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黎族概况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https://img.taocdn.com/s3/m/0b6580209e314332396893ee.png)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黎族概况历史: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
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人口:黎族现约有人口124.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黎族风俗图腾:信仰: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礼仪: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以为用的白鸡会使夫妻不睦。
禁忌敲打或踩踏三石灶。
否则犯者会生病,据说这些灶石附有祖先的“魂”。
家人上山砍山栏时,门口挂一枝树叶,外人忌闯入,妇女在家忌织布、梳头。
婚俗:“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d05fe177cd184254b35352e.png)
分布图
二、黎族历史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 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 居民。黎族自称“孝”、“歧”、 “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 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三、黎族历法
黎族历法和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
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 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 黎族历法的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 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 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
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 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 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在节日期间,人 们要举行歌舞盛会。
年轻姑娘向上年纪的人请教如何织黎锦
六、黎族民居
1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 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多变, 有船形、金字塔形和葵叶形等。
2
走进黎族村寨,一座船形屋井 然有序地排列,别有一种风情。
黎族民居
住宅特色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
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 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 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 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康 长寿食品。
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 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 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 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 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 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 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 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 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 或“放衣服”。
黎族建筑
![黎族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217c86d58fafab069dc0209.png)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居民。
海南岛也是黎族唯一的居住地。
从远古时代以来,他们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黎族文化一部分的黎族建筑,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改造和利用其自身的生存环境,最终因气候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一)住宅1、船形屋船形屋,这是黎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也是黎族最古老的居屋。
船形屋又可称船形茅屋,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或者“布隆篝峦”,意为“竹架棚房子”。
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
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
她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先后都死了。
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本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
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
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飘人了茫茫大海。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
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岭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的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切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
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
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
他们的后人为纪念祖先,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自己的房屋。
这种屋,远远看去,与船一模一样,故名船形屋。
船形屋,就地取材,砍树劈竹,采藤割茅;以竹木扎架构成半圆形轮廓,以藤条捆牢,沿屋檐向屋顶盖以一层层编成片的茅草,传统的船形屋不设檐墙,屋顶与檐墙合为一,屋檐一直垂向地面前高后低状如船蓬,用藤条或竹片编成离开地面的地板。
自然之子——黎族
![自然之子——黎族](https://img.taocdn.com/s3/m/27b9d6acd1f34693daef3e58.png)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 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 遗产
黎族独特乐器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在表演 歌舞时的伴奏乐器非常的有特点,都是用 取材于海南岛大山上竹子或者木头做成, 通过吹、拉、弹、敲发出优美的声音,被 称为“黎族竹木乐器”。 传统的黎族竹木乐器有独木鼓、叮咚木、 鼻箫、口弓、唎咧、口拜、洞勺、哔哒等 八种。
自然之子——黎族
纲要
黎族简介 黎族精美服饰 黎族特制美食 黎族古老船屋 黎族独特乐器 黎族神秘纹身 黎族传统节日
