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元宵节习俗

合集下载

客家特色风俗-上灯

客家特色风俗-上灯

点灯
游灯
灯笼挂好后,由族长点燃灯笼内的蜡烛, 代表着光明和希望。接着会有人负责给每 个灯笼系上红绳,寓意吉祥如意。
点灯结束后,族长会带领族人进行游灯仪 式。族人们手持香火,绕着场地走一圈, 然后将香火插在事先准备好的香炉里。
仪式后活动
聚餐
上灯仪式结束后,族人们 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共 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上灯 习俗进行创新发展,使其更加适应 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国际化传播
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将上灯习俗 推向国际舞台,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轻一代的淡漠
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兴趣 逐渐减少,对上灯习俗的认知和参与度也相应降低。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目前对于上灯习俗的保护和传承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机制,导致这 一传统习俗面临失传的风险。
保护和传承措施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1
将上灯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高其保护和传承
赏灯
在挂灯期间,族人们可以 自由前来观赏这些美丽的 灯笼,感受浓厚的节日氛 围。
猜灯谜
有些地方在上灯期间还会 举行猜灯谜的活动,增加 节日的趣味性。
03
上灯习俗的意义和影响
家族团结
01
强化家族凝聚力
上灯习俗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共同参与
上灯活动,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传统。
上灯习俗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激发了客家人的文化创 新活力,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客家人元宵赏灯的风俗作文

客家人元宵赏灯的风俗作文

客家人元宵赏灯的风俗作文在咱们中国,元宵节可是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各地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而对于客家人来说,元宵赏灯那更是别有一番风情。

我还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我跟着家人去体验了一把正宗的客家元宵赏灯。

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我们去的是一个客家村落,还没进村呢,就远远地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那欢快的节奏瞬间就把节日的氛围给拉满了。

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挂满的红灯笼,红彤彤的一片,把整个村子都照得亮堂堂的。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一群穿着传统客家服饰的人们,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正忙碌地准备着赏灯的各项事宜。

我们跟着人群来到了村里的祠堂,这里可是赏灯的核心区域。

祠堂门口摆放着两个巨大的花灯,那花灯做得真是精美绝伦,上面画着各种吉祥的图案,有龙凤呈祥、福禄寿喜,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但一看就觉得特别喜庆的图案。

走进祠堂,里面更是热闹非凡。

正中间摆放着一排长长的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供品,有水果、糕点、鸡鸭鱼肉等等,都是村民们精心准备的,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这时候,村里的长辈们开始主持仪式了。

他们穿着庄重的礼服,口中念念有词,虽然我不太能听懂具体的内容,但从他们虔诚的表情中能感受到这仪式的重要性。

仪式结束后,就是舞龙舞狮表演了。

那舞龙的队伍可真是威风凛凛,长长的龙身在表演者的手中灵活地舞动着,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而下,仿佛真的有一条巨龙在空中翱翔。

舞狮的表演也毫不逊色,两只狮子活灵活现,眨眼睛、摇尾巴,一举一动都透着机灵劲儿。

表演结束后,就到了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猜灯谜。

祠堂里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每个灯笼下面都挂着一个灯谜。

大家围在一起,绞尽脑汁地思考着谜底。

我也不甘示弱,盯着一个灯谜苦思冥想。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

(打一动物)”这会是什么呢?我正想得入神,旁边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喊了起来:“是鱼!是鱼!”我恍然大悟,心里不禁有些懊恼,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赏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环节,那就是“抢灯炮”。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元宵节:祠堂上灯、烧火龙客家人过元宵节,早晨耍吃“网板子”。

