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一)

合集下载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点内容,所要解决的疑难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
1.中医药学的概况5′
2.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15′
3.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30′
4.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40′
复习思考题及课堂作业
1.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标志如何?
3.“金元四大家”的姓名、派别、学术观点各如何?
2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堂测验及提问试题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备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设计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医学院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2017年2月28日目录学时安排.................................................1. 绪论.. (2)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27)第三章藏象 (44)第四章经络 (75)第五章体质 (86)第六章病因 (92)第七章发病 (107)第八章病机 (111)第九章防治原则 (133)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的辩证思维

中医的辩证思维

中医的辩证思维一、什么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对立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强调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注整体与细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全面的认识和判断。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中医的辩证思维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辨证求因辩证思维注重从根本原因上寻找问题的病因,而非仅仅减轻症状或治疗表面上的疾病。

通过深入挖掘病因,可以更好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疾病的反复出现。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

辩证思维要求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通过综合分析辨识出疾病的主要病机,并针对这些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3. 辩证分型辩证分型是中医辩证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象、症状等表现,将疾病进行归纳与分类,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辩证分型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4. 辨证对治中医强调治病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疗法,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辩证思维要求医生对病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予以对治。

5. 辨证用药中药配伍是中医辩证思维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医通过对不同药物的性能、功效和配伍原则的研究,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辩证思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辩证思维是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辩证思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辨证论治的实践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确定病情的主要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不同病机需要不同的治疗,这就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辩证思维,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2. 辩证分型的应用辨证分型是中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方案和用药。

不同的辨证分型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肝火旺盛型的疾病,可以选择清肝泻火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寒湿内阻型的疾病,可以选择温阳化湿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 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李杲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E.王清任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E.朱丹溪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B.“春善病鼽衄”(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 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辨证论治发展历程的思维演变

辨证论治发展历程的思维演变

辨证论治发展历程的思维演变思维演变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探究辨证论治的发展历程中,它扮演了核心角色。

辩证论治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石,其精神在不断引领着中国医学和文化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思维上的演变是令人惊叹的,它为辩证论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笔者将从论治思想的起源出发,探究辩证论治思想发展历程的思维演变,总结发展历程中涌现的辩证论治理论和经典文献。

谈论辩证论治的发展,自然不能没有“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被视为最早的中医文献,记录了许多中医古代的理论体系。

它介绍了辩证医学思想的基础,提倡“调和八风”,即“不在夏季吹和,不在冬季极度凉”,倡导以内环境来判断人体健康状态,重视内在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角色,认为“阴阳平衡”才是最佳的人体健康状态。

这个理论体系提出了辩证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随着中国医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理论被提出,有助于深化辩证论治思想。

著名的《伤寒论》更是把辩证论治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伤寒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充分转化了辩证思想,把“阴阳平衡”理论运用到实际治疗中,用“病有所言,病有所变”的思路来指导诊断,把辩证思想从一般性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治疗方法。

此外,宋代的《金匮要略》、唐代的《温病条辨》、明代的《本草纲目》等也是辩证论治的典范之作,这些经典的文献中记载着许多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此外,还有很多著作,如《神农本草经》等,都用辩证思想把医学知识系统性地组织起来,倡导以经典方法治病。

总之,辩证论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思维演变是毋庸置疑的,它在不断滋润着中国医学和文化。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辩证论治发展出了完整的体系,各种著作构建出深厚而系统的中医体系,拓展了辩证论治的理论。

我们能够从这个体系中深入探究辩证论治的发展历程,以及辩证论治思想在中国医学和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医思维精髓:辨证论治

中医思维精髓:辨证论治

中医思维精髓:辨证论治悠久中国传统医学是怎样搜集临床资料,又怎样运用这些资料作诊断呢?每每听说的“辨证论治”到底是什么意思?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辨证论治的特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

症:是指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脉象、舌苔等。

症状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是由症状组成的,又称证候。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

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反映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为治疗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由于证包括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病:是疾病,一种病理过程。

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气血杂乱,表现出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和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的下降,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进而影响机体的活动能力,便称之为疾病。

病、证、症:症与证虽然与病有密切关系,但疾病既不单是一个突出的症状,也不单是一个证候。

每一种病都有它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其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可产生不同的证候。

每种病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种不同的证候又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可见疾病与单一的症状和证候是不同的,病、证、病三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中医的思维方法之一:意象思维

中医的思维方法之一:意象思维

中医的思维方法之一:意象思维展开全文思维是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思维。

思维方法属于思维科学的范畴。

思维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表达思想的工具。

按照现行思维科学的分类,一般来说把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

中医学中应用了许多不同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的养成对学习中医和发展中医有着巨大的价值。

