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 7 平行线的证明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第1节 为什么要证明
例 4:观察下列关于自然数的等式: (1)32-4×12=5 ① (2)52-4×22=9 ② (3)72-4×32=13 ③ … 根据上述规律解决下列问题: (1)完成第四个等式:92-4×( )2=( );
(2)写出你猜想的第 n 个等式(用含 n 的式子表示),并验证其正确性.
解:(1)4,17 (2)第 n 个等式为(2n+1)2-4n2=4n+1.∵左边=4n2+4n+1-4n2=4n+1= 右边,∴第 n 个等式成立.
练习:下列问题你不能肯定的是( D )
A.一支铅笔和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的大小关系 B.三角形的内角和 C.八边形的外角和 D.三角形与矩形的面积关系
课程导入2:
代数式n2+ n+41的值是质数吗?取n=0,1,2,3,4, 5试一试,你能否 由此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n2+ n+41的值都是质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在学习中,小明发现:当 n=1,2,3 时,n2-6n 的值都是负数,于是小明猜想:当 n 为 任意正整数时,n2-6n 的值都是负数,小明的猜想正确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解: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理由为:当 n=6 时,n2-6n=62-6×6=0;当 n> 6 时,n2-6n=n(n-6)>0.
练习:观察下列各式的计算过程: 5×5=0×1×100+25, 15×15=1×2×100+25, 25×25=2×3×100+25, 35×35=3×4×100+25, …
请猜测,第 n 个算式(n 为正整数)应表示为 100n(n-1)+25 .
证明的必要性
1.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
解:小明的猜想正确,理由:因为 n 为奇数,所以可设 n=2k+1(k 为自然数), 所以 n2﹣1=(2k+1)2﹣1=(2k+1+1)(2k+1﹣1)=(2k+2)×2k=4k(k+1), 因为 k 为自然数,所以 k,k+1 是相邻的自然数, 所以 k,k+1 中必有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所以 k(k+1)必定是 2 的倍数, 所以 4k(k+1)必定是 8 的倍数,故当 n 为任意正奇数时, n2﹣1 的值一定是 8 的倍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7章平行线的证明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1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预学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A. 40° C. 50°
B. 45° D. 55°
12345
5. 如图, AB ∥ CD ,若∠ DEC =100°,∠ C =40°,则
∠ B 的大小是( B )
A. 30°
B. 40°
C. 50°
D. 60°
12345
知识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024宁波鄞州区期末]在△ ABC 中,∠ A =50°,∠ B
123
2. 在△ ABC 中,∠ A =45°,∠ B =63°,则∠ C =
(A)
A. 72°
B. 92°
C. 108°
D. 180°
123
3. 在△ ABC 中,若∠ A +∠ B =4∠ C ,则∠ C 的度数为
(C)
A. 32°
B. 34°
C. 36°
D. 38°
123
1. 通过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于180°”这个结论. 已知:△ ABC ,求证:∠ A +∠ B +∠ C =180°.
12345
证明:如图,过△ ABC 的顶点 A 作直线 l ,使 l ∥ BC ,
则∠2=∠4(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3= ∠5 .
∵∠1,∠4,∠5组成平角, ∴∠1+∠4+∠5=180°( 平角的定义 ). ∴∠1+∠2+∠3=180°( 等量代换 ).
12345
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 12345
=20°,则△ ABC 的形状为( A )
A. 钝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笔记:
变式1【新考法 方程建模法】在△ ABC 中,∠ A ∶∠ B ∶ ∠C =1∶2∶3,则此三角形是( B )
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设置基本事实的必要性,体会演绎推理的严谨性
和结论的确定性,初步树立步步有依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推理能力.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
条件和结论,能对命题进行真假判断,并会对真命题进行证明,假命 题举出反例. 3.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以及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进 步的价值. 4.经历对两直线平行的有关判定定理、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定理、三 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过程,初步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能利用这些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大单元整体设计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了解一些几何性质,大部 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 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如何进行几何证 明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和简单 的推理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问 题时,尽量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数学思维要合乎逻辑,知道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述证明的过程,会用综合法的证明格式. 3.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4.掌握平行线基本事实Ⅰ: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
平行. 5.掌握平行线基本事实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
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6.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 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Ⅰ: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 相等.
8.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Ⅱ: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2022年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推荐)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2 平行线的判定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和画法,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判定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学会并记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2、3.〔2〕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学习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2、3.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12至P13的内容.〔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要求:阅读教材,重点处做好圈点,遇到疑难相互研讨.〔4〕自学参考提纲:①12“思考〞中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示意图,可以发现,在画平行线时,三角尺在移动时紧靠直尺,并且三角尺的角的大小不变,又在移动前、后,三角尺的角恰好是直线AB、CD被EF所截形成的一对同位角,这说明:如果∠DEF=∠BGF,那么AB∥CD.b.这一事实揭示的就是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用符号语言表述是:如图1,假设∠1=∠2,那么a∥b.c.在课本图5.2-7中,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的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②a.在图1中,∠2与∠3是一对内错角.∠3=∠2,能得到直线a∥b吗?分析:假设能由∠3=∠2转化为∠1=∠2,那么由判定方法1,就可得a∥b,你能写出推理过程吗?②可得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a.在图1中,∠2与∠4是一对同旁内角.∠2+∠4=180°,能得到直线a∥b吗?分析:假设能由∠2+∠4=180°转化为∠1=∠2〔或∠3=∠2〕,那么由判定方法1〔或判定方法2〕,就可得a∥b,你能写出推理过程吗?②可得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②差异指导: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小组相互交流学习,纠正认知偏差.4.强化:〔1〕判定方法1、2、3及其几何表述.〔2〕练习:课本P15“复习稳固〞的第1、2题.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14例题.〔2〕自学时间:4分钟.〔3〕自学要求:阅读教材,重点处做好圈点,有疑点处做上记号.〔4〕自学参考提纲:①仔细体会,揣摩例题的几何推理过程,你能仿照它用别的方法说明b∥c 吗?②本例的结论也可作为平行线的一种判定方法,简述为: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如图2,BE是AB的延长线.∠CBE=∠A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答案:BC∥AD.根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BE=∠C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答案:AB∥CD.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如图3,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局部,其中的横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答案:平行.理由不唯一.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关注学生完成自学参考提纲的进度、存在的问题及疑点.②差异指导:对个别学习有困难或认知缺乏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小组内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4.强化:〔1〕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①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②平行线判定方法1,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平行线判定方法2,即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平行线判定方法3,即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⑤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练习:课本P14“练习〞第2题.三、评价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各小组针对学习收获和存在的困惑进行总结交流.