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
王力《古代汉语》目录
王力《古代汉语》目录(第一册)绪论第一单元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搴之战楚归晋知荦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常用词(一)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聋说趟太后常用词(二)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第三单元文选:论语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常用词(三)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九)否定句,否定词(十)疑问句,疑问词第四单元文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弈秋舜发于畎亩之中常用词(四)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第二册)第五单元文选:墨子非攻老子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疱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荀子劝学(398)吕氏春秋察传(405)韩非子五蠹(409)常用词(五)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第六单元文选:诗经国风关雎卷耳桃夭苤苢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小雅节南山大雅公刘颂噫嘻常用词(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离骚山鬼国殇哀郢卜居渔父常用词(七)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十八)古书的注解(下)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第三册)第八单元文选:史记汉书常用词(八)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天文,曆法,樂律(二十)古代文化常識(二)地理,職举,科举第九单元文选:贾谊论積貯疏鄒阳獄中上梁王书枚乘上书谏吴王司马遷报任安书杨恽报孫会宗书李密陈情表常用词(九)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識(三)姓名,禮俗,宗法(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識(四)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追歸盤谷序柳子厚基誌铭柳宗元愚溪诗序答中立论師道书段太尉逸事状永州使君新堂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遊褒禪山记苏轼贾谊论喜雨亭记常用词(十)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二十四)古书的句讀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谢靈连傅论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顧章书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文心雕龙·镕裁萧统文选序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常用词(十一)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體文的构成(上)(二十六)骈體文的构成(下)(第四册)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吊屈原赋扬雄解嘲刘伶酒德颂陶潜自祭文孔稚珪北山移文江淹别赋庚信春赋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愈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倾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常用词(十二)古汉语通谕:(二十七)赋的构成(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有所思上邪孤儿行陇西行上山采蘼芜[汉魏六朝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390)庭中有奇树(1391)迢迢牵牛星(1392)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丕燕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曹植白马篇左思詠史陶潜饮酒读山海经詠荆轲谢云运登池上楼……附录一天文图附录二诗韻常用字表附录三词谱附录四曲谱附录五曲韻常用字表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重排校改后记二○○四年重印校改说明。
古代汉语1-2单元总结
古代汉语一二单元知识点(转)绪论古代汉语一般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系统,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
学习重点为古汉语词汇。
学习方法为大量阅读,背诵名篇,使用辞书,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鄭伯克段于鄢(隱公元年)一、字詞:1.邑,說文:“國也,從囗。
先王之制有大小,從卩。
”“邑”後變爲“右耳刀”,表地名。
2.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
從邑,者聲。
《周禮》:“距國王百里曰都。
”《左傳•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3.厭,此是壓之古字。
作滿足講,古字爲猒。
《說文•甘部》:“猒,飽也,足也。
從甘肰(肰,犬肉也)。
”後以“厭”借爲之,厭則加土爲壓,猒字遂廢。
4.鄙,《說文•邑部》:“五酂爲鄙。
”段注:“五百家也。
《春秋》經傳“鄙”字多訓爲邊。
”5.斃,《說文•犬部》有獘,“頓仆也。
……《春秋傳》曰:與犬,犬獘。
或從死。
”杜預注:“斃,踣也。
”6.聚,《說文•乑部》:“聚,會也(按,乑,衆立也。
從三人)。
一曰邑落爲聚。
”此處聚爲動詞。
杜預注:“完城郭,聚人民。
”7.襲,《說文•衣部》:“左衽衣也。
從衣,龖省聲。
”“襲擊”爲假借義。
8.寘,《說文新附》:“寘,置也。
”9.既,《說文•皀部》:“小食也。
”表示進食之後,34.與35.“即,36.即食也”正相反。
引申爲“完了”之義。
10.獻,《說文•犬部》:“宗廟犬名獻,犬肥者以獻。
”11.羹,《說文》釋爲“五味和羹”。
小篆從羔從美。
12.舍,《說文•亼部》:“市居曰舍。
”假借爲捨,後爲假借義加手旁。
二、語法1.雙賓語:謂之京城大叔。
不如早爲之所,永錫爾類2.複雜謂語:爾有母遺(連動)、使居之(兼語)3.前置賓語:姜氏何厭之有、敢問何謂也、其是之謂乎4.判斷句:制,岩邑也5.使動用法:驚姜氏,無生民心6.兼詞:虢叔死焉,公伐諸鄢7.分數表示法: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小九之一三、通假字、古今字1.莊公寤生。
