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谜语导入:ppt出示谜语,让学生猜谜语导出猴子
同学们喜欢猴子吗?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二、复习环节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2)三个学生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
(3)全体学生读。
(3)提供记忆策略:
猴:左中右结构
掰:左中右结构
三、学习新知。
1、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读起课文来就更加流畅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ppt出示要求)
(1)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第二遍,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2、出示ppt小猴子下山的路线,找同学填一填,及时给与鼓励。
3、在这些地方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品读课文,感情朗读
1、体会小猴子的心情。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小猴子来到了那里;看到了什么;他做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2)教师引导,以问促读,理解“又大又多”一词。
(3)你能不能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4)引导学生表演。
(5)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理解由高兴到后悔、伤心的心里变化,分段表演,及时给与指导和鼓励。
五、总结:
1、小组探讨:最后小猴子为什么空手回家了。
我们要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以后才能去做另外的事情,否则一件事也做不好!
2、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没有坚持到底的事情,并总结要做一个做事情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好孩子。
六、作业
1、一()玉米地一()桃树一()瓜地
一()小白兔一()鸟一()小船
一()牛一()轮船一()马
一()沙滩一()汽车一()果园
2、又()又()又()又()
又()又()又()又()
又()又()又()又()
3、想一想: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学情分析
1、孩子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提手部首、辶部首。
2、到现在孩子们已经会认600多字,会写300多字,像本课生字偏旁主、井、工、包、手、巾等字都会认会写。
3、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丢西瓜捡芝麻的故事。
以上这几点都有利于这节课的学习。
效果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游行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演一演,以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演欲望。
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但是这一环节还有欠缺,有待完善。
在品读课文中,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这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思的童话,告诉学生如果做事情没有明确的目的,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本篇课文配有五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把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帮学生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评测练习
1、一()玉米地一()桃树一()瓜地
一()小白兔一()鸟一()小船
一()牛一()轮船一()马一()沙滩
一()汽车一()果园
3、又()又()又()又()
又()又()又()又()
又()又()又()又()
3、想一想: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课后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
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游行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演一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课标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