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两弹一星”》精讲PPT课件
![《“两弹一星”》精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02f5f4cfc789eb172dc8e4.png)
“两弹一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模型
【“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d.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②“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全 国人民协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中国第一颗氢弹模型
【“两弹一星”】
(4)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示语: 感谢聆听本节课,本课件可任 意编辑,请下载后调整使用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is courseware. This courseware can be edited at any time. Please download it and adjust it.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 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 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 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 伟业。
【“两弹一星”】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邓稼先
【“两弹一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 中国的国防能力。
(3)导弹的研制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 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10月, 我国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 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ppt课件-2024鲜版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ppt课件-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3cfc7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3.png)
空间科学与应用拓展
随着空间科学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我国将在空间环境利用 、空间资源开发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人类探索宇宙、 拓展生存空间做出贡献。
2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共享资源与技术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共享全球航天资源和技术成果,提高我国航天事业的研发水
平和创新能力。
促进国际航天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航天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维护 国家利益和航天安全。
我国航天事业发 展史ppt课件
2024/3/28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8
• 引言 • 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 载人航天工程的突破 • 深空探测工程的拓展 • 航天科技的应用与转化 •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
2024/3/28
01
CATALOGUE
引言
3
目的和背景
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发 展历程和成就
嫦娥三号
首次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月面 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月面软着 陆的国家。
嫦娥四号
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 巡视勘察,揭开了月球背面的
神秘面纱。
15
火星探测器的研制与发射计划
天问一号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成功实现了火星环绕、着 陆和巡视探测,获取了大 量火星科学数据。
工程的实施与成果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成功研 制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并 于1964年、1966年和1970年分别 进行了首次试验或发射。
8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
2024/3/28
卫星的研制与准备
在“两弹一星”工程的基础上,我国开始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经过多次试验和 改进,卫星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
随着空间科学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我国将在空间环境利用 、空间资源开发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人类探索宇宙、 拓展生存空间做出贡献。
2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共享资源与技术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共享全球航天资源和技术成果,提高我国航天事业的研发水
平和创新能力。
促进国际航天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航天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维护 国家利益和航天安全。
我国航天事业发 展史ppt课件
2024/3/28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8
• 引言 • 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 载人航天工程的突破 • 深空探测工程的拓展 • 航天科技的应用与转化 •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
2024/3/28
01
CATALOGUE
引言
3
目的和背景
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发 展历程和成就
嫦娥三号
首次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月面 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月面软着 陆的国家。
嫦娥四号
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 巡视勘察,揭开了月球背面的
神秘面纱。
15
火星探测器的研制与发射计划
天问一号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成功实现了火星环绕、着 陆和巡视探测,获取了大 量火星科学数据。
工程的实施与成果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成功研 制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并 于1964年、1966年和1970年分别 进行了首次试验或发射。
8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
2024/3/28
卫星的研制与准备
在“两弹一星”工程的基础上,我国开始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经过多次试验和 改进,卫星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
中国航天优秀PPT课件
![中国航天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83a5cd964bcf84b8d57ba6.png)
航天技术与百姓健康
“航天医学餐
饮食疗法 绿色 安全
航天医学(又称宇宙医学)是发展载人航天 事业的重要学科之一,而载人航天的发展又 促进了航天医学的发展。从医学分类上说, 航天医学是一门特殊的环境医学,它是由于 载人航天的科学实践需要.在航空医学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科学研究与发展领域中, 航天医学又属于生命科学的一个部分,涉及 所有的医学专业,包括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
航天员:刘洋 景海鹏 刘旺
神舟十号 —— 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
神十既是交会对接的尾声,也是载人航天应用的开端。
航天员:聂海胜 张晓光 王亚平 王亚平太空航天知识普及
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大年
首个航天日 正式成立
4月23日
量子通信实 验卫星发射
8月16日
神舟十一 预计发射
10月中旬
4月6日
实践十号返回 式科学实验卫 星 发射成功
计划一旦获得成功,将如同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 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 利用就日渐重要。载人航天技术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 地位。中国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 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
载人航天系列工程实施
住:如今不少建筑的屋顶都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
所发的电不仅供自己用,多出来的还可送回电网赚钱。 而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航天技术也作出了重大贡 献。太空中的卫星、飞船和空间站要能持续获得能源, 显然太阳能技术是一个良好选择,现在的国际空间站 就伸出了长度超过70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设备使 用了稳定、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也推动了地面上 对太阳能的应用。
行:许多人开车出行时依靠卫星导航指路,各国发射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上学期]PPT课件(初中科学)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上学期]PPT课件(初中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a1b87c3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06.png)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执行首次载人航
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举行出征仪式,
•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
号载人飞船,十五日上午九时整在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返航成功
• 10月16日6时23分,
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 飞船神舟5号的返回 舱在内蒙古预定地点 安全着陆。
•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科学实
验卫星“实践一号”。这颗卫星在预定轨 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实 践二号”、“实践三号”、“实践四号” 和“实践五号”,大大推动了中国空间科 学的发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 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 地面。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 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