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成效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建立模型—求解—应用〞的根本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开展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时间:12分钟总分值:100分)一、根底稳固〔70分〕1.〔20分〕如图,直线a,b,c被直线l所截,量得∠1=∠2=∠3.〔1〕假设∠1=∠2,那么a∥b,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假设∠1=∠3,那么a∥c,理由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直线a,b,c互相平行吗?为什么?解:平行,∵b∥a,c∥a,∴b∥c,∴a∥b∥c.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2.(10分)如图,根据图中所给条件:〔1〕互相平行的直线有a∥b,c∥d;〔2〕互相垂直的直线有e⊥b,e⊥a.3.〔10分〕如图,如果∠3=∠7或∠4=∠8或∠2=∠6或∠1=∠5,那么a∥b,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果∠5=∠3或∠2=∠8,那么a∥b,理由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果∠2+∠5=180°或∠3+∠8=180°,那么a∥b,理由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10分〕如图,如果∠2=∠6,那么AD∥BC,如果∠3+∠4+∠5+∠6=180°, 那么AD∥BC;如果∠9 =∠DAB,那么AD∥BC;如果∠9=∠3+∠4,那么AB∥CD.5.〔20分〕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现给出以下四个条件:①∠1=∠5;②∠1=∠7;③∠4=∠7;④∠2+∠3=180°.其中能说明a∥b的条件序号为(A)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二、综合应用〔20分〕6.如图,当∠1=∠3时,直线a,b平行吗?当∠2+∠3=180°时,直线a,b 平行吗?为什么?解:∵∠1=∠3,∠3=∠4,∴∠1=∠4,∴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2=∠5,∠2+∠3=180°,∴∠4+∠5=180°,∴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三、拓展延伸〔10分〕7.如下列图,直线a,b,c,d,e,且∠1=∠2,∠3+∠4=180°,那么a与c平行吗?为什么?解:∵∠1=∠2,∴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180°,∴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又∵a∥b,∴a∥c〔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3.1 平行线的性质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你还记得这些判定方法分别是如何表达的吗?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能表达平行线的三条性质.〔2〕能运用平行线的三条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3.学习重、难点: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及它们与平行线的判定之间的关系.难点: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述.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18的内容.〔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正确画图、测量、验证、归纳.〔4〕探究提纲:①画图:画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如图1所示〕.②测量: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③分析:∠1~∠8中,哪些是同位角?它们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同位角有:∠1与∠5,∠2与∠6,∠3与∠7,∠4与∠8,相等.④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有什么关系?⑤验证: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的猜想还成立吗?⑥归纳:a.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你发现的结论吗?b.你还能用符号语言表述该结论吗?2.自学:学生按探究提纲进行研讨式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围绕探究提纲进行学习的情况及存在的困惑.②差异指导:对个别学生在学法和认知有偏差时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展示成果,查找并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或结论.4.强化:〔1〕平行线的性质1及其几何表述.〔2〕经历平行线的性质1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19的内容.〔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阅读教材,重要的局部做好圈点,疑点处做好记号.〔4〕自学参考提纲:①与平行线的判定类似,你能由性质1推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之间的关系吗?a.结合图2,你能写出推理过程吗?b.类比性质1,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上面的结论吗?答案: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你还能用几何语言表述该结论吗?②a.类似地,可以推出平行线关于同旁内角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2,用几何语言表述为:∵a∥b,∴∠2+∠4=180°.b.试写出用性质1推出性质3的推理过程.c.试写出用性质2推出性质3的推理过程.③如图3,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1=110°,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2=11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110°,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3=11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110°,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4=7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④如图4,AB∥CD,AE∥CF,∠A=39°,∠C是多少度?为什么?答案:∠C=39°.∵AB∥CD,∴∠C=∠FGB,又∵AE∥CF,∴∠A=∠FGB,∴∠A=∠C=39°.2.自学:同学们可参照自学参考提纲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尤其是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看学生能否写出来.②差异指导:对局部感到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订正.4.强化:〔1〕平行线的性质1、2、3及其几何表述.〔2〕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就是判定;从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就是性质.〔3〕练习:课本P20“练习〞第1题和第2题.三、评价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各小组组长对本组的学习成果和困惑进行总结交流.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成效及缺乏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②尽量锻炼学生使用标准性的几何语言.缺乏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和默契程度有待加强.(时间:12分钟总分值:100分)一、根底稳固〔60分〕1.〔10分〕如图,由AB∥CD可以得到〔C〕A.∠1=∠2B.∠2=∠3C.∠1=∠4D.∠3=∠4第1题图第2题图2.〔10分〕如图,如果AB∥CD∥EF,那么∠BAC+∠ACE+∠CEF=〔C〕A.180°B.270°C.360°D.540°3.〔10分〕如图,一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那么如果第一次拐的角是76°,那么第二次拐的角是76度,根据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10分〕如图,要在公路的两侧铺设平行管道,如果公路一侧铺设的管道与纵向联通管道的角度为120°,那么,为了使管道对接,另一侧应以60°角度铺设纵向联通管道,根据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5.〔20分〕如图,a∥b,c、d是截线,假设∠1=80°,∠5=70°,求∠2、∠3、∠4各是多少度?为什么?解:∵a∥b,∴∠2=∠1=8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180°-∠5=11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110°.二、综合运用〔20分〕6.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要发生折射,由于折射率相同,所以在水中平行的光线,在空气中也是平行的.如图,∠1=45°,∠2=122°,求图中其他角的度数.解:由题意得:∠3=∠1=45°,∠1+∠7=180°,∴∠7=180°-∠1=135°.∴∠8=∠7=135°.又∠4=∠2=122°,∠2+∠5=180°,∴∠5=180°-∠2=58°.∴∠6=∠5=58°.三、拓展延伸〔20分〕7.如图,直线DE经过点A,DE∥BC,∠B=44°,∠C=57°.〔1〕∠DAB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EA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3〕∠BAC等于多少度?〔4〕由〔1〕、〔2〕、〔3〕的结果,你能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解:〔1〕∵DE∥BC,∴∠DAB=∠B=4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DE∥BC,∴∠EAC=∠C=57°(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DAB+∠BAC+∠EAC=180°,∴∠BAC=180°-∠DAB-∠EAC=180°-44°-57°=79°.。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7章平行线的证明1为什么要证明预学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
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
1
2
3
4
证明
.
2. 下列问题用到推理的是(
A
)
A. 根据 x =1, y =1 得 x = y
B. 观察得到四边形有四个内角
C. 老师告诉了我们关于金字塔的许多奥秘
D. 由公理知道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1
2
3
4
3. 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骑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小
时40千米,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从 A 地到 B 地,骑摩托车的人一定比骑自行车的人先
到达
B. 从 A 地到 B 地,骑自行车和骑摩托车的人不可能同时
到达
C. 从 A 地到 B 地,骑自行车的人有可能比骑摩托车的人
先到达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
2
3
4
4. 张先生、张先生的妹妹、张先生的儿子,还有张先生的女
第七章
1
平行线的证明
为什么要证明
CONTENTS
目
录
01
复习回顾
02
预习效果检测
03
课堂导学
1. [2024北京石景山区期末]小明根据学习“数与式”积累的
经验,想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探究式子的运算规
律.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具体运算,发现规律.
第1个: ×2=2+2;第2个: ×3= +3;
解:(1)直接观察图①可得出结
论:黑色的边是弯曲的,但实际
上,黑色的边是直的.