黎族简介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 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 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 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 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统计,黎族 黎族人口数为12万。 黎族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 “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 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 语族黎语支系,不同地区方言 不同。现今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 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古老船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 民居,它是原始的干栏 式的住宅,门开左右形 如船而得名。相传为黎 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 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 状建造住屋。形状如船 篷,当地人也称之为船 形屋。
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房子 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墙体用泥土筑成, 屋形狭长、屋檐低矮。大多数的船形屋长14.7米, 宽6米,屋高3.2米。房子分为前后两节。四壁用 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用稻草和泥糊墙。 其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还具有防湿、 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 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黎族
![黎族](https://img.taocdn.com/s3/m/710f23da33d4b14e85246895.png)
•
重要节日
• 三月三爱情节 •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是海南省黎族 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 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 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 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 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 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
•
宗教信仰
•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 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 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 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 活动。 •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 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 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 不相认--祖先崇拜。
民族饮食
•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 一些杂粮 • 黎家人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 家鼠、松鼠均可捕食。 •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 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 •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常吃槟榔还 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 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礼仪风俗
• 宴席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 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 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 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 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 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 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 好意思把饭吃饱。
社会经济
• 解放后,黎族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 还充分发挥黎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 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橡胶油料、甘 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 • 工业生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文化艺术
地方文化:黎族住宅的演变
![地方文化:黎族住宅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04e402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a.png)
海南黎族住宅建筑,经历了⼀个⾃⾝变⾰和仿汉式变⾰的演变过程。
⼀、"⼲栏"式船开屋黎族传统居屋,是⼀种平⾯呈纵长⽅形,门⼝开在正⾯中间,屋盖和檐墙合⽽为⼀,利⽤⽊条、⽵枝、藤条缚扎成⽃圆拱形构架⼦,覆盖葵叶、茅草,⽤⽊条做柱、梁,外形象船,内部间隔象船舱的船形屋。
其分两类,有"隆咩"和"隆闺",即楼居和地居两种。
这种屋只有门,没有窗,"⼲栏"式住宅,以树积⽊,以居其上,古书称:"⼟⽓多瘴疠,⼭有毒草及沙虱蝮蛇,⼈并楼居,登梯⽽上,号为'⼲栏'"。
近代黎族"⼲栏"蔌船形室出现了⾼栏和低栏并存现象,⾼栏底层离地⾯1.6-2⽶,上⾯住⼈,下养禽畜,⼀般建在有⼀定坡度的坡地,垂直等⾼线布置。
底层形成横形空间,四周以⽊、⽵栏围,平⾯布局已趋定型,⼀般由庭(晒台)、厅堂、卧房、杂⽤房等⼏部分组成,从⼭墙左侧⼊⼝,庭在最前⾯,有简易⽊梯上落,低栏的底层⼀般在离地⾯0.3-0.5⽶左右处铺⼀层厚⽵⽚地板,⼀般建在平地上,底层不再圈养禽畜,其布局是从前⾯⼭墙左侧⼊⼝,作纵深⽅向布置,由前庭、居室和后部杂⽤房三部分组成。
⼆、地居式船形屋黎族的地居式船形屋,直接在平地上建造。
清末民初黎胞在长期定居的环境⾥,为节省材料,吸取汉族造床⽽睡,以避免地⾯湿⽓,逐渐将⼲栏式船形屋的栏脚去掉,直接在地⾯上建屋,这种地居式船形屋,也出现了船篷顶盖与⾦字顶盖并存现象,其顶盖两侧都是⼀直弯贴到地,顶盖与檐墙是合⽽为⼀的。
其平⾯亦为纵长⽅形,⼀般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炉灶仍放在居室内。
黎胞⼜吸取汉式居屋有墙檐的优点,将船篷顶盖和⾦字顶盖升⾼,使横向两⾯成为承重平衡的压⼒⾯,⽤编⽵抹泥或⽵条、⽊条⽵笪、椰叶做成檐墙。
⾦字顶与檐墙分离式地居船形屋,是黎族传统住宅向汉式住宅演变过渡的形式。
三、仿汉式⾦字屋本世纪初期,黎族同胞由于受汉族⽂化的影响,住宅已基本上依照当地汉族住宅形式,改建成⾦字顶屋。
黎族建筑特色
![黎族建筑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9dd7e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b.png)
黎族建筑特色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黎族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融合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居住习惯,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探讨黎族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形式黎族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形式简洁而实用。
传统的黎族民居通常是独立的平房,布局呈“回”字形,以中央的一个院落为中心,四周围绕着多个房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居住空间。
