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方论白话解

合集下载

张仲景【伤寒论】白话解全集

张仲景【伤寒论】白话解全集

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疏调气机法与药物的升降浮沉

疏调气机法与药物的升降浮沉

疏调气机法与药物的升降浮沉作者:何逵何云长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3年第09期摘要:国医大师张震立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证,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予疏调汤治之。

而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的气味厚薄、质地等因素决定了药物的升降浮沉,而药物的用药部位、炮制、配伍、煎法等因素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

临床中以药物升降浮沉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症,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疏调气机法;中医药性;升降浮沉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9-0001-03国医大师张震创立了云岭中医疏调学派,立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证,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予疏调汤治之[1]。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2]”周学海《读医随笔》曰:“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籥,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3]”《素问·举痛论》亦曰:“百病生于气也。

”《景岳全书·诸气》中言:“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道德经》六十三章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笔者通过研究疏调气机法与药物升降浮沉的理论,并根据药物升降浮沉之理灵活加减应用疏调汤,在临床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故以此文探讨疏调气机与药物的升降浮沉之理。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作用趋向,向上向外为升浮,向下向内为沉降。

该趋向与所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病的病位相同,这种性能可纠正气机异常并使之恢复正常[4-5]。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

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

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1。

☆☆☆☆☆黄帝内经2.☆☆☆☆类经明·张介宾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5。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6。

☆☆☆三指禅清·周学霆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8。

☆☆望诊遵经清·汪宏9.☆☆辨舌指南曹炳章10。

☆☆☆☆☆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11.☆☆☆☆本草备要清·汪昂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16。

☆☆☆☆☆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17。

☆☆☆医方考6卷明·吴崑18.☆☆☆医方论清·费伯雄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20。

☆验方新编清·鲍相璈21.☆☆☆☆☆伤寒论汉·张仲景22。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23。

☆☆☆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25。

☆☆☆☆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27。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29。

089-医方论

089-医方论

<篇名>医方论书名:医方论作者:费伯雄朝代:清年份:公元1865年<目录><篇名>序属性: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澹矣!利心澹则良心现,良心现斯畏心生。

平时读书必且研以小心也,临症施治不敢掉以轻心也。

夫而后以局外之身引而进之局内,而痛痒相关矣!故医虽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儆惧乎哉!近年以来,叠遭兵火,老成多半凋残,学医者纷纷日起,吾恐其无有师承而果于自用也。

故于拙刻《医醇剩义》中先标一“醇”字,此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谓。

若仅如是,浅陋而已矣,庸劣而已矣,何足以言“醇”乎!吾之所谓"醇"者,在义理之的当,而不在药味之新奇。

如仲景三承气汤颇为峻猛,而能救人于存亡危急之时,其峻也正其醇也,此吾之所谓“醇”也。

夫学难躐等而法有正宗,初学人此法,成就者亦此法,先后共此一途。

行远自迩,不惑于他歧,如是而已矣。

第书籍散失,学人难于博观而约取之。

乡曲之士,每以《医方集解》一书奉为枕秘,甫经临症辄检用之。

殊不知,集中可用之方固多,而不可用者亦不少,漫无别择,草菅人命矣!兹于所集各方之后,逐加评论,盖欲为初学定范围,非敢为高明下针砭也,且欲学人澹其谋利之欲,发其救人之心,犹前志云。

\x同治四年十月武进费伯雄晋卿甫题于古延陵之寓斋\x<目录><篇名>发凡属性:一、是编专为初学而设,但取《医方集解》所选之方,逐一评论,其余概不旁及。

一、是编但载一方一论,与原书对看自明,其主治与注释,一概不录,以归简便。

一、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化。

《集解》所选之方,原以仲景及四家为宗。

其余所收者,不过张、王、许、钱、严、陶数人而已,本未尝博采群书也。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一、概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辨析疾病的六经归属,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脉法《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脉法的运用,包括脉象的分类、主病和鉴别等。