(2)图②中两条线段 a 与 b ,哪一条更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单元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总结平行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方法,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判定方法、性质应用等方面仍需加强。此外,学生在演绎推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程度,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高对平行线性质的认识。
c.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行线性质求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平行线性质及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直线、线段、射线等基本概念,那么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为后续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
2.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轨、教室墙壁等,引出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平行线性质探究的兴趣。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用性质(平行线)同步辅导素材 (新版)北师大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用性质一、直接用例1 下面是某市电业公司电工小李和大勇的对话:根据以上信息,可得∠BDC 的度数为 .解:依题意,知AE ∥BD ,所以∠E +∠EDB =180°.因为∠E +∠EDC =210°,∠EDC =∠EDB +∠BDC ,所以∠E +∠EDB +∠BDC =210°.所以180°+∠BDC =210°.所以∠BDC =30°.小试身手:1. 如图2,已知AB ∥CD ,∠DFE =135°,则∠ABE 的度数为( )A .30°B .45°C .60°D .90°二、连续用例2 如图3,已知AB ∥CD ,BD ∥CE ,∠B +∠D +∠C =320°,∠D -∠B = .分析:将∠B +∠D 看成一个整体,由AB ∥CD ,可得∠B +∠D =180°,即可求得∠C =140°.由已知易推出∠C =∠D =140°,问题得解.解:因为AB ∥CD ,所以∠B +∠D =180°.又因为∠B +∠D +∠C =320°,所以∠C =140°.因为BD ∥CE ,所以∠C =∠D =140°.所以∠B =180°-∠D =40°.所以∠D -∠B =140°-40°=100°.三、添加辅助线后再用例3 如图4,AB ∥CD ,∠1=50,∠2=110,则∠3的度数为 .分析:欲求∠3,可转化为求其补角∠MON .解:过点O 作OP ∥AB .因为AB ∥CD ,所以OP ∥CD .所以∠NOP =∠1=50°,∠POM =180-∠2=70.所以∠MON =∠NOP +∠POM =120.所以∠3=180-∠MON =60°.小试身手:2. 如图5,直线l 1∥l 2,∠A =125°,∠B =85°,则∠1+∠2的度数是( )A B C D E 图3 大勇 A B C D F E 图2 小李E A D B C 图1 P B D C M 图4 N 2 3 O 1 A 图52 2 A.30° B.35°C.36° D.40°参考答案:1. B 2. A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7章平行线的证明2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定理与证明预学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
(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
截,一对
内错
角的平分线互相
平行
.
(2)解题过程中是否应用了互逆命题,如果有,请写出来.
解:解题过程中应用了互逆命题,互逆命题是“内错角相
等,两直线平行”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 下列所学过的真命题中,不是公理的是(
A
A. 对顶角相等
B.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
2
3
4
5
6
7
)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真命题都可以作为定理
B. 公理不需要证明
C. 定理不一定都要证明
D. 证明只能根据定义、公理进行
1
2
3
4
5
6
7
).
).
知识点1
公理与定理的概念
下列关于公理和定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公理是真命题,但定理不是
B. 公理就是定理,定理也是公理
C. 公理、定理都可作为推理论证的依据
D. 公理和定理都应经过证明后才能使用
C
)
变式1下列命题是公理的是(
B
)
A. 内错角相等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即三个内角都大于60°,则三
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大于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
等于180°”这个定理矛盾.所以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上述推理使用的证明方法是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复习、回顾与思考 教案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回顾与思考教学目标1.复习本章的知识点,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2.经历知识的总结过程,回顾知识点,发展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章的公理及定理,掌握证明的步骤与格式,在证明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证明的方法及应用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反思,归纳总结.教学教具直尺,三角板,量角器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反馈练习.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活动内容: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分别是什么?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4.与三角形的外角相关有哪些性质?5.证明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回顾与思考,使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下一步的简易的逻辑推理作好知识准备. 注意事项:由于学生对于上述概念都有较长时间的学习,但知识点是零散的,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如:}⎪⎪⎪⎪⎪⎪⎪⎩⎪⎪⎪⎪⎪⎪⎪⎨⎧⎩⎨⎧⇒⎪⎪⎪⎪⎪⎩⎪⎪⎪⎪⎪⎨⎧⇒⎪⎪⎪⎪⎩⎪⎪⎪⎪⎨⎧⎪⎪⎩⎪⎪⎨⎧⎩⎨⎧⇒⎩⎨⎧⇒⇒⇒⇒⇒⇒结论题设部分条件结构反例假命题公理外角推论内角和定理三角形性质判定平行线应用证明推论定理真命题分类命题证明)()(第二环节 做一做 活动内容: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有(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向雷锋同志学习;(3)对顶角相等;(4)花儿在春天开放;(4)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2.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写出条件与结论,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1)同角的补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若|a |=|b |,则a =b .3. 如图,AD 、BE 、CF 为△ABC 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2+∠3=________.4. 用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成四边形,则此四边形一定是_____。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第三节平行线的判定教案北师大版
平行线的判定课题7.3平行线的判定课型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3.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平行线定理的推导. 难点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用具三角板教学环节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反馈练习——小结.二次备课复习1.什么是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2.什么叫做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新课导入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活动内容: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活动目的: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教学效果: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课程讲授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活动内容:①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180°(互补定义)∴∠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定义)∴∠3=180°-∠2(等式的性质)∴∠1=∠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123abc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②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师: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见相关动画)生: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下图来表示:∠CFE=45°,∠BEF=45°.因为∠BEF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B.师:很好.从图中可知:∠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师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证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义)∴∠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生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证明:∵a⊥c,b⊥c(已知)∴∠1=90°∠2=90°(垂直的定义)∴∠1=∠2(等量代换)∴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活动目的: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教学效果: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第三环节:反馈练习活动内容:1.对于图中标记的各角,下列条件能够推理得到a∥b的是( )A.∠1=∠2B.∠2=∠4C.∠3=∠4D.∠1+∠4=180°3.如图,直线AB,CD与EF相交于G,H,下列条件:①∠1=∠2;②∠3=∠6;③∠2=∠8;④∠5+∠8=180°,其中能判定AB∥CD的是( )A.①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教学效果:由于此题只是简单地运用到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定理(公理),因此,学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题.小结①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②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课本第173页习题7.4第1,2题思考题:课本第174页习题7.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关于x ,y 的方程组03x py x y +=⎧⎨+=⎩的解是1x y =⎧⎨=∆⎩,其中y 的值被盖住了,不过仍能求出p ,则p 的值是( )A .-12B .12 C .-14 D .14【答案】A【分析】将x=1代入方程x+y=3求得y 的值,将x 、y 的值代入x+py=0,可得关于p 的方程,可求得p .【详解】解:根据题意,将x=1代入x+y=3,可得y=2,将x=1,y=2代入x+py=0,得:1+2p=0,解得:p=-12,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根据方程组的解会准确将方程的解代入是前提,严格遵循解方程的基本步骤求得方程的解是关键.2.若中国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参赛选手比赛成绩的方差计算公式为:()()22221261S x 38x 38x 38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我国一共派出了六名选手 B .我国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为38分C .参赛选手的中位数为38D .由公式可知我国参赛选手比赛成绩团体总分为228分 【答案】C【分析】根据求方差的公式进行判断. 【详解】由()()()22221261S x 38x 38x 386⎡⎤=-+-+⋯-⎣⎦可得,共有6名选手,平均成绩为38分,总分为638228⨯=.故A 、B 、D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考查了求方差的公式,解题关键是理解求方差公式中各数的含义.3.