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案 (1)

合集下载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5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材内容分析中古时期,欧亚文明作为中古文明的核心区,交流相对频繁。

而非洲和美洲则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文明。

它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创造了适应当时当地需要的国家管理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为世界史及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本课共有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与古代美洲文明。

两个子目呈现明显的地区性,要明确两洲文明历史时空框架。

子目间的逻辑关系是非洲和美洲作为两个独立的大陆,历史上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

故而两个子目的内容按地理位置进行讲述。

本课的重点是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成就,难点是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特点。

虽然两种文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但都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对自然进行改造,发展出独特的国家治理制度。

这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导入新课非洲与美洲这两块大陆在我们的印象中颇为神秘。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自此揭开了美洲大陆的神秘面纱。

而与亚欧毗邻的非洲,因为有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人们对它的了解长期局限在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为世人所了解的。

今天,就让我们变身为大航海时代的探险者,去探索非洲、美洲这两块神秘大陆的奥秘。

精彩课堂主题一古代非洲文明(课件展示图片)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贵妇喂食黑人小女孩”的图片小女孩是刚果人,直到二战后刚果地区的土著依然被关入栅栏,被当作动物一样供欧洲人参观甚至投喂。

三角贸易时期黑人被视为会说话的动物,作为奴隶被大量贩卖至美洲。

长期以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视为是落后的。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否存在文明?这曾是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指出学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认为促进其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什么?(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单元分析新课标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从课标的这段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中古时期世界的发展呈现多元面貌■中古世界的多元发展与不同国家的历史环境休戚相关■中古世界各国的多元性是不断变化的■中古欧亚地区的多元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发展有所区别可见,“多元性”是课标对本单元内容的基本定位。

单元导言:“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

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

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透过教材的单元导言、单元关键要目与单元核心要义,在课标对本单元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教材内容则从制度演变、国家形态、文明贡献等不同视角,具体地呈现了中古世界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在西欧,主要展示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历史源流、主要特征和演变转型;在东欧,主要展示了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不同发展概况;在西亚,突出了阿拉伯帝国在发展的基础上,对人类文化交流的贡献;在南亚,呈现了中古印度传承与交融中国家形态的演变;在东亚,展现了朝鲜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发展演进概况;在非洲,展现了与域外文明交往程度对不同国家兴衰的历史影响;在美洲,则演绎了相对隔绝,独立发展的国家样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素养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中古时期非洲国家的兴盛,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掌握此时期非洲文明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认识非洲古文明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2.概述古代美洲创造的农业文明的成果,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美洲灿烂文明的产生是建立在农业和贸易发展基础之上的,理解经济发展和文明创造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美洲文明中落的原因【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以东非、西非、南非为代表的古代非洲文明和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为代表的美洲文明的特点及其社会情况。

难点:陌生国名和地名的识记和空间定位;进一步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自主学习】一、古代非洲文明1.班图人(1)区域:从西非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

(2)成就: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________技术。

2.东非(1)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兴起,4世纪,成为地区强国。

(2)东非沿海地区①条件: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____________的传入。

②代表:10~15 世纪,产生了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一系列国家。

③经济状况: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以种植瓜果蔬菜________业为主;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当地把黄金、象牙和奴隶与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运来的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进行交换)。

3.西非(1)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先后兴起;盛产黄金。

(2)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扩大贸易,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成为文化中心。

(3)桑海:攻灭马里;实行_________;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发展文化。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学习目标】1、在世界地图和时间年表中准确定位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的空间和时间分布。

2、能通过典例如古代西非、玛雅文明,并结合多种史料的解读,比较全面的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3、通过对中古时期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简要比较,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与统一。

【学习重难点】重点:古代非洲文明难点:古代美洲文明的兴衰。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古代非洲文明1.西非居民班图人的经济贡献(1)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到11世纪,班图人的活动区域已经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班图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非文明阿克苏姆王国兴起兴盛东非沿海地区国家产生产生原因代表国家经济发展3.西非文明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同时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马里政治经济文化桑海政治经济文化4.南非文明(1)代表:津巴布韦。

