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名师精选教案13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7ea7e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1.png)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教学内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的第一节,它是有丝分裂的继续,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学好这节课既有助于加深理解有丝分裂过程,又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知识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决定了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5)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借助电脑动画,展示减数分裂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过程直观化,将大量冗长的文字图像化。
(2)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分析讨论、表解、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3)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4)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体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从而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减数分裂是一个由各个阶段组成的连续的动态过程,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事物(生命)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四、教学难点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2.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染色体纸质模型、吸铁石六、课时安排3课时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用实例解释有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含义出示明星李亚鹏、王菲夫妇及其女儿的图片。
提问:女儿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从生殖的角度看,女儿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答得很好。
人教版必修2高中生物第2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人教版必修2高中生物第2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c49651f242336c1fb95e0a.png)
⑶染色体减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生于什么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⑷次级精母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为什么?
无,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已分开。
⑸同源染色体分离在什么时期?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在什么时期?
*************************有必要情况下(利用活动投影讲述)*********************
课堂练习:据图回答:
①这一细胞正在进行何种细胞分裂,试说明理由?
②这个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几条染色单体?
③这个细胞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进,它们是哪几对?
④这个细胞中有哪些是非同源染色体?
⑤细胞中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哪些是非姐妹染色单体?
⑥此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精原初级精次级精精细胞精子
染色体数减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睾丸(曲精细管)
2.形成过程
经变形形成精子,并说明此过程不属于减数分裂。
观察思考:挂图“精子的形成”(将精原细胞及联会细胞图改画为染色质形态)
说明:重点讨论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忽略染色体形态及细胞其他的变化
1是否为有丝分裂?为哪一种生殖细胞形成过程?
2细胞分裂了几次?(2)
请推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
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在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都要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要点形成生殖细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b0baf2d4d8d15abf234e21.png)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哺乳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的CAI动态课件。
2.女性内生殖系统示意图、卵巢的横切面示意图。
3.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情境创设]复习提问:说出下列细胞分别属于减数分裂的哪一个时期?叫什么名称?AB C 图2-参考答案:A图表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期,叫次级精母细胞。
B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联会时期,叫初级精母细胞。
C图表示减数分裂完成后形成的精子细胞。
D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叫次级精母细胞。
教师利用CAI软件动态显示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与图2-1-15对照,并复习精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着重强调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
教师:人和哺乳动物的卵细胞又是在哪里,以及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师生互动]1.卵细胞形成的部位教师显示“女性内生殖系统示意图”(图2-1-16),引导学生,分析女性内生殖系统的组成,指出卵细胞是在卵巢内形成的。
卵巢有两个,位于腹腔的两侧。
让学生对女性内生殖系统及卵巢所在的部位有较清晰的认识。
子宫卵巢输卵管子宫颈阴道卵泡卵细胞图2-1-16图2-1-17卵巢的横切面示意图 教师显示“卵巢的横切面示意图”(图2-1-17),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卵巢内部有许多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位于卵泡中央的一个细胞就是卵细胞。
在每个月经周期中只有一个原始卵泡成熟并排出一个卵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师: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也有不同。
那么,哪些是相同的,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 19的最后一段内容和观察课本P 20图2-5“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然后请同学为我们介绍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学生自学、讨论、分析。
教师显示“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先随机提问2名学生分别阐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情况,然后集体提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以及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等。
2022精选教育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优质教案doc
![2022精选教育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优质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2094d76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e.png)
2022精选教育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优质教案doc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高考目标导航】1、细胞的减数分裂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3、动物的受精过程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基础知识梳理】一、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概念(1)条件: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
(2)主要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3)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4)理解如下表:范围时期特点结果场所2、减数分裂的过程(1)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点拨:细胞的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的渐变过程,每一个时期的转变都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判断不同时期时要根据该时期的主要特征。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核DNA随染色体数目减半而减半,但质DNA不一定平分,因此质DNA不一定减半。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二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有性生殖器官二、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第1页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项目场所原始生殖细胞细胞质的分裂不方式同点结果1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1个卵原细胞形成4个子细胞,在无交叉互换时形成2种精子,其中1个是卵细胞,3个是极体有交叉互换时形成4种精子变形是否均等分裂分裂均等,其他分裂皆不均等精子的形成睾丸或精巢精原细胞卵细胞的形成卵巢卵原细胞只有减数第二次分裂中第一极体(1)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相同,表现在:1染色体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可发生交叉互换)○、均分,非同源相同点染色体的自由组合3减数第二次分裂都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2)产生的子细胞数目都是4个,且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三、受精作用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73727bffaeaad1f346933fb7.png)
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必修二)一、考纲要求:1、减数分裂过程的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特征、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3、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3、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2、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三、专家建议:1、让学生逐步画图,构建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变化图,以增强理解、记忆;2、注重突破易混淆的问题,如: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以及同源染色体的理解,注意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能够分析染色体、DNA含量等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画图法五、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体总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来自父亲,23条来自母亲,那么父亲和母亲是怎样为后代提供染色体呢?请推测:成熟的生殖细胞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二)、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特点1、精子的形成: 精巢 (哺乳动物称睾丸)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 4个精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a3教案【推荐】.doc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a3教案【推荐】.doc](https://img.taocdn.com/s3/m/2a82e79f2cc58bd63086bd43.png)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2.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在坐标系中绘制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受精作用的过程。
2.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突破通过受精作用的分析,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在坐标系中绘制染色体变化规律曲线,加深知识的理解,促进技能的形成。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讲述法、比较法、谈话和个别指导法。