这是将糯米粉和人适量的水,搓成球状的“圆板”,下锅用开水煮熟,蘸:门精吃的。

讲究的,还要乜上花,卜茸、芝麻、糖等馅料。

客家人用这些传统节口食品,祝福合家团闭,占祥康乐。

夜,城镇街头,一座座灯棚上的彩灯,五彩缤纷。

挂于骑楼下的盏盏花灯,家联户缀,俨然成了“十吼灯街”。

水的蛟龙,牲广场上飞舞翻腾的武舞;迁有软舞、文蛭,既可枉舞台上耍舞,义可在室内,厅堂,乃至墙耍舞,KEMET钽电容它川刚巾带黍,舞得矫柔,舞得潇洒,刖有情趣。

屠令人难忘的,要数#顺埔寨乡等地的“火烧龙”。

火陀川们篾扎架,裱糊:一屡层白纸,龙头高昂,烈日如铃,口肯宝珠,龙身遍体彩绘鳞甲,全长十几米,龙身四周捆扎五颜色的鞭炮、烟花,蜓显得五彩斑斓。

每逢大年,埔寨乡五个村子各卅条火龙,火龙出门,要在鞭炮、锣鼓声中,由儿十位手擎熊熊火炬和长串鞭炮的小伙了,从各白的祠堂请出火花,走右还簇拥着鲤鱼灯、鳌鱼灯——它们也身捆鞭炮、烟花。

耍舞火屁之前,主持人先在广场上鸣放鞭炮,发出引尤出海的信号.于是,一队举着红黑双色水棍的壮汉跑场内。

他们边跑边耍舞木棍,清理出让火龙起舞的宽阔场地。

这时火龙登场。

耍龙者皆赤膊袒胸,贴片钽电容身穿短裤,分别手持龙头、龙身的把竿。

他们紧随龙珠而舞,忽儿向上猛跃似飞腾人云,忽儿向下俯冲如破浪潜海,时而醐腾,时而扑闪,时而旋绕,极为壮观。

火龙舞至高潮,主持人人场,先点燃鳌鱼灯、鲤鱼灯上的烟花,再点燃藏于拉嘴的焰火,霎时龙嘴火焰四射,并引燃搁扎十龙身的鞭炮,于是,从龙头到龙尾.皆火光四射,鞭炮连声,硝烟弥漫。

这时,广场四周烟花架的各种焰火,也点燃起来。

一串串五彩缤纷的烟花,或似“五谷十登”,或像“天女散花”,还有能发卅阵阵鸟呜声的百鸟柳风。

一这时,露臂的舞龙者,乍然不顾焰火的烧灼和鞭炮的崩炸,举着雎熊燃烧的火龙,下翻飞,左右腾闪,川观众艟,出蛀为晾心动魄的-一特弃家人认为,舞尼秤倘被焰火、鞭炮烧起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汜,也预玳首今午将火占人利。

传统文化元宵节闹花灯归纳

传统文化元宵节闹花灯归纳

传统文化元宵节闹花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

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除了闹花灯,还有什么民俗文化呢?元宵节|正月十五闹花灯节日起源一、纪念平吕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渐渐落入吕后手中。

生性懦弱的汉惠帝病死后吕后更是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登基的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二、火把节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三、“三元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故上元节要燃灯。

四、源于佛教说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

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

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元宵民俗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

客家传统习俗,客家人必看展开全文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

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全国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这些客家人都是从岭南地区迁移出去的。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亦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客家风俗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习俗打灶头”结炉砌灶,客家人称“打灶头”、“作灶头”,称厨房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的分量,非常讲究的,据说它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福禄的“大事情”。

自古以来,客家人对灶就有崇拜情节,认为它掌管着一家人的温饱和安康,并且相信如果灶头旺就意味着日子旺、家业旺。

因此几乎各家各户的灶上都设造神位,或贴“灶君”画像,或放着“司令灶君神位”的神牌,并逢年过节祭供,以求灶神护佑。

因此,在“打灶头”之前不但要请风水先生拣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

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

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

但是方向虽然‘吉’,若灶门正对大门(即大门外能看见灶门者)就极凶。

灶门对灶门,也不好,主家庭多口舌争论。

灶门向佛坛也凶,因为阳对阴,象水灭火。

灶门向井,就是水火相克,主家中多奇祸,出生破相之人,或主男女内乱。

”打好灶头即择吉日乔迁。

要严格按事先选定的时辰“进火”(即开炉灶)。

否则便会前功尽弃。

正是由于客家人对灶有着特殊的情节,所以“打灶头”(结炉砌灶)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件大事,非常讲究。

