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执著人生: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之执著人生: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正文:以敬畏心做挚爱事(暖闻热评·择一事终一生①)

人民日报李洪兴

人的一生如何过得有意义?奋进还是怠惰,不同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在很多领域,有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奋斗的意义,他们择一事、终一生,取得非凡成就。今天起,本栏目开设“择一事终一生”系列,聚焦那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人,从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编者

【人物】情牵汉字的王宁

【故事】1936年出生的王宁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创建了“汉字构

形学”与“书写汉字学”;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贡献突出,领衔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年过八十,她依然奋斗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

【点评】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组成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文明的“根”。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汉字承载着历史、代表了文明,是华夏儿女宝贵的文化财富,格外需要一份敬畏心。

对汉字的热爱与敬畏,是王宁教授毕生的追求。自从大学就读中文系,与汉字研究结缘,在六十载岁月里,她与汉语言文字学始终没有分开。教学生、做研究、搞普及、参与农村扫盲……与汉字教学研究普及有关的工作中,总能看到王宁的身影。正是因为热爱,每当有人提及对汉字的疑惑时,她解疑释惑就如同“沉浸在激情当中”;也是因为敬畏,她从当年识字班的老人们等待邮递员送《人民日报》来的场景中,看到了人们对文字的渴望。

的确,有了一份敬畏心,才能把挚爱的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每当王宁教授遇到他人对汉字的误解或错用时,她都耐心讲解汉字的历史流变和审美特点,希望人们“重新拾回对汉字的热爱和敬畏”。正因如此,在去国家图书馆主讲《汉字与中华文化》前,

她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用两个多月时间录制了10讲内容。这份“文化大餐”,让更多人在深入浅出中体悟到了汉字之美。

这份敬畏心还在于,王宁始终秉持跟上时代的理念。正如她说,“我对汉字感情很深,特别关注汉字的命运。”为此,她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借助计算机等手段,让传统语言文字学与现代接轨,让现代人都能领悟中国语言文字中真正的意蕴。只有让更多人全面、准确地了解汉字,才能真心热爱并敬畏文字,传统文化也才更容易走向现代、葆有生机。

有人说,拥有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向人们呈现出它的无限可能。对于汉字,王宁教授始终敬畏并热忱地从事了一辈子研究,本身就令人崇敬。对于我们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保持一颗敬畏心,也一定能翻越一座座高山,看到最美的风景。

王宁:打开汉字之美| 我和我的祖国70年70人

作者:驻京记者江胜信编辑:李伶责任编辑:陆正明叶志明

训诂学家王宁先生今年八十有三,她是章黄学派的传人。

何为训诂学?何为章黄学派?

中国古代教育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小学”学“书、数”;隋唐,“小学”分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支,分别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并把三者结合起来解读古书。清末民初思想家、学问家、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把“小学”改造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章与大弟子黄侃均致力于以语言文字和历史,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其学术派别被后人尊为章黄学派。往上,章黄学派承继了清初顾炎武奠基的乾嘉学派,生发出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的现代国学;往下,黄侃的学生们在大学里传播和发展国学,嫡系学生陆宗达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第一个以“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为特色的学科点,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训诂学研究生,其中就有王宁。

训诂学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能顺利走进现代么?

翻开三联书店出版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跟着王宁的娓娓道来,读者蓦然惊见,训诂学所映照的汉字之美犹如一幅徐徐打开的壮阔画卷。比如,她谈到“尘”字的演化,小篆中,“尘”是三个“鹿”加一个“土”,意指鹿群奔跑,步伐轻快,扬起细尘;繁体字里,三个“鹿”减成了一个“鹿”;简化汉字里,“鹿”改为“小”,小土即尘。王宁又由“鹿”谈到了“逐鹿”“伉俪”(“俪”的繁体字是“儷”)等词的由来,解析这些词所折射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录编于她讲

的国图公开课,这本书日前在第24个世界图书日上,一举拿下“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两项荣誉。

几十年的学术跋涉让王宁即便在荣誉面前也能保持独有的清醒。她深知,历史常常会因为受到时潮冲击而被现代所冷落,训诂学作为走进古籍、还原历史的工具型学科,或许注定是冷门。这就更需要以热心肠坐冷板凳,“因为现代永远寓于历史的积淀之中。扬弃一种糟粕和吸收一种精华,是必然在经过撷取和研究历史之后的。总要有一些具有国学基础的人去从事历史的撷取和研究工作,然后才能把历史交给民众”。

回望来时路,涵养她这一腔衷肠的,有父亲为爱女写下的警语,有恩师赠予爱徒的“金针”,有农牧民为读书人点亮的油灯,有信息革命对新时代学者提出的挑战……

【人物档案】

王宁,浙江海宁人,1936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领域有多项创建:训诂学方面,创立了理论训诂学;文字学方面,创建了汉字构形学,提倡汉字字体学与书写汉字学。著有《〈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汉字构形学导论》等。

21世纪以来,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和语文基础教育方面有突出贡献:是多项汉字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担任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同时又是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响应号召,学中文,赴边陲

1954年至1958年,王宁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她曾将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特点概括为:“他们大多在中上等经济条件的家庭中长大,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期盼自己站在时代的前沿,把学习的优秀和政治的进步当成铸造自己的标准。他们对祖国的强大有着一股痴情,希望达到忘我的境界而进入先进建设者的行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