(寤通啎)2.食舍肉。
《古代汉语》第二章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三、词义分析:格、称、台 台:本义据《说文》为“说”(悦),表示心情 舒畅,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怡”。《史记· 太史公 自序》:“唐尧遂位,虞舜不台。” “台”在 《尚书》中常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如本篇课文: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中“如台”都 等于说“如何”。本篇课文:“夏罪其如台?” 以上三类用法的“台”都读为yí 。注意:台阶、 高台的“台” 古代不写作 “台”,而是写作 “臺”。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一、《尚书》简介 《尚书》为上古之书,“尚”即“上”。 《尚书》亦称《书》、《书经》。 《尚书》为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保存了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 的一些重要史料,主要是述功、筹谋、告 诫、誓师、封命之辞。
第二下》节选 本文节选的是《周易· 系辞下》的第二章。 包(páo)羲:又作庖牺、伏羲、宓羲、包牺、伏戏,亦称 牺皇、皇羲、太昊。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相传他始作八 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包羲”又作“庖牺”。 象:天象,指日月星辰的变化。 法:法式,这里指山川万物的纵横布局。 类:类比,像。 情:实情,面貌。 罔罟:同义连用,渔猎用的网。罔,通“网”。 佃(tián):打猎,后来写作“畋”。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二、《汤誓》 王:指商汤。 格尔众庶:来吧,你们大家。格,来。尔,你们。 众庶,众人。“众庶”是同义词连用。 悉听朕言:悉,都。朕,第一人称代词,先秦不 限于帝王使用。 台(yí )小子:台,我。小子,商周时代君主对 自己的谦称。 称:发起。 殛(jí ):诛杀。 后:国君,指夏桀。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四、词义分析:受、年 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 两方面的意思。接纳义如:《受年》:“己巳王 卜贞:今岁商受年?”《左传· 晋公子重耳出亡》: “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两 例的“受”都是接纳义。“给予”义如:《韩非 子· 外储说左上》:“因能而受官。” “受”又 可引申为“遭受”。如贾谊《论积贮疏》:“一 夫不耕,或受之饥。” “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专表“给予”义。 《左传· 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河,子犯以璧授 公子。”
古代汉语的词序2
古代汉语的词序2四、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就是文言文的一种关键句式,它通常存有五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计未定,Ayen可以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本纪》)―“Ayen可以使报秦者”,就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就是“谋可以并使报秦人”,“人”就是中心语,“可使报秦”就是定语。
“者”就是标志性词语。
(“者”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谋(可使报秦)(的)人。
找寻什么样的人?找寻(可以派遣回去报告秦国)的人。
主意搞不清楚,想要打听个可以派出回去答复秦国的人,又打听没。
“谋”,找寻。
“报”,回复。
译者时将定语提及前面,译作为:主意没拎的定,找寻一个可以使臣回复秦国的人。
)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弱”就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就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爪牙”和“筋骨”就是中心语,“利”和“弱”就是定语。
“之”就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并无真的意义。
(蚯蚓没坚硬的爪子和牙齿,但是凭借不屈不挠的毅力,可以在地面和地下民主自由活动,依靠的就是有恒心存有毅力专心致志。
)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道》)(甲壳类:喝的意思。
或:有时。
天下:吃掉这句话译者为:(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能够吞下一石粮食。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千里马”,“马”是中心语,“千里”是定语。
标志性的词语是“之??者”,其中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汉语词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也比较小,“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是一致的。
古汉语中有时谓语放在主语前,“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贤哉,回也。
”这种倒装是强调谓语,这种倒装句大体上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
但是,古代汉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些特殊的词序实际上只存在于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到汉代就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但由于一些写文章的人习惯于做古,因此在历史古文中也常常出现,了解这些特殊词序,对阅读古书有一定的帮助。
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词序是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到动词前面,这种宾语前置并不是表达一定语气的一般的倒装句,而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
遇有以下三种条件,宾语都要放到动词前面。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上古疑问代词“谁”“何”“奚”“安”“孰”“恶”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1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2、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左传》3、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
