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故乡(九年级上)
人教版语文九上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 课件(共48张PPT)
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乡】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 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 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 “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写“我” 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 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在你的印象中,故乡的哪些 人或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影 响?为什么呢?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唐·李颀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富贵本无心, 何事故乡轻别? (唐·杜甫) (宋·任一仁 )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宋·晏几道)
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 运用 对比 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 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 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 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请简要说说你对童年 和成年闰土的印象。
请从人物刻画的角度 谈谈闰土的变化。
变化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 脸,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银项圈, 有一双红活圆实的 手。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 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 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 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 是松树皮了。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 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 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 可悲的厚障壁了。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 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 托在神灵身上。
【典中点】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课件):第9课 《故乡》
部分来自《点拨》
3.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 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 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部分来自《点拨》
4. 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 作用? 【答案】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 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
2. 萧索:
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瘦弱。
4. 愕然: 吃夷: 看不起。 鄙夷、鄙薄辨析: 二者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鄙夷”指以为平庸 或浅陋,傲慢、轻蔑地看待,不屑一顾。如:然而圆
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鄙薄”指轻视,看不
起、嫌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如:这对 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
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
观念的鸿沟难于逾越;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杨二嫂的尖刻自 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黑暗 社会已病入膏肓;故乡情景的前后对比,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 农村经济等等。以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为例:
部分来自《点拨》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称,鲁迅总是亲热地叫他“闰水哥”。闰水成了鲁迅最要 好的少年朋友,还给鲁迅讲了很多关于农村的新鲜故事。
来自《点拨》
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青年时代。鲁迅去南京读书后,寒
假回故乡绍兴时,还邀了闰水一块儿去游玩。
1934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 上门来,没办法,闰水只好把地卖了,成了一贫如洗的
之外,分析时还要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要体现的中心来分 析。回答此题型的一般格式为:此处通过……词语或修辞,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故乡》(共49张PPT)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 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故乡老屋的厨房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就是先生与闰土初次相见 的厨房
大竹匾和狗气杀
少年闰土用来捕鸟的 “大竹匾”。 杨二嫂从我家拿走的 “狗气杀”。
《故乡》中闰土的原型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 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 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靠近曹娥江边。 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 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 竹作,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的叫他 “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闰水由他 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 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寒假归来,还 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水一生 贫困。1934年大旱,在饥饿和愁苦中死 去。他的孙子章贵,解放后安排在鲁迅纪 念馆工作。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 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 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 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 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 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 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当月24日, 与同校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 迅把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 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栏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 迅"以舟一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 回到北京。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课件
年不通消息使他们彼此隔膜起来。
展转: 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
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 放纵,放任。
鲁迅(1881-1936),我国著名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
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
感情色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我”怎
样对待闰土,“我”怎样看故乡所发生的让人伤心
的变化,“我”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通过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
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
3.《故乡》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社会背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
( A )
A.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
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B.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
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了。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
感 彷徨
。
二、阅读理解
消失的故乡
要著作: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
表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不朽杰作。
本文的题目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和发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故乡》课件
关于“希望”——《祝福》《《呐喊》自序》《药
策划:屠元成 李冬梅 郑少艾 制作:潘丽云 审核:刘飞耀 责编:梁 兵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1-11-20
理解“希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 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 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 (2) 只有走了,才会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会有未来。 如果不去做,那只会一事无成,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作业: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 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 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 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 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 走他的,低着头象作着个梦,又象思索着点高深的道 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 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 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 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 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 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 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 “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 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 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 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 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 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 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 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 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 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 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 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 “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 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语文九年级第九课知识点讲解
语文九年级第九课知识点讲解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第九课知识点讲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第9课故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猹chá,五行xíng缺土,秕bǐ谷,鹁鸪bó gū,獾huān猪,潮汛xùn,颧quán骨,愕è然,嗤chī笑,瑟sè索,寒噤jìn,折shé本,黛dài色,惘wǎng然,恣睢zīsuī。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3) 心里好像失去了的样子。
惘然(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5) 看不起。
鄙夷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 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3)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4)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9 故乡》课件 (共32张PPT)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所见所闻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____________ 为线索。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 象,那就是:
变
物 人
“阴晦、苍黄、萧索、没有活气”,因为现 实中的家乡是如此的沉寂萧索,了无生机。
哪一句话写出了我对家乡景物变化的 感受?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 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的性格。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
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 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 过我。” 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
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
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
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
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
买卖非常好”。
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 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 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 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3、“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为什么?