张仲景认为,脉象的变化是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病治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人体内部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发汗、吐、下、和等四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都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六、用药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药性平和”的用药原则。

张仲景认为,用药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当适度,不得过量或不足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药物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七、预防与养生《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和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

王令月 司银楚 刘伶田 杜杰慧 李元聪 杨坚贞 旷惠桃 何耀荣
刘炳午 李和生 杨维华 吴润秋 何清湖 张炜宁
李璜河 杨正望 肖 瑄
杨少峰 肖森林 宋含平
邹青玉
张崇泉 罗青江 胡郁坤 贺菊乔 黄令月 章 威
陈其华 周 衡
林 周 钟
洁 慎 颖
欧阳剑虹 周 华
易振宁 周小青 段晓慧 徐基平 黄江波 韩育明 谢 立
对(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青青 李海兰 余茂龙 郭隽殊 颜翠岑 方 李 照 银 邓 李 张 曾 萍 萍 文 鸣 刘亚芳 吕建美 张佳莉 葛姿宇 刘倩萍 杨永芳 武婧如 焦 蕉 刘锦霞 苏劲松 周颖璨 廖 健
李长香 杨宗纯 段顺艳 潘思明
邹宇杰 袁建平
|序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存古籍约十万册,传承数千年。按古代 典籍涉及诸多门类,有所谓经史子集之称者,当以文化为主干,囊括《大 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 《尚书》 《仪礼》 《周易》 《春秋左传》 《尔雅》 《孝经》等,歧黄医术亦列于其中,子部收录有“医家类” ,足 可概见一般。我国传统医药科学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进步,位列 全球传统医学之冠,造福民众,享有盛誉,是以我国宪法指明要在发展 现代医学的同时,也要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实现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我国医学典籍约有一万余册,涵盖诸多学科。著名典籍中,有号称 中医药学四大经典的《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及《神农本草 经》 。随后金元四大家之学派兴起,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之面世,以 及献可景岳及温热病诸大家的成就,都为传统医药学之发展,作出极大 的贡献。 明末清初,西洋医学输入,中西医汇通派出。建国以来,我国政府 进而提倡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临 床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中西医学优势互补,学术发展,著作林立。 湖湘俊贤何清湖教授,有鉴于古传医书浩瀚,而坊间医籍又良莠不 齐,版本欠佳,选书诸多不便,为弘扬传统,瞩目发展,继承经典及先 贤经验,立足临床,医理循源,广邀国内专家群体,精心加以校订编修, 校勘句读,计有二百三十册之谱,成《中华传世医书》巨著,纸质版己于 1999 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使各类传世医书,方药诊籍,得以方便 内外妇儿等各科医师及研究人员选读和参考,各得所宜,功莫大焉。 今何清湖教授又与时俱进, 为更好更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组织出版 发行电子版,索序于我,我钦佩其毅力和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理想,乐为 之序。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语译】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生于金元时代,各有不同成就,名气后大。

后人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家。

但在李中梓着的《医宗必读》一书中,却错误地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称为金元四大家。

【注释】必读:指《医宗必读》,为明末李中梓所著。

中梓名士材,号念莪。

此书以简明扼要见称,且能提纲挈领,因此颇为一般读者所欢迎。

【原文】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

【语译】从明代以后,医学书籍就更多了。

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研习医学的人,必须仔细酌量取舍,才能做到取长补短。

其中比较详细而完备的,要称王肯堂了(指王肯堂着的《证治准绳》。

【注释】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1552~1639),江苏金坛人。

是明代著名医学家。

所著《证治准绳》120卷,包括杂病证治准绳、伤寒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幼科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六种,故又称为《六科准绳》。

内容渊博,条理分明,为明代医学巨著之一,为后人所推崇。

另着有《医论》、《医辨》、《郁网斋笔尘》、《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原文】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张景岳,着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

