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新城的新教育及维护教育权思想论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例(3篇)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例新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方法。
在我的读书心得中,我对于新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总结我对新教育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而在新教育中,学生成为了主体,他们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我在读书过程中发现,新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自主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未知情境时灵活应对。
其次,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常是独立完成作业和任务的。
而在新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和要求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协助,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此外,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再次,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被要求记住和掌握知识,缺乏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
而在新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读书我发现,新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学生在新教育中学会了主动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并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创新思维方式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新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审美能力等。
2024年关于学习《新教育》读后感
2024年关于学习《新教育》读后感《新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改革的名著,通过对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观点和思路。
阅读完《新教育》,我深受启发和思考,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首先,我被书中对于教育目标的探讨所触动。
传统的教育目标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新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书中指出,教育应该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导向,培养学生具备创造力、批判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育目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其次,我对书中对于教育方法的探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新教育》强调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认为学生不仅是被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书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书中对于教育评价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发展的需求。
《新教育》提出了综合评价的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为核心,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多个方面。
这种综合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潜力,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公平的发展机会。
最后,我被书中对于教师角色的讨论所鼓舞。
《新教育》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启迪者。
书中强调了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朋友,与学生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教师角色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总之,《新教育》给我带来了关于教育的新思考与新启示。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应该从综合评价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公平的发展机会;更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舒新城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舒新城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作者:纪礼达朱春辉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8期纪礼达朱春辉内容摘要:舒新城的教育论著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给我国当代语文教学带来诸多的启示有: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即“国语话”和“国语文”;引入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即“反对注入式,注重学生的自动”;规定了语文课程的设置即“选科制”和“学科制”。
关键词:舒新城语文教育思想启示舒新城(1893-1960)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
他长期担任高校教育系教师,讲授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并积极引进、实施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主编大型工具书《辞海》,在我国的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1]。
回顾研究舒新城的语文教育论著,能够为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语文学习的内容:国语话、国语文舒新城认为“国语话、国语文”[2]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国语话即指国语教学中的语言方面,语言是人与人接触时所产生的一种沟通工具,教学语言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热爱本国的语言,正确理解并规范使用本国的语言。
国语文则指国语教学中的文字方面,“国语文之下又分读文、作文、习字三目”,“教国语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有读书的能力、有发表思想的能力、有发表思想的工具”[3]。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内容分为语言、文字两大类,文字之下又分阅读、写作和识字练字三小类。
舒新城十分重视语言与文字的传达功能,他认为“文字是从语言中产生的”,“语言文字都是传达人类思想的工具”[4]。