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4、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5、方此之时,尧安在?《韩非子·难一》6、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7、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史记》8、圣五有百,吾孰法焉?《荀子》9、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如第一例,“谁”放在“敢”前面。
前置宾语放在助动词前,副词和动词之间。
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1、子归,何以报我?《左传》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3、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4、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26、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蜀道艰险到这个地步,嗟叹你们远路的人为什么要来啊)7、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学习从什么开始,又到哪儿终结)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很少例外,只有“何如”也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格式在先秦就已经是凝固形式,意思已经不是“象什么”而是“怎么样”或“怎样”了。
第3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 這一條規律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條件: 一是全句必須爲否定句, 二是賓語必須爲代詞。 两者不能缺一。 否定句指句子帶有否定副詞“不”、 “未”、“毋”、“無”或否定性的無 定指代詞“莫”。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否 定詞之後、動詞之前。例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論語· 學 而》) 這個句子很有啓發性,前一分句符合兩個 條件,故賓語前置;後一分句賓語不是 代詞,故不能前置。
“何厭之有”就是“有何厭”,“有什麽 滿足”;“不穀是爲”就是“爲不穀”, “先君之好是繼”就是“繼先君之好”; “虞虢之謂”就是“謂虞虢”。 各句名詞賓語前置,代詞“之”或“是” 起複指賓語的作用,它們位於名詞賓語 後、動詞前。 使用這種句式是起了強調賓語的作用。
1、在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 賓語之前再加上個“惟(唯)”字,構 成“惟(唯) …… 是 …… ”或“惟 …… 之 …… ”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 加明顯。如:
(三)用代詞複指的賓語要前置 這一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 時,還要在賓語後面用代詞“是”或 “之”等複指一下,代詞“是”或“之” 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齊桓公伐楚》)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 虢之謂也。(《左傳· 僖公五年》) 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孟子· 許行》)
但是,古漢語有少數特殊的詞序是現代漢 語所沒有的。這些特殊的詞序本來只存在 於上古漢語裏,到漢代就已經從口語中逐 漸消失。但後來仿古的作品還使用,故歷 代古文中還常常出現,因此,瞭解這些特 殊詞序對閱讀古文是有幫助的。
一、賓語前置 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詞序是賓語在 一定條件下要放在動詞之前。這種賓語 前置是有一定的語法條件的,它並不是 因爲修辭需要,不是爲了表達一定語氣 而使用的一般倒裝句。嚴格地說,不能 叫賓語前置,因爲這些句式原本賓語的 位置就是如此,或許就是遠古句法的遺 留。(賓語前置是以現代漢語的角度來 說的) 古漢語中,賓語處在動詞的前面有三種句 式。
《古代汉语的词序》课件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前或之后,根 据具体语境而定。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的属性或特征, 因此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前或之后 ,具体取决于语境和表达的需要。例如,“高楼”中 ,“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高”位 于名词“楼”之前,描述了楼的高度属性。又如“楼 高”中,“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 高”位于名词“楼”之后,强调了楼的高度特征。
词序的分类
• 词序的分类: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顺序,可以将词序分为多种类型,如主语-谓语-宾语顺序、定语-中心词顺序、状 语-中心词顺序等。
词序的重要性
• 词序的重要性:在古代汉语中,词序是表达语义和语用功能 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词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用功 能,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正确的词序也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语言发展的需要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新 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出现, 需要调整原有的词序来适 应新的表达需求。
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 化交流,也促进了词序的 演变。
词序演变的过程
先秦时期
古代汉语的词序比较自由,先秦 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固定的词
序。
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是古代汉语词序演 变的加速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 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一些新的词 汇和表达方式,词序也发生了较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中心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 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例如,“食马”中,“食”是动词,“马”是名词,“之”是形容词,动 词“食”位于名词“马”之后,形容词“之”之前。