这种布局不仅符合黎族人热爱自然、注重家庭和谐的生活态度,还能在居住上互相便利,形成一个友善的居住环境。
此外,黎族建筑还有一种建筑形式是建在水上的“水上长屋”。
这是因为黎族广泛分布在海滨和河边地区,水资源丰富。
水上长屋一般建在水上,采用高柱子支撑,并以木板和草席铺设,既能适应水上环境的需要,又能有效地避免湿气对建筑物的侵蚀。
二、建筑材料黎族建筑材料以木材、石块和竹子为主。
黎族人身处南方山区,其居住环境多为山地和森林区,所以木材资源非常丰富,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黎族建筑中所使用的木材大多是优质的硬木,具有很强的抗风霜和耐久度。
而石块则多用于建筑的基础和墙壁,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固性。
此外,竹子也是黎族建筑中重要的材料之一。
竹子具有坚韧、轻巧和可再生等特点,非常适合制作建筑构件,如屋檐、篱笆等。
与木材结合使用,黎族建筑呈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特点,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得很好。
三、建筑艺术黎族建筑艺术丰富多样,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雕刻和装饰等方面。
黎族的房屋建筑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外观朴素典雅,内部装饰精致细腻。
在房屋结构上,黎族建筑注重榫卯和榫卯连接,使得建筑物非常牢固。
黎族人还喜欢在建筑物上雕刻纹饰,常见的有花鸟、人物、器物等。
在房屋的装饰方面,黎族建筑常常用彩画来装饰,色彩鲜艳而繁复。
黎族人善于用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涂饰房屋,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黎族人还在房屋周围布置花园和庭院,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使得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黎族风情介绍
![黎族风情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b82d219c281e53a5802ffdd.png)
Thank you
画于脸部两颊的双线点纹、几何线纹、泉 源纹等,称为“福魂”图案;画于上唇的 纹,称为“吉利”图案 ,另外还有“多福” 图案 ,“保平安”图案
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 手艺也已在失传。目前在世的纹身妇女有 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 的也约70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文身 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黎族美味
竹筒香饭 竹筒香饭,是黎族一种颇具特色的野炊。 竹筒香饭是用粉竹或山竹的一节,装进适 量的米和水(大约一份米二份水),放在火堆 里烧熟,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干饭,便是 有名的竹筒香饭。
黎族特色
纹身
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 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 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 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
独树一帜—黎族
黎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 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 始居民,现大多居住在海南岛 中南部山区。
黎族的居住
船形屋,黎族代表性 的住宅,竹木结构的 干栏式建筑,因屋形 似覆舟而得名,有高 架式和铺地式两种, 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 建筑。
独创乐器
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 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 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最能传情是鼻箫 鼻箫是黎族极具特色的气鸣乐器,因用鼻 孔吹奏而得名。
竹竿舞
竹竿舞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 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
黎族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最 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 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
船型屋——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建筑
![船型屋——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7d88c0f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4.png)
船型屋——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建筑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世代聚居在我国海南省的中南部地区。
远古时期,黎族的先民渡海⽽来,于海南岛繁衍⽣息,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化,⽽船型屋正是这种独特⽂化的⼀部分。
黎族最古⽼的民居船型屋是黎族最古⽼的民居建筑,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船型屋有⾼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红藤、⽩藤扎架,它的屋顶呈拱形,覆盖着厚厚的茅草,⼏乎低垂到地⾯,远远看去就像⼀艘倒扣的船。
船形屋会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三根⾼⼤的柱⼦,黎语叫“⼽额”,“⼽额”象征男⼈;两边⽴6根矮的柱⼦,黎语叫“⼽定”,“⼽定”象征⼥⼈,这代表了⼀个家是由男⼈和⼥⼈共同组成的。
墙体⽤泥⼟筑成,屋形狭长、屋檐低矮。
⼤多数的船形屋长14.7⽶,宽6⽶,屋⾼3.2⽶。
四壁⽤树枝扎成⽅格形,再⽤⽤稻草和泥糊墙。
它在屋⼦的前后各开⼀个门,不仅屋顶外形像船,船型屋的内部与船舱也很相似,⼈们前后进出如同在船舱⼀般。
船型屋通常建造在夯⼟台上,茅檐低矮,不仅可以减少台风的侵袭,还有利于⾬⽔随着屋顶的茅草顺流⽽下,以避免破坏墙体⽽导致整座房⼦倒塌。
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的作⽤,茅草屋⾯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夏天可以避免房屋暴露在阳光的直射中,冬天⼜能起到防风保暖的作⽤。
船型屋就地取材,取之于⾃然,富饶的海南岛给黎族⼈民提供了丰富的建材,⽊材、⽵⼦、藤、茅草……这些天然易得的有机建材,⼗分环保,拆建也很⽅便。
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船形屋是黎族⼏千年来建筑的结晶,融⼊很多建筑智慧和讲究。
船型屋还有⼀个很⼤的特点就是,没有窗户!通常来说,“窗户”是⼀栋房屋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在给予房屋光线与明亮的同时,还起着通风换⽓的作⽤。
然⽽船型屋⼀般不开窗户,这是因为和过去信“⿁”有关,认为开了窗就会有“恶⿁”进⼊屋内,让全家不得安宁,这也让屋内显得⼗分阴暗。
黎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介绍探索黎族文化之美课件PPT
![黎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饮食介绍探索黎族文化之美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57012a9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3.png)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第四章节
