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次周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 (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2024.11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48分)1. 距今5000-4500年前,原产于西亚的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等传入我国西北地区的聚落文明,大约在4300年前进一步东传至中原地区的聚落文明,此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遍华夏大地。

这表明A. 中西方之间的物种交流持续发展B. 华夏文明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C. 中原地区与周边的交流较为频繁D. 多元融合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2. 秦汉时期,对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君长”、“君公”等称号且“不问其政”,同时,采取徙民戍边、屯田等治理之策。

这些措施A. 缓和了人地之间的矛盾B. 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C. 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D. 利于国家统--和儒学传播3. 秦汉时期在矮床、榻上跪坐民俗成为儒家尊崇的汉家礼俗,魏晋以来胡床、交凳传入后,“胡坐”(盘脚坐)、“踞坐” (垂脚坐) 则逐渐取代跪坐成为社会主流。

这表明A. 儒家礼俗渐在民间广为传播B. 民族交融影响汉族礼俗发展C. 汉家礼俗受到域外文化影响D. 胡俗取代汉俗成为社会主流4.表1A 粮食主要来源于民间富户的捐助 B. 实行非常严密的管理与问责机制C. 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与生产发展D. 高息借贷的制度易激化阶级矛盾5. 隋唐至两宋时期家训风格迥异,如成书于隋初的《颜氏家训》引经据典讲修身处世,儒释道、士族治家治学等,而成书于宋初《袁氏世范》则强调管理家业、家庭理财、节制用度等俗人俗事。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深圳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学科本试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全卷共计100分。

考试时间为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填涂相应的考号信息点。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迹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答案,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观察下面图片,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出土的甲骨文楔形文字玛雅文字A.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B.所代表的区域文明均来自大河流域C.所代表的区域文字具有同源性D.反映了世界各地文明多元一体特点2.春秋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车”、“求金”、“告饥”,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国的摆布,周襄王也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这反映出当时()A.等级制度名存实亡B.尊卑观念土崩瓦解C.权力秩序受到冲击D.礼乐制度难以为继3.文景时期,深受“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理念的影响,许多官吏断狱从轻,“刑罚大省”,以至于“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断狱数百,几致刑措”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汉初的司法实践()A.体现司法审判的公正理性B.契合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C.彰显以德治国的政治智慧D.沿袭秦朝司法的基本理念4.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了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

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5.前秦苻坚曾下诏,欲以谢安为吏部尚书,以桓冲为侍中,并为他们在长安修建邸第。

高三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测试题1

高三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测试题1

1.清朝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明朝时基本上属于A、辽阳行省B、岭北行省C、奴儿干都司D、宣政院2.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代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A、突厥族B、回纥族C、靺褐族D、吐蕃族3.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本质上属于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土地与义务的关系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4.对比图1,从图2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图1 春秋形势图图2 战国形势图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5.下述人物中,最早提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图1 图2 图3 图4A.图1 B.图2 C.图3 D.图4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同西域的联系B.反击匈奴 C.设置西域都护 D.开通丝绸之路7《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西海”是今天的A.地中海 B.红海 C.巴尔喀什湖D.波斯湾8.下列科技文化成就属于秦汉时期新发展的是①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②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④兴起了新的文学体裁——赋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9.秦汉时期,在天和人关系的认识上,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位思想家是①李斯②董仲舒③王充④范缜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10.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于隋唐时期,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它就是A.钱庄B.柜坊 C.邸店 D.瓦子1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A.玄奘 B.义净C.法显 D.鉴真12.隋朝大运河由四段组成。

