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4.脱水性质的判断(见下表)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
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小儿迁延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儿腹泻的病死率 已明显下降( 5 以下小 儿腹泻病死率为 泻病 ,其中半数是死于迁延性腹泻。孟加拉、印度 、尼泊尔 我国 岁
6 0 ,L 01%; .9 年死亡率为 05o) .1 。为进一步降低小儿腹泻病死率 , 3 .%~5 . %d J腹泻死亡病例与迁延性 腹泻有关。 /  ̄ 60 迁延性腹泻的问题 已引起 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 3诊断标准 ( WHO 给予了密切关注。18 年1月在 日内瓦召开了发展中国 ) 97 2 《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规定: 腹泻病程 2 ~2 周 个月 而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外有的把病程2 以上的腹泻病例统称为 周 迁延性腹泻, 也就是说其中包括 了慢性腹泻 。 家d,L ' 迁延性腹泻(es tn irh a的专题学术会议。本 称为迁延性腹泻 ; J p ri e tdar e) s 超过 2 个月称慢性腹泻( rncdare) c oi i ha。 h r 文结合国内外情况对迁延性腹泻( 包括慢性) 重点加以讨论。
于黏膜未能修复 ,不少患儿发生双糖酶( 尤其是乳糖酶) 缺乏 , 5 1西医治疗 . 对饮食 中的双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均 为双糖) 不能吸收 , 在 5 1 1液体疗法 脱水可使患儿体内水电解质发生紊乱 ,应 ..
肠内滞留形成高渗物质继续损伤肠黏膜; 迁延性腹泻时肠黏膜 及时发现脱水 并对脱水情 况进行评估 ,及时予以纠正。
113 免疫状 况 免疫功能低下易诱 发迁延性腹泻。首都儿 易耗伤气液 ,如治疗失当,可转成迁延性 与慢性。严重者出 ..
科研究所腹泻科研组观察 了2例迁延性腹泻患儿的免疫功能 , 现伤 阴、 9 伤阳或阴阳两伤等危重变证 , 甚至气脱液竭而死亡。 发现粪便Sg IA显著低于正常, n D 降低, D 增高 , D / D i fe 4 C C 4C 迁延不愈者 ,可引起营养不 良,影响生长发育或诱 发为疳症 降低。说 明体液免液 与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 。孟 加拉和秘鲁 ( 重度营养不 良) 。故4, 泄泻在临床上较成人为多见 ,其症 "L J
小儿腹泻原因分析
(三)病原侵袭肠粘膜的作用
病原可侵入肠粘膜固有层,引起充血、 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溃疡和渗出性炎症 病变,造成吸收不良,引起腹泻。侵入性大 肠杆菌肠炎主要累及结肠;空肠弯曲菌肠炎 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耶尔森菌肠炎主要 病变在回肠;细菌性痢疾累及结肠及回肠末 端;伤寒与副伤寒主要侵入小肠;阿米巴痢 疾主要侵袭盲肠。
chloride diarrhea CCD) 12) 肠吸收不良性腹泻 13) 脂肪泻性腹泻 14) 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
(一)常规检查
1、血、尿、粪为最基本检查,在条件较差的基层医 院也应开展此常规检查。
1)血常规 根据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改变可以判断 有无贫血,根据白细胞及分类,我们可以初步判 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类型。
• (四)病毒致泻作用
另外肠道粘膜细胞受损,其细胞的双糖酶活性减少, 结果造成糖分解吸收障碍,不能完全水解的糖类 物质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渗 透压,使水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加重。另外,葡 萄糖和钠与绒毛内载体结合的偶联运转也发生了 障碍,造成大量的水样腹泻。
九、病理生理
(一)脂肪、蛋白质和糖代谢紊乱
病因诊断
②无条件者,可根据大便外观、性状及流行季节估 计最可能的病原,此时统称为急性肠炎。流行性 腹泻水样便,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小儿尤其是2岁以下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 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 (ETEC)肠炎可能性大,特殊情况下要考虑霍乱。 如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 应考虑细菌性痢疾、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 弯曲菌肠炎或沙氏菌肠炎等。
(四)病毒致泻作用
病毒颗粒侵入小肠上部可累及全部小肠甚至结 肠,使绒毛细胞受损,小肠绒毛变短,微绒毛膨 胀、不规则,固有膜层有单核细胞浸润。电镜检 查在上皮细胞内可发现许多病毒颗粒受累的小肠 粘膜上皮细胞及微绒毛很快脱落,由于绒毛细胞 在破坏后修复功能不全,隐窝部立方上皮细胞 (分泌细胞)增多,向柱状上皮细胞移位,造成 水、电解质吸收减少,肠液分泌增多,导致腹泻。
腹泻病诊疗规范
腹泻病诊疗规范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的综合征,婴幼儿常见病因分类:①感染性腹泻,如痢疾、霍乱及其他感染性腹泻(肠炎);②非感染性腹泻:饮食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
【诊断】(一)大便性状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3.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正常或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可正常或增高。
(二)病程分类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病情分类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有些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四)临床诊断1.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等作出诊断。
2.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
3.水样便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要考虑霍乱。
4.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要考虑为细菌性痢疾;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
此外,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