他坚持语言的建立应遵循语言文字逐渐进化得单纯的事实,适合国人的口语习惯等原则。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伴随着语言的逐渐变化,作为人类思考与交流、生存与发展的工具的语文教学也应顺应着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向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舒新城主持编撰了大型综合性词典《辞海》,其中收录了大量的语文词目,包含古汉语义和现代汉语义词语,他还重新定义了辞书的功能与意义,辞书应“为一般人治学应用之工具,其职责在揭举固有辞类之意义及用法,期供给用者以确切适当之解释,俾遇有疑难立得解决;故为辞书者,自当体察用者之需要,恰如其所需以予之”[5],《辞海》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而学生通过查阅《辞海》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使学生能够恰当规范地使用我国的文字与词语。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2篇)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
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
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
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
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
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
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
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
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范文《新教育》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教育类图书,它由李阳所著,讲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我的读书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并形成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书中的“新教育”理念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
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新教育》则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
这种培养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书中提出的教育方法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参考和启示。
《新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即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书中还提到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
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再次,我在读《新教育》的过程中,也深思了当前教育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也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新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我也在阅读《新教育》过程中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教育问题,积极参与到教育中来,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读完《新教育》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教育类图书,更是一本引导我们反思传统教育模式和探索新教育思路的重要著作。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新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议话题。
我通过阅读一系列与新教育相关的书籍,对新教育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着重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其他重要能力的培养。
然而,新教育提出了一种全面而多元的培养思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加有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其次,新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而新教育则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新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重要需求。
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培养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新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将学生培养为单一的学科专家,忽视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公民素质的培养。
然而,新教育通过注重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种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新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而传统教育模式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关于洋务教育思想的初步思考——读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有感
洋务教育思想在 我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永远 占据着重要 席 之位 ,对于它 的评价 可谓是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 。黄新 宪 先 生 曾这样 评价 洋务教育 思想 : “ 像一把 双刃剑 ,向顽 固派 和维新 派左杀右砍 ; 又像一个 和事佬 ,左右逢源 ,迎合 了各 个 阶层 、各种势力的基本要求 ,在半殖 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中 产 生了强烈的共振 ,成为洋务派调停新 旧、维护 自身利益 的 个范例 。 ”读完 舒新城关 于洋务 教育思想 的 阐述 ,我最大 的感触 就是停 留于表面现象是无法 得出深刻结论 的,面对纷 繁 复杂 的教育现象 ,要透过现象本 身深挖其背后 的原 因。作 者认识 问题 的深度与广度值得我们好好 学习 ,坚持从 因果关 系出发 ,多角度 、 全方位看 问题 , 分 析问题 的利与弊。西学 、 西政 、西艺教育思想勇开风气之先 , 转变 了国人 的价值 观念 , 唤醒 了国人 的主体意识 ,促进 了中西方 教育思想的融合 ,对 于强化 民族 教育 ,反对全盘西化也有促进 意义 ,我 国教育至 此进入 了一个 崭新的历史 阶段 。同时 ,在洋 务教育思想 的影 响下 ,我 国的军事 、管理 、科技多方 面得以受益 ,近代化进 程得 以加速 。但 是 ,囿于指导思 想的 内在 矛盾 和种种局 限 , 加之历史规定性 的关系 ,洋务教育不能摆脱 乃至超越 自身发
一
一
极多 。
西政教育思想贯穿 了甲午 至清末 的十余 年间 ,虽然时间 短暂但被人重视 ,原因在于变法初百废待举 ,最 紧要的任务 乃是培植政治人 才。张之洞在 《 劝学篇 》中曾论 述 日本诸 国 变法 图强 的迹象 ,鼓 励国人去 日本游学 ,改行新 政。梁启超 也 曾大力鼓 吹西政 为主西艺为辅 。众所周知 ,教 育不 是独立 存在 的,它受制 于政 治。从这个角度来讲 ,西政教育并 不是 纯粹 的教育 , 归根结底算 是政教混合 的。西政教 育思 想最大 的影响就是使存在 了一千三百多年 的科举制得 以废 除。 但是 , 存 在着流于形式化 的弊端 ,提倡西政教育 的那些人其 实根本 不理解西政 的实质 ,对西 洋的 民主 、法制精神知之甚少 ,私 以为照搬 、模仿西洋 的政 治改革形式即可 ,对构成这种形 式 的缘 由并不关注 ,因此学 和用 根本就是两张皮 。西政教育 贯 穿 的年间 ,政治社会上产 生了一些 不 良现象 ,西政教育逃脱
