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
浅谈汪曾祺作品中意象空间的诗化
![浅谈汪曾祺作品中意象空间的诗化](https://img.taocdn.com/s3/m/d127f82bf242336c1eb95e6d.png)
浅谈汪曾祺作品中意象空间的诗化作者:林凤清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0期摘要:在文学文本的诸多文学因素中,意象最具空间化表征。
意象独立于时间之外,相对静止,是具备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性质的结构体。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汪曾祺作品中意象空间的诗化,探寻其作品艺术审美的阐释空间和美学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意象空间;诗化一、意象空间的阐释意象,作为客观物象之于语言的投射物,在文本中内涵丰富,超越普通语汇而存在,是主观观念与客观物质的综合体。
意象的物质外壳是语汇,以文字和语音形式存在,代表现实中某事物、某事件或是某种情境等具体物质。
语汇是物化符号,标示、分析、解释着意象,是意象的外在形式。
意象处于文本的语汇与客观物质相结合的二元结构中,以其提供的生物形象,丰富着观念和经验等内在物。
语汇与其所代表的事件、事物或是情境之间,依靠个人实现具象与想象之间的转换与连接。
对于文本的创作者来说,意象包含其个人经验,伴随着身体感官所知觉的诸多形象,与诸多感觉综合,构成一个意象空间。
例如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非常多的一个意象:“月”。
月相的变化,时常勾起凄冷、感伤、孤寂、相思、虚幻等情怀,如“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難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色朦胧,月光笼照下的万物皆自带美感,让人感到诗意的美好,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在短短数语中合成复杂的“月”的意象空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意象与其时常伴随的凄冷、感伤等情怀一起储存在人的知觉中,包含经验的空间。
二、意象空间诗化的追寻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象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典诗词中,成功的意象营造,往往可作为品评诗词艺术得失成败的标准。
“中国诗歌长于意象抒情,它所创造的闪光的意象,随时从这种处于文学正宗地位的文体向其他文体渗透。
”[1]换句话说,意象抒情方式,已不限于歌批评领域,逐渐被叙事文体所吸纳。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其影响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b00e13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9.png)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其影响浅析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其影响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人,为后人研究、品味和学习,与其散文化有关。
本文浅析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其影响,欢迎阅读了解。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论述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其影响,意在说明:文无定法,要敢于创新。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特征原因影响汪曾祺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短篇小说家,读他的小说,如同欣赏一幅幅清新隽永、生意盎然的风俗画,别有一番情趣、一种风味。
一、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关于“小说的散文化”,学者杨义先生解释为:“乃是小说的自由化、随意化,它把小说的环境化淡,人物化虚、情节化少,而唯独把情绪化浓。
”对照杨义先生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汪曾祺小说确有散文化的某些特征:(一)取材随意,不拘一格。
汪曾祺小说不仅描写了许多异地的世俗风情,如:抗战大兵方昆明的混乱与庸俗、塞外的农场果园的下放生活、北京的世俗生活,而且描写的人物也形形色色,如:大洋边的挑夫、西南联大校园的当差者、大青山的落魄者、岁寒中的知心者、荸荠庵的和尚、洁身自尊的知识分子、宁死勿折的老舍先生,等等,以上这些人物尽收笔下,构成了一幅满溢着个性特点的人物画廊图。
汪曾祺除了写人、写生活,还写一系列的杂物,如:高大的“榆树”,比草木还贱的“晚饭花”,活蹦乱跳的“鱼儿”,香喷喷的“黄油烙饼”,还有“珠子灯”、“天鹅”、“猫”、“蛐蛐”,等等。
综观汪曾祺小说的描写对象,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那自由随便、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以及广见博识。
(二)情节化少,矛盾缓和。
汪曾祺小说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读者长期在一种传统单调的情节性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一旦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映入眼帘,大家自然会耳目一新。
传统的情节小说一般都是由一个或几个事件组成,其情节大致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汪曾祺的绝大部分小说不是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连续的事件构成,而是由许多琐碎的,甚至毫无关联的小事构成,如《故里杂说》、《故里三陈》、《晚饭花》、《桥边小说三篇》、《故人往事》、《星期天》、《鸡毛》等。
汪曾祺文学作品的意象分析
![汪曾祺文学作品的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5eac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c.png)
汪曾祺文学作品的意象分析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丰富的意象。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
一、自然意象汪曾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描写和抒发,他以细腻的笔触和富有感情的叙述,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力量。
首先,他在描写自然中的动物时,常常通过细节刻画展现出它们的特点和形象。
比如在《生蚝》中,他描述了生蚝受损后散发出的气味和触感,以及其艰难生存的场景,这些细节使读者感受到了生蚝的顽强和静默之美。
其次,汪曾祺还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情感表达。
比如在《莫愁湖》中,他以湖水的变幻和涟漪为线索,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二、社会意象汪曾祺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
他通过对社会人物和社会关系的描写,呈现了丰富的社会意象。
首先,他对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描写,展现出现代社会中的不同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
比如在《北京的一天》中,他通过对北京市井生活和小城农村的对比,表达了对城乡差异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其次,汪曾祺的作品中还探索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家庭、夫妻、朋友等关系,并表达了对爱情、友情等情感的思考。
