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语句衔接题
语句衔接 知识讲解 如何做语句衔接题
![语句衔接 知识讲解 如何做语句衔接题](https://img.taocdn.com/s3/m/30871067783e0912a2162ab4.png)
此题着重考查选用结构相同的短语来描述同一对象和描述事物时正确分类的能力。句①中的“身材魁伟”、“两颊深陷”均是主谓结构,而备选答案中的“粗黑的眉毛”是偏正结构,因此,只能选用是主谓结构的“眉毛粗而黑”的这一短语,才能与上下文保持连贯。句②中“不论……”均是按类并列,所以应分析如何分类才恰当。实际上,b项分别是按地形类,草木类、水流类来分类的,因此,b的分类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做连贯题时句式的结构和分类的标准问题也不容忽视。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办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2000年全国高考题)
2、语言的和谐
例题⑤每逢深秋时节,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远眺群山环抱,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5、语段内部的过渡
例题⑧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______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995年全国高考题)
句子衔接题的解题技巧
![句子衔接题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2b0dc6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0.png)
句子衔接题的解题技巧
句子衔接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考点之一,要求学生通过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选出与前文相衔接的一句话。
解题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语境:在解答句子衔接题时,首先要对前文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前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把握作者的观点和逻辑关系。
只有正确理解前文,才能选出与之相衔接的句子。
2.寻找线索词:线索词是帮助我们找到与前文相衔接的句子的关键。
可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如“因此”、“所以”,也可以是表示转折
关系的连词如“然而”、“但是”,还可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如“此外”、“另外”。
通过寻找这些线索词,有助于准确选择与前文相衔接
的句子。
3.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句子衔接题考察的是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时候,前文可能存在隐含的逻辑,需要通过推理和推断来找到与之相衔接的句子。
4.排除干扰选项:在解答句子衔接题时,还要注意排除干扰选项。
有时候,选项中可能存在与前文表达意思不符的句子,需要通过综合考虑前文的意思和选项的内容,筛选出与前文相衔接的句子。
总结起来,解答句子衔接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前文的意思、寻找线索词、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同时要排除干扰选项。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可以提高解答句子衔接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语句衔接题解析思路
![语句衔接题解析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9f73c236376baf1ffc4fadc8.png)
语句衔接题解析思路语句衔接题是检测考生对语言感悟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试题。
部分考生对这类试题感到困难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还是有章可循的。
归纳起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思考:一、看顺序是否合理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句子,语言才能连贯。
最基本的句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逻辑顺序。
这实际上是从内容的角度,对各个句子进行分析,确定其先后顺序、因果关系,或其他的总分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等。
只要理解了各分句之间的顺序关系,那么正确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例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个备选项中的分句内容相同,只是排序不同。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4个分句的内在联系:“不传达上级指示”与“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之间虽然用了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也……”连接,但实际上存在着先后关系,即“不传达上级指示”在先,“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在后,据此,可排除B、D两项。
“以致”一词提示我们前两个分句与后两个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在表结果的后两个分句中,“环保工作没人管”与“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之间又存在着因果关系,稍加分析,不难看出,“环保工作没人管”为因,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果,先因后果,据此,可确定答案为C项。
