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设计(修改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设计与说明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

(前后照应)

(情深)

……

板书设计说明: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一、设计理念:

1、板书有明确的目的性。本板书设计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板书突出重点,体现难点;体现出文章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

2、板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现在板书中就是要求打破教师“一手包办”现象,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书写,倡导开放与生成的板书。板书设计时,我适当地留有余地,主动地给学生留出“填补空白”的思维机会,供学生上课时根据自己的体会去填写,这样既可以使教师的板书设计不受约束,又体现了板书的灵活性。

二、板书说明: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我请两名学生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此举是根据2011年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加强目的也是在检查学生的写字指导,同时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努力使学生参与板书,真正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也是本课中我的创新点之一。

(二)解题生疑,循路读通。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窗口,透过它可以较快地认定写作对象或明辨作者的用意,了解课文的梗概。而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在学生板书课题之后,我直接向学生质疑:“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板书:父子)?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请自由读读课文,然后用自己

的话把课文所写的故事说一说。”我这个把问题作为学生自读的出发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读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循路读通。这样,学生自己找路走,就顺应了教学主体——学生的思维向上发展。

(三)选准突破口,设疑读懂。

选准突破口,实际上是设置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既能统辖全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去自读自悟,自感自得。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抓重点段,读懂课文。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了体现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

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向学生质疑:

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段后回答:“课文的3~12自然段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16~23自然段体现儿子的‘了不起’。”接着我又问:“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的离开了’,为什么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最终救出了儿子?又是什么让儿子得以劫后重生呢?”学生自读课文后,领悟到是因为这对父子心中信守的那个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我及时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意向,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熟读悟神韵,品评读深。

熟读并非机械反复地读,应是目标明确,目的性强,把准时机,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并与精思结合,从而达到熟读悟神韵的目的。

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问:“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从而让人们称他们为了不起的父与子?”学生们自读课文,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我接着出示句子:“这位父亲……问道:‘谁愿意帮助我?’……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质疑:“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时在板书中画上括号)请再读读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回答说从父亲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描写(板书:语言、动作、外貌),体现了父亲的坚韧不拔、决不放弃……(这里应该再多写一些词语)。(这时我让学生在黑板中的括号内板书:坚忍不拔、决不放弃)。我接着出示描写阿曼达的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也能救大家。”“不!爸爸……我不怕。”质疑:这是什么描写?体现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儿子?(这时在板书中画上括号)学生回答是语言描写(板书:语言),体现出阿曼达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让学生在黑板中的括号内板书:临危不惧、舍己为人)。接着我引导学生领悟父子的精神力量来自‘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诺言,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3次,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板书:前后照应)。”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是父亲崇高的父爱和儿子对父亲的信赖,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此时我用红色粉笔勾画爱心图形连贯整个板书,从而把教学推到了预设的高度。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个性自由发展的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读书、思考,再读书、再思考。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立体网状信息交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在阅读中渗透写法指导。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文章的写法。在品读感悟后,我引导总结:这篇写人的文章,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突出父亲的坚忍不拔、伟大的父爱;而对儿子的描写只用了短短的两句话,就突出了他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写人的文章就要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去写,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总结课文,点明中心。

通过上述——“读通”、“读懂”、“读深”三步,学生们不但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感悟出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之间的父子情深,爱的伟大力量!这样,就顺水推舟地板书出本文的中心“情深”。最后让学生谈一谈“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令人感动的情怀?”并让学生上台在括号内板书相应的词语。省略号给予了学生自由表达感受的空间。

杨锦亮 2012-1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