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腹痛(二)

脾胃系病证-腹痛(二)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西医中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临证要点】

1.腹痛可见于多种病证。腹痛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种证候表现,所以应注意查找原发病证。腹痛在内科疾病中,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吐泻交作,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常发生厥脱等变证;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腹泻之腹痛,伴有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次以上,大便稀溏甚至如水样;便秘之腹痛,伴有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至少三天以上排便一次。内科腹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无腹肌紧张、反跳痛等,无外伤史。外科腹痛多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可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反跳痛或腹部包块等。若小腹右侧疼痛,为肠痈。应注意体格检查及询问病史。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并询问月经史,以明确诊断。

2.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灵活辨治。虚实夹杂者临床见患者腹痛,畏寒怯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又见情志不畅、善太息、腹胀或两胁胀满等气滞证,或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嗳气频作等食积痛。寒热错杂者寒痛缠绵发作,日久郁而化热,临床见腹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形寒肢冷,又见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黄,心烦易怒,口干胁痛等热证。热痛日久不愈,也可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临床见腹痛势急迫,拒按,口渴,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又见腹痛,畏寒肢冷,大便清稀等寒证。对于虚实夹杂及寒热错杂证,应随病机兼夹变化,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灵活运用。

【名医经验】

对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黄宗文教授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原理,采用“益活清下”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显著。他认为,其关键在于“通”,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通里攻下,即所谓的“釜底抽薪”之法,相当于西医的“内引流”。急性期运用中药汤剂“柴芩承气汤”为基础方加减,实行中药“灌肠-胃管注入-口服”三步骤疗法模式,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此外,配合六合丹(生大黄、生黄柏、白及、乌梅、薄荷、白芷等)湿敷腹部及腰部。对于重度腹膜炎、重度肠麻痹,及早采用中药灌肠;中药汤剂胃管注入;静脉滴注参麦液益气养阴,丹参酮、血栓通或灯盏细辛活血化瘀,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肠道排空;另外可配合电针针刺双侧足三里、内关、中脘、合谷、上脘、天枢等,能解除平滑肌痉挛,特别是乳头肌痉挛,有利于胆汁和胰液的排泄,从而有利于胰腺功能的恢复。恢复期以六君子汤加金铃子散加丹参饮加减等健脾和胃、芳香化湿、活血化瘀;若假性囊肿形成,则活血散结力量加强;若脓肿形成,以手术为主,中药应加重清热解毒、托毒排脓的力量,如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等。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胃痛 ·胃痛的概念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 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诊断要点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 ·胃痛的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胃痛的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 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 ·胃痛的辨证论治(1/2)

·胃痛的辨证论治(2/2) ·胃痛的转归 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 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化肝煎合保和丸 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 C.香苏散合良附丸 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应首选: A.藿朴夏苓汤 B.理中汤 C.小建中汤 D.黄芪建中汤 E.香苏散合良附丸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脾胃系病证-腹痛(二)

脾胃系病证-腹痛(二)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西医中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临证要点】 1.腹痛可见于多种病证。腹痛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种证候表现,所以应注意查找原发病证。腹痛在内科疾病中,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霍乱之腹痛,吐泻交作,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常发生厥脱等变证;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腹泻之腹痛,伴有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次以上,大便稀溏甚至如水样;便秘之腹痛,伴有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至少三天以上排便一次。内科腹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无腹肌紧张、反跳痛等,无外伤史。外科腹痛多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可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反跳痛或腹部包块等。若小腹右侧疼痛,为肠痈。应注意体格检查及询问病史。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并询问月经史,以明确诊断。 2.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灵活辨治。虚实夹杂者临床见患者腹痛,畏寒怯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又见情志不畅、善太息、腹胀或两胁胀满等气滞证,或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嗳气频作等食积痛。寒热错杂者寒痛缠绵发作,日久郁而化热,临床见腹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形寒肢冷,又见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黄,心烦易怒,口干胁痛等热证。热痛日久不愈,也可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临床见腹痛势急迫,拒按,口渴,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又见腹痛,畏寒肢冷,大便清稀等寒证。对于虚实夹杂及寒热错杂证,应随病机兼夹变化,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灵活运用。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 胃痛腹痛 痞满泄泻 呕吐痢疾 噎膈便秘 呃逆 脾胃病证 胃痛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2.辨在气在血 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胃脘灼痛,喜冷恶热。 2.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有气滞、气虚之分。 气滞——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定义 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历史沿革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2.《金贵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证候及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附子粳米汤;寒邪攻冲——大建中汤。 3.《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 4.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5.王清任、唐容川提出血瘀病机,治疗以理气活血为主。 范围 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 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 暑热 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 湿热壅滞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 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腹痛 3.情志失调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 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不振

