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著作

合集下载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曹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豳风》,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共收诗305首。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以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习俗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主要言论)的著作,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孟子》记载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政事活动、个人修养,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论辩性。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优秀的先秦散文集。

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文往往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著作,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

汉刘向编定。

书中贯穿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述了荀子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艺等方面的主张。

《韩非子》又称《韩子》,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的著作。

书中阐述了韩非以法治国的政治理想。

文章阐明观点时尖锐深刻,语言犀利,风格严峻,具有法家文章的特点。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作。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先秦文学资料1

先秦文学资料1

名词解释

2、《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 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 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 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 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名词解释等人 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 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 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 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 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 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简答与论述部分

2、庄子艺术特点(每条特点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题):①哲理与诗意的
交融[人生哲学]。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结合哲学道理,注重表现管理 科学理想和内心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如《逍遥游》中那个展翅高飞的大鹏,翱翔于天地间,相比之下,受自 身条件控制的人类就显得格外渺小了。b.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 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如‘蝴蝶之梦与周公’的奇想、《秋水》中庄子 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把 读者带入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c.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 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 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的作品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首先, 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人生问题。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摆脱束缚,达 到“逍遥游”。他在讲述哲学道理时,注重通过一定的艺术境界来表现。 例如《逍遥游》中大鹏和鴳鸟的对比、《养生主》中疱丁解牛的得心应 手、出神入化等艺术境界,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达到了“逍遥之境” 和“艺术之境”的统一。
简答与论述部分


4、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儒 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 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 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 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4【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 (2)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不, 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 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 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 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 一种说法。 (4)黍:音shǔ,黏小米。 (5)食:音sì ,拿东西给人吃。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 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 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 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 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 益的。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语门 也 人 “ 书 》人 。 及 《 艺关 。相 当 弟 论 文于 ”与 时 子 语 志书 论辑 弟 相 》 》名 而 子 与 者 中的 论 各 言 , 有来 :纂 有 而 孔 编, 所 接 子 这源 纂故 记 闻 应 样, 。谓 , 于 答 的班 语之 夫 夫 弟 解固 :《 子 子 子 释《 言论 既 之 、 :汉 论 卒语时 ·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先秦诸子经典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思想资源。

这些经典包括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墨子的《墨子》等著作,它们不仅对国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个人修身养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析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引言、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先秦诸子经典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概览。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先秦诸子经典,探讨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与个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深入理解先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而推动先秦思想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关于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2.1 孔子及《论语》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孔子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经典著作《论语》对国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论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了君子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

首先,孔子倡导君子治国,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能。

《论语》中有关于仁、孝、礼等道德伦理观念的阐述,使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政治体制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统治者更加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并对整个国家建立起道德规范。

其次,《论语》中也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个人要从内心开始修身养性,从而带动整个家庭的和睦与顺利运行。

进一步扩展到国家社会层面,他提出国家的治理需要以仁爱、公正和智慧为基础。

这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建立稳定、和谐的国家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2 孟子及《孟子》对自己的影响: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经典著作《孟子》对个人成长与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

《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

《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摘要:《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

《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

《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孝经》;孝行;爱敬;谏诤《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专著”。

《孝经注疏序》中记载:“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

”《孝经》有古文本和今文本,唐开元年间,“诏令群儒质定”,尔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四库全书总目·孝经类》)。

《孝经》注解版本颇多,其中有不少帝王将相为其注疏,现在的通行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邢昺疏。

在我们中国,作为“至德要道”,孝是人们一切德行的根本。

然而,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多元并存、老龄化加速到来的当今社会,两千多年来的孝道文化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2009年4月9日,一位育有5个子女的80岁的老妇被发现饿死家中;2009年9月11日,18岁的齐某因父母争吵闹离婚而将其杀害并尸解;2011年8月19日,安徽桐城一名男子趁母亲熟睡,将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烧死……此外,大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种种事实表明,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一些社会成员的孝道观念已极其淡薄。

所以,在现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重申孝道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行的内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夫孝,德之本也”。

那么《孝经》中又是如何论述孝行的先后与本末的呢?1.孝之始在事亲《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夫孝,始于事亲”。

《中庸》上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离娄上》也有记载:“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

”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指出:“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感通之开始点,或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与根本。

