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e14687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9.png)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方面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术语解释:
1.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群体。
2.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包含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水、空气等)的完整生态单位。
3.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一个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特定职位,包括其生存环境、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4. 生物量(biomass):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物质的总量,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5.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包括消耗自然资源、排放废物等。
6. 生态位模型(niche model):是一种预测生物种群在特定环境中分布和丰度的数学模型。
7. 生态扰动(ecological disturbance):指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事件,如火灾、风暴、人类活动等,都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种研究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跨尺度学科,主要关注生态系统中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
以上是一些生态学的常见术语,它们对于我们了解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0a6441a1dd36a32d72758159.png)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特征 ①陆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复杂且多变,水分、热量等主要生态因子分布不均 和地形高低起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而土壤的发育和与大气的 直接接触,又为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使陆生生物的 种类及其繁多,生物群落类型也多种多样。 ②陆地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占据的总面积虽然比较小,但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绿 色植物并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物,所以平均生物产量较高,生物物质积累量巨 大。
③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 和动物类群可称作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其到顶级肉食 动物为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于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就是一个营养 级
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各 种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处于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状态,从而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和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说,生态系 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温度性越大。
3.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
③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 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 态。
R对策者--r选择 栖息生境多变且不稳定,灾难频繁。 出生率高,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寿命短,只繁殖一次,子代数量多但缺乏亲 代保护,死亡多由环境变化与灾难引起,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较强的扩散力,一 有机会就会入侵新的栖息地。因其数量变动大,经常处于K值以下罗杰斯谛曲线 的增长阶段。
高中生物重点生态系统知识概述
![高中生物重点生态系统知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80f376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7.png)
高中生物重点生态系统知识概述生态系统是指由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的生态系统知识进行概述,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与营养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退化等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地区内不同物种所组成的种群群落,它们之间通过捕食、合作、竞争等方式相互作用。
而非生物环境包括了土壤、水、空气、光照等因素,它们为生物群落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营养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光合作用开始流动,通过食物链的形式传递给不同层次的生物。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氧气和有机物质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而这些有机物质被食物链中的其他消费者所摄取,能量也随之流动。
同时,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化学元素的循环,如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转化与再利用,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了稳定的营养循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退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承受外界干扰后,能够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
而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自然因素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物种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现象。
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人类可以通过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等方式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与营养循环、稳定性与退化是高中生物掌握的重点知识。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生物间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理解,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注意:本文仅为资料类文章,仍需下载以满足其他用途。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bacac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b.png)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生物高考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将对生态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机体。
常见的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种群组成,如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树木、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所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水、气候、土壤和光照等。
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适应干旱而沼泽生态系统适应湿润。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进行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当食物链的各个层级中的生物相互捕食时,能量会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光合作用者(植物)到食物链的上层捕食者。
2.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行星循环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的过程,如碳、氮和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进行循环转化。
行星循环是指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如地球上的碳循环、水循环等。
三、种群动态与演替种群动态和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种群动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主要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
种群动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供给、捕食者的存在和生物间的竞争等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2. 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随时间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0b44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a.png)
生态系统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是由各种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因素(例如水、土壤、气候)等组成的,并通过能量和物质的循环来维持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指的是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社会,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网络相互联系。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和土壤质量。
这些因素会决定哪些物种能够在该区域生存和繁殖。
生物种群是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的个体群体,它们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繁殖和互相作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竞争、捕食、共生等。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将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且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存在和数量。
非生物环境因素包括水、土壤、气候等。
水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
土壤质量对植物的生长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它提供了生物营养和栖息地。
气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地球上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雨。
气候的变化可以对生物群落和种群产生深远的影响。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络的形式传递。
食物链是指食物关系中物种之间的线性传递,比如草被食草动物吃,食草动物又被捕食者吃。
食物网络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网,其中每个物种可能与多个其他物种有相互作用。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不同元素和物质之间的转移和循环。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动物通过呼吸吸入氧气,把它变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去。
氮循环和水循环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过程。
总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它们通过能量和物质的循环来维持稳定性,并且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对于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平衡的维持至关重要。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105a8e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0.png)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对生物学、地理学、化学、气象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物群落:指的是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的总体。
2. 群落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组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格局。