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 5.气滞血瘀 跌仆外伤,腹部术后→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脏腑经络失养,气血运行无力,不荣则痛 2.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并 与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经及冲、任、带脉密切相关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 上述经脉均循行于腹部。 这些脏腑经络如有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均可引起脏腑气机不利,邪气阻滞于腹中,经脉运行不畅,脏腑经络失养,而致腹痛。 3.病理因素有六端——寒、热、虚、实、气、血,且六者之间常相互联 系或相兼为病 寒客日久→郁热内结寒热错杂 气滞→血瘀虚实并见 4.转归预后 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厥脱证 湿热蕴结于肠胃,蛔虫内扰 术后气滞血瘀→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积聚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 急性腹痛——并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 慢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 2.特点:饮食、情志、受凉。涉及肠胃——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漓,尿道酌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史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一般状况: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症状。 二、相关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感染 2.血、尿淀粉酶:增高——急慢性胰腺炎 3.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透,B超,腹部X线(全消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明确病变部位、性质 4.腹部CT:排除妇科、外科疾病以及腹部占位性病变 5.胃肠道压力测定:有助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诊断。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如《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如《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指的是胃脘痛。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 1.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 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第一节鹅口疮 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称“雪口”。 二、发病特点:多见于初生儿,小婴儿。 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 三、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 外治法 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调和外涂3次/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 1—2次。病变广泛者:制霉菌素局部涂抹 10 ~ 20 万 U/ml ,每日 2 ~ 3 次。) 2、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一岁以内,每次3g,一岁以上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第二节口疮 概念: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风热乘脾

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 +脾胃积热(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表证(伙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凉膈散 外治法:冰硼散(口疮鹅口疮) 吴朱萸(口疮鹅口疮) 第三节呕吐 证治分类 1、伤食吐—呕吐酸臭,吐后觉舒。 2、胃热吐—食入即吐,吐物热臭。 3、虚寒吐—食后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物清冷。 4、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暖气频频。 5、虚火呕吐—呕吐反复,时作干呕。 第四节腹痛 一、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再发性腹痛)(良性复发性腹痛) (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 (2)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 (3)无(全身症状):发热、呕吐、咳喘、尿急痛等。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第五节小儿腹泻 脱水的性质

脾胃系病证——2.腹痛

脾胃系病证——2.腹痛 脾胃系病证之腹痛 一、概述 腹痛是指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的病证。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脐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下为小腹,属肾、大小肠、膀胱、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胆。腹痛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灵枢·五邪篇》亦云:“邪在脾胃…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西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痉挛、胃下垂、不完全肠梗阻、肠系膜腹膜病变、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等疾病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中医学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有关。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其病理因素有寒凝、火郁、血瘀、气滞、食积。病理性质为寒、热、虚、实。中医根据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二、辩证分型 (一)寒邪内阻证 腹痛急起,剧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温痛减,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治以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方用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二)湿热积滞证 腹部疼痛,拒按,烦渴喜冷饮,恶心呕吐,潮热汗出,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治以通腑泄热,行气导滞。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三)饮食积滞证 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气频作,恶心呕吐,痛而欲泻,泻后痛减,可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多有伤食史。治以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方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四)肝郁气滞证 腹部满胀不适,痛无定处,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五)瘀血阻滞证 腹部痛势较剧,如锥如刺,,腹内或有结块,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活络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 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 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 第二节痞满 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 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