如果家里一直祸事连连、诸事不顺,客家人会认为这是灶头出问题了,惹怒灶神了,然后将灶头拆毁重砌,希望能够改变处境,重获福气。

在盖新房时,灶头是最后修建的。

房子的其他结构已经修建好,主人家就会满怀着喜悦请来熟手师傅来“打灶头”。

客家人对“打灶头”很重视,不仅要请风水先生选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

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

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

客家的许愿灯

客家的许愿灯

客家的许愿灯作者:赖广昌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4年第02期星星点点的许愿灯,平静,柔美,宛如一个个小小生灵在水中移动,那一刻,你的灵魂也会与烛光一起游动。

放许愿灯是一项汉族民系客家人的习俗,在客家人的几次大迁移中,流传到古越州,每年元宵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客家人都要在河中放灯,以追祭先人、超度亡灵,或祈求平安吉祥。

我的家族自中原迁来赣南,是地道的客家。

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常随大人们到河边放灯,奶奶去世后,父亲还曾用竹叶串成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亲手蒸制的馒头糕点,拿到河里放了。

客家许愿灯的制作根据功能的不同有所区别:元宵、中秋放的是许愿灯,目的是祈福平安,灯用彩纸和竹篾糊成,里面点上灯油烛火,风吹不灭,水推不翻,可以在水里漂很远;而七月十四日鬼节放的是招魂灯,目的是祭祀先人、超度亡灵,灯是用彩纸叠成莲花状或船状,中间点一支短短的蜡烛,一盏灯仅能维持几分钟,甚至刚下水不久就被风吹灭了。

据说鬼节放灯原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据老人们回忆,清末民初,八月十五本地还有捞许愿灯的习俗。

传说久婚不育的人捞起许愿灯就可添丁生子;大龄未婚者捞到就能喜结良缘;小孩子捞到能茁壮成长、增长智慧;商人捞到则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农民捞到表示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上游的人忙于放灯,下游的人则你争我抢,都想捞到明亮精致的许愿灯。

凡是捞起许愿灯的人,来年要还灯五六盏,寓意五子登科、六(禄)位高升。

此风俗与目前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捞灯风俗几乎同出一辙,但在客家地区已经鲜有了。

关于许愿灯的起源,一说源于印度,一说源于原始社会。

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到河里放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

也有很多民俗学家认为,许愿灯民俗起源甚早。

原始社会,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是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火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

渔猎时代,人们为免风暴肆虐,在风大浪高或过危礁险滩时,用木板竹篾编为小船,放上祭品点上蜡烛灯笼,放进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江西元宵节习俗

江西元宵节习俗

江西元宵节习俗篇一:元宵节十大习俗元宵节十大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

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_春节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_春节

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那么,客家人过年风俗有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过年风俗一、吃岁饭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橘、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客家人过年风俗二、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

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客家人过年风俗三、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

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

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

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

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客家人过年风俗四、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客家人过年风俗五、过大年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

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客家人过年风俗六、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有哪些

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有哪些

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有哪些孔明灯是⼀种古⽼的中国⼿⼯艺品,被公认为热⽓球的始祖。

其起初在古代多做传递讯息之⽤,现代则⽤于祈福许愿,⼀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节⽇施放。

这次⼩编给⼤家整理了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供⼤家阅读参考。

⽬录元宵节放孔明灯的寓意孔明灯⼜被称为“天灯”,在现实社会当中,⼈们也叫它为“许愿灯”,⼈们会把所有的愿望寄托在这个天灯上⾯,希望愿望能够实现,其实相传孔明灯是诸葛孔明所发明的,因此,⼈们都俗称它为“孔明灯”。

