:夏朝答案:C4.“分田赋兵”“分田制禄”反映的是A: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答案:B5.夏商西周时期,王与地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A:相对松散的地方分权型B:行政隶属关系C:中央集权型D:完全独立答案:A6.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A:对B:错答案:A7.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先秦时期主要采取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

A:错B:对答案:B8.大约公元前5000年前后,农业剩余产品一出现,财政就产生了。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思想 PPT课件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思想 PPT课件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关于财税原则的思想
一、统一、公平、便利、简便、效能的财税 原则
二、抗日战争时期战时财政第一的原则 三、战后配合经济建设的原则 四、马寅初的均富原则
第二节 关于土地税收原则与思想
一、土地税的原则与主张 二、田赋整理与田赋征实主张
一、土地税的原则与主张
1. 关于统税(货物税)的性质、原则及税制 建设的观点
2. 对统税(货物税)实际征收效果的评论
第四节 关税自主的斗争和战时 关税政策思想
一、关税自主的主张 二、战时关税政策及思想 三、战后关税政策及思想
一、关税自主的主张
• 在1928年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期间,关税 自主成为比较集中的问题。
• 会议通过的《审查筹备关税自主裁撤厘金 案报告书》中,对于关税自主问题,提出 了一系列主张。
1. 实施土地税的目的 2. 土地税的原则
二、田赋整理与田赋征实主张
1. 抗日战争以前的田赋整理主张 2. 抗日战争期间田赋征实的观点
第三节 废除厘金和改革 货物税的思想
一、裁厘思想 二、统税(货物税)的思想及评论
一、裁厘思想
• 厘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恶税,主张裁撤是 一种正确的思想主张,所不同的是人们对 裁撤后如何抵补看法不一。
• 民国时期在围绕盐税改革的问题上,主要 针对消除积弊及维护国与民之利的纷争, 盐税改革者运用西方赋税理论,力主革新 废旧制,而保守派竭力维持旧制,这两种 思想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
第六节 关于直接税的理论与实践
一、开办所得税的思想 二、开办过分利得税的政策主张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遗产税政策
一、开办所得税的思想
四、财政监督的思想
• 南京国民政府鉴于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军阀 割据、中央政令不行、地方财政紊乱的问 题,强调统一财政监督权。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1、财政制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1)经济因素:财政制度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它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基础下的财政制度各有所异,但基本上要根据各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制定与其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2)政治因素: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制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相一致,不同的政权体系下财政分配关系各有其特点,财政制度的制定要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才能平衡不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因素:科学合理的财政制度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力求在促进社会进步,民生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在制度财政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才能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的财政制度(4)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灾害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财政制度也会因为不同的地域情况作出适当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演变:①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

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

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

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

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

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

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

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

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经过周文王时期的准备,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 西周王朝。西周初,周公平定了东方叛乱,推行了分 封制和宗法制等重要制度。西周确立了天子之下的文 臣、武官体制;其刑罚制度更加完备;保持了“西六 师”和“东八师”两支军队。西周中叶后,各种矛盾 激化,出现“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宣王时虽 一度号称“中兴”,但到公元前771年,幽王终于亡国。 次年,平王东迁,西周历史结束。 西周的农业较前代有所进步,工具改良,耕作技术提 高。其土地制度为奴隶主阶级国有的井田制。西周时 期,手工业在门类和技术上都有所扩大和进步尤其表 现在青铜铸造、制陶以及纺织业上。其商业仍主要服 务于贵族,即“工商食官”,但民间以物易物的贸易 也初步发展。西周在前代的基础上,文化继续发展, 文化典籍、诗歌及音乐取得较大成就,天文、历法和 医学等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一节 夏代经济(2)

二、夏文化的社会生产:农业

生产工具:石、木器、骨器、蚌铲 水利浇灌、造酒;天文历法 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玉器制造 治水与土地公有制(欧洲奴隶制是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含义
思考讨论题:中西方 土地所有制差异的根 源是什么。

三、土地制度

第二节 财政(传说)思想
第二节 商代财政思想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实物税为主,出现货币课征。 “重赋伤民,敛聚怨雠”:反对重税。 “富以其邻”:对外掠夺财富。 “因其地势所有而献”。
第三章 西周财政

第一节 西周经济 第二节 西周财政思想
周:□簋
第一节 西周经济
西周(约前11世纪初─前771年)

