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管理学第七章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合集下载

城市管理学导论及城市土地管理学PPT

城市管理学导论及城市土地管理学PPT

(三)城市管理的内容
1、城市规划管理
(三)城市管理的内容
从狭义上说,就是负责城市建设项目 选址的规划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建 设工程的管理以及违法建设管理和城 市规划实施与监督检查。也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2、城市经济管理
(三)城市管理的内容
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 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进行 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 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建立城市管理的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和老百 姓满意度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一)市场具有不完备性:两个领域市场失灵
第一类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不存在,造成市场失灵,包 括五方面:公共品、外部效应、竞争失灵、信息失灵、宏观 经济失衡。
第二类与完全竞争假定无关,即使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但其运行结果仍然存在缺陷,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偏好不合 理;收入分配不公平。
3、城市社会管理
(三)城市管理的内容
城市社会管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 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 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 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 控制的过程。
4、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1)城市能源供应设施: (2)城市供水排水设施: (3)城市交通运输设施: (4)城市邮电通信设施 (5)城市环保环卫设施 (6)城市防卫防灾设施
❖ 令公共满意的高水平的城市服务应当具有三个特 点:
公正性
舒适性
便捷性
三、怎样认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学
一、城市管理
1、2000.5,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关于健全的城市管理规 范:建设“包容性城市”的宣言草案》 2、荷兰学者曼纳·彼得·范戴克 3、尤建新 4、马彦琳、刘建平 5、其他 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下,以城 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土地市场和城市土地市场管理PPT课件

土地市场和城市土地市场管理PPT课件

第二节 我国土地市场的现状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城市土地市场的形成阶段:
1988.4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删去了宪法第十条第四款 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
1990.5国务院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第二节 我国土地市场的现状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3、城市土地市场的发展的完善阶段
旧的土地分类 一级类型(八大类):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现行土地分类: 一级类(三大类)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二级类:
农用地分为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分为:商服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住宅用地
特殊用地
交通用地
的切身利益。
第五节 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地价管理的作用
1、调节土地供求关系,抑止土地投机,保证土地市场均衡、 平稳发展;
2、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有效利用土地; 3、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依据; 4、规范土地市场中交易各方行为;
第五节 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地价管理的作用
5、规范土地估价方法,培养土地估价人才,不断提高估价 水平;
第五节 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三、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政策和制度
7、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8、土地登记和土地价格申报制度; 9、土地估价人员资格认证及土地估价机构资格评级制度。
第五节 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四、土地价格的监测系统——地价指数
地价指数 1.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 2.反映一个城市(或地区)各类土地(商业、住宅、 工业等)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 对数。

城市土地管理

城市土地管理

城市土地管理的内容框架土地与城市土地的概念与内涵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及其供需平衡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制度城市土地地籍管理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城市土地权属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城市土地经营(包括城市土地的整理开发、城市土地储备与经营、企业的土地资产经营与管理,以及城市土地收益分配)土地管理法(对于土地管理实行城乡统一协调管理,不在出现城市、建制镇、村庄土地分类,改用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和71个三级类的划分方式)二、土地与城市土地土地概念(一)空间范畴定义狭义:土地的狭义空间仅包括地球的表层;广义:土地的广义空间则指包括地球的表层及其立体空间的全部环境因素。

(二)学科角度定义1、从地理学科观点看——土地是较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结果。

2、从经济学角度看――土地是与人民和主权并立的,是一个国家立国的三要素之一。

这里的土地是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陆地和海域,国家对土地享有所有权和管辖权。

土地特征(一)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使用的耐久性(二)土地的经济特征:供给的稀缺性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综合区位效益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勘察、规划报酬递增递减性适度投资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宏观管理、监督、调控土地作用承载,养育,仓储,提供景观,储蓄和增值城市土地概念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中的陆地和水域以及它们之上和它们之下的一定的空间。

包含三个层次:城市市区土地,即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土地城市行政管理区范围内的土地,即包括城市郊区(县)范围内的土地城市土地的特征1城市土地的区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城市土地对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的依赖性3城市土地面积对土地投资规模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城市土地利用方向的多样性5城市土地利用的不断高度集约化6改变土地用途的高成本费用7城市土地数量上的绝对扩张城市土地的分类(一)按城市土地的用途职能进行分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对外通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二)按城市土地的利用程度进行分类(即可用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占地等指标进行分类。