3. 生物种群:具有相同形态、生理功能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落。
4. 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
三、生物的适应性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指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包括生物形态、生理特性和行为等方面。
2. 生物形态:包括外形、大小、体色、生殖器官和运动结构等。
3. 生理特性:包括代谢、呼吸、排泄、生殖等生物功能。
4. 行为:包括觅食、交配、攻击、逃避等反应。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1. 能量流: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利用的过程。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能源,因此太阳光的能量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被转化为有机物,并且在食物链中不断向上转移。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内无机物的合成和分解,以及有机物的分解和再生的过程。
其中包括了碳循环、氮循环等。
五、生态学中的关键概念1.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种类多样性(指在一个特定地区内有多少种生物)、基因多样性(指一个种群内基因的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2. 生态恢复:是指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使已经受到影响的生态系统回复到原有状态的一门学科。
3.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可持续的利用价值,包括水源保护、温室气体调节、食品供应等。
六、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1. 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或地区为维持其消费和废弃物排放而需要的生物产地面积。
2.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的生物稳定状态,通常是指一个物种在一个给定环境中的角色或功能。
高考生物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化境保护基础知识归纳
![高考生物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化境保护基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abcc6f3195f312b3169a5c0.png)
201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1: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2、种群的特征:(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
(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3)数量特征:(必修3P60)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3P61)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样方法: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多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一般选双子叶植物;计数时应注意:统计样方内个体数和样方相邻两边上个体数。
(记上不记下,及左不计右)c、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N1)→释放、重捕、计数(重捕数为N2,标记数为N0)→计算(N1/X= N0/ N2)注意:调查期间无大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生命活动,且不易脱落。
②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必修3P63→图4-3)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波动、增长、下降、稳定(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2)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及应用:★:种群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
高中生物概念
![高中生物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4319cf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8.png)
高中生物概念必修11.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2.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3.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4.必需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5.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6.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7.单糖:不能水解的糖类。
8.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类。
9.多聚体: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10.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1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12.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3.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换。
14.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
15.细胞核的功用: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央。
16.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7.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18.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19.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20.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2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3.酶: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24.酶活性: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自然地理学-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2)生物
![自然地理学-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2)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1f80f2677c1cfad6195fa7fc.png)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限制因素: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素的量或质低于或高于生物所 能忍受的临界限时,不管其他因素是否适合,生物的生长发育 和繁殖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死亡。 是最易阻挠和限制生物生存的因素。
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
(1)群落的种类成分(组成)
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则 。
优势种: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 的生物。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 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与能量交换 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下列六种形式: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
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
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 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 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动物-植物互助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
一、原核生物界 细菌和蓝藻。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的、光自养的 和化能自养的三类。 蓝藻:一种细胞中无细胞核、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 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藻体多呈蓝绿色。 有机体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的丝状体等形态。 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 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ef5a2df2af90242a995e5eb.png)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
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
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
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
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
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
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9eb0c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a.png)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下面是高中生物中关于生态系统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组成。
生物群落指的是在同一地域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个体群落体系。
而非生物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水资源等。
2. 生态系统的层级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群落、生态位、生态圈和生物圈等层级。
生物群落是指相互关系紧密的物种共同生活、繁殖的集合体。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环境条件和生物资源的总和。
生态圈指的是某一生物群落与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的总和。
而生物圈则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总和。
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和食物链流动。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光能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食物链则是指生物之间通过摄食和被摄食来传递能量的关系链。
通常,食物链的顶端是食肉动物,底端是植物。
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生物和地球之间循环的过程,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
氮循环是指氮气在大气和生物体之间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和氮化作用。
水循环则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不断循环的过程。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能够抵抗外界干扰和变化。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竞争关系、外来入侵物种和人类活动等。
6.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等。
此外,人类也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生态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系统的保护中。
总结起来,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aa22ce7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a.png)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在生物界中,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因素。
生物群落是指特定地区或场所中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总体,而生物种群是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体。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个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食物链、能量流、物质循环等。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常通过食物链来相互关联。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消耗的关系。
食物链中的每一层次称为营养级,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决定了它们在能量和物质流动中的作用。