五号飞船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景象。
飞热 船烈 神祝 州愿 五我 号国 返首 航艘 成载 功人
!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据史书记载,中 国产生喷气推动 式火箭的年代应 不迟于12世纪, 距今已有800余 年。
火龙出水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 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这 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 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自主发 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 1992年9月,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
划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 飞船载人航天工程,为此研制了载人飞船 和可靠性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 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 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 装置。
• 1999年11月20日发
射中国“神舟”号 实验飞船的长征运 载火箭是中国目前 推力最大的火箭长 征二号F型火箭 ,其运载能力达8吨 左右。它是在中国 发射成功率达100% 的功劳火箭长征二 号丙的基础上改造 的。
2024中国航天发展史学习PPT课件pptx
![2024中国航天发展史学习PPT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495800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e.png)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 国热情
课件内容概述
01
02
03
04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航天主要成就展示
中国航天未来发展规划 与展望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CHAPTER 02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与试验阶段
01
02
03
04
1956年,中国成立第一个火 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
第五研究院。
1960年,中国第一枚仿制导 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国际交流与合作展望
合作方向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加强与国际航 天组织和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 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深空探测、在 轨服务、太空旅游等领域。
合作方式
通过联合研制、共同投资、技术转移 等方式,深化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互利 共赢关系,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竞争 力。
中国航天的国际地位与影响
地位
中国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具备自主可控的航天技术体系和较强 的创新能力,在国际航天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THANKS
[ 感谢观看 ]
CHAPTER 05
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历程与成果
合作历程
自1970年代起,中国航天开始与国际航天组织开展广泛合作 ,包括技术引进、联合研制、搭载发射、航天员训练等领域 。
合作成果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航天取得了长足进步,成功研制出多型 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实现了从无人到载人、从 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的跨越式发展。
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
03
中国航天产业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需要
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
中国航天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航天历史ppt课件
![中国航天历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97fda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8.png)
详细描述
中国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先后研发了多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覆盖低至近 地轨道、高至地球同步轨道的发射需求。同时,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应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中国进入空间提供了有力保障。
CHAPTER 04
中国航天未来展望
深空探测计划
火星探测
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实现火星取样 返回任务,对火星进行深入的科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 空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推进力技术革新
推进剂技术研发
研发更高效、环保的推进剂,提高火箭和航天器的性能。
重复使用技术
开展重复使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降低航天发射成本。
先进发动机技术
研发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CHAPTER 05
中国航天历史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国航天发展概述 • 中国航天重大事件 •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 • 中国航天未来展望 • 中国航天精神传承
CHAPTER 01
中国航天发展概述
起步阶段(1956-1965年)
详细描述
总结词:基础薄弱,初步探 索
02
01
03
1956年,中国开始航天技术 的研究,成立了第一个火箭
01
02
详细描述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 天飞船“神舟一号”。
03
04
2003年,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 个能够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高分辩 率遥感卫星“高分一号”。
05
06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辆火星车 “祝融号”。
CHAPTER 02
中国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先后研发了多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覆盖低至近 地轨道、高至地球同步轨道的发射需求。同时,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应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中国进入空间提供了有力保障。
CHAPTER 04
中国航天未来展望
深空探测计划
火星探测
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实现火星取样 返回任务,对火星进行深入的科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 空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推进力技术革新
推进剂技术研发
研发更高效、环保的推进剂,提高火箭和航天器的性能。
重复使用技术
开展重复使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降低航天发射成本。
先进发动机技术
研发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CHAPTER 05
中国航天历史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国航天发展概述 • 中国航天重大事件 •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 • 中国航天未来展望 • 中国航天精神传承
CHAPTER 01
中国航天发展概述
起步阶段(1956-1965年)
详细描述
总结词:基础薄弱,初步探 索
02
01
03
1956年,中国开始航天技术 的研究,成立了第一个火箭
01
02
详细描述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 天飞船“神舟一号”。
03
04
2003年,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 个能够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高分辩 率遥感卫星“高分一号”。
05
06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辆火星车 “祝融号”。
CHAPTER 02
太空奏响“东方红”18页PPT
![太空奏响“东方红”18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b37ce0f242336c1fb95e2b.png)
2019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图为发射前,由中国空 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神舟二号”飞船正与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2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对接。
2019年4月1日,“神舟”三号飞船于下午4时许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 地区,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图为飞船在预定地域着 陆。
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中)、刘伯明(右)、景海鹏。
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我们共同的愿 望:增强国防实 力、捍卫国家主 权,维护世界和 平!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为支撑,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面对 着严酷的自然条件,他们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在沙漠里 顽强奋斗。
自力更生,勇于登攀 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这里发射