例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世界屋脊”上的,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下列1—7是从文中方框内摘出的词语,在文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①晶莹的湖泊②大漠③奔腾的江河④雪岭⑤数不清的奇珍异兽⑥草原⑦冰峰A.②⑦⑥④①⑤③B.①③⑤⑥②④⑦C.⑦④②⑥③①⑤D.③①⑦②⑤④⑥这个语段谈的是“世界屋脊”的某些特点,从空间上讲,“世界屋脊”强调的是“高”,这7个短语我们不妨按空间顺序从高到低排列,先为“冰峰”、“雪岭”,接着是“大漠”、“草原”,然后是“江河”流入“湖泊”;从逻辑上讲,先写无生命的自然景物,再说到动物。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规律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5eea9b0f121dd36a32d82dc.png)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规律一、一条基本原则解答语句衔接题的基本原则是分析语境。
所谓语境,即语言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说话的现实情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和内部语境(专指一个语言因素出现的上下文)。
我们解答语句衔接题,主要分析内部语境,也就是衔接材料本身和衔接处的上下文;分析内部语境,也只是主要分析语境的限制作用。
语境分析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是西方指号学,为西方指号学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在《意谓和意义》一书中指出:“指号过程被看作是一个五项关系——v.w.x.y.z——其中v在某种条件z之下,在w中造成以某种方式x对某种对象y作出反应的倾向。
在有了这种关系的那些事例中,v就是指号,w是解释者,x是解释,y是意谓,z是指号在其中出现的关联域。
”这句话可视作语境分析的经典表述。
不过,本文不拟就此作理论阐述,而是主要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阐述。
1、语境的限制作用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
例1: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力的人看来,读书是消遣,消遣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
所以,________________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己都是一件艰苦的事情。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
这是一个因果推论,“因”包括两点,一是读书人的命运,外人看高了,读书人自己看低了;二是读书的作用,外人看低了,读书人当然自己看高了(这点不言自明,所以作者省略了)。
综合原因,读书人在有的方面看高自己,在有的方面看低自己;别人在有的方面看高读书人,在有的方面看低看低读书人。
所以,读书人是否尊重自己、看重自己,取决于自己,别人怎样看待难有定论。
c项吻合。
再说,a项只承读书人的命运来说,且读书人只体会到命运之“苦”,没有体会到“甘”。
b项只承读书的作用来说,且只“于己”,不存在“于人”。
d项清闲雅致与两点原因没有关联。
【高考复习】高考语文指导:语句衔接题的解答规律
![【高考复习】高考语文指导:语句衔接题的解答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bca651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d.png)
【高考复习】高考语文指导:语句衔接题的解答规律语句衔接题,指的是将某一语段(或复句)中的某一句抽出,另设几种与之相近的答案,让学生从中选出原句。
这种题型可以用来考查学生缀句成文的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近年来高考中常常出现。
解答这类试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结合典型的试题加以解说。
一、关注逻辑对应例1.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从以下四个句子中选择一个与之相关的句子()(1987)a、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我们可能会在实际工作中做出错误的回答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d、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本题题干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回答应该是“不能忽视”;另一问是“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回答应该是“要他们学好”,正确的答案必须兼顾这两问。
再来看四个选项:a项的“这样做”表意不明,显然不能与题干相衔接;“c”项作肯定回答,照应不了第一问;“d”项作否定回答,又没顾上第二问;只有b项,虽是囫囵回答,但却无懈可击。
此题的答案是b。
二、空间的一致性和重点例2.为画线处选择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衔接紧密。
()(1988年)悬崖下有几座坟墓。
墓前有石碑,其中许多已破碎,难以辨认;在旱季,河里的一些石头从水中冒了出来,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b、没有太阳,天气很冷,许多莲藕叶子都枯萎了,这使得这个地区很薄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d、一排带着透明翅膀的白帆从下游升起,山门半关着,一缕阳光照在对岸的悬崖上由情境氛围的一致性,本题可以先排除a项和d项。
原文已交代地点是一个“坟地”,季节由“枯水”可知是寒气料峭的晚秋或初冬,气氛是静寂的。
语句衔接题解题技巧
![语句衔接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0f44745ad02de80d4d840d6.png)
一、基本方法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
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二、题型探析与解题技巧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
(一)非语境类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
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
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1.把握基本内容。
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
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
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
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
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
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