脾胃系病证-痢疾(二)

脾胃系病证-痢疾(二)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治法方药】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热痢初起,兼见表证者,用荆防败毒散;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则用葛根芩连汤。若暴痢致脱,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暗,尿少,脉微欲绝者,应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等。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用温脾汤加减;若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宜加四神丸;如久痢脱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下痢时作,大便稀溏,心中烦热,饥不欲食,四肢不温,证属寒热错杂者,可用乌梅丸加减。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痢疾的临床辨证以辨湿热和气血为主,治疗初起以祛邪为主。熊继柏教授辨治痢疾指出关键有两点:一辨湿热。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意思是说痢疾为感受湿热疫毒所致,凡痢下赤多白少者为热胜湿,痢下赤少白多者为湿胜热,当然还要参合舌脉予以确诊。二分气血。唐容川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中医内科学,也是实践技能的第一站,占据40分之多,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实践技能要想过关,中医内科学还有后面要介绍的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必须要烂熟于心,全盘掌握。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临床道路上看病开方必不可少的利器、法宝,若想游刃有余,必须披荆斩棘。 对于实践技能第一站来说,辩病辩证尤为重要,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辩病辩证准确则治法可以顺藤摸瓜,推导而出。 接下来就是代表方剂了,这是第二个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代表方剂错误,后面的分也都没有了。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践技能第一站的40分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一、胃痛 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及素体脾胃虚弱。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证: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湿热中阻证:清中汤加减 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加减 二、呕吐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等。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辨证论治 实证 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加减 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加减 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食滞内停证:保和丸加减 虚证 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加减 ♥我总结为“两犯两内” 三、腹痛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 1.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内外皆寒,治疗宜用( )(2007年第55题) A.乌头桂枝汤 B.桂枝汤 C.通脉四逆汤 D.济川煎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内外皆寒之腹痛治宜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表里兼顾,故选A。桂枝汤只解表寒,通脉四逆汤只祛里寒。 2.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治疗宜用( )(2006年第71;1995年第65题) A.理中汤 B.通脉四逆汤 C.暖肝煎 D.桂附地黄丸E.乌头桂枝汤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乃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治当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故选B。 3.一老叟于沐浴时,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紧,治宜选用( )(2005年第64;2001年第64;1994年第68题) A.乌头桂枝汤 B.附子理中丸 C.附子粳米汤 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 正确答案:E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故少腹拘急冷痛是由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当暖肝散寒,方用暖肝煎,故选E。乌头桂枝汤用于内外皆寒之腹痛,附子理中丸用于阴寒腹痛,附子粳米汤用于寒邪上逆之腹痛,通脉四逆汤用于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4.患者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舌苔白,脉沉紧。治疗宜选

( )(2004年第54题:2000年第60题) A.乌头桂枝汤 B.金匮肾气丸 C.附子粳米汤 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是寒邪上逆所致,当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故选C。 5.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其病理为( )(1991年第52题) A.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 B.肾阳不足,寒邪内侵 C.脾阳不振,寒邪内侵 D.寒邪内侵,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病因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会出现上述症状,故选A。(参考五版教材) 6.泄泻的治疗原则是( )(2008年第67题) A.健脾燥湿 B.运脾化湿 C.补脾祛湿 D.理脾利湿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泄泻的治疗原则,属于识记型考题。、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发病关键,故当运脾化湿,故选B。运脾包括健脾、补脾、理脾;化湿包括燥湿、祛湿、利湿。 7.患者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日情志不遂则腹痛腹泻,舌淡红,脉弦。治疗宦首选( )(2006年第69题) A.四七汤 B.痛泻要方 C.逍遥散 D.滋水清肝饮E.乌梅丸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泄泻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情志不遂,横逆侮脾致腹痛泄泻,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脉弦均为肝气乘脾之象,当以痛泻要方扶肝抑脾,故选B。四七汤、逍遥散、滋水清肝饮无止泻之功,乌梅丸适用于寒热错杂之泄泻。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二、病机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脾胃湿热证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单选题]1.鹅口疮的发病,可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变在 A.心肝 B.心肾 C.肝肾 D.心脾 E.(江南博哥)肺脾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鹅口疮的发病,可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变在心脾,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掌握“脾系病证-鹅口疮”知识点。[单选题]4.治疗鹅口疮虚火上浮证的首选方剂是 A.益黄散 B.知柏地黄丸 C.六味地黄丸 D.沙参麦冬汤 E.养胃增液汤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鹅口疮虚火上浮证 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掌握“脾系病证-鹅口疮”知识点。 [单选题]5.积滞的病变脏腑主要在 A.胃、小肠 B.胃、大肠 C.脾、小肠 D.脾、大肠 E.脾、胃 正确答案:E 参考解析:积滞常由喂养不当,伤及脾胃,或脾胃虚损,复伤乳食所致,其病变脏腑在脾胃。掌握“脾系病证-积滞”知识点。 [单选题]6.治疗积滞乳食内积证的首选方是 A.健脾丸 B.七味白术散 C.枳实导滞丸 D.肥儿丸或疳积散

