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合集下载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论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价值

论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价值

论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价值作者:孙咏来源:《党政论坛》 2020年第4期孙咏[摘要]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山之作,也是新时代提升共产党人看家本领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实践论》;《矛盾论》;当代价值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亟待我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把握本质,澄清迷雾,做出正确的抉择,回应现实的挑战,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只有掌握“看家本领”,才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对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山之作,也是新时代提升共产党人看家本领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探讨《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在新时代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当代背景下对实践的重新定位和把握我们需要特别关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难题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传播对未来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带来的巨大挑战。

我们需要认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科学技术领域大发展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当代实践内涵和外延。

人类实践模式不只是一个国家民族自己的事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

不管时代如何风云变幻,我们都需要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工作路线,反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变种。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如工程计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

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

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

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甚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

许多时候,经过多次失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然而,正如前辈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

马原知识点 2021-2022-1

马原知识点 2021-2022-1

知识单元一导论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创立:1.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面对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课题,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无能为力。

4.时代课题吸引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人运动召唤着马克思和恩格斯。

两位胸怀伟大理想的年轻思想家以自觉的历史担当,迎接时代的挑战,成为新理论的创立者。

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发展:1.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二个新的历史阶段。

2.十月革命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试题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试题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试题*工勤技能人员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工人身份的人员,通过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考试,并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综合能力概括为四个方面: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2、方法能力;3、社会能力;4、自我人格完善能力。

*知识是指个人知道什么,是人类在从事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系统认识。

*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做什么,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练习而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能的操作系统。

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

*能力是指能够做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它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的特征是:1、相对广泛性;2、相对稳定性;3、潜伏性。

*职业能力测试是通过某些测试来预测从业人员的职业定位以及适合的职业类型,它属于一种倾向性的测试,又称之为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测试是指专门用于测查工勤技能岗位领域内的多种职位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根据这种可能性并以此作为工勤人员晋级迁生的依据。

*工勤技能岗位考试中所测验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测试、常识测试、能力测试和现代办公技术应用测试几个方面。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测试可分为:基本常识测试、职业岗位基本能力测试、办公技术基本技能考核三大部分。

