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和M2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不想饿死的人类也只好无奈地吃下一些。

世界各国,都只能设定一个“限量标准”。

不超过那个标准,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

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

这也就是那10万只可怜的火鸡被害的原因。

或许会有敏感的读者想到:既然那些花生被污染了,那么它们榨的油呢?1966年,就有一篇科学论文探索过这个问题。

研究者找了一批严重发霉的花生,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已经超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用ppb为单位,1ppb相当于1吨粮食中含有1毫克。

中国的现行标准是花生中不超过20ppb,而那批花生中的含量是5500ppb,无异于毒药了。

作者用有机溶剂浸取的方法来得到油,发现油中的B1含量是120ppb,虽然比原料中要低得多,但仍然大大高于安全标准。

花生饼中的含量则高达11000ppb,如果拿去喂动物,动物就只能追随那批可怜的火鸡了。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HMT)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它是由黄曲霉菌属中的一种真菌产生的。

这种菌属中有几十种黄曲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双孢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HMT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害,它会引起急性和长期疾病、免疫抑制和癌症等问题。

因此,对黄曲霉毒素进行监测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C24H20O6。

主要作用对象为哺乳动物,因为它们对该毒素的毒性更高。

一旦摄入HMT,它会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分布到丰富脂肪的组织中(如大脑、肝、脾、肾和心脏)。

HMT有很强的生物持久性,这意味着它有可能在组织中长期存留。

在生物体内,HMT会形成不稳定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以被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代谢产物会在体内积累,并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检测HMT的方法有许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光谱法HMT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喷雾-质谱法(HPLC-ESI-MS/MS)或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来检测。

这些方法使用的检测样本包括食品、饲料、动物组织和尿液等。

2.细胞毒性法HMT的致细胞毒性测试(MTT法或NTC法)可以用于检测该毒素的存在。

这些方法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肝细胞进行测试,并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来评估样本中毒素的含量。

3.免疫学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可以用于检测食品、饲料和血清样品中的HMT含量。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来精确地测量HMT。

总结通过对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监测HMT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环境和饮食污染问题已成为一种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以了解这些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并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以减少对健康的威胁。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发现历史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黄曲霉毒素B1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发展史1960年,英国发现有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以前没见过的病,被称为“火鸡X病”,再后来鸭子也被波及。

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饲料。

这些可怜的火鸡和鸭子吃的是花生饼。

花生饼是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残渣,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禽畜饲料。

科学家们很快从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

它被命名为“aflatoxin ”,就是全国人民在蒙牛的努力下学会的又一个科学名词——“黄曲霉毒素”。

自那以后,黄曲霉毒素就获得了科学家们的特别关照,对它的研究可能是所有的真菌毒素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目前发现的黄曲霉素有十几种。

蒙牛介绍给公众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出现在各种奶中。

M就是“奶”的意思。

它还有一个兄弟M2。

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

毒性最强的排行“B1”,B表示蓝色,因为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

除了亲兄弟B2之外,它还有堂兄弟G1和G2,因为在紫外光下发射黄绿色荧光而得名。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生成因素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生成因素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生成因素作者:来源:《食品界》2017年第04期黄曲霉毒素(AFB)是一种由若干真菌,例如隶属于曲霉菌属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次生型代谢型产物。

AFB1的发现与分离主要归因于1960年代,在英国发生一起神秘的数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该事件给当地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时人们还不能正确的认识黄曲霉毒素,只能暂时将其称为“火鸡X病”。

后来调查发现,当时火鸡和其他农场动物的大规模死亡,其起因是与一种从巴西进口的发霉花生粕有关。

霉变的花生粕被添加进了动物饲料从而导致了动物的患病与死亡。

该可疑因子能被氯仿抽提出来,同样在1961年,人们发现了其与黄曲霉菌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1962年,科学家提议,使用Aspergillus(曲霉菌属)的首字母合并flavus(黄色的)的前三个字母,将其命名为aflatoxin(黄曲霉毒素)。

自从黄曲霉毒素被发现以来,它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消极影响便是个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

黄曲霉毒素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气候炎热而又潮湿的地区,这种气候可以极大的促进真菌的生长和产毒。

同时,落后的农业生产、错误的贮藏方式和匮乏的运输与经销,均是导致毒素污染和诱发相应疾病的主因。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通过消化道的直接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是间接地食用先前吞食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的动物。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1962年,荷兰科学家们分离纯化出了黄曲霉毒素的晶体,并将其分为B型和G型。

随后,Asao等进一步的将B型分为B1和B2型,并描绘出它们各自的独特化学结构特征。

经过几代科学家的研究探明,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相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其基本结构为1个二呋喃环和1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组成。