2023年《新教育》读书心得总结
2023年《新教育》读书心得总结《新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著作,该书于2023年出版,通过对教育发展的全面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思考和理念。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下面的2000字的读书心得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对《新教育》的几个重要观点的理解与思考。
首先,《新教育》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过去的教育体系往往将知识传授作为核心,强调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接受。
而《新教育》则倡导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活跃主体,参与和建构教育过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新教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即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打造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个别指导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支持。
同时,个性化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性化教育的引入,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除了个性化教育,书中还提到了重要性强调创新思维和实践。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背诵和死记硬背,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却较少关注。
《新教育》强调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此外,《新教育》还反思了考试制度的问题,并提出了以能力评价为导向的考试改革。
过去的教育往往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
《新教育》提出,教育评价应该更加多元化,并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长。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篇)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范文《新教育》是方舟教育创始人浦志强所著的一本书,主要介绍了新教育理念以及如何实施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新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首先,新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测试成绩。
而新教育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独特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因此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
个性化教育注重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势和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尽量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其次,新教育强调终身学习。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知识的更新和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
因此,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我还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再次,新教育强调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要有优秀的学术成绩,还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我还会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最后,新教育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在新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家长应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与学校共同育人。
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互相支持和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和需求,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方向。
舒新城论中学教育改革
近 现代 教育 史 的结果 。 其 次 ,舒 新 城 对 每 个 时 期 中学 教 育 改 革 的 主 要 特 点 作 了 概 述 。启 蒙 期 ( 8 6 9 2年 ) 虽 传 统 书 院 1 9 -1 0 , 仍 占大 多 数 。但 这 一 时 期 由 书 院 改 办 而 成 的 中 学 也
【 要 】 新 城 是 中 国 现 代 教 育 家 , 十 几 年 的 中 学 教 育 实 践 经 验 。 对 中 国 现 代 中 学 教 育 改 革 进 行 了 较 为 摘 舒 有 他
深入 的反 思和探 讨 , 别 是有 关 中学 学制 、 程 和德 育 改革 等方 面 的思 想具 有重要 意 义 。 特 课
、
“ 期 ” “ 迁 ”: 近 代 中 学 教 育 改 革 的 整 分 与 变 对
体 认 识
时 期 中 学 改 革 的 优 缺 点 ,此 期 最 重 要 的 意 义 ,在 使 “
中学教 育倾 重 于适应 个性 —— 但 实行 者甚 少 。 ” 州民 国 教 育 革 新 期 ( 9 1 9 7年 ) 他 认 为 最 主 要 的 变 1 1 —1 1 , 化 为 把 中 学 年 限 由 5年 改 为 4年 , 而 且 订 立 了 女 子 中学规 章 , 树 立 了男女 教 育平 等 的观念 。 重 职业 这 注
地 位 并 经 确 定 了 。 ” 这 为 以 后 中 学 教 育 的 发 展 奠 定 团 了 根 基 。建 立 学 制 统 系 期 ( 9 2 9 3年 ) 学 制 抄 袭 1 0 —1 0 ,
浅谈舒新城的中学课程思想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舒 新城 是 中国近 代著 名 的 教育 家 。他 为 中 国 的教育 史
于生活的, 并且是对生活进行提炼而成。我们除了要适应生
活 的节 奏 , 时俱 进 , 与 我们 更应 该不 断超 越 生活 , 打破 成规 。 即 我们 要 有一 种 创 新 的精神 蕴 涵其 中 。我 们 的课 程 更应 该
要进行 基础 教育 课程 改革 , 以便 适应 时代 的发 展和 满足 开展 素 质教 育 的需要 。 2课程 是 随着 教育 的变 迁 而变迁 的 .
现状 , 此关 键 时刻 , 在 我们 很 有必 要重 新审 慎地 思考 斯 宾塞
的 问题 : 么知识 最有 价值 ? 什 ( ) 程编 制 的特殊 原 则 二 课 1中学 的课程 内容 要 兼顾 普通文 化 教育 与职业 教 育 . 众所 周 知 ,完整 的 中学教 育不 仅要 进行 普通 文化 教育 , 即要 教给 学 生文化 基础 知识 以及 相应 的学 习能 力 , 而且 要对
毋庸 置疑 , 程 随教育 而变 。然而 在这 变之 中, 课 又有 不
变 的成分 。可 以说 , 唯一 不变 的 就是变 。不过 这 个变之 中要 有一 个大 体 的趋势 和体 系 , 能信 马 由缰 , 其 无 目的地游 不 任 离发 展 。在变 的过程 中, 该要适 时适度 , 质有 量 。 由此 应 有 可知 , 当今 的基础 教 育课程 改革 而 言 , 们 的教 育是 素质 就 我 教育, 要全 面推进 素 质教 育 , 因而 要深 化教 育 改革 。这 是一 个 比较 大 的变 革 过程 , 过 , 们 调整 和改 革基 础教 育 的课 不 我