第一章政治常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世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世界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05-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05-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一些最基本的辨正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使学生懂得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辨正唯物主义真理观;辨证的思维方法等.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性质、实践的作用、认识的结构.教学难点:对实践范畴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采用自学导读、提示阅读、问题讨论等方法穿插其中.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必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工具的含义和特点.〔1〕、认识主体与其特点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如果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2〕、认识客体与其特点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认识的范围,实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认识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认识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改造对象,在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作为对象性而存在,但要进行认识,必须对客体进行观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观念上的认识.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同实践客体一样,认识客体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而且不同的社会实践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3〕、认识工具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与其网络等.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与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等.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的系统发生:1〕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程序,形成了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3〕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与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用,使人类认识在生物遗传之外又获得了独特的社会性文化遗传方式.〔如语言文字〕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手段和条件.3〕实践使认识发展的可能性不断转化为现实.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获取真理、指导实践.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实践将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3〕认识服从实践的需要,其正确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测和验证.三、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2、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1〕人对世界的根本掌握方式:实践方式、观念方式,二者关系.2〕认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再现,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的统一.1〕在主体中建构与客体具有异质同构关系的观念物.2〕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反映即信息的互相作用.4、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求中居于主导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1〕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2〕实践是基础,功利是动力,认识是主导.3〕认识的真理性是实践的有效性、评价的合理性的必要条件.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观念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以感官直接感触为特征的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认识.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征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客体的方式、程度不同.感性认识是在具有各种刺激信息的客体系统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它所记录的是人们观察到的事物的现象,是生动的直观,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感性认识的重要特征.理性认识则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不同.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反映形式.感觉是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感觉的综合,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能够反映客体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再现.从感觉到表象的依次发展,经历了从部分到全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一般本质特性和属性的概括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想形式,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判断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逻辑反映.推理是判断之间的联系,是从已知判断按照一定的规则推出未知判断的逻辑思维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任何概括、理论分析的必要前提.但由于这种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它的作用又是有限的.理性认识则不同,它是科学认识的根本任务,它可以使人们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获得自由.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把认识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就认识的程度、层次而言,如果从发生学意义上说,人类和个体认识的发生、进化,也的确经历了一个从感觉到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现实的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并列、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两种因素.我们的认识无论处于何种水平,都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5、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1〕必须占有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和基础.2〕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条件.3〕充分利用各种非理性因素,大胆进行创造性联想,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途径.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通过这一飞跃,人们从认识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但光有这一次飞跃,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1〕这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前者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后者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第一次飞跃是准备,第二次飞跃是归宿.2〕这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康德:理性离开感性是空的,感性离开理性是盲的〕正确理论的指导是实践成功的必要条件.3〕这是认识真理的要求.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3、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确定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的目的和方式.3〕考虑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手段的制约.4〕理论必须为群众掌握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总过程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经验,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因为:1〕从认识的对象看,任何具体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其本质的暴露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2〕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受到自己实践范围、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思维能力、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与主观努力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因此,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要想取得比较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并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对于这一事物来说,认识是完成了.然而,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又没有完成,而且永远不可能完成.因为,任何过程,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和发展的,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是无限的.从空间上说,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无限的;从时间上说,事物过程之间的推移也是无穷无尽的.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无限深化的过程.3、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认识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这个统一是具体的,就是说统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说它是历史的,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要同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要求人们的认识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集中制原则的重要的哲学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化.我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与其检验标准一、真理与其特性1、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是一元的;3〕真理没有阶级性;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内容客观;真理的符合绝对;真理的发展绝对.2〕相对真理的含义:在广度上有待扩展;在深度上有待深化;在人的认识本性上不能一次完成.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静态看,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从动态看,不断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4〕绝对真理不等于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最后真理.4、谬误的概念:认识与对象的不相符合.5、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是绝对的.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具体——抽象;发展——僵化;全面——片面.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相互比较、碰撞和斗争中,通过发现和识别谬误而认识真理,通过批判和扬弃谬误而发展真理.8、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方法论意义.三、检验真理的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因此检验标准必须同时与主观和客观相联系.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3〕正确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可以充当.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因而实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真理的检验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也必然不断得到发展.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思维的基本类型与其相互关系1、思维的基本类型思维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1〕逻辑思维.包括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认识主体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形成概念、判断、推理,从而再现客体本身的内在联系,达到对客体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过程.2〕形象思维.就是人脑凭借形象进行的思维.文学、艺术固然要靠形象思维,科学理论也要靠形象思维.3〕直觉思维.就是人们在长久思索的基础上,以高度简略、凝聚浓缩的方式在瞬间豁然洞察到问题底蕴的一种思维.之所以叫直觉,是说这种思维未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以"跳跃"的形式,在极短时间内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的基础."灵感"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酝酿积累的过程.巴斯德: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三种思维类型之间的关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类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概念,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直觉思维的"细胞"则概念和形象兼而有之.逻辑思维不能离开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同样,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也不能离开逻辑思维.举例.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是理解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到思维领域的辩证法.辩证法不仅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且存在并体现在人的思维活动、思维方法中.前者是客观辩证法,后者是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的认识论意义.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自觉运用到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就是辩证逻辑.因此,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是一致的.1〕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首先,认识论就是辩证法.由于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认识也必须服从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的科学.其次,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就其产生的根据和实际职能来说,本来就是关于认识的学说,而就其理论形态来说,,则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因此,离开辩证法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2〕辩证法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逻辑学作为概念的辩证法的学说,是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一般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和范畴,同时也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和范畴.辩证逻辑就是关于概念自身矛盾运动的学说,其原型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其次,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辩证法的范畴、规律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3〕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认识论所研究的内容,包含有逻辑学所研究的对象,逻辑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其次,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人们关于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以与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否则,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主客体的关系,达到真理性的认识.2、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许多个别、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出发,引出个别、特殊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是辩证思维的两种思维方法.它们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渗透、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作为演绎前提的一般性原则和结论总是从一系列个别、特殊中归纳而来的.另一方面,归纳又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如果没有演绎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集材料的活动;即使掌握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材料,也还需要有一般原理、原则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个别事实,使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靠性;而且,归纳所得出的结论需要靠演绎补充和修正.2〕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补充的.归纳中包含着演绎,演绎中也包含着归纳.3〕归纳和演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对个别事物诸方面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与其整体本质、规律加以揭示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将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抽象和具体抽象是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某些属性抽取出来进行深入研究,舍弃其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掌握其共同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扥思维方法.具体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含义,即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的表象认识.理性具体又叫思维具体,是人们通过对事物多方面规定的把握从而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整体.抽象与具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对立表现在,抽象只是对整体中一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的概括,思维具体则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同其它事物密切联系的发展的整体认识.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它们的互相依存和互相渗透.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行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具体运用〕5、逻辑的和历史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思维方法.历史的这一范畴,是指客观实在〔包括自然和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以与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的这一范畴,是指上述两方面的历史过程通过逻辑的方法在思维形式中的概括和再现.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历史的东西,在内容上具有生动、多样、丰富的特点;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历史的东西在过程上是迂回曲折、一去不复返的;逻辑的东西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状态.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有两种情况.一是思维的逻辑进程和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统一.这种统一,为逻辑范畴的排列次序和科学分类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二是逻辑的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统一.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即人类认识,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不太深刻的本质到比较深刻的本质的过程;而思维的逻辑,同样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是经过"修正"的统一.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为什么要实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怎样的?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7、试述辩证思维的几种主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考试时间:十一周周日晚(5.15)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2.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3.判断题(20题每题1分)4.问答题(4题每题6分)5.材料分析题(1题每题16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④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16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 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 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验证。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 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 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 果。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 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
现。 •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
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 展着的实践。
• 强化考点2:实践的基本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一.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6.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9.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10.唯物史观和科学剩余价值学说11.p291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13.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独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4.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16.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正误)17.“半截子”唯物主义:指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产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3)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产⽣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争⽇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5)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命性,它是⽆产阶级和⼴⼤⼈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命性和科学性是统⼀的。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政治⽴场、理论品质和最崇⾼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0-1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最鲜明的政治⽴场:致⼒于实现⽆产阶级和最⼴⼤⼈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丰富、⼈民精神境界极⼤提⾼、每个⼈⾃由⽽全⾯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章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2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性、何者是第⼆性的问题;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认识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 具备的条件是()。 A.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要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 C.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 自觉行动 BCDE
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概括,是思 维的细胞。
动物
判断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内容上是对 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
动物
大象是哺乳动物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推理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他是有已知的合乎 规律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综合再引出 新的判断的过程。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理性中渗透感性因素。如果说感觉无思维为 “盲”,那么思维无感觉则“空”。 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人 的思维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 感性的形式,符号 语言就其意义来说是一种抽象一种概括,而就其 形式来说是一种感性直观性的东西。
感性丰富的人和缺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的理解的深度是不 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 老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容是不一样 的。
“没有思维的感觉,只能是感知对象而不能理 解对象” ——费尔巴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在现实的、具体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 纯粹的理性认识,二者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织在在一起 的。 (1)感性中渗透着理性因素。这是人的感性与动物感性的区别。 a、人的感性是有理性因素参与的感性,人的需要、爱好、知识、 感情、价值观念等无不渗透并影响认的感性直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毛泽东《实践论》的主要观点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