他还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和抗争。
这些描写让读者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综上所述,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意象的美丽和力量展示,也有社会意象的观察和反思。
这些意象既展示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喜怒哀乐。
通过对汪曾祺作品意象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还能够对生活和社会有更全面的思考。
汪曾祺作品特色
![汪曾祺作品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65acc72187c24028915fc341.png)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内容提要: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作品的语言特色.。
笔者认为,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
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
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
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
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
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
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语言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
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
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
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
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
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
豪华落尽见真淳。
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
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
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
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
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
本文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汪曾祺作品进行分析。
一、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
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感觉化表意特征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感觉化表意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b61735bcc22bcd127ff0c5a.png)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感觉化表意特征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感觉化表意特征,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和味觉三方面,在视觉上主要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渲染和线条的勾勒来展现绘画之美,在听觉上主要体现在小说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之美,在味觉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的气味和舌尖上的触觉展现的生活之美。
一、视觉——多彩隽永的风俗画特征汪曾祺笔下的艺术世界是多彩的、隽永的,是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产生无限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的。
他的很多小说都注重使用背景来烘托人物和情节,充满风俗画的效果。
他认为“小说就应该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所以,呈现在他笔下的民风、民俗、民情以及人物活动的场景,都是简单而无过分的装饰,小说给人宁静的、亲切的感受,所营造的大多是多彩、隽永、温婉的意境。
汪曾祺很多的小说中运用了色彩的渲染和烘托,这也是形成汪曾祺小说风俗画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
……王玉英长得很黑。
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
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
红花、绿叶、墨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幅画。
”仅仅“黑”、“亮”、“白”三个字就描画出王玉英美好的倩影,在浓绿的叶子和殷红的花之间,这个倩影显得素静、典雅。
这段描写就像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风俗画,多彩生动,闹中有静,美中又浸透着一种淡淡的凄凉。
又如“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莲枝藕,风摆柳似的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通过对几种带颜色的植物的描写,一幅民间妇女劳作的风俗画跃然纸上,既渲染了一种充满生机和朝气的氛围,也侧面突出了“巧云们”即使生活中遭遇了许多磨砺和苦难,对未来生活依然充满希望、坚定地面对人生苦难的信念,女性的那种自立自强的精神之美也深深地打动、激励了读者的心灵。
除了色彩的渲染外,有些则是凭着他那奇妙精炼的线条勾勒,对线条的勾勒更显示出汪曾祺作为语言大师在小说语言上的艺术。
汉语言文学-浅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以《寂寞和温暖》为例论文
![汉语言文学-浅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以《寂寞和温暖》为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a281fcb4daa58da1114a50.png)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寂寞和温暖》为例,分析其小说的艺术特征。
一是语言生活化,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是语言诗意化,语言优美,清新空灵。
三是语言哲理化,引人深思。
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思想追求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打破了小说、散文、诗的界限,开创了散文化的小说,也让审美的视角回到文学本身。
小说对于当今也有很大的启示。
人在快节奏的时代迷失自我方向,精神家园逐渐荒芜。