(2)概况: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 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二古代美洲文明1.玛雅文明区域文明成就衰落2.阿兹特克文明兴起文明特点政治经济3.印加文明兴起统治概况【课堂探究】主题一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与原因地区特点原因非洲北非以埃及为代表的北非地区,发展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文明程度高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濒临地中海,居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东非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因此文明发展进程缓慢;阿克苏姆文明相对发展较快,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环境闭塞,仅在东北区域,通过尼罗河或通过红海与外界有所联系;东北非文明因为生产环境较好,离古代西亚文明、古埃及文明较近,联系密切所以发展程度较高主题二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作者阐述了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试说明理由史料阐述了地理环境对非洲的影响,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影响着非洲历史,尼罗河、沿海海岸影响着非洲历史,欧洲人的入侵影响着非洲历史,是有道理的。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非洲三大文明及美洲印第安三个文明中心2、理解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非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填写《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两个表格,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文明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主要文明成果等基础知识的技能。

并能对比归纳文明特点。

2、通过阅读历史地图,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方法。

3、通过观看《美洲文明》视频、阅读教材小字、历史纵横等栏目掌握从历史资料、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总结出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原因。

[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东非文明和西非文明的特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

难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缓慢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设计说明]1.学生对非洲的文明大都停留在对北非古埃及文明的认识,而对印第安人的了解也只是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知道他是美洲的土族居民。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学生知之甚少,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区域及主要的文明成就,而且还能让学生认同世界文明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道理。

2.非洲文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其原因是什么,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因为大洋阻隔,美洲处在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

本节课把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4、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迅速衰落也给人类留下许多启示。

除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自然灾害等原因外,美洲印第安文明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弊端。

因为种种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交流几乎为零。

即使是在美洲大陆内部,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少得可怜。

导致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学生的认识大多比较片面。

第5课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学案姓名:班级:日期:3.11 【学习要求】了解中古时期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自主学习】1.结合教材,完成本课时间轴2.结合教材,梳理古代非洲文明概况区域国家时间形态表现东非西非南非区域文明时间形态表现玛雅文明中美阿兹特克文明南美印加文明【问题探究】1.古代不同地区的文明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文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本课小结】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达标测评】1.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在闭关之中”。

下列最能反驳这一观点片面性的是()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 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2.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A.东非沿海 B.南非沿海 C.西非沿海 D.整个非洲沿海3.以下不是古代非洲出口的主要商品的是()A.黄金 B.象牙 C.奴隶 D.钻石4.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

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5.“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有()①玉米②水稻③马铃薯④可可⑤小麦⑥西红柿⑦烟草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6.印第安人在美洲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

其中,主要位于南美洲的是()A.玛雅文化 B.阿兹特克文化 C.库施文化 D.印加文化7.—位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

”这段话表明,古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是()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文明多元,相互交融。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案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课堂导入】通过一组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提到非洲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是:广袤的草原,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贫穷落后,炎热干旱……其实历史上的非洲并不是黑暗落后的代名词,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图片中诺克文化赤陶雕像和津巴布韦的石头城,而同时期的美洲也迸射着文明之光,如玛雅金字塔,印加结绳记事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非洲,走进美洲,一起领略他们特有的文明的魅力吧。

【讲授新课】图片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非”比寻常、“美”耀世界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材料,了解古代非洲文明的开端:班图人的文明材料情境:人们时常认为非洲的农业技术是从欧亚大陆引进的。