如图,ABC ∆中,AB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于D ,E ,若105BAC ∠=︒,则DAE ∠的度数为( )A.20︒B.25︒C.30D.35︒【答案】C【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C=75°,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A=DB,EA=E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AB=∠B,∠EAC=∠C,结合图形计算即可.【详解】解:∵∠BAC=105°,∴∠B+∠C=75°,∵边AB和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D、E,∴DA=DB,EA=EC,∴∠DAB=∠B,∠EAC=∠C,∴∠DAE=∠BAC−(∠BAD+∠EAC)=∠BAC−(∠B+∠C)=105°−75°=3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Rt△PQR中,∠PRQ=90°,RP=RQ,边QR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为1,点R表示的数为3,以Q为圆心,QP的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负半轴于点P1,则P1表示的数是()A.-2 B.-2C.1-2D.2-1【答案】C【分析】首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QP的长,进而可得出QP1的长度,再由Q点表示的数为1可得答案. 【详解】根据题意可得QP=222+22∵Q表示的数为1,∴P1表示的数为2.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用数轴表示无理数,关键是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形如的式子叫分式B.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C.当x≠3时,分式无意义D.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是a3b2【答案】B【解析】根据分式的定义,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以及最简公分母进行解答.【详解】A、形如且B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叫分式,故本选项错误.B、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故本选项正确.C、当x≠3时,分式有意义,故本选项错误.D、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是a2b,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考查了最简公分母,分式的定义以及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因为1不能做除数,所以分式的分母不能为1.6.设(2a+3b)2=(2a﹣3b)2+A,则A=()A.6ab B.12ab C.0 D.24ab【答案】D【解析】∵(2a+3b)2=4a2+12ab+9b2, (2a-3b)2+A=4a2-12ab+9b2+A, (2a+3b)2 =(2a-3b)2+A∴4a2+12ab+9b2=4a2-12ab+9b2+A,∴A=24ab;故选D.7.点P(-2,3)到x轴的距离是()A.2 B.3 C.D.5【答案】B【解析】直接利用点的坐标性质得出答案.【详解】点P(-2,1)到x轴的距离是:1.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点的坐标,正确把握点的坐标性质是解题关键.8.如果下列各组数是三角形的三边,那么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数是()A.9,40,41 B.5,12,13 C.0.3,0.4,0.5 D.8,24,25【答案】D【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是直角三角形判定则可.如果有这种关系,就是直角三角形,没有这种关系,就不是直角三角形,分析得出即可.【详解】A、92+402=412,∴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不合题意;B、∵52+122=132,∴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不合题意;C、∵0.32+0.42=0.52,∴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不合题意;D、82+242≠252,∴此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题关键在于在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应先认真分析所给边的大小关系,确定最大边后,再验证两条较小边的平方和与最大边的平方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断.9.下列分式中,是最简分式的是().A.2xxB.242xx y-C.22x yx y-+D.23x-【答案】D 【详解】A选项:2xx=x,不是最简分式;B选项:242xx y-=2xx y-,不是最简分式;C选项:22x yx y-+=x y x yx y()()+-+=x-y,不是最简分式;D选项,是最简分式.故选D.点睛:判断一个分式是不是最简分式关键看分子、分母是否有公因式,如果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可以先分解因式,以便于判断是否有公因式,从而判断是否是最简分式.10.如图,AB=AC,AE=AD,要使△ACD≌△ABE,需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A.∠B=∠C B.∠D=∠E C.∠BAC=∠EAD D.∠B=∠E【答案】C【解析】解:∠BAC=∠EAD,理由是:∵∠BAC=∠EAD,∴∠BAC+∠CAE=∠EAD+∠CAE,∴∠BAE=∠CAD,在△ACD和△ABE中,∵AC=AB,∠CAD=∠BAE,AD=AE,∴△ACD≌△ABE(SAS),选项A,选项B,选项D的条件都不能推出△ACD≌△ABE,只有选项C的条件能推出△ACD≌△ABE.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能正确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二、填空题11.某中学为了解学生上学方式,现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将结果绘成条形统计图如图,由此可估计该校2000名学生中有______名学生是乘车上学的.【答案】260【详解】132000260256213⨯=++,故答案为:260.12.如图,某会展中心在会展期间准备将高5m,长13m,宽2m的楼道上铺地毯,已知地毯每平方米18元,请你帮助计算一下,铺完这个楼道至少需要____________元钱.【答案】612.【分析】先由勾股定理求出BC 的长为12m ,再用(AC+BC)乘以2乘以18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C=90︒,AB=13m ,AC=5m ,∴BC=2222135AB AC -=-=12m ,∴()218611252⨯⨯=+(元),故填:612.【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平移的性质,题中求出地毯的总长度是解题的关键,地毯的长度由平移可等于楼梯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的和,进而求得地毯的面积.13.如图,在△ABC 中,AB=AC=24厘米,BC=16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BC 上以4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_______厘米/秒时,能够在某一时刻使△BPD 与△CQP 全等.【答案】4或6【分析】求出BD ,根据全等得出要使△BPD 与△CQP 全等,必须BD=CP 或BP=CP ,得出方程12=16-4x 或4x=16-4x ,求出方程的解即可.【详解】设经过x 秒后,使△BPD 与△CQP 全等,∵AB=AC=24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BD=12厘米,∵∠ABC=∠ACB ,∴要使△BPD 与△CQP 全等,必须BD=CP 或BP=CP ,即12=16-4x 或4x=16-4x ,x=1,x=2,x=1时,BP=CQ=4,4÷1=4;x=2时,BD=CQ=12,12÷2=6;即点Q 的运动速度是4或6,故答案为:4或6【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关键是能根据题意得出方程.14.如果关于x 的方程23(1)a x =-的解为2x =,则a =__________ 【答案】23【分析】根据题意直接将x=2代入分式方程,即可求a 的值.【详解】解:∵关于x 的方程23(1)a x =-的解为2x =,∴将x=2代入分式方程有:23a =,解得23a =. 故答案为:23.【点睛】本题考查分式方程的解,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与分式方程的关系并代入求值是解题的关键. 15.计算:-4(a 2b -1)2÷8ab 2=_____. 【答案】342a b -【分析】利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运算法则,以及整式的除法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原式=-4a 4b -2÷8ab 2=-12a 3b -4=-342ab ,故答案为:-342a b【点睛】本题考查了积的乘方、幂的乘方、以及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如图,点P 的坐标为()2,0,点B 在直线4y x =+上运动,当线段PB 最短时,点B 的坐标为__________.【答案】()1,3-【分析】当PB 垂直于直线4y x =+时,线段最短,此时会构造一个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当PB 垂直于直线4y x =+时线段最短,设直线4y x =+与x 轴交于点A ,则A (-4,0),当PB AP ⊥时,PA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作PC x ⊥轴于C ,则易得C(-1,0),将1x =-代入即可求得3y =,()1,3P ∴-;故答案为:()1,3-.【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垂线段最短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这里根据题意正确添加辅助线即可轻松解题. 17.如果2(2)(3)x x mx m -+-的乘积中不含2x 项,则m 为__________. 【答案】23【分析】把式子展开,找到x 2项的系数和,令其为1,可求出m 的值.【详解】()()223x x mx m -+-=x 3+3mx 2-mx-2x 2-6mx+2m,又∵()()223x x mx m -+-的乘积中不含2x 项, ∴3m-2=1,∴m=23. 【点睛】考查了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注意当要求多项式中不含有哪一项时,应让这一项的系数为1.三、解答题18.已知:如图,在ABC 中,,90,AC BC C AD =∠=︒是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DE AB ⊥,垂足为E .(1)求证:BE DE =.(2)若2BE =,求CD 的长.【答案】 (1)证明见详解;(2)CD=2.【分析】(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为45°,再证∠BDE=45°即可求解.(2)由AD 是BAC ∠的平分线,得到CD=DE,再由2BE =即可求出CD 的长.【详解】(1)证明:AC BC BAC B =∴∠=∠,.180BAC B C ∠+∠+∠=︒, 90C ∠=︒,118052()904B ∴∠=︒-=, 90DE AB BED ⊥∴∠=,,180B BED BDE ∠+∠+∠=,180904545BDE ∴∠=--=.BDE B ∴∠=∠.BE DE ∴=.(2)AD 是BAC ∠的平分线,90C ∠=︒,DE AB ⊥, DE CD ∴=.CD BE ∴=.22BE CD=∴=,.【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19.某单位750名职工积极参加向贫困地区学校捐书活动,为了解职工的捐数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名职工作为样本,对他们的捐书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共有4本、5本、6本、7本、8本五类,分别用A、B、C、D、E表示,根据统计数据绘制成了如图所示的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图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补全条形统计图;(2)求这30名职工捐书本数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3)估计该单位750名职工共捐书多少本?【答案】(1)补图见解析(2)6;6;6;(3)4500本.【解析】(1)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得到D类书的人数,补全条形统计图即可;(2)根据次数出现最多的数确定众数,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好后求得中位数;(3)用捐款平均数乘以总人数即可.【详解】(1)捐D类书的人数为:30-4-6-9-3=8,补图如图所示;(2)众数为:6 中位数为:6平均数为:x=130(4×4+5×6+6×9+7×8+8×3)=6;(3)750×6=4500,即该单位750名职工共捐书约4500本.【点睛】主要考查了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求法,条形统计图的画法,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和计算方法;要求平均数只要求出数据之和再除以总个数即可;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20.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相交于点O.(1)求证:△AEC≌△BED;(2)若∠1=42°,求∠BDE的度数.【答案】(1)证明见解析;(1)69°.【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即可判断△AEC≌△BED;(1)由(1)可知:EC=ED,∠C=∠BD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知∠C的度数,从而可求出∠BDE 的度数.【详解】(1)∵AE和BD相交于点O,∴∠AOD=∠BOE.在△AOD和△BOE中,∵∠A=∠B,∴∠BEO=∠1.又∵∠1=∠1,∴∠1=∠BEO,∴∠AEC=∠BED.在△AEC和△BED中,∵A BAE BEAEC BED∠=∠⎧⎪=⎨⎪∠=∠⎩,∴△AEC≌△BED(ASA).(1)∵△AEC≌△BED,∴EC=ED,∠C=∠BDE.在△EDC中,∵EC=ED,∠1=41°,∴∠C=∠EDC=(180°-41°)÷1=69°,∴∠BDE=∠C=69°.