(五)脱水的评估(见表1-3)。
表1-3 评估病人脱水状态1.望诊:一般状况良好*烦躁、易激惹*嗜睡或昏迷、软弱眼窝正常凹陷明显凹陷眼泪有少或无口舌湿润干燥非常干燥口喝饮水正常无口渴*口渴、想喝水*只能少量饮水或不能饮水2.触诊:皮肤弹性捏起后回缩快捏起后回缩慢(小于2秒)捏起后回缩很慢(大于2秒)3.诊断无脱水生征有些脱水:患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括1个*所示的症状或体征。
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10% 重度脱水:患者有两个以上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括1个*所示的症状或体征。
聚克治疗小儿慢性及迁延性腹泻100例分析
聚克治疗小儿慢性及迁延性腹泻100例分析章丽星(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东台,224200) 关键词:聚克;慢性及迁延性腹泻;小儿 中图分类号:R 72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6Ο0051Ο01 2004年1月~2008年1月作者试用聚克(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慢性及迁延性腹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月所收治的小儿慢性及迁延性腹泻100例,随机分成聚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0~3岁42例,4~6岁8例;病程2周~2个月33例,>2个月17例;低热4例,中度发热3例,无高热;大便次数<10次/d 24例,>10次/d 26例;呕吐16例;轻度脱水29例,中度脱水14例;电解质紊乱37例;营养不良42例。
对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0~3岁41例,4~6岁9例;病程2周~2个月34例,>2个月16例;低热3例,中度发热3例,无高热;大便次数<10次/d 26例,>10次/d 24例;呕吐14例;轻度脱水27例,中度脱水12例;电解质紊乱35例;营养不良38例。
诊断标准[1]: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2个月为慢性腹泻。
本组病例中,迁延性腹泻67例,慢性腹泻33例。
其中霉菌性腹泻7例,细菌性痢疾8例。
1.2 方法治疗组在给予助消化药物,多种B 族维生素,合理喂养,病因治疗,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的同时,给予聚克(复合乳酸菌胶囊,江苏美通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184)口服。
用量:0~6月,1/2粒/次,2次/d ;6个~1岁,1/2粒/次,3次/d;1~3岁,1粒/次,2次/d ;4~6岁,1粒/次,3次/d 。
5~7d 为1个疗程。
除依据粪检及培养结果,明确病原菌,给予相应抗生素外,其余病例一律不使用抗生素。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在我国,小儿腹泻病是居第2位的常见多发病。
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两类。
多发生在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每年有两次发病顶峰,夏季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病因◆(一)内在因素或易感因素1.小儿胃酸及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胃酸酸度低,杀菌才能较弱。
2.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易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小儿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才能低。
4.婴儿时期各系统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容易发生水和电介质紊乱及酸中毒。
5.对食物的不耐受,非常常见的。
也有先天性的酶缺乏,如一些孩子肠道缺乏一种乳糖酶,这个酶缺乏的时候也会导致腹泻。
6.要提醒的是,如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病症。
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二)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引起,病原体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1)病毒感染:病毒性腹泻中,有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感染。
以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顶峰多在秋冬季节,故又称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特别容易进犯近端小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与脱落。
绒毛上皮细胞的病变,使刷状缘外表的双糖酶活性减少,双糖不能水解为单糖,反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浸透压,渗入大量水分,导致浸透性腹泻的发生。
轮状病毒感染仅有肠绒毛破坏,故本病的粪便镜检阴性或仅有少量白细胞。
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病症。
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病症,病程5-7天,少数较长。
大便镜检一般无异常发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感染后1-3天取粪便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118例临床分析
[] 2 张清. 参苓 白术散 在 儿科 临床 的应 用体会. 中国 中医药信 息
杂 志 ,00,( )7 . 2 0 7 2 :0
有止 , 清浊各行其道 , 杜生湿 之源 , 化已成之湿 , 药力平和 , 温而不
燥 , 降调 和, 升 呕吐泻痢 自然 可愈 。 神阙穴位于腹部中央 , 系血脉之蒂 , 为精 、 、 、 往来之枢 神 气 血 要, 内通 五脏而 系于 肾, 与脾 、 肾关 系最为密切 , 胃、 且边 于十二经 脉, 为经络 之总枢 。现代 医学 认为 , 脐下腹膜 具有 丰富 的神 经末 梢及毛细血管网 , 且无脂 肪组织 , 屏障功 能较薄 弱 , 敏感 度较 高。 笔者采用温 中散 寒、 芳香华 湿 、 补气健 脾进 行外 治 , 到益脾 助 达 运 , 中止泻功效 。 和 总之 , 慢性腹泻治疗 困难 , 临床治疗 中能充分进行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 应用 中医药达 到益 气健 脾、 湿止 泻功 效 , 渗 应用 安全 可
采取 口服妈咪爱 、 思密达 , 连续应 用 1 。 0d 显效: 大便 成形 , 2次/d 食 欲好 , 1~ , 面色