……考古研究标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就掌握了冶铁知识。

……公元前2世纪到5世纪期间,冶铁技术通过已学会使用铁的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包有铁头的锄和装有铁头的斧使农业有可能扩展到非洲的森林地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自主学习1.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班图人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到7—9 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非洲东非地区文明有何表现?自主学习(1)阿克苏姆王国: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4 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 世纪东非国家:①国家兴起: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 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②经济概况:广泛使用奴隶,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级学期春季课题古代非洲与美洲教科书书名: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结合课标要求以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在介绍非洲和美洲或在外来影响下,或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丰富的史料探究,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唯物辨证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达到落实培养核心素养下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1.通过对地图、文字史料的分析,理解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2.通过分析考古证据,理解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然性和共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3.通过分析非洲美洲发展问题,理解民族认同、开放交流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学科历史素养目标:采用叙述式、问题探究式、任务驱动及史料实证教学模式培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知道中古时期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基本特征2.知道中古时期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特征形成的时空条件教学难点:1.认识文明的多源性和多元性2.理解文明的多源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通过时空坐标轴展示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教材脉络,明确本课重难点:设问:与外界交流较少的美洲、非洲,创造了怎样的人类文明?回忆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用时空坐标轴直观感受,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文明特点。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一、古代非洲文明1、古代非洲居民——班图人2.东非文明1.先明确地理范围:本课非洲指“撒哈拉以南非洲”2.给出材料,结合活动1:你认同黑格尔的观点吗?为什么?黑格尔认为非洲处于野蛮、未开化状态,没有进入文明阶段。

不认同。

因为古代非洲大陆孕育了众多极富特色的文明。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案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标与重难点】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世界其他地区(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非洲和美洲)的多元面貌。

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文明难点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文明【思维导图】第5课思维导图【名词解释】1.廷巴克图:西非古城,在尼日尔河之北13千米左右,始建于1100年,最初是穿越撒哈拉沙漠商道上的一座城市,因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位于沙漠边缘且有水源供应——成为贸易中心,13-14世纪被马里吞并,是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曼萨·穆萨朝圣归来后,大量延聘埃及和西班牙等地的学者、建筑师兴建清真寺和学校,著名的桑科尔清真寺即兴建于他统治时期。

1468年,桑海夺占该城后,廷巴克图继续保持繁荣,北非的商人和学者蜂拥前往那里交易和讲学。

1591年,摩洛哥人攻占了廷巴克图,大肆抢劫,学者或者被捕.或者被杀,许多人被流放,贸易也因周边游牧部落抢劫而逐渐衰落。

19世纪末,廷巴克图被法国人攻占。

马里独立后,它成为国家的行政管理中心。

1988年,廷巴克图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玛雅金字塔:玛雅金字塔不是国王的陵墓,而是一种塔庙。

玛雅人很早就修建高大的建筑物。

他们用大量泥土堆积成巨大的台基,在台基上再修建神庙,形状与埃及的金字塔相似,但功能完全不同:那里被视为神降临人世的地方。

为便于神灵下降、祭司登上台基接近神灵,土堆四周修建石阶。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聚集在台基四周举行仪式。

玛雅金字塔中最著名的是库库尔坎金字塔。

库库尔坎的意思是“长羽毛的蛇神”,它的台基四面各宽55米多,分为9层。

台基上建有羽蛇神庙。

羽蛇神既是太阳的化身,也是风调雨顺的象征,每年玛雅人都在秋分左右举行仪式祭祀羽蛇神。

3.浮动园地:印第安人从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

每次播种之前,农民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断增高。

“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口和财富不断剧增。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1】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1】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其他地区的社会概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多元面貌。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

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

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

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

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四、学习目标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教学导入]教师: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

——郑家馨:《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材料2:(当西班牙人见到特诺奇蒂特兰)简直像《阿马迪斯骑土传》里描写的那些被施过魔法的东西……我们见到的景象仿佛是梦境。

——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设计意图:谈话式轻松导入课堂,通过两则材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本课重点探讨的两座城市廷巴克图和特诺奇蒂特兰。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导学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导学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习目标】1、在世界地图和时间年表中准确定位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的空间和时间分布。

2、能通过典例如古代西非、玛雅文明,并结合多种史料的解读,比较全面的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3、通过对中古时期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简要比较,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与统一。

【时空坐标】【课前预习】一、古代非洲文明西非最强大国家:文化中心:极盛:政治:经济:文化:衰落:时间:代表国家:经济:国家:鼎盛时间:原因:时间:代表国家:经济:建立时间:国家:鼎盛时期:二、古代美洲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兴盛时间地理范围政治主要成就【课堂探究】探究一:古代印第安文明1.阅读下列材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他们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方能得到神对他们这些弱小生灵的保护,这种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本身便反映出印第安人对于自然界的无可奈何。