E.消乳丸或保和丸 正确答案:E 参考解析:积滞乳食内积证 证候: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代表方剂:乳积者,选消乳丸;食积者,选保和丸。掌握“脾系病证-积滞”知识点。 [单选题]7.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心脾两虚证,应首选方剂是 A.归脾汤 B.六君子汤 C.左归丸 D.右归丸 E.四物汤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心脾两虚证 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唇淡甲白,发黄稀疏,时有头晕目眩,心悸心慌,夜寐欠安,语声不振甚至低微,气短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红,脉细弱,指纹淡红。 治法:补脾养心,益气生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掌握“脾系病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知识点。 [单选题]8.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 A.健脾益气,滋生化源 B.健运脾胃,益气养血 C.补血养心,益气生血 D.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E.培补脾肾,化生气血 正确答案:E 参考解析:由于本病以虚证为主,因此,补其不足、培其脾肾、化生气血是治疗本病的原则。掌握“脾系病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知识点。 [单选题]9.感染诸虫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是 A.蛔虫 B.蛲虫 C.绦虫 D.钩虫 E.姜片虫 正确答案:D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作者xxxx ------------------------------------------日期xxxx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概述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 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 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 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二、脾胃的病理特征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 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 →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 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 四、治疗要点 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 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 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3.注意整体治疗 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 肝郁克脾——疏肝扶脾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

中医内科学 腹痛概述

腹痛概述 一、概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沿革 (一)《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病名,并提出由寒热邪气引起。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二)《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对“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附子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三)《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详细表述。 “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四)《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类,并提出对不同腹痛的鉴别。 《仁斋直指方》对腹痛分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等,并对不同腹痛提出鉴别,“气血、痰水、食积、风冷诸症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 (五)《医学发明》强调“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李氏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谓“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六)《古今医鉴》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 (七)《血证论》从血瘀治疗。 清代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药治之”;并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三、讨论范围 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内科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证辨治。凡外科、妇科疾病及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于中医“腹痛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 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1)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 (2)疼痛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尔有关; (3)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 (4)疼痛并非伪装(如诈病); (5)症状不满足其他能解释疼痛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腹痛时轻时重,痛引两胁,胀满窜痛,后重窘迫,症状与情绪明显相关,得嗳气矢气则舒。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腹部胀满疼痛,胸闷不舒,口苦,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或色黄而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肝郁脾虚证:腹部或胁肋胀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或便溏不爽,肠鸣失气。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4.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重,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金佛止痛丸、四磨汤口服液、沉香舒气丸、木香顺气丸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厚朴、川连、石菖蒲、法半夏、香豉(炒)、焦山栀、芦根、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腹可安片、肠胃康等。 3.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夏、炙甘草、元胡等。 中成药:逍遥丸等。 4.中虚脏寒证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小建中汤加减。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等。 中成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推荐选穴:上巨虚(双)、足三里(双)。肝郁气滞证加肝俞、太冲、行间;中虚脏寒证加脾俞、气海、关元;脾胃湿热证加天枢、曲尺。 2.腹针疗法 取穴:气海、关元、天枢(双侧)。针刺顺序:(1)中脘;(2)下脘;(3)气海;(4)关元;(5)枢(双侧)。虚寒型加神阙温灸。 3.灸法或艾箱灸 取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神阙,配脾俞、大肠俞、肝俞、肾俞、关元、公孙。适用中虚脏寒患者。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手法常用摩、揉法等。 (四)其他疗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练习题:脾胃病证-胃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练习题:脾胃病证-胃痛 一、A1 1、胃痛与腹痛的主要鉴别要点是 A、疼痛的病因 B、疼痛的部位 C、疼痛的病程 D、疼痛的时间 E、疼痛的性质 2、与胃痛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A、肝、脾、胆 B、肝、脾、胃 C、肝、脾、肾 D、肺、脾、胃 E、肺、肝、胃 3、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腹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 A、疼痛的部位 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 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 4、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