古汉语语法二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单元
第一单元《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为春秋时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时间为起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53年。
一般人认为是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左丘明独立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传《春秋》。
《左传》的通行注本为《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字方面1.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古今字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厌——餍古今字满足。
3.公赐之食。
食舍肉。
舍——捨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异体字5.不义不暱。
暱——昵异体字6.庄公寤生。
寤——牾通假字倒逆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通假字挖掘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无生民心。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通假字不要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通假字赐予二、词汇方面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
城:城墙。
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
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
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
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
“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
滋蔓:滋长蔓延。
图:图谋、谋划4.况君之宠弟乎?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去。
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过了不久。
鄙:边境上的城邑7.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
及:赶上,这里指招致。
8.厚将得众。
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缮。
甲兵:甲,铠甲;兵,兵器。
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11.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古代汉语的词序
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序第一节宾语前置这里说的宾语前置,是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比较普遍的用法和稳定的情况来讲的,区别于临时性的修辞性的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大哉,尧之为君!”(主谓倒装)宾语前置有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两种。
古代汉语中,宾语通常还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如“治国家”,“乱天下”,“以粟(易之)”,“(治)于人”。
但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这种条件是: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欺谁)(2)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成三年》)(敢怨谁)(3)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4)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适奚;去哪里)(5)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在安:在哪里)(6)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二)介词宾语前置(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以何;拿什么)(2)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与谁)(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与谁)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的条件实际是两个,一是句子为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二是宾语是代词。
(1)吾爱之,不吾.叛也。
(《左·子产论尹何为邑》)(不叛吾)(2)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未亲吾)(3)我无(毋,不要)尔.诈,尔无(毋)我.虞(诈)。
(《左·宣十五年》)(无诈尔,无虞我)(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孟子·许行》)(莫或欺之,没有人欺骗他)(5)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完整版古代汉语第二册
古代汉语第二册古代汉语第二册墨子导读墨子门徒多来自社会下层。
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严明。
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平时生产。
墨家代表小私有者利益。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亲疏贵贱之别。
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献身精神。
