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1. 前言为了适应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新闻与传播领域的需求。

2.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和创新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 具备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宽广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 - 具备独立进行新闻与传播研究的能力; - 具备新闻传播批评与应用能力; - 具备跨领域能力和创新意识; - 具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素养。

3. 培养方式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采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术论文撰写等环节。

3.1 课程学习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要修读一定的专业课程。

课程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程:新闻学、传播学、媒介与社会、传播伦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媒体管理与创新等; - 选修课程:包括媒体研究、传播行为学、数字媒体创新等; - 实践课程:包括媒体实习、社会调查与研究等。

3.2 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需参与科研项目、实验室研究和学术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新闻与传播研究的能力。

3.3 学术论文撰写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要写一篇学术论文,选题应选择与新闻与传播领域相关的研究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和撰写。

4. 课程设置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包括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

4.1 专业核心课程•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媒体管理与创新•媒介与社会4.2 选修课程•媒体研究•传播行为学•数字媒体创新•媒介融合与传播战略4.3 实践课程•媒体实习•社会调查与研究5. 考核方式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科研训练考核和学术论文答辩。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新闻与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观和人文社科基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具备较强的新闻与传播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国家和地方决策、企事业单位发展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要求1.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研究方法技能,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2.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人文基础,具备较强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传媒产业形态和运行机制,了解当代国内外新闻与传播领域的最新发展;3.具备新闻传播领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方法和技术,具备新闻与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的深造能力;4.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在新闻媒体、传媒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从事新闻与传播的管理和创新工作。

三、培养内容1.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新闻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传播观的学习;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传媒经济学、媒介技术与应用、媒体与社会变革、媒介伦理与法律等专业核心内容的学习;3.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媒介管理、新闻采编、新闻写作、传播策划、新媒体运营等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选择;4.实践环节:包括实践教学、社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5.科研训练:包括科研课程、科研项目参与等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

四、培养方法本专业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类教学等,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质量保证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定期组织专业课程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修改)第一章总则为了培养具有高度理论素养和扎实专业基础的新闻与传播高级专门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生学院工作五年规划(2024-2027)》和相关要求,制定本《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第二章招生导向与目标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在系统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科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具备跨学科研究和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从事新闻与传播理论研究、媒体与传媒管理、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工作。

第三章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第四章培养基本要求1.掌握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2.具备跨学科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复杂问题。

5.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有效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

第五章课程设置第六章实践环节安排实践环节是培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包括实习、实验、论文写作等。

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第七章学位论文第八章考核与评定方式第九章退出与辅导第十章教学管理学校将建立健全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各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

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第十一章评估与质量监控学校将定期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与调整,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质量监控和改进,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十二章其他本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学校保留最终解释和调整的权利。

以上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修改版本,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理论素养和扎实专业基础的新闻与传播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为适应这一趋势,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文将就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作详细阐述。

二、培养目标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管理和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内容1.理论课程:包括新闻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媒介经济学、传播心理学等,旨在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

2.实践课程:包括新闻采编实务、广告策划与创意、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等,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参与实习项目,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培养评价1.学位论文:学生需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2.课程考核:各门课程采用考试、论文、实践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

3.毕业答辩:学生需参加毕业答辩,展示自己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成果。

六、总结全日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他们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新闻与传播高级专门人才。

新闻学专业(38)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38)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38)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能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各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了解其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检索方法和具有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3、熟悉各种媒介的特性和功能,具有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能独立从事新闻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新闻传播工作。

二、研究方向1、新闻理论2、新闻史3、新闻业务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三年学分:36——38学分四、课程设置(一) 公共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0学分)(二)一级学位课程(A类)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必修课,计9学分)(三) 二级学位课程(B类)(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必修课,计12学分)(四)以下为C类课程五、教学实践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于第二学年安排4周时间去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实践期间必须发表2篇以上的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文章,或制作并播发1——2个广播或电视新闻节目。

实践结束须请所在实践单位写出鉴定。

成绩合格者记2学分。

六、调查研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调研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进行。

其主要任务是:或参加学术会议,以便扩大学术视野;或走访专家,以便求道解惑;或查阅收集资料,以便写作硕士论文。

时间限定在一个月内。

从事学术调研前,需在导师的指导下拟订调研计划;调研结束后,须撰写调研报告交导师审阅,由导师对调研结果予以评定。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8篇课程论文,3篇学位论文。

其中,至少有两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4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学位论文选题应注重理论学术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和科学性。