孔明灯的升空有上达天庭的意义,民间便将祁福许愿的愿望写在天灯上,在农历年正⽉⼗六那天晚上放飞,将⼀年所想的愿望让上天众神保佑阁家平安。

现代⼈孔明灯孔,⼜称许愿灯,多作为祈福之⽤。

男⼥⽼少亲⼿写下祝福的⼼愿,象徵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所以也叫许愿灯或天灯!民间已有许多地⽅的风俗在结婚⽣⼦的时候都要放灯以求平安!天灯可适⽤于组织春游聚会、婚庆、⽣⾠、节⽇、年轻⼈约会⽰爱及⼴告宣传等⽅⾯。

可在空⽩出写上你想说的,⽤⽔笔在灯⾯上写下⾃⼰的祝福,沐浴爱河的你可以写上⾃⼰想说的爱情见证。

每逢节⽇、喜庆、⽣⾠,与各⾃的亲密朋友⼀齐到海边放飞灯、祝愿,明亮的飞灯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愿飘向遥远的星空,点点落落,与繁星⽆分彼此!蒙蒙细⾬的时候也能放飞,⾬量适当的话,飞灯会⼀点⼀点飘起来,另有⼀番情调。

数百个飞灯⼀齐放飞的壮观场⾯,让⼈⼀辈⼦难忘。

在古代来说孔明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娱乐、祈福,还有着⾮常现实的军事⽅⾯的⽤途,在古代很多危机时刻孔明灯都起到了传递消息,通风报信的功能,⽽现代已经完全转变为祈福、祈愿的功能。

在现代的海南,每当遇到重⼤的节⽇,⼈们都会放飞孔明灯来祈福,⼈们在放飞孔明灯的时候将⾃⼰的⼼愿写成⼩纸条,让孔明灯带着飞上天空。

在海南的⽂昌、万宁、儋州⼀带的村庄⾥,直到现在还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由于⽂昌的⼝⾳“天灯”与“添丁”发⾳相似,所以男孩⼦往往拿着带有⼼愿的孔明灯绕村⽽⾏,敲锣打⿎来到村中的庙宇前,表⽰可以获得“⼈丁兴旺,家景兴隆”好彩头。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过去的广东,有许多闹元宵的独特习俗,展示出岭南文化的丰富多彩。

那你知道广东各地的元宵习俗是什么吗?广东各地元宵节习俗,你家乡的元宵习俗是什么?深圳/东莞;舞麒麟深圳坪山舞麒麟,远近闻名。

这项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不仅传承着世代客家人“麒麟呈祥”的美好祝愿,而且在岁月的变迁中烙下了深深的坪山印记。

而在东莞,舞麒麟则以清溪镇、樟木头镇较为出色。

每年元宵节市政府均组织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万人空巷。

广州;广府庙会广府庙会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俗文化,为期7天的庙会,涵盖了十余种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通过庙会的方式,打造独特的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营造浓厚的年节气氛,让老百姓了解广府文化,相约幸福广州。

佛山;行通济桥“行通济”是广东佛山地区在过年时传统的习俗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

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清远;舞火麒麟每年元宵夜,广东英德市大湾镇热闹非凡,火光四射。

由火麒麟、飘色和花灯组成的大湾传统元宵节目,当天就有光着上身的年轻人在火光中舞动着火麒麟,围观村民中传出阵阵欢呼声。

接着就沿街巡游、挨家舞拜,吸引了上万民众观赏,大湾镇人头涌动。

茂名;年例“年例”是广东省乃至中国少有的风俗习惯,为茂名全市和湛江少部分所特有,远近闻名。

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从最初的娱神祭祀,到娱人娱神的节日,发展到现今融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

茂名人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出门在外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赶回来。