【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题属于中等题型.21.已知:如图,OM是∠AOB的平分线,C是OM上一点,且CD⊥OA于D,CE⊥OB于E,AD=EB.求证:AC=CB.【答案】详见解析.【分析】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CD=CE ,再由SAS 证明△ADC ≌△BEC ,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详解】证明:∵OM 是∠AOB 的平分线,C 是OM 上一点,且CD ⊥OA 于D ,CE ⊥OB 于E ,∴CD=CE ,∠ADC=∠BEC=90°,在△ACD 和△BCE 中,AD EB ADC BEC DC CE ⎧⎪∠∠⎨⎪⎩===∴△ADC ≌△BEC (SAS ),∴AC=C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2.某高校学生会向全校2900名学生发起了“爱心一日捐”捐款活动,为了解捐款情况,学生会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的捐款金额,并用得到的数据绘制了如下统计图①和图②,请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接受随机抽样调查的学生人数为___,图①中m 的值是___;(2)求本次你调查获取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3)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该校本次活动捐款金额为10元的学生人数.【答案】(1)50,1;(2)平均数为16,众数是10,中位数是15;(3)928人【分析】(1)根据捐款数是5元的,所占的百分比是8%,即可求得总人数,然后根据百分比的意义求得m 的值;(2)根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即可求解;(3)利用总人数2900乘以对应的百分比即可求解.【详解】解:(1)调查的学生数是:4÷8%=50(人),m=1650×100=1. 故答案是:50,1;(2)平均数是:4516101215102083050⨯+⨯+⨯+⨯+⨯ =16(元), 众数是:10元,中位数是:15元;(3)该校本次活动捐款金额为10元的学生人数是:2900×1%=928(人).【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23.如图,已知直线1经过点A (0,﹣1)与点P (2,3).(1)求直线1的表达式;(2)若在y 轴上有一点B ,使△APB 的面积为5,求点B 的坐标.【答案】(1)y =2x ﹣1;(2)点B 的坐标为(0,4)或(0,﹣6).【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l 的表达式即可;(2)设B (0,m ),得出AB 的长,由P 的横坐标乘以AB 长的一半表示出三角形APB 面积,由已知面积列方程求出m 的值,即可确定出B 的坐标.【详解】解:(1)设直线l 表达式为y =kx +b (k ,b 为常数且k ≠0),把A (0,﹣1),P (2,3)代入得:123b k b =-⎧⎨+=⎩,解得:21k b =⎧⎨=-⎩, 则直线l 表达式为y =2x ﹣1;(2)设点B 的坐标为(0,m ),则AB =|1+m |,∵△APB 的面积为5,∴12AB •x P =5,即12|1+m |×2=5,整理得:|1+m |=5,即1+m =5或1+m =﹣5,解得:m =4或m =﹣6,故点B 的坐标为(0,4)或(0,﹣6).【点睛】本题是一次函数的综合题,涉及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数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24.如图①,将一个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即可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再把△ABC 沿着AC 方向平移,得到图②中的△GBH ,BG 交AC 于点E ,GH 交CD 于点F .在图②中,除△ACD 与△HGB 全等外,你还可以指出哪几对全等的三角形(不能添加辅助线和字母)?请选择其中一对加以证明.【答案】△AGE≌△HCF,△EBC≌△FDG.【解析】分析:本题是开放题,应先确定选择哪对三角形,再对应三角形全等条件求解.三角形全等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对应边相等.详解:△AGE ≌△HCF ,△EBC ≌△FDG .选择证明△AGE≌△HCF,过程如下:由平移可知AG =CH.∵△ACD 与△HGB 全等,∴∠A=∠H.又BG⊥AD,DC⊥BH,∴∠AGE =∠HCF =90°,∴△AGE ≌△HCF(ASA).点睛:本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 、ASA 、SAS 、SSS ,直角三角形可用HL 定理,但AAA 、SSA ,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25.解不等式组3112232x x x ⎧+>-⎪⎨⎪-≥⎩,并求出它的整数解.【答案】解集为:31x -<≤;整数解为:2101--、、、.【分析】分别将不等式组中的两个不等式解出,然后进一步求出解集,从而得出整数解即可. 【详解】①由31122x x +>-得:223x >-,解得:3x >-; ②由32x -≥解得:1x ≤;∴原不等式组解集为:31x -<≤,∴整数解为:210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求解,熟练掌握相关方法是解题关键.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如图,已知AE=CF,∠AFD=∠CEB,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CBE的是A.∠A=∠C B.AD=CB C.BE=DF D.AD∥BC【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E=CF,∴AE+EF=CF+EF.∴AF=CE.A.∵在△ADF和△CBE中,A C{AF CEAFD CEB∠=∠=∠=∠,∴△ADF≌△CBE(ASA),正确,故本选项错误.B.根据AD=CB,AF=CE,∠AFD=∠CEB不能推出△ADF≌△CBE,错误,故本选项正确.C.∵在△ADF和△CBE中,AF CE{AFD CEBDF BE=∠=∠=,∴△ADF≌△CBE(SAS),正确,故本选项错误.D.∵AD∥BC,∴∠A=∠C.由A选项可知,△ADF≌△CBE(ASA),正确,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2.小明同学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发现,只用两把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直尺就可以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如图:一把直尺压住射线OB,另一把直尺压住射线OA并且与第一把直尺交于点P,小明说:“射线OP就是∠BOA的角平分线.”他这样做的依据是()A.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B.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C.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D.以上均不正确【答案】A【分析】过两把直尺的交点C 作CF ⊥BO 与点F ,由题意得CE ⊥AO ,因为是两把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直尺,可得CE=CF ,再根据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可得OP 平分∠AOB【详解】如图所示:过两把直尺的交点C 作CF ⊥BO 与点F ,由题意得CE ⊥AO ,∵两把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直尺,∴CE=CF ,∴OP 平分∠AOB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基本作图,关键是掌握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这一判定定理.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林家购置了私家车,这样他乘坐私家车上学比乘坐公交车上学所需的时间少用了15分钟,现已知小林家距学校8千米,乘私家车平均速度是乘公交车平均速度的2.5倍,若设乘公交车平均每小时走x 千米,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A .8815 2.5x x +=B .8184 2.5x x +=C .88152.5x x =+D .8812.54x x =+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乘私家车平均速度是乘公交车平均速度的2.5倍,乘坐私家车上学比乘坐公交车上学所需的时间少用了15分钟,利用时间得出等式方程即可.详解:设乘公交车平均每小时走x 千米,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8812.54x x =+.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分式方程,解题关键是正确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相等关系中的各个部分,列出方程即可.4.若点()1,1P m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22,P n ,则m+n 的值是 ( )A .1B .-1C .3D .-3【答案】B【解析】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可得m、n 的值,进而可算出m+n的值.【详解】∵点P1(m,-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P2(2,n),∴m=-2,n=1,∴m+n=-2+1=-1,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关键是掌握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5.如图,在第1个△A1BC中,∠B=30°,A1B=CB;在边A1B上任取一点D,延长CA1到A2,使A1A2=A1D,得到第2个△A1A2D;在边A2D上任取一点E,延长A1A2到A3,使A2A3=A2E,得到第3个△A2A3E,…按此做法继续下去,则第n个三角形中以A n为顶点的底角度数是()A.(12)n•75°B.(12)n﹣1•65°C.(12)n﹣1•75°D.(12)n•85°【答案】C【分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A1C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别求出∠DA2A1,∠EA3A2及∠FA4A3的度数,找出规律即可得出第n个三角形中以A n为顶点的底角度数.【详解】解:∵在△CBA1中,∠B=30°,A1B=CB,∴∠BA1C=1802B︒-∠=75°,∵A1A2=A1D,∠BA1C是△A1A2D的外角,∴∠DA2A1=12∠BA1C=12×75°;同理可得,∠EA3A2=(12)2×75°,∠FA4A3=(12)3×75°,∴第n个三角形中以A n为顶点的底角度数是(12)n﹣1×75°.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这两个性质求出∠DA2A1,∠EA3A2及∠FA4A3的度数,探索其规律.6.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cm,2cm,3cm B.2cm,3cm,4cm C.5cm,6cm,12cm D.2cm,3cm,5cm【答案】B【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进行分析.【详解】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A、1+2=3,不能组成三角形;B、2+3>4,能组成三角形;C、5+6<12,不能够组成三角形;D、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小的两个数的和是否大于第三个数.7.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若|a|=-a,则a>0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只有锐角才有余角【答案】B【分析】分别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绝对值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和余角的性质判断各命题即可.【详解】解:A.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真命题;B. 若|a|=-a,则a≤0,故原命题是假命题;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D. 只有锐角才有余角,是真命题,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判断命题真假的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8.下列多项式中,能分解因式的是()A.2m m-+m n-D.221-+C.2m n+B.21m n【答案】D【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各个方法逐一判断即可.。
SX-7-006第五章5.2.2平行线的判定(1)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 为-什么?
教
与
学
反
思
学习本节课前我们前面已经接触了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有了这些“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我们本节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新的知识,使学生会识别三种角,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本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内容,学习它以后会对后面我们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同时,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探讨等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精神、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4、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垂直于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达
标
测
评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毛