一、财政的征课—贡

1、远古社会无君无臣:“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 2、“夏后氏五十而贡”、“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3、“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史记•夏本纪》;“禹平洪水,定九 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裴。” “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到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制度改革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 第五节 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 府时期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内容。 如现代所得税制的建立,营业税取代牙税 等旧税种的过程,分级预算制度的建立等, 以及国民政府在夺回关税自主权、废除厘 金制度等方面所作的努力。
抗战时期,为保证战争需要,国民政府大量发行公债。 抗战胜利后,政府内债规模不仅未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而
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一) 国债——外债
国民政府对北洋政府积欠的外债进行了整 理。当时对这些外债分两种情况处理,对 确有担保的外债,按期偿还本息;对无确 实担保的外债,则“预存基金,协商整 理”,即与每个债权国单独协商,寻求解 决办法。从1927年到1933年,清偿有担保外 债本息总额为银元24900余万元;承认归入 整理的,到1934年6月止,共计银元109600 余万元。缘此,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就背上 了沉重的外债负担。
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其一,经济统一的实现。 其二,经济总量缓慢增长。 其三,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四,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在上述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财政具有诸多特点。 其一,财政活动的规范化有了较大进展。 其二,建立了适应现代ຫໍສະໝຸດ 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税制结构。
4.项怀成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中华民国卷 刘孝诚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6.陈昭桐主编:《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12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简述国民政府时期政府财政的特点。 3.论国民政府20年代“财政整理”的内容及意义。 4.简述国民政府时期间接税税收体系的构成。 5.简述统税的起源及开征意义。 6.论国民政府所得税征收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内容。 7.简述国民政府时期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 8.简述国民政府时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 9.简述1928年公布的《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
三、预、决算管理制度
1931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预算章程》,对 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作了长期的制度性规定。
1932年9月国民政府又颁布了《预算法》,对预算 制度作了修订。修订后的预算制度较原来的预算 制度规定更为详细。
决算制度在国民政府时期也得到落实。1929年为 编制1928年度决算,国民政府制定了《编制十七 年度决算章程》。
二、整理税制
(一)裁撤厘金、设立统税。 (二)裁汰和改良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
旧税种,开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 税种。 (三)整理地方税制。
三、整理公债
北洋政府后期,内外债负担已令政府难以 负担。北洋政府被迫于1923年8月成立财政 整理委员会,对政府债务以及其他财政事 项进行整顿,但由于政权更迭,整顿中途 停止。
四、重建预算制度
国民政府于1934年7月公布了《修正预算章 程》,对国家预算及地方预算的编制原则、 编制结构、编制方法、编审程序等问题都 作了制度规定。1937年4月又公布了《修正 预算法》,将预算制度上升到法律高度。 该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现代预算制度的 确立。
五、整理国库制度
为强化国库的功能,强化财政部门对财政 资金的统一管理权限,国民政府于1933年2 月公布了《中央各机关经管收支款项由国 库统一处理办法》。1938年6月,又公布 《国库法》进一步将国库制度上升到法律 高度。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公库制度建 设作出规定,使地方公库制度得到了改进 和完善。
二、地方政府支出
根据1928年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通过的《划 分国家支出地方支出标准案》的规定,由 地方政府负责的财政支出项目共计13项:地 方党务费、地方立法费、地方行政费、公 安费、地方司法费、地方教育费、地方财 务费、地方农矿工商费、公有事业费、地 方工程费、地方卫生费、地方救恤费和地 方债款偿还费。
(1)田赋。 ①田赋征实。 ②粮食征购。 ③粮食征借。 (2)地价税和土地增值税。 (3)契税。
二、专卖收入
国民政府初期,实行专卖的商品甚少,只 对烟酒实行公卖制度。抗战爆发后,为筹 措巨额军费,1941年4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 八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选择大宗消费品实施 专卖制度的主张,并初步拟定对盐、烟、 酒、火柴、茶等6种消费品实行专卖。为此, 财政部成立了国家专卖事业设计委员会。 1942年1月,又对食盐实行专卖。
在财政管理体制建设上,值得提出的是都市财政的确立。 在财政管理体制上,国民政府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划分曾进