同时,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了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交往的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探究二:玛雅文明1.阅读下列材料,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材料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

……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

……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了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2.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

材料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神权政治所能寻求的,不可能是科学的解决办法,而是更虔诚地膜拜神灵。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地区的文明发展,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主要文明中心及其发展概况,分析其文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比较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异同,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唯物史观、历史比较)3.认识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培养尊重和欣赏不同文明的意识。

(家国情怀)一、古代非洲文明1.非洲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

地形地貌: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

气候条件:非洲气候类型多样,以热带气候为主,南北对称分布。

2.古代非洲文明的发展历程早期文明: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他们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到11世纪,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麦罗埃文明:公元前590年左右,库施王国将首都迁到麦罗埃,历经400多年的发展,成为古代非洲的重要文明中心。

麦罗埃文明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还掌握了冶铁技术。

阿克苏姆文明: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文明。

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3.古代非洲的主要国家加纳帝国:约公元300年前后,加纳王国兴起。

8世纪,加纳帝国达到鼎盛时期,控制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区的黄金和食盐贸易,极其富有。

马里帝国:13世纪,马里帝国崛起,逐步征服加纳,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马里帝国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桑海帝国:15世纪至16世纪,桑海帝国达到极盛,它实行中央集权,扩大对外贸易,鼓励文化发展。

16世纪末,桑海帝国衰落。

4.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多样性:古代非洲文明呈现出多种形态,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商业发达:非洲许多国家依赖对外贸易,特别是黄金、食盐和奴隶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新版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新版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文明中心的区域范围及其文明成果2.难点: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文明的发展演变学习过程:基础认知(合格考水平)一、非洲文明1. 非洲班图人:(1)简介: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班图”意为人或人民,班图人因说班图语而得名),又称班图尼格罗人,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少部分信仰基督教。

(2)贡献: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7—9世纪,班图人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 东非地区文明:(1)阿克苏姆王国:尼罗河上游地区曾深受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世纪的东非国家:● 兴起条件:位置: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宗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 经济状况: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与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进行交换);城市繁荣。

● 代表国家:摩加迪沙3. 西非地区文明:(1)时间:8—15世纪。

(2)代表国家:加纳、马里、桑海三大帝国。

①表现: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

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②发展过程:● 加纳帝国:前身为古加纳王国,720年建立加纳帝国,1240年为马里帝国吞并。

● 马里帝国:13世纪初至17世纪,后被桑海帝国取代;马里帝国的强盛: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

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 桑海帝国:15世纪至16世纪,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摩洛哥军队入侵逐渐衰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讨论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教师将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其成因,并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民主政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二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研究问题、分享观点,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学生还需要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发展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如在讨论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其成因,并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民主政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案例背景中,教师以人性化的语言,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内容涵盖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案例背景中,我国某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课程内容,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案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案

