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
4.3 大数据典型应用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高中必修 1 数据与计算(浙教版)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学习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学常规活动,通过小结促进学生反思和整理,帮助学生完成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
(7)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完成教材第142页“思考与练习”。
完成本条目课后练习的1-5题。
提升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完成本条目课后练习的6题。
本条目的教学,在课前发现、体验大数据应用案例中,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指明了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
(1)案例中用到了哪些大数据?
(2)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处理的?
(3)这些数据提供了哪些供服务,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以这三个问题引领、贯穿整节课案例分析与实践体验全过程,促使学生在剖析大数据应用案例、实践出租车轨迹数据可视化分析的过程中不断经历分析思考、实践求证,促进计算思维发展。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主要落点在“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本条目教学设计中,大数据应用案例剖析的学习方式设计为在实践中体验,学生需亲身经历如公共自行车APP、铁路12306APP等软件的使用;案例分析思路、结论的归纳和分享设计为“以恰当的方式在班级群中分享”,学生需选择相应的软件进行归纳,如Word、PowerPoint等;在出租车轨迹数据分析的实践与体验中,学生需借助互联网进行拓展性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的设计都基于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②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处理的?
③这些数据提供了哪些供服务,为我们的学进行交流、总结,理清案例分析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大数据来源、处理方法及应用价值,同时引导大数据应用案例的分析思路,为本条目接下来的案例分析和实践体验做好铺垫。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的计算第2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信息技术高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学生认识电子表格软件,并了解基本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能绘制简单表格。
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进行数据的计算。
通过班级学生运动调查表,使学生掌握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组合数据的方法。
教材中以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学生运动兴趣统计表”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函数完成各种数据计算和分析操作。
以“加油站、一点通”作为常用函数知识点的补充,以“练一练”作为操作技能的巩固。
以“实践与创新”做为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掌握数据计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运动会报名参赛为前提,引入电子表格软件。
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进行数据的计算。
(2)学习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使用SUM、AVERAGE、MAX、MIN、IF、COUNTIF六个常用函数;提高通过计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尝试,体验表格的控制技巧。
(2)学生尝试在电子表格软件中,综合运用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完任务。
(3)在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提升与计算机交互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运用电子表格软件的方法。
(2)体验计算机电子表格软件的优势,激发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学习目标确定①.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
(信息意识)②.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计算思维)③.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④.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
认识人工智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组互评,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提高。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的知识和应用,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3.讲授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医疗、教育、交通等,并分析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场景。
4.介绍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引导学生关注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并培养其人文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3.引导学生关注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提高,培养其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和他评,鼓励他们给予他人建设性反馈,培养其评价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智能音响、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引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认知。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数据与计算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数据与计算课题:数据与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数据。
2.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3.学习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和工具。
4.熟悉数据的计算与统计分析。
5.培养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数据的概念和类型●数值类型和非数值类型数据●数据的离散性和连续性●实数、整数和字符等不同数据类型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来源:调查、观察、实验等●数据收集的方法和工具●数据的清洗和整理3.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图表、统计图等●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和软件●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4.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分析●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均值、中位数、众数等●数据的概率和统计推断●统计图表的解读和分析三、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数据和数据收集方法,并介绍自己收集和整理的数据。
2.数据可视化实践:学生使用Excel或其他数据可视化工具创建图表,展示自己整理的数据。
3.数据计算与分析:学生完成不同类型的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题目。
4.数据解读与应用:学生分析和解读给定的统计图表,讨论相关的趋势和结论。
5.小组项目: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小型调查研究项目,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数据可视化工具:Excel、Tableau、Google数据工具等●统计分析工具:SPSS、R语言等五、评估方式:●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项目评估:根据小组项目展示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能力进行评估。
●测验:考察学生对数据和计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单元第一节《数据信息与知识》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 数据、信息与知识》教 案
一、课标要求及设计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学生应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所学知识。