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享乐。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政治上“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尚贤、尚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均不合时宜。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
《墨子》原本71篇,传至今的53篇。
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
不仅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导读《道德经》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无神论。
核心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构成万物的基础,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并非人的意志的反映。
反映道家思想的最著名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导读《庄子》共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李白诗涉及《庄子》的有24篇。
《庄子》第一篇。
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
庄子不满于现实羁绊而提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不龟手之药》解题:智慧境界的差异。
同《齐物论》观点,万物无大小好坏之别,人的智慧大,见地高,小事物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再高明东西也发挥不了作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逍遥游,庄子主旨;秋水,庄子文才;胠箧,愤青意识韩非子导读与李斯同师荀子。
口吃,不善言谈。
韩国日衰,多次进谏,不受重用,遂发愤著述以求闻达,《韩非子》10多万字,战国法家思想“刑名之学”集大成者。
西汉刘向校书时增《初见秦》《有度》等篇目,定为55篇。
思想成就超过所有法家人物,总结商鞅、申不害等人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古代汉语Ⅱ
三、釋義方式 (一)直訓:也叫語詞式。即用一個詞去解釋另 一個詞。如“元,始也”。 (二)描寫:對被解釋對象的特徵、形狀、位置、 作用給予解釋。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漿, 秦人鼓之一節歌。” (三)比況: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 或難以解説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貘,似熊而黃黑色,出蜀中。”(即今小熊 貓) (四)義界:也稱定義式。如《說文》“鬥,十 升也。””蓏,在木曰果,在地曰蓏。“
(三)古漢語語法以及古漢語修辭方面的工具書 《經傳釋詞》 是一部解釋經傳古籍中虛詞的專著 ,清王引之撰。 全書分10卷,收虛詞160個,按照 喉、牙、舌、鼻、唇等發音部位和方法,以唐代僧 人守溫的36字母為序編次。
《經傳釋詞》的問世比清代另一部虛詞專著《助字 辨略》(劉淇撰)要晚80多年,但《釋詞》的學術 成就遠在《辨略》之上。 《助字辨略》《詞詮》《詩詞曲語辭匯釋》《宋金 元明清曲辭通釋》《助語辭》《古書虛字集釋》《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虛詞詁林》等
《說文解字》原本早已失傳,世所通行的是宋初徐鉉的校定本 ,稱為“大徐本”。 成就:(1)文字學上,該書保留了大部分先秦字體,比較系 統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論,是我們認識古文字的橋樑; (2)訓詁學上,它保存了漢代以前的許多訓詁資料, 反映了上古漢語的辭彙面貌,對閱讀古書很有幫助; (3)辭書編排上,它首創的“部首編排法”一直是後 代編字典辭書的一種主要體例。 局限:(1)對文字形體的解釋穿鑿附會 (2)部首分得太瑣碎,編得不太科學。
二、工具書的注音 (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如:“尨,音茫” (二)譬況法(讀若、讀如):以描述性的語言說出字音的 特徵,或以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讓讀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 確讀音來。 《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尾。”高誘注:“ 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又《公羊傳·宣公八年》 :“曷為或言而,或言乃?”“言‘乃’者內而深,言‘而 ’者外而淺。”《說文解字·玉部》:“珣,讀若宣。” (三)反切法:反切就是用兩個字來拼讀漢字,上字取其聲 母,下字取其韻母,兼取其聲調。始稱為“反”、“翻”, 後稱“切”,又合稱“反切”。東,德紅切 冬,都宗切 當,都郎切 (四)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古代汉语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语序的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的相对位置
01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宾语位于谓语之后,这与
现代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
修饰成分的位置
02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一般紧跟在主语和谓语
之后,位于宾语之前。
否定词的位置
03
在古代汉语中,否定词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副词之后
。
语序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句子结构
以复句为主,单句较少,句式相对 固定。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句子结构方 面存在差异,古代汉语更注重句式 的变化,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复句。
语言习惯的对比
古代汉语语言习惯
多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委 婉含蓄。
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较少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 直截了当。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语序》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 古代汉语的词序规则 • 古代汉语的句子语序 • 古代汉语语序的演变 • 古代汉语语序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01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语序的定义