7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7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重在编制、贵在实施


法制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社会手段 科技手段…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通过发现土地利用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 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规划,使规划符合经济社会发 展要求 。
总量指标
增量指标 效率指标
第二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空间规划 国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环 境 规 划 … 土地利用区域规划: 城市、村镇、农业 林业、自然保护区…
非空间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
各部门发展规划
自然资源利用规划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水资源利用规划…
知识回顾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土地的生产潜力研究; 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知识回顾
四、农业生态区法(AEZ)
Agro Ecological Zone
根据生态区土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水等土地 资源特征,结合区域的生产条件和人口的消费水 平,对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方法。
林增杰
福建闽侯人,1956-1961 于原苏联哈尔科夫农业大学土 地管理专业学习。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新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简史
一、探索阶段(1949-1978年) 1956年创建土地规划系
1955-1958年土地规划研究生班
1960年抽调师资支援河北农大、华中农大、 南京农大。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学习目标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1、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

2、土地是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不动产。

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

3、土地的功能:负载功能、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的基本特征: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5、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球来说,是固定不变,没有弹性。

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弹性。

总之,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

7、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第二章1、土地管理原理归结为四大类: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效益原理2、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3、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4、相对封闭原理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的作用。

5、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包括:管理目标的设置、管理组织的设计、管理职能的运作1、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可分为:长期目标(指10年以上)、中期目标(指5年左右)、年度目标(指1年)2、土地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3、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国土资源部。

土地管理学考点整理

土地管理学考点整理

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2.相对封闭原理: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地籍: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薄册(含图)。

4.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5.土地调查: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检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6.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7.土地登记: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薄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8.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9.地籍档案: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在地籍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土地管理工作有保存价值的,反映地籍工作和土地状况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10.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11.土地产权: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12.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或者说,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

13.土地使用权:是指实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城市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城市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城市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志愿失灵理论指出城市社会部门的缺陷有()参考答案:业余性_非专业性_服务对象的局限及被环境同化的可能性_慈善不足2.Burchell等将“城市蔓延”总结为以下8方面:低密度的土地开发;空间分离、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蛙跳式”或零散的扩展形态;带状商业开发(StripRetail Development);依赖小汽车交通的土地开发;牺牲城市中心的发展而进行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就业岗位分散;农业用地和开敞空间消失。

参考答案:正确3.城市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参考答案:土地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4.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是()参考答案:垂直统管体制5.我国省级以下土地垂直统管体制在土地行政纵向五级管理链条中出现了在中央和省级之间缺失的一环,通过构建()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参考答案:国家土地总督察制度6.地籍管理核心是()参考答案:土地的权属问题7.关于我国城市土地管理对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8.土地资源具有的特性有()参考答案:资产特性_资源特性9.土地督查制度是指中央向地方派驻土地督察专员,直接向中央负责,土地督察专员对包括省一级在内的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人事任免、土地管理执法享有()等权力。

参考答案:人员调动_弹劾、否决_督办、检查10.城市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参考答案:地籍管理_土地权属管理_土地利用管理_土地市场管理11.城市土地权属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参考答案: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_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_依法确认土地权属12.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参考答案:城市土地配置_城市土地利用13.我国城市管理学科兴起的原因有()参考答案:城市作用重要但问题越来越突出_大规模城市建设将告一阶段后需要加强城市管理_管理科学领域忽视了中观层面的城市管理_城市化水平滞后但发展加速14.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是掌舵者、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控制者。

土地资源管理学

土地资源管理学

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1.1 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1.2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二者关系: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4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1.3 土地功能:负载(生物和非生物负载);养育(使各种生物生存、繁殖);仓储(矿产、能源资源);提供景观(自然景观.);储蓄和增值(价格上身趋势)。

1.4 土地特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1.5 土地管理概念: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2)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于地、地于地之间的关系;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4)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5)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与控制;6)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

1.6 土地管理学基本任务: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求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内容:原理;内容和方法;案例分析;操作实务内容:1)包括地籍管理(管理)、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土地市场;2)四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