行过多次调整,使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渐趋完善。 1928年11月公布的《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
府的财政收人划分作了规定。 1930年2月,国民政府又颁布了《财政收支系统法原则》,对国地收支划分作
了调整。 抗战时期,为加强中央政府在战时的调控调度能力,1941年制定了《改进财
政收支系统统筹整理分配以应抗战需要而奠地方自治基础藉使全国事业克臻 平均发展》的议案。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调整了财政管理体制,从原来的过度集权重新走向分 权。1946年公布的《修正财政收支系统法》重新将财政收支系统划分为中央、 省(市)、县(市)三级。并对各级政府的财源作了详细划分。 为照顾特殊地区的特殊情况,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对少数特殊地区实行 了特殊的财政管理体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台湾省实行的特殊预算制度。
国民政府预算制度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预算会计的 超然化。
四、国库制度
国民政府时期,在国库制度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 先是在1927年7月颁布的《会计则例》中对国库收 支程序作了初步规定。1928年3月,又授予中央银 行代理国库的特权。国库制度初步确立。
1933年2月,国民政府针对当时一些机关存在的不 按规定程序上缴收入、请领经费的情况,又公布 了《中央各机关经管收支款项由国库统一处理办 法》。
国民政府初期,内债负担较轻,据统计,1927年时,所欠 内债总额为22000余万元。此后,为巩固其政权,国民政 府以关、盐、统三税收入为担保,大量发行内债,到1936 年为止,共发行了26亿元以上的内债。
内债主要用途是军费开支,此外尚有部分用于铁路等设施 的修建或弥补政府临时性财政资金的不足。与此相适应, 内债的期限结构以中长期公债为主。
1934年,国民政府再次修订《财政部组织法》,对财政部的机构设置、 财政部的职权范围以及各下设机构的职责范围等都作了较明确的规定。
抗战时期,1943年3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订后的《财政部组织法》, 规定:财政部下设国库署、直接税署、关务署、税务署、缉私署、钱 币司、公债司、盐政司、专卖事业司、地方财政司、总务司、人事处。
1939年6月,为加强国库对财政资金的统一管理权, 国民政府又公布了《公库法》和《公库法施行细 则》。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张东刚、朱荫贵、赵津、张利民:《世界经济体制下 的民国时期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3.财政部编写组:《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纲》,中国财 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一、中央政府支出 二、地方政府支出
一、中央政府支出
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党务费、政务费、军费、债务 费支出等多项内容,其中以军费、政务费和债务 费支出为主,三项主要支出中又以军费支出最巨。 (一)党务费支出 (二)政务费支出 (三)军费支出 (四)实业费、交通费和建设费 (五)教育文化费支出 (六)债务支出
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划分内容。 10.论国民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地方公债
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7月公布了《财 政部关于发行公债及订借款项限制案》, 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权限予以限 制。
抗战时期,为加强国家财政的统一调度权, 省级政府的预算纳入了国家预算,相应地, 省公债停止发行,其以前发行的公债由中 央政府负责统一偿还。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
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分级预算制度的确立,地方政府财政机构逐步建 立。初时,中央政府在各省设立的财政厅改归省级政府,负责地方政 府财政收支事项,同时兼管中央政府财政收人的征管工作。
二、财政管理体制
1926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决议案中明确规定,政府在 财政方面的工作重点是统一财政,建立一个收支平衡的国家及地方预算。
六、行政、人事制度的整理
1931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修订的《财政部组 织法》,对财政行政及人事制度作了较详 细的制度规定,明确了备机构的分工与职 责。为财政职能的顺利履行提供了组织人 事上的保证。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税收收入 一、税收收入 二、专卖收入 三、行政收入 四、官业官产收入 五、内、外债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
概况
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军阀割据、南北两个政府对峙的局 面,中国重新实现了统一。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社会发展阶 段。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从统一全国到败守台湾,历时22年。在 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内,以抗日战争为界,可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至 抗日战争爆发前为第一阶为界,可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至抗日战争 爆发前为第一阶段,8年抗日战争时期为第二阶段,抗日战争结束后 到1949年为第三阶段。
(一)间接税收入
1.关税。 2.盐税。 3.统税。 4.其他间接税。
(1)烟酒牌照税。 (2)矿税。 (3)特种消费税。 (4)银行业收益税。
(二)直接税收入
1.所得税。 2.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 3.特种过分利得税。 4.遗产税。 5.营业税。 6.印花税。 7.土地税。
四、官业官产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