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述 (1)概念:全球性① 有规律 的② 大气运动 。 (2)意义:把③ 热量和水汽 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④ 高纬度和 低纬度之间 、⑤ 海洋和陆地之间 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3)若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⑥ 受热不均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6.北半球所有气压带都呈块状分布。 ( ✕ ) 北半球冬季呈块状分布的气压带是副极地低压带,夏季呈块状分布的气压带是副热 带高压带。 7.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是海陆热力差异的结果。 ( √ )
|气压带和风带实例分析
航海家很早就发现,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常年盛行东北风,而南半球低纬度地 区常年盛行东南风。这种风年年如此,非常“讲信用”,因此称为“信风”。商船 依靠信风来往于海洋上进行贸易活动,因此信风也被称为“贸易风”。早期航海家 发现,当船队沿北纬30°在大西洋航行时,海面上非常寂静,没有风,闷热异常,帆船只能 在原地打转,马匹因长时间缺水而病倒、死亡,水手们不得不成批地将死马扔进海洋。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大气环流促使全球水热平衡。 ( √ ) 2.气压带和风带就是大气环流。 ( ✕ ) 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表现形式。 3.极地东风是东北风。 ( ✕ ) 北半球的极地东风是东北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是东南风。 4.赤道低压带是动力因素导致的。 ( ✕ )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因素导致的,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 带是动力因素导致的。 5.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 √ )
(1)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2)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教案学习目标:.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并运用其解释相关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能够运用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根据相关图表准确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讲解】《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6张PPT)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6张PPT)
带、风带〔风向〕
[小组合作]
观察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图,发现气压带 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例如:数量、分布、盛行风 的风向……〕

个南
气北
压 带
对 称 、
和相
六间
个 风
分 布

[问题探究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冬至日 春分日、秋分日 夏至日
北纬90°
66°34′
23°26′ 0° 23°26′
冷(高压)
〔低压〕
[问题探究2] 三圈环流的形成
考虑:上下纬之间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
[小组合作]
〔以北半球为例〕 讨论低纬环流圈 的形成: ①赤道上空的风 为什么不能一直流 向极地上空? ②副热带高气压 带是如何形成的? ③低纬度近地面 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请画〔粘贴〕出南半球气压 是什么风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秋分日-冬至日
60° 66.5ºN 30°
23.5ºN
0° 0º 30° 23.5ºS 60°
移 动 规 律
90° 极地高冬压至日带-春分日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冬至日-春分日
60° 66.5ºN 30° 23.5ºN
B.乙地位于300N附近 D.②是冷性气流
图2为“某日南半球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 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 带,完成3-4题。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请画〔粘贴〕出南半球气压带、风带〔风向〕
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发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讨论低纬环流圈的形成: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一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一 新人教版必修1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大小和雨期长 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西 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 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 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 熟。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 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 主,其次使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 等。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完成教材P40活动
气候类型
4 2 1
3
气候类型的判断
以“温”定带
终年高温:热带 冷季最低温高于零度: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冷季最低温低于零度:温带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东 中
南 纬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副极地低压
低压 高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 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中地理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优秀课件

高中地理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优秀课件

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西北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 北半球东北
0°~30° 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 风;南半球
(南半球向左)偏转
东南风
热力 性质 冷干
温湿
干热
跟踪训练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答复1~2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跟踪训练
2.以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 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偏成东北风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被 迫 下 沉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会跟随太阳
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
40˚ 30˚
移动
赤道低气压带
夏半年偏北
冬半年偏南 30˚
40˚ 纬度30°到40°
冬季:盛行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 因是上下纬的热量差异。 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地 面热量状况发生变化,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 之变化。
解析 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至日, 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第二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第二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低纬环流 赤 道 低 压 带 东北信风带
2.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3.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极地高压带 (1)分布 极地东风
(侧视图)
盛 东
副极地低压带
行 北
西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信 西 风
66°34´N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6°34´N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信风带
夏至
23°26´N 赤道低压带