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1.将下面标有序号的六句话依次填到空白处,使之构成衔接连贯的一段话。
高考必知的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
![高考必知的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01b52f6a58da0116c174964.png)
高考必知的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
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达一个中心。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要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括句、总领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
这个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尾。
第二,抓思路。
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承、层进)、相属(总分、分总)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清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第三,抓暗示。
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
依据划线前面的文字的暗示,可以确定第一空的句子,还可以依据划线后面的文字的暗示来确定前面一个空的句子。
也可根据划线句子的标点符号的暗示大致确定个别句子的位置。
比如,划线句子中间有句号,可以据此确定紧接句子可能是带有主语的句子,而后,找带主语的句子根据前后内容确定句子的排序。
第四,抓标志。
可根据所给句子的一些标志来确定关系紧密的句子。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1.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关联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也有先后关系,从而确定上句和下句。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如“换句话说”,表示前后是等位关系,位在后;“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并列、相反或相对关系,位在后;“总之、总起来说、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表示对前面的内容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位在最后。
“所谓”表解释,位在后;“例如”表举例,位在后。
3.表示序数或主次轻重关系的词语。
中考语文句子衔接题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句子衔接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03d383cad51f01dc381f144.png)
中考语文句子衔接题解题技巧句子衔接是中考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主要考查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句子衔接题由两部分组成,即题干项和衔接项。
把握题干项与衔接项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看陈述对象是否一致在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如果随意转换话题,就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
因此解答句子衔接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等)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报道,古长城现状堪忧,不少地段的长城淹没在杂草、乱石之中,甚至被人为损坏。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______,超过七成保存状况较差。
A.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虽然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B.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的明长城,是距今年代最近的长城C.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D.明代长城虽然距今年代最近,但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通读语段可知,这段话是要以明长城为例来说明“古长城现状堪忧”的程度。
分析衔接项:A项“即使……虽然……”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与前后文逻辑不合,可排除;B项陈述的是“明长城是距今年代最近的长城”,不能说明“现状堪忧”的话题;D项的主语是“明代长城”,既陈述它“距今年代最近”,又重点陈述它“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并非集中陈述明长城的保存状况,变成了双重话题,思维逻辑不够严密;C项,“即使……也”表让步关系,说明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状况都如此堪忧,更何况那些年代更为久远的古长城,与题干陈述的话题一致。
因此,答案应当选C。
二、看句子结构是否对应句子的结构是指句子按照一定的形式来组词成句。
在解答句子衔接题时,可以看衔接句与其前后句子中的词语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等)、短语类型(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后补短语、连谓短语、介词短语等)和句式特点(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疑问句、排比句、比喻句等)是否照应。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技巧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985862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d.png)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技巧语句衔接题是英语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句子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衔接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巧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第一,注意上下文语境。