前者属于基本毒性结构,而后者与致癌性有关。

目前已分离鉴定出黄曲霉毒素的20余种异构体。

其中最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 B1(AFB1)、黄曲霉毒素B2 (AFB2)、黄曲霉毒素 M1 (AFM1)、黄曲霉毒素 M2(AFM2)等(见图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中的黄曲霉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中的黄曲霉毒素

第12期(总第517期) 2020年12月农产品加工Farm Products ProcessingNo.12Dec.文章编号:1671-9646(2020)12a-0054-0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中的黄曲霉毒素李单单,贺金涛(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服务中心,河南漯河462000)摘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柱后光化学衍生检测枸杞中黄曲霉毒素B[,B?,G1,G2的含量。

样品以体积分数为70%的甲醇水溶液提取,经免疫亲和柱净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后光化学衍生法检测样品含量。

结果表明,在该色谱条件下4种黄曲霉毒素的标曲线性R2均大于0.9999,回收率89.1%~98.8%,黄曲霉毒素B〔,B?,G】,G?的检出限分别为0.03,0.01,0.03,0.01|±g/kg;黄曲霉毒素B】,B:,Gi,G:的定量限分别为0.10,0.03,0.10,0.03^g/kg o 该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高、结果可靠,适用于枸杞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枸杞;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中图分类号:TS207.5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ki.1671-9646(X).2020.12.016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in Lycium barbarum by HPLCLI Dandan,HE Jintao(He'nan Designated Meat Import Port,Luohe Inspection Area Service Center,Luohe,He'nan462000,China) Abstract:To establish a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B2,G1,G2in Lycium barbarum L.The sample was extracted with70%methanol solution,purified by immunoaffinity column,and detected by HPLC with post column photo­chemical derivatization.Under the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the standard curve linear R2of the four aflatoxins were all greater than0.9999,and the recoveries were89.1%~98.8%.The detection limits of aflatoxins B1,B2,G1and G2were0.03,0.01,0.03and0.01|Jig/kg,respectively.The limits of quantification of aflatoxins B1,B2,G1and G2were0.10,0.03,0.10and0.03w g/kg,respectively.The method was simple,with high recovery and reliable results.It was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aflatoxin in Lycium barbarum.Keywords:Aflatoxin;Lycium barbarum;HPLC;post column derivatization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咲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分子式
毒性极强 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 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 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 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 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 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 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 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不能将其破坏, 裂解温度为280℃。在水中溶解度较 低,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如氯 仿和甲醇中,但不溶于乙醚、石油 醚及乙烷。
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危害均与黄 曲霉毒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关.黄曲霉毒 素分子中的双呋喃环结构是产生毒性的重 要结构.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的细胞毒作 用是干扰信息RNA和DNA的合成,进而干 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动物全身性损害 (Nibbelink,1988).黄光琪等(1993)研 究指出黄曲霉毒素B1能与tRNA结合形成 加成物,黄曲霉毒素-tRNA加成物能抑制 tRNA与某些氨基酸结合的活性对蛋白质生 物合成中的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 精氨酸和甘氨酸与tRNA的结合均有不同的 抑制作用,从而在翻译水平上干扰了蛋白 质生物合成影响细胞代谢..
黄曲霉毒素毒性比砒霜大68倍 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毒性比 砒霜大68倍,仅次于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 的。据悉,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 肝脏组织有 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 中以黄曲霉毒素B1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 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 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 粮油及制品种检出率更高。”一名相关人员介绍说
黄曲霉毒素
。。。。。。。。。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 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 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 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 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 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55)20
【摘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s parasiticus)等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是饲料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近年来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成为研究热点,对黄曲霉毒素的特性、脱毒方式尤其是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和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5页(P5172-5176)
【作者】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6
【相关文献】
1.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J], 孙玲玉;柴同杰
2.黄曲霉毒素危害、检测方法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J], 马志科;昝林森
3.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J], 张玲玲;杨彩梅;张旭;刘金松;曾新福
4.浑浊红球菌PD630对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J], 阴佳璐; 唐语谦; 任杰; 杨继国
5.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J], 王宁;马秋刚;张建云;胡新旭;计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曲霉真菌DNA提取方法考察及产毒菌株的鉴别

黄曲霉真菌DNA提取方法考察及产毒菌株的鉴别

752018.08基础研究<<下转76页黄曲霉真菌DNA 提取方法考察及产毒菌株的鉴别雷果平 王 福 杨楸楠 陈仕伟南充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摘 要】目的:探索一种黄曲霉DNA 快速提取、产毒菌株快速鉴别的检测方法。