【语译】薛立斋着《薛氏医按》,其中有些议论缺乏自己的见解。

李士材的著述虽然比较粗浅一些,但是却能遵守常法。

张景岳着有《新方八阵》,创制许多新的处方,都很切合实际。

张石顽着《张氏医通》,治病大多采用温补的方法。

赵献可的论述,基本上与张景岳、张石顽两人的理论一致。

至于4医学三字经白话解诊脉的方法,首推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

【注释】薛氏:指薛己,号立斋,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医学家,曾任御医及太医院使。

通内、外、妇、儿、眼、齿科,尤精于疡科。

主张治病务求其本原,倡用补真阴真阳的方剂。

着有《薛氏医按》。

张景岳:名介宾,字惠卿,号景岳,浙江山阴人(1561~1639)。

学术上先尊崇朱丹溪。

后又有不同见解,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等理论。

名医论名方

名医论名方

名医论名方痈疡剂【仙方活命饮方论】明·王肯堂:治一切疮疡。

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在腹募;白芷为君;在胸次,加瓜蒌仁二钱;在四肢,金银花为君。

如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如无亦可。

……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证治准绳·疡医》)清·罗美: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

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故痈疽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蕴崇热毒为患。

治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结,行血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是方川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归尾以驱血热,而行之以破其结。

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

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须斟酌而用。

(《古今名医方论》)清·汪昂: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金银花散热解毒,痈疽圣药,故以为君。

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湿祛风,并能排脓消肿,当归和阴而活血,陈皮燥湿而行气,防风泻肺疏肝,贝母利痰散结,甘草化毒和中,故以为臣。

乳香调气,托里扩心;没药散瘀,消肿定痛,故以为佐。

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③锐,皆厥阴、阳明正药,能贯穿经络,直达病所,而溃壅破坚,故以为使。

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无邪不散也。

(《医方集解》)清·王子接:疡科之方最繁,初无深义,难以类选,兹取其通用者绎之。

如活命饮,行卫消肿,和营止痛,是其纲领也。

经言:卫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故用白芷入阳明,通肌肉之闭以透表;陈皮芳香,利脾胃之气,以疏经中之滞;防风卑贱性柔,随所引而入,以泄营中之壅遏;角刺性锐,能达毒处;山甲性坚,善走攻坚;花粉、土贝消肿;归尾、赤芍活络;乳香、没药护心昏神,使人不知痛;甘草、银花解热散毒。

大医精诚全文及白话译文

大医精诚全文及白话译文

大医精诚全文及白话译文《大医精诚》是一篇古代医学经典,全文共分为三篇,分别是《大医精诚篇》、《金匮要略篇》和《千金方篇》。

这篇经典是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誉为“中医圣经”。

《大医精诚篇》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医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以下是《大医精诚篇》的全文及白话译文:大医精诚篇夫大医者,志在圣明,不在富贵。

故能弃利害,而全其道者,不多矣。

大医的志向在于追求圣明,而不是追求富贵。

因此,能够舍弃利益和损失,坚持自己的医学道路的人并不多。

夫医者,志在救人,苟能医其所病,不问其贵贱贫富,亦不贵其所贵,贱其所贱,故天下莫不称其仁。

医生的志向在于救人,只要能够治愈病人的疾病,不问其身份地位和财富,也不看重他们看重的东西,轻视他们轻视的东西,因此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仁慈。

夫医者,能以一身之力,救死扶伤,去病除残,不求名利,不计得失,此其所以为大医也。

医生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垂危的人,治愈疾病,消除残疾,不追求名利,不计较得失,这就是他们成为大医的原因。

夫医者,不可不察于形容,不可不慎于言行,不可不慎于服药,不可不慎于所从事,不可不慎于所处,不可不慎于所交,不可不慎于所养。

医生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言行举止,服用药物,从事的工作,所处的环境,交往的人,以及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方面。