小说安慰读者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诗意的生活状态,构建自我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生活化;诗意化;哲理化;汪曾祺AbstractWang Zengqi's novels have unique artistic charm. This paper takes loneliness and warmth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 novels. First, language life, with a strong life atmosphere. Second, the language is poetic, beautiful and fresh. The third is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Wang Zengqi's novels are formed b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personal experienc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ideological pursuit. Wang Zengqi's novels hav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novels, essays and poems, creating the novels of scattered culture, and returning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to literature itself. The novel also has great enlightenment for today. People lose their direction in the fast-paced era, and their spiritual home is gradually deserted. The novel comforts the reader's soul, inspires people to pursue the poetic life state, and constructs their own spiritual home.Key words:Life style; poetry style; philosophy style; Wang Zengqi目录一、引言 (2)二、小说艺术特征的体现 (2)(一)生活化 (3)(二)诗意化 (4)(三)哲理化 (6)三、小说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 (8)(一)个人经历 (8)(二)时代背景 (9)(三)思想追求 (10)四、小说艺术特征的影响 (11)(一)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11)(二)对现实的启示 (12)五、结语 (12)注文 (13)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以《寂寞和温暖》为例一、引言据研究现状,当代学界对汪曾祺本人和作品的研究十分丰富,后人对于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戏剧创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做出很高评论。
汪曾祺小说特色
![汪曾祺小说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a4d35a2ba5e9856a561260fd.png)
汪曾祺小说特色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
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
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
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
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
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
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
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
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
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
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
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
豪华落尽见真淳。
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
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
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
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
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
本文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汪曾祺作品进行分析。
一、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
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 (1)确实如此。
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
![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11c6d2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73.png)
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当代短篇小说的结构形态,由于时代的、文学的等诸多原因,到20世纪60、70年代,变得越来越简陋、僵硬。
那么梁实秋的小说散文化意象特征,大家是否了解?汪曾祺的乡土抒情小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位来自江苏高邮的作家,以其对故乡的挚爱,叙写故乡人生的平凡琐事,讴歌美的人情和人性。
在对故乡的山光水色、民情风俗的细腻描绘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牧歌情调,成为中国当代写意抒情小说的代表人物,重新弘扬了乡土写意抒情的艺术传统和审美精神。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他小说的美学特征。
一、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汪曾祺是一位浸透着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作家,他的作品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韵味和古典散文的章法形式及小说的诸多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散文化小说,读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恬静、闲适、淡远的味道,很有散文的诗意美。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
他的大多数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形态,不再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起承转合,不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
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他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读他的许多小说,经常能看到,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随意引用穿插,给人一种很随便的感觉。
但是经过作家艺术化的处理后,这些随意插入的成分都成了叙事的有机成分。