十、教学反思(教师课后根据上课实际情况自行填写)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加深了认识。然而,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工具使用的不熟悉,这提示我在未来的课程中需要加强对工具使用的指导。此外,我还需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使用数据收集工具,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学生行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解。
(五)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
教师行为:分配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共享信息,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行为: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o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共享信息,展现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概念理解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实际操作,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问题。
六、教学策略
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际操作演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以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目标
三维目标:
o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概念,掌握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技能。
1.2数据的计算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的计算一、基本说明1.面向学生:高一年级2.课课名称:《数据的计算》(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二节)3.教学时间:45分钟4.课时:1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了解人工计算、使用Excel计算、编程计算的异同点。
2.通过“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式比较,掌握如何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建表,以及对数据表进行排序、查找、筛选、函数计算等简单操作;能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数据计算方式处理数据。
3.在项目活动中,感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能够针对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数据的计算方式。
(二)教学难点能够比较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课题引入】(3min)通过跑男里面的一期节目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鸡兔同笼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如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新知讲授】(10min)1.人工计算鸡兔同笼问题。
学生写出自己的求解方式,教师总结并反馈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
➢抬脚法:让兔子和鸡同时抬起两只脚,这样笼子里的脚就减少了总头数×2只,由于鸡只有2只脚,所以笼子里只剩下兔子的两只脚,再÷2就是兔子数。
➢假设法:假设这35个头都是兔子,那么腿数就应该是35×4=140。
比94多的腿数是因为把两条腿的鸡看成了四条腿的兔子了。
所以多的腿数÷2就是鸡数。
➢方程法:设有x只鸡,那么兔有(35-x)只,兔的只数×兔的腿数+鸡的只数×鸡的腿数=总腿数➢列表法:把所有可能结果都列一下。
当兔子有1只的时候,鸡就有351=34只,求出脚的个数,与94进行比较,如果不是94我就继续求解兔子有2只的时候,鸡就有352=33只……一直往后求解,知道找出正确答案。
教师:列表法这种人工计算的方法太复杂了,我们是否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去计算呢?——excel,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excel的知识点。
2.excel计算鸡兔同笼问题。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1.1我们身边的数据测量体温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客观分析数据来自意识,避免主观臆断。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体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正确的测量体温技巧。
2.学会收集和处理体温数据,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了解体温变化的原因,能够根据数据判断个体健康状况。
4.掌握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使他们能够关注他人的健康状况,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以人性化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我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以贴心的关怀和引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1.1我们身边的数据测量体温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社会,数据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数据的产生和处理都离不开测量。本次教学案例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1.1节“我们身边的数据——测量体温”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来源和测量方法,提高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第一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单元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案例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分享成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设计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关注数据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提出问题:“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数据与计算的基本概念,如数据的定义、数据类型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为载体,将数据与计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据与计算的魅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据与计算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处理问题为切入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据与计算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增强他们的信息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2.1教案
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2.1教案教案:数据与计算2.1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与编码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了解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3.掌握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4.掌握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的方法;教学重点:1.数字与编码的基本概念;2.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教学难点:1.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2.运用转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科书/教材;3.小黑板/白板和粉笔/白板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数字,你知道数字是如何存储和传输的吗?数字和编码之间有什么联系?”Step 2:介绍数字与编码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数字与编码的概念,并讲解数字的基本组成和编码的作用。
Step 3:介绍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3.1.展示二进制和十进制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2.通过实例演示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的方法:例如:1101(二进制数)= 1 * 2³ + 1 * 2² + 0 * 2¹ + 1 * 2⁰= 8 + 4 + 0 +1 = 13(十进制数)3.3.通过实例演示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例如:25(十进制数)= 16 + 8 + 1 = 2⁴ + 2³ + 2⁰ = 11001(二进制数)Step 4:解答学生提问,并进行知识巩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解释和区分,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
Step 5:拓展与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字编码的重要性和应用。
例如:电话号码、图像的存储等。