夫医者,不可不察于形容,不可不慎于言行,不可不慎于服药,不可不慎于所从事,不可不慎于所处,不可不慎于所交,不可不慎于所养。

医生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言行举止,服用药物,从事的工作,所处的环境,交往的人,以及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方面。

夫医者,不可不察于形容,不可不慎于言行,不可不慎于服药,不可不慎于所从事,不可不慎于所处,不可不慎于所交,不可不慎于所养。

医生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言行举止,服用药物,从事的工作,所处的环境,交往的人,以及自己的饮食起居等方面。

夫医者,不可不察于形容,不可不慎于言行,不可不慎于服药,不可不慎于所从事,不可不慎于所处,不可不慎于所交,不可不慎于所养。

中医文言文翻译白话版

中医文言文翻译白话版

夫医者,乃国之宝也。

古之圣人,皆以养生为本,故其道深奥,非一日之功。

是以,医者须博学多才,明理识病,方能济世救人。

然中医之道,尤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宗,考其源流,历久弥新。

【翻译白话版】医生啊,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古代的圣人,都将养生作为根本,因此他们的医道深不可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

所以,医生必须博学多才,明白道理,认识疾病,才能救世救人。

然而,中医的学问,特别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作为根本,追溯其起源和传承,历经久远,却更加新鲜。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人生而有疾,无不与阴阳失衡有关。

故医者,必先调其阴阳,使之归于平和,而后方可论及病之所在。

【翻译白话版】阴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世间万物的总纲。

人生而有疾病,无不与阴阳失衡有关。

所以,医生必须首先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使之恢复到平和的状态,然后才能讨论疾病的具体位置。

【原文】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相生相克,循环不息。

脏腑者,心肝脾肺肾也,各司其职,相互协调。

经络者,如沟渠,通贯全身,运行气血。

故医者,当察其五行之盛衰,脏腑之强弱,经络之通塞,以定治法。

【翻译白话版】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克制,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职责,相互协调。

经络,如同沟渠,贯穿全身,运行气血。

因此,医生应当观察五行的盛衰,脏腑的强弱,经络的通畅与否,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原文】夫脉者,血气之宗也。

诊脉者,察其阴阳之盛衰,脏腑之虚实,经络之通塞,以断病之所在。

故脉诊,为医之本,不可不精。

【翻译白话版】脉象,是血气的根本。

诊脉的人,通过观察脉象的阴阳盛衰,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通畅与否,来判断疾病的位置。

所以,脉诊是医生的基石,不可不精通。

【原文】夫药者,草木之精华也。

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各有其用。

故医者,必先明药性,而后方敢投药。

【翻译白话版】药物,是草木的精华。

药物有四气五味,有上升、下降、浮沉等特性,各有其用途。

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白话解

药性赋白话解(一)寒性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多种药物的天赋自然性能,此类最为寒凉。

本篇所列药物,基本上都属于寒性,所以开始作一个总的说明,指出下列药物都属于寒性的一类。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犀角味苦咸而气寒,性属阴而清降。

主要入心经,清心热、凉血的作用最强,治温热病邪入心经血分所致的高热神昏诂语及发斑,吐衄等症,最为适宜。

羚羊即羚羊角。

其性咸寒清降,主入肝经(兼入肺),清肝火、熄风、镇痉的作用最强,治高热引起的惊厥、惊痫、抽搐等症,疗效最好。

又能清泻肺热,以治因肺热而引起的心烦发热等症。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既指出了这二味药作用上的特点,又说出了它们的区别。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泽泻味甘淡而气寒,淡能渗利,寒能清热,故能泻肾经之火,利膀胱之湿,通利小便。