方法:首次比较考察了CTAB 法、试剂盒法与改良碱裂解法对黄曲霉菌株DNA 提取的优缺点,并采用特异性PCR 对黄曲霉菌株进行产毒阴阳性鉴别。

结果:改良碱裂解法可在10min 内提取黄曲霉DNA,黄曲霉产毒菌株特异性PCR 结果显阳性,其他菌株显阴性。

结论:改良碱裂解法可快速提取黄曲霉DNA,特异性PCR 可对黄曲霉产毒菌株进行快速分子鉴定。

【关键词】黄曲霉;DNA 提取;产毒菌株;鉴定The DNA extraction of Apergillus flsvus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toxigenic strainsLei Guoping,Wang Fu,Yang Qiunan,Chen Shiwei(Food and Drug Testing Center of Nangchong,Nanchong,637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rapid method to extract DNA of Apergillus flsvu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oxigenic strains. Metho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ree methods, CTAB, kit and modified alkaline lysis, were compared for the DNA extraction of Aspergillus flavusd and the strains of aflatoxin were identified by specific PCR. Results: The DNA extraction of Apergillus flsvus can be done in 10min by improved alkaline lysis, and the specific PCR was positive of the stardard strain, and other isolate strains were negative.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alkaline lysis method can rapidly extract the DNA of Aspergillus flavus, and the specific PCR can be used for rapi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oxigenic strains.Keyword:Apergillus flsvus ;DNA extraction;Toxigenic strains;Identification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腐生型好氧真菌,其次级代谢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种强致癌性剧毒物质,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4):645-647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文·献·综·述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孙玲玉,柴同杰*(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与动物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38)THE REASERCH PROGRESS OF THE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SUN Ling-yu,CHAI Tong-jie*(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yersity,Tai,an271038,China)Key words:Aflatoxin;food and feed;degradation of aflatoxin;microorganism摘要:黄曲霉毒素B1具有强毒性、强致畸性和强致突变性,是危害最大的真菌毒素之一。

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饲料等严重危害消费者和动物的健康,给相关行业和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存在种种应用缺陷,目前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成为安全、高效且环保的方法而备受关注。

本文就国内外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作一综述,同时对生物降解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食品与饲料;生物降解;微生物中图分类号:S8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24(2012)04-0645-0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全世界谷物供应25%受真菌毒素污染而不能食用,其中受黄曲霉毒素污染最为严重。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的危害、检测及去毒方法

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的危害、检测及去毒方法

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的危害、检测及去毒方法王晓晓;王宝维;王鑫;逄淑梅;孙超【摘要】黄曲霉毒素(AF)是由某些真菌产毒菌株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对大多数动物都有强烈的毒性作用,主要是改变饲料的适口性,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繁殖机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本文主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的危害以及薄层色谱(TLC)检测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法、酶联免疫(ELISA)检测法和放射免疫(RIA)检测法等检测方法,并对黄曲霉毒素的去毒方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饲料》【年(卷),期】2011(000)013【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检测;生物降解【作者】王晓晓;王宝维;王鑫;逄淑梅;孙超【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优质水禽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优质水禽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优质水禽研究所;青岛康大分析检测有限公司;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3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是由某些存在于粮食和饲料上的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是最常见的一类真菌毒素,它具有很强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强的毒性(李敏等,2008;谭清华,2008)。

黄曲霉多生长在含水量高的作物中,如:玉米、稻谷、棉籽粕、豆类等,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潘耀荣,2008;蔡双双,2007)。

目前,饲料中AF的污染现象普遍存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史莹华,2007)。

AF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目前已发现有20种之多,已确定结构的有黄曲霉毒素 B1(AFB1)、黄曲霉毒素 B2(AFB2)、黄曲霉毒素M1(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马志科,2009)。

1 对畜禽的危害1.1 对实质器官的损害在AF中,已知毒性大小的排列顺序为AFB1>AFM11>AFG1>AFB2>AFG,AFB1是已知最强的经口致癌物质,以损坏动物肝脏为主要特征。

构巢曲霉基因组研究

构巢曲霉基因组研究

FA,改变功能注释
ED,实验确定
EP,表达模式


丝状真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因此研 究真菌的次级代谢也就成为对基因簇研究的而一个拓展。基 因测序的最新进展表明真菌基因组拥有远远多于在实验室常 规条件下表达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这些沉默的基因簇对 我们研究其次生代谢物来说是个巨大挑战,然而我们已经使 用了很多方法来尝试激活它们。丝状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 很有效的化合物,从这些致命的毒素中分离出的抗生素具有 潜在的抗癌作用。丝状真菌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史上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比如抗生素有青霉素,免疫抑制剂有环孢菌素, 抗真菌剂有灰黄霉素和棘白菌素,降血脂药有洛伐他丁都来 源于丝状真菌。许多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常规实验 条件下容易获得,并且已经获得了药物开发专利。
2-ethyl-4,6-dihydroxy-3,5-dimethylbenzaldehyde 2-乙基-4,6-二羟基-3,5-二甲基苯 Ferricrocin 铁菌素:抗革兰氏阳性菌抗生素 (2Z,4Z)-4,6-Dimethylocta-2,4-dienoic acid (2Z,4Z)-4,6-二甲基辛-2,4-二烯酸 Penicillin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 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norsolorinic acid 降散盘衣酸 Terrequinone A:是由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分泌的具有抗 癌活性的二级代谢产物,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Aspyridone A, B:利培酮,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特别 是对阳性及阴性症状及其伴发的情感症状(如焦虑、抑郁等)有较好 的疗效。