靠天,靠不住;靠地,靠不住,只有靠自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 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实际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 求,“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 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 验。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 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19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飞入太空。 人们最难忘的是,2019年9月25日,承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 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直冲云霄,实现了太空行走。这是中国人的首次太 空行走,也将成为中华民族史上最难忘的历史记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每次“神舟”飞船的壮美启航,无不源自同一个港 湾——中南海。从“神舟六号”起,胡锦涛同志都会来到北京西郊的北京航 天飞行控制中心,坐镇指挥“神舟”飞船发射。 正因为有了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在这大漠深处、莽莽风沙之中的航天城 内,中国航天人才能凭借着战无不胜的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航天主题幻灯片PPT课件
![中国航天主题幻灯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b61aeb10661ed9ac51f373.png)
国防科工委提供14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 太空飞侠 • 追梦-天宫 • 让世界聆听“东方红”
第1页/共16页
• 刘伯明 • 翟志刚 • 景海鹏
第2页/共16页
刘伯明
• 姓 名:刘伯明
• 性 别:男
• 出生年月:1966 年9 月
• 民 族:汉族
• 籍 贯:黑龙江依安人
• 政治面貌:共产党员
• 学 历:大学文化、双学士
• 家庭成员:妻子张瑶、女儿刘倩婷
• 简 历:
•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中国首批航天员。
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
第10页/共16页
1.简介 2.成就+影响 3.具体参数
第11页/共16页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 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 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 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 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 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 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 送。(国防科工委提供)
第15页/共1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6页/共16页
第6页/共16页
飞行器名称:天宫一号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07毫秒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
• 太空飞侠 • 追梦-天宫 • 让世界聆听“东方红”
第1页/共16页
• 刘伯明 • 翟志刚 • 景海鹏
第2页/共16页
刘伯明
• 姓 名:刘伯明
• 性 别:男
• 出生年月:1966 年9 月
• 民 族:汉族
• 籍 贯:黑龙江依安人
• 政治面貌:共产党员
• 学 历:大学文化、双学士
• 家庭成员:妻子张瑶、女儿刘倩婷
• 简 历:
•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中国首批航天员。
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
第10页/共16页
1.简介 2.成就+影响 3.具体参数
第11页/共16页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 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 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 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 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 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 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 送。(国防科工委提供)
第15页/共1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6页/共16页
第6页/共16页
飞行器名称:天宫一号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07毫秒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
中国航天日系列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建设航天科技强国PPT课件
![中国航天日系列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建设航天科技强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2a553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3.png)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是传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体现
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可 上九天揽月”的豪迈气势,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 的水平和潜力。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科技攻关任 重道远。我们要学习和发扬航天人“一步一个脚 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的精神,为建设世界科 技强国建功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航天日系列课件——
1970年4月24日,社会主义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全世界 人民瞩目下,拉开了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6年后,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 复同意将东方红一号升空这一天设为“中国航天日”,旨在通过宣传教育活动, 使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科技强国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 会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今年是我国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 施30周年。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前夕,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完成首次在轨 停靠6个月等全部既定任务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站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要用好“中国航天日”这一契机,广泛开展系列活动,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宣传航天事迹,营造崇尚科学、推动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良好氛围。
发展航天事业,从一开始就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党中央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 关乎国运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伟大工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决 定研制“两弹一星”,这是在极其艰苦的经济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从全国各 地奔向研制试验的第一线,数以万计的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陆续来到戈壁 沙漠,他们抛家舍业,深入不毛,白手起家,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打破了西方国家尖端科技封 锁,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神州大地欢声动地。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示,将发展航天事业 特别是载人航天事业纳入“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科学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从 1999年11月至今,我们已经连续13次成功发射“神舟”飞船,欧美等航天大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已 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太空计划实施国之一。
2018---2019 六年级品社上册中国圆了飞天梦之 东方红一号卫星优秀金奖课件
![2018---2019 六年级品社上册中国圆了飞天梦之 东方红一号卫星优秀金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a30c58168884868762d6d9.png)
人造地球卫星是一种环绕地 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 器,同时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 途最广、发展最快的人造天体。
• 图片及其简介
中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云图
中国风云二号 气象卫星
中国东方红三号通信 卫星
中国侦察 卫星
中国地球资源卫 星
人造地球卫星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目前,人造卫星的主要用途 是科学实验、通信侦查、气象预 报、资源勘测和天文观测等多种 用途。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而落不下 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造地球卫星以特别大 的速度绕地球运转,运转时离心 力抵挡了地球对它的引力,使卫 星作匀速圆周动,而不会落回 地面。
教学环节三: 我爱展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展示一下 1 以你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一下 ,你对祖国的爱。唱歌,画画,写 诗。 2你想设计什么新型卫星? 3 学了这一课你 知道了了什么? 任选一 种
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发 展表
1970年4月24日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1984年4月8日 发射第一颗实验通讯卫星,实 1968年2月1日
现了同步 步卫星技术的突破 发射第一颗使用通信广播卫星
短短的30年,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完成走向太 空、返回地面、发射同步卫星三次航天技术的 突破。这说明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通过预习, 关于卫星你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中国实现了飞天梦 之东方红一号卫星
教学环节一: 我爱预习,我爱收集整理资料。
教学环节二
教学环节二
我爱动脑爱思考