2.1 土地管理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效益原理3.1 政府对土地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1)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稀缺资源;2)公有制土地的存在;3)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土地利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不通过影响价格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另一经济主体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的现象);4)土地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公有土地资源和公有产品的存在;土地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地投机行为)。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部分本门课程的自学指导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任务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的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调控土地利用,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它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二、土地管理学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土地管理总论》(陆红生主编,2002年2月第1版,2004年7月第4次印刷)全书10章,体系结构由下列几部分组成:1、土地管理的原理。

包括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人本原理、系统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效益管理原理;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2、土地管理内容和方法。

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土地信息管理。

3、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第二部分本门课程(下)的内容辅导第一单元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一、学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量的能力。

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3、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5、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重要)2.相对封闭原理: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土地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4.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5.地价指数:是指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它反映一个城市各类土地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对数。

6.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7.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薄,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8.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有的耕地。

9.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指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再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有计划的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安排。

10.土地资产:土地财产中用于生产,经营的那部分土地称之为土地资产。

二、填空1.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情形:答: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有四种情形(1)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城市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2)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城市建筑密谋和建筑容积率极高(3)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的房地产未脱售而空置(4)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居民住房和营业性用房极为紧张2.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答:(1)城市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1.1
土地的基本概念
(3)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原。全国山地占33%, 高原占26%,丘陵地占10%,三项合计占全国土地面 积的 69 %;盆地占 19 %,平原占 12 %,两项合计占 全国土地的 31 %,海拔 3000m 以上的高山、高原占 我国土地面积的25%,不宜于发展农林牧业。
(4)农地分布不均匀。我国约90%以上耕地、林地和水 域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该区土地面积占 全国32.2%),其余10%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于全 国其它 67.8 %的地区。这种分布格局对我国农业生产 的发展不利,形成了东南以农用地为主,西北以牧业 用地为主的两大区域。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绪论 土地管理原理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地籍管理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土地信息管理 我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简介 土地管理案例分析、操作实务
第一章
1.1
土地的基本概念
(5)森林覆盖率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0.36%,只相 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人均森林面积1.98亩, 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1.3%,居世界第119位;人 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 1/8 ( 12.2 %)。 (6)水土资源不平衡。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 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 82.3 %,而这些地区 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 36%;黄河、淮河及其它北 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 17%,而耕地却占 全国的63.7%。
1.1
土地的基本概念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 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 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 意义。

城市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合理规划城市土地资源,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交通布局、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土地市场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指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包括土地供应、土地价格、土地交易等方面的管理。

通过土地市场管理,可以调节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三、土地征收与补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时需要对一些个人或单位的土地进行征收。

为了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制定合理的征收和补偿方案。

征收和补偿方案应考虑到被征收人的实际利益,确保公平、公正、合理。

四、土地使用权出让与转让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是城市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出让和转让,可以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出让和转让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五、土地利用监测与监管为了确保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和监管。

监测和监管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违法行为等方面的监测和监管,确保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土地执法与监察为了维护城市土地管理的秩序和公平性,需要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执法和监察。

执法和监察的内容包括对违法用地、非法转让、非法占用等行为的查处和处罚,确保城市土地管理的有效实施。

七、土地资源保护城市土地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城市土地管理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土地资源,包括制定严格的用地标准、加强用地审批、加强用地监管等。

同时,还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因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破坏。

八、土地信息管理为了提高城市土地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需要建立完善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地籍信息、用地信息、规划信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内容,为城市土地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土地管理与法规: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土地管理与法规: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七)⼟地市场管理的内容(掌握)1.⼟地市场供需调控的意义(1) 有利于⼟地利⽤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地市场的控制,维护⼟地市场的稳定。

(2)防⽌国有⼟地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地的资产价值。

(3)防⽌⼟地投机,打击违法⾏为。

(4)稳定⼟地市场价格和房价。

(5)有利于⼟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分配⼟地收益,控制投资过热,重复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2.⼟地市场供需调控的原则(1)综合效益和整合性利益原则;(2)平等对待,兼顾各⽅利益原则;(3)控制与弹性管理原则;(4)依法管理、调控的原则。

(5)⼀级市场管住,⼆、三级市场搞活,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6) 有利于促进⼟地内涵挖潜、集约利⽤原则。

3.⼟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主要内容⼟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城市⼟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三维⽴体结构”上。