第五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➊教学目标一、知道古代非洲、美洲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条件二、知道古代非洲与美洲国家、民族、宗教的基本状况,认识世界各文明的多元面貌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西非文明与东非文明二、教学难点: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美洲文明➌教学过程设计一、古代非洲文明1、西非文明(1)班图人①文明起源:非洲是古代农业重要发祥地之一,西非班图人培育出甜高梁、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掌握了冶铁技术②文明传播:班图人的活动逐步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其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2)加纳帝国:兴起于8世纪,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3)马里帝国①建立扩张:13世纪初马里征服加纳并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国家②社会状况A、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贸易,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文化中心B、信奉伊斯兰教;曼萨·穆萨国王统治时期帝国经济文化达到鼎盛(仅作了解)(4)桑海帝国①建立扩张:桑海原为马里属国,13世纪后期利用马里内乱攻灭马里,确立了西非霸主地位;16世纪达到极盛②社会状况A、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B、扩大对外贸易和发展奴隶制经济C、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③帝国衰亡:16世纪末桑海帝国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2、东非文明(1)东非高原·阿克苏姆王国①建立扩张: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②社会状况(仅作了解)A、王权较发达,拥有军队并颁布法令B、奴隶制经济;农牧业较发达(小麦和葡萄);对外贸易集中在红海海域C、基督教文化流行③王国衰亡(仅作了解):公元7世纪伴随着阿拉伯人进攻而逐渐衰亡(2)东非沿海国家①兴起背景: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如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注:桑给巴尔位于今坦桑尼亚;蒙巴萨位于今肯尼亚;摩加迪沙位于今索马里(仅作了解)②社会状况A、奴隶社会B、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的园艺业发达C、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把瓷器、纺织品输入当地,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③王国衰亡(仅作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沦为葡萄牙殖民地3、南非文明(1)建立扩张①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都城为大津巴布韦②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部分地区都被其纳入统治(2)社会状况(仅作了解):使用铁器;先进的石制建筑技术;黄金贸易(3)王国衰亡(仅作了解):15世纪末国家南北分裂,此后又继续分裂并受到葡萄牙人入侵4、北非文明(仅作了解)(1)北非文明始终与欧洲和西亚两大文明相互影响交融(2)古埃及文明是该地区的标志性文明(3)从公元前6世纪至近代,北非相继受到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汪达尔王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近代西欧殖民国家(英、法、意)统治5、补充知识·古代中非交流(仅作了解)(1)交流历史①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时黎靬曾到达过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无准确记载)②唐朝杜环在怛罗斯之战中被阿拔斯王朝俘获到达北非,并写成《经行记》③元朝王大涵两次随商船出海到达过北非西端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记载④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东非沿海地区和红海海域(2)交流特征①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两汉时期)②从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唐朝时期)③中非贸易品种和地区范围的扩大(宋元时期)④大规模互访与广泛经济文化交流(明朝时期)⑤中非交流的内容以经济为主,路线为海路并举二、古代美洲文明1、文明兴起(1)农业与贸易发展(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2)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创造出三大文明(玛雅、阿兹特克、印加)2、玛雅文明(1)繁荣时期:3——9世纪(2)存在地区:中美洲尤卡坦半岛(3)社会状况①经济特征: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参与长途贸易(可可豆、盐和黑曜石·仅作了解)②政治特征:由众多城市国家组成;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③思想文化特征A、建筑:城市建筑精美,有些城市中心面积可达15平方千米,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B、文化:制造精美陶器;发明独特文明;使用复杂历法;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4)文明衰亡:10世纪突然走向衰落,城市被废弃;15世纪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下彻底灭亡3、阿兹特克文明(1)繁荣时期:14世纪初——16世纪初(2)存在地区:今墨西哥大部(3)社会状况①经济特征:经济基础为农业,并发明了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②政治特征:国王加强王权;统治阶级垄断官职并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③社会生活:鼎盛时期人口有600余万;都城为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人工岛),面积约10平方千米,人口20至30万,它由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4)文明衰亡(仅作了解):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攻占首都,并携带了天花病毒,造成大量人口感染死亡,阿兹特克文明最终灭亡4、印加文明(1)繁荣时期:12世纪——16世纪初(2)存在地区:今南美洲西部和中部安第斯山脉(3)社会状况①经济特征A、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B、以农业为基础修建水渠和梯田;饲养大型牲畜;金属冶炼技术成熟(仅作了解)②政治特征A、最高统治者为国王,世袭统治,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B、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名长官由贵族担任;政区下再按人口设置各级官员C、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D、帝国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E、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③社会生活A、鼎盛时期人口有600余万;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都城为库斯特B、结绳记事;天文历法发达;外科手术先进(仅作了解)(4)文明衰亡(仅作了解):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皮泽洛杀害印加帝国最后一任国王,印加文明最终灭亡➍当堂练习1.古代非洲和古代美洲都曾创造灿烂的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有()①由于自然环境阻碍而独立发展②各自文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落后③两大洲文明中都包含巨石建筑④古代文明因殖民者入侵而消亡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 某学习小组围绕研究主题“古代美洲文明”进行资料搜集。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非洲与美洲地区文明的发展状况。

了解中古时期非洲、美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非洲和美洲)的多元面貌。

知识汇总:一、古代非洲文明1.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

种植业:西非的班图人培育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作物。

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手工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2.公元前后,阿克苏姆王国兴起,并在4世纪时,成为地区强国。