其中,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1.下列城市,按开始成为大一统封建王朝都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B.咸阳、洛阳、开封、北京C.西安、咸阳、洛阳、北京D.咸阳、西安、洛阳、北京2.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其中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3.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A.基本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向辽、夏、金输送岁币C.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D.辽、夏、金对宋称臣4.绍兴和议后,下列政权中没有与南宋接壤的是A.金 B.大理C.西夏 D.吐蕃5.下列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台湾情况相符的是A B C D6.从《史记》、《资治通鉴》中均可查阅到的历史资料是A.齐桓公葵丘会盟B.西汉设置西域都护C.安史之乱D.秦赵长平之战7.明清(前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属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8.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相似的是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B.分散地方机构的职权C.加强由皇帝控制的禁军D.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9.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性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C.明政府加强海外联系的一种手段 D.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10.以下有关女真族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契丹族完颜部的别称 B.其前身为粟末靺鞨C.曾实行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 D.曾两次建立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1.下列事件中,不具备反侵略性质的是A.郾城大捷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台州九捷 D.雅克萨之战22.五铢钱作为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它A.始于秦始皇废于清末B.始于秦始皇废于汉武帝C.始于汉武帝废于唐高祖D.始于汉武帝废于明成祖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经历了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3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1.周王在分封土地的同时,还以族为单位把人民分封给诸侯。

例如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就是随伯禽受封迁过去的。

这些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

以往的国都是因氏族聚居而形成,偏重血缘关系,这个时候的国就有了地域概念。

这表明分封制下A.早期国家日益发展B.国家垂直管理地方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贵族政治日趋衰落2.汉灵帝将州部刺史改为州牧,选九卿、尚书等朝廷重臣充任。

至此,州成为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组织。

这一举措A.解决了王国势力膨胀的问题B.加快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步伐C.推动了汉代选官制度的革新D.使得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开始形成3.下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礼宾图》,描绘了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罗马、高丽以及东北少数民族使节的情景。

该图文信息能体现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杂糅B.外交场景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开元盛世与民族认同的交汇D.雕塑艺术与史料价值的统一4.定额租在清朝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地租形态。

在定额租下,地主阶级的经营权甚至部分所有权向佃农转移,这成为宋以后封建租佃制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进步。

宋以后定额租的发展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能阻止土地兼并的加剧D.利于国家加强地方管理5.据《明儒学案》记载,王阳明的弟子韩贞常常随机指点农工商贾,“从之游者千余”。

山东省沂水一中2015届高三1月11日周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沂水一中2015届高三1月11日周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沂水一中高三历史周测试题 2015.1.11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荀子说:“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A.宗法制是贵族的“氏族"组织法B.“持手而食者”指的是社会的下层C.社会下层不按宗法结成宗族集团D.古代社会呈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2.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①宗法观念②自然经济③皇权专制④理学思想⑤社会习俗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政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4.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5.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A.属于古典浪漫主义 B.具有唯心主义色彩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 D.兴盛于宋元时期6. 《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7.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

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题一、背景介绍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是指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上进行的第一次重要检测。

历史学科是高中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题的目的是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题目内容1.请问《史记》是谁所写?2.请简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

3.请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现代化的起源和发展。

4.请列举三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并简要介绍其影响。

三、题目解析1.《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部作品是对中国历史的详尽记录,包括了从上古到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的四个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3.现代化的起源和发展是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

在历史背景下,现代化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它引领了社会的转型和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战争有很多,其中包括: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三国时期的三国之战、明清两朝的抗日战争等。

这些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走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精神。

四、参考答案1.《史记》是司马迁所写。

2.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3.现代化的起源和发展与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密切相关。

4.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包括: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三国时期的三国之战、明清两朝的抗日战争等。

五、总结通过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题,可以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解析

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卷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目前发掘的良渚古城,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和外围的水利系统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若以每天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1人计,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

由此推测,良渚文化()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C.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D.建筑技艺高超领先于世界2.《管子·四时》中写道,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

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

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A.崇德尚贤B.道法自然C.顺应民意D.以农为本3.西汉时期,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

因此,中央政府设“州”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

东汉灵帝时,原本作为监察区的“州”却又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州”性质的变化是由于()A.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B.郡国势力的不断坐大C.镇压地方叛乱的需要D.铲除外戚势力的斗争4.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