城市⼟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三维⽴体结构”,是指城市⼟地市场供需调控的⽅向、时间和⼒度。

(1)⼟地市场供需调控的⽅向⼟地市场供需调控的⽅向包括两⽅⾯的内容:①选择调控的⽬标。

当⼟地市场处于萧条阶段时,⽬标是增加有效需求;当处于过热阶段时,⽬标是降低发展速度;②确定调控措施的作⽤⽅向。

选择调控⽬标的确定依据是⼀定时期内⼟地市场发展⽬标。

确定调控措施的作⽤⽅向则需要在明确调控⽬标的基础上,对当前⼟地市场的运⾏状态和变化趋势进⾏分析。

作⽤⽅向⼤致可分为两类:⼀类是刺激⼟地市场发展的措施,其作⽤⽅向是向上,如减免税收、降低贷款利率等;另⼀类是抑制⼟地市场发展的措施,其作⽤⽅向是向下,如控制贷款规模、限制⼟地供给量等。

⼀般来说,在⼟地市场景⽓循环的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应采⽤作⽤⽅向向上的调控措施;在⼟地市场出现“过热”预兆时,则要采取作⽤⽅向向下的调控措施。

(2)⼟地市场供需调控的时间确定供需调控时间,也就是要确定何时开始调控,调控时间应持续多长。

城市⼟地市场的供需调控必须与完善的⼟地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相结合。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领海....,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部资源条件。

【土地只是自然经济综合体,范围比国土小】2、土地资源: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可变化)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即地产。

☆区别与联系: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和法律的意义。

3、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②土地面积(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性:①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的多向性和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的分散性和差异性;④土地利用后果的长久性和社会性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述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理解主体、客体、目标和任务、方法、职能和环境】2、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3、土地管理现阶段的任务:(1)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2)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3)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4)建立管理新体制、新机制;(5)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4、土地管理的原理:①现代管理学原理——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管理效益②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报酬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区位理论③土地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四大要素的运行体现...、价值流...、能量流④土地法学原理——土地法(e.g.《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etc)第三章、地籍管理1、地籍管理:国家为了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评价、登.....、经济状况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

《土地管理学》课件(MPA)

《土地管理学》课件(MPA)

研究对象:土地 资源、土地利用 方式、土地保护 措施、土地管理 制度
土地管理学的目 的:合理利用土 地资源,保护生 态环境,促进社 会经济发展
土地管理学的研 究方法:理论研 究、实证研究、 案例研究、比较 研究等
土地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土地管理学的起源:古代土地管 理制度
土地管理学的成熟:现代土地管 理制度的建立
土地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案例分析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建议
04
土地规划与计划管理
土地规划的概念和分类
土地规划的定义:对土地利用、保护和管理 的总体安排
土地规划的分类: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 细规划
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全局 性安排

地域性:考虑 不同地区的自 然条件和社会 经济特点,制 定因地制宜的 土地管理策略
03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土地资源的定义:指在一定区域内,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 和发展所需的土地及其附属资源的总称。
土地资源的分类: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质量、土地区 位等因素,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类别。
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 分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公 众意识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生态 旅游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住宅用地开发 b. 商业用地开发 c. 工业用地开发 d. 农业用地开发

第七章土地权属

第七章土地权属

2.3.1 土地所有权
2.3 我国现代地权制度
使用,所有权主体按照土地的性能和用途进行事实上的利 用和运用。所有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自己的意志使 用土地。与此同时,土地所有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 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将使用权分离出去,由非所有人享有 收益,所有权主体在土地上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收益权 是基于行使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经济收益的权利,是所有权在 经济上的实现。土地所有权人可以将占有权和使用权让与他人 而保留一定的收益权。土地的使用者也可以享有部分收益 处分,所有权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土地的处理权利。 即依照所有人的意志和法律的规定,对土地进行处置的权利。 处分权是所有权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是所有权的核心。处分权 一般是由所有权人行使的,也可以委托由非所有人行使
2.2.2 现代地权制度的建立
2.2 我国地权制度历史变迁
• 城市土地基本国有化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相继没收了国民党政府、官僚资本家、 大地主和战争罪犯等的地产,将其转为国有,奠定了社会主义 城市土地国有化的基础 从1953~196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三大改造和对出租私有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使城市土 地实现基本国有化 “三大改造”和“私房改造”不仅使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从 数量上转化为绝对优势,而且使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历史性 的转变。土地国家所有权迅速上升为主要权种,这是一个具有 重大意义却又没有任何明确界定的权利
• 他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作为种概念, 下面又分为 用益物权 和 担保物权 两个属概念。用益 物权是为使用和收益的目的,而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 权利。担保物权是为保证债权的行使,而在他人所有物 上设定的权利
我国产权规范体系
2.2.2 现代地权制度的建立