Step 6: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
Step 7: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练习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并要求学生解答教材中相关的练习题。
Step 8: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科版 《必修1 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教科版《必修1 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据和信息的特征,理解它们与知识的关系,并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优势。
采用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研究环境中适应并掌握数字化研究与创新的技能。
在气象生活指数和BMI问题的研究中,学生将运用数字化工具搜索相关信息,感受信息的特征和数据处理方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算法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如何选用数据来源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数据的计算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感受数字化研究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灵活运用数据的计算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合理结论,并比较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
课时安排包括开篇语和身边的数据两个课时。
数据的计算(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课堂规则、了解材和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及介绍数字化研究平台和工具的使用。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在之后的研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研究者分析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态度欠佳,需要快速转变研究态度,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需要对学生进行学方式的指导教学。
研究目标确定本课时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完成XXX文档的协同编辑与发布分享,适应数字化研究环境,养成数字化研究与创新的惯,掌握研究资源与研究工具的操作技能。
研究重点难点本课时的重点是课程规则的研究与执行,难点是XXX文档的编辑与使用。
研究评价设计通过“睡眠时间统计”活动的数据表协同编辑过程,了解学生对于XXX文档的操作使用。
研究活动设计教师活动环节一:组织教学,认识彼此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向学生介绍本学期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向学生提出课堂研究要求。
环节二:熟悉授课工具介绍本学期涉及的研究平台,以XXX文档为主。
活动1:昨晚,你睡得怎样?——Excel文档的数据采集活动2:比一比,谁的体质强!——Word文档的数据采集环节三:课程评价工具介绍班级优化大师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教案第1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基本信息省市区姓名学科信息技术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教科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年级高中一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为2020版材第一单元,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将从认识身边的数据开始,帮助学生了解数据和信息的特征,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关系,让学生在理性状态下理解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中,比较体会计算机在处理数据上的优势。
采用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在项目“气象生活指数的参考价值研究”、“‘BMI’问题的解决”中借助数字化工具搜索相关信息,适应数字化研究环境,养成数字化研究与创新的惯,掌握研究资源与研究工具的操作技能(数字化研究与创新);让学生感受信息的特征及数据处理方式的变化(信息意识);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思维)。
2.单元(或主题)研究目标与重点难点【单位研究目标】1.通过气象指数的获取与计算,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基本含义,并能体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进一步总结数据与信息的特征。
3.在项目活动中,体验数字化研究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4.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了解数据计算的发展过程,列举数据计算的基本方式。
5.通过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式比较,掌握如何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建表,以及对数据表进行排序、查找、筛选、函数计算等简单操作;能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数据计算方式处理数据。
6.在项目活动中,感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数据、信息与常识的相互关系;感受数字化研究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能够针对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数据的计算方式。
初识数据与计算初识数据与计算【教学难点】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合理结论;能够比较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高一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
高一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1. 简介《数据与计算》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思维和算法设计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
2. 教学目标•理解数据与计算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优化算法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3. 教学内容3.1 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基本数据类型:整数、浮点数、字符串等;•线性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等;•非线性数据结构:树、图等。
3.2 算法设计和分析•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常见算法:排序、查找、递归等;•算法设计与优化:贪心算法、动态规划等;•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3.3 项目实践•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和需求,设计并实现一个小规模的数据处理和算法优化项目;•项目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项目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文档撰写等环节。
4. 教学方法•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实践:通过编程实践、算法分析和项目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讨论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分享经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教学评价•考试:通过笔试和编程实践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项目评价: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包括项目的功能完整性、算法效率和代码质量等方面;•课堂表现:通过平时测验、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度。
6. 教学资源•教材:选择一本通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结合课程大纲进行教学;•计算机实验室:提供计算机设备和编程环境,支持学生进行编程实践和项目开发;•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和学习相关知识。
第一章数据知识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粤教版)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操作题。
2.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反思: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数据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教训,并形成小组反思报告。
作业要求:
1.所有作业均需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包括问卷、数据表格、图表、小论文等。
2.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注重细节,体现良好的数据素养。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据知识的应用方法。