23°26´S
低纬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6°34´N
极地高气压带
66°34´N
极地高气压带
图解全球气压带、风带剖面图
冷、干
2、性质
冷、干
温、湿 热、干
温、湿
热、干
热、干
热、湿 热、干
温、湿 冷、干
温、湿
冷、干
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 带(2个) 副极地低气 压带(2个) 副热带高气 压带(2个) 赤道低压带 (1个)
分布
南北纬 90°附近 南北纬 60°附近 南北纬 30°附近 赤道附近
成因
赤道
---单圈环流
赤道
南极
大家看法
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流是否 能够维持?
不能。因为地球是不停自转的而且地球 的表面不是均匀的,因此 单圈环流是不 存在的。
探究活动
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存在 地转偏向力),太阳点直射点不 移动(直射赤道),赤道和极地之间 会形成怎样的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①亚洲 ④亚洲
②阿留申低压
⑤夏威夷高压
⑥亚速尔高压
一、选择题 1.大气环流的成因、特性及其作用表述正确的有 ( ①全球性 ②有规律性 ③长时期平均状态 )
④大气不断
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A.①②③⑤ C.①③④
答案 D
⑤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B.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由简单到复杂, “ 不断设定条件,步步接近实际” 是地理学 习的一般思路,据此回答 2- 3 题。 2.从赤道与极地之间单一经向环流形成,直到近地面气压 中心的形成因素表述错误的是( )
【提示】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 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显著;而南半球几乎被物理性质 均一的海洋所占据,陆地面积狭小,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不如北半 球显著,故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自 我 校 对 一、 1.①全球性 射 ④热量差异 有规律 ②长时期 平均状态 ③太阳辐 受
(1) 图 中 ② 气 压 带 或 风 带 的 气 流 运 动 方 向 和 性 质 分 别 为 ( ) A.下沉 干燥 C.流向低纬 干燥 B.上升 湿润 D.流向高纬 湿润 )
(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夜短 B.太阳直射南半球 C.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北 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
⑤运动 ③a
交换 d
2.①均匀 ④b
②高低纬之间
热不均 压带
地转偏向力
e ⑤c f
3.①赤道低气 ②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④偏北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偏南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东北信风带 变化
③季节
南北移动
二、 1.①陆地面积 ( 蒙古 — 西伯利亚 ) 高压 (印度 )低压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特点:全球性、规律性和长时期平均状态等特点;
成因: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意义:促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交换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和促使水汽循环;
2、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1)单圈环流
对位置。
春秋分时:南北纬25° —— 35 °之间;
夏季:南北纬30 °——40°之间;
冬季:南北纬20 °——30 °之间;
自学:请再尝试写出其他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和冬季时的纬度相对位置。
总结: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2)气压带表现为高压、低压相间分布;
3)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相同;
(1)冰岛位于()
A极地高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点拨:根据图中冰岛的纬度位置,及气压带的移动范围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4、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分析
掌握背景: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明确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对于分析和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等十分重要。
南半球:东南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有规律的周期性移动。
规律: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具有整体性,相对位置不变;一年中的移动幅度大约为5 °;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聪明的你,尝试一下移动规律,尝试写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和冬季时的纬度相
①为什么赤道地区的空气会上升?赤道低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赤道地区受热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而导致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风带
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不同气压带之间形成 了风带。常见的有信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
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
气压带的移动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气压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 发生南北移动。
风带的形成
在气压带的作用下信风带,在副热带高压带附近形成了西风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目录 CONTENT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 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 •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 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 总结
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
地球自转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地 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气体运动 方向发生偏转,形成大气环流。
地球公转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受到太 阳辐射能量的差异,导致不同纬 度地区的气温产生差异,进而形 成大气环流。
02
03
植被类型多样
由于干湿季节的交替,温度变化 也较为显著,湿季时温度较高, 干季时则相对较低。
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多样, 包括草原、稀树草原、灌木丛等。
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随之移动,进而影 响气候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
01
不同点
02
气压带主要影响大气的垂直运动,而风带主要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
03
气压带主要受到地球表面温度和重力的影响,而风带主要受到地球自 转的影响。
04
气压带的位置相对固定,而风带的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位置变 化较大。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
水资源方面
气候类型对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有重要影响。例 如,在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但季节变化 较大;而在温带气候区,降水较少,但分布相对 均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并了解其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绘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三、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绘制与理解。

四、教学课时:30分钟。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六、教学过程(一)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1、复习(预计用时约5分钟)【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相对气温高,空气就会膨胀上升;相对气温低,空气就会收缩下沉。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完成这个热力环流图(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图,如图一),其他同学也请在下面画一画。