养物质吸收不 良, 营养不 良, 免疫功能低下等 。以大便性状 ( 花 蛋 样、 水样 、 稀烂 ) 改变或大便量增加 或大 便次数增 加为主 要特征 。 大便检查 : 多正 常或少 量 白细胞 或脂 肪球 , 未分 离 出轮 状病 毒 。
≠ 医 药 ≯ 。 一 ≯ 7 ≯ 多 ≯ 。 量 ≯
≯ - 。 |i 。:l .l .。 ≯ 参 曩 ≯ 。 ≯ 。 l . ≯ 1 。 ≯≤ _
参 考 文 献
参苓 白术散为主方 , 参苓 白术散 出 自《 太平 惠 民和剂局 方》 主治 ,
《小儿腹泻》
整理课件
6、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 ➢可引起淋巴结肿大,故可产生肠系膜淋巴
便腹泻患儿): ✓多不需抗生素治疗(约70%) ✓新生儿、小婴儿、营养不良儿、免疫缺陷
患儿、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
整理课件
➢ 细菌性肠炎:特别是侵袭性肠炎,应早期应用抗生 素
✓ 大肠杆菌:头孢菌素、庆大霉素 、呋喃唑酮等 ✓ 金葡菌:停用原抗生素,做细菌敏感试验。 ✓ 空肠弯曲菌:首选红霉素。 ✓ 鼠伤寒沙门菌:可用头孢噻肟或头孢三嗪 ✓ 真菌:制霉菌素
水样整理泻课件
整理课件
临床表现
(一)急性腹泻: 1、轻型腹泻 :常由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所致。
➢ 消化道症状:腹泻次数增多,每天10次以内,稀 便或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味酸。呕吐少见,腹 痛轻微。便检有大量脂肪球。
➢ 全身中毒症状:无。 ➢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无或轻。
整理课件
2、重型腹泻:消化道症状 +全身中毒症状 +脱水
物) ➢过敏性腹泻:对牛奶或大豆过敏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陷,主要是乳糖
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整理课件
2.气候因素: ➢冷-肠蠕动增强 ➢热-消化液、胃酸分泌减少,或口渴饮奶过
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3.症状性腹泻( 肠道外感染)
整理课件
发病机制
1.“渗透性 ”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 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儿科学腹泻病
(Howie et al 1990)
目录
易肠道菌群失调
母乳喂养
100 % of total faecal micro-organisms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5 10 15 20 25 % of total faecal micro-organisms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5 10 15 20
目录
1、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3)、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季; 症状:起病较急;腹泻和呕吐,无明显全身感染中 毒症状; 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无粘液脓血,镜检无白细胞; 脱水: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预后: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 3~7 天。
目录
1、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目录
不同病原腹泻病临床特点
疾病名称 发病时间 年龄段 6~24月 大婴幼 儿 典型症状 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带有少量黏 液,无腥臭,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常 伴脱水和酸中毒。
轮状病毒肠炎 秋冬季
诺如病毒肠炎 全年
较大儿 童
同轮状病毒肠炎
呕吐、腹泻、大便呈水样,有明显的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发热、呕吐、水样便
目录
1、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5)、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6)、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真菌性肠炎
目录
1、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小儿腹泻讲稿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一、概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所致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临床上主要是腹泻和呕吐,严重病例伴有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多见于6个月~2岁小儿,<1岁者约占50%;四季均可发病,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分类1、按病因分:感染性: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非感染性:饮食性、气候性、其他因素;2、按病程分:急性:病程≤2周迁延性:病程2周~2个月慢性:病程≥2个月3、按病情分:轻型:仅有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改变,无脱水及水电解质改变或全身症状重型:腹泻伴有脱水和电解质改变和/或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三、易感因素1、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胃酸分泌低、消化酶量分泌少,酶活性低;婴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胃肠负担较重,易发生消化不良2、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消化道有三个防御系统;肠道菌群、肠道黏膜上皮、肠道免疫系统。
婴儿期非特异性肠道免疫功能(包括黏液、胃酸、胆盐、消化酶、胃肠蠕动及肠道菌群等)和特异性肠道免疫( IgG,IgM,SIgA)未发育成熟,对感染的发生是肠道黏膜防御能力低。
3、人工喂养婴儿易肠道感染三、病因(一)、感染:肠道内感染、肠道外感染1、肠道内感染:病原体经粪-口传播1)病毒:A、轮状病毒(Rotavirus )轮状病毒的结构与性能:1973年澳大利亚 Bishop RF 电镜发现人类human rotavirus,轮状病毒(RV)属呼肠病毒科RV属。
电镜下:65-75nm的20面体,核心45-50nm,周围包绕二层壳体,内壳有22—24个辐射状结构亚单位,伸出与外壳汇合成车轮状,故称轮状病毒。
常温下存活7个月,耐酸,不能被胃酸破坏,-20 C可长期保存。