基因本体( Gene Ontology ,GO):是一个在生物信息学 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本体。它是一个词汇表,具有树形结构, 可以电脑操作和动态搜索。 GO 涉及的基因和基因产物词汇 分为三大类,涵盖生物学的三个方面: ① 细胞组件(Cellular Component):指基因产物位于何种细 胞器或基因产物组中(如糙面内质网、核糖体、蛋白酶体 等),即基因产物在什么地方起作用。 ② 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描述在个体分子生物 学水平上的活性。如催化活性或结合活性。 ③ 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tocess):指由分子功能有序地 组成的,具有多个步骤的一个过程。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的研究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的研究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的研究一、内容综述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和致畸性。

由于其广泛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开发有效的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和危害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一类具有高度毒性和致癌性的代谢产物,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

这些真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植物和坚果等食品物料中,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食品链中,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尤其是玉米、小麦、大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花生、核桃等坚果和油料作物。

饲料、油脂和乳制品等也可能成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途径。

人类通过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可能出现中毒、肝脏损伤、癌症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B族黄曲霉毒素(如BBG1和G的毒性最强,致突变、致癌风险也最高。

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肝脏损伤、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时还可导致肝癌。

儿童由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对黄曲霉毒素的耐受能力较低,因此更容易受到侵害。

2. 黄曲霉毒素生物去除方法的重要性黄曲霉毒素(AFB)是一种由特定真菌产生的生物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这类毒素存在于众多食物及饲料中,如花生、大米、玉米等,使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AFB具有很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虽然有效,但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同时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

开发高效、环保、安全的生物去除方法迫在眉睫。

生物去除方法利用微生物、植物或酶等生物活性成分,通过降解、吸附或中和等方式,从食品或饲料中去除AFB。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及代谢转换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及代谢转换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及代谢转换的研究进展熊江林;周华林;丁斌鹰;刘建新【摘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是真菌产生的有机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毒性,广泛存在于饲料原料和各类饲料之中.本文综述了AFs的产生条件、合成途径以及AFB1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旨为黄曲霉毒素的防控和动物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合成途径;代谢转化;研究进展【作者】熊江林;周华林;丁斌鹰;刘建新【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23;浙江大学奶业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襄阳市动物医学工程技术中心,湖北襄阳441100;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23;浙江大学奶业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6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名称源于该毒素的主要生产真菌-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有关AFs的最早报道是在1960年,英国东南部地区农场给火鸡饲喂巴西和非洲生产的花生粕后,导致10万只火鸡突然死亡。

最初因病因不明,该病被命名为火鸡"X"病,后来被证实为黄曲霉菌产生的AFs严重污染饲料所致[1]。

50多年来,人们广泛开展了AFs的生成、代谢、毒性和防控技术研究。

AFs的CAS号1402-68-2,是一组结构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其基本结构为1个二呋喃环和1个氧杂萘邻酮 (香豆素)组成,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而后者与致癌有关。

自然界中至少存在14 种不同类型的AFs,主要有AFB1、AFB2、AFG1和AFG2等。

其中,AFB1在体内可羟化生成AFM1[2],AFM1可见于动物的肉、蛋、奶、肾脏和肝脏等动物产品及内脏之中。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介绍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介绍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介绍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