孟子》

孟子》

• 《孟子》中还有一些有关文学理论、批评 的论述也值得重视。孟子提出“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是就如何理解、评论 诗的见解;“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 章上》)“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等,是对 审美主体的强调,也是对审美客体和创作 主体的重视的观点。这些观点,新颖独到, 是对儒家传统文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深 远的影响。
• 四大论辩回合:1、树立起“保民而王”的 信心;2、解决“为”与“不为”的矛盾思 想;3、排除宣王保民而王的巨大障碍,其 中以逼出宣王说出“大欲”,从而指出用 武力是“缘木求鱼”;4、阐述“保民而王” 的施政纲领。
《天时不如地利》(选自《公孙丑 天时不如地利》 选自《 下》)
•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实行“仁政”,反对各国诸侯 间为了争夺城地而进行的不义的战争。在本文中, 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观点。孟子认为在战争中, 得“天时”(适宜于打仗进攻的气候条件)之利不 及得“地利”(有利于据守的地势,即山川险阻等) 之利,得“地利”之利又不及得“人和”(人心的 向背)之利。同时,孟子又认为只有得道(即行 “仁政”)的人,才能得到“人和”。因而他又指 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一定能 够取得胜利,失道者一定要失败。孟子的这种思 想,不仅在当时是杰出的,在今天也仍然闪耀着 光辉。
艺术特色
• ①高屋建瓴,片言居要。②因势利导,层层紧逼,
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欲擒故纵,穷追不舍。③ 比喻精当,气势磅礴;“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 意以独至。”(汉赵岐《孟子题辞》) • 形式上全属对话,但已是一篇论点鲜明、论据充 分、论证严密的政论文。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孟 子的王道思想,即行仁政、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也充分体现了孟子善辩、善喻的语言艺术和纵横 排阖的文章气势。

先秦时期儒家荀子法治思想明介

先秦时期儒家荀子法治思想明介

先秦时期儒家之荀子法治思想明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

他曾游学于齐国,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齐襄王时以他“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成为当世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后来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晚年定居在楚国著书立说。

现存其著作为《荀子》三十二篇,除后六篇为其弟子所著外,前二十六篇为其亲作。

他是先秦后期的儒家泰斗,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

又采百家之所长。

他立足于儒家,而有进行改良;他批判其他各家,而又予以吸收。

尤其是对法家学说的吸收,为后世儒、法合流的新时代之滥觞。

与孟子“思孟学派”之区别:孟子“法先王”,他“法后王”;孟子道“人性善”,他则倡“人性恶”;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则“王”、“霸”并举;孟子重德轻刑,他则德、刑并重。

原因:1.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礼治秩序日薄西山,列国之争日烈。

诸侯之心益躁,刑名法术之学大行其道。

而儒学江河日下,失宠于当道。

《荀子成相》记“世之愚,恶大儒。

逆斥不用孔子拘。

”2.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亲赴“虎狼之国”,实地考察法家之治,认识到法家之术在锄强扶弱上远强于儒家。

其主要思想1.性恶论在人性特质上,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

(《礼论篇》)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名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而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荣辱篇》)但同时,《荀子性恶》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论语与成语

 论语与成语

论语与成语论文导读:《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

其中有许多内容被后人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关于学习方面。

关键词:论语,成语,学习《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言,因此,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说理性。

其中有许多内容被后人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按照用途和意义对《论语》中的成语做一简单的介绍。

第一,关于学习方面。

这一类成语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现在仍在使用的也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

例如:①《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

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后来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②《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出处。

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

后人用“三人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其长处。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笃志好学;等等。

第二,关于人的修养方面。

例如: ①《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意思是:“吃粗粮,喝凉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

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漂浮的白云一样。

”成语“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这句话也成了儒家安贫乐道精神的最高境界。

②《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

古典文学常识--先秦

古典文学常识--先秦

古典文学常识--先秦2019-07(1)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

《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4)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5)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有《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7)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8)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9)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主要作品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具代表性。

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

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属诸子哲理散文。

儒家经典“五经 ”简述整理

儒家经典“五经 ”简述整理

儒家经典“五经”简述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一、《诗》即《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二、《书》即《尚书》。

《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尚书》三、《礼》即《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四、《易》即《易经》《易经》是中国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易经》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它也是中医之子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

先秦儒家乐论的演进及路径——以《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为中心

先秦儒家乐论的演进及路径——以《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为中心

先秦儒家乐论的演进及路径——以《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为中心“乐”在古人生活与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乐论传统深厚绵远,上涉天人之际,下抵百姓日用,旁及文艺理论、美学美育、伦理观念。

先秦乐论异说纷呈,其中尤以儒家《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最成体系,影响也最大,“它们奠定了中国音乐理论和中国艺术理论的基础,成为先秦美学集大成之作”。

《荀子·乐论》乃荀子及其后学记述荀子论乐的言论而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又有所发挥,较为完备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礼乐美学体系。

《礼记·乐记》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乐论著作(1)。

关于其主要内容及成书时间,孔颖达《礼记正义》引《汉书·艺文志》曰:“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已,不能言其义理。

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博古,与诸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