语序
指语言中词语之间的排列顺序, 是语言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汉语语序
指古代汉语中词语的排列顺序,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序 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详细描述
在主谓结构中,主语通常出现在谓语之前,完整呈现出句子 的核心信息。主谓结构有助于读者或听者快速理解句子的主 要内容和动作,是古代汉语语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宾结构语序
总结词
动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行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宾语紧跟在动词之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本單元包括三部分內容:古代漢語賓語前置古代漢語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古代漢語其他特殊語序第一節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舉例:分類:蘇軾《石鍾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范仲淹《嶽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惟利是圖、惟材是舉、惟命是從…… ——————以“是”、“之”爲標誌的賓語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一類賓語前置包含兩個條件(P292):1)賓語必須是代詞2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否定副詞有“不”、“弗”、“勿(無)”、“未”、“非”、“否”等;代詞賓語一定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見教材292頁。
再如:①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詩·周南·汝墳》)孔穎達《正義》:“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衆矣。
”②諸侯之學,吾未之學也。
吾嘗聞之矣。
(《孟子·滕文公上》)趙歧《章句》:“孟子言:‘我雖不學諸侯之禮,嘗聞師言三代以事君,臣行三年之喪。
’”③以吾一日長乎而,毌吾以也。
(《論語·先進》)何晏《集解》:“孔曰:‘言我問女,女無以我長故難對。
’”④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詩·衛風·碩鼠)⑤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莊子·秋水》)——————採自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P254——P256註意事項:(一)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律沒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嚴格。
(P293)(二)否定副詞“弗”、“勿”的否定句一般不帶賓語。
二、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教材290、291頁疑問代詞根據用法的不同,可以分爲兩組:誰、孰、何——————主、謂、賓、定安、惡、焉、胡、奚、曷——————賓、狀——馬忠《古代漢語語法》340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其基本格式爲:疑問代詞(+助動詞)+謂語動詞————謂語動詞(+助動詞)+疑問代詞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
《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
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案三、以“是”、“之”爲前置標誌的賓語前置(一)“是”、“之”是代詞復指還是前置標誌王力、郭錫良等認為是復指楊伯峻等認為是標誌※把“之”、“是”看作代词的文章如丁素红《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中“之”语法的类推》(《职大学报》2003年第4期)等,教材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2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张之强主编《古代汉语》(下册46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等;更多的教材和语法学著作是把“之”、“是”等作为助词的,语法专著如许敬生《医古文语法知识》(218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黄江海等《文言句式例析》(116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265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338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许威汉〈古汉语语法精讲〉(66—67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学》(261页,成都:巴蜀书社200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下册799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等,教材如吴福熙《古代汉语》(302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马汉麟《古代汉语读本》(34页,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朱星《古代汉语》(下册19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赵仲邑《古代汉语》(37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周秉钧《古汉语自学手册》(296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荆贵生《古代汉语》(修订本)(563页,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30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等。
“向來有學者把‘之’和‘是’視為代詞,起‘複指’作用,但主其說者都認為‘之’和‘是’只是把賓語提前的一種語法手段或標誌,沒有實在意義,無法譯成現代漢語。
既然如此,就不如視其為結構助詞,既簡捷又不至於互相抵牾。
”--------陳煥良:《古漢語賓語前置辨議》,《語文研究》1997年第3期(總第64期)。
(二)古漢語中,爲強調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謂語動詞的前邊,條件是在賓語之後加上結構助詞“是”、“之”等作前置標誌。