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

AFT目前已发现20余种。

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

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

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种捡出率更高。

主要的几种检验检疫方法:1,薄层层析法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在黄曲霉毒素研究方面应用最广的分离技术.自1990年,它被列为AOAC(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gricultural Chemists)标准方法,该方法同时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黄曲霉毒素的功能.2,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LiquidChromatography,LC)与薄层层析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二者互相补充.通常用TLC进行前期的条件设定,选择适宜的分离条件后,再用LC进行黄曲霉毒素的定量测定.3,免疫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具有高度专一性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设计的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分析方法,也是最常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这类方法通常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adioimmunoassay,RIA),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of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层析法(Immunoaflinity Column Assay,ICA).它们均可以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定量测定.(1) 免疫亲和柱-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免疫亲和术-HPLC法免疫亲和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虽然都可达到速简便效果,但酶联免疫吸附法仅能检测单一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含量,而且易出现假阳性结果,难以控制.免疫亲和柱法(包括荧光光度法和HPLC法)却能达到既定量准确又快速简便的要求.免疫亲和柱的使用可以避免传统TLC和HPLC的缺点,同时免疫亲和柱与TLC和HPLC法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计法是以单克隆免疫亲和柱为分离手段,用荧光计,紫外灯作为检测工具的快速分析方法.它克服了TLC和HPLC法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剧毒的真菌毒素作为标定标准物和在样品预处理过程中使用多种有毒,异味的有机溶剂,毒害操作人员和污染环境的缺点.同时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计法分析速度快,一个样品只需10-15min,比传统方法快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仪器设备轻便容易携带,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直接读出测试结果,可以在小型实验或现场使用.可以进行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的测定,检测限可达到1ug/kg,达到黄曲霉毒素标准限量值以下测定范围为1-300ug/kg.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比传统的HPLC法更加安全,可靠,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它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技术,可以特效性地将黄曲霉毒素或其他真菌毒素分离出来,分离效率和回收率高.分析原理试样中的黄曲霉毒素用一定比例的甲醇/水提取液经过过滤,稀释后,用免疫亲和柱净化,以甲醇将亲和柱上的黄曲霉毒素淋洗下来,在淋洗液中加入溴溶液衍生,以提高测定灵敏度,然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也可以将甲醇-黄曲霉毒素淋洗液的一部分注入HPLC中,对黄曲霉毒素B1,B2,G1,B2分别进行定量分析.免疫亲和柱是用大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固化在水不溶性的载体上,然后装柱而成.该方法的测定范围0-300ug/kg.(2) 酶联免疫吸附法:1996年,Nakane建立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的测定技术.由于该方法简便,敏感,特异,可作为多种抗原或抗体的测定,20世纪70年代后期,该方法引入真菌毒素的检测中,下面介绍的是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间接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原理:将已知抗原吸附在固态载体表面,洗除末吸附抗原,加入一定量抗体与待测样品(含有抗原)提取液的混合液,竞争培养后,在固相载体表面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除多余抗体成分,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球蛋白的第二抗体结合物,与吸附在固体表面的抗原抗体结合物相结合,再加入酶底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底物发生降解反应,产生有色物质,通过酶标检测仪测出酶底物的降解量,从而推知被测样品中的抗原量.(3) 微柱筛选法可以用来半定量测定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总量.原理:样品提取液中的黄曲霉毒素被微柱管风硅镁型吸附层吸附后,在波长365nm紫外光灯下显示蓝紫色荧光环,其荧光强度与黄曲霉毒素在一定的光密度范围内成正比例关系.若硅镁型吸附剂层未出现蓝紫色荧光,则样品为阴性(方法灵敏度为5-10ug/kg).由于在微柱上不能分离黄曲霉毒素B1,B2,G1,G2,所以测得结果为总的黄曲霉毒素含量.(4) 一步式黄曲霉毒素检测金标试纸法一步式黄曲霉毒素检测金标试纸法是利用单克隆抗体而设计的固相免疫分析法.由此产生的一步式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试纸可在5-10分钟完成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定性测定.借助黄曲霉毒素标准样品,这种方法能估算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非常适用于现场测试和进行大量样品的初选.一步式黄曲霉毒素检测金标试纸法是利用单克隆抗体而设计的固相免疫分析法.由此产生的一步式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试纸可在5-10分钟完成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定性测定.借助黄曲霉毒素标准样品,这种方法能估算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非常适用于现场测试和进行大量样品的初选.检测方法分析薄膜层析法和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检测机构都在使用的方法,由于其检测周期长,程序复杂,所需试剂繁多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检测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创建了不少快速,简便,特异,敏感,低耗且适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而且以金标试纸为代表的这些方法已经被先进国家所广泛使用,引进和消化这些先进的方法是我们检测领域的当务之急.免疫亲和柱法优点很多,但由于检测费用过高,而无法普及.而一步式黄曲霉毒素检测金标试纸法似乎更适用于我国,值得推广.。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由真菌属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产生的一类带有香豆素和双呋喃环的毒性代产物。

已经鉴定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常见的主要有AFB1, AFB2, AFG1和AFG2(构造见图1),在污染的农产品和食物中最常见的是AFB1。

另外,AFB1的代产物黄曲霉毒素M1也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类黄曲霉毒素,但黄曲霉毒素M1通常存在于动物组织和体液中〔如牛奶和尿液〕。

图1 四种黄曲霉毒素的构造式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黄曲霉毒素易溶于乙腈、甲醇、氯仿、二甲基亚砜有机溶剂,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正己烷等[1]。