而年例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等,一直闹至通宵达旦。

客家风俗习惯

客家风俗习惯
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红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喝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市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 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 福建,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期、唐代后期因战乱大批 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 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客家人不仅具有语言上的独立性, 更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酝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 劲颇足,所以,客家人酿冬至酒已成习俗。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民间普遍节俗,民间俗谚云“冬至大如年,家家吃汤圆”,冬至吃 汤圆,寓美满团圆之意,冬至吃面,意在长寿添岁。 在广东客家地区,冬至之日,县城多祭祀祠堂。客家人家家做糯米糕,“叛丸”,杀鸡 祭祖敬神,一家团聚,俗称“添岁”。广东客家话“丸”与“圆”音,“鸡”与“佳”同 音,因此,有“团圆”、“佳好”之意。在赣南地区,客家人“冬至”扫墓祭祖如同清明 节。在闽西客家地区,客家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总是做一些应时食品,如糯米糍粑 等来庆贺这个节日。还蒸晒干粮、芋干、饭皮,并堆米屑收藏,称“冬屑”。长汀人称为 “冬年”。进服补药和滋补食物。主要是猪蹄炖当归、五加皮、熟地、党参之类或公鸡炖
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 ,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客家民间认为只有这 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客家的立春习俗,无论“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 ”还是“送春牛”、“舞春牛”均显得非常古老而传统。周代有天子设东堂迎春的仪式, 当时祭祀的是春神即句芒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远古时期, 最早在立春 日祭祀者除专职的礼官外,便是从事耕作的农人。汉代开始有祭春牛的民俗活动,而宋代 则有送春牛、吃春卷等习俗。送春牛也叫报春、打春、赞春,有人在立春前几日边敲小锣 竹板,边唱赞春词,挨户送春牛图。

客家人元宵夜的狂欢:偷青

客家人元宵夜的狂欢:偷青

客家人元宵夜的狂欢:偷青展开全文客家人“偷青”的时间有选择元宵夜的,如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曰:“(上元日)是夕,三五为群,窃摘园蔬之芥、白菜类,中插以烛,沿街擎照,谓之‘拉青’。

”但大多数在正月十六夜。

“偷青”习俗曾经分布广泛,尤其是明清时期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各地区各个民族。

“偷青”民俗也非常古老,据考证,这种“仪式性的偷取”可追溯至《魏书》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公元537)关于“禁十五日相偷戏”的记载。

在明代崇祯八年(公元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里,作者刘侗亦提及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

言下之意,在这三天的元宵佳节里,不仅容许盗物,甚至妻女为人所窃都不以为忤。

刘侗所描述金元时期默许人偷妻窃女的情形是否属实,抑或含有族群文化差异的偏见,尚待进一步考证。

不过在明清时期,对元夕“偷窃”的行为仍然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清初查嗣瑮的《燕京杂咏》诗云:“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

”当然,本来相偷为戏只是习俗,而“偷”与“放”,都应该是在这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不仅京城如此,各地似乎普遍也都有在元夕“偷青”的习俗,主要是窃取他人蔬园里少许的青菜,并希望能遭到诟骂谴责,以为因此而得吉兆。

例如江苏省《沙川抚民厅志》(清道光十六)提及妇女“走三桥”的活动时,即指出妇女出门观看灯月之际,或私摘人家菜叶,以拍肩背,曰拍油虫。

广东、福建等地则主要是偷摘人家的园蔬或是春帖,若能遭到他人诟骂,以为将来“必得佳婿”。

广西也有“于十六夜,妇女撷园蔬,曰采青”。

此外又有取葱以喂食小孩,企望其“聪明”。

在清代台湾,男女元宵出游,亦有偷青之俗。

“未字之女”以偷得它人之葱菜为吉兆,谚曰:“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

”至于“未配之男”,则以窃得他家墙头的老古石为吉兆。

谚云:“偷老古,得好妇”。

此外,若妇女窃得别人家的喂猪盆,遭人诟骂,则被视为生男之兆。

这种在“元夕偷青者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似乎是借着民俗的论述来“合理化”非法行为本身的正当性。

浅谈客家风俗

浅谈客家风俗

浅谈客家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特点,客家人有客家人的风俗,潮汕人有潮汕人的风俗······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素有“无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说法。

