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A.曹操

B.王湾

C.陆游

D.龚自珍

(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

【答案】(1)B

(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 B;

⑵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⑶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⑷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⑶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⑷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2.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2)本题在默写的时候注意要写好每一个汉字,不能写错别字。

(3)本题考查诗歌所蕴含的哲理,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故答案为:(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点评】(1)本题考查对“浮云”意象的理解。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3.诗歌鉴赏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全诗紧扣一个“________”字,按________推移展开叙述。

(2)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3)“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4)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