黄曲霉毒素在酸性条件下比拟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可以破坏黄曲霉毒素的酯环,生成易溶于水的香豆素盐而失去毒性。

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在100℃下,20h也不被破坏,只有在268℃以上的高温下才裂解,故一般的烹调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没有任何影响[2]。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花生、玉米、小麦、大米等农产品中,尤其是在开展中地区,在高热高湿环境下由于贮存方式不当,这些农产品容易累积黄曲霉毒素。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93年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I类致癌物,其中AFB1是被公认的到目前为止致癌力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在体主要分布在肝脏,人体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容易患肝癌[3]。

最短在24周就可以出现肝脏坏死、癌变、结肠癌、胃癌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同时,黄曲霉毒素对其他多种组织器官也能造成严重损害,如肾脏,黄曲霉毒素的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作用己被证实[4]。

AF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三聚氰胺的416倍。

此外,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是二甲基业硝胺的70倍,苯并芘〔BHC〕的10000倍[5-6]。

3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每年世界上约有25%的食物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特别是花生、坚果、香料和谷物更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格木内生真菌烟曲霉的代谢产物

格木内生真菌烟曲霉的代谢产物

格木内生真菌烟曲霉的代谢产物采用GPY培养基对格木内生真菌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菌株进行培养发酵,发酵产物经冻融处理后分离得到菌液与菌丝体。

菌丝体经乙醇提取后,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根据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选择菌体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

运用硅胶色谱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采用波谱学方法从中分离鉴定了5个二酮哌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cyclo-(R-Pro-R-Phe)(1),cyclo-(trans-4-OH-D-Pro-D-Phe)(2),cyclo-(R-Tyr-S-Ile)(3),cyclo-(R-Phe-S-Ile)(4),cyclo-(R-Val-S-Tyr)(5)。

标签:格木;内生真菌;烟曲霉;二酮哌嗪内生真菌的研究日益成为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研究表明[1-2],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碱类、甾体类、萜类、苯并吡喃和苯并呋喃类、香豆素和异香豆素类、醌类、黄酮类、酚和酚酸类、内酯类、脂肪族化合物、氨基酸和肽类等,其药理活性广泛,主要表现为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杀虫、抗结核、抗氧化等作用。

格木Erthrophleum fordii Oliver为豆科格木属植物,是我国传统草药。

本课题组从格木中分离得到一系列内生真菌,采用MTT法筛选结果表明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Fresen.的代谢产物对多种肿瘤细胞(人结肠癌细胞,人肝癌细胞,人肺癌细胞和人卵巢癌细胞等)均具有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5.91,4.86,4.64,6.04,5.67 mg·L-1。

因此,选择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

1材料采集健康的格木E. fordii作为分离内生真菌的材料,从中分离得到的1种内生真菌,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蒋先芝研究员鉴定为烟曲霉A. fumigatus。

治疗黄曲霉素中毒的药物[发明专利]

治疗黄曲霉素中毒的药物[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26C N 103655794A (21)申请号 201210321315.7(22)申请日 2012.08.31A61K 36/736(2006.01)A61P 39/02(2006.01)(71)申请人武汉蜀泰科技有限公司地址430034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古田南区407栋3楼(72)发明人简晓红(74)专利代理机构武汉金堂专利事务所 42212代理人叶家森(54)发明名称治疗黄曲霉素中毒的药物(57)摘要一种治疗黄曲霉素中毒的药物,原料组分重量百分比为生山楂20-25、黄芪10-15、白术(炒)5-15、乌梅7-15、五味子5-10、甘草3。

按常规方法进行煎煮,制成汤剂或冲剂,用于治疗动物黄曲霉素中毒。

其优点是:对治疗黄曲霉素中毒具有确切的疗效和显著的效果,临床应用广泛,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3655794 A1/1页1. 一种治疗黄曲霉素中毒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组分重量百分比为生山楂20-25、黄芪10-15、白术(炒)5-15、乌梅7-15、五味子5-10、甘草3。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黄曲霉素中毒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按常规方法进行煎煮,制成汤剂或冲剂,用于治疗动物黄曲霉素中毒。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655794 A治疗黄曲霉素中毒的药物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黄曲霉素中毒的药物制剂,具体的说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药复方制剂,用于治疗动物黄曲霉素中毒。

背景技术[0002]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黄曲霉毒素的提取、检测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提取、检测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提取、检测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李从虎;刘毅然;李肖纯;邢朝凤;王志勇;黄晓平【摘要】黄曲霉毒素是一类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主要损害机体的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对人类危害极大.该文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提取和检测方法,并综述了黄曲霉毒素的防治方法,为进一步加强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5(034)010【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黄曲霉毒素;检测;防治【作者】李从虎;刘毅然;李肖纯;邢朝凤;王志勇;黄晓平【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5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是一类具有高度氧化杂环的真菌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在霉变的食物(如坚果、花生、酱类等)中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1]。

