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128学 分:8.0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理环境。
3.问题地理环境包括的三种环境及其含义。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地圈,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环境学院教学大纲2015-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学院教学大纲目录理科大类平台课程《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6)《普通物理B:热学》教学大纲 (7)《普通物理B:光学》教学大纲 (10)《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12)学科公共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16)《环境学》教学大纲 (20)《生态学导论》教学大纲 (23)《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26)《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8)《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3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32)《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34)《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36)《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38)《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41)《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4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45)《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47)《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49)《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51)《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 (54)《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57)《环境伦理学》教学大纲 (59)《环境与社会》教学大纲 (61)《生态与社会》教学大纲 (62)《创新与创业训练1》教学大纲 (63)《创新与创业训练2》教学大纲 (64)《职业规划讲堂》教学大纲 (65)《地学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68)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理学》教学大纲 (70)《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76)《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80)《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83)《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85)《环境管理学》教学大纲 (87)《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教学大纲 (94)《区域环境规划》教学大纲 (97)《环境科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100)《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104)《环境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110)《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112)《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115)《室内环境学》教学大纲 (117)《室内环境学实验》教学大纲 (119)《绿色化学》教学大纲 (121)《痕量污染物分析》教学大纲 (124)《环境统计学》教学大纲 (125)《环境统计学实践》教学大纲 (128)《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130)《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134)《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136)《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大纲 (139)《环境政策与分析》教学大纲 (141)《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142)《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学大纲 (145)《环境灾害学》教学大纲 (148)《环境法规》教学大纲 (151)《环境教育》教学大纲 (153)《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大纲 (156)环境工程专业《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158)《水力学》教学大纲 (160)《工程力学Ⅰ》教学大纲 (164)《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165)《测量学》教学大纲 (168)《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172)《水质工程学Ⅰ》教学大纲 (174)《排水管网》教学大纲 (176)《水工艺设备与控制》教学大纲 (17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184)《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大纲 (187)《水质工程学Ⅱ》教学大纲 (190)《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194)《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197)《工程制图实践》教学大纲 (201)《水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203)《测量学实习》教学大纲 (205)《工程设计ACAD》教学大纲 (207)《工程设计ACAD上机实践》教学大纲 (210)《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212)《电工学》教学大纲 (215)《水工程结构》教学大纲 (217)《水质工程学Ⅰ设计》教学大纲 (221)《工程力学Ⅱ》教学大纲 (22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教学大纲 (224)《排水管网设计》教学大纲 (227)《水泵与水泵站》教学大纲 (229)《水泵站设计》教学大纲 (23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教学大纲 (23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235)《固体废物处理设计》教学大纲 (237)《环境电化学》教学大纲 (238)《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241)《水处理实验技术》教学大纲 (243)《水质工程学Ⅱ设计》教学大纲 (245)《水质工程学Ⅱ实验》教学大纲 (247)《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25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学大纲 (253)《文献检索》教学大纲 (256)《环境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教学大纲 (258)《施工组织设计》教学大纲 (261)《环境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大纲 (262)《专业外语》教学大纲 (264)生态学专业《动物学》教学大纲 (268)《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270)《植物学》教学大纲 (272)《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277)《普通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279)《种群与群落生态学》教学大纲 (281)《种群与群落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285)《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287)《进化生态学》教学大纲 (290)《生态毒理学》教学大纲 (293)《生态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297)《生态监测与评价》教学大纲 (299)《生态监测与评价实验》教学大纲 (302)《环境生态工程》教学大纲 (304)《环境生态工程设计》教学大纲 (306)《生态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308)《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 (312)《水生生物学》教学大纲 (313)《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316)《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 (318)《生物统计学上机实践》教学大纲 (320)《土壤学》教学大纲 (322)《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 (324)《动物生理生态学》教学大纲 (326)《动物生理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328)《植物生理生态学》教学大纲 (330)《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332)《遗传学》教学大纲 (334)《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336)《分子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339)《生物信息学》教学大纲 (341)《行为生态学》教学大纲 (343)《保护生物学》教学大纲 (346)《城市生态学》教学大纲 (348)《全球生态学》教学大纲 (351)《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 (353)《湿地生态学》教学大纲 (355)《产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358)《生态规划》教学大纲 (361)《污染物评定方法与技术》教学大纲 (362)《污染物评定方法与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365)《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方法与技术》教学大纲 (366)《环境生态工程实习》教学大纲 (368)《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大类平台课课程编码:1151752015300课程英文名: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 预修课程:无总学时数:54 建议修读学期:1一、课程性质、目标与要求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科大类平台课,共3学分,54学时,于第一学期开设。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通过对地理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包括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