在解答语句衔接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前后句子,理解文章的整体语境。
上下文提供了很多线索,例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对比等,帮助我们判断正确的衔接方式。
第二,注意词语的使用。
关键词语在语句衔接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词语可以直接连接上下句子,如'however', 'therefore', 'in addition'等,而有些词语则需要根据语境进行逻辑推理。
因此,在解题时要仔细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以选择正确的衔接方式。
第三,注意句子结构的变化。
在语句衔接题中,句子结构的变化常常会给我们提供线索。
例如,上句为主动语态,下句则可能为被动语态;上句为肯定句,下句则可能为否定句等。
通过观察句子结构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四,注意相同的主题词。
有时候,两个句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同的主题词,通过对比这些主题词的出现位置和语义关系,可以判断出正确的衔接方式。
例如,上句提到了'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下句可能会继续讨论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后果。
第五,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语句衔接题主要考察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等。
通过理解上下文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选择正确的衔接方式。
例如,上句提到了某个问题的原因,下句可能会给出解决方案或者结果。
综上所述,解答语句衔接题需要综合运用上下文语境、词语使用、句子结构变化、主题词对比以及逻辑关系等技巧。
通过多做练习和积累经验,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语句连贯、衔接的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语句连贯、衔接的解题技巧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0cea68af1ffc4ffe47ac3d.png)
“语句衔接题”常用的几个解题方法解答语句衔接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路,多角度思考分析,使话题一致,事理相通,情景和谐,音韵协调,结构严谨。
常用的几个解题方法如下:第一、把握语法结构的一致性(句式的一致性)。
一个连贯的长句子,往往由几个分句来组成,在组合过程中,为陈述相关内容,或使语气顺畅、音节和谐,往往运用同一种语法结构的句式。
惟其如此,才能保持句子的和谐连贯。
第二、把握叙述主体的一致性(主语一致)。
在语法中,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是句子的主体。
同样,一个长句或句群或语段也是围绕一个主体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叙述主体前后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句意连贯、集中、明确。
第三、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前后照应)。
为保持文句或文段的一致性、严密性,使语意一脉相承,表意集中凝练,必须注意上下文的照应,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四、细品语段的声、色、情(意境、语言风格一致)任何一个语段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往往都是通过无声的语言、无形的色彩以及一定的情感来体现和表达的。
在选择衔接的语句时,要仔细口味语境中的声、色、情及语言风格等,使之保持一致。
第五、把握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
一个完整的语段要想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必须借助于句与句之间恰当密切的关系来体现。
因此,在组合时要把握句间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关系、主次关系等等,使语意更准确、明晰、完善。
第六、把握事物的中心及重心。
无论是单句、复句还是句群,都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要正确地理解它,必须准确地把握句子的中心和重心。
只有抓住这个句段的内核所在,才能解答好此类语句衔接题。
第七、把握关联词及意义关系。
关联词是分句组织的语法手段之一,是表述分句间语法关系的语言形式,是显示复句意义关系的显著标志。
解答语句衔接题也需要考虑关联词及其意义关系。
第八、注意句中音节的和谐性。
在语句衔接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或修辞的需要,需注意句中音节的和谐性,音节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是句式结构一致,整齐划一,协调至美;另一方面是上下句韵脚相同或相近,由押韵而产生韵律美。
“语句衔接题”常用的几个解题方法
![“语句衔接题”常用的几个解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a6e8320fad6195f312ba6d0.png)
“语句衔接题”常用地几个解题方法考德上教育——杨元龙在公务员考试言语题中,很多考生对语句衔接题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作答.其实,解答语句衔接题有技巧,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地基本思路,多角度思考分析,使话题一致,事理相通,情景和谐,音韵协调,结构严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常用地几个解题方法如下:第一、句式一致性一个连贯地长句子,往往由几个分句来组成,在组合过程中,为陈述相关内容,或使语气顺畅、音节和谐,往往运用同一种语法结构地句式.惟其如此,才能保持句子地和谐连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鲁大海四凤地哥哥,鲁贵地养子——进来,他身材魁梧,(粗黑地眉毛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选项前后皆为主谓短语,根据句式一致性原则,答案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话题一致共同地话题使语段中地句子组成一个有机地整体,它是联系各句地核心.