广东客家人分布范围广,人口多,其中以梅州为中心,辐射范围到河源、惠州、茂名、韶关、湛江、深圳、东莞,甚至于香港和澳门。

这些客家人分布地的区别,往往造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现在,我就简单讲讲我所知道的客家风俗中的一个代表---我的家乡河源市连平县的一些风土习俗。

我们那在在过年前20多天时,每家每户都会聚在一起做年品,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年品包括糖环、油果、角子、散子、“蛋”卷、“栆”、炸肉丸等等。

在年28、29时,家家都要贴春联,贴门神。

在年三十的时候,是统一祭祖的时间。

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祭品去祭祖先和神明,以祈求它们保佑家人平安、万事顺利。

在祭祀期间,小孩要在的人的后面,不能打闹。

祭品主要有鸡、鱼、猪肉、豆干、油果、米酒等。

从这天开始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家家电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我们那的客家人素有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和初三“送穷鬼”的习俗和传说。

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这个习俗由来已久。

传说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有个随行小官吏偷偷提醒欧明,如果青洪君问及需要什么时你只回答“如愿”。

果然青洪君欧明“何所需”,欧依照官吏所嘱答“如愿”,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将自己一个叫“如愿”的婢女送给欧明。

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是有所求时,都能很快地得到满足,“数年后大富”。

后来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用扫帚打如愿,把如愿气跑了,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

以后,民间就有了初一藏扫帚的习惯,地上的爆竹屑、花生壳等杂物再多,也不动扫帚,生怕扫掉家中的财气。

年初三“送穷鬼”:传说远古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喜欢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才穿。

宫中人都叫他“穷鬼”。

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

客家主要节日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

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

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主要礼俗婚姻礼俗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

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

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

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

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

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始兴客家节日习俗

始兴客家节日习俗

始兴客家节日习俗我的家乡位于粤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始兴县,2011年,荣获“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汉族人口约占 97%,少数民族 3%左右。

大的节日活动基本相同,全县较为盛行的大节日有:除夕过大年和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另每月有不同的小节日,如二月春分节、三月清明节、四月立夏节、六月初六太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十一月冬至节、十二月十六圆牙、二十四小年夜等,此外有扫墓祭祖及地方性的安龙、打醮。

除夕过年是最大的节日,最隆重。

从十二月十六开始为进入年关,至正月十五过完元宵才为解除年关。

年前半个月是筹备过年,大年初一开始是新年快乐的十五天。

年前,忙忙碌碌为吃穿住用玩作准备,如修补或作炉灶、修整房子和门前屋后的檐街小道,打扫环境卫生,有的添置家具或修理家具。

敝帚自珍,家具虽旧,但刷洗锃光,重新摆设,意惑舒适。

家家户户张贴门画对联,富豪人家还张灯结彩,人人都设法把旧貌变为新颜,形成一种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

准备穿的。

农家平时极少穿新衣,辛苦了一年,想换上一件新衣,特别小孩,穿上新衣表示高高兴兴过新年,又增添了一岁。

男人服装以唐装居多,少数人穿长大褂,头上戴毡帽,亦有人戴礼帽,脚上穿布鞋,少数穿皮鞋。

女人穿托边大襟衫,其中有双托边和半托边及青年穿的托牙边等大襟衫裤。

头上戴软耳,额栏,平时做工包扎长方形布巾。

脚上穿绣花布鞋,花样款式之多,具有始兴独特风格。

准备吃的。

年料品种繁多,盛行的灰水糍是送年的礼品之一,大部份人家要做。

粳米糍、麻糍也有人同时制作。

有制盐水、淡水花生、印米粉饼,做花生糕、炒米糕,有烧油饼、草果、麻筒、豆饼、糍壳、芋壳等油炸食品,还有做腊味、酿黄酒、烧酒,较有名的是澄江黄酒、清化烧。

此外,准备玩的,如舞龙舞狮、彩灯、鞭炮以及小孩玩具等。

十二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里里外外全面进行大扫除,有的更换炉灶,把家具洗刷干净,晚上祭灶和小加菜。