活状 况 而变 迁 , 程 既然 是达 到教 育 目的 的一种 方法 , 课 也不 能不受 社会 生活 的影 响 。课 程 是实 现 教育 目的 的重 要媒 介 和方 法 。 目的不 同, 成 目的 的方 法 也理 应不 同。这 就要 求 达 我 们不 断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而对 课 程进 行 改 革 。这 个也 就 为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近期我读了几本关于新教育的书籍,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于新教育产生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强调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
而新教育则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新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对所学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再次,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理解和记忆阶段,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
而新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制学习,让学生完成一项实际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新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
传统教育往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过于强调群体一致性,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
而新教育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教育。
通过个性化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差异化教学,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意识到新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着很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地方。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汇总(2篇)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汇总____年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汇总____年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年份,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许多新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我在新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对新教育的读书心得的汇总,总计____字: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新教育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合作精神。
学生参与教育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有目标意识和主动性的学习者。
教育者应该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以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是新教育的重要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由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应该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三、个性化教育是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教育注重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潜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个性化教育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教师在个性化教育中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四、跨学科教育是新教育的重要实践跨学科教育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式。
通过跨学科教育,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跨学科教育中应该将不同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设计多元化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项目学习是新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项目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来进行学习。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在项目学习中应该提供支持和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帮助他们发展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范本(2篇)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范本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
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
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
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
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
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
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
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
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
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
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
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
”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
在这一方面,他专门做过调查:平江实验小学的一些教师提出,作为教师都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在快乐活跃的氛围内进行教学,可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讲话、活动的时间,没有活动作文怎么写?尤其苏州现在已取消学生的春、秋游,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那些重复的题海里,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放假就欢呼雀跃,学习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舒新城的教育目的论
56·EDUCATOR缅怀·MianHuai舒新城骨子中弥漫着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气息,著作中常论及“凡事有利必有弊”,正是此一分为二的思想,统领着舒新城的教育见解,他反对照搬西方的教育制度及方法,于《三十年来之中国教育》中写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则完全为工业社会的产物,其本质即不宜于中国的环境,所以兴学数十年,成绩极为有限”。