A、气虚 B、气怯 C、气陷 D、气滞 E、气逆 5、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 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 6、胃痛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肝肾 B、肝脾 C、胆肾 D、脾肾 E、心肺 7、胃痛的治疗,主要是 A、调肝理气止痛 B、调肝和胃止痛 C、理气和胃止痛 D、调理脾胃止痛

E、调肝理脾止痛 8、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 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 二、A2 1、患者,男性,31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应首选 A、藿朴夏苓汤 B、桂枝汤 C、小建中汤 D、黄芪建中汤 E、良附丸 2、患者,男,18岁。昨日饱餐后出现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治疗应首选 A、保和丸 B、失笑散 C、逍遥散 D、金铃子散合小柴胡汤 E、良附丸

3、男性,29岁,近3天因生气后出现胃脘胀痛,攻窜不定,嗳气频作,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治宜选用 A、逍遥散 B、化肝煎 C、柴胡疏肝散 D、大柴胡汤 E、以上均不是 4、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治宜选用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藿香正气丸 D、半夏泻心汤 E、保和丸 5、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消痞丸 D、小陷胸汤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二)

3、寒热错杂痞 多为胃热脾寒相互错杂于中焦胃脘所致。临床特点:胃脘疼痛或腹痛,不敢食凉,大便稀溏,不能食补。舌红苔黄,或舌苔黄白相间。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加减。(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热痛,黄连汤用于腹痛,胃痛剧烈的可加良附丸) 半夏泻心汤使用技巧:1、寒热错杂表现(上火又恶食凉)2、胃脘不适或嘈杂(痞、满、痛)3、大便溏泄(一日一次或数次不等)4、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1)病例:张某某,女39岁,北京大兴人,2011年7月13日初诊:胃痛一年余,每日疼痛。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恶食凉,口干口苦,食欲差。舌黄,脉沉滑。处方:法半夏10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木香10g,砂仁10g,霍苏梗各10g,焦三仙各10g。7剂,水煎服。2011年8月3日二诊:服上方期间胃痛一次,为食粘玉米所发,口干苦,小腿凉,背酸痛。舌薄黄,脉弦细。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3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7剂。2011年8月10日三诊:本周胃未痛,食欲可,大便日一行,口苦消,仍口干,上方去厚朴,加白术10g,7剂。2011年9月21日四诊:述胃痛一直未发,大便非常规律。转治手脚发凉。 黄连汤:黄连10g,干姜10g,半夏10-15g,桂枝10g,党参10g,炙甘草3-6g,大枣4g。 治腹痛为主。主治:上热下寒(胃中有热、腹中有寒)之胃脘痛,或伴呕吐,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黄连汤是治疗腹痛、胃痛的良方,但前提是寒热错杂型的,表现为上热下寒,如腹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敢食凉,食则疼痛加重并大便溏稀,可伴口舌生疮,口干口苦,反酸嘈杂,舌苔黄。本方目前多用于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