他的小说结构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读来却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犹如随笔一般的自由和亲切。
汪曾祺在其作品的具体内容构制上,提出“气氛即人物”的论断,主张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意境”,把氛围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强调主观的抒情成分,他认为小说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也可以在字里行间刻画人物。
汪曾祺称其为“苦心经营的随便”,因此,他的小说努力将激烈的矛盾冲突淡化,追求和谐的审美氛围,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牧歌趣味,“近似随笔”的小说文体,为读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兴趣。
浅析《黄雀记》的意象化写作中命运的主题
![浅析《黄雀记》的意象化写作中命运的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a2d3050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a.png)
浅析《黄雀记》的意象化写作中命运的主题《黄雀记》是中国现代作家汪曾祺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少年黄雀为主人公,讲述了他穷困潦倒、命运多舛的一生。
在小说中,汪曾祺通过意象化的写作手法,深入揭示了命运这一主题。
在《黄雀记》中,黄雀的命运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凸显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黄雀一生的苦难是他的命运所注定的,这种注定贯穿在整个小说中。
在小说开头,黄雀就以黄雀这一象征命运的鸟类形象出现,预示着他注定要承受苦难和命运的捉弄。
黄雀被命运逼迫着从小勤劳上进,但从一开始就遭遇了失败和挫折。
无论是从乡村到城市,从教育到就业,黄雀都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不断受到挫折和折磨。
这种象征意义的命运使得黄雀的一生无法自由选择和决定,他只能被动地接受扭曲和不公。
在小说中,汪曾祺通过意象化的描写,呈现出了命运的模糊和不可预测性。
命运的主题在《黄雀记》中体现在人物的遭遇和转变上。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命运的改变表现得非常突出,但同时却又不是那么容易被把握和理解。
汪曾祺通过描写黄雀患病、被困在山洞中的情节,通过展示黄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选择,将黄雀的命运描绘得模糊而难以捉摸。
在小说结尾,黄雀选择留在山洞中,接受自己的命运,这种无奈和妥协使得故事的发展具有了更多的悬念和不确定性。
通过这些意象化的描写,汪曾祺展现了命运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无法预测的变化。
在《黄雀记》中,命运的主题也体现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上。
由于命运的多舛,黄雀逐渐感到内心的失落和绝望。
尽管他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
在小说中,汪曾祺通过意象化的描写,展现了黄雀内心对命运的反思和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所感受到的痛苦和绝望。
黄雀曾经激情澎湃、信奉理想,但不断遭遇失败和挫折后,他的心灵逐渐变得麻木和消沉。
他对命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抵抗和反抗,到最终的妥协和接受。
这种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命运的摧残使得黄雀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黄雀记》通过意象化的写作手法,深切揭示了命运这一主题。
汪曾祺作品特点
![汪曾祺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cb0d1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c.png)
汪曾祺作品特点汪曾祺作品特点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少有世俗之气,散文如此,小说亦如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作品特点,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1、浅谈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
1943年开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入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对于性灵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
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
”他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出版社2000年7月)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
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
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406页),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848bf104a1b0717fd5dd7d.png)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1.浓郁的抒情色彩2.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
一、汪曾祺的文化小说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又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
这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昧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
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相反相成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这其中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
《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规范的。
二、汪曾祺的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读者长期在一种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而乍的将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展现在人们面前,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况且是运用平和恬静的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地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续起来阅读却韵味十足。