新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新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新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新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是在新时代媒体环境下,针对高素质新闻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制定的。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扎实专业功底、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闻专业人才。

以下是具体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身于我国新闻事业。

2.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实务操作、新媒体技术等专业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实际操作能力。

4.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政治理论、英语、高等新闻传播理论等。

2.专业课: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等。

3.实践课:新闻实务操作、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三、培养环节1.理论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实践锻炼:组织学生参加新闻采访、编辑、评论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4.国际交流: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拓宽国际视野。

四、毕业要求1.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

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价值。

3.达到国家规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相关要求。

五、就业方向1.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单位。

2.新媒体公司、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行业。

3.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

4.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和研究工作。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专题研究
36
2
2
考查
5022068
媒体广告
36
2
2
考查
5022069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6
2
2
考查





公共选修课
二外、数学、计算机、体育、管理、经济、法律类
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
跨学科、专业的专业课程
36
2
2
至少选修一门,不少于2学分
必修
环节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3
学术活动
2
社会实践
60
2
外语学术论文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系统掌握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独立学术研究高等教育和承担新闻、信息传播实际工作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
学术活动
2
社会实践
60
2
外语学术论文
1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必须在阅读不少于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基础上,写出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总结和归纳。
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作出论证。之后,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
36
2
2
考查
5022079
传播经典文本举要
36
2
2
考查
5022080
传播伦理学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丰富实践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从事新闻传播领域的教学、科研、媒体工作、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内容1.新闻理论基础:包括新闻学原理、新闻伦理、新闻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2.新闻采编技术:包括新闻采访、写作、摄影、视频制作等技术技能,并注重跨媒体、跨平台的新闻传播能力培养;3.新闻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包括传播学理论、媒介效果研究方法、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4.新闻传播管理与评估:包括媒体管理、舆情监测与危机公关等方面的管理和应对能力;5.新闻与社会:包括新闻与社会发展、新闻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开设必修课程,涵盖新闻理论、新闻采编、新闻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2.实践教学:包括新闻实习、媒体实验、采访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3.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发表学术论文,并开设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4.指导与辅导:设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和辅导,规划学习和研究方向。

四、学制及学分要求五、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1.质量评价:通过学术成绩、实践能力、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2.培养保障:设立学科教研团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定期进行教学评估,改进教学质量;与行业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六、培养效果预期1.学术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具备撰写学术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3.领导能力:能够承担媒体管理、舆情监测与危机公关等工作职责,具备组织和管理团队的能力;4.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这是一个简要的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该方案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技能和独立研究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202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新闻与传播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人才,我们特制定以下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传播素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新闻采写、编辑、评论、策划等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各类媒体的工作。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成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英语、计算机应用等。

2.专业核心课程: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等。

3.方向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市场需求,设置以下方向课程:(1)新闻传播方向:深度报道、新闻摄影、新闻视频制作、数据新闻等。

(2)广告与公关方向:广告策划与创意、公关理论与实务、品牌传播与管理等。

(3)新媒体方向:新媒体运营、网络舆论引导、数字出版、社交媒体传播等。

4.实践课程:新闻实践、传播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三、培养方式1.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环节。

2.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讨、课题研究、创新创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媒体、企业、政府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

四、师资队伍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2.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五、就业方向1.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2.新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数字出版等。

3.广告与公关公司:广告策划、公关活动、品牌管理等。

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理论素养: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熟悉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沿研究动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2.方法熟练:掌握新闻传播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科研项目,并能在实践中创新应用新方法;
4.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文化等多元团队中协调与合作;
5.国际视野:具备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能力,能够了解和应对国际新闻传播学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二、培养要求
2.科研实践:学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包括独立或合作完成科研课题的设计、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

学生还可以参与学院或社会单位组织的实践活动和实习。

3.学术交流: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活动,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与学界和业界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此外,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期刊的编委、审稿等学术活动。

新传专硕培养方案

新传专硕培养方案

新传专硕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咱这个新传专硕啊,就是要培养那种超级厉害的传媒界小能手!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像个小超人一样应对各种情况。

# (一)知识与技能。

1. 新闻采写编评。

得把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玩得溜溜转。

采访的时候就像个侦探,能挖出最独家的猛料;写作呢,要让读者看了就停不下来,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编辑的时候,就像个大厨,把各种新闻素材炒成一道美味大餐;评论就得犀利又有见地,像一把宝剑直刺要害。