食物链中的第一级是最主要的能源来源,通常是光合作用的植物。
第二级是食草动物,第三级是食肉动物。
食物链的每一级都有一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使得能量和营养物质能够传递和循环。
能量流也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能量。
植物转化的能量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影响着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数目和分布。
能量的流动还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能量的损失和转化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物质循环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
水循环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碳循环是指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氮循环是指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和脱氮。
除了食物链、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之外,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相互作用。
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共生和捕食等相互作用,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还有许多生物栖息地和地理环境的变化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比如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都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生物高考生态系统概览
![生物高考生态系统概览](https://img.taocdn.com/s3/m/ae29d2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7.png)
生物高考生态系统概览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各种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高考中,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将从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要素、作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是同一地域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非生物环境包括生物体所需的非生命要素,如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由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生物个体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食物链、食物网、共生关系等相互关系,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群落存活和发展的非生命要素。
其中包括土壤、水分、光照、温度、大气成分等。
这些非生物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三、生态系统的作用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通过物质的循环过程,使得各种生物体从环境中获取和利用必需的营养物质,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维持生物群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能量在食物链中通过食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转移和转化,使得生态系统内部能量的利用更高效。
3.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之间的种类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维持各种物种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依存关系。
四、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系统的保护是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基础。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生态保护区:设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
2. 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加强对水、土壤、大气等环境资源的监测,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生物群落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物群落名词解释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8e7e0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a.png)
生物群落名词解释生态学群落( community)是一个生物群落的整体,又称为生态系统或生态平衡,是生物的群集或群体。
其功能和结构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和数量变化,影响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分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和分布,影响土壤的形成和质地等。
1.群落及其特征群落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生活在某一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至今,已经有无数次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再到人类的大灭绝事件,但都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增加得以复原,唯独在人类出现后的200年左右,由于人口激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才造成了物种灭绝速度超过了增长率,导致了人类的第六次大灭绝。
群落是最基本的生态单位。
群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群落在空间上的分布。
群落是一定空间区域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但更重要的是群落内部的种群结构。
( 2)群落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不同的群落类型,反映着不同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者说是不同的生态演替阶段。
人们通常把生物进化程度较低,与环境之间关系比较简单的生态演替阶段叫做原始群落,这样的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而将生物进化程度较高,与环境之间关系比较复杂的生态演替阶段叫做次生群落,它比原始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 3)群落在生态学上的功能。
群落具有如下的生态功能:①提供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能够提供食物来源和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③有的还可以作为抵抗病原菌、昆虫和其他天敌的屏障。
④许多物种还可以为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提供依据。
2.生态系统及其特征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域内相互依存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着的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包括群落、种群、个体和群落之间以及群落内部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其功能和结构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和数量变化,影响营养物质的供应和分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和分布,影响土壤的形成和质地等。
高三生态知识点
![高三生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3f0f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e.png)
高三生态知识点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于我们了解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在高三生物课程中,生态知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组成、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生态学课程中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生物种群与群落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时期和地点内聚集在一起繁殖和生存的总体。
种群数量会受到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导致生物种群的扩张、稳定或衰退。
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由不同种群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
群落的构建需要考虑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等。
在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合作以求共同生存,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从一个生物到另一个生物的传递过程。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描述能量流动的重要工具。
食物链是表示哺乳动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的线性图表,而食物网则更加复杂,包含了多个食物链的关系。
物质循环是指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被转化和循环利用的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
这些循环保证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平衡。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人类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垦和资源的过度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工业排放和化学物质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改变过度消费的习惯。
其次,控制工业排放和污染物的使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们才能够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家园。
【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
![【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03ee19c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76.png)
【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一、生物分类1.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单元越小,生物体的特征越常见,反之亦然。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基本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个生物种群的规则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并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只有当它们定期组合在一起时,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结构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植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营养,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食物链模式:生产者→ 主要消费者→ 第二消费者→ 第三消费者。
例如:草→ 老鼠→ 蛇→ 老鹰。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的形式。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
5.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自然地理中的环境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中的环境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c5461ab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7.png)
自然地理中的环境名词解释导言: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分支,其中涉及众多的环境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自然地理环境名词进行解释,以增加对这些词汇的了解与理解。
一、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状况统计特征。
它通常以气温、降水、湿度、风速和气压等要素作为评判标准。
气候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和非生物群体所构成的生物学系统。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所有的生物个体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可以是森林、湿地、河流等自然环境,也可以是人工造景如城市公园。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面被风、水和人类活动等外力剥蚀和破坏的过程。