山兰糯米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是黎族先民在长 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根据海南独特的自然生态 环境,筛选培植出来的适宜在山地刀耕火种的旱 稻品种。这里没有任何的污染,山泉水流入河中, 河水清澈而甘甜,把山兰糯米装入竹筒后,再往 竹筒里灌入适量的清水,用芭蕉叶封口,就可以 烤制竹筒饭了。 将小鱼小虾清洗干净后,一条条的装入竹筒里, 除了适量的食盐以外,竹筒里没有放入任何的调 味料,当小鱼小虾占据竹筒二分之一左右的空间 时,把竹筒里灌满水,不用封口,立在火堆边烘 烤。这就是黎家竹筒鱼。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01 地理分布与由来 02 黎族风俗和习惯 03 特色建筑及服饰 04 民族的饮食文化
黎 族
民族文化介绍
第一章节
黎 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 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 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通用汉文, 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 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名族服饰
01 黎族服饰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黎族的传统服饰以纺、染、织、绣四大工艺 为基础,主要使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 纤维和蚕丝等材料制作。黎族服饰的款式和 颜色因地区和方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02 黎族女性传统服饰通常包括一件称为“泥飞”
的长袖圆领上衣,衣襟敞开,下端呈圆弧形, 上衣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如凤凰、鱼、狗等, 以及一条紧身短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 面,妇女们还会佩戴各种饰物,如白绿两色 珠串连成的套边、彩色珠串、银钗、银链、 银项圈、珠铃、银圈等。
名族服饰
03 黎族男性传统服饰则包括一对襟无
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并插雉翎, 上衣通常是黑色或蓝色的平领,袖 口上绣有白色花纹,背后有一道横 条花纹,下身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 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男子还会 佩戴各种银饰,如银圈等。
黎族
![黎族](https://img.taocdn.com/s3/m/3576a6f1c8d376eeaeaa314a.png)
黎族服饰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
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
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
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
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
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
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
妇女爱嚼槟榔建筑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
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黎族人民传统居住的房屋是以茅草为盖,以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
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
它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
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
它们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
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
外形象船篷,拱形状。
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
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
房屋的大小一般由人口或经济能力来决定。
生活起居全部都容纳在这样的空间里。
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材料: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
木料则多用格木。
船底形房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
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然后上面再住人。
黎族文化简介
![黎族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d3fa0cd3186bceb18e8bb10.png)
黎族建筑
黎族艺术
黎族艺术
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 性的舞种,但是它广为人知 的是“竹竿舞”这个名字。 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 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 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 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 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系 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 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 种丧葬舞。2006年5月20日, 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 距等进行修改。建议正文 12 号字, 1.3 倍字间距。 双击图片,在顶部导航中找到填充,下拉菜单选择 填充方式,选择“图片或纹理”,在来自图片中选 择想要插入的图片,点击插入并确定。
THANK YOU
黎族服饰
黎族妇女服饰有上衣、下裙、头巾三个部分 ,每部分都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分直 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着贯首衣。贯首上 衣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筒裙通常由 裙头、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生活在 河流平地成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的筒裙最 长最大,称为长筒裙,而居住在山区的黎族 妇女则穿最小最短的筒裙,堪称为超短裙。
祖先崇拜
同一地区还崇拜同一个祖先。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大榕树下,都有用几块石头筑成的小石 屋,这是黎族祭拜的土地庙,庙里设有神位和香炉
黎族信仰
图腾崇拜
图 腾 崇 拜
黎族信仰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
黎族饮食、服饰
黎族饮食
黎族人一般日食三餐,以大 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 特产。 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 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 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制 的特色风味食品。 槟榔是黎族人的嗜品,重大 节日和婚宴必会食用,吃时和 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 吃,吃后口唇染红,脸颊红润
黎族
![黎族](https://img.taocdn.com/s3/m/9a39c6dd49649b6648d747cc.png)
•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 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 对祖先的崇拜。
•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 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 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谢
谢!