B、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又称Norovirus)C、其它病毒:如柯萨奇病毒(Coxsackie)、杯状病毒(calicivirus) 、巨细胞病毒(CMV)、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 )、星状病毒( astrovirus)、冠状病毒( corona-like viruses)、小圆病毒( small round viruses)、ECHO 病毒等;2)、细菌:A、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性 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产毒性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侵袭性 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 出血性 enterhemorrhagic E. coli EHEC;粘附-集聚性 enteroadherent aggregativeE. coli EAECB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 jejuni);C耶尔森氏菌( Yersiniaenterocolitica);D其他:沙门氏菌、鼠伤寒、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等;3)、真菌( Fungi ):白色念珠菌4)、原虫( Protozoa ):梨形鞭毛虫、阿米巴原虫2、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肺炎、上感、泌尿系感染、中耳炎、皮肤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时常有腹泻症状。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腹泻是多种病原及因素引致的消化道疾病,常以腹泻为主症,可见伴有呕吐、发热、腹痛等相关症状。
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却因病因复杂,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从中医内外治方面对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进行综述。
旨在临床上为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儿迁慢性腹泻中医治疗迁慢性腹泻是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合称,常因多病原多因素导致的一组消化道疾病,迁延性腹泻其病程常在2周至2个月,而慢性腹泻其一般病程大于两个月,继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贫血甚至低蛋白血症、生长发育障碍,为小儿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1]。
目前国内外西医医学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常用液体疗法、营养治疗、补充微量营养素、抗生素等治疗[2],但如果婴儿期不建议选用抗生素,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重要性因而突显。
相对于西医的治疗,中医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方式多样且可互补,面对不同的病症可灵活应用。
1.中医内治法1.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内治小儿迁慢性腹泻为临床多见治法,主要多用健脾燥湿之药,潘艳[3]等通过对小儿迁慢性腹泻近十年的文献整理发现,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使用频次最高的重要前十位共同功效为健脾益气,也认为脾虚湿盛证为小儿迁慢性腹泻最常见证型。
沈国芳[4]等学者通过51组对照实验发现运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提高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淀粉酶、血锌值水平及免疫功能。
陈淑贤[5]等学者通过检索数据库并Meta分析后发现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治疗小儿腹泻中具有良好疗效,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愈显率。
张衍德[6]等学者通过将超过2个月的慢性腹泻患儿66例,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散治疗,并与服用吡呱酸、参苓白术丸治疗进行对照实验比较,发现:健脾止泻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效果明显,且对脾肾虚证及伤食证疗效均为100%,总有效率达95.45%。
吴頔[7]通过55组对照实验发现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0.9%,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七味利湿散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8.2%,也可说明七味利湿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显著。
小儿腹泻
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 急性腹泻:病程<2周 急性腹泻:病程<2周 <2 迁延性腹泻:病程2 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月 2 慢性腹泻:病程>2月 慢性腹泻:病程>2月 >2
临床分型: 临床分型:
1.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1.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轻型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较重胃肠道症状, 2.重型:较重胃肠道症状, 重型 有脱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有脱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轻度脱水:50轻度脱水:50-80ml/kg :50 中度脱水:80-100ml/kg 中度脱水:80-100ml/kg 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 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
新生儿不宜采用. 新生儿不宜采用. 有明显腹胀,呕吐,休克, 有明显腹胀,呕吐,休克, 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不用. 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不用.