A.∠BAD=∠BCDB.∠1=∠2; C.∠3=∠4 D.∠BAC=∠ACD
(1) (2) (3) (4)
2.如图2所示,如果∠D=∠EFC,那么( )
(二)填空题:
1.如图3,如果∠3=∠7,或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如果∠5=∠3,或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5=____ 或者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
2.如图4,若∠2=∠6,则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如果∠9=____,那么AD∥BC;如果∠9=___,那么AB∥CD.
。∵∠1=∠2(已知)
2020届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7章《平行线的证明》导学案(全章打包,含答案)
7.1 为什么要证明【学习目标】1.初步体会观察、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2.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数字中推理的重要性.3.初步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学习重点】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推理.【学习难点】理解数学推理的重要性.学习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采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世界.在数学学习中,我们通过观察、度量、猜测来得到一些结论.那这样得到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吗?如果是正确的,那么用什么方法说明它的正确性呢?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果正确,需要用推理证明的方法来说明它的正确性.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先阅读教材第162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然后完成书中设置的两个问题,最后与同伴进行交流.【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初步体会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知识模块二启发学生有理有据地推理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材第162页“做一做”的学习与探究.【说明】(1)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2)中利用先猜想再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结论】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知识模块二启发学生有理有据地推理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 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学习目标】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2.掌握命题的结构、形式及种类.3.能从具体实例中,了解命题的概念,并会区分真假命题.【学习重点】命题的相关概念.【学习难点】对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学习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此,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定义与命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定义先阅读教材第165页“议一议”上面的内容,弄清“定义”的概念.【说明】通过思考、归纳得出定义的概念,并利用举例的形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归纳结论】证明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知识模块二命题阅读教材第165页“议一议”的内容,弄清命题的概念,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说明】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对命题形成初步认识,安排不是命题的问题参加,让学生逐步体会一个句子是不是命题的关键是对一件事情是否作出判断.【归纳结论】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知识模块三命题的组成阅读教材第166页“想一想”部分的内容.弄清一个命题的组成,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命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并掌握它们各自的概念,进一步加深对命题的理解.【归纳结论】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知识模块四命题的分类仿例: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D)A.若a2=b2,则a=bB.若a2>b2,则a>bC.若|a|>|b|,则a>bD.若a3=b3,则a=b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阅读教材第166页“做一做”的内容,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说明】进一步加深对命题组成的理解,同时学会利用自学的知识对命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归纳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定义知识模块二命题知识模块三命题的组成知识模块四命题的分类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命题的证明【学习目标】1.理解公理和定理的意义,并能对公理与定理加以区别.2.理解证明命题的思路、书写的格式,能对推理论证有初步的认识.【学习重点】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学习难点】探索命题证明的思路及思维方向.学习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我们知道,举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那么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用以前学过的观察、实验、验证特例等方法来证明可靠吗?能不能根据已经知道的真命题证实呢?那已经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的?【说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启发思考,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公理、定理的概念阅读教材第168页和第169页例题前面部分的内容,然后解答下列问题:问题1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问题2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说明】给出概念,直入主题.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如何区分公理和定理.【归纳结论】除了上面几条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知识模块二定理的证明师生合作完成下面问题的学习与探究.问题3什么叫证明?如何来证明一个命题或定理的正确性?【说明】让学生明白证明的概念,并且为后面书写过程有个心理准备.例:已知: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C与∠BOD是对顶角.求证:∠AOC=∠BOD.由于证明过程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分析,展示如下:证明:∵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B和∠COD都是平角(平角的定义).∴∠AOC和∠BOD都是∠AOD的补角(补角的定义).∴∠AOC=∠BOD(同角的补角相等).定理:对顶角相等.注:对于符号“∵”“∴”表示的意思教师要作出解释;由于刚学证明,力求注明理由,证明过程要符合逻辑思维,不能因果不相匹配.仿例:如图,在△ABC中,∠ACB=90°,CD⊥AB,垂足是D,求证:∠1=∠A,∠2=∠B.证明:∵CD⊥AB,∴∠ADC=∠BDC=90°,∵∠ACB=90°,∴∠1+∠2=90°,又∵∠1+∠B=90°,∴∠2=∠B,同理可证:∠1=∠A.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公理、定理的概念知识模块二定理的证明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3 平行线的判定【学习目标】1.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及“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正确性.2.会用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学习难点】灵活应用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学习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前面我们探索过两直线平行的哪些判别条件?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基本事实,你能证明它们吗?试试看.【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直线平行的条件做准备.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中,有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那么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能否判定两直线平行?【说明】这个问题的提出,直截了当地切入本节课的中心内容,通过学生的猜想、讨论,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先阅读教材第172页定理1的内容及其证明过程,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问题1如右图,∠1与∠2是什么位置关系?问题2当∠1=∠2时,直线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明】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感受转化的思想.由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已知条件转化为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证明过程,教师展示如下:证明:∵∠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3=∠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知识模块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先阅读教材第172页定理2的内容及证明过程,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问题3如下图,∠2与∠3是什么位置关系?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问题4当∠2+∠3=180°时,直线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明】让学生自己口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个证明的过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书写.【归纳结论】已给的基本事实、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的结论.仿例:如图所示,一个合格的弯形管道经两次拐弯后,如果∠C=68°,∠B=112°,则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__平行__,理由是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__.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知识模块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4 平行线的性质【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证明.2.进一步理解和总结证明的步骤、格式、方法.【学习重点】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索及性质的应用.【学习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去解决问题.学习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说明】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全体学生对前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并为新课程的学习做准备.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材第175页性质定理1的证明及探究过程.【说明】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探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此题的证明可以让学生感受反证法.知识模块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阅读教材第176页平行线性质定理2和性质定理3的内容及证明过程,然后自己完成定理的证明.【说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解及语言的规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知识模块三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先阅读教材第176页例题及证明过程,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例:已知:如图,b∥a,c∥a,∠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求证:b∥c.