对湿热内蕴、小便不通,热淋水肿之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赋曰“利水通淋”。

至于“补阴不足”这句话,不应把它当作“补阴”作用来理解,而可以作为清泻肾火来认识。

因肾火祛而真阴不受其耗,故曰“补阴不足”。

六味地黄丸方中用泽泻,其目的在于清泻肾火,而非补阴。

所以不应视为该药有补阴作用。

海藻味苦咸而性寒,咸可软坚、寒能清热,专于软坚消痰结。

为治痰凝气结而成的瘿瘤(俗称“大脖子”,属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的主药。

对于疝气和睾丸肿痛等症,也较常用。

此外,并有利水之功,用治脚气浮肿及水肿,亦有较好疗效。

反甘草,因而忌和甘草同用。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菊花性凉而清散,善清上焦和肝经风热。

“肝开窍于目”,“厥阴之脉上行头目”,风热伤肝、多致目疾、头痛、头晕。

本品清散肝经风热,故为要药。

凡肝阳上升,或内有风热而引起的目赤肿痛、视物昏暗及迎风流泪;或头脑掣痛之“头风”头痛之症,最有良效。

射干性味苦寒,能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喉痹不通、肺热咳嗽痰多等症。

对于喉闭(治咽喉肿痛、气阻、声闭)以及咳逆痰涎壅塞等症,最为适宜。

医话五则原文及翻译

医话五则原文及翻译

医话五则原文及翻译1、治疗不寐,有数张小妙方,寓交通阴阳,交通心肾之意,如交泰丸(黄连、肉桂),出自《韩氏医通》,半夏、夏枯草出自《冷庐医话》。

我随徐晓东老师门诊,他还用另一张小妙方羌活、鳖甲交通心肾,云出自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乃羌活鳖甲汤。

已故浙江名医蔡鑫培常用之,徐从蔡处学得,我又从徐处学得。

介绍这张方子是因为沈金鳌的老师与叶天士师出同门,哈哈。

2、有一次和徐老师聊天,聊到裘沛然先生,裘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得丁济万,章次公诸名医垂教,又勤于学医,看病看的很好,到裘60岁以后一般的病基本不看,看的都是疑难杂病,他基本上不再用方,经方、时方都不效,就是自己在凑方,杂凑成方,升降浮沉,出表入里,补泻兼施的药都有,以求通过“相反相激”,取得奇效。

所以孙思邈的方那么大,初学也觉得很古怪,但是仔细研究还是很有讲究的,孙兼通儒道佛,活了100多岁,不是一般的博学,魏征修《隋史》都要去请教孙一些事。

有兴趣者可读《岳美中医学文集》中,岳老用“耆婆万病丸治小腹膨胀证”一文,耆婆万病丸出自孙思邈《千金方》,这种方有其不可思议处。

3、读尤在泾《读医书随笔》讲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时觉得尤在泾还是蛮有想法的同志。

“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故补中益气多用参、芪、术、草,甘温益气,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药,味浓体重者,补阴益精,而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助之下降。

气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和滞气;气浮者多热,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热。

然六味之有苓、泽,犹补中之有升、柴也;补中之有陈皮,犹六味之有丹皮也。

其参、芪、归、术、甘草,犹地黄、茱萸、山药也。

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

”忆及读大学时,从好友崔启东处借的《名老中医之路》拜读年余,收获颇丰。

其中读到金寿山先生一篇时:金先生提及其请益程门雪先生时,程指点金读叶案,举一例如下:5、再介绍一张小妙方全瓜蒌、红花、甘草药仅三味,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灼热不可忍,有奇效。

注解伤寒论白话解

注解伤寒论白话解

注解伤寒论白话解伤寒论是我国古典医学所罕见的著作,由张仲景于两千多年前著作而成。

伤寒论是从观察病人的病症及导致病症的病原(病毒、细菌等)的原理出发,以特定的分类方法和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根据治病的内涵和病症特征,将内热、外热、痰热、干热、风热等为六种热,内寒、外寒、痰湿、肝肾虚、阴虚等为五种寒。