【板书】如图一【提问】他画的对不对啊?【假设1】学生回答:对【讲评】:对。

中间气温高,空气就应该膨胀上升;两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再沿着气流的方向把整个环流圈整合起来。

非常正确。

【假设2】学生回答:不对。

【讲评】:那个地方不对啊?假设1处不对:对了,很明显这个地方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气流方向应该是向上。

假设2处不对:对了,很明显这个地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气流方向应该是向下。

2、导入(预计用时约5分钟)【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既然在局部地区的冷热不均能够形成空气环流,那么在全球的高低纬度间,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空气环流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导入】请大家结合教材36页第一段进行思考,看看什么是大气环流,并且试着概括处大气环流的三个特性。

(学生看书,教师完成下列板书)【板书】2、2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1、概念:2、特性:【讲述】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称为大气环流。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3)意义: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讲述)全球大气是如何运动的?我们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来看大气的运动。

2. 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1) 前提条件和形成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 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结合下图)①低纬环流(提问)赤道与极地附近的热量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两地气流是怎样垂直运动的?——赤道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所以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水平方向上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而近地面的空气则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我们将赤道近地面形成的低压带称为赤道低压带;而在极地近地面形成的高压带称为极地高压带。

(转折)但是水平运动的大气不可能由赤道运动到极地,或者由极地到达赤道,因为大气在运动过程中,时刻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从赤道上空向北极运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北纬30附近气流已经转变为西风,于是这些气流便不能继续北进,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

随着赤道上空的气体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北纬30上空不断堆积,于是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使地面(北纬30附近)形成高气压,我们把这个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自副热带高压带流出地气流分为南北两支。

向南流向赤道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逐渐转变为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它刚好补充了赤道近地面的上升气流,构成一个环流圈,称为低纬环流。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6 、 夏 半 年东 北升, 西北落 ;冬半 年东南 升,西 南落。 一年中 正午太 阳都在 正南方 天空。
7 、 夏 至 日正 午太阳 高度最 大,白 昼最长 ;冬至 日正午 太阳高 度最小 ,白昼 最短。 8.春 、 秋 分 日 ,太 阳直射 赤道, 全球各 地昼夜 平分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假设一: 地表性质均一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结论:单圈环流
北极 高压
赤道 低压
低压 赤道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高压 南极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板图练习
高压
G
A B C D E F 高压

30ºN
60ºN
90ºN
问题: 1.请写出ACE分别表示什么气压带? 2.请写出BDF分别表示什么风带?G又表示什么?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 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结论:三圈环流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分布规律: 极地高气压带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新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ppt课件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ppt课件
C气流暖而轻,D气流冷而重。冷暖气流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 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3)A处是__副___极__地__低____气压带,它是__动__力___因素形成的。
4.图中的①和③分别是指( ) A.极地东风带、东北信风带 B.西风带、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东北信风带 D.西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处是__东___北__信___风带,它是__低__纬___度___环流的组成部分。 (2)C所处的风带,吹___西__北___风,气流来自__副___热__带__高___气压带。为什么C 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


低气压
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地面
30 °
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
30

°
盛行西风
30°N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
60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
极地东风 °
赤道 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爬升
极锋
90°

极地高气压带

温度取决于纬度:
低纬炎热,中纬温暖,高纬寒冷
60°N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 30°N 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 赤道低 )气压带 ( 低 )气压 受热膨胀(上升)
近地面
高空

高纬 中纬 低纬
气压带、风带的变式图
S
N
90°
60°
30°

30°
60°
90°
气压带、风带的变式图 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 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第一篇: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课例文本要点: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教学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本节的内容是为了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

本节授课过程中:一、通过不断的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二、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三、借助PPT、数字星球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板图绘制和填图练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既要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三圈环流最主要的成因,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还要求学生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图形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三〉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0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体态演示法读图法,引导法,共同探究法,绘图法,讨论法<< span=“">五>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这个活动适合边讲边做,提倡做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六〉教具数字星球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回顾:热力环流(教学意图:回顾重点知识,为下面的学习铺垫)讲授新课:第一模块:单圈环流教学意图: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圈环流是否能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

实际操作模拟: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思考:A.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什么?B.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多?什么地方受热少?C.北半球大气将怎样运动?【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边画图演示】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单圈环流赤道终年炎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