学法:比较学习法、动手绘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制作或图片等。
学生准备:坐标系图纸等。
教学过程续上表板书展示一、受精作用1.概念2.过程3.意义二、技能训练3.下图是细胞分裂过程图,下列有关图中 a~c 阶段(不含 a 、 c 两点)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B.细胞中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C.细胞中染色体数与 DNA 分子数的比由 1:2 变为 1:1D.此期的染色体行为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4.动物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中DNA含量为P,染色体数为Q,则在形成精原细胞的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分别是()A.Q、P B.2Q、2P C.Q/2、P/2 D.Q、2P教学反思由于具备前两节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主要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结合教材的内容加强技能训练成为主要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技能的形成。
教育格言若在中小学内,并没有建筑好基础,等到自悟不够时,再要补习起来,那就很不容易了。
——蔡元培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13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13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b1b5d3c650e52ea5518987b.png)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设计理念: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
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
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2577d90b1c59eef8c7b4c6.png)
高一年级科目Fra bibliotek生物学课题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课时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内容:
1、掌握卵细胞形成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的区别。
2、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和数量关系。
生命观念: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及在生命延续中的意义。
科学思维:建立减数分裂的动态影像,理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卵细胞形成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的区别。
2、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和数量关系。
明确学法
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绘图、模型构建。
学
读书自学
阅读课本P19-20,回答:
检测提问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和精子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区别?
教
生生互动
讨论回答。
教师解难
教学重点
1、掌握卵细胞形成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的区别。
2、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和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
导入课题
上节课学习了精子的形成过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材料:准备4条5厘米长和4条3厘米长的纸条,各2条白,2条黑,(用来模拟染色体)空白纸一张。
目的:通过本模拟实验搞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1、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2、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和卵原 细胞各能产生几种配子?
过程:
1、在空白纸上画出一个空细胞。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661ab3c011ca300a6c390ad.png)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介绍: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
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有丝分裂做引入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教学主题:减数分裂。
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
“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教材分析本章以染色体为知识链,以配子生成和融合为核心,提示染色体与遗传的内在联系。
而本节课主要就是讲述配子的融合过程及其多样性,既是对前面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础知识的巩固,也为遗传与变异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优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3ba1f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c.png)
高中生物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优质教案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Ⅰ)1.阐述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等概念。
(核心素养) 2.描述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核心素养) 3.阐明减数分裂的概念。
(生命观念)一、魏斯曼关于减数分裂的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场所:睾丸。
2.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减数分裂分裂期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场所:卵巢。
2.过程3.图解(假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四、减数分裂的概念知识点一 与减数分裂有关的概念辨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而产生了几组相似的概念,下面结合图示对这几组相关概念加以辨析。
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项目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来源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可以相同,也可不同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X、Y染色体不相同)一般不相同关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行配对实例A与B;C与D A与C、D;B与C、D2.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染色单体的形成是DNA复制的结果,图中a与a′为姐妹染色单体,a与b、b′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a与c、c′、d、d′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3.联会与四分体(1)联会: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特殊存在形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如A′与B′。
(3)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含4个DNA分子)。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判断方法(1)染色体的条数等于着丝粒的个数,有几个着丝粒就有几条染色体。
(2)染色体复制后,一个着丝粒上连接着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其整体是一条染色体。
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能交换相应片段C.在人的正常精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减数分裂中联会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解析:选A。
高中生物教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eb34b4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1.png)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及其意义。
o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o掌握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类比学习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认识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生命延续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难点: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受精作用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演示和相关图示。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实验材料(如有条件)。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有丝分裂的内容,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和重要性。
o介绍受精作用在生物繁殖中的作用和意义。
2.新课讲解o讲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和过程,包括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示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o讲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融合以及受精卵中染色体的变化。
强调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染色体数目恒定的重要性。
3.观察与分析(如有条件)o教师演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实验,如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或植物花粉的受精过程。
o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实验材料,记录观察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和分析。
4.小组讨论与交流o学生分组讨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机制。
o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总结与提升o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它们在生物繁殖和进化中的重要性。
o引导学生思考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如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高一生物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案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9a161c96294dd88d0d26b90.png)
高一生物教案--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情感目标:(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能力目标(1)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表解、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离。