3.伴随着农业进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入,东非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国家,比较著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摩加迪沙等。

4.在西非,8-15世纪,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马里征服加纳后,逐步把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____________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5.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攻灭马里,成为西非霸主,16世纪达于极盛。

它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1世纪末,_____________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二、古代美洲文明1.古代美洲的______________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花生等作物。

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印加文明。

2.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________________曾非常繁荣。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这一时期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最后一课,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共同呈现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而本课主要体现这时期非洲、美洲文明的多样性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本课上承第一单元中古埃及文明的内容,下启第三单元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之下的非洲与美洲,从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两个子目,两个主体分别讲述了中古时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本土各文明以及哥伦布发现之前的美洲本土的文明概况,为学生全面理解非洲与美洲历史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从思维逻辑上看,他们处于抽象逻辑正在发展的阶段,对于复杂的问题能够进行思考和回答,但你对于过于抽象的问题仍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从之时基础上看,对于本课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初中并没有涉及,学生的已知大多来源于课外知识,可能对玛雅文明、津巴布韦文明有些许了解,但对整体的非洲美洲文明发展情况的知识依旧空白;且长期以来古代美洲非洲被视为文明边缘区域,其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容易为学生所忽视;再加上高一学生对“神秘”的非洲、美洲比较感兴趣,且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出土文物材料、文明遗址照片、灵活的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其抽象思考深刻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树立尊重包容的文明观、世界观。

教学目标①能够在世界地图和时间年表中准确定位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时空观念);②能通过典型例子例如古代西非、玛雅文明,并结合多种史料的解读,比较全面的概括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能够通过对中古时期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简要比较,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与统一,树立尊重包容的文明观、世界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教学案
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第5课时主题古代非洲与美洲1课时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
地区的多元面貌。

教学目标时空观念
能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文明)的地理位置,了
解其大致时间。

历史解释
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主要成果和特点;认识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对人类的贡献。

能结合史
料尝试解释有关文明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史料史证
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通过史料引入,阅读分析概括史料,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
原因与联系
家国情怀
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概述中古时期主非洲和美洲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材分析重点
了解古代西非、北非、东非的社会状况,与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的社会发展状况。

难点初步探讨非洲和美洲各文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归纳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
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
一、非洲古代文明
1、西非地区——非洲班图人:
①简介: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班图”意为人或人民,班图人因说班图语而得名),又称班图尼格罗人,主要以
A.玛雅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津巴布韦文明9.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

“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

”这表明()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
D.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10.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麦克维尔的观点()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
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
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

这说明()
A.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落后
C.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
D.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
12.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

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

这表明()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案参考答案
【史料研读合作探究一】玛雅文明参考答案
①发明了独特的文字;②用复杂的历法纪年;③有雕刻艺术的巨大建筑物——金字塔庙宇和公共住宅。

【史料研读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
①欧洲传染病的侵袭;②殖民者的掳杀和奴役。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 ADADD AABDA 11—12 AC
13.(1)特点:多元化/多样性(1分);
原因:阿拉伯人移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传入伊斯兰教(2分);西非班图人遍布东非(1分);环印度洋贸易发达,与阿拉伯国家、印度、波斯和中国有贸易往来(2分)。

(2)成就:培育甜高粱、西瓜、棉花等农作物(1分),驯养牛并引进绵羊和山羊(1分);影响:由于农业的进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系列城市国家;在西非,马里和桑海帝国强大(2分)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等信息,从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方面归纳成就。

第(2)问,根据材料二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用于观测天文,传播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用于安葬国王或首领;传播宗教等。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
验”“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等信息,并结合非洲文明特别是黑非洲的文明以及美洲文明的发展特点分析理解。

答案:(1)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2)作用:用于观测天文,传播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用于安葬国王或首领;传播宗教等。

(3)理解:从黑非洲内部考察,地处东北红海沿岸,与外界有广泛联系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较快,对后世影响也是积极的,而其他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即使是曾经发展到比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后来也不知所终。

美洲文明,曾一度繁荣,但是美洲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因此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