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

这反映出宋代时期()A.边防压力逐渐增大 B.学术氛围不断宽松C.官僚队伍日益膨胀D.科举选拔功能转变5.清朝时期,中国扇商察觉到西方人的审美偏好,专门制造出了一种中西结合风格的扇子品种——外销扇,其制造基地设在广州十三行,制作工艺上追求极致的奢华繁复,深受欧洲人喜爱。

江西省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合题目要求的。

)1.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

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

这一历史事件说明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2.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道需要。

到了宋代,城市进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

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

这种变化反映了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3.《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

”这说明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4. 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溯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踌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

元朝的这一做法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张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也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充分体砚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 “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D. 统一征缴,耗时费力6.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模式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二)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建立B.奴隶制度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D.大一统的加强答案 D解析君主专制强调个人权力至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黔首”含义的演变,与奴隶制的废除无关,也无法体现百姓的地位下降,排除B、C两项;根据“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表明国家统一之后,统一百姓称谓,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故D项正确。

2.(2019·山东荣成市六中一诊)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重视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答案 A解析材料“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秦朝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

材料针对民众而非官员,也没有涉及官僚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反映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故排除D项。

3.(2018·福建三明市一中高三限时练)汉代丞相犯罪,依照“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

这是因为()A.无为而治的推行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贵D.官僚集团的庇护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将相不辱”“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可知将相地位尊贵,故C项正确。

无为而治与“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故排除A项;历史传统是轻罪重罚,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僚集团的态度,故排除D项。

4.(2018·福州市八县高二期中)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某某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

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

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曲靖市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曲靖市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曲靖市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捍卫平民的权利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C.维护贵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2.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

据此可知,这些规定A.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3.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B.促使光绪帝效仿法国大革命C.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D.阐述立宪是世界潮流所向4.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A.国力差异B.观念差异C.制度差异D.时代差异5.某同学在课外活动中收集了下列一组近代报刊,其中创刊于上海、引领时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个朝代的统治机构示意图,其中①处的机构应该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7.《淮南子》论述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评卷12(含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评卷12(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十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材料说明古人早期家庭常规教育()A.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B.日常行为的教育成人化C.以传授生活技能为核心D.强调知识忽视道德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教育,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中国早期的家庭教育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A项符合题意。

从吃饭到日常举止,这不是成人化的教育,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含义。

材料是日常行为的教育,不是生活技能,C项不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重视道德教育,D项说法正好相反。

答案:A2.(2016·石家庄检测)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

”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A.孔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解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与材料中“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相悖。

答案:C3.(2016·广东六校联考)《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

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是法制的内核,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一些原则,而法制则是具体的细则,两者并不相同,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是人治思想,不会促进民主法制的发展,故D项明显错误。

答案:A4.(2016·内蒙古鄂尔多斯高考模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上学期测试(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中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 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故B错误;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政治制度的连续性,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耕经济成为社会根本,故D错误。

2.《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响,这反映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一统,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民族关系影响,故B项错误;D 项与材料反映的正好相反,故排除。

点睛:“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分封制的作用。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测试试题: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测试试题: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选择题1.(2018·湖北七市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答案 B解析元朝行省为统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并不是地方统治核心,故A项错误;元朝疆域空前扩大,相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言,地方的稳定更具有迫切性,故B项正确;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不适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行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B.农业技术进步C.风能普遍利用D.小农生活富足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不能说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

3.(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B.提高粮食产量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维护国家统一答案 A解析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能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会一中高三历史第1次周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8分)1. 《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答案】B考点:分封制。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信息说明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废分封,行郡县,因此材料中的“周制”是指分封制,故B项正确;项是秦朝的制度,C项是所有王朝推行的制度,与题意不符,D项是元朝的制度,故ACD项排除。

2. 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分裂B.草市兴起C.海禁政策D.市坊分区【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隋唐经济的发展。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A错误;草市兴起是在南北朝时期,B 错误;明清时期实行了海禁政策,C错误。

由于隋唐时期在城市里实行了严格的坊市制,对商业严格管理,成为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为D。

3. 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 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

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A.政治非常开明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C.制瓷技术精湛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答案】C考点:明朝手工业的特点。