现代汉语地话题一般由主语来表示,共同地主语是贯穿语段中各句地灵魂,是联系各句地纽带.所以,说话时要尽量保持主语地一致性.例:我电脑是联想地,电脑地功能不错.这句话分别介绍了电脑地品牌和功能,主语都是电脑,保持了高度地一致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高尔夫球运动刚刚兴起时,有个奇怪现象:几乎所有地高尔夫球手都喜欢用旧球,特别是有划痕地球.原来,有划痕地球比光滑地新球有着更优秀地飞行能力.于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地原理,科学家设计出了表面有凹点地高尔夫球.这些凹点,让高尔夫球地平稳性和距离性比光滑地球更有优势.从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填入横线上最恰当地是:( ).高尔夫球运动不再喜欢使用旧球.高尔夫球运动迈入了一个新地阶段.有凹点地高尔夫球成为比赛地统一用球.越来越多地厂家生产出带凹点地高尔夫球解析:本语段谈地话题是高尔夫球,而和选项主语是高尔夫球运动,选项谈地是生产厂家,根据话题一致地原则,本题答案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倾向性、感情色彩一致任何一个语段都要表达一定地思想,而这些思想往往都是通过无声地语言、无形地色彩以及一定地情感来体现和表达地.在选择衔接地语句时,要仔细口味语境中地声、色、情及语言风格等,使之保持一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这是一个秋季地薄阴地天气. ;岩面和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地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响.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地一项是:( ).厚厚地云在我们顶上罩着.层层地云在我们顶上浮着.薄薄地云在我们顶上压着.微微地云在我们顶上流着我们从“薄阴地天气”中可以排除和,“厚厚地云”与“层层地云”与语境不符.从文段中地词语“润湿”、“油油地绿意”等词中,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地感情色彩是欢快地、轻松地.因此,可以排除答案,“压着”与语境不符.所以答案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四、句式勾联从所选语句地地位和作用上看,不外乎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在语段地开头,选填地语句有概括、总结和提示作用;二是在语段在中间,多用来承上启下或过渡照应;三是在语段地末尾,用来总括或呼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饮食最基本地功能就在于它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地营养与能量地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地基础与表现.纳入文化领域后,饮食就被赋予了更深地涵义.尤其是经过民族文化旅游浪潮地洗礼,,使人们不仅仅将饮食看作是果腹地手段,而且更注重体会和欣赏饮食过程中地民族文化内涵.在欣赏自然与人文美景地同时,品尝目地地地特色饮食成为旅游者新地追求和向往.(国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地一句是:( ).美食体验成为一种新兴地旅游项目.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逐步整合.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地潜力得到开发.饮食在文化领域中地地位愈发重要解析:文段所要填地句子位于中间,起承上启下地作用,横线前面讲地是民族饮食文化,后面讲地是旅游文化,中间需要一个过渡,所以答案是,其它答案皆只讲到一个方面,缺少呼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五、把握事物间地逻辑关系一个完整地语段要想表达一个完整地语意,必须借助于句与句之间恰当密切地关系来体现.因此,在组合时要把握句间地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关系、主次关系等等,使语意更准确、明晰、完善.对于这种题型,大家容易解答,不再举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考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707a282b9d528ea81c77957.png)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技巧一语句衔接题的设置类型1.排列句序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2.语句复位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连贯性。
是中考试题常采用的题型。
句子复位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主要类型。
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二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思路语句衔接的测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解题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解题思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
2、合理、正确排列顺序,符合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等关系。
3、保持情境(语境)统一、和谐,列举对应,句式协调。
4、保持叙述角度一致、词语照应。
下面题为例做简要的分析说明。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这道试题,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考虑。
①②的话题是“宝塔”在什么地方。
②句是以“宝塔”为陈述对象,两个句子的主语是“宝塔”,前后一致,表述连贯。
③④句要从语意的连贯考虑。
④句中的第2句以第1句的宾语为主语,在语意上衔接更紧密。
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
![语句衔接题巧解七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ac773bf8c75fbfc67db280.png)
例如:(2000年春季高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 上句衔接最 恰当的一组是: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他身体魁 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 陷下去。
精选课件
5
明确:
这道题要从保持句子结构一致性的角度 考虑。由于前后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为保 持句子结构的一致,选择的句子也应该是主 谓句而不是偏正短语,所以选择b项。
精选课件
6
三、看语句顺序,考虑思维的合理性
精选课件
9
明确:
从先“情趣”后“意象”的前后照应的 角度来看,答案应为 A项。
精选课件
10
五、看画面色调,考虑情景的相融性
遇到写景抒情的描写文字,不管它写的是什么景,抒的是什么情, 也不管它是先写景后抒情,或是先抒情后写景,抑或是景就是情、情就 是景,都应考虑情景的相融性,一定要依据“情景交融”的原则来选择 与文段画面色调相一致的句子。
故只可选D项。
精选课件
14
七、看标点符号,考虑语段结构的层次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清语段的结 构层次,确切理解语段的性质和意义。在高考中,有时我们要重视标点 符号的独特作用。
例如:(2006全国高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 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 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过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句子衔接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句子衔接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f317d0fa102de2bd9605883c.png)
句子衔接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1.保持陈述主语的一致性例如: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中午12时,a.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获取了全部赃物赃款。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获取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c.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赃款也同时抓获。
析:在一个句子中,要围绕一个对象进行陈述,即保持主语的一致性,从这一原则出发,排除a,c两项,选出b项.在这一题型中还有一个变形.因为汉语有承前省略主语的习惯,这个主语可以承前一句的主语、宾语省,也可以承前一句的介宾短语的宾语省.有时.我们会发现前语境和后语境的主语悄悄的改变了,例如:小明不愿意上学,有一天,他钻到床底下躲了起来______,送到学校去了.a. 他妈妈将他从床底下拉出来b. 被他妈妈从床底下拽出来.析:在这一例句中,我们发现,后语境的主语已不是”小明”------不可能是小明自己送自己.在这种题型中,我们应从何下手呢?横线上肯定是选择一个被动句,用被动句来保持主语的一致性,即所选项的主语仍然是”小明”,而后的主语是被的宾语”他妈妈”。
2.保持句式的一致性例1:鲁大海:高高的个子,(a脸庞微黑,b微黑的脸庞_)例2:黄包车在冷落的郊道上走,靠右不远处是一条小河,(a.一片宽广的荒场在河的左边.b.靠左是一片宽广的荒场.)析:在上述两个例句中,例1的前语境”高高的个子”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据此我们选出b项.例2 根据前语境的句式选出b项为答案.3.如果语境或选项中出现一些指代词或指代性的短语,那么要让这些指代性的短语紧跟在他所指代的内容后面。
例1:10年后基因产业的利润将达到100亿美元,(a.在上海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发布了这一信息..b.这一信息是在上海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发布的.)在这个例子中,”这一信息”就是指代前语境的那句话因此答案为b项.例2:有这样一种东西,他在我们面临激流险滩时,或是在我们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时,_____a. 能帮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就是桥.b. 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桥,就是这种东西.在这个例句中,A和B的区别在于“它”的位置,“它”即指代前语境中的“一种东西”,因此答案为A项。
2023行测考试:语句衔接题的解答妙招
![2023行测考试:语句衔接题的解答妙招](https://img.taocdn.com/s3/m/1c82492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5.png)
2023行测考试:语句衔接题的解答妙招一、题型的特点要弄清语句衔接题的特点是很显著的,题型也有两种呈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给一段话,这段话里面的穿插了几个序号,然后给一句话,问考生这句话放在哪个序号适宜。
另外一种方式也是给一段话,然后这段话里面随机设空。
不同的是还会有四个选项,让考生选择最准确的一个选项填上去。
这也就是语句衔接题的特点。
二、设空不同,作用不同这类题设空的位置不一样,作用就是不同的。
在中间局部设空,那中间局部大多都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考生选择的选项就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看是否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
而在开头设空,主要就是总领全文或者是引出中心句,引出话题。
那考生在选择选项的时候,就一定要选能统领全文的句子。
最后,假如是在结尾设空,作用就是总结全文。
那考生就要选择一个总结性的句子。
总之,考生选择选项的时候,就要看清选项的位置,结合文意,不要单凭感觉做题。
三、结合例题加强理解假如只是记住了理论知识,做题的时候考生难免会一知半解,不知道如何答复。
那考生就需要通过例题理解理论知识。
例如,法国大____之前,化学家拉瓦锡用宏大的凸透镜把阳光聚焦在钻石上,结果钻石烧掉了。
拉瓦锡有一颗坚硬的心,他的实验击穿了。
这后面就设空了,问考生该填哪个选项。
第一个选项是爱就给它最好的,第二个选项就是爱可倾城,钻石永久。
第三个选项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最后一个选项就是钻石恒长远,一颗永留传。
很明显第一个选项和第三个选项与题意无关,直接排除,第二个选项文中没有提到。
所以只有最后一个是正确的,最后一个选项也起到了总结全段的作用。
以上,就是行测考试中语句衔接题的解答妙招。
考生做题之前就要理解题型的特点,结合例题加深印象,希望考生们答题顺利,轻松获得高分。
行测真题行测答案行测答题技巧行测题库模拟试题。
寻找解答语句衔接题的六个角度
![寻找解答语句衔接题的六个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2f79e88de53a580216fcfe74.png)
寻找解答语句衔接题的六个角度语句衔接题是高考常规考题,它考查语言连贯能力,共有两种题型,一种是给几个句子(或几个短语)排序,一种是语句复位(即选出填入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句或一组句子)。