这类真菌毒素自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已被确认为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的化合物,主要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等其他多种组织[2-4]。

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促进人类健康,世界各国和地区对黄曲霉毒素均制定了严格的限量和进出口标准。

欧盟规定在花生、干果等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2 ng/g,而黄曲霉毒素总量≤4 ng/g [5];我国规定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为5~20 ng/g[6]。

在我国,由于某些企业生产过程开放、原料多样且管理不善等,使得黄曲霉毒素污染仍难以完全杜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岳婧怡;汤强;程旺开;徐迪【摘要】为了研究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的次生代谢产物,利用硅胶、SephadexLH-20、反相、中压、高效液相制备等多种色谱方法从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lavus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1 H NMR、13 C NM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依次为:对羟基苯乙酸(1),对羟基苯乙醇(2),环(D)-脯氨酸-(L)-苯丙氨酸(3),Nb-乙酰基色胺(4),(E)-4-(4-hydroxyphenyl)but-3-en-2-one(5),N-isobutylacetamide(6),琥珀酸乙酯(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9(047)007【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Aspergillusflavus;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作者】岳婧怡;汤强;程旺开;徐迪【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内生真菌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的特殊环境中,植物以其内真生菌的组织、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内环境,而内生真菌以宿主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外环境,两者之间互相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寄主协同进化,在演化过程中两者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决定了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具有促生抗逆(抗干旱、抗病虫害等)以及有效成分合成积累的独特生物学特性。

此外,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活性成分,特别是还发现许多新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被证明具有明显的抗癌、抗菌、抗氧化等活性[1-4],这对今后从自然界中寻找更加丰富多样的生物活性母体先导化合物开辟新的途径。

本实验选取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flavus,旨在探索发现结构新颖,生物活性较好的先导母体化合物,进一步从内生真菌中寻找新颖生物活性高的先导母体化合物,扩大天然产物探索途径奠定基础。

本研究采用经典次生代谢产物分离法,从菌株发酵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酸(1),对羟基苯乙醇(2),环(d)-脯氨酸-(l)-苯丙氨酸(3),Nb-乙酰基色胺(4),(E)-4-(4-hydroxyphenyl)but-3-en-2-one(5),N-isobutylacetamide(6),琥珀酸乙酯(7),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改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1 仪器和材料质谱由VG AutoSpec-3000质谱仪测定;核磁共振由Bruker AM-400、DRX 500测定和AVANCE Ⅲ-600、AVANCE800核磁仪测定;分析型HPLC为Agilent 1100;制备型HPLC为Agilent 1260;MPLC为BÜCHI中压制备;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硅胶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Sephadex LH-20为GE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提取分离将Aspergillus flavus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浸膏3.7 g,经中压色谱以甲醇-水(20:80~90:10,V/V)梯度洗脱得到5个组分(A-E)。

组分B经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1:1洗脱,再经Sephadex LH-20柱甲醇洗脱纯化,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CH3CN/H2O, 10:90 → 25:75,25 min)制备得化合物1(4.7 mg)和化合物2(15.5 mg)。

组分C经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丙酮2:1洗脱,再经Sephadex LH-20柱甲醇洗脱纯化,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CH3CN/H2O, 15:85→35:65,25 min)制备得化合物3(1.9 mg)、化合物4(1.4 mg)、化合物5(3.6 mg)、化合物6(7.6 mg)和化合物7(7.7 mg)。

3 结构鉴定图1 化合物结构式1~7Fig.1 Structure of compounds 1~7化合物1:白色针状结晶,分子式C8H8O3,易溶甲醇。

ESI-MS:m/z 151[M-H]-; 1H-NMR (CD3OD, 600 MHz) δ: 7.10 (2H, d, J=8.4 Hz, H-2, H-6), 6.71 (2H, d, J=8.4 Hz, H-3, H-5), 3.40 (2H, s, H-7); 13C-NMR (CD3OD, 125 MHz) δ: 128.0 (C-1), 131.2 (C-2, C-6), 116.0 (C-3, C-5), 157.1 (C-4), 42.7 (C-7), 176.0 (C-8)。

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对羟基苯乙酸。

化合物2:白色粉末,分子式C8H10O2,易溶甲醇。

EI-MS:m/z 138[M]+ (45), 108 (20), 107 (100), 77 (22); 1H-NMR(CD3OD, 400 MHz) δ: 7.03 (2H, d,J=8.4 Hz, H-2, H-6), 6.70 (2H, d, J=8.4 Hz, H-3, H-5), 3.68 (2H, t, J=7.2 Hz,H-8), 2.71 (2H, t, J=7.2 Hz, H-7)。