舒新城在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及方法的同时,主张结合中国的国情民性进行改革,包括学制、课程、学校制度、教育行政制度等的改革。
正如当教育界盲目趋新“道尔顿制”之时,舒新城即发表了《道尔顿制可有的弊端》一文,告诫人们切忌“不事抉择的趋新”。
当教育界大张旗鼓地推进各种新教育方法之时,舒新城紧急刹车,发表了《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目的》一文,写道“我并不是要教育者不注重方法,只以徒有方法而无目的,犹如航海无预定的路线,终要在海中乱转,空费时间;以我国才、财如斯之艰难,实经不起过量的耗费。
故我敢以至诚的精神唤起大教育家的注意,希望大教育家分途做事,费一部分精力于教育目的上,不要大家都把全副精神用在教育方法上”,由此可见舒新城之重教育目的也。
1919年春至1921年秋,杜威(John Dewey)的中国之行风靡着整个中国教育界,舒新城于《教育通论》中写道“近来我国教育界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教育即生活’。
这话是杜威到中国演讲以后才盛行的”。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继续不断地重新组织经验,要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要使个人主宰后来经验的能力格外增加。
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反对一切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求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获得乐趣。
受到杜威潮流的影响,舒新城认为教育为改进人生的活动,并主张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于《教育通论》中写道“本为人生而起与改进人生为目的的教育,到现在反得竭力提倡与生活接近”。
舒新城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进人生,使人们获得幸福的生活,他于《三十年来之中国教育》中写道“中国现在的教育问题,最重要者不是什么美感、道德等等抽象问题,也不是军国民、非军国民的形式问题,根本上只有一个民生问题,即如何使各种教育的机会普及与一般人,如何使他们受了教育之后,其生活优于未受教育以舒新城的教育目的论文/梁文睿前——一切设施均以此为本”。
教育家舒新城的公民教育思想
缅怀·MianHuai舒新城SHUXINCHENG舒新城(1893-1960),湖南溆浦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和辞书学者。
迄今为止,学界对舒新城教育思想较为系统研究的,主要有崔运武著的《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涉猎舒新城的教育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吕达、刘立德主编的《舒新城教育论著选》,较为全面地收录舒新城的教育论著,为读者了解舒新城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全貌提供了方便;还有一些论文专门研究了舒新城的儒家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留学教育思想、教育史观、教育权思想、道尔顿制教育、电化教育思想等。
除此之外,舒新城对公民教育也具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认识。
教育是改进人生的活动,其目的在为社会创造自立的个人,为个人创造互相的社会育,《新教育评论》也极力宣传公民教育,促使公民教育从学校推广到全国教育界。
可见,近代中国政治局势、社会环境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引发了国人,尤其是教育界人士,对公民教育的广泛关注,他们希望通过公民教育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
公民教育的内涵自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极力发挥民治主义教育学说后,教育社会化的思潮在我国涌动。
教育社会化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主张教育应当适合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社会服务。
对杜威教育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舒新城受其影响,主张公民教育应为社会造就好公民,即明达的公民,不仅使其具备政治生活常识,还应具备社会生活常识、经济生活常识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国际事务。
基于此,舒新城公民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明确政治生活常识政治生活常识是公民教育构成的首要因素。
在舒新城看来,应当教育公民掌握基本的政治常识,有助于公民了解国家组织构成和运作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公民应明确自身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这是公民构成的核心要素。
舒新城指出,公民依法享有自由、请求、参政、选举等政治权利,其中自由权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内容包括人身自由、财产自由、言论、著作、信仰、集会、结社等自由。
舒新城:探寻中国教育的目的
舒新城:探寻中国教育的目的文 | 本刊记者 孟令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规律和社会需要。
因而,探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家的职业素养与目标。
1919年,《新教育》在新文化运动主导的时代氛围中创刊,而新文化的开展与新教育的普及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项旨在变革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的“新教育”运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掀起的这场教育改革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在要求。
包括舒新城在内的诸多开明教育家在“科学”“民主”思想的指引下,对西方教育理论与模式进行探索,力图使中国教育摆脱封建羁绊而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让舒新城不遗余力地投入到“新教育”运动的大潮中,有言有行,投身学制改革辩论,研究中学课程改革与教育发展规律,为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殚精竭虑。
倡导新学制舒新城出生在湖南西部一个农村家庭中,农村教育问题自然成了其从事教育研究与改革工作的重心。
在新式学堂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使舒新城倍感束缚之际,《时报》《新民丛报》等报刊的“教育万能”“教育救国”等观点无形中对其产生了影响。
杜威的《思维术》《民族主义与教育》、赖德的《美学史》、桑代克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英文原著中的教育理论使舒新城开阔了视野,看清了当时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舒新城发现自己崇尚的自由教育与西方实验教育等理念不谋而合,也坚定了促使外国教育理论,特别是美国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想法。
辛亥革命后,《壬子癸丑学制》在为中国新教育发展提供保障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内在问题。
舒新城指出,学年制容易造成校园欺凌现象,统一标准的学年制忽视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一两科不合格则需进行全部课程的学习,浪费时间与精力,教师也难以根据学生基础差异进行教学。
在浙江一师与东南大学附中试行学科制与选课制是“新教育”改革运动兴起的代表事件。
舒新城对这两种教育制度十分认同,探讨论证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呼吁以新学制为特色的教育工作系统的重心应是中等教育阶段。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范例(2篇)