此类题解题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语感准确;二是熟悉各种题型;三是找到最佳角度。
解题的一般过程分三步:一是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二是比较各备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答案;三是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
要做好语句衔接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从以下六个角度来确定语句衔接的是否恰当。
1、保持话题统一,保持内容上的前后一致。
任何一组句子都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话题,或者叙述一个事件,或者说明一个事物,或者阐明一个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感情。
衔接的语句和上下文间要保持话题统一,一般从以下方面考虑:①保持中心统一,即所有的句子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不能出现“离群句”。
例1、与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举世瞩目的风云人物。
当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统先生不无感慨地表示:这完全得益于中学时代的一次总统模拟活动。
A. 从小立大志,定能从此走向辉煌。
B. 学生时代的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实在重要。
C. 要想把理想变为现实,就一定要经历生活磨难。
D.多方面开展模仿活动,对人的成长不无裨益。
题干中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克林顿总统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提到了中学时代的一次模仿活动。
选项A谈的是志向的重要,与中心话题无关;选项C谈的是生活中磨难的必然性,也与中心话题无关;这两项都是离群句。
再比较B项和D项,发现D项虽然切题,但是讨论的范围过于狭小,不具有总结性质,所以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是B项。
②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所谓“陈述对象”就是指句子的主语,在一般情况下,保持前后句子的主语一致,保持前后句叙述角度不变,可以避免因主语暗换而导致语脉不畅、句意混乱的现象发生,会使一组句子显得更连贯。
例2、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目的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目的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fa6b4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8.png)
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目的答题技巧一、观察句式在解答语句衔接题时,首先要注意观察句式的整体性。
观察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是否相同或相似,如果不同或相似,就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语序或替换句子成分,以确保整个句子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二、注意关联词关联词是句子之间关系的标志,通过观察关联词可以判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解答语句衔接题时,要注意观察句子之间的关联词,如“虽然”、“但是”、“如果”、“那么”等等,以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顺序。
三、保持话题一致话题是句子的中心,保持话题一致是保证语句衔接题正确的重要条件。
在解答语句衔接题时,要注意观察句子的中心话题,确保前后句子的话题一致,避免出现跳跃或转换话题的情况。
四、考虑语境语境是理解句子意思的重要因素,在解答语句衔接题时,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
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内涵,就必须考虑句子的上下文、前后文等语境因素,以确定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五、句子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句子的基本结构,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谓结构可以判断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
在解答语句衔接题时,要分析句子的主谓结构,确保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一致性和逻辑性。
六、观察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标点符号可以判断句子的语气和意思。
在解答语句衔接题时,要注意观察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问号等等,以确定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意思表达。
七、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解答语句衔接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确定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
要遵循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逻辑原则,确保句子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八、语感判断语感是解答语句衔接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阅读句子可以感受到句子之间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在解答语句衔接题时,可以通过语感来感受句子之间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从而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和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语句衔接题的钥匙
“语句衔接题”是高考对“语言连贯”的一种常见考法。
