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审美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审美的建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众媒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社会性别角度而言,大众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不仅再现社会性别的状况与地位,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媒介传播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构建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大众传媒对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及审美的影响,并提出改善现有性别权力关系格局的社会干预措施。

关键词:大众媒介;主体意识;女性审美

“她太胖了,身为女人怎么能那样啊?”“哇,她也太难看了,怎么不去做美容手术呢?”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听见这样的声音,但是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女人必须得是苗条、漂亮的呢?这种审美标准是从何而来的?它是源自女性自身的审美规范吗?还是谁在引导我们,让我们不知不觉就按这个标准审美自己?

如今,在杂志中、视频中,有时甚至在电影中看到的每一个名人的形象都经过了数字处理。要充分理解它,不能被动的接受,要正视它的暗示。”这不只是欺骗的问题--尽是些广告从一开始就兜售的枯燥的旧玩意,这是关于感知的教学法:如何阐释你的身体。这些形象正教我们如何去看,经过过滤、抹平、润色、软化、锐化、重置的形象转瞬即逝,它是数字产品,视觉电子人,教我们对血肉之躯应该有怎样的期待,训练我们什么是有缺陷的,什么是正常的。”[1]

现代传媒发挥着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的功能。社会

大众也越来越多地透过传媒建构的知识和影像认知世界,体会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并为以后的行事确定标准。大众传媒不仅再现社会性别的状况与地位,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媒介传播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构建过程。然而,如果从性别视角切入,我们会发现,媒介中对女性形象和行为的描述存在明显的刻板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不相符合。

一、不同理论看女性主体意识和大众媒介的关系

在阿尔都塞看来,我们的本质和自我不过是拥有社会生产身份的社会存在的虚构而已,我们的意识并不是由我们自己产生的,而是由文化赋予的,即所谓的主体不是独立自持的,而是由文化建构的。按照他的主体建构理论,性别意识并非自然生成,而是被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建构起来的,特别是由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男权主义文化建构而成,所谓男女生而有别的观点,不过是主导意识形态试图合法化的表现。

符号互动论认为:现实社会是建构在一系列的符号及象征意义的基础上的。观察大众传媒中体现的社会性别倾向,也要从”符号”入手,发现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这些符号体现着社会文化赋予性别的规定,隐藏在符号背后的则是社会真正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也是建构女性主体意识”背后的手”。

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与商业文化的结合,塑造了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如广告中纷繁复杂的艳丽的女性符号,是与女性在男性主流文化中的”客体”、”他者”地位相关的。因此,”女性符

号被运用的次数多,不是女性在文化上的主动态势所决定的,恰恰是由她们的被动地位决定的。女性形象被商品化、符号化,女性的身体、价值观、两性关系被扭曲或庸俗化,把女性作为男性高大形象的陪衬和反衬。”[2]。

布迪厄认为:语言并非一种简单的技术能力,而是一种规范能力。在使用某种形式与样态的语言,不仅表征着或者内含着一种基本的信念,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也意味着它还在创造着、改变着某些基本的信念。而之所以能够达到创造和改变的目的,是因为使用某种语言,具有了象征性的权力意味。语言能力不是说话的能力,而是一种说”合适语言”的能力,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能力,也是语言资本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说合适的话”才会具有”象征性的效力”。像”女强人”、”女法官”“女博士”等,这些词汇本身就是男权制社会的产物,正是通过对语言资本的操控,男性将女性排除在很多领域之外,这些词汇明显的表达了对女性的贬低,仿佛事业成功应该只属于男性,若女性成为强人则显得太怪异了。

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识及审美的建构有不

同的分析角度,但不论是从文化、符号还是从语言的方面,我们都不难发现在这个男权社会里,男性已经为女性制定好了所有的标准,女性所有与社会预设的角色相悖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都极容易碰壁,这使女性从一开始就毫不费力地接受了既定的工具从属地位的安排,很容易把自己打扮成社会上易被接受的被动角色,而从不反思为什么这么做。

二、女性审美的建构与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已经按照某种标准裁剪过的,即对世界发生的事件有选择的呈现。由于它对一些问题集中报道,就会造成对其他问题的忽视或掩盖。因此,我们从传媒所获得的关于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并不能代表这个世界中两性的本来面目。由于大众传媒的这种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媒体呈现给我们的女性形象中,看不到女性的真实面目,看到的只是被男性命名、规定、解释的女性。女性作为主体已被男性话语霸权逐出主流话语体系,代之以可以把玩、消费的物,或可欣赏的美的载体,或是贤妻良母形象。”[3]

“将女性的价值限制在容貌、年龄、体形上,她们的主要兴趣在化妆品、服装和首饰上,非常关心自己的容颜,害怕变老、变丑;将女性生存的空间限制在家庭,将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将女性同男性的关系界定在依顺、服从、服务、性吸引上,并以此得到男性的呵护、爱慕、供养、资助和指导;将女性的智力限定在追求时尚、爱情和享受上,她们极少在社会事物、事业、科技上用脑子。” [4]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也将此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并在一代又一代女人的传递中,使社会性别规范得到强化和延续。

本来女性的美是自身成长的过程,不是为了外在审美需要而进行的再创造。但在媒体世界里,作为完整个体的、有思想的女性已经

消失了,只作为男人的性对象、审美对象而存在。报刊杂志宣扬的都是瘦身、美容、护肤、时尚,而且很多女性也很自然的认为,这才是女人要考虑的,丰乳肥臀、烈焰红唇才是自己要孜孜以求的,忽略了女性在两性体系中的地位,忽视了其实女性是作为男性的消费对象出现的。对此不自知的女性依然在全力前进、争取达到更好,因为越是符合男性的审美,就越能迎合男性,越会受到男性的肯定,而男性的肯定、对男性的依附,正是现今这种两性文化疯狂向女性兜售的。

三、结语

女性主体意识及审美的构建与大众媒介所传达出的信息、制造的标准化形象息息相关,打破大众传媒所建构的性别权力关系格局,需要唤醒女性的主体自觉,同时也要让男性警醒,让大家知道性别差异并非是由生物学定义的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表述建构而成的,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并未结束,所谓男女有别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文化所赋予的固定化的女性特质也是可以消除的。这就要求人们尤其是女性保持独立的、自主的意识,正视造成性别差异的文化结构,透析男权意识形态对文化的支配法则,颠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不平等的两性权力结构,进而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宰割。

参考文献:

[1]苏珊·鲍尔多.不能承受之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