2024年《新教育》读书心得范例读完《新教育》一书,我深感书中的观点带给我很多新颖的思考和启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指引和鞭策,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首先,《新教育》这本书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训练,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往往被忽略。
然而,如今社会发展迅猛,知识的变化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才能使他们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更加自信和胜任。
其次,《新教育》对于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探讨也给我很大启示。
书中指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
传统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变成自主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
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另外,《新教育》还对教育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提出了质疑。
书中指出,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分数和排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力。
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和成绩。
我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学科知识、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考核。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评价氛围,让学生对于评价不再有过分的焦虑和压力。
此外,《新教育》还涉及到家校合作和教育改革等议题。
在这方面,我也有一些思考和感悟。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教育改革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坚信教育改革的力量,积极参与改革实践,为学生的未来铺平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新城的新教育及维护教育权思想论析舒新城(1893-1960),湖南淑浦人,著名的教育家。
迄今为止,对舒新城作过较为系统研究的,主要有日本著名教育史家阿部洋的《中国近代学校史研究――清末近代学校制内成立遇程》及崔运武的《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二者都曾广泛涉猎舒新城的教育活动,研究其教育思想。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专门研究舒新城的道尔顿制教育。
舒新城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提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教育,而且反对西方对中国教育文化的掠夺,为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作出贡献。
目前,尚无关于舒新城维护国家教育权及其爱国精神的专题论著,本文拟对舒新城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和维护国家教育权思想作一探析。
一、提倡中国化的新教育192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参与的教育团体和人员众多。
提出的改革方案异彩纷呈。
在这场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中,教育学家舒新城也摇旗呐喊,并身体力行。
一是提倡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
舒新城提倡实行新教育。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
他认识到,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是有利于本国发展的。
因为“现在的中国,科学极不发达,借材异地,自是不可免而很重要的事。
”他认为,虽然外国新的教育体制不一定方方面面都于中国有利,不过,“一种新方法或新制度的发见,除了适应环境的机械办法外,必有它的特殊原理原则。
此原理原则虽不能推之四海无疑,行之万世皆准,但我们同处于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有几分可以参考,可以采用。
”二是主张新教育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提倡新教育的过程中。
舒新城主张新教育要切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需要中国化,而不是盲目照搬。
他指出,“全盘照搬任何一种体制”都会把中国引上歧途。
如,对乡村教育,舒新城认为,其时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以我国的经济能力,引进工业化教育制度不能操之过急:“我们现行之教育制度与方法,完全是工商业社会生活的产物,而国内的生产制度,仍以小农为本位;社会生产制度未变,即绝尘而奔,完全采用工商业社会的教育制度,格格不入,自系应有的结果。
”嘲他强调,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经验是必要的,但是,关键在于中国的教育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
三是提倡新教育需要创新。
舒新城认为,学习西方教育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而创新,他呼吁:“望教育者对于本国之历史往迹,社会现状多多留意,将随便仿袭之精力移向于独立创造之上。
”舒新城在谈到道尔顿制教育传人中国以后的情况时,也提出:“我希望国内教育者本此制的精神创造适合国情的新制度。
”舒新城的新教育中国化思想,是在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中国与西方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的。
新教育运动失败后,人们逐渐对新教育产生怀疑和不满,舒新城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教育与新教育进行双重反思与比对,并对教会教育进行批判,转而密切关注中国对教育权的维护。
二、关注收回教育权运动1920年代,中国社会广泛地将教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权丧失的源头,纷纷加以反对。
1922年,世界学生基督教同盟在北京开会,反基督教大同盟也同时产生,并作激进的反基督教宣传,从1924年开始,发展为以反教会教育、收回外国教会学校为主旨的收回教育权运动。
舒新城认为,狭义的教育权则专指国家的施教育权与国民的受教育权,为一国所特有的权利,故亦可谓之为国权。
因此,他不仅支持收回教育权运动,还以教育家的视角探讨其发生的原因。
教育权是国家的权利之一。
收回教育权运动。
是维护教育权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舒新城指出。
文化教育界积极参与反对基督教、反对教会学校的运动,对中国文化教育改革进行了反思。
“收回教育权”在20世纪20年代成了知识界的一种口号,发表关于这一问题的文字极多。
提出的理由与办法也很详备。
如蔡元培从“教育的”、“宗教的”角度进行探讨,胡适等提出“科学的理由”,周太玄提出“社会的理由”,李璜提出“伦理的理由”,余家菊提出“文化的理由”,等等。
舒新城则分析说,影响最大的是“国权的理由”与“政治的理由”。
“此问题可以中国国民的自觉心解答之,而促起国民自觉的原因有二:一为政治背景,一为思想背景。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归根结底,还是政治的因素即民族主义导致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发生。
首先,反对教会对中国教育权的掠夺。
舒新城指出,要收回教育权,就不可避免地与反对基督教同行,因为“我们从历史上与事实上各方面看来,知道教会学校底唯一目的是在传播宗教,则教会学校底唯一特质是宗教教育,其余都是枝节。