”可见,孔氏认为《礼记·乐记》乃西汉河间献王及诸生编辑先秦古乐文献而成。

蒋孔阳先生谓:“它的成书,可能是在汉初,但它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以至主要的章节,却在战国末年,即已形成。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把它看成是先秦儒家关于‘礼乐’问题的一个总结。

”王齐洲先生进一步认为,西汉以前,为学最重师法,一家一派的学术著作,往往由多代学人的学术累积而成,非一人一时所创制。

《乐记》文本写定时间应该在西汉前期后仓之时,而后仓是荀子学派的后裔。

《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有着共同的思想来源、师授系统、学派传承与话语体系。

这样看来,《荀子·乐论》成书及主要内容的形成时间,或早于《礼记·乐记》。

《乐记》的音乐思想以继承荀子学派为主,但因史料缺乏,在编辑过程中到底采用了多少先秦文献,已难以确证。

将现存《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对读,两个文本相似甚至相同处常互文见义,体现出两者对荀子乐论思想的继承;其微妙差异处又表露出《乐记》试图突破荀子乐论思想的努力。

《孝经》;现代;阐释

《孝经》;现代;阐释

《孝经》;现代;阐释《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它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对孝的价值、意义以及行孝的规范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是先秦儒家孝道伦理的系统化著作。

自汉代以降,《孝经》就被推崇为儒家六经之总汇、孔孟传授之心法,历代有许多帝王和学者为之作注解,探讨其教义,将《孝经》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

在普通百姓之中,《孝经》作为世代流传的蒙学教材,历久不衰。

“孝”不仅有教化庶民、安邦定国之功能,而且恭诵《孝经》、虔敬行孝还能感通神灵,获得佑护。

因此,《孝经》作为“导善而救乱之书” ,在中国传统社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传统孝道的内涵虽然有所变化,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源发性、核心性的价值观念,其基本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孝经》阐扬的孝道观念《孝经》是儒家学派专门阐发“孝道”和孝治观的一部著作,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敦煌本《孝经》郑氏序也说:“夫孝者,盖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

若无孝,则三才不成,五行僭序。

是以在天则曰至德,在地则曰愍德,施之于人则曰孝德。

”由此可见,《孝经》阐述的就是贯通天地人三才的大道理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

全书十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孝为德本。

什么是“孝”? 《尔雅》云“善事父母曰孝”, 《国语·周语上》说“言孝必及神”,说明孝在初始含义上除了敬养父母的道德责任之外,还有尊祖敬宗的意涵。

春秋时代,孔子强调“敬”在“孝道”中的重要性,《论语·为政》载:“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并将“孝”看作践行仁德之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由此,孝的伦理价值得以凸显。

《孝经》承继儒家重“孝”的传统,《孝经·开宗明义章》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把“孝”提升为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荀子》: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荀子》: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荀⼦(约前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今⼭西南部)⼈,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长)。

约公元前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

后来荀⼦受楚春申君之⽤,为兰陵(今⼭东苍⽔县兰陵镇)令。

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成⼀派。

在⼈性问题,荀⼦主张性恶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在天道观⽅⾯,提出的思想。

荀⼦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能载⾈亦能覆⾈”。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帝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2思想观点与孔孟⽐荀⼦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事⽅⾯,是从社会脉络⽅⾯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为的努⼒。

孔⼦中⼼思想为“仁”,孟⼦中⼼思想为“义”,荀⼦继⼆⼈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们⾏为的规范。

以孔⼦为圣⼈,但反对孟⼦和⼦思为⾸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贡与⾃⼰才是继承孔⼦思想的学者。

荀⼦认为⼈与⽣俱来就想满⾜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便会发⽣争执,因此主张⼈性有恶(详情参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诸⼦之百家争鸣》),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格提⾼。

荀⼦思想虽然与孔⼦、孟⼦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成⼀说。

荀⼦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的性善论⽐较。

孔⼦、孟⼦在修⾝与治国⽅⾯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竭⼒强调“克⼰”、“修⾝”、“为仁由⼰”等。

⽽孟⼦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羞恶之⼼”、“辞让之⼼”、“是⾮之⼼”、“求其放⼼”,即可恢复⼈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先秦诸子百家和汉代经学等思想流派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先秦诸子百家和汉代经学等思想流派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先秦诸子百家和汉代经学等思想流派
先秦诸子百家和汉代经学等思想流派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种学术流派的统称,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等。

其中,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等,道家的《老子》、《庄子》等,墨家的《墨子》等,法家的《韩非子》等都是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经典著作。

汉代经学则是汉代经师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的学问。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此后,汉代经师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释,形成了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注重经典文献的考据、训诂和阐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诸子百家和汉代经学等思想流派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外教育学名著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外教育学名著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外教育学名著中外教育学经典名著提要(李天凤编列)一、精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精读1.四书(1)《论语》(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经典著作,又称“东方圣经”,是中国一部伟大的圣书,作者是孔子的弟子。