认为伤寒主要是由热寒互燥、五行六证混杂导致的,不同的混杂情况,有的会导致内热袭肺而形成伤寒,有的会导致外寒袭肾而形成伤寒;当五行六证混杂的病毒或细菌进入人体时,会产生调节体内平衡的过程,以强机体的能力抵抗病原的攻击;但如果病毒或细菌侵入过多,导致机体免疫力减弱,由于病原体大量侵入而形成伤寒。

根据伤寒论,医治伤寒要先进行“知形”和“知精”从而进行“知下”。

“知形”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来辨别患者病理及病情;“知精”是指在检查患者病情后,结合运用汗、寒、热、泻、痰涎、利尿、补虚固本等治疗手段,来进一步观察患者的病变的敏感性和治疗的敏感性,从而进行诊断判断;“知精”概括了病变的范围、特征及治疗的方向,即病有特殊性和一般性,治疗应根据病的本质。

“知下”是具体的治疗手段,通过“知形”和“知精”对机体功能失调的病因进行识别,从而实施有效治疗,控制病情、归本、化病;治疗手段要依据病因、六脏七腑之津液运行异常、六淫虚实等特征来进行治疗,采取适当温凉、宣肺、通利、补和等办法散表调脾;如果除内调外,有外攻的情况,则以平寒凉下、补益血液平虚、滋补脾气、宣肺消痰、散表调脾等步骤,全面治疗伤寒。

按照伤寒论,临床观察和治疗伤寒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通过精力收集病情、特征及其变化,来认清病理;二是根据病原体所引起的病机及其表现来确定病因;三是运用汗、寒、热、泻、痰涎、利尿、补虚固本等治疗手段,来辨清π,把握术式,以治疗伤寒。

总之,诊断和治疗伤寒,是始终紧密结合的。

通过分析伤寒与人体病理及诊断治疗手段的关系,我们可以更详细的了解伤寒,也可以使伤寒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古今名医方论

古今名医方论
[卷一]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症。若气血虚而变见诸症,勿论其病其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陈皮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桂心远志上十二味,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柯韵伯曰∶古人治气虚以四君,治血虚以四物,气血俱虚者以八珍,更加黄、肉桂,名十无故加陈治者,之主而温之品流于四
[卷一]归脾汤
五、吴氏作《医方考》,其意未尝不欲以立方本源,开后学之蒙也。究乃拘证论方,譬多疏与方用,方之命名之。
六、僭评方论,非取文章。故所批阅,必于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质证同志。人有共目一、兹选不本以数年心目,遍搜古今名医经论,删纂其要,定为《古今名医汇粹》八卷。
卷一
[卷一]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黄人参云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半夏(三钱)茯苓(三钱)陈皮(三钱,去白)甘草(一钱)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李士材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半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
吴鹤皋曰∶渴而喜饮者易之,不能饮水,虽渴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所谓湿极而兼砂二痰之
[卷一]黄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不足。
黄胶饴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上七味,水煎服。
喻氏曰∶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难为力矣。《内经》于针药所莫制者,调以甘药复其贵立令人令建之热善为又曰∶伤寒有小建中一法,治二三日心悸而烦,以其人中气馁弱,不能送邪外出,故用饴糖表虚胸中阴也汤,之后惠先《金
[卷一]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外台》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医方集解》(全本)

《医方集解》(全本)

《医方集解》(全本)自序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夫仁为心性之学,尚不可以无方,况于百家众艺,可以无方而能善此乎。

诸艺之中,医为尤重,以其为人之司命,而圣人之所以必慎者也。

窃尝思之,凡病必有症,症者,证也,有斯病必形斯候者也。

证必有脉,脉者,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所由分也。

有与证相符者,有与证不相符者,必参验之,而后可施治者也,察脉辨证,而方立焉。

方者,一定不可易之名。

有是病者,必主是药,非可移游彼此,用之为尝试者也。

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不可计殚,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围。

盖前人作法后人因焉,创始者难为力,后起者易为功,取古人已验之成规而斟酌用之,为效不既易乎。

然于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无己慨仲景之书后人罕识,爰取《伤寒论》而训诂之,诠证方,析微不度考》家之所见不或曰∶善师者不陈,得鱼者忘筌,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何以方为。