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熟悉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理解区域地理的特点和差异,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理图表、地图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表达。
具备一定的地理观察、调查和实验能力,能够收集和处理地理数据。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绪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2、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自然地理环境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人文地理环境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5、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分区中国地理分区区域发展与规划6、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数字地球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4.4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地球化学课程编号:S011034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学位课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地球化学先修课程: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地球科学概论大纲执笔人:教研室主任:课程简介《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主要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重点介绍地表环境中典型有机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地球化学循环(迁移、转化与归宿),以及有关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
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地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痕量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第二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第三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第四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环境污染修复;第五章介绍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课程的任务是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规律及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地球表面有机污染物的类型、性质、分布和地球化学循环原理;了解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掌握有关环境地球学方面的科研方法和样品分析技术。
《环境地球化学》既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多样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熟悉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原理,还必须能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实际环境科学问题思路,培养环境样品分析检测的能力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方法。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掌握环境科学的 基本概念、原理 和方法
理解环境问题的 产生、发展和解 决途径
掌握环境监测、 评价和治理的基 本技能
提高环境保护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具备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教育与传播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教师评价: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 估和反馈
教材:《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
参考书目:《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实验教程》、《环境科学案例分析》等
网络资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 实践基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生态保护区等
实验室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电泳仪等 实验场地:包括实验室、野外观测站、生态园等 实验材料:包括化学试剂、生物样本、土壤样本等 实验安全:包括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操作规程等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包括 环境科学原理、环境污染 与防治、生态学等
环境监测技术:包括环境 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 数据分析等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 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 评价报告编写等
环境管理与法规:包括环 境法律法规、环境管理政 策、环境管理实践等
环境教育与宣传:包括环 境教育方法、环境宣传技 巧、环境教育实践等
评价标准:根据 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效果、创新 能力等方面进行 评价
评价周期:定期 进行评价,如每 学期一次或每学 年一次
评价反馈:及时 向学生反馈评价 结果,帮助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改进学习 方法
教师自评: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建议 同行评价:邀请同行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改进措施:根据自评、学生反馈和同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
本课程将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原理;2.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
三、课程内容1. 地球系统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地球环境演化的基本原理-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河流、湖泊和洪水的形成原因- 河流水系的类型与特征3. 地表岩石环境-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土壤与岩石的成因与特点-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4. 地表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矛盾5. 大气环境与气候学-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3.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视野。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自然地理学导论》王明华著,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概论》钱大玮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 《环境地理学》李明晓著,科学出版社3. 《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张小明编,地球科学出版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地理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环境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_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学分:2 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授课专业:环境工程考查方式:考查大纲执笔人:一、课程目标《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把问题局限于岩石圈。
1972年中国开始探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组建研究机构,到7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一门较系统的新学科。
二、基本要求《环境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知识面较宽的课程,它所包括的内容涉及到遥感原理及应用、摄影测量学等科目。
要求学生开课前应自学相关的课程或教师补充相关内容的介绍。
本课程重点:区域地质环境研究、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依据,为减免灾害提出防范措施、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讲、讨结合(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设、考结合(在考试成绩评定中注重学生平时设计分析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测试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第一章绪论(学时:2)第一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第二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时:2)第一节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第二节环境地质作用第三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概述第二节水体污染第三节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四节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矿产资源及其特性第二节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第六章能源与地质环境(学时:2)第一节能源与能源环境问题概述第二节能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第二节城市化与地质环境第三节农业活动与地质环境第四节人工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第八章地质灾害(学时:4)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第二节地震灾害第三节火山喷发灾害第四节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第五节岩溶地面塌陷第六节地裂缝第九章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学时:4)第一节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第二节原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第三节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十章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学时:2)第一节环境地质调查第二节环境地质评价第三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第四节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第五节环境地质区划与制图第六节环境地质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环境学概论(第四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环境工程地质学(第三版),黄文辉,曾溅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年。