•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 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 富。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 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 编墙。
•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 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 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
黎族特色建筑鉴赏
![黎族特色建筑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32657f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6.png)
宗教祭祀场所:庙宇与祭坛
庙宇
黎族庙宇多采用传统建筑风格,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屋顶覆盖青瓦,飞檐翘角 。庙宇内供奉着黎族信仰的神祇,是黎族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祭坛
祭坛是黎族进行祭祀活动的专用场地,通常设在庙宇附近或村落中心。祭坛呈 圆形或方形,用石块或木材搭建而成,具有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社交娱乐场所:广场与戏台
建筑屋顶和外墙多采用厚实的材料和深色色调,以吸收太阳辐射 热,减少室内温度波动。
雨水收集
黎族建筑还注重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 将雨水用于日常生活和农业灌溉等。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传承与创新
黎族建筑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绿色建筑理 念和技术,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
多样化的编织品种
黎族编织品种繁多,包括竹篮、 竹席、草帽等,既满足了生活需
求,又体现了民族特色。
独特的审美价值
黎族编织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 特的风格,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 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
彩绘装饰手法
丰富的彩绘图案
01
黎族彩绘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为特点,绘制出各种富有民族
特色的图案和纹样。
传统技艺传承
整理和挖掘黎族特色建筑的传统技艺和工法,进行传承和推广。
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旅游开发策略
将黎族特色建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 验。
文化展示与体验
在旅游景区内设置黎族特色建筑文化展示区,让游客了解黎族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 和技艺特点;同时提供手工艺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黎族建筑的魅力。
独特的装饰效果
02
黎族彩绘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能够表现出黎族人民的信仰和
中华民族——黎族
![中华民族——黎族](https://img.taocdn.com/s3/m/c14e0f3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e.png)
中华民族——黎族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最早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黎族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更是闻名于世。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以世代相传,而黎族的服饰风格、乐器等极具特色。
族称黎族族称叙述,黎族方言及特征。
“黎”是他称,即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黎族一般都自称为“赛”,赛是其固有的族称。
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称呼,主要有“哈”、“杞”、“润”、“赛”和“美孚”等称呼。
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秦汉时期南方百越的一个分支“骆越”与黎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历史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兴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远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
“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一般认为“黎”为“俚”的转化。
黎族以土著海南岛自居,他们在海南岛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节庆春节黎族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
除夕傍晚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
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三月三” 黎族特有节日。
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青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
婚俗“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