闰土前后变化太大,使人难以相信,怀疑是否 为同一个人。
4、虽然现实让“我”感到悲哀,但“我” 也对后辈们表达了怎样的希望?
不愿意他们
不愿意他们
,
,
不愿意他们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精品课件 (共37张PPT)
讲授新课
文章题目为故乡,想一想,本文共写了几个故乡,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 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变
文章正是通过故乡景物、人物等 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
探究:“物非人非事事休”的故乡 变化
(1)走进旧景,感受“物非” 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的写出了故乡的衰 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 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打了一个寒噤: 闰土居然叫我“老爷”使 “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 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 厚障壁:比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 思想隔阂。
3、“……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 懂事……”
事: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 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人与人平等相待就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 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不仅经济生活上 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3. 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讲授新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 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 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 《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 集《呐喊》。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 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 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 精神的发扬人。
第九课 故乡
导入新课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 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笔记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笔记如下:一、作者简介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1、阴晦:阴沉昏暗。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指瘦弱。
4、愕然:吃惊的样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讥笑。
7、大抵:大概。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迎”和“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迎”和“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
“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2、“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PPT课件(完整版)
品格素养
培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情怀,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追求明天更美好的生活。
预习资料速查
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者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 简 介 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 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
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7. 嗤(chī )笑:讥笑。 8. 应酬( yìng chou ):交际来往;以礼相待。 9. 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10. 惘·(wǎng)然:失意的样子; 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
东西的样子。 字形易错,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11. 隔膜: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12. 恣睢( zì suī ):任意胡为。
改造现实社会 创造新生活
离故乡(结局) 惘然、悲哀
我:辛苦展转 闰土:辛苦麻木 别人:辛苦恣睢
14 故乡
第 二 课 时
导导入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 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 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 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 这篇小说。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
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预习思考问题
带着问题读课文
作者以“故乡”为小说标题,以
导 思
1
“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一
共描写了几个阶段的几个故乡?
导 思
3
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记忆 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关键词:故乡、 追求新生活
导 思
2
中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写闰
导 思
4
土的变化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第9课 故乡
想想“ 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我”二 我 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十多年前远离故乡, 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 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 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 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 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 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 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 不失望, “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 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所以说“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 子,而 是一个同情、 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 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 象。
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 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 拾贝、观潮 (朝气蓬勃, 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 烛台” 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生活绝望, 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 灵)。
这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 这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 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 乡的景象出乎“ 的意料, 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 但又的确是“ 的故乡。 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 以否定,反映“ 的复杂思绪, 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 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 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 、 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么作用? 么作用? 天气阴晦、 天气阴晦、冷风 呜呜的响、 呜呜的响、苍黄 的天、 的天、萧索的荒 村。写出衰败荒 凉的农村景象, 凉的农村景象, 衬托“我”悲凉 衬托“ 的心情。 的心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实用PPT课件
6.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故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 这样写的作用。
第12段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 中的故乡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美丽的 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作 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 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版)。鲁迅自1912年赴北平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回到故乡绍兴,准备 将家迁到北平。回乡后他目睹了农村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看到 了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的悲苦境况,内心感到十分悲愤。1921 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第2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勾画出一幅萧条、荒凉的现实的故 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下旧中 国农村破败的悲惨状况,衬托了“我”回故乡时的悲凉 心情,也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3.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反问: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一个 反问句,表现了作者不想承认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的 复杂而又沉重的心情。
承上启下:悲凉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也为下文写 故乡今昔的对比做了铺垫和暗示。
4.第4段中,“故乡本也如此”与“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是否矛盾?这两 句话流露出“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矛盾。“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是写“我”对故乡还保持着 少年时的美好记忆,而眼前所见故乡衰败、萧条的现实使“我” 感到深深的悲哀与失望,“我”只得自我安慰“故乡本也如此”, 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杨二嫂的?杨二 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 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了”?