【说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空间观念.【归纳结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讨论:完成一个命题的证明,需要哪些主要环节?与同学们交流.【说明】通过与学生交流、讨论,帮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为以后的证明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知识模块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知识模块三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1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习目标】1.会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并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2.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证题.【学习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学习难点】用不同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习行为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我们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怎样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小学中我们通过测量的方法进行过验证,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三角形进行验证,有没有一种能证明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呢?【说明】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测量的方法只能进行有限次的验证,并不能对所有三角形进行验证,所以必须寻找一种能说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方法,为后面的证明做准备.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先阅读教材第178页的内容,再完成下面的思考.思考:(1)如图,如果我们只把∠A移到∠1的位置,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如果不移动∠A,那么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2)根据前面给出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你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吗?与同学们交流.【说明】使学生从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证明,并且还需添加辅助线,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规范的示范,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推理的方法步骤.【归纳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思考:(1)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2)如果把三角形三个角“凑”到A处,过点A作直线PQ∥BC(如图),这样的想法可行吗?如果可行,你能写出证明过程吗?与同学们交流.【说明】让学生尝试模仿用另外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推理和证明方法再次得到深化.知识模块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先独立完成下面问题的解答,然后再对照教材第179页例1的规范格式自评自纠.例:如图,在△ABC中,∠B=38°,∠C=62°,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说明】通过例题,要让学生体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角的求值问题中的应用.注意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知识模块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三角形外角的定理【学习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定义,掌握三角形外角的两个定理.2.能综合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的两个定理进行几何证明与计算.【学习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定理.【学习难点】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定理进行有关计算时能准确地推理.学习行为提示:每组抽一位学生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完成,组长检查每组完成情况,最后老师给每组评分.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在△ABC中,若∠A+∠B=∠C,则△ABC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 B)A.一个锐角B.两个锐角C.一个钝角D.一个直角3.如图,直线l1∥l2,∠1=55°,∠2=65°,则∠3为( C)A.50°B.55°C.60°D.65°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外角的定理先阅读教材第181页例2上面的内容,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ABC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ABC的外角.如图,∠1是△ABC的外角.学习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展示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最后进行总结评分.展示目标:通过知识模块一的展示掌握证明三角形外角定理的方法;通过对知识模块二的展示,总结运用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问题1你能在图中画出△ABC的其他外角吗?∠1与其他角有什么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说明】结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既巩固了对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进行证明,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归纳结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知识模块二运用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进行证明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问题2(1)已知:在△ABC中,∠B=∠C,AD平分外角∠EAC.求证:AD∥BC.第(1)题图第(2)题图(2)已知如图,P是△ABC内一点,连接PB、PC.求证:∠BPC>∠A.你们的证明方法一样吗?与大家共同交流.【说明】学生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它不受教师点拨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仿例:如图D是△ABC中∠ACB的外角的平分线与BA的延长线的交点.求证:∠BAC>∠B+∠D.证明:∵CD平分∠ACE,∴∠ACD=∠ECD,∵∠ECD=∠B+∠D,∴∠ACD=∠B+∠D,∵∠BAC>∠ACD,∴∠BAC>∠B+∠D.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外角的定理知识模块二运用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进行证明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
c ba 21c ba 21E D C B Acba 21第5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知识目标:1、理角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熟悉平行线判定应用格式。
能力目标:1、熟练使用图形分解法;2、会对判定方法的内容进行提问。
学习的快乐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取了知识!无师而自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阅读课本13页“5.2.2 平行线的判定”部分至15页。
1、回答13页“思考”题中的问题中:三角尺中“60度的角”起的作用是: 。
直尺的作用是: 。
有同学说可以用直尺和圆规来作任意直线的平行线,你认可这种做法吗?请自己动手试一试。
通过以上两种做法,可以得到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1: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 。
简记为: 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如果∠1=∠2,那么 ∥ 。
用几何语言写成如下格式:(分解出∠1与∠2,如右图)∵ ∠1=∠2 (已知)∴ ∥ ( )练习:1、如图,已知:△ABC 中,∠ADE=∠ABC 。
求证:DE ∥BC 。
证明:2、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1=∠2。
求证:a ∥b 证明: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提问题)根据“平行线判定方法“的内容进行提问,写在下方。
12a bcD C BAN MFEDCB ABDM N把上面第2题中的条件结论写成一句话,就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相等,那么 。
简记为: 。
(如右图)用几何语言写成如下格式:(分解出∠1与∠2,如右图)∵ ∠1=∠2 (已知)∴ ∥ ( )练习:1、 如图,已知∠ABD=∠BDC 。
求证:AB ∥DC 。
(分析:图形分解法分解出题中条件∠ABD 、∠BDC )。
证明:2、 如图,已知直线AB 、CD 与直线EF 相交于M 、N , 并且 ∠BMN 与∠DNM 互补。
求证:AB ∥CD(方法一: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可先分解出一对同位角,并得出它们相等的结论) 证明:(方法二: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可先分解出一对内错角,并得出它们相等的结论) 证明:把上面第2题中的条件结论写成一句话,就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 ,那么 。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回顾与思考》公开课教案_2
教学能手评选平行线的证明复习与回顾复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本章的知识点,系统掌握本章的知识和方法;2. 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4. 掌握证明的步骤与格式.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证明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学情分析本章的许多知识点在七年级学生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又进一步熟练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所以这节复习课应该本着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设计。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活动内容:1.先让学生自己回顾这一章所学的内容,可以是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回顾。
2.出示课件,师生一起回顾本章的知识系统、数学方法、数学思想。
课件一:(1)为什么要证明?因为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证明的依据是什么呢?1) 证明的依据是:定义、公理、已经过证明的真命题2)定义——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这里区分概念和定义)3)命题①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②构成:条件(即已知的事项)和结论(即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③形式:如果……,那么……④分类:真命题(需要通过证明)和假命题(举一个反例即可)⑤真命题证明的过程:找;画;标;写;证。
课件二:(1)平行线的判定(2)平行线的性质(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的性质定理课件三:(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证明的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1)平行线是转化角之间等量关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通过回忆三角形内角和证明的方法和过程加以总结)(2)三角形内有关角的计算一般都要用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定理;(3)以上方法,都体现了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目的:1.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一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本节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铺垫。
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4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 EFG ,∠ CED =∠ GHD .