我们逐步进行一些讲解,以开拓大家的思路,更好地养成中医的思维习惯,学习和创新中医,并在学习和创新中发展中医。

意象思维的概念意象思维又称为形象思维。

它是直观观察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的思维方式。

思维的第一个阶段是把感官所获得并储存于大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信息储存于大脑里面,观察客观形象,并将这个形象的信息储存在大脑当中。

第二个阶段,运用比较、分析、抽象的方法,进行加工,加工的结果,要抽象出反映事物典型特征和本质属性的一系列的意象,由心而发,主观客观结合起来,最后要得出意象。

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可分为三类:1)符号意象思维,用某种符号来象征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则,如《易经》中的“--”“ -”,各种道教,佛教的灵符。

2)玄想意象思维,用选择出的意象符号来象征事物本质或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如老子、庄子的“道”、玄学中的“无”“自然”,朱熹的“太极”、“天理”等。

3)审美意象思维,通过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思想境界,如王维的诗、苏轼的词、中国的山水画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中的意象思维和这种传统意象思维有类似的地方,也有所不同。

在中医学中,中医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有患者疾病现象的象,医生运用中医的理论对于这些象进行分析,把主观的心神和疾病的征象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的象,意象。

在这个基础上,以意象为基本单元,运用联想、类比、形象的这种方式,找出这一群病理信息,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一个证候,进行辨证,这个过程就是意象思维的过程。

在这里面意象思维强调的是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全面地系统直观考察,一定要有丰富的直观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1)
• “子知医之道乎……而道上知 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
• 孕育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
形象思维方式
• 定义 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 形成的,是只要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 特征 形象性、概括性、运动性、创造性 • 中医在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描述生理病理关系以及诊治
疾病的生理过程中,经络伴随着形象性思维
辨证思维方式
• 定义 是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从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 去观察、研究问题的一种思维。
• “生命就是对立运动”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类推思维方式
• 定义 是以“类”为基础的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 • 类同理同 • “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讲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思维、思维方式的定义
• 思维 在表象、概念的基础 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 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 思维方式 思考问题的根本 方法。是看待事物的角度、 方式、方法,对人民的言行 起决定性作用。
不同民族由于对 现实不同的认识, 不同的经验和习 惯,形成了不同 的思维模式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五脏生成篇》
谢谢
中西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维差异
中国哲学思维
如同圆环内封, 综合观察,寻求 直觉顿悟,善长
形象思维
综合性思维模式
西方哲学思维
如同直线切割, 细分明析,注重 抽象推理,善长
逻辑思维
分析型思维模式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方式 辨证思维方式 类推思维方式

名词解释中医临床思维

名词解释中医临床思维

名词解释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根据中医药学的
理论知识和经验思考、分析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以及疾
病的特征、发展规律,而选择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思维模式。

医生使用中医临床思维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也就是说,医生通过收集病史、查房、观察舌脉、诊断肢体位置等方式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结合经方、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分析病情,判断病因,做出较为准确的
诊断。

在确定了辨证论治的方案后,医生需要设计具体的记录方案,
记录治疗方法、用药等内容。

第二步:个性化治疗
中医临床思维认为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且病情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于同一疾病,医生采用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

在治疗的时候,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结合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第三步:中西医结合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中西医结合。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充分利用
西医影像技术和实验室检查,结合中医的诊断方法和疗法。

既能够充
分利用西方医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又能够使治疗更加综合、具体。

第四步:持续性治疗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持续性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动态进行跟踪和管理,不断地进行病情调整,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总之,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是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只有具备临床思维的中医医生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将中医药学推向更高的层次。

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病例

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病例

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病例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医诊断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具体病例,详细解析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

病例一:患者王某,男,35岁,主诉发热、咳嗽、咽痛。

以下是中医诊断的辩证思维过程:1.收集病情资料:询问病史、症状、体征等。

2.分析病因病机: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为风热感冒。

- 发热: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出现发热。

- 咳嗽: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导致咳嗽。

- 咽痛:风热侵袭咽喉,热毒蕴结,引起咽痛。

3.辨证论治:结合病因病机,辨证为风热感冒,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处方用药:银翘散加减。

病例二:患者李某,女,45岁,主诉胃痛、胀满、食欲不振。

以下是中医诊断的辩证思维过程:1.收集病情资料:询问病史、症状、体征等。

2.分析病因病机: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为脾胃虚弱。

- 胃痛: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胃气郁滞,产生胃痛。

- 胀满: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引起胀满。

- 食欲不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导致食欲不振。

3.辨证论治:结合病因病机,辨证为脾胃虚弱,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4.处方用药:四君子汤加减。