下面,我们结合近年高考试题,帮助考生找到解答此类题目的九把钥匙,做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一.句式一致:
指在同一层次的表达中,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利用结构上对称性,力求表达形式(修辞手法)和语言结构(短语类型)一致。
例1: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①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②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决定从2004年起改为半月刊。
【分析】开头的“加快传播速度”与“增强时效性”都是动宾式,这样,接下来的几个句子的结构也该是动宾式,以保持前后句式的一致。
因此,①可改为“加大承载容量、提升前沿性”,②可改为“逐步扩大发行量、提高规模效益”。
例2:凡事过犹不及,___,或变成明哲保身,或变成圆滑世故,或变成是非不分。
①超越了这个度②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谬误③值得赞许的成熟就可能走向反面④成熟也是有度的
【分析】答案为②④①③。
“凡事过犹不及”是总说,接下来举例,分说真理和成熟。
与“成熟”有关的句子有三个,且这三个句子排好后要与后面所说相关联。
二.对象一致:
指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几个分句的叙述者必须互相兼顾,才能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即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叙述角度)要保持同一。
例3: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分析】答案D。
①句的着眼点是“山顶上”,后半句又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不一致;②句的前后均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表述连贯。
③④句单从陈述对象上看,③句似乎更好,但若从语意的顺畅度或上下文的紧密与否上考虑,④句中的前半句的宾语作后半句的主语,紧扣“这些活”的话题,语意表达更为流畅。
三.意境一致:
指作者通过形象描写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或悲或喜,或褒或贬,或欢快或低沉等等,在同一段文字里应该保持一致,做到情境相融。
例4: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___ ;岩面和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
A、厚厚的云在我们顶上罩着
B、层层的云在我们顶上浮着
C、薄薄的云在我们顶上压着
D、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分析】答案D。
原句所写的是秋天薄阴的天气,但是所写的情感仍然是喜悦的,和谐的。
A、B与原句“薄阴”语意相反,可排除。
C虽然与“薄阴”相符,但是“压”给人一种压抑感,与原句的情感色彩不符,并且与“薄薄的”不相搭配,可排除。
四.韵律一致
指从音节和节奏上看,要前后和谐,即句式的对称和上下文的押韵。
例5:(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分析】答案D。
①②句的区别在于“俯瞰”是属上句还是属下句,而原文横线以后的句子均是“俯瞰”的宾语,选择②句即可形成都是整齐的四字句,音节和谐;④句的“绕”与原句中的“茂”两字都处于句末,同一韵部的字相押,读来上口。
五.逻辑一致:
指几个短语或句子先说哪一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语句排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或以空间的变换为序,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等;或按事情发展和客观过程为序;或以事物性质的主次轻重为序;或按观察的角度高、低、俯、仰之分为序;或按景物的远、近、动、静等不同为序。
这些规律表现为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因果式、转折式等。
例6: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分析】答案C。
可从表述的先后顺序方面考虑。
前两句中“不传达上级指示”这种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在前,“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这种具体实施操作的工作在后;后面两句则有因果关系,正是因为“环保工作没人管”才最终导致了“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六.前后一致:
指注意前后语句要注意照应和暗示。
语句前后照应包括答句与问句的照应,总起与分承的照应,句子结构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照应等。
例7: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
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并主宰它们的运命的程度,但当、、、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④①②③B.①③④②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
【分析】答案B。
原文中“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并主宰它们的命运的程度”,在语意上有提示作用,①③两句属动物被人类玩于掌中;②④句则属于动物被人类主宰运命;另外,先说④后说②还可以体现出语意上递进。
七.主旨一致:
指一个语段只能表达一个主旨,选项应能保持整个语段的主旨一致,以免出现文段的中心和重心不统一的情况。
例8: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分析】答案C。
A、D以这些翻译作品开头,很突兀,原因是缺少过渡;B、C两项以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作为过渡句,与前文衔接就很紧密自然。
B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是病句,所以选C。
八.语气一致:
指一组句子或句群,由于几个分句都是为表达同一个中心,要尽量保持语气一致,才能使句子衔接。
例9: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
A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B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就没有什么可值得怀念的。
【分析】答案A。
从语气看,前面是反问句;从句式看,前面是假设句式。
因而,接句也应该是反问语气的假设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