鼠伤寒沙门菌可在新生儿中引起 爆发流行, 爆发流行,可排深绿色粘液脓便或 白色胶胨样便. 白色胶胨样便.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O157:H7)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O157:H7)
黄色水样便—血水便, 黄色水样便 血水便,特殊臭味 血水便 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 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无白细胞 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症及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1.金葡菌肠炎 1.金葡菌肠炎 2.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2.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3.真菌性肠炎 3.真菌性肠炎
金葡菌肠炎
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 发热,呕吐,腹泻 发热,呕吐, 中毒症状,脱水, 中毒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
大便为暗绿色,带粘液, 大便为暗绿色,带粘液,少数为血便 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 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革兰氏阳性球菌 大便培养有葡萄球菌生长
小儿腹泻病
体检:T 37℃,P120次/分,R30次/分,Bp11/7.5Kpa。神清,精神好,
哭声响亮,哭时泪多,口唇红润,前囟平,颈软,心肺㈠,全腹 平软,肝肋下1.5cm,质软,肠鸣音活跃。四肢暖,皮肤弹性好。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㈠,粪轮状病毒抗原㈠
血Na+135mmol/L,K+ 4.99 mmol/L ,Cl-104 mmol/L, 血CO2CP 22mmol/L 粪培养(一般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无细菌生长
52
病例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 婴儿急性腹泻(轻型)
依据: 大便次数略增多,性质改变,肠鸣音活跃, 无脱水及中毒症状,无电解质紊乱。
53
病例一--治疗及观察
治疗计划: 饮食控制,口服补液预防脱水,胃肠粘膜 保护剂及止泻剂治疗,对症治疗
观察: 症状:大便次数及性质 体征:脱水体征,注意电解质变化
纠正酸中毒
轻症:病因处理
中、重症:所需碱性溶液mmol = (40 - 所测CO2CP Vol%)/2.2 = (22 - 所测CO2CP mmol/L) 0.7 kg =┃BE┃ 0.3 kg
通常先使用半量
每提高10 VOL% CO2CP 需补充碱性溶液3mmol/kg: 即:5%NaHco3 5ml/kg
氯化钠:3.5g 碳酸氢钠(枸橼酸钠):2.5g(2.9g) 氯化钾:1.5g 葡萄糖:20g 加水至1000ml,成为2/3张液体
(Na+ 90mmol/L, K+ 20mmol/L)儿童可稀释
41
液体疗法--口服补液盐(ORS)-- 机制
小肠的Na+–葡萄糖的偶联、转运
儿童腹泻病例
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难点: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
总论 分类 病因 临床表现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迁延性腹泻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总论 分类 病因 临床表现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迁延性腹泻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所致的以大便次 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 见病。 临床上主要是腹泻和呕吐,严重病例伴有 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002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
WHO/UNICEF.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2004
25%
18%
23%
15%
10% 4% 5%
急性呼吸道感染 腹泻 疟疾 麻疹 艾滋病 围产期疾患 其它
Sources: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3, WHO,Geneva.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总论分类分类病因病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迁延性腹泻迁延性腹泻诊断诊断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总论分类分类病因病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迁延性腹泻迁延性腹泻诊断诊断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所致的以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所致的以大便次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为特点的儿科常临床上主要是临床上主要是腹泻和呕吐腹泻和呕吐严重病例伴有严重病例伴有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病例一
4个月婴儿,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大便 为黄色稀糊状,每日4-5次,无特殊臭味,食 欲好,无呕吐,母乳喂养,未加辅食。查体: 体重6kg,一般状态好,面部有湿疹,无其他 特殊表现,大便常规阴性,培养无病毒生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25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小 儿 迁 延 性 腹 泻 2 5例 临床 疗 效 观 察