2. 新媒体运营。

现在是新媒体的时代啦,得学会怎么运营各种新媒体平台。

知道怎么在微博上搞个热门话题,让大家都来参与讨论;在微信公众号上写出10万 + 的爆款文章;抖音、B站这些视频平台也不能放过,要会制作吸引人的短视频。

3. 传播策略。

懂得根据不同的受众和传播目标,制定超棒的传播策略。

就像打仗要有战略一样,传播也得有个好的计划,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种传播手段,是搞个病毒式营销呢,还是走温情路线。

# (二)素质与能力。

1. 创新思维。

新传这个领域啊,没有创新可不行。

要有像哆啦A梦一样的神奇脑洞,总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无论是新闻报道的角度,还是传播活动的形式,都要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

2. 社会责任。

作为未来的新闻传播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能乱传播不实信息,要像个正义的使者,传播正能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3. 团队协作。

很多时候,新闻传播项目可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定的。

要能和小伙伴们愉快地合作,就像复仇者联盟一样,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一个大目标。

二、课程设置。

# (一)基础课程。

1. 新闻学概论。

这是新传的基础中的基础啦。

就像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通过这门课,你要了解新闻的定义、功能、价值等基本概念。

老师会像讲故事一样给你讲新闻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烽火传信到现在的互联网新闻,让你对新闻这个行当有个全面的认识。

2.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可有意思了。

你会学到信息是怎么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的,像病毒传播一样有什么规律。

新闻专硕培养方案

新闻专硕培养方案

新闻专硕培养方案一、前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在本科阶段已经获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造和研究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位研究生。

通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新闻理论与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高级新闻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的高级新闻专业人才:1.具备坚实的新闻学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新闻报道和分析中;2.具备较高的新闻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等工作;3.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新闻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4.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独立的新闻研究和创新性的学术发表;5.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能够适应国际化的新闻环境。

三、培养课程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新闻理论与方法•新闻学概论•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媒体与社会•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报道•现代新闻观察与分析方法2. 新闻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报道与制作•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舆情分析与危机公关•社交媒体与网络传播•新闻摄影与摄影美学•新闻广播与电视节目制作3. 新闻研究与创新•新闻史与传播史•新闻与公共议程•媒体与政治•新闻舆论与社会影响•新媒体与数字化传播•新闻与国际关系四、培养方式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

1. 课程学习学生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

课程设置既注重理论学习,也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参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制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3. 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并撰写硕士学位论文。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
教授数字媒体设计原理、制作技术和工具软件 应用,培养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意设计和制 作能力。
全球传播与国际新闻
介绍全球传播理论、国际新闻格局和跨文化传 播策略,拓展学生的国际Βιβλιοθήκη 野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实践课程
新闻业务实习
学生在新闻单位或相关机构进行实习,熟悉新闻采编流程、 媒体运作机制和行业规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导师制度
为保证研究生得到有效的学术指导,应实行导师负责制,导 师应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学术指导和帮助,包括研究方向确 定、论文撰写和修改等。
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论文质量
研究生应具备独立或合作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和价值,体现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论文发表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向国内外学术期刊投稿,争取发表高水平论 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需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论文 主题需与新闻学相关,体现学生的研究能 力和学术素养。
VS
毕业设计
学生需完成一个毕业设计项目,可以是新 闻报道、纪录片制作、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体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 力。
04
学术研究与成果展示
研究方向与导师制度
研究方向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结合自身 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如新闻传播史、新 闻理论、广播电视新闻、网络与新媒体等。
03
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与实践结合
学术研究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或参与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 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实习、实践调查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版()一、培养目标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当系统学习新闻传播学理论及方法,掌握基本实践技能,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应当能够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性。

应当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具备严谨的专业精神和典范的大学精神,以适应时代对新闻学人才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新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媒介融合;.媒介经济;、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三、招生对象.新闻传播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有一定新闻实践经验的同等学历专科毕业生。

四、学制及具体安排本专业为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学制三年,授予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

在三年六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按照以下程序完成全部学业:()硕士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执行培养工作。

()在第学期,完成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

()在第学期,完成研究生的中期考核。

详见本文件第五条。

()在第学期结束前,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详见本文件第八条。

()在第学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在参加答辩的个月前,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初稿,经导师审阅后在参加答辩的个月前完成全部定稿。

详见本文件第八条。

五、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实施办法》执行,考核时间为第学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

中期考核的结果和各类文本,与“开题报告”、课程学分,将成为硕士研究生获得答辩资格的必要前提。

中期考核由各系或专业方向负责,考核小组由各系或专业方向负责人、研究生本人的导师,其他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共三人组成,并报批准同意。