他擅长于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其人物对话的描写也往往采用短句,极富有诗的含蕴。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30ac109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6.png)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汪曾祺作品中,民情风俗包含着真实的性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和谐的风俗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鲜明,以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淳厚的生活底蕴,热衷对故乡、对童年展开温馨的回忆,并擅长作风俗画式的描绘,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
汪曾祺说过:“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关于风俗画的描绘是有意为之的。
《受戒》和《大淖纪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读者,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那种别有风情的风俗描写。
如《受戒》的结尾处:“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其笔下那具有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纯朴、温馨、清雅和谐的美感,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久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在《大淖记事》里,有随四时自然变化的沙洲美景、高阜上的鸡鸭炕房、负曝闲谈的人家、忙碌的浆房、田畴麦垅、闲置的候船室。
总之,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
而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优美和谐的风俗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的融洽关系中,还表现在人与物之间的亲近上。
《受戒》中的小和尚海明和小姑娘英子爱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荧火虫飞动。
《天鹅之死》中的白蕤对美丽的天鹅情有独钟。
《昙花?鹤和鬼火》中的李小龙爱那雪白的昙花、美丽的野鹤和绿色的鬼火。
论汪曾祺小说审美意识的表现
![论汪曾祺小说审美意识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56aecf9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b.png)
论汪曾祺小说审美意识的表现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具体表现在他为文无法、自由散漫的散文体结构中,其散文体结构模糊了人物和情节,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审美想象空间,审美意识还表现在其丰富多样的小说意境里,潜藏着宁静含蓄的水乡意境和和谐明丽的风俗意境,使汪曾祺的小说含蓄蕴藉、独具特色。
总之,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不仅使汪曾祺的小说温暖明丽,也激发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将温情和美还原到现实生活之中。
一、结构特征:散文化纵观汪曾祺的小说,读者可以发现其小说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结构松散,运笔行云流水。
这种独特的小说结构,被学界称为散文式结构。
通俗来讲,可以把散文式结构的小说比作一条潺潺流动的有生命力的溪水,当溪水流经高山湖海之时,若遇见什么有趣的风物,便随势停下来,玩赏之后再度出发,但溪水的最终归途是大海,旅途中的停顿不妨碍其目的的达成,但若是缺少了这些停顿,旅途又未免显得单调苍白。
这种“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非情节化的散文式文体让汪曾祺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结构的弊端,不再追求刻板的因果线索和线性的时间关系,而是选择表达自我的真性情和追求淳朴自然的人性之美。
这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说,他宁愿短篇小说的结构像诗歌、散文、戏曲,甚至什么也不像,也好过那种标准板正的传统小说。
散文式的结构虽然模糊了故事情节的因果时序,但是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天地,读者通过对文本内在逻辑层次的深度挖掘与梳理,让小说的情节在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之笔中被描摹得更加清晰。
例如在《大淖记事》中,开篇只写“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不解释来源,也不阐明出处,虚化背景后,便另起一段,“淖,是一片大水”。
接下来便极力描摹大淖的风貌。
大淖有长满茅草和芦荻的沙洲;沙洲的四时四景;绿柳丛里的“鸡鸭炕房”;沙洲东面的浆坊劳作……每一幅景象都可以拆开,单独存在,在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的同时,美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俗又营造出抒情、明朗的氛围,奠定了小说清新自然的叙事基调。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32ea0c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6.png)
汪曾祺⼩说的散⽂化特征汪曾祺的⼩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
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加强⼩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物性格的“有机”因素。
他要消除⼩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对于情节和⼈物性格的刻意设计),使⼩说呈现如⽇常⽣活的⾃然形态.他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活的“本⾊”,写作“⾃⾃然然的”“散⽂化的⼩说”(或“随笔风的⼩说”)。
在“散⽂化”⼩说的展开中,让叙述者的情致,⾃然地融贯、浸润在⾊调平淡的描述中。
⽂字则简洁、质朴,但不缺乏幽默和典雅。
他在⼩说⽂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些⼩说和散⽂作家的创作。
清⽔出芙蓉的语⾔。
“⼩说作者的语⾔是他的⼈格的⼀部分。
语⾔体现⼩说作者对⽣活的基本态度。
”(《作为抒情诗的散⽂化⼩说》)与汪曾祺的民间叙述风格相⼀致,其⼩说语⾔表现为少浮辞、不渲染,质朴、洁净的艺术特点。
在汪曾祺的⼩说中,我们⼏乎看不到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法,连⽐喻也⽤得很少。
这就使他的语⾔去掉了⼀切枝蔓和芜杂,清⽔出芙蓉般单纯、明快,细细读来似乎只剩下了语⾔的原味。
汪曾祺在他的《晚翠⽂谈》中曾说“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在⼀个作品⾥必须具体化为对所写⼈物的态度、感情。
”因此他曾将⾃⼰的⽂学创作称为“抒情现实主义”。
他的优秀之作⽆不以情见长。
作为作家个⼈⽓质的折射,抒情在作品中表现的相当充分。
这⾸先表现在作家主观情感的流露,汪曾祺作品往往具有⼩说情节的淡化倾向。
⽆论是《受戒》、《⼤淖记事》等“⾼邮”系列⼩说,还是《安乐居》、《⼩芳》等现实题材⼩说,其故事情节都异常简单。
作家承认他不善于讲故事,⼩说的情节发展也因此显得松散⽽随意。
随着情节因素的渐次消失,诸多的⾮情节因素(如风⼟⼈情、社会背景)涌⼊⼩说,抒情功能便附着在这些⾮情节因素上发挥作⽤。
在《⼤淖记事》中,作家在前⾯的三节都在讲风俗,第四节才出现⼈物;在《故⾥三陈》中写陈四也同样。
对这样的情节设置有⼈认为有⽐例失重之感,⽽作家对此则解释为必须为⼈物安排⼀个合乎逻辑的⽣活环境(注:见《⼤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载《晚翠⽂谈》)。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cf287fcb14e852458fb574c.png)