程 小 卫
河南 省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河南 内黄 4 5 6 3 0 0
【 摘 要 】 目的 :探讨d , J L 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总结临床经验 和体会。方法:选取 5 O例小儿迁延性腹泻 患儿 的临床资
料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 f 生 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 ,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各 2 5 例。对 照组 给予思连康进行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 基础上采用 中药结合治疗 ,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 比较。结果 :治疗组 患儿采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 ,患儿 的病情 明显 改善,总有效率 为 9 6 %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 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 的改善患儿病情 , 值得l } 缶 床推广应用 。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e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3 l・
【 关键词 】
d , J L 迁 延性腹 泻 ;思连康 ;临床疗 效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7— 8 5 1 7( 2 0 1 3 )2 1 — 0 0 3 1 一 O 1
【 中图分类号 】R 7 2 3 . 1 1
迁延性腹泻是临床上较常见 的疾病 ,病程在 2周至 2个 1 . 4 统计学分 析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 计 学软 件对 两组 患者 月之间。据有关调查显示 J ,其发生与喂养 不当 、感 染及抗 治疗效果进行 统计 分析 ,计 数 资料进 行 检验 ,P < 0 . 0 5 生素的滥用导致肠道免疫力下降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 ,随着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 抗生素在临床上 的广泛应用 ,d , J L 迁延性腹 泻在临床上 的发 2 结 果 生率有 明显上升趋势 ,由于其病程较 长 ,且 多伴有其 他并发 治疗组 患 儿 总 有 效 率 为 9 6 %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的 症 ,如果治疗不及时很有可能 导致 患儿出现死亡等情况 ,严 7 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详见表 1 。 表1 两 组 患 者 的 治 疗 效 果 对 比 重威胁 了患儿 的健康 。因此如何进行积极有 效的治疗始终是 儿科 医生关 注的焦点。为进一步分析, ' b J L 迁延 性腹泻的临床 特点以及治疗方 法 ,我院选取 5 0例, ' b J L 迁延性 腹泻 患儿作 为研究对象 ,通过将 其分组 ,分别采用西药治疗 以及 中西 医 结合治疗进行研究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 P< 0 . 0 5 。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选取 我院 2 0 0 9年 7月至 2 0 1 1年 1 0月期间 3 讨 论 收治 的 5 0例 D , J L 迁延 性 腹泻 患儿 的 临床 资料 作为 研究 对 思联康主要是 由婴儿双歧 杆 菌、粪 肠球 菌 、嗜 酸乳 杆 象 ,对其进行 回顾性分析 ,所 有患儿均符 合临床诊 断标 准。 菌 以及蜡样芽孢杆 菌组 成 ,它可 以直 接补充 , ' bJ L 所 需 的正 根据治疗方 式不同分为治疗 组和对照组各 2 5例 。其 中男 性 常生理细 菌 ,抑 制肠 道 中 的致病 菌 ,促 进 肠道 菌 群 平衡 。 2 8例 ,女性 2 2例 ,年 龄 3个 月至 2岁 ,平 均年 龄 1 1 . 6个 此外 ,其能促进参 与维 生索 的合成 ,帮助d , J L 吸 收和消 化 月 。病程 l 3— 3 4天 不等 ,平 均 2 2 . 5天。患儿 腹泻 小 于 1 O 营养物质 。中医 中认 为患儿病 变在 脾 胃,因此治疗 重点 在 次有 2 8例 ,大 于 1 0次有 2 2例 。两组 患儿在 年龄 、性别 以 于脾 。研究发现 ,太 子参 可 以健 脾益 气 ,生津止 泻 ;葛 根 及病情等方 面的情 况无 明显统 计学差 异 ( P> 0 . 0 5 ) ,具 有 可 以升 阳止 泻 ,具有很 好 的的抗腹 泻作 用 ;而茯 苓 、焦 自 可 比性 。 术在一定程度上也 可 以利湿止 泻 ;淮 山具有 补脾益 肾止 泻 1 . 2 方法 对照组患 者给予思连康 ( 国药准字 ¥ 2 0 0 6 0 0 1 0, 的功效 。我 院通过对 收治的 5 0例患 儿采用两种不 同的方式 0 . s g / 片)进 行治疗 ,如果患儿小于 1 岁 ,则 1片/ 次 ,2次 进行治疗后发现 ,在对治疗组患儿采用 中西 医结 合治疗后 , / 天 ;如果 患儿在 1~ 3岁 间 ,则 1片/ 次 ,3次/ 天 j 。治疗 患儿的病情 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为 9 6 %。 组 在对照 组治 疗 的基 础 上再 加 中药 治 疗 。药 用 :煨葛 根 、 综上所述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可 以有 效 改善 患儿 病 情 , 焦 白术各 6 g ,太子参 、茯苓 各 8 g ,j i J 连炭 、前仁 各 3 g ,鸡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内金 4 g ,仙 鹤草 l O g ,淮 山 1 2 g 。以上药物加 水煎服 ,每 天 参考文献 1 ]孙晓英 ,楼金轩.婴幼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1 2 1 例临床分析 [ J ] .浙江 1 剂 。如果 患J L d , 于 1岁 ,则 l O m l / 次 ,每天 3次 ;如果 患 [ 预防医学 , 2 0 0 8 ,2 0( 0 3 ) : 4 8 . 