土地管理基础: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土地管理基础: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地市场的运⾏机制(熟悉)
城市⼟地市场运⾏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

1、市场机制
所谓市场机制,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中基于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利益,在竞争性市场中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相互依存和作⽤,连锁互动所形成的⾃组织、⾃耦合机能的理论概括。

城市⼟地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需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其核⼼是竞争机制市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调节⼒量。

市场秩序能否形成,主要取决于市场机制能否发挥作⽤及其作⽤程度。

2、宏观调控机制
由于市场存在缺陷,市场机制存在失灵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不能使⼟地市场的运⾏到达有序状态。

为了维护城市⼟地市场秩序,政府必须对城市⼟地市场进⾏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

*考试⼤*政府宏观调控意图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贯彻,调控⽬标要在市场运⾏中实现。

宏观调控通过市场机制间接作⽤于企业活动。

例题:城市⼟地市场机制的核⼼是()市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调节⼒量。

A.竞争机制
B.供需机制
C.价格机制
D.管理机制
答案:A
解析:城市⼟地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需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其核⼼是竞争机制市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调节⼒量。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 城市土地经济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 城市土地经济
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马克思)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 兴起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以马歇 尔、 庇古等人为代表。
• 尽管地租是因为使用了土地而给予的支付,但它还与土地 这个生产要素的一大特性相关联——即土地的供给是非 弹性的。
• 商业租金:使用土地的报酬,包含转移 收 入 和 经 济 租 金。前者是对地力消耗的补偿, 后者则是一种反映土地稀 有价值的支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 土地的经济特性
资源的稀缺性 资产的基础性:“地者,政之本也”;“有地斯有财”
区位的效益性:“城市不动产的三条最重要的特征,第 一是区位,第二是区位,第三还是区位”
边际产出的递减性:对于城市的土地来说,边际产出的 递减性表现在对土地使用强度超过一定强度后,收益开 始下降。
美国 《全国不动产》 杂志在 1922 年 9 月 11 日登载了一篇 论文 《办公大楼经济高度》 ,该文指出: 美国某城市曾做过一 项研究, 在一块 160 × 172 英尺的土地上投资盖写字楼, 当楼 高为 5 层时预期投资利润率为 4.36% ; 在 5~20 层时每增高 一层, 投资利润率上升 0.18% ; 而在 20~30 层时每增高一层, 投资利润率却下降 0.14%。由此可见, 超过 20 层后, 这块土地 的边际产出开始递减。
3/4 1/2
1/2
1/2;X为追求最大利润, 悄悄向C移动;作为对 X的反应,Y向D移动。
竞争趋往,城市中心在
A
X C MD Y
B M点处形成
第三节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与土地市场
一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
城市土地国有制的建立 城市土地使用行政划拨至的弊端: • 土地产权模糊 • 土地资源浪费 • 土地配置不当 • 土地收益流失 • 城市土地行政划拨制, 使国有土地的使用者变成了实际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级政府是调控的主体,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合理 分配土地利益。
(四)城市土地市场特点
交易实体的非移动性 在城市土地市场上交易的是土地的产权,交易的实质是实现 土地使用权的转移,而不是土地实体的移动,与一般商品交易具有 根本区别。 区域性 城市土地市场是一个地方性市场,受各地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垄断性 流通方式的多样性 土地供给弹性小 土地作为稀缺资源,自然供给无弹性,经济供给有较小的弹性, 土地价格主要受需求影响。
(二)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国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
体和长远目标出发,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土地市场 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市场的供需管理和城市土地市 场的价格管理。
2、城市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 手段,对城市土地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程序进行 管理。
服市场机制在利益关系上的的局限性和短期性行为,为市场机制
发挥经济功能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
(一)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必要性
1、土地市场本身的特性 ①土地市场是一类典型的不完全市场 ②土地市场是一类地区性市场 ③土地市场是产权市场 ④土地供给弹性小 2、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①土地开发和供给存在盲目性 ②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 ③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五)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 在市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 的调节力量,主要包括供需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核心 是竞争机制。 宏观调控机制 市场也存在缺陷,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机 制的不足。 二者的联系: 一方面,宏观调控的措施必须以市场为依据; 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为市场导航,规定市场的发展方向,克
公司、土地需求者之间进行的,其供需平衡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共有 存在四种供需关系情形。
一级市场 土地所有者 S1h
二级市场
土地开发公司
D1h和S2h
土地需求者
D2h
S1h = D1h :代表土地所有者与开发公司 之间的一级市场供需平衡
S2h = D2h:代表开发公司与土地需求者 之间的二级市场的供需平衡
完善阶段
(三)城市土地市场的结构体系
市场结构反映的是市场体系内部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城 市土地市场的结构体系包括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组织结构。
1、城市土地市场类型结构
城市各类用地市场 ——由城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决定,包括住宅用地市场、商 业用地市场、工业用地市场等类型。 由于土地经济供给稀缺性的影响,各类用途的土地之间 存在激烈的竞争,通过城市土地区位选择最佳用途的竞争, 形成城市土地各类用地市场之间的关系。
城市土地产权市场
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土地产权市场,但在市场上只有 产权的交易,没有土地实体的空间移动。
我国土地市场上交易的产权,仅限土地使用权,因我国 城市土地实行的是国有制,土地所有权不允许买卖。所以, 我国的土地市场实质上是土地使用权市场。
2、城市土地市场层次结构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 ——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 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城市土 地使用者 城市土地二级市场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
7.2 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
一、 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模型和调控机制
1、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的涵义
P P P D S D S
D
S
L
L市土地供需运动的趋势
----从非均衡趋向与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2、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模型
我国城市土地供需运动是在一、二级市场中的土地所有者、土地开发
土地管理学内容体系
地籍管理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管理学内容 土地利用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第七章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 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 内容提要 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
7.1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
一、 概念 (一)土地市场和城市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 狭义的土地市场,指以土地作为交易对象进行交易的场所。 广义的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 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我国土地市场包括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
土地使用者
土地使用者
土地使用者