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的基本特点,欢迎大家的阅读。
散文的基本特点一、流转生动的语言美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没有它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无从谈起,汪曾祺尤其重视语言美,他对语言的见解也很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求语言要气韵生动。
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像水,不能切割的。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同时他也强调文章语言中流动的韵味,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他的散文语言都有这样的韵味,在平和简约的语言里,或透出一种柔情,或低吟一分悲悯,或活泼着几许幽默机智,细细咀嚼,犹如“春初新韭”。
如在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
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跃然纸上。
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不无幽默地道出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性格,他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学者!湖南的评论家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这应该是对汪曾祺散文气韵生动的如水语言美的肯定。
另外,这里的“平常”,讲的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平民化特征。
这种特征在汪曾祺谈吃食,谈花草虫鱼的文章中表现尤为突出。
汪曾祺是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他爱美食,爱忆旧,喜游历,所到之处,必开怀享受。
他吃遍大江南北,如他谈在内蒙古吃羊贝子:……羊贝子真是够嫩的,一刀切下去,会有血水滋出来.同去的编剧、导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浅尝则止,鄙人则吃了个不亦乐乎。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2d5ed0c1c708a1284a4457.png)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
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
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64919ed1711cc7931b716f6.png)
一、1、独特的小说观念(“小说就是回忆”)汪曾祺曾经小说下过一个定义:“跟一个可以谈的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您所知道的生活。
”于就是,我们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觉到就是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述些有意思的往事,清淡、飘逸、耐品味,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她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
人情世故,舒缓有致,自有一番坐瞧云起的淡定。
从汪曾祺目前的小说来瞧,她的作品大多就是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那里有她童年生活的记忆与梦想,《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这些她写得最好的作品都属于童年回忆。
为什么写得最好的就是那些离现实最远的作品呢?回忆中的故乡童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审美经验?回忆就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与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
蓦然回首中,记忆里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
2、欢娱与谐的小说风格汪曾祺本人的个性与气质就是倾向于与谐欢娱的,文如其人,其小说也具有相同的风格。
40年代的汪曾祺由于年轻气盛,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浮躁凌厉”之气,老年以后汪曾祺参透了许多人世的纷争,越来越达观,她不习惯于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的不就是深刻,而就是与谐”。
于就是,我们只在她的少数作品里瞧到些许锋芒与嘲弄,比如《讲用》。
而她的大部分作品表达的都就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氤氲着世俗人生的欢娱。
汪曾祺的小说营造了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与谐温馨的所在。
作者把笔触投向“故乡”高邮的村镇,这里没有宗法的约束,没有现代文明的挤压与喧扰,有的就是一派自然与随与,有的就是任性率真的人情与人性。
《受戒》里的明海与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与就是十一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的光辉。
大淖周围的人对于男女之事的以两情相悦为原则的随意,荸荠庵与尚们打牌、杀猪、吃肉、谈恋爱、找媳妇,虽然有违宗法制度与佛教清规,却就是真真正正的人性的舒展与生命的欢娱。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审美特征及意义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审美特征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5cfd4396edb6f1afe001f2d.png)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审美特征及意义汪曾祺的小说着力表现人民大众的生活情趣、生活理想以及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艺术主题。
他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和奇崛平淡、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语言,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文体特点,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境,一般被认为是把社会生活中观察、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风格特征首先就在于重气氛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完整。
他认为,在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可以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
在气氛的营造中,汪曾祺更加钟情于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描绘。
凡与人物有关的风俗,他从来不吝笔墨,大笔挥洒;凡与人物无关的风俗,不管多美,也依然决然地割舍,惜墨如金。
关于“小说的散文化”,学者杨义先生解释为:“乃是小说的自由化、随意化,它把小说的环境化淡,人物化虚、情节化少,而唯独把情绪化浓。
”小说“散文化”并不等于“好小说”。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有以下的特征:第一,散文化意境的营造。