儿 在 1— 3岁 间,则 2 0— 3 O al r / 次 ,每天 3次 。 [ 2 ]岳玉国 ,李云 珠 ,愈 善 昌.肠道 微 生态 与 儿 童营 养 :免 疫 和 益生 元 1 . 3 疗效判 定 痊 愈 :患 儿精神 恢 复正常 ,腹 泻停 止 , [ J ] .国外 医学儿科学分册 , 2 0 0 8 ,2 5( 0 3 ) :1 4 3 —1 4 4 . 排 便恢 复且性 状正 常 ;显效 :患儿在 治疗 5天后 临 床症状 [ 3 ]王俊侠 ,方鹤松.思密达 治疗腹泻 患儿肠道微 生态学 观察 [ J ] .中 国 基本 消失 ,排便 恢复 正 常;有效 :患儿 在治 疗后 排便 次数 临床药理学杂志 ,1 9 9 5 ,1 1 03 ) :1 3 4— 1 3 7 . 4 ]黄祖雄 ,叶礼燕 ,郑智 勇,等 .谷氨酰胺对慢性腹泻幼 鼠肠黏膜修复 的 及 其性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 ,且临床症状 有所改 善 ;无效 : [ 影响 [ J ] .中华儿科杂志 , 2 0 0 5 ,4 3( o 5 ) :3 6 8— 3 7 2 . 患儿 在治疗后临 床症状 没有 发生 改变或 者病 情恶 化 。总有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2 5 ) 效 率 =痊愈率 + 显效率 +有效 率。
小儿腹泻病病例讨论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腹泻病的发病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如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和非感染因素(如饮食因素、气候因 素等)。
危险因素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道 功能尚未健全、人工喂养、营养不良 、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因素都 可能增加腹泻病的发生风险。
流行病学特点
地区分布
腹泻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但发 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 发达国家。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病 率高于城市地区。
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 现腹泻,大便呈黄色稀 水样,无脓血及粘液, 每天约5-6次,伴轻度腹 痛,无发热、呕吐等症 状。食欲稍差,精神尚 可。
患儿既往体健,无慢性 病史,无过敏史。
患儿足月顺产,生长发 育正常,已按时接种各 类疫苗。
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及 传染病史。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结果
大便常规
黄色稀水样便,WBC少 许,未见RBC及寄生虫
对于严重感染患儿,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 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 症。
预后评估及随访计划
预后评估
根据患儿病情恢复情况、大便性状及次数改善情况、脱水纠正情况等综合评估预后。
随访计划
对于治愈出院的患儿,应制定详细的随访计划,包括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等,以了解患儿病情恢复情况、指 导家长合理喂养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同时,对于反复发作的腹泻患儿,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并给 予针对性治疗。
季节与地域性
急性腹泻病的发生与季节和地域有一定关系,如夏秋季节高发,某些 地区由于卫生条件差、水源污染等因素,发病率可能更高。
症状与体征
急性腹泻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 、脱水等症状。体检可发现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体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关键词】腹泻;小儿;迁延性;慢性
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小儿消化道疾病,其表现多样,病因复杂,引起其临床诊治疗效不理想,为此我们对本院近年来收住院的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其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思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参照诊断标准[1],选择2006年6月2008年10月本院收住院的130例患儿,年龄55 d~4个月20例,4个月~1岁107例,1~2岁3例。
男78例,女52例。
母乳喂养19例,人工喂养27例,部分母乳喂养84例。
迁延性腹泻125例,慢性腹泻5例。
大便性状呈黄稀水便、黄绿色稀便和黏液便,含血丝便5例,<5次/d 50例,5~10次/d 55例,>10次/d 25例。
营养不良:中度3例。
并发呼吸道感染41例。
1.2 方法
1.2.1 记录治疗情况、转归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大便人轮状病毒抗原、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微量元素等。
1.2.2 治疗方法①饮食调整:疑似乳糖不耐受,暂停乳类喂养,给予去乳糖饮食,5 d无效者改用其他饮食或水解蛋白配方饮食;②脓血便或大便白细胞在5个以上[2]或分离出特异病原或并存呼吸道等感染(如肺炎)使用抗生素外,余未用抗生素;③微生态疗法;④肠黏膜保护剂;⑤常规补锌;⑥支持疗法:如输注免疫球蛋白、肠道外营养等。
2 结果
本组患儿肠道感染32.3%(42/130),大便细菌培养阳性29.2%(38/130),其中粪肠球菌16例、屎肠球菌7例,弗式枸橼酸杆菌5例,阴沟肠杆菌4例,白假丝酵母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奇异变形杆菌1例,嗜水气单胞菌1例。
其他病因包括锌缺乏71.5%(93/130),乳糖不耐受56.9%(74/130),肝损害53.1%(69/130),其中<80 U/L 33.8%,~120 U/L 11.5%,>120 U/L 7.7%,免疫功能低下32.3%(42/130),其中9例患儿IgA、IgG、IgM三者之和低于4.0 g/L,并发感染:呼吸道感染31.5%(41/130)、轮状病毒(RV)感染16.9%(22/130)。