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地球空间现象的学科。
地理学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地理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以指导地理学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物理地理特征,包括陆地、水体、气候等;2. 培养学生对地球人文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3.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火山地震、气候与气候带、地形地貌、水文地理等;2.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人口分布、城市与乡村、交通与通讯、资源与环境等;3. 地理方法:包括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场地考察与实地实验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式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互动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知识;2. 教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 综合评价:通过考试、作业、项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部分:评价标准1. 系统掌握地理学基础知识,能准确描述地球表面特征和地球人类活动;2. 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实地实验,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总结地理学教学大纲是地理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根据地理学教学大纲要求,深入挖掘地理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希望地理学教学大纲能更好地引导地理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地理学科繁荣发展。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0217英文名称:ChineseGeography总学时:108学分:6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一、编写所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在学习了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学、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区域地理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区域差异,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这对将来从事地理教学和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区域差异和形成原因。
2.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区域差异、形成原因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了解中国人口构成特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4.掌握中国土地资源开发现状、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及原因。
5.了解中国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6.掌握东北等地理区的区域特点和内部差异。
7.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中国地理》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教学采用以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实践环节无﹙五﹚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试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213242中国自然资源及其评价82103中国经济地理93124中国区域文化5165中国地理区划5166东北地理区7187晋陕内蒙古区5168西北区5169长江中下游区51610华北区51611东南区51612西南区51613青藏区5161415`合计9018108﹙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版图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区域差异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等部门地理学的知识是该课程学习的基础,中国区域地理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部门地理学的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
学时:48 学分:3
先修课程:环境学、生态学等基础课程。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地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等基础知识,地学基础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能够应用所学本课程的知识简单分析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能绘制地形图、专业地图等。
二、基本要求:
1.掌握与地学相关的各个专业名词。
2.熟悉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内外力对岩石圈运动的影响。
3.掌握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运动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4.掌握天气系统的各个专业名词。
5.掌握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运动和补给。
6.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7.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形成规律和土壤类型分布。
8.熟悉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区划及地域分异。
9.掌握地图绘制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
1 绪论
要求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当代学科以及环境地学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 宇宙中的地球
要求学生了解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的年龄和演化、地球的运动,以更宏观的角度从宇宙、太阳系来介绍地球;基本掌握地球的结构。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充分认识到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3 岩石圈
要求学生了解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力作用下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物质运动,掌握一些现象的成因,会识别主要的矿物。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区分主要的矿物,分析各种灾害的成因。
4 大气圈
要求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气温的变化、大气水分的状态及产物、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掌握大气的结构、地面和大气辐射、大气增温和冷却的原因、地方气候与小气候、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充分认识地方小气候的形成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5水圈
要求学生了解水的分布、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海洋的构造和形态结构、海水的周期性涨落运动——潮汐、海流与洋流,河系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河流的水情要素、河流水量补给、河流径流,湖泊的分类、湖水的运动、水库、沼泽,地下水的储存状态、地下水按储藏条件的分类、地下水的运动,天然水化学以及地球上和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6土壤圈
要求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形态、环境特性,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掌握土壤污染机理以及防治。
7自然区划
在介绍各圈层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表层整体和各圈层相互联系的角度,阐明地球表层环境的地域分异和规律、并介绍自然区划、地球表层系统。
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地球表层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掌握自然区划。
8 地图与遥感
本章主要介绍地图定义、特性和组成要素及应用遥感技术绘制地图和进行地质勘测。
要求学生了解地图的分类和组成要素,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特点和阅读步骤;掌握地图的特征,地形图的绘制。
四、学时分配:
五、主要参考书:
[1] 《地学基础》陈静生汪晋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 《环境地学》史晓峰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4
教研室主任(签名)
分院(系)领导(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