在汪曾祺的笔下,生活都是以其本来面目和盘托出,写人物活动的场景,写民情、风俗,少有刻意的雕琢。
如在《鉴赏家》中,作者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香、味俱全的物产风俗四季图。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密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第二,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
汪曾祺的小说妙就妙在艺术化地处理各种插入成分,这种顺其自然的随笔文体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小说,这些插入成分有机地完成了叙事功能,从而赋予作品一种自然恬淡的境界,营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舒朗质朴、清雅温馨。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6841e8c32af90242a995e53b.png)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他认为“散文诗和小说的分界处只有一道篱笆,并无墙壁(阿左林和废名的某些小说实际上是散文诗)。
我一直以为短篇小说应该有一点散文诗的成分。
”他的小说读起来平和淡泊,但细细地咀嚼却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
他的小说里每一个人物描写都可以看作是一首诗,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
他的小说处处均似闲笔,实则处处精心设计。
他在“酿造‘情调’,雅化人物。
让人物带上自己的文化心理从而显出丰美的氛围气上却显得谨严而功力厚重”。
与好的散文一样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来,然其人物又有诗的神韵——潜藏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立的底蕴。
如《八千岁》中,作者随心所欲地描写离题甚远的贩马人“宋侉子”、旗人娼妓虞小兰、土匪军官“八舅太爷”,真是扑朔迷离,峰回路转,最后才写到“八千岁”,然而这些人物并不仅仅是展示他们与“八千岁”故事的因果链条关系,而是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中寻觅一种健康人性的诗意美的境界。
不仅仅如此,他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
![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d75245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6.png)
《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doc》当代短篇小说的结构形态,由于时代的、文学的等诸多原因,到20世纪60、70年代,变...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wangzengqi/335589.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汪曾祺散文化意象特征当代短篇小说的结构形态,由于时代的、文学的等诸多原因,到20世纪60、70年代,变得越来越简陋、僵硬。
那么梁实秋的小说散文化意象特征,大家是否了解?汪曾祺的乡土抒情小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位来自江苏高邮的作家,以其对故乡的挚爱,叙写故乡人生的平凡琐事,讴歌美的人情和人性。
在对故乡的山光水色、民情风俗的细腻描绘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牧歌情调,成为中国当代写意抒情小说的代表人物,重新弘扬了乡土写意抒情的艺术传统和审美精神。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他小说的美学特征。
一、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汪曾祺是一位浸透着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作家,他的作品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韵味和古典散文的章法形式及小说的诸多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散文化小说,读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恬静、闲适、淡远的味道,很有散文的诗意美。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构上。
他的大多数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形态,不再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起承转合,不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
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他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读他的许多小说,经常能看到,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随意引用穿插,给人一种很随便的感觉。
但是经过作家艺术化的处理后,这些随意插入的成分都成了叙事的有机成分。
他的小说结构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读来却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犹如随笔一般的自由和亲切。
汪曾祺在其作品的具体内容构制上,提出“气氛即人物”的论断,主张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意境”,把氛围的渲染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强调主观的抒情成分,他认为小说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也可以在字里行间刻画人物。
汪曾祺称其为“苦心经营的随便”,因此,他的小说努力将激烈的矛盾冲突淡化,追求和谐的审美氛围,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牧歌趣味,“近似随笔”的小说文体,为读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兴趣。
如短篇小说《大淖记事》,讲述的是巧云与锡匠之间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巧云被保安队长性侵犯后,“她没有淌眼泪,更没有想跳到淖里淹死”,当她爱恋的锡匠被号长打伤后,她毅然将其接到家里,独自挑起了抚养病瘫父亲和重伤恋人的重担。
一幕悲剧经过散文化处理,将矛盾淡化,从而笼上了一种牧歌的平和恬淡意味。
同样,《晚饭花》中的王玉英嫁给不务正业的'钱老五的悲哀人生故事,在作家娓娓而叙的散文笔调中,拂去了悲哀的色彩,突出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执着希望。
《陈小手》中的陈小手被军阀团长请去为难产的太太接生后却被打死的悲剧故事,在作家舒缓的散文笔调的叙写中,同样淡化了悲剧色彩。
二、回忆性的小说叙事“小说是回忆”对汪曾祺来说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文学观,距离的拉远把各种急功近利的感情缓和下来,悲伤、浮躁、大喜大悲、死去活来等等都被时光之水过滤得淡而又淡,心态上呈现出没有功利的平和散淡,相应地,叙述话语也是一样的舒淡平和。
汪曾祺对“小说是回忆”有独到的诠释:我认为小说是回忆。
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
“小说是回忆”意味着汪曾祺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审美理想,对回忆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自然而然地打通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诗意化的文体建构,以满足自己的美学追求。