治疗效果:经过针对病因,同时辅以支持等综合治疗,治愈119例,好转9例,无效2例。
住院天数最短3 d,最长16 d,平均(8.5± 6.6)d。
3 讨论
迁延性、慢性腹泻多见于婴幼儿,本研究中以4个月~1岁为高发年龄,占82.3%(107/130),部分母乳喂养儿居多65.4%(84/130),考虑原因:①出生3个月后,来自母亲的lgG大量衰减,至6个月时全部消失;②4个月起逐渐添加辅食,易出现喂养方法不当。
本研究中有42例表现不同程度的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其中9例为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说明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是一重要因素。
本组大便细菌培养阳性38例(29.2%),除1例嗜水气单胞菌外,其余为条件致病菌,是否为该菌性肠炎,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抗生素在临床应用较广泛,除了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水平之外,亦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致病原因。
因此不能除外合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本组资料中,由于并发感染所致腹泻63例,其中呼吸道感染41例(31.5%)、RV感染22例(16.9%),RV感染可引起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使腹泻迁延,有文献指出,并存肠道外感染使腹泻患儿发生迁延性、慢性腹泻的危险性增加,这可能与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概率增加和肠道外感染对其肠道功能影响有关。
从本组资料来看,肠球菌、枸橼酸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检出率较高,提示应慎用抗生素,以免加重肠道菌群失调,使腹泻更迁延。
我们的体会:①小儿腹泻没有明确细菌感染时不用抗生素,而给予微生态制剂;②抗生素仅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③在因败血症、肺炎等肠道外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时,亦应加用微生态制剂,防止由于难治性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
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易合并微量元素缺乏,进而导致腹泻加重。
本组锌缺乏71.5%(93/130)。
迁延性腹泻锌缺乏的原因可能是摄入减少和排泄增加。
人体内含锌量减少可致免疫缺陷,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完整性及包括双糖酶在内的几种刷状缘酶的活性,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
Lukacik等[3]采取Meta分析法,研究补锌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表明,补锌治疗可以明显减少迁延性腹泻患者腹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提示对于迁延性腹泻患者补锌的重要性。
大多数腹泻患者迁延不愈是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受损,导致其刷状缘上的乳糖酶活性下降,乳糖吸收障碍,形成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资料记载[4]在迁延性腹泻及慢性腹泻患儿中有68.5%伴有乳糖吸收不良,本组发生率为56.9%。
实验室检查主要有粪便还原糖和PH测定等,由于我院尚未开展上述检测手段,临床工作中常根据临床症状、无乳糖膳食后的临床反应进行诊断。
本组患儿主要采用去乳糖奶粉喂养,疗效颇佳,多数患儿于无乳糖奶粉喂养后3~5 d,大便性状及次数逐渐正常。
因肠黏膜受损,吸收相当量带有抗原性的完整蛋白质,触发免疫机制(致敏)可继续损伤肠黏膜[2],5 d无效者,考虑蛋白质过敏,给予纯米粉、炒面粉或水解蛋白配方饮食。
本组资料肝酶升高69例(53.1%),除乙肝、丙肝、梅毒、CMV感染外,考虑肝损害与感染及药物等有关,因婴儿肝细胞功能尚不健全,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其正常功能,对腹泻病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海军等[5]报告食物过敏是小儿迁慢性腹泻的重要病因(85.3%),应引起临床关注。
另外,检查中发现2例HIV抗体阳性,送血到上一级疾控中心确诊为AIDS,因此,要引起儿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对于难治性腹泻应常规做HIV初筛实验。
根据笔者观察,既往迁、慢性腹泻
多合并营养不良,但该组资料仅占 2.3%(3/130),发生率低,考虑与目前经济条件改善、及时就诊有关。
总之,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病因众多,应积极查找病因,针对病因个体化治疗,从各个不同环节阻断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
[2] 方鹤松.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难治性腹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1(19):1281-1283.
[3] Lukacik M,Thomas RL,Aranda JV.A Meta-analysis ofthe effects of oral zin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persistent diarrhea.Pediatrics,2008,121(2):326-336.
[4] 袁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9-202.
[5] 杨海军,孙梅.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83例临床分析,2009:27(10):93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