例如:①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左傳·僖四年》)②將虢是滅,何愛於虞?。
(《左傳·僖四年》)③不仁而可與言,何亡國敗家之有?(《孟子•離婁上》)趙歧《章句》:“如使其能從諫從善可與言議,則天下何有亡國敗家也?”④諺所謂“輔車相依,脣忘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左傳•僖五年》(三)以“唯……是……”结构为宾语前置形式“唯……是……”結構的賓語前置形式是單純以“是”為前置標誌的賓語形式的變體。
“唯”字突出了動詞動作行為對賓語的限定性,是對動詞動作行為指向的進一步確定與限定,即動詞動作行為只能作用於該賓語所代表的事物而不能及其他,即“使動作行為的物件更加具有單一性和排他性”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70頁。
“名詞性成分作前置賓語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全部出現在‘惟(按:《國語》中字作“唯”)+名詞性賓語+動詞謂語’的句式中。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67頁四、沒有結構標誌的賓語前置主要包括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和代詞“是”作賓語前置兩種情況。
(1)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左傳•僖四年》)(2)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論語•裏仁》)(3)昭王南徴而不復,寡人是問。
(《左傳•僖四年》)例句等見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巴蜀書社2003。
第二節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本節內容包括雙賓語動量表示法一、甚么是雙賓語一個動詞後帶有表人和表事物的兩個賓語。
其表人者在前,稱“間接賓語”;表事物者在後,稱直接賓語。
二、雙賓語的位置“甲骨卜辭中雙賓語的位置不太固定。
到了周秦,逐漸統一起來。
”向熹:《簡明漢語史》130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關于甲骨文中雙賓語位置不太固定的語法實例,可參看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197——209頁,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三、雙賓語動詞的類別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分爲兩種類別:授予義動詞與教示義詞。
授予義動詞包括“予”、“授”、“賜”、“遺”等;教示類動詞包括“教”、“示”、“言”、“告”等。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对双宾语谓语动词的分类複雜,可以參看。
四、已經學過的雙賓語動詞例句(1)公賜之食,食捨肉。
(2)語之故(3)告之悔五、雙賓語動詞的特點首先,双宾语动词“含有交接事物的意义”;其次,“含有交接事物的意义”的动词“做谓语来叙述一件事情,必然要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事。
”当然,此类动词的存在首先依赖于实际语言活动中事物交接要牵涉到三方面的关系和“三方面之间具有怎样的交互关系”这一事实的存在。
周迟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山东大学学报》(语言文学版)1964年第1期。
钱宗武先生根据对今文《尚书》双宾语动词的考察,认为“所有双宾语动词都具有两个性能,一是施动的迁延性;二是施动的双向性。
所谓施动的迁延性就是任何一个双宾语动词的动作行为必定由此及彼,中间有一个转迁点才延续到真正的目标点,而这个转迁点必须是人。
转迁点紧靠行为动词,因而语法书一般称为‘近宾语’,又因其不是动作行为的真正目标,因而语法书一般又称为‘间接宾语’。
而真正的目标点与行为动词隔着转迁点,距离行为动词远一点,故称为‘远宾语’。
因其是动作行为的真正目标,又称为‘直接宾语’。
所谓施动的双向性,就是双宾语动词动作行为必定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一个是事物;一个是动作行为的对象,一个是动作行为的内容。
”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419、4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可參攷文獻:戴长江《近十年的古汉语“双宾语”研究述评》,《淮北煤师院学报》1995.增刊/99-102,114二、動量表示法動量詞的産生較晚,在古漢語裏最早往往不用,僅僅把數詞直接用在動詞前麵作狀語來表量詞。
王士讓《古代漢語論》171頁,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
在《左傳》中沒有發現確定無疑的動量詞,隻有一個隻得懷疑的“發”:必使先射,射三發,皆遠許爲。
(哀16)何樂士《古漢語語法論文集》此類例子,在《國語》中也已經出現。
王耕一墢,班三,庶民終于千畝。
(周上)韦昭注:“王耕一墢,一耜之發也。
”第三節其他特殊語序一、定語後置王锳《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再探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02/69~74本文系提交第34届国际汉藏语暨语言学会议论文,曾在汉语史分组会上宣读。
二、謂語前置古今差別。
古:無謂語動詞今:如《祝福》“放着吧,祥林嫂”文選·齊桓公伐楚當列國競爭,周天子失去了控馭力量的時候,諸侯間出了幾位事實上的領袖,號稱“五霸”。
第一位霸者為齊桓公。
齊的地理環境優越,經濟富裕,王室又曾授以專征之權。
至齊桓公(西元前六八五──六四三),用大政治家管仲來大事改革,相地定賦,提倡生產,任用賢能,是他的對內政策;更有意義的是他的對外政策,卽“尊王攘夷”,尊王就是擁護中央,攘夷就是抵抗外族侵略。
臺灣學生作業春秋時代天下紛擾,戎、狄內侵,諸夏局勢可危。
桓公會合諸侯,共尊王室,維持秩序,團結力量,一致對外。
他曾北救燕國,大破山戎;援邢復衞,擊退敵人;伐楚更為大事。
楚國降服蔡國,三次侵鄭,桓公合魯、宋、衞、鄭、曹、陳、許諸國之軍,直入楚境,楚人請合,訂盟而退。
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換言之,如無管仲,中國要為戎、狄所統治了。
桓公之霸,實關係著中原民族文化的存亡。
臺灣學生作業[正文]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講解]侵、伐,軍事行為動詞。
風馬牛不相及教材注釋⑥:賈逵:“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
”王泗源以爲:“唯,句首語氣詞。
是,代指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之情狀。
”“牝牡相誘乃相及義,非風義。
《囯語·晉四》‘男女相及,以生民也’韋注:‘相及,相嫁取也。
’云男女相及,實即今語所謂發生男女關係,含蓄言之。
風馬牛不相及,意取放馬牛於野,馬與牛,牛與馬,牝牡各不相及,以喻不相干也。
”《古語文例釋》7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正文]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