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
民族史作业 黎族概述
![民族史作业 黎族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c30357d561252d380eb6ef4.png)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黎族概述海南黎族衣食住行及传统习俗刘景行2014020501232016/10/25在海南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苗族、回族人民就在岛上繁衍生息,他们和平共处,团结一致,与汉族共同开发建设海南岛。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先民源于骆越人,为百越民族的一支,3000年前(周秦时期)陆续迁徙海南岛。
目录一、海南黎族先民的迁入及全文概述 (2)二、早期黎族先民的生产生活 (2)1、传统民居:船型屋 (2)2、原始农业 (3)3、传统狩猎 (4)4、捕捞和采集业 (5)5、树皮布 (5)6、手工业 (6)(1)骨器制作 (6)(2)独木文化 (6)(3)纺织业 (7)三、衣、食、出行、文学艺术、人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 (7)1、衣饰 (7)2、食品 (8)3、交通工具 (8)4、文学艺术 (9)5、人生习俗 (9)6、宗教信仰 (10)四、总结 (10)1/ 10一、海南黎族先民的迁入及全文概述在海南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苗族、回族人民就在岛上繁衍生息,他们和平共处,团结一致,与汉族共同开发建设海南岛。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先民源于骆越人1,为百越民族的一支,3000年前(周秦时期)陆续迁徙海南岛,现有人口130万人2,主要聚居地为海南省的乐东、陵水、三亚、白沙、保亭、琼中、昌江、东方、和五指山等市、县。
少数散居在万宁、儋州、琼海、屯昌、定安、和临高等县、市,3是海南岛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二、早期黎族先民的生产生活1、传统民居:船型屋相传黎族的先民是乘船来到海南岛,到了海上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就把船倒扣过来用竹木制成,上面盖有茅草,后来就流传下来这种船型屋。
船型屋1百越民族一支,又称为百越,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
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住船型屋,边住边修,黎族人到底有多神秘?非遗地图
![住船型屋,边住边修,黎族人到底有多神秘?非遗地图](https://img.taocdn.com/s3/m/3f830b4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1.png)
住船型屋,边住边修,黎族人到底有多神秘?非遗地图黎族,为南方的古老民族,长居海南岛,由于长期孤悬南海,受内陆文化影响较少,因而岛上建筑得以保持原始风味,尤其是黎族特色“船型屋”设计造型充分体现着南海的地域风味。
关于“船型屋”的由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南海国家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因婚后她的丈夫突然死亡而被指责是受了上天的诅咒,民间纷纷要求处死公主以带来安宁。
国王不忍心处死已经身怀六甲的女儿,给她准备了一艘小船和少量食物,放走了她。
在海上漂泊了几天,她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即海南岛),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公主在海滩边竖起了几根树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顶部做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晚上就睡在这船屋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板烂了,她就割下茅草用来盖顶,继而成为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型屋的雏形。
黎族的后人为纪念祖先的迁徙,就模仿船的样子建造房屋,即船型屋。
有着“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美誉的东方白查村,是海南省黎族船型屋保存最完整的黎族村庄。
作为黎族千年来的建筑结晶,船型屋取材简单,却融入不少建筑智慧,讲究颇多。
屋子多为东西走向,大多通长约14.7米,通宽约6米,墙体厚约15厘米,屋高约3.2米,茅檐低矮。
当地村民介绍称,这样的风格有利于防风防雨。
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了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
房屋四壁是用细软树枝扎成方格形后,用稻草和泥糊混合筑成。
一般房子分两节,吃饭与煮饭的地方同一节屋子,另外一节屋子是睡觉的地方。
白查村还有一种小房子叫“隆闺”,女孩子14岁父母就帮助她盖起“隆闺”,10岁的妹妹与姐姐睡;男孩子自己盖“隆闺”。
“隆闺”一般建在村头、村尾等僻静处,或者紧挨父母住房搭建,充满原始的浪漫色彩。
白查村的青年男女一般是自由恋爱,双方确定关系后,由男方家的嫂子或婶子挑两箩米(一箩大米、一箩糯米)去女方家提亲。
黎族的船型屋
![黎族的船型屋](https://img.taocdn.com/s3/m/238999f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a.png)
黎族的船型屋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五指山中的黎族聚居区。
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船型屋是原始的干栏式的住宅,门开左右。
分上下两层结构,居者沿竹梯而上,上层居人,下层用于饲养家畜。
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为厅,两边为居室;也有前后两间的,前面炒厅,后面为居室。
船形屋是黎族最为典型的建筑,是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建筑智慧,有许多讲究。
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这样的风格有利于防风防雨。