通过以上病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的特点:1.病因病机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分析病因病机,找出疾病的本质。

2.辨证论治:在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实现个体化治疗。

4.系统性: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中医学的系统性。

总之,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通过病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2021中医学 辨证论治

2021中医学  辨证论治

2.辨证论治的内容
辨证论治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势
项目 原因和机理 病证所在部位 虚实寒热之性 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内容 外感、内伤 体表、脏腑 虚实寒热 顺逆、恶化、
3.辨证论治的步骤
辨证论治
辨析
症状和体征 其他有关材料
病因病位 病性病势
证候
因证立法
治则 治法
据法选方
方药
4.论治
辨证论治
• 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 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 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候的过程。
•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以确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 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治疗是辨证的目的和结果。
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 起。
5.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 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方法来治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异病同证
疾病:胃下垂、肾游走、子宫脱垂、脱肛 病机: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
谢观 谢

论治步骤: ●因证立法: 法随证立 ●随法选方: 方从法出 ●据方施治:
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
5.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同病异治:由于病因及病理发展阶段的不同,或由于个体反映的差异, 同一 种病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逻辑的思维方法

中医辨证逻辑的思维方法

中医辨证逻辑的思维方法
中医辨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求因:中医辨证的首要任务是找出疾病产生的原因,即病因。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寻找疾病的根源,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2. 辩证取法:中医辨证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辨证取法包括辨证论治、辩证施治、辨证论治、辨证施治等。

3. 辨证论治:中医辨证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包括病机、病理、病理变化等方面,进行辩证论治。

通过辨别疾病的病机,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4.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需要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熏蒸等。

5. 辨证类别:中医辨证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归入特定的辨证类别,如寒热辨证、虚实辨证、气血辨证等。

通过辨别辨证类别,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辨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是通过综合分析病情,找出疾病的根源,并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逻辑强调整体观察、综合分析、个体化治疗,注重病因病机的辨别和治疗方法
的选择。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 名词解 大题

中医学 名词解 大题

名词解a.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

b中药七情配伍。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c四气在汉语中有很多种意思,常见的指春夏秋冬四季;喜怒哀乐四种感情;最常用的是中医上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0.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垣(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补土派:以李东垣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6.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驱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7.滋阴派:以朱丹溪为代表,他创立“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温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沛文、张锡纯、恽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医学辩证思维方法

医学辩证思维方法

医学辩证思维方法
医学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医和西医都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进行认识和处理的逻辑工具。

它基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思维规律,通过对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以及病因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纳、推理和综合,形成对疾病的完整认识和治疗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包括辩证逻辑思维和实证逻辑思维,中医通常强调的是辩证逻辑思维,注重从整体和局部的关联中把握疾病的本质,强调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则更注重实证逻辑思维,通过基于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医学领域,辩证思维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中医中,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观察和分析,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西医中,临床诊断和疾病防治也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变化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之,医学辩证思维方法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医生全面、准确地认识疾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辨证论治发展历程的思维演变

辨证论治发展历程的思维演变

辨证论治发展历程的思维演变辨证论治是一种治疗方法,来源于中医理论,强调了辨证施治。

它从古至今在中医界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主要讨论辨证论治发展历程的思维演变。

早期思想早在2000年前,中医学家伏羲就开始研究辨证施治问题。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由于从古至今的营养问题,这导致人体的机能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体现在身体上,这就是疾病。

他的理论思想是简单的,但是在当时已经比其他同类的学术思想更为先进。

中医学家黄帝也对辨证论治有一个很深的认识。

他认为疾病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由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必须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才能达到疗效。

发展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辨证论治的思路越来越成熟,中医专家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20世纪初,知识分子黄炎培,他的著作《桂海虞衡方论》,把辨证论治的思想更进一步。

他提出治疗疾病要“个体化”,针对个体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医专家钱乙恒提出了“周干癸纲,从表至里”的辨证论治思路,指出治疗疾病要从病因、病位、病位和病程四个方面进行诊断。

他的理论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辨证论治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医药走向现代科学、现代化,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

中医学家朱学良在他的著作《辨证论治学》,集中系统地阐述了辨证论治的原理和方法。

他的思路突破了过去中医埋头教条的思维方式,强调辨证论治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思路,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也要注重人工操作的各种因素。

这引起了较强的反响和共鸣,成为中国辨证论治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现代思考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医学逐渐受到重视,并且逐渐被现代医学所接受。