打了一个寒噤:闰土居然叫我“老爷” 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 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厚障壁:比 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
动作语言神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 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 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 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 好看的羽毛。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在文中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的句子,他对“我”的态度 如何?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 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9课《故乡》(55张ppt)课件(共55张PPT)
整பைடு நூலகம்感知
1、听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梳理小说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 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对“我”恭恭敬敬, 称呼“我”为老爷。 和“我”之间隔了 一层可悲了厚障壁 了。
“只是不怕我”, 送我贝壳和鸟毛, 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 和“我”建立了纯真 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悲哀、痛苦, 生活压得他喘 不过气来。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 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 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 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 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 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苍老贫困
少年闰土
滔滔不绝 ↓ 热情开朗 见多识广
语
言
中年闰土
是无聊的客套和生活中的痛苦 吞吞吐吐 ↓ 迟 钝
都是我不知道的乡间新鲜事、趣事
《藤野先生》
《社戏》
选自《呐喊》
《风筝》
选自《野草》
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
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
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
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
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
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时代背景(补充)
《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 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 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 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 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 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 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 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 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 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故乡》就是在这样 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人教版九上语文第9课故乡
人教版九上语文第9课故乡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累,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抽时间温习巩固,语文成绩一定会不断提升。
《故乡》原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故乡(九年级上)
第9课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
第9课故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54-68页。
《故乡》叙述了“我”重回别过二十余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建构了回忆中的、现实的、理想的三个“故乡”,表达了“我”对未来希望的朦胧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创作背景,梳理.总结已学的鲁迅作品。
2.学习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艺术特色。
3.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能够运用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5.把握作品中对比描写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梳理小说的叙述线索,明确小说的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朗读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3.通过对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品读人物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
4.提供资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体会“我”重回故乡所见所思时的悲凉感受,能够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与追求。
2.学生懂得闰土悲剧的深沉和忧郁,进而思考产生这一悲剧的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析闰土、杨二嫂、“我”等人物形象,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文中几组对照描写,把握对比的.写作方法。
3.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的议论语句,探讨小说的主题。
2.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突破
1.抓住对比这一.写作手法,主要分析故乡的变化和故乡人的变化,兼及其他。
尤其要抓住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再究其根源。
2.由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入作品主题的探讨,把握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查阅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有关资料,以及了解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状况,翻读已经学过的鲁迅作品。
2.第二、三课时前,准备有关小说主题的资料。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预习文章,通读全文,总体感受。
查阅有关资料,对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形成感性认识。
2.第二、三课时前,可以尝试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故乡景象、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同学问互相探讨交流。
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翻读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与《故乡》的学习结合起来。
教学步骤(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结合鲁迅作品的介绍,导入新课。
1.结合学过的鲁迅作品和课前查阅的
资料,进入新课的学习。
2.训练学生整体阅读文章。
2.总体感知文章,把握叙述的顺序和线
索。
3.朗读教学。
3.认真朗读文章景物描写,体会其中传
达的情感。
4.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4..结合文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结合鲁迅作品。
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鲁迅作品的介绍,导入新课。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请学生简要介绍
小说集《呐喊》以及20世纪初的社会
状况,提示其把握好介绍重点。
3.转入课文的教学,请学生浏览课文,
提问:“我”是何时回故乡的?在故乡
呆了多长的时间?
4.进行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应抓住课文
中时间或地点等转换词,可帮助你把
握文章脉络。
1.学生回忆此前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如
散文《风筝》、小说《社戏》等等。
2.学生课前查阅好资料,介绍自己整理
的相关资料,同学问相互补充、评价。
3.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深冬回乡,
呆了大约半个月。
因课文中提及:第
二日、过了三四天、又过了九日。
4.体会文章转换词的作用,积累学习方
法。
二、设置问题。
梳理小说情节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示:既然能从文章中分析出“我”1..总结回答:按照“回故乡”、“在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半个月,说明小说是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那么小说按
照时间叙述了哪些主要情节?
2.提问:回故乡的活动是叙述的主要线
索,但中间还穿插了什么故事情节?
3.讲解分析:作者不仅仅描写了“现在”
的故乡,还描写了“回忆”中的故乡。
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何在?这有待
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来解答。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描写了“我”回
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2.回答:还回忆了少年时和闰土相处的
一段时光。
3.认真领会插叙描写,同学问互相讨
论,带着疑问深入理解文章。
三、朗读教学,体会故乡景色的变化(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找出并朗读文章中的景物
描写。
2.提问:这几段景物描写分别描写的是
什么时期的故乡?你读后有何感受?
3.肯定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并分析:
描写“回忆”中的故乡都用暖色调,深
蓝、金黄、碧绿,给人静谧安祥的美;
描写“现实”中的故乡时则用冷色调,
苍黄、深黛,让人心感悲凉。
4.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看似闲来之笔,
实则可描绘情境,烘托人物心情。
1.找出并朗读景物描写段落,体会其中
情感感受。
2.经过讨论交流后回答:“回故乡”时所
见、回忆中的神异图画、离乡时的景
色、朦胧想象中的景色;故乡的景色
有变化。
3.再次朗读景物描写片段,对比几次景
物描写,体会文字传达的意境,由此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4.结合文章领会老师的分析。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复述,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进入本1.复述小说主要情节,复习上节课所学
课。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