【精品】客家人上灯习俗

【精品】客家人上灯习俗

【关键字】精品民间文学作业院系:文学院班级:1106班姓名:张美婷学号:6五华人特殊的“元宵节”在别的地方,生小孩一般都是过满月,周岁的。

但是在五华却不同,有一个比较特别的风俗习惯,那就是正月十五要赏花灯。

此赏花灯非彼赏花灯。

“赏灯”客家话又称“响丁”。

所以在这里,“赏灯”是指为宗族中新出生的男孩摆酒庆祝、上族谱,这是客家地区的保守节日。

“赏灯”也叫“上灯”。

不过,客家人的“上灯”是与女孩子无关的,她们也没资格在族谱里占一席之地。

在客家人这里,生了女儿只有摆满月酒,但是生了儿子就不会摆满月酒,因为要在“上灯”那天摆酒请客,邀请亲友前来庆祝。

在那天,凡是家中添了男丁的人家就要在祖屋或祠堂挂上花灯,向祖先禀报家族中又添了新成员,同时祈求祖先庇佑他健康成长。

上灯,在一些保守的老人眼中是个很隆重严肃的事情,所以祠堂也是有专门的人管理的,还会成立个专门的理事会。

以前,这个理事会,通常是早些年前由一些辈份较高、较为有声望或者较为有钱的族人组成的,当初他们按平均股份筹集了一些钱,也还向一些出自本地的海外侨胞和有钱人家筹些款,然后把这些筹到的钱款,无限期地存进银行,每年用所得的利息,在祠堂里搞点活动庆贺,买香火蜡烛,买酒水贡品,买灯笼鞭炮,请人放免费电影,请人清扫祠堂,请工人装修祠堂,等等。

理事会成员定下来之后便固定了,不再随便接纳成员,哪怕你很有钱也不行,要出钱也只能算作是捐钱给祠堂了。

但是,要上灯的人家得另外交钱。

交上灯钱的数额也有底限,一般是一个小孩数十块钱起,多多不限,你不交钱,便不可以上灯。

如是,理事会基金的利息,加上有小孩的人家交的“上灯钱”,除去祠堂的开支,剩余的便拿来买鱼买肉,请人做一顿丰盛的饭局,理事会的成员们便用以吃喝一番。

有资格去祠堂吃饭的人是这样算的:你当初出了多少股的钱,那么这个理事的家庭里便可以去几个人吃饭;还有一种有资格在祠堂吃饭的人便是掏钱参与了上灯的人家,以及捐钱给祠堂的人家;一顿吃不完,由理事会成员下顿接着吃,直到吃完为止。

兴国客家文化传统

兴国客家文化传统

兴国客家文化传统
兴国是一个充满着客家文化传统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着客家文化的精髓,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兴国,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

他们以勤劳朴实著称,尊崇家庭和传统价值观。

在客家人的家庭中,尊老敬幼、和睦相处是最基本的准则。

他们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十分紧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传统节日中,家人之间的团聚都是非常重要的。

兴国的客家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比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客家人会举行花灯游行和赏花灯的活动,十分热闹。

此外,清明节时,客家人会举行祭祖和踏青活动,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客家文化的精髓。

在兴国,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也十分独特。

客家菜以其口味浓郁、健康美味而闻名,如客家酿豆腐、扣肉、酿苦瓜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美食。

此外,客家人还有着丰富的茶文化,他们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热情。

兴国的客家文化传统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扎根发芽,不断传承和发展。

这些传统不仅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兴国的客家文化传统将继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

