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
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
本單元包括三部分內容:
古代漢語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
古代漢語其他特殊語序
第一節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
舉例:分類:
蘇軾《石鍾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范仲淹《嶽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惟利是圖、惟材是舉、惟命是從…… ——————以“是”、“之”爲標誌的賓語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一類賓語前置包含兩個條件(P292):
1)賓語必須是代詞
2全句必須是否定句
否定副詞有“不”、“弗”、“勿(無)”、“未”、“非”、“否”等;
代詞賓語一定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見教材292頁。再如:
①既見君子,不我遐棄。(《詩·周南·汝墳》)
孔穎達《正義》:“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衆矣。”
②諸侯之學,吾未之學也。吾嘗聞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趙歧《章句》:“孟子言:‘我雖不學諸侯之禮,嘗聞師言三代以事君,臣行三年之喪。’”
③以吾一日長乎而,毌吾以也。(《論語·先進》)
何晏《集解》:“孔曰:‘言我問女,女無以我長故難對。’”
④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衛風·碩鼠)
⑤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採自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P254——P256
註意事項:
(一)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律沒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嚴格。(P293)
(二)否定副詞“弗”、“勿”的否定句一般不帶賓語。
二、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教材290、291頁
疑問代詞根據用法的不同,可以分爲兩組:
誰、孰、何——————主、謂、賓、定
安、惡、焉、胡、奚、曷——————賓、狀
——馬忠《古代漢語語法》340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其基本格式爲:
疑問代詞(+助動詞)+謂語動詞————謂語動詞(+助動詞)+疑問代詞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
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案
三、以“是”、“之”爲前置標誌的賓語前置
(一)“是”、“之”是代詞復指還是前置標誌
王力、郭錫良等認為是復指
楊伯峻等認為是標誌
※把“之”、“是”看作代词的文章如丁素红《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中“之”语法的类推》(《职大学报》2003年第4期)等,教材如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2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张之强主编《古代汉语》(下册46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等;更多的教材和语法学著作是把“之”、“是”等作为助词的,语法专著如许敬生《医古文语法知识》(218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黄江海等《文言句式例析》(116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265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338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许威汉〈古汉语语法精讲〉(66—67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学》(261页,成都:巴蜀书社200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下册799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等,教材如吴福熙《古代汉语》(302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马汉麟《古代汉语读本》(34页,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朱星《古代汉语》(下册19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赵仲邑《古代汉语》(37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周秉钧《古汉语自学手册》(296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荆贵生《古代汉语》(修订本)(563页,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30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等。
“向來有學者把‘之’和‘是’視為代詞,起‘複指’作用,但主其說者都認為‘之’和‘是’只是把賓語提前的一種語法手段或標誌,沒有實在意義,無法譯成現代漢語。既然如此,就不如視其為結構助詞,既簡捷又不至於互相抵牾。”
--------陳煥良:《古漢語賓語前置辨議》,《語文研究》1997年第3期(總第64期)。
(二)古漢語中,爲強調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謂語動詞的前邊,條件是在賓語之後加上結構助詞“是”、“之”等作前置標誌。例如:
①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四年》)
②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四年》)
③不仁而可與言,何亡國敗家之有?(《孟子•離婁上》)
趙歧《章句》:“如使其能從諫從善可與言議,則天下何有亡國敗家也?”
④諺所謂“輔車相依,脣忘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左傳•僖五年》
(三)以“唯……是……”结构为宾语前置形式
“唯……是……”結構的賓語前置形式是單純以“是”為前置標誌的賓語形式的變體。“唯”字突出了動詞動作行為對賓語的限定性,是對動詞動作行為指向的進一步確定與限定,即動詞動作行為只能作用於該賓語所代表的事物而不能及其他,即“使動作行為的物件更加具有單一性和排他性”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70頁。“名詞性成分作前置賓語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全部出現在‘惟(按:《國語》中字作“唯”)+名詞性賓語+動詞謂語’的句式中。”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67頁
四、沒有結構標誌的賓語前置
主要包括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和代詞“是”作賓語前置兩種情況。
(1)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左傳•僖四年》)
(2)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裏仁》)
(3)昭王南徴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四年》)
例句等見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巴蜀書社2003。
第二節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
本節內容包括
雙賓語
動量表示法
一、甚么是雙賓語
一個動詞後帶有表人和表事物的兩個賓語。其表人者在前,稱“間接賓語”;表事物者在後,稱直接賓語。
二、雙賓語的位置
“甲骨卜辭中雙賓語的位置不太固定。到了周秦,逐漸統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