因此,汪曾祺的回忆里最多的还是他的故乡江苏高邮的人与事,那是他的小说的中心;其次是昆明的生活,那里有他的青春年华;再次便是北京的市井生活。
如同一个慈祥的老人,回眸人生时,总是以一种和善的目光,选择出那些美好的片段,娓娓地说与后人,使其文本呈现出浓浓的诗意。
汪曾祺小说“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他在《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一文中说:“经长久的学习和磨练,我的人生观比较稳定、比较清楚了,因为对过去的生活看得比较真切了。
人到晚年,往往喜欢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
但是用什么观点去观察和表现生活呢?用比较明净的世界观,才能看出过去生活中的美和诗意。
”考察汪曾祺小说文本叙事时间和文本故事时间的时间差,发现大部分小说叙事时间和文本故事时间跨度都很长。
以《受戒》为例,这篇小说成文于1980年,而文本内容呈现的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正是文本叙事时间和文本故事的时间差,神秘地使回忆文本具有了某种美学效果。
43年的时间差一方面模糊了往事的轮廓,只剩下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对这些片断的审视,由于远距离的关照,使得作家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着既往的人和事,清醒而冷静地审视着一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做出超然而淡薄的评判,略去应有的功利主义,从而使文本获得了平淡和谐的诗意境界,读者也会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回忆就是把自己所体验过的东西呈现在作品中,使它在审美的意义之上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阈中,因此,当汪曾祺走入对往事的回忆的时候,他也就是在审美意义上呈现了自己所体验的生活。
他追溯往事,以呢喃的诉说传达着他对现实世界和记忆世界的感知,也正是在这样的追溯中,原来幽闭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回忆得以敞亮于读者的审美视阈之中,成为永恒的美。
三、独特的风俗画氛围营造汪曾祺的乡土小说之所以获得殊荣,这不仅仅是小说本身的可读性而致,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种美学风范的回归,也就是从废名和沈从文开始的“田园诗风”乡土情结的“还魂”。
风俗画艺术是汪曾祺小说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中保留着一个民族常绿的童心,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俗画”是文学百花园中不可少的一只奇葩,风俗画小说不仅有审美价值,也有认识价值,对于研究民风和国情有重要帮助。
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着眼于民俗民情的细节描写,很精当地造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生活氛围。
汪曾祺是以自己的故乡苏北高邮为背景,在对风土人情的描写中去构筑一个美的世界。
在《大淖记事》中,风物描绘占全作的二分之一。
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组高邮水乡大淖的风光景致,这组貌似平淡的水墨画把人们引进了优美的世界。
大淖中央的沙洲上虽然“长满了茅草和芦荻”,但春夏秋冬碧绿、雪白、枯黄、各呈异彩。
做小生意的,以和为贵,凡事忍让,相安无事。
兴化帮的锡匠们很讲义气,又极正派。
世代居住在“轮船公司东头”草房里的挑夫们更是安贫乐道,他们勤劳,善良,对生活没有过高要求,他们日常的劳动也给人美感:“挑夫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匀,很快,一路不停地打着号子……;女挑夫们像男人一样赤脚穿草鞋,脚趾甲却用凤仙花染红……”《受戒》也是一幅清丽的风俗画,在《受戒》中,风俗与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苏北的民风民俗放焰口、歪荸荠、唱薅草歌、挑担藕等等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构成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成为故乡民间世界人情美、人性美的载体。
事实上风俗体现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核心便是人生的艺术性。
汪曾祺优秀的小说几乎都与民俗有关,比如,《茶干》写酱园,《八千岁》写米店,《异秉》中有药店、纸烟店、熟食店,写了各种熏烧炒货和刨烟、碾药的方法,以及有关烟茶的知识等。
究其主观原因,在于他自幼年时心灵上就已深深地打下了民俗的印记,他把一切美好的记忆都与民俗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把自己的欢乐与民俗联系在一起。
于是,“美好等于童年等于民俗”,就成了汪曾祺的一个摆不脱的情感情结。
因此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四、闲淡典雅的语言风格汪曾祺的语言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韵味,淡泊悠闲,叙若家常,却功力深厚,体现出洁净、质朴、精炼、典雅的特点。
他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多采用白描和短句,以看似平常的语言,组合起美的意象,显示清逸冲淡的情致。
作者还汲取文言和方言口语的长处,形成自成一体的语言特色,将一种淡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发挥到极致。
首先,来看《大淖记事》中对巧云的描写: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
眉毛黑如鸦翅。
长入鬓角。
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
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眯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
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人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
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买肉、买菜……同样的钱,她买回来什么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
这里先用白描刻画巧云外貌的美,特别突出她的眼神特点;然后又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众多人的反应中烘托巧云的美。
再以《受戒》中的一段为例: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一段景物描写渗透着人情,情与景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意象的飘动重叠中,有一种流动的思绪和流动的美。
读后让人感到一种氛围,一种韵味,一种言犹未尽、余音绕梁的感觉。
正如汪曾祺所说,“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语言是作者人格的一部分;语言体现了小说作者对生活的基本态度;语言决定于作家气质。
把语言提到非常显要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有着丰富写作经验的小说家在长期与语言游戏、玩味、揣摩、较量中的深切体会。
总之,汪曾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联接现当代文学的作家,有着“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美誉,他的散文化小说文体的开创、回忆性的叙事方式、独特的风俗画氛围营造、闲淡典雅的语言风格,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具有卓姿独立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