余曰∶般不弃规矩,而神取是康熙壬戍岁阳月休宁庵汪昂题于延禧堂凡例一古今方书,至为繁多。

然于方前第注治某病某病,而未尝发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经某络病之希矣惠后良法历年及后兹仿言,一《医方考》因病分门,病分二十门,方凡七百首。

然每证不过数方,嫌于方少,一方而二三百不穷一本集所载,皆中正和平、诸书所共取、人世所常用之方,即间有一二厉剂,亦攻坚泻热所又一古人立方,分两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

后世无前人之朗无宜一仲景《伤寒论》,前人印定眼目,自成无己而外,鲜所发明。

陶节庵虽着《伤寒六书》,不也间一仲景伤寒诸方,为古今方书之祖,故注释尤加详悉,观者幸勿以其繁而厌之。

一正方之后,系以附方,一则篇章省约,一则便于披寻,且以示前人用药加减之法也。

一时丁衰晚,洞垣窥脏之技,世不再睹,而村间市井,稍能诵《药性》、读《回春》者,辄备要原因手,高一医书浩瀚,泛览为难,岐黄之家,尚艰博涉;文墨之士,奚暇旁通。

若非篇章简要,词理会见闻不多,集中采用,不满数十家;又恐注释大繁,观者易倦,其中篇章漫衍,不能尽录者,不得不稍为删节,非敢轻肆,以限于尺幅也。

『古文经典』医学源流论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古文经典』医学源流论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古文经典』医学源流论原文及白话文阅读医学源流论朝代:清朝|作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是清代徐大椿编撰的医学论文集。

共收集评论文章九十九篇。

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

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

医学源流论全文阅读•卷上·经络脏腑•元气存亡论•躯壳经络脏腑论•表里上下论•阴阳升降论•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肾藏精论•一脏一腑先绝论•君火相火论•卷上·脉•诊脉决死生论•症脉轻重论•脉症与病相反论•卷上·病•中风论•臌膈论•寒热虚实真假论•内伤外感论•病情传变论•病同人异论•病症不同论•病同因别论•亡阴亡阳论•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卒死论•病有鬼神论•肾虚非阴症论•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胎产论•病有不必服药论•卷上·方药•方药离合论•古方加减论•方剂古今论•单方论•禁方论•古今方剂大小论•药误不即死论•药石性同用异论•劫剂论•制药论•人参论•用药如用兵论•执方治病论•汤药不足尽病论•本草古今论•药性专长论•煎药法论•服药法论•医必备药论•乩方论•热药误人最烈论•薄贴论•貌似古方欺人论•卷下·治法•司天运气论•医道通治道论•五方异治论•病随国运论•针灸失传论•水病针法论•出奇制病论•治病缓急论•治病分合论•发汗不用燥药论•病不可轻汗论•伤风难治论•攻补寒热同用论•临病患问所便论•治病不必顾忌论•病深非浅药能治论•愈病有日期论•治人必考其验否论•防微论•知病必先知症论•轻药愈病论•腹内痈论•围药论•卷下·书论•《难经》论•《伤寒论》论•《金匮》论•《脉经》论•《千金方》《外台》论•《活人书》论•《太素脉》论•妇科论•痘科论•附:种痘说•幼科论•疡科论•祝由科论•兽医论•卷下·古今•四大家论•医家论•医学渊源论•考试医学论•医非人人可学论•名医不可为论•邪说陷溺论•涉猎医书误人论•病家论•医者误人无罪论。

针灸大成四策白话译文

针灸大成四策白话译文

针灸大成四策白话译文摘自李鼎主编《针灸学释難》(一) 诸家得失策【原文】问:人之一身,犹之天地。

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2】;人身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3】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4】。