(2)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3、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教具准备PowerPoint软件、Flash软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的概念•对象: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 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特点: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一)精子形成的过程1.场所: 睾丸2.过程:1、同源染色体:(对)a\配对的两条染色体b\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X、Y)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常常发生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体细胞(染色体数:2n)有丝分裂1个精原细胞(染色体数:2n)细胞分化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1个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2n)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n)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4个精子细胞(染色体数:n)变形4个精子(染色体数:n)(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1.场所: 卵巢2.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体细胞(染色体数:2n)有丝分裂、细胞分化1个卵原细胞(染色体数:2n)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1个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2n)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染色体数:n)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1个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染色体数:n)对于细胞分裂图像的鉴别,还可以概括如下:★一看染色体的数目(奇偶性);★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三看有无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分离。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0e2a3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a.png)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2.减数第二次分裂(1)间期:通常没有或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2)分裂期:2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形成4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减少一半。
3.精子的成熟4个精细胞经复杂的变形形成4个精子。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卵巢。
2.写出图中各种细胞的名称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极体,d.次级卵母细胞,e.卵细胞,f.极体。
3.染色体的行为:与精子的形成过程相同。
4.结果: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
四、受精作用1.定义: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4.意义(1)子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2)对于维持每种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减数分裂概念理解1.观察教材P16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分析配子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何关系。
提示: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2.判断下列生物能否进行减数分裂并说明理由:(1)大肠杆菌:提示:不能。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2)果蝇:提示:能。
果蝇是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3)变形虫:提示:不能。
变形虫是真核生物,但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观察教材P17图2-2,讨论分析下列问题:(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后,其数目和形态结构有何变化?提示: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变化;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一条染色体中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分裂期?减半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设计理念: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
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
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
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3)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和减数分裂概念;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意义。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比较。
这里主要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学情与教材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
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衍的基本保证,我们已经学过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结果怎样?(教师播放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师: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复制、均分)。
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性成熟后都要产生精子和卵细胞,若精子和卵细胞按有丝分裂方式产生的话,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以人为例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回答后,ppt展示如下结果:父亲(46)↓ 母亲(46)受精卵(92)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精子(46)卵细胞(46)子女(92)染色体数目会逐代加倍,这不利于物种稳定。
人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父母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我们自己也是46条染色体,那么,生物体是如何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呢?[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起同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急需探究心理,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ppt展示如下结果:父亲(46)母亲(46)受精卵(46)↓ ↓ ↓有丝分裂精子(23)卵细胞(23)子女(46)事实是否如此?1883年,比耐特在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时观察到,受精卵中有4条染色体,而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只有2条,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子代。
演示马蛔虫受精过程的动画过程(建议用板画替代PPT)提问:受精卵中遗传物质有什么特点?精子和卵细胞中遗传物质有什么特点?体细胞中呢?教师总结:受精卵中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体细胞中遗传物质也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精子和卵细胞中2条染色体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后,来自精子(父方)的每条染色体一般都能在来自卵细胞(母方)的染色体中找到一个与之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人们把(……)称为同源染色体。
提问:马蛔虫受精卵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人的体细胞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相继观察到,无论动物或植物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都要减少一半,并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减数分裂(引入课题)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我们以精子的形成为例,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二、新授:动画演示,共同探究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100—P101,回答:哺乳动物精子在什么器官中形成、能形成精子的是什么细胞?该细胞有何特点?[设计意图:适时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总结: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形成精子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提问: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提示学生仔细观察马蛔虫精子和卵细胞及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形态并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推测减数分裂可能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教师提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没有复制?精原细胞进行了几次分裂?最终一个精原细胞形成了几个精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下面我们分步详解减数分裂过程。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观察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如何变化?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提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教师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教师讲解交叉互换指出其在遗传学上有重要意义3、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体分离提问: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分裂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分裂,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引导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 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不再减半。
突出比较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提问二者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总结: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进一步说明减数分裂本质。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分裂吗?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分裂,因此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分裂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分裂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复制、联合、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体自由组合,着丝点分裂等三、三、动手体验,合作交流(视进度而定)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多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动脑、动口、动手以突破教学难点。
]提问:什么是减数分裂?引导学生分析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四、教学反思: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示,培养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动手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道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
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
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象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为了掌握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可以用以下的记忆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
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Ⅰ。
板书设计:一、精子的形成过程:1、场所:精巢(睾丸)2、过程:1个精原细胞 1个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 4个精细胞 4个精子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衍的基本保证,我们已经学过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结果怎样?(教师播放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师: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复制、均分)。
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性成熟后都要产生精子和卵细胞,若精子和卵细胞按有丝分裂方式产生的话,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以人为例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回答后,ppt展示如下结果:父亲(46)↓ 母亲(46)受精卵(92)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精子(46)卵细胞(46)子女(92)染色体数目会逐代加倍,这不利于物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