土地使用者
土地使用者
二 级 市 场
从城市土地层次结构来看,一级市场是关键,是整个土地市场的 “总阀门”,一级市场的运行状况决定了二级市场的运行状况,因此,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重点,就是对一级市场的供需和价格进行管理。
3、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
城市土地市场主体组织 土地市场主体是土地市场的动能要素,土地市场的存在依赖 于土地市场主体的活动,土地市场主体是形成土地供需的关键。 市场主体要求具有产权独立、自主进行市场决策和追求自身 最大经济利益三个规定性内涵。 城市土地市场中介组织 由于城市土地的位置固定性、异质性、产权关系的复杂性和 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需要中介组织保障土地市场的有序运行。 城市土地市场调控组织
3、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调控机制
供需状况 S1h >D1h 表现和措施
土地闲置,耕地减少,农业发展受到影响;稳定S1h,刺激D1h
土地紧缺,环境恶化,导致二级市场城市用房紧张;只能调节 稳定S1h,避免由D1h引起D2h短缺
S1h <D1h
S2h >D2h S2h >D2h
商品房大量空置;控制S2h,刺激D2h 有一级市场供不应求引起的,采取前述措施;由房价偏低导致, 则需刺激S2h,抑制D2h
地使用权受让者将剩余年期的土
地使用权让予其他土地使用者 特征:竞争性市场 反映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交易方式:转让、转租、抵押、 入股
特征:垄断性市场
反映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 之间的关系
交易方式:出让、出租、入股
我国城市土地二级市场结构示意图
土地所有者 (各级政府)
一 级 市 场 土地使用者
(二)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979年 前,无 偿划拨 土地的 用地制 度
19791987年, 合资企业 有偿使用 建设土地
1988年 《土地 管理 法》, 土地有 偿使用
1990年 建立土地 有偿出让、 转让制度
1999年《城 市房地产管 理法》,完 善了土地市 场
用地制度改革,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