5.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在线课程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据价值的认识。
5.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软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6.强化评价,关注成长: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7.拓展视野,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关注数据科学的前沿动态,参与数据竞赛和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的数据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概念与特点;2.能够理解计算的过程;3.掌握计算机中的常用数据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数据表示方法的理解与运用;2.计算机计算的过程。
教学准备: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计算机图片)教师:同学们,对于计算机你们可能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你们知道计算机是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的吗?Step 2:引入课题教师:那么,数据在计算机中是如何表示的呢?计算机又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Step 3:探究数据的概念与特点(教师出示数据的定义与特点)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数据的概念与特点。
数据是指计算机存储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
请大家看一下我给出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进行阅读)Step 4:数据的分类(教师出示数据的分类表)教师:根据数据的不同性质,数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请大家看一下我给出的数据类型分类表。
(学生进行阅读)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一下各类数据的特点。
(学生发言)Step 5:计算的过程(教师出示计算的概念与过程图)教师: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处理需要经过计算的过程。
我们来看一下计算的概念与过程图。
(学生进行阅读)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描述一下计算的过程。
(学生发言)Step 6: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教师出示数据表示方法的介绍)教师:了解了数据和计算的概念之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学生进行阅读)教师:请同学们回答一下,数据在计算机中有哪些常用的表示方法?(学生发言)Step 7:实际应用案例(教师出示实际应用案例)教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个实际应用案例。
(学生进行阅读)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案例描述一下,数据是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和计算的。
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二节《数字化与编码》教案
教学设计o简要介绍大数据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生行为:o观察与大数据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o听取教师对大数据的初步介绍。
•设计目的:o通过具体例子激发学生对大数据概念的兴趣。
o为学生建立起大数据概念的初步认识。
环节二:大数据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行为:o详细解释大数据的定义,包括其特征:体量大、速度快、多样性、真实性。
o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数据的典型应用案例。
o通过提问和让学生参与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行为:o认真听讲,记录关键概念。
o参与互动,回答问题,完成小测验。
•设计目的:o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o通过互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环节三:大数据的作用与价值(10分钟)•教师行为:o介绍大数据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如金融、医疗、交通等。
o展示大数据如何帮助企业做出决策,提高效率。
o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数据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中的应用。
•学生行为:o观察大数据应用案例,理解大数据的作用。
o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目的:o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数据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o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环节四:大数据技术介绍(10分钟)•教师行为:o介绍大数据技术的基础,如Hadoop、Spark等。
o展示大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流程。
o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拟大数据的处理流程。
•学生行为:o学习大数据技术的基础知识,观察处理流程。
o小组合作,模拟大数据的处理流程。
•设计目的:o让学生了解大数据技术的基础。
o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大数据的处理流程。
环节五:案例分析大数据的实际应用(5分钟)•教师行为:o展示一个具体的大数据应用案例,如淘宝的推荐系统。
o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大数据的作用和价值。
•学生行为:o观察案例,理解大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o分析并讨论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设计目的:o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数据的实际应用。
第一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第1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一、单元基本信息学科信息技术实施年级高一年级设计者课程标准模块必修一《数据与计算》使用教材教科版单元名称第1 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单元课时 3 课时二、单元教学规划1 .主题名称初识数据2 .主题概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如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摒弃了以往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的模式,坚持“学科大概念”及“核心素养”两条主线并行。
因此本单元主要以“项目式驱动学习”模式来组织教学,从项目选题——任务开展——知识补充——学生活动——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组成学习活动链。
在学习当中围绕具体学习项目,利用和选择最优学习资源,并经过探索创新、内化吸收与实践体验等过程,从而获得完整和具体的知识与专门的技能,让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第1 单元初识数据主要聚焦让学生理解数据、信息、知识的相关内容,并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数据。
让学生通过体验,初步感受编程的魅力。
学会使用简单的小程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计算思维的形式化、模型化和自动化特征渗透至内容标准中,在后续的单元都会提升运用到计算思维,本单元在教材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必须从过去的单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向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能力转变,让学生从知道数据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我们非常有用,到学会计算数据。
于是就设计了一个特别痴迷数据计算的小男孩——马丁,以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动有趣和有难度的问题为依托,创设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情境,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进入项目学习。
3 .主题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可以熟练使用常用的应用程序,完成简单的信息加工任务,对程序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还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等。
按照人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有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数据”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学得的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教案示例如下:
主题:数据与计算
目标:让学生掌握数据与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数据与计算的概念和作用。
内容:
1. 数字的概念和分类
a. 什么是数字?
b. 数字的分类方式有哪些?
c. 学生应该学习哪些数字?