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

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符合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古人学问无余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
社会政治 实践
科学文化 实践
解决人与自然 的矛盾
解决人与人 的矛盾
创造精神 文化产品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过程 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 识的运动 完成了?
两次飞跃
实践与认 识的运动 没完成?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含义:实践 认识 实践
主观-认识能力实践范围的限制
原因:
科技条件的限制
客观
判断
表象
推理
第七讲 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
(二)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 认识
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直接性
特点: 具体性 形象性 感觉
形式: 知 觉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

•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三 认识运动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感性认识
• 一 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 认识。 • 二 特点:直接性,形象性,表面性 • 三 形式:感觉,直觉,表象 • 四 缺点:缺点在于它只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 反映,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也是它必须上 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认识的辩证过程
•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充分地具体地体 现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列宁说::“从生动 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 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 的途径。”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认识过程是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 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的辩证运动过程。
特别鸣谢 “大白兔”公司的支持 以及 董莹莹•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只完成了一次循环 ,而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毛 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 也就是说认识运动过 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 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实践到认识由 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循环进行多次才能完成。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 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 才找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就是说上述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会无限的进行下去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化全面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PPT制作:董莹莹,陈佳康 资料搜集:仲夏,戚正旭,许明明,王靖雯 演讲:董莹莹,戚正旭,仲夏

辩证法

辩证法

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的。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

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是: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4.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6.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2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他们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3.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1.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2.应用: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立足现实需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略、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读毛泽东的《实践论》

读毛泽东的《实践论》

读毛泽东的《实践论》作者:阮青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02期《实践论》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紧紧抓住实践和认识这一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系统阐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具体分析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科学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的认识论的根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

在这段革命历史进程中,革命道路艰难而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而在诸多经验教训中,最根本的是能否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具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找到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法,这是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可是,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无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动辄搬用“国际指示”借以吓人。

王明就是这种教条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还存在着经验主义倾向。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曾经使中国革命遭受极大损失。

因此,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哲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清算党内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以便提高全党同志和广大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帮助大家掌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而为迎接和指导抗日战争的伟大斗争,并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把这些思考写成《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并于1937年7~8月为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