走古事
走古事为客家人闹元宵的盛大活动,在连城、永定县区盛行,尤以连城罗坊蔚为壮观。当地九大房族,各出 一棚古事。每棚古事由房族挑选身体健壮、胆量大的十岁左右男童两名,按戏剧内容装扮,勾画脸谱,身着戏袍, 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护将。领先的一棚古事是天官、武将,后面依次排列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杨六朗、 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宁等。每棚须用22名抬夫。因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流替换,故一 棚古事就要66名抬夫。走古事,着重于“走”。他们把三太祖师菩萨轿、彩旗、宝伞置于中间,古事列队抬在外 围,奔走在约400米的椭圆形的跑道上。每跑两圈,就休息十分钟,养精蓄锐。鸣一响神铳为号,又开始下一轮 竞赛,如此重复四轮。第五轮改跑为游,走“剪刀校”形(即剪刀把的字形)。第一圈顺走,第二圈逆走。此轮不 限定圈数,直走到抬夫精疲力尽,让领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方可鸣数响神铳走出屋背山坪,进村 中街道,游回本房宗祠。
龙南香火龙
龙南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 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 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 多,最矮也有2.5米。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 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香火龙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滚、 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 除各自作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作些引龙和随龙“护驾”动作。
赣县五云柚子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元宵节习俗【篇一: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梅州是世界客乡,这里保存了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作为百节之首的春节来说也不例外。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梅州客家人的一些过年习俗。

客家地区过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五到年三十,也是所谓的准备阶段。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俗称“入年假”,也就是说过年实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从这天开始人们不再下地干活,专门抽出时间来为过年做准备。

打扫房屋擦洗桌凳,购买年货浸米踏粄。

此时家家都要对房屋进行一次大扫除,制作长竹扫把满屋打扫,家中各个房间的被褥蚊帐都要拿来洗涤干净,以便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

当然,过年吃的是少不了的。

在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糖果饼干,鸡鸭鱼肉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年货。

比如在这个准备阶段,客家人有俗称“煎粄”的风俗,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糖水混合后再放入油锅里煎炸而成的,吃起来既香又甜,小孩特别喜欢。

客家人还有自家酿酒的习俗,家酿酒俗称“黄酒”,是用糯米加白酒发酵酿制,因呈黄色而得名“黄酒”。

这种自家酿造的酒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它的度数不高,甜中带酸,香醇可口,到过年时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人人的座位上都会摆上家酿黄酒,连平时不让喝酒的小孩这时也有机会一饱口服。

过年时腊肉是不可少的,这些食品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腊肠,腊猪肝,腊鱼肉等等,每当看到哪家门口挂上了腊肉,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

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食物,过年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了,在这个阶段人们一般会祭拜“石伯公”,这些“石伯公”一般是建在路口的,人们用丰盛的祭品向“石伯公”祈福,保佑一家人来年出入平安。

有些地方还保留了更古老的祭祀灶王的习俗。

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活动,接下来就是等大年三十的到来了。

通常在这天白天人们会选一个吉利的时辰,然后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挑上放满“三牲”、“斋盘”的竹篮,来到祖祠祭拜祖先。

这是过年非常隆重的一项仪式,借此表达人们对先祖的缅怀之情。

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

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

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

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

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

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

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

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五,出年界。

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

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

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

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

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篇二:传统客家礼仪、习俗集锦】传统喜庆习俗1.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

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

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

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

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

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

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

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

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寿诞礼仪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

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

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3.建房迁新居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

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秤、算盘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财丁兴旺,喜气盈庭。

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

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传统岁时习俗过年(春节)“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

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

“冬至”一到,开始蒸酒。

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杀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

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

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

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

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

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爱幼。

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

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

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

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

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

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

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

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

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

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

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

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篇三:元宵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民俗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定的族团和群体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进程中构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

风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

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

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

及其互成举国之人习以为然。

①民俗就是在这类社会群体场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续的进程中构成的。

虽然说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心理状态的产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形态,又会构成不同的民俗。

即便在同一文化区内,如客家文化区内,也会构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

客家山歌早就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精华;客家围龙屋也被赞为客家独占的伟大建筑。

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风俗。

客家上灯风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情势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一、客家上灯风俗1.客家上灯简介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