极地终年严寒,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

这样,在高空,气流由赤道流向极地;在近地面,气流由极地流向赤道,形成单圈环流。

体态语言:教室里的单圈环流1、以北半球为例,把教室的最南边来代表赤道,最北边代表赤道。

让最南边学生站起来(热的),让最北边学生蹲一蹲来(冷的),用手臂、手掌在讲桌上演示赤道与北极之间的这个热力环流圈,即单圈环流。

教师应边讲边演示。

2、叫一生到讲台上来演示指挥大家,谈自己的感受。

(问:是不是真的)【启发提问】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

【教师总结,继续启发】很好,也就是说,我们刚才所说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第二模块:三圈环流教学意图:以分析北半球低纬环流作为解疑释难的突破口,关键不是靠老师讲得清楚,而教学的成败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

(l)画图的症结要让学生先明确地球高空在哪里,比如,①在图中让学生画出4个人站立在地球上;②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③这样,画空气上升、下沉箭头不就迎刃而解了吗?(2)讲成因。

教师叙述成因,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画图。

例如,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画出图中的①),即热力原因形成;上升到一定高度,空气向南。

北分流(只画图中的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成风向与30°N纬线平行(即西风),“空气……便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此乃由于动力原因而下沉,见图中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接着,近地面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信风(图中④)。

最后将东北信风(风向)转画到平面图上。

把低纬环流讲清楚、讲透彻之后,紧接着让学生自画高纬环流,最后画中纬环流。

实际操作模拟: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师生互动】(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1.低纬环流和信风带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示意图”,展示以下思考题:①低纬环流圈形成的纬度范围;②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面气压高低的状况及形成原因;③在北纬30°和赤道的近地面间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④在赤道和北纬3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师】借助立体图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并解答所提问题:①赤道和北纬30°之间。

②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北纬30°的地面形成高压的原因是: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迫使那里的空气产生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这种空气“堆积效应”就是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因素。

③信风带:在近地面,空气则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

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东北信风带。

④赤道地区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北纬30°地区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2)中纬、高纬环流和风带【师】提出问题:①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纬度范围分别为多少?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各自是如何形成的?③在北纬30°~60°和北纬60°~90°的近地面问形成的盛行风向及风带名称是什么?④在北纬60°与北纬90°的地区是否容易形成降水?依据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讲解: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偏转成西南风,又叫盛行西风;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暖而轻的西风气流被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60°N附近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基地上空。

这样就形成了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体态语言:教室里的三圈环流1、以北半球为例,把教室的最南边来代表赤道,最北边代表北极。

教室里安排两排学生分别为北纬30度,北纬60度。

2、低纬度环流圈。

(1)由赤道的上空高压区试图流向北极上空低压区的气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高空先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

(2)用右手手掌和手臂演示高空西南风和西风的形成与方向,并演示在北纬30度的近地面因气流下沉形成副高。

(3)然后让最南边(赤道)和北纬30度之间的学生演示近地面的东北信风的形成与风向。

3、中纬度环流圈和高纬度环流圈教师站在代表北纬60度学生处。

用左右手的手掌、手臂演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形成。

用双手掌和手臂演示极锋的形成,即它们相遇后上升。

上升后又分别流向北纬30上空和北纬90上空。

在高空,由北纬60度流向北纬90度气流先偏转成西南风后成西风;由北纬60度流向北纬30度气流先偏转成的是西北风后成西风。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图):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记忆方法: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

这里高压与低压的成因并不相同: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第三模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规律和记忆教学意图:有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实际上是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三圈环流的基础知识,应该让学生熟记其名称及分布范围。

并交代:有关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实际操作模拟:用数字星球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课堂练习):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指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位置,并绘出各风带的风向,让其余学生拿出地图册,填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图。

(教师巡查指导学生绘图。

)(教师讲解):由此略图,中间是赤道低压带,两极是高压带,而高低压带相间分布,风带分布在两气压带中间。

关于风带的方向,首先要分析气压带的高低,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同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总结)气压带风带分布特点:①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②高低气压相间分布;③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第四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学意图:对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分析和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并多角度分析。

实际操作模拟:(教师讲解,引导思维):我们在分析低纬环流的时候,说到因为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而我们的太阳直射点是随着季节的移动而移动的,所以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的温度就比南半球的高,那么气压带在总体上并不是以赤道为中心对称性分布了。

(读数字星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提问):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和气压带分布情况如何,夏至日呢,冬至日呢?(总结):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小结:(要求读课文第一段内容,提问):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