(2)试判断∠ AED 与∠ 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
2
3
4
5
6
7
8
9
10
(2)解:∠ AED +∠ D =180°.理由如下:
∵ CE ∥ GF ,∴∠ C =∠ FGD .
第七章
4
平行线的证明
平行线的性质
CONTENTS
目
录
01
1星题
落实四基
02
2星题
提升四能
03
3星题
发展素养
知识点1平行线的性质
1. 如图,已知直线 a ∥ b .
(1)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
∠1=∠ 5
∠ 6
,∠4=∠ 8
,∠3=∠
1
2
3
,∠2=
7 ;
4
5
6
7
8
9
10
1. 如图,已知直线 a ∥ b .
(
C
)
A. 40°
B. 45°
C. 50°
D. 55°
1
2
3
4
5
6
7
8
9
10
3. [2023济宁]如图, a , b 是直尺的两边, a ∥ b ,把三角板
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 b 边上,若∠1=35°,则∠2的度
数是(
B
)
A. 35°
1
2
3
4
5
6
7
8
9
10
知识点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关系
平行线的证明+思维图解+++知识考点梳理+课件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课标领航·核心素养学段目标1. 探索并ຫໍສະໝຸດ 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
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
直线平行.
2.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Ⅰ: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
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定理的证明.
3. 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Ⅱ:两条平行直线被第
行
线
的
证
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
角
形
的
外
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于 18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
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
它不相邻的内角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单
元
思
维
图
解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
行
线
的
证
明
平
行
线
平行线
的判定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DA⊥FA,∴∠DAF=90°,
∴∠FAB=∠DAF-∠2=52.5°.
综合与实践
[点拨]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锻炼和提升
学生的推理能力,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答本题
的关键.
平行线
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
平行
综合与实践
运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决问题
初中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可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
通过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给定条件出
发,依据规则推出结论,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7.4平行线的性质 导学案
初中-数学-打印版初中-数学-打印版 b a c 21图11.上节课中是如何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的?2.同位角一定相等吗?3.两直线平行有哪些性质?1.如图1,a //b ,c 与a 、b 都相交,∠1=50°,则∠2=( )A.40°B.50°C.100°D.130°2.如图2,DE //AB ,若∠ACD=55°,则∠A=( )A.35°B.55°C.65°D.125°3.已知:如图3,AD //BC ,∠ABD=∠D.求证:B D 平分∠ABC.科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授课时间 课题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准确理解并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提高自己利用图形分析问题的能力。
旧知回顾 预习自测图2D E AC初中-数学-打印版初中-数学-打印版 图521NMC DEF A B探究点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如图4,直线AB //CD ,∠1和∠2是直线AB ,CD 被直线 EF 截出的同位角.求证:∠1=∠2思考1:同位角相等时,两直线 平行吗? 思考2:如果∠1 ∠2,AB 与CD的位置关系会怎样? 思考3:过直线CD 外一点M ,除直线AB 外,还有其它的直线(该直线必须过点M )与直线CD 平行吗? 备注: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思考写出详细的证明过程。
探究点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问题1:已知:如图5,直线AB //CD.求证:∠1=∠2思考:请同学们利用上面的定理解决该题, 或者可以用其它的方法。
新知探究图3C A D图421N M C DEFA B初中-数学-打印版初中-数学-打印版 c b a 图6321d问题2:已知:如图6所示,a //b ,a //c. 求证:b //c 思考1:图中∠1与∠2,∠3与∠2在 位置关系上是什么角? 思考2:通过证明,你发现∠1,∠2, ∠3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思考3:通过该题的证明,你得到了什么结论?1.如图7所示,已知∠1=∠2,∠B=40°,则∠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定义、命题,定理、公理的含义,并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依据.
3、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会灵活应用.
4、进一步理解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学习重点】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
3、证明的步骤及书写格式.
【学习过程】
模块一回顾与思考
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回顾本章的内容.
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分别是什么?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4、与三角形的外角相关有哪些性质?
5、证明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我的疑惑】
模块二合作探究
例1 (2013•抚顺)如图,直线l1、l2被直线l3、l4所截,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A.∠1=∠3 B.∠5=∠4 C.∠5+∠3=180° D.∠4+∠2=180°
例2 (2014•怀化模拟)如图,能确定l 1∥l2的α为()
A.140°
B.150°
C.130°
D.120°
例3 已知,如图6-82,AD⊥BC,EF⊥BC,∠4=∠C.求证:∠1=∠2.
模块三小结评价
一、本章知识结构:
模块四形成提升
1、(2014•汕尾)如图,能判定EB∥AC的条件是()
A.∠C=∠AB E
B.∠A=∠EBD
C.∠C=∠ABC
D.∠A=∠AB E
2、下列语言是命题的是( )
A.画两条相等的线段
B.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C.延长线段AO到C,使OC=OA
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2014•长春)如图,直线a与直线b交于点A,与直线c交于点B,∠1=120°,∠2=45°,若使直线b与直线c平行,则可将直线b绕点A逆时针旋转()
A.15°
B.30°
C.45°
D.60°
4、已知:如图,在△ABC中,DE∥BC,F是AB上一点,FE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G,求证:∠EGH>∠ADE
组长评价:
你认为该成员这一节课的表现:(A)很棒( B)一般(C) 没发挥出来(D)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