笑话反映出外国元首和使节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喜爱的原因当然是瓷器精美,故事反映出制瓷技术的精湛。

本题考查明朝手工业的情况。

注意材料里的“官窑瓷器”,官府手工业的产品质量非常好,工艺精湛,对外国元首和使节有很强的吸引力,才会有如此之举动,故选C项,A B D三项尽管也是对当时外交的解释说明但与材料的核心思想不符。

4.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答案】A考点:鸦片战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而且时间是近代史的开端的提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以便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为目的,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符合材料的主旨。

故选A.5. 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

这位学者的行为最可能受到的影响是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注意材料中的“思想革命”是指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口号。

程朱理学是保守的思想,晚清的中体西用也是基于对传统的保守心态而生成的解释,皆不符合“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文革时期虽然社会上流行革命思想,但是对传统文化如戏曲、歌谣、风俗材料是持反对态度,甚至加以破坏。

从社会上浒思想革命,及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可判断为C项。

6. 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春联,反映了我国20 世纪50 年代后期社会状况的是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B.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C.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D.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答案】A考点:题干提供的时代背景中20世纪50年代后期,正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探索阶段,春联也当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符。

故选A。

7.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中写道:“如果说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 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括号里面的内容应是A.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答案】C考点:1871年的30年后,为2001年,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历史事件当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贸的时间。

从材料中的1971年的“30年后”可判断是2001年,中国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答案为C。

A、B也是在2001年,但不是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D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内容。

8. 公元前8~前6 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

这些城邦的基本特征是A.地域辽阔,农业发达B.法制健全,等级森严C.小国寡民,独立自主D.中央集权,分权制衡【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的原因。

古希腊文明以海洋为依托,由于山峦和海洋的层层阻隔,古希腊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而是出现了多个奴隶制城邦。

这些城邦国家面积狭小,人口少,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主,故选C;城邦的地域狭小,缺少耕地,农业不发达,A 错误;城邦实行民主政治,B、D 错误。

9. 16~18 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大批美洲国家的独立B.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D.新兴工业城市的大量出现【答案】B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这种“新”的命名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新掠夺的土地上命名的,是殖民扩张的结果。

选项ACD不能从地名命名中体现。

10. 一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人论及自己的时代:不论是佃农、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劳节俭,就有机会拥有农庄、工厂或商船,甚至可能成为银行家。

这种说法反映了A.封建制度面临解体B.资本主义蓬勃发展C.帝国主义不断扩张D.社会主义蔚然成风【答案】B考点:与题干“十九世界的法国”相符的历史背景是B 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本题考查19 世纪的法国社会。

材料中的“有机会拥有农庄、工厂或商船,甚至可能成为银行家”即意成为资产阶级,D 错误;19 世纪的法国已以逐渐进入工业国家的行列,资本主义随之盛行。

此时的法国封建制度已经解体,A 错误;法国是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C 错误。

答案为B11.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A.实现了自由贸易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答案】B考点:战后世界体系。

二战后世界货币金融体系、贸易体系(协调贸易纠纷机制)的建立改变了此前世界经济体系,不断走向制度化。

12.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D考点:本题有很大的迷惑性,“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很容易错选A。

但题干还有把卷心菜剥光,表现为苏联解体。

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注意材料的意思是把前苏联你剥卷心菜一样给剥光,即使苏联解体了。

因此答案为D。

13. (28 分)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 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 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 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9 分)(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10 分)(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9分)【答案】(1)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分)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分,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政治因素: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民族危机的加深。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同: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三权分立制度。

(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9分,每点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考点:本题考查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三次重大革命。

(1)从公元前221年可知是秦朝的建立,其影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回答,中国的两千多年的政治统治的基础从此奠定;(2)从1911年可知是中华民国的建立,其到来因素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外,还要加上阶级因素,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应体现在民主政治;(3)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成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基础。

14. (2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 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材料二: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以上材料皆据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据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 世纪历史与现代化》问题:(1)1500 年前后,西欧发生的哪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9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用史实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6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9 分)【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