目前,辨证论治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治疗方法,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针对传统辨证论治在现代医学中的疏离,医学专家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从而推动了辨证论治的现代化。

例如,中医学家陈辉教授提出了“数据辨证”,即利用医学影像学、遗传学、生化学等现代医学技术,辅助辨证论治,以实现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有效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一)
【摘要】对近代学者所提出的辨证论治步骤和方法作了简要综述,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再以图示的形式说明辨证论治的整个思维过程,提出辨证论治的八个步骤:四诊、证候、病机(初步病机、临床病机、核心病机)、治则、主方、处方,并说明其中的特点。

【关键词】辨证论治;步骤;方法;思维过程
辨证论治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上,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怎样把握整个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对于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

本文尝试说明辨证论治的步骤规律,使辨证论治的方法变得更为实在,以落实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1辨证论治步骤和方法
在过去曾经有许多学者对辨证论治的步骤作了探讨,如方药中氏〔1〕以《内经》病机十九条的概念提出辨证论治七步,即脏腑经络定位、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定位定性合参、必先五胜、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等。

秦伯未氏分三步,即理、法、方药;肖德罄氏〔2〕提出三段十二步模式,三阶段包括诊察、八步辨证、三步论治;郭振球氏〔3〕提出辨证七步、论治三步;姜春华氏提出从五方面辨证等。

赵云长氏〔4〕提出六辨法辨证体系,即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机,最后辨病证。

朱文锋氏〔5〕提出60项辨病位、病性的要素组合成证,再从各种辨证方法的关系,说明辨证的原理。

董明强氏〔6〕更创制了十证、七位、四辨的方法来辨证。

以上辨证方法的提出,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但是,此等研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历来大家对“证”的含义理解不统一,所以以上讨论的层次并不一致,而且其中有些研究是基于对“证”的错误理解而建立出来的,因此其讨论亦变得无意义。

“证候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简称证或者候。

”〔7〕简言之,证就是“临床表现”,而不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8〕;第二,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证求机、如何准确判断病机的问题上深入探讨,辨证求机虽然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其全过程,因此这些研究未能全面地剖析辨证论治整个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综合以上的内容,并参考了李致重氏的证、机、方、效辨证论治思维因果链〔9〕,以下将以图示的形式加以说明辨证论治的整个思维过程(图1~2)。

2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
见图1~2。

图1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示意图
图1中的大长方形(外框)是指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思维,而长方形外的地方是指外界环境的大整体,如自然、社会等,大圆形内部的地方是指人的小整体,即病者的内部整体。

图2辨证论治的病机思维过程示意图
图2即是图1中虚线小圆形的放大图。

图2所示的圆形,其实就是小整体的核心所在,生理上就是藏象,病理上就是病机。

3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解释
3.1四诊在医者一开始接触病人时,即透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资料,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而达到全面地认识证候。

最外面的大圆形就是为了表达出,如果能够做到四诊合参,从多角度去观察证候,就能把证候的数据完整地收集起来,从而作出准确的病机判断。

3.2证候证候是四诊的对象,也是疾病本质(病机)的外在表现。

透过全面的诊察证候,仔细分析辨别,才能准确认识病机。

因此,图1中病机、证候和四诊是用3个由小至大的圆形来表达,表示他们层层递进的关系。

证候跟四诊关系十分密切,而医生需要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去分析证候跟病机的关系,甚至是各病机互相之间的关系。

3.3初步病机第3,4和5步可统称为病机。

当医者搜集了初步证候资料后,便能够对疾病本
质有一个较简单的印象,这就是初步病机,是对病机的初步假设。

因为这时的病机概念还是比较模糊,所以图中用虚线的圆形来表达。

初步病机是临床和核心病机的导向,能够指引医者继续向那个方向去搜集四诊的资料。

3.4临床病机在临床上,即使在同一个病人身上,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个别病机,可称之为“多病机”共存的情况。

就像图2所示,这里举了一个例子,这个情况中同时有5个不同的病机,有些互相之间有联系,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比较深入难发现,有些比较接近初步病机的判断等。

透过不断地假设,并重复观察证候,便能逐一发现病人身上的各种病机,包括了所有新病、旧病等。

将所有个别病机双加之和,就是临床病机。

3.5核心病机在临床病机中,不一定所有病机都与疾病的主诉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我们不一定能把所有病机同时处理。

而且,证候与个别病机之间有时会并不相应,因此,在全面了解临床病机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作出“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等证候的舍从问题,对证候有更全面认识。

临床上我们必须“抓主证”,按照病人的主诉,再从证候整体去判断疾病的标本缓急先后,找出其中最重要、最必须处理的个别病机,这就是核心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