考核须从纪律、学分、科研成果等三方面进行。

考核分排在最后的学生,需要参加综合性考试的笔试,考试内容为()和()两类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301)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理论与系统的新闻学专门知识的学术型人才,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者独立担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能力,能在新闻传播教学、科研单位与新闻实践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与新闻传播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强烈的事业心,具有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能为祖国的建设与进展服务。

2.掌握新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新闻学的理论前沿、重大现实问题与进展动态;熟悉党与国家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与法规;掌握科学的研究与分析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从事新闻学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新闻传播实践能力。

3.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较强的心理素养。

二、研究方向1.新媒体研究2.应用传播学3.电视与新媒介叙事研究4.电视新闻节目研究5.电视专题新闻研究三、修业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但根据研究生修业状况,同意学生提早毕业。

硕士研究生申请提早毕业的具体条件: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第三学期末),所有课程成绩均在80分以上,或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含省级)发表学术论文1篇,修满学分者能够申请提早毕业。

2.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5年。

申请提早毕业的条件同上。

2+3保送硕士研究生与少数民族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执行学校的统一学制。

四、毕业学分与授予的学位按照学校关于学分制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当修满很多于34学分。

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才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通过授予新闻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

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与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与研究中的作用。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

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包含学习计划与研究计划,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使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者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

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中的作用。

经典文献的阅读力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督促课外阅读。

要求每位硕士生务必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3.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与讨论为主,调动硕士研究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式凡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者,均需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参加课程考核通常需要满足下列条件:(1)已完成网上选课。

(2)缺课次数累计不超过3次。

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

除实践类课程能够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可使用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使用撰写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闭卷考试或者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与促进硕士生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

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学科基础课:新闻理论研究:闭卷考试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论文大众传播理论:考试电视新闻节目研究:论文与课件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报告专业主干课: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研究报告网络传播研究:研究报告电视叙事学:开卷考试专业方向课:电视专题研究:考试、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媒介素养研究:课程论文舆论学:课程论文电视纪录片研究:课程论文主持人节目研究:课程论文新闻法学:课程论文媒体伦理学:课程论文中外新闻比较研究:课程论文七、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与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能够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与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学位论文合格后记3学分。

1.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院、系备案。

导师应按该计划指导研究生阅读有关文献、资料。

2.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通常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与研究设计能力。

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合格记1学分。

3.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报告的次数、形式与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务必由导师认可,并通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与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

八、实践活动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利用假期赴新闻单位进行专业实习。

二是平常各研究方向可根据需要,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者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者调研、收集资料等。

附:经典文献目录:1.《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2.《懂得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3.《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上海学林出版社。

4.《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5.《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美]奈斯比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塞弗林,华夏出版社,2005年。

7.《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2年8.《电视传播史》,郭镇之著,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思考电视》,(美)隆莱博著葛忠明译,中华书局2005年。

10.《电视与银幕写作》,(美)理查德布鲁姆著徐璞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11.《当代西方电视批判理论》,汪振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12.《电视文化》,(美)费斯克著,周宪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13.《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美)James Phelan 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当代叙事学》,(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后现代叙事理论》,(英),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解读叙事》,(美)希利斯米勒著,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懂得视觉文化的方法》,(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著,周宪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18.《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判理论》,(美)罗伯特·艾伦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9.《纪录电影文献》,单万里主编,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2001年。

20.《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21.《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22.《外国电影理论名著》,(美)罗伯特C 艾伦等著,李迅译,1997年23.《纪录片导论》,(美)比尔尼可尔斯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24.《电视纪录片创作》,陶涛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5.《世界纪录片史略》,任远彭国利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26.《电影美学》,(匈)巴拉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与力译,1986年27.《纪录中国》,吕新雨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3年28.《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0.《传播学史》[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31.《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

32.《当代新闻学原理》〉,刘建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3.《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35.《报纸的良知》,(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萧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7.《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版38.《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父子著,新华出版社,200239.《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著,重庆出版社,199840.《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41.《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尹韵公著,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42.《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43.《新闻心理学概论》,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44.《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5.《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刘晓红、卜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46.《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7.《社会心理学》,时蓉华,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48.《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9.《人本主义心理学》,车文博,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50.《现代心理学》,张春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1.《媒介教育论》,白传之闫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52.《媒体素养教育》,吴翠珍,陈世敏编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第1版。

53.《媒介素养概论》,毛荣富、周典芳等编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4.W. James Potter, Media Literacy,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2001.55.《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二次印刷。

56.《电视新闻学》,叶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5月1次印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