文献[6]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对羟基苯乙醇。

化合物3:白色粉末,分子式C14H16N2O2,易溶于甲醇。

ESI-MS:m/z 267 [M+Na]+; 1H-NMR (CD3OD, 600 MHz) δ: 7.21~7.37 (5H, m, H-2′, 3′, 4′, 5′, 6′), 4.36 (1H, brs, H-8), 4.28 (1H, ddd, J=1.0, 4.8, 5.0 Hz, H-9), 4.05 (1H, ddd, J=1.7, 6.3, 10.8 Hz, H-6), 3.48~3.57 (1H, m, H-3a), 3.33~3.39 (1H, m, H-3b),3.18 (1H, dd, J=4.8, 15 Hz H-10b), 3.14 (1H, dd, J=5.0, 14.4 Hz, H-10a),2.01~2.13 (1H, m, H-5b), 1.76~1.86 (2H, m, H-4), 1.20~1.24 (1H, m, H-5a)。

文献[7-8]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环(d)-脯氨酸-(l)-苯丙氨酸。

化合物4:淡黄色油状物,分子式C12H14N2O,易溶于甲醇、丙酮,香草醛显紫红色。

ESI-MS: m/z 225[M+Na]+; 1H-NMR [(CD3)2CO, 400 MHz] δ: 7.57 (1H, d, J=7.8 Hz, H-4), 7.37 (1H, d, J=8.0 Hz, H-7), 7.15 (1H, s, H-2), 7.10 (1H, t, J=7.0 Hz, H-6), 7.02 (1H, t, J=7.1 Hz, H-5), 3.46 (2H, t, J=6.1 Hz, H-10),2.92 (1H, t, J=7.2 Hz, H-11), 1.84 (3H, s, CH3)。

文献[10]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Nb-乙酰基色胺。

化合物5:黄色粉末,分子式C10H10O,易溶于甲醇,香草醛显绿色。

ESI-MS: m/z 163 [M+H]+; 1H-NMR (CD3OD, 400 MHz) δ: 7.50 (2H, d, J=8.5 Hz, H-2’, 6’), 7.56 (1H, d, J=16.2 Hz, H-1), 6.78 (2H, d, J=8.5 Hz, H-3’, 5’),6.62 (1H, d, J=16.2 Hz, H-2), 2.33 (3H, s, CH3)。

文献[11]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E)-4-(4-hydroxyphenyl)but-3-en-2-one。

化合物6:无色油状物,分子式C6H13NO,易溶于甲醇。

1H-NMR (CD3OD, 400 MHz) δ: 2.98 (2H, d, J=6.8 Hz H-4), 1.93 (1H, s, H-1), 1.75 (1H, m, H-5), 0.91 (6H, d, J=6.8 Hz, H-6, H-7); 13C-NMR (CD3OD, 125 MHz) δ: 22.4 (C-1), 172.4 (C-2), 48.0 (C-4), 29.5 (C-5), 20.4 (C-6, 6’)。

文献[12]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N-Isobutylacetamide。

化合物7:分子式C8H14O4,白色粉末,易溶于甲醇。

1H-NMR (CD3OD, 400 MHz) δ: 4.13 (4H, q, J=7.2 Hz, H-1′, 1″), 2.56 (4H, s, H-2, 3), 1.24 (6H, t,J=7.2 Hz, H-2′, 2″); 13C-NMR (CD3OD 125 MHz) δ:174.4 (C-1, 4), 30.2 (C-2, 3), 60.6 (C-1′, 1″), 14.4 (C-2′, 2″)。

文献[13]报道一致,故确定其为琥珀酸乙酯。

图2 化合物1的1H-NMRFig.2 1H-NMR of compound 1图3 化合物1的13C-NMRFig.3 13C-NMR of compound 1图4 化合物1的质谱Fig.4 ESI-MS of compound 1图5 化合物2的1H-NMRFig.5 1H-NMR of compound 2图6 化合物2的质谱Fig.6 EI-MS of compound 2图7 化合物3的1H-NMRFig.7 1H-NMR of compound 3图8 化合物3的13C-NMRFig.8 13C-NMR of compound 3图9 化合物4的1H-NMRFig.9 1H-NMR of compound 4图10 化合物4的质谱Fig.10 ESI-MS of compound 4图11 化合物5的1H-NMRFig.11 1H-NMR of compound 5图12 化合物5的质谱Fig.12 ESI-MS of compound 5图13 化合物6和7的1H-NMRFig.13 1H-NMR of compound 6 and 7图14 化合物6和7的13C-NMRFig.14 13C-NMR of compound 6 and 74 结论开展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寻找新颖活性成分的热点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