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

然针灸之技,昔之专门者,固各有方书【5】,若《素问》、《针灸图》【6】、《千金方》、《外台秘要》,与夫补泻、灸刺诸法,以示来世矣【7】。

其果何者而为之原欤?亦岂无得失去取于其间欤【8】?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9】!【语译】问题:人的全身就好象那天地。

天地间的“气”不可能经常顺利,必须有赖于人们的制约作用;人身的“气”也不可能经常平和,必须有赖于调养的方法。

因为人们的生病既然各有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不可能是一个样,所以药和针灸都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呵!可是针灸的技术,过去的专门家早已有各种医学著作,如《素问》、《针灸图》、《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那补泻、灸刺等多种方法传给后人的了,到底那些是它的本源呢?这中间是否也有得失、去取可谈呢?各位生员是这方面的名家(是以这方面著称的),请详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吧!【原文】对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夫人之身,亦阴阳而已矣【1】。

阴阳者,造化之枢纽,人类之根柢也【2】。

惟阴阳得其理,则气和,气和则形亦以之和矣【3】。

如其拂而戾焉,则赞助、调摄之功,自不容已矣【4】。

否则,在造化不能为天地立心,而化工以之而息;在夫人不能为生民立命,而何以臻寿考无疆之休哉【5】?此固圣人赞化育之一端也,而可以医家者流而小之耶【6】?【语译】答卷:天地间的原理不过阴阳而已;人们的一身也是阴阳而已。

阴阳是天地创造和变化的关键、纽带,是人类的根本。

只有阴阳协调了“气”才能和,“气”和了“形”也跟着就和了。

假如是违反了规律而出现逆乱情况,那末人们的协助和调理的工作,自然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

如果不是这样,对于自然界就不能给天地建立思维——弄清它的运行规律,那末运行变化的作用会因此出现障碍;对于人类也就不能给百姓建立命运——掌握自身的变化规律,那怎么能达到长寿无比的好境界呢?这本该就是圣人参赞天地、化育万物工作的一个方面,岂可以因为是医家一些人的事而小看它吗?【原文】愚尝观之《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1】。

方论三则罗美肾气丸原文及翻译

方论三则罗美肾气丸原文及翻译

方论三则罗美肾气丸原文及翻译
【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诠释】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上消者肺,中消者胃,下消者肾,分别所指脏腑而症状表现各异,本条属下消证,肾也。

肾藏精主水,职司二便,肾中阴阳的相对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液的代谢平衡,一旦阴伤及阳,阳损于阴,或阴阳两虚,摄纳失职而小便反多,津伤口渴而频于思饮,出现饮一溲一,肾气丸主之。

阴中求阳,滋水生津,以除消渴。

下消一证,并非仅见男子,女子亦可,故不必责于“男子”二字。

【治法】补肾求阳,摄纳水津。

【方药,方论,新用】肾气丸(见于《金匮》虚劳病篇脉证并治第六)。

【经方新用】
魏某,女,患尿崩症。

口渴暴饮,日饮量10公升,随喝随尿,小便清白如水。

尿检:尿比重低,腰酸乏力,口干少津,肌肉消瘦,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迟而弱。

辨证:肾气不足,精亏于内,丘脑功能低下,调节失衡;治法:补肾健脑,固摄精气,缩纳水液,减少排泄。

方主肾气丸加益智仁,沙苑子,覆盆子,补骨脂,紫河车,杜仲炭,黄芪等,服药十余剂痊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名医方论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其中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晋代张仲景创作的医学著作,内容包括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是中医临床方面的重要参考之一。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南北朝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中医学典籍,包括了临床常见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剂及其组成、病因病机等内容,是中医临床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千金方》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也被称为《儿科医书》,全书讲述了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是明代冯琦所著的药学著作,主要是对云南地区的植物、矿物、动物等天然药物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类,对中医药学尤其是中药资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以上是古代名医方论的简单介绍,这些医学经典对中医、药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今人深入研究中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