”在非基督教运动中,国人之所以反对基督教,为的是反对基督教做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近代中国丧失教育权的是教会学校和日本在东三省所办的殖民学校。
教会学校发源于基督教,而基督教在内地的传播虽为条约所规定,但条约中并无外人可以自由设学校的规定,而教育中国人的教会学校却与教堂并存,遍布全国。
舒新城指出,遍布各地的教会学校,“对于枝节问题可放松,对于根本的宗教问题则丝毫不能让步。
”收回教育权运动发源于反宗教的思潮,非基督教思潮虽然与收回教育权运动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于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却很大,“因宗教思想发生动摇,便自然而言及于其所经营之教育事业。
”舒新城指出,因为外人在华所办学校基本上都由教会所办,因此,收回教育权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密切相关。
舒新城还对主张从反宗教的角度收回教育权的代表人物作了分析。
如,蔡元培在1917年就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以美育代宗教》倡言取消宗教教育,极力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
胡适等人也曾反对各国教会在华设立学校,传播教会教育。
1922年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开年会,胡适、丁文江、陶孟和提议“凡初等教育(包括幼稚园),概不得有宗教的教育(包括理论与仪式)”㈣。
1923年,余家菊、李璜都明确的指出基督教教育的危险。
1922年以后,收回教会教育运动日趋发展,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舆论。
舒新城指出,1924年后的收回教育权运动是第一阶段非基督教运动的继续,“由反基督教进而为反基督教教育,更进则为实行收回教育权运动”。
这次运动的参与者在抨击基督教时,纷纷集矢于教会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主张。
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推动下,收回教育权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相互促进,同时,又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其次,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收回教育权的政治诉求。
由于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部分教育权的丧失,广大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在废约运动中展开了维护教育权的斗争。
知识界很多人都指责教会教育是不平等条约的衍生品,是基督教试图同化中国的手段,因此要求收回教育权。
主张收回教育权的人士指出。
外人在中国办学,是由条约取得的一种权利。
与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同是侮辱中国的一种行为。
舒新城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中国教育者曾以为中国在国际上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均可望取消,而与世界列强自由携手。
平等处事。
“谁知事实上给予我们的教训竟与此希望大相径庭,不独华会失败,一切不平等条约拘束我如故”。
“国人至此始知大同的黄金世界,在现在还只能在梦里实现。
而谋自立实为现今自救的要图。
由此自觉,遂牵涉到教会教育与殖民教育:因为这种教育都有损国权而妨碍我们底独立。
”舒新城认为,这是收回教育权运动发生最为重要的政治原因。
目标广泛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是国民民族主义最为真切的体现,也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为直接的理由。
国民废约愿望难以实现的种种事件,如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废约愿望的落空、收回旅大运动、五卅运动等,都为收回教育权运动的进行推波助澜。
㈣舒新城指出,经过屡次废约的失望,收回国权的强烈愿望“是收回教育权运动发生之第一因”。
舒新城还分析指出,收回教育权运动发生与共产主义、国家主义等思潮的激荡密不可分。
当时,共产党、国民党等党派都积极介入,虽然各党介人的程度和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但都对该运动起了客观的或思想层面的指导作用,不仅具有改革教育、维护国家教育权的意义,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共产党在原则上反对一切宗教,并反对帝国主义,所以其机关报如《向导》、《中国青年》等,常发表关于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字,对于收回教育权有相当影响。
国家主义则从国权与民性的见地,反抗一切外力,极力主张收回教育权,改变国家命运,“其机关报《醒狮》常有此项文字,对于教会教育与殖民教育均极端反对,收回教育权运动受此思潮之影响者甚大。
”三、解析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收回教育权运动是一场极具政治意义的文化运动,不仅影响了国民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对教育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可忽略。
舒新城对这场运动的政治文化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解析。
首先,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切合了维护国家教育权的文化政治涵义。
舒新城指出,文化教育界团体组织参与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积极性很高。
1924年,几个重要的团体纷纷发表收回教育权的言论,对政府制定有关收回教会学校的政策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是少年中国学会,要求“反对丧失民族性的教会教育及近于侵略的文化政策”。
二是全国学生联合会,于1924年8月在上海开第六次代表会议,关于政治方面的两项议案即为收回教育权。
三是中华教育改进社,余家菊等12人提议“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孙恩元等人提议“无中华民国国籍者不得在中华民国领土以内对于中华民国人民施行国民教育”,吴士崇提议“请取缔外人在中国设立学校”。
在这些团体的参与下,至1925年,“收回教育权运动已由言论而进行于实行的时期,教会教育家亦因事实上之逼迫而有所预备”。
此外,舒新城还特别关注知识分子所办的主张收回教育权的报刊,如《中华教育界》出版收回教育权运动专号,《醒狮周报》从国家主义的见地主张收回教会教育权,《中国青年》从共产主义的见地主张收回教会教育权。
其次,政府和教会学生及教会学校的反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改革。
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政府及教会学生、教会学校作出了相应的反应,是教会学校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是政府方面的举措,推动了教会学校教育的改革。
收回教育权运动和反基督教运动对限制列强在华教育特权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促使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
舒新城认为。
收回教育权运动原本有人民群众发动,在政府方面,“起初并不与闻”,不过,在此运动中,出现了官厅与人民合作的特殊现象,如“奉天收回教育权运动固然由省署负交涉之责,教厅长亲自出席,即广东、湖南、河南、福建各省之收回教育权运动。
官厅亦尽相当的力量,而浙教厅禁学校宣传宗教,奉教厅禁教会办理小学亦是舆论所激成。
”政府采取的新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1925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布的《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规定外人捐资所办学校不得以宣传宗教为宗旨,规定学校立案必以中国人为代表,中国董事应占半数,须遵照国家所颁各项学校法规请求认可等等。
二是教会学生与收回教育权运动相互影响,不断掀起学潮及退学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