)(2)《孟子》(研究孟子的第一手材料,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

作者是孟子的弟子。

)(3)《大学》(先秦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经典论文。

作者不详。

)(4)《中庸》(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的一篇经典论文。

作者不详。

)2.《学记》(先秦儒家的教育论文,中国最早的一篇教育文献,是中国教育的雏形。

作者不详。

)3.《老子》(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

老子的后生所作。

)4.《墨子》(中国古代的第一本科技教育的著作,墨子的弟子所作。

)5.《春秋繁露》(汉代教育家董仲舒著,封建教育的奠基作。

)6.《颜氏家训》(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家颜之推著,中国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专著,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

)(二)西方教育名著精读1.《理想国》(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代表作。

该书诞生于公元前370年。

)2.《爱弥儿》(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

发表于1762年。

)3.《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

出版于1916年。

)(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即现代教育发展的渊源。

)4.《雄辩术的原理》(古代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称为古代西方教育学的雏形。

该书诞生于公元96年。

)5.《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的诞生。

该书诞生于1632年。

)6.《普通教育学》(德国19世纪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该书出版于1806年。

)(以上三本是世界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也称“西方教育的三大名著”,也即是传统教育的渊源。

)二、泛读部分(一)中国教育名著泛读1.中国古代经典教育书籍: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

《2021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先秦时期》

《2021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先秦时期》

《2021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先秦时期》先秦时期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关睢》《蒹葭》均选自《诗经》。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

3.《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亚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都出自于此,《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4.《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5.《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6.《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选自其中。

7.《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儒家十大经典著作

儒家十大经典著作

儒家十大经典著作1.诗经因共包含有311篇诗歌而又被称为三百篇、诗三百,是由《风》《雅》《颂》三部分共同组成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并在西汉时期,这部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书籍被尊为儒家经典。

2. 尚书是约成书于前五世纪的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又被称为今文尚书,实际在这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这部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著作,对现代人们研究商周和西周初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3. 周礼是由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经典,也与礼记和仪礼合称为三礼,这个记载着先秦时期文化、风俗、礼法等诸多礼制的书籍对后世的礼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4. 仪礼是共分为十七篇,根据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进行汇编的儒家十三经之一,这个记载着周代冠、婚、丧、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的书籍至今依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尤其对语言和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

5. 礼记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圣编撰于汉代的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分为二十卷四十九篇,是主要记录着先秦的礼制,体现出先秦儒家哲学、教育、政治和美学思想的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6. 周易又被称为《易经》,据传是由周文王姬昌创作,由经和传两部分共同组成的《三易》之一,周易被儒门风味儒门圣典,并且有着大道之源美誉,位居六经之首,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 春秋左传是由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在战国或两汉之间完成的的史类文学作品,是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创作的儒家经典之一,作品的即使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

8. 公羊传是因成书于春秋时期而又被称为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一书而由战国齐国人公羊高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撰写的儒家经典之一,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还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9. 榖梁传又被称为谷梁传,是与左传和公羊传并称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是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由战国时期的谷粮赤撰写的儒家经典著作,这部着重宣扬儒家思想的著作,对于现代人们研究秦汉间至西汉初年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孟子思想内涵及对现世的意义

孟子思想内涵及对现世的意义

孟子思想内涵及对现世的意义
《孟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大思想家孟子的思想著作集,收录了孟子七篇经典著作:《梁惠王》、《公孫丑上》、《公孫丑中》、《莊子》、《墨子》、《尚书》、《大禹记》。

孟子的思想内涵及对现世的意义,以下是我对此的见解:首先,孟子的思想内涵是以“仁”为核心的。

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
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合作的基本精神,追求“仁”就是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他人,不断改善自己,追求自身的完美。

其次,孟子的思想对现世的意义在于:他认为人的生活是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的,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同时,孟子的思想也强调了自身的修养,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到真正的“仁”,从而为社会建立一个和谐的环境。

最后,孟子对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也为我们现代人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他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仍然是现代中国的社会道德准则,这也表明孟子的思想经久不衰,仍然是影响着我们社会的重要思想。

综上所述,孟子的思想内涵及对现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仁”为核心,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他人,不断改善自己,追求自身的完美;二是强调人的生活是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的,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三是强调自身的修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是提出“仁”和“礼”的思想,仍
然是现代中国的社会道德准则。

孟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远,对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的著作
先秦儒家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这些著作构成了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大学》强调了政治伦理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修身为本,治国应以德政为先;《中庸》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秉持中正平和的态度来处理事物;《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孟子》则强调了人性本善,提出了“仁政”和“民本”等思想。

这些著作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