下图是“世界前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比较表”。 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1957.10.4)83.6千克 美国:探险者一号(1958.2.1)8.2千克 法国:试探卫星一号(1965.11.26)42千克 日本:大隅号(1970.2.11)9.4千克 中国:东方红一号(1970.4.24)173千克 短短的30年,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完成走向太 空、返回地面、发射同步卫星三次航天技术的 突破。这说明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 • 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
1)”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2
3பைடு நூலகம்
4
主要任务
• 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 “同意”。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 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 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分,外壳表面由按温 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 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 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 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 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 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 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 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一号”卫星 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 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 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 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
•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 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 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 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 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 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 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 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6
东方红一号”(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卫星是于
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的第一 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 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 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 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
简介
• 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China 1)是中国于 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各国 发射卫星的时间先后排列,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 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 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 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 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 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 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 行数百年。
• 4月23日,发射阵地的测试检查工作全部完毕,基地指挥部决定将发射时间确定为4月24日21时, 栗在山、李福泽和钱学森郑重地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了字。中央专委当晚就批准了发射任务。
• 24日21时35分,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扶摇直上,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 全国各卫星地面测控站跟踪良好,并及时报告跟踪情况。十几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撼全球。
•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 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 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 播送。
5
发射过程
• 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栗在山、李福泽统 一指挥卫星的发射试验。基地随即制定了发射方案,展开试验设备质量检查和综合操作演练。
• 4月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至靶场,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各种测试。每进入一个 新的试验阶段,基地都要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
1)”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2
3பைடு நூலகம்
4
主要任务
• 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 “同意”。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 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 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分,外壳表面由按温 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 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 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 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 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 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 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 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一号”卫星 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 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 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 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
•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 年4月24日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 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 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 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 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 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 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6
东方红一号”(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卫星是于
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的第一 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 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 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 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
简介
• 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China 1)是中国于 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各国 发射卫星的时间先后排列,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 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 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 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 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 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 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 行数百年。
• 4月23日,发射阵地的测试检查工作全部完毕,基地指挥部决定将发射时间确定为4月24日21时, 栗在山、李福泽和钱学森郑重地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了字。中央专委当晚就批准了发射任务。
• 24日21时35分,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扶摇直上,沿着预定轨道飞向太空。 全国各卫星地面测控站跟踪良好,并及时报告跟踪情况。十几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撼全球。
•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 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 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 播送。
5
发射过程
• 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执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确定由栗在山、李福泽统 一指挥卫星的发射试验。基地随即制定了发射方案,展开试验设备质量检查和综合操作演练。
• 4月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至靶场,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各种测试。每进入一个 新的试验阶段,基地都要向周总理和中央专委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