这种侵蚀不仅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肥力减弱,还可能引发河流淤积、水土流失等问题。
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进行有效的土壤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
四、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过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洋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海洋生物的适应、营养网的构建以及海洋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
五、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体不断变化、流动和转化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冷凝和蒸发等环节,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不同储存介质之间的运动。
水循环是地球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六、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构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它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活动以及造山带和断裂带的形成等。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预测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可以推断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强度,从而为地震监测和救灾工作提供基础。
高二2014年必修一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高二2014年必修一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fe10656d852458fb770b56ed.png)
高二2014年必修一生物知识点:种群、群
落、生态系统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
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出生或死亡的数量。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①出生率 gt; 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 ②出生率 lt; 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年龄组成:种群各年龄期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预测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影响种群密度)
5)、种群的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6)、种群的存活曲线:了解三种类型。
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高二2014年必修一生物知识点,希望
大家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
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
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
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
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
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
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
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光周期: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即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
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
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生物之间(种间)的关系竞争: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要求的不同物种,为了自身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谓之竞争。
竞争多发生在彼此共同需要的资源和空间有限而物种个体密度过大的情况下。
竞争排斥原理:种间竞争的结构出现不等性或不对称性,即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或是一个种被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分离,这在生态学上称作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即生态学(或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
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要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
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完全靠寄主生存,因此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如果寄主死亡则会引起寄生物的死亡,这是不同于捕食作用的。
如冬虫夏草,菟丝子。
捕食作用: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象。
捕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或猎物则受到抑制(植物)或死亡(动物)。
通过捕食可以对被捕食者起到提高质量,控制数量的作用。
原始合作:又称互助,在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中都受到利益,但它们并不必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如蜜蜂和花朵。
共生互利:是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双方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因而有别于原始合作。
如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通过变异和选择,结果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有时在外貌上也非常相似。
哺乳类的鲸、海豚、海象、海豹,鱼类的鲨鱼,他们在亲缘关系上相距甚远,但都长期生活在海洋中,整个身躯形成为适于游泳的纺锤形。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
无论趋同适应还是趋异适应都是通过改变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态机能或行为等特征而实现的。
生活型: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同种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植物可按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形态特征划分生活型。
或者说,生活型是植物在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形态。
种群:生态学家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或任一生物种生活在特定范围内的个体总称,当该种生物分布地区或生境有若干个,可以说就有若干个该种的种群(个体群)。
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作为整体的种群出现了许多不为个体所具有的新属性,如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和某些动物种群独有的社群结构。
生物群落:在自然界很难见到哪一个生物种群是单独地占据着一定的空间或地段,而是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物种的、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
用来指明大小不同的生物聚集。
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但不是种群的简单集合,它是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是一个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
群落由于组成成分中生物类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和名称,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把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和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称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即组成群落的物种愈丰富多样性愈大,各个物种的个体在物种间分配越均匀多样性越大。
①从热带到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小。
②低纬高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小。
③在海洋或淡水中,随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
物种多样性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和它的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优势种:凡是在群落的每个层中占优势的种类,即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并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叫做优势种。
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建群种,它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基本性质。
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是它的建群种的生活型。
它们是群落中生存竞争的真正胜利者。
季相:在有季节现象的地区,当地植物群落出现与季节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化,即植物在不同季节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阶段,使整个群落在各季表现出不同的外貌,叫群落的季相。
不同气候带群落的季相表现很不一致。
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是地理环境变化的反映,并不导致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
演替: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物质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
是一漫长的过程。
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叫做原生演替。
又可分为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和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
次生演替: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自我调控性和动态发展性。
其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所以自然界只要在一定空间内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存在,并通过物质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将它们联系成为一个功能上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以吃和被吃的关系,即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为食物链。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生活许多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它们形成若干个食物链同时存在,这些食物链上的一些动物常常即吃植物又吃其他几种动物,而它本身又可能被不同的消费者所食,因此,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复杂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即为食物网。
食物链越长,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稳定性就越大。
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起到顶部肉食动物止。
即在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
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污染物的数量或浓度越大,从而严重危害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或人体健康。
初级生产量(第一性生产量):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者,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或第一性生产者。
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单位克干重/m2•a或J/m2•a生物量:在单位面积上净初级生产量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有机物质数量叫做生物量,单位克干重/m2或J/m2生态金字塔:由于受到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沿着营养级序列向上,能量或生产力急剧的、梯级般的递减,用图表示得到能量即生产力金字塔,生物的个体数目和生物量也出现顺序向上递减的现象,形成个体数目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三者合称生态金字塔。
百分之十定律(林德曼效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
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