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即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
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
白查村现有78户380人,属黎族村庄。
白查村完整地保存了81间船型屋。
相传江边乡白查、国界、田头、南龙、俄查、干沟、那文等七个村庄的先民,原居住在尖峰岭天池一带。
100多年以前,有一种黎语叫“白防劈”的飞虫,蛰死很多人,他们便迁徙到现东方市公爱镇,后来一部分人则搬迁到白查村居住。
白查村美孚方言叫“别岔”,黎语“别”字是有水的烂泥田,“岔”字是厚皮树。
当时村边有一口有水的烂泥田,烂泥田的附近生长着很多厚皮树,他们起村名为“别岔”村,即烂泥田附近的厚皮树,白查村是黎语的音译。
白查村三面环山,中间平坦,有河从中穿过。
船形屋在阳光下泛着金色,映衬着高高的椰子树和矮矮的篱笆墙。
导游基础知识之黎族概况及民俗禁忌
![导游基础知识之黎族概况及民俗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22107de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e.png)
导游基础知识之黎族概况及民俗禁忌关于黎族这个少数民族大家有了解多少呢?下面瑞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导游基础知识之黎族概况及民俗禁忌,欢迎浏览。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
黎语属汉藏语系,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
奉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迷信很重。
传统住房有船形和金字塔形两种。
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外。
元朝松江府黄道婆曾学习植棉、纺织于海南黎族地区。
以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
习惯腌制生鱼、生肉。
竹筒烧饭是黎族日常生活中独特的野炊方法。
黎族妇女爱嚼槟榔。
黎族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瞧,结鬓缠头。
女子穿对襟无扣(敞胸)上衣,下穿无褶绣花筒裙。
束发于脑后,披绣花头巾,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
有些地方妇女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俗称“儋(丹)耳”。
原先妇女有纹身的习俗,一般纹面部、手背和脚踝,称之为“雕题”。
黎族儿女成年后住在村寨外的“隆闺(寮房-简陋的房子;寺庙里僧人的.住房)”里,俗称“放寮”;以前婚后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特有节日是三月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语称“浮内浮”,因在每年夏历三月三举行故名,是预祝“山兰”(山地早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
主要禁忌:妇女纹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忌头朝门口睡觉;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小结:分布:海南,“百越”人的后代宗教: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的迷信很重节庆:“三月三”饮食: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竹筒烧饭;妇女爱嚼槟榔民居:船型屋和金字型屋两种习俗:自由恋爱,俗称“放寮”禁忌:妇女文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忌头朝门口睡觉;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文化:打柴舞、三月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人民
黎族少女
民俗旅游资源
(一)建筑 黎族一般以同姓聚居,一个村庄的村民大多数都是同一姓氏。黎族村寨
都依山傍水,村寨建在山坡上,以各个支系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如杞黎以船 形屋为代表。
船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船屋
民俗旅游资源
(二)饮食 黎族人的饮食比较简单,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为大米,有时也吃一些
杂粮。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黎族人民大多嗜酒,喜爱吃老鼠肉。
竹筒饭
竹筒饭
民俗旅游资源
(三)服饰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有些地方还利用树皮作为服饰材料。黎族服饰属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黎族歌舞
民俗旅游资源
(四)节日 黎族的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而言,
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中国民族民俗
黎族概况
课件提纲
一、历史及概况 二、民俗旅游资源
历史及概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黎族人口数为130万,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 南部地区。黎族源于古代百越。其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黎族主 要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善于狩猎,黎族妇女则精于纺织。黎族没有形成统一 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黎锦、黎单、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 闻名于世。
三月三
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