2. 加法和减法
a. 什么是加法?
b. 加法的定义和公式有哪些?
c. 加法的应用是什么?
d. 什么是减法?
e. 减法的定义和公式有哪些?
f. 减法的应用是什么?
3. 乘法和除法
a. 什么是乘法?
b. 乘法的定义和公式有哪些?
c. 乘法的应用是什么?
d. 什么是除法?
e. 除法和减法的区别是什么?
f. 什么是除法的应用?
4. 小数和分数
a. 什么是小数?
b. 小数的定义和公式有哪些?
c. 小数的应用是什么?
d. 什么是分数?
e. 分数的定义和公式有哪些?
f. 分数的应用是什么?
5. 统计图表
a. 什么是统计图表?
b. 统计图表的类型有哪些?
c. 如何制作统计图表?
d. 统计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是什么?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数据与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练习:通过练习题目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 “数据 信息 知识”教学设计
“数据· 信息·知识“教学设计续表项目学习中,我会尝试异质分组,在小组内部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续表教学设计思路在设计这堂课前,我先是重点研究了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所追求的育人目标,以及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达成育人目标的教育指向。
我意识到,自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做重要的改变,以适应新的要求。
我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创造、研究、解决问题、制作、产出、交流、合作、评价、个性化学习.接下来,我重点看了第一章的内容,第—章共有五节,还有—个项目挑战,分配了7 课时。
除“数据采集与编码"2 课时,其他每节1 课时,项目挑战1 课时,这是比较常规的分配方法。
从重难点来看,理解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项目学习也是重点,数据采集与编码是难点,其他内容偏向事实性的知识,可以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有问题引导的自主学习来实现。
千是我决定为这些重难点分配更多的时间。
1.1节与1.2节 1.5课时,1.3节2.5课时,1.4节与1.5节1课时,项目学习2课时。
接下来,我开始重点准备1.1 节与1.2 节的教学。
1.1 节的内容偏向事实性知识,虽然有—定的文字量,但要得出的关键要点很清晰,即数据是重要的,数据就在我们身边,是社会发展的必须,数据的种类和表达方式是不断发展的。
而要真正理解以上要点,需要在不断的任务和活动中感悟和加强(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于是,我决定将1.1 节处理成1.2 节的—个简单导入,用制作精致的演示文稿,快速地将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做以展示,而将重点放在1.2 节上。
1.2 节的教材内容是清晰明了的,可以让学生对数据与信息的特征有明确的认知,但要让学生理解数据、知识、信息之间的关系,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辨的机会,千是我决定将本章教材导言部分的—个问题“数、数字、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智慧,这些常见的名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抛出来让学生去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必修一
课时数:8课时
课程内容:数据与计算
课程目标:
1.了解数据的概念,掌握数据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2.掌握常用的计算方法和运算符,并能灵活应用,处理简单的计算问题。
3.了解计算机中的进制概念,掌握进制的转换方法。
4.通过实际操作,熟悉计算机中常用的软件,了解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数据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2.运算符和计算方法
3.进制的转换
教学难点:
1.进制的转换
2.计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法
3.练习法
教学资源:
1.教学PPT
2.电脑(带有计算器软件和Excel软件)
3.教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介绍本节课程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概念和分类。
3.通过个人思考,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中的运算符和计算方法。
二、数据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1.引入数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据的分类。
2.通过示例讲解数据的表示方法:
(1)二进制表示法
(2)八进制表示法
(3)十进制表示法
(4)十六进制表示法
(5)科学计数法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和相互转换。
三、运算符和计算方法
1.引入运算符和计算方法的概念,介绍几种常用的运算符。
2.通过示例讲解运算符和计算方法的使用。
3.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算符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进制的转换
1.介绍进制的概念和常见进制的转换方法。
2.通过实际练习,让学生掌握进制的转换方法。
五、软件的使用
1.介绍常用的计算器软件和Excel软件。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软件的使用方法。
3.通过实验练习,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方法。
六、课堂小结
1.对本节课程内容进行总结。
2.带领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价:
1.通过小组活动、实验、练习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2.评价内容包括对数据、运算符、进制等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3.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