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d1c48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e.png)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1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
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
争教我悲无欢绪。
赏析【定风波】的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
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极了。
“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
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
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
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庭,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
(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屡次请贬的原因之一。
)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实质。
所以,下片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认为他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最后说,“莺解新声蜨解舞。
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在词的意境上是写对景色的欣赏,实际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隐归田是很愉快的、很乐观的、很自然的。
这首词,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见受挫之时,其本阶级(中、小地主)软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隐的念头,乍看起来,这种念头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实际的。
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奋不顾身”(宋史),“公少有大节,其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趍舍,其所为,必尽其力。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dfb86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9.png)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期,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旷达与豪迈,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又有哪些不是世间绝唱?苏轼一生可谓多舛,在经历了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友人的离散之后,好不容易度过了这场劫难,但那种漂泊流离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放弃,反而使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在这一点上,他与苏辙非常相似,同时代的文人以及后世文人都说,苏轼有两个弟弟,苏轼是老大,叫苏澈,苏辙叫苏洵。
不过苏轼、苏洵、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地位也很高,都享誉千古,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在他的作品《定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他常常用老庄思想来调解内心矛盾和痛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再联系到后来他的另一首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些都足以证明他本身已经超脱凡尘,达到另一种境界。
不过,我认为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正是由于他永远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即便身处逆境,即便看到人生中的种种坎坷与挫折,依旧笑对人生,始终乐观豁达。
苏轼在历史上是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他没有像当时其他名人一样发愤图强,一心报国,立志复国。
相反,苏轼恰恰相反,他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超越了名利,忘却了政治。
因此,他才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超越苦难,超越政治,自创出一种清新隽永的婉约风格。
在这种独特的人生境界中,作者显现出了乐观向上的情怀,从而创造出了清新雅致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仅三十二字,写尽人生无常。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一阵带着寒气的春风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感觉有些冷,抬头看到夕阳斜斜地映在山头上,又热情地将阳光投射在我的脸上。
这几句纯属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清丽的山居图景,而且色彩鲜明,读来令人神往。
接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这个词的意义,表面是指天气变化,实际上却暗含着命运多舛,寄寓着人生艰辛,充满着一股苍凉的意味。
苏轼《定风波》经典赏析(5篇范文)
![苏轼《定风波》经典赏析(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4e3b6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e.png)
苏轼《定风波》经典赏析(5篇范文)第一篇:苏轼《定风波》经典赏析苏轼《定**》经典赏析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根据史实记载,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他因为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
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他颠陂的仕途让他多次想到投江自尽。
但在他谪贬路上,途中遇雨,写出这首为世人千古传颂的词。
他污秽的心灵在壮美的大自然中得到了洗涤,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同行接狼狈”,而“余独不觉”,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词人自己与同行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可以看出,外物不足以萦绕词人的心绪,因而便有了“何妨吟啸且徐行”。
从“同行接狼狈”与“吟啸且徐行”的对比,表现出了词人闲适、轻松、自如的心境。
接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他一身朴素的着装,由里到外现出了他的闲适与淡定。
“竹杖”、“芒鞋”这两个意象,使用了象征手法,象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
然而,他却毅然选择前者,他认为,前者“轻胜”过后者,也许是因为后者更能让自己感受到内心的轻松。
一个“轻”字,表面上看是轻便,实质上又包含了“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字面的解释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谁怕?”,隐约地让我感受到词人在内心的呐喊,在此处,起了强调的作用。
“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整个蓑衣都在被雨水打着,也就是说他全身都是在风吹雨打之中,可是,他却很享受。
“烟雨”,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1fe37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c.png)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原文】【原文】【赏析】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写狂风中的树木,实际上是通过风来隐喻政治上的坎坷。
全篇语言明快,没有半点做作之态,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但精神不倒。
“定风波”表面是说树木在风中摇动,但实际上是影射官场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何妨”,一个是表示主张,一个是表示反对。
词人以“风”比喻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而以“吟啸”、“徐行”两种行为来消释和排遣,意谓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这些并不会动摇我为国效力的决心和信念。
苏轼这时正被贬到黄州,政治上处境极其艰难,因此他自己常以诗酒自娱,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卷入朋党的是非争斗。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使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即便是最狂妄的东西,也要对它恭敬三分;这就是谦逊。
即使你飞扬跋扈,可以将天地搅得混乱不堪,你却不能高高在上。
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大臣,大臣在宫门外下车步行,如果让天子等候,那么他将低三下四地迎上去。
不管你多么伟大,都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下属的位置上,这就是谦逊。
苏轼在黄州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黄州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又有很多山水和名胜古迹,在这里,苏轼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苏轼此时正被贬黄州,他利用这段时间在荒野中耕种,亲近自然,寻找心灵的归宿,思考生命的价值,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现在的苏轼依旧像当年出仕之时那样,乐观豁达,还没有被人生的逆境磨灭了热情和斗志。
他积极接触社会,广泛参加各类活动,经常与朋友欢聚畅饮,抚琴赋诗。
本文为您提供了《定风波》赏析及原文翻译等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苏轼 定风波 赏析
![苏轼 定风波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b59b8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b.png)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其通过自然气象的描绘,寄寓了词人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赏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官之后所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暗示着人生的不如意和挫折。
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人生哲理和感悟,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即从容淡定、豁达乐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态度,即使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淡定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要探究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中,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种手法使得这首词的艺术价值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我们要探讨这首词的影响和价值。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这首词也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淡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5b3ec69ec3d5bbfd0a745a.png)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词赏析许隽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
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定风波古诗赏析作文
![定风波古诗赏析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a105c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5.png)
定风波古诗赏析作文
《定风波》这首诗,真是让人看了心里头舒坦。
开篇就说到那风啊雨啊,呼呼地刮,哗哗地下,像是要把世界都掀翻。
但你猜怎么着?诗人老兄一点儿也不慌,反而在那儿悠哉悠哉地享受呢。
这心态,真是牛!
这诗里还藏着不少人生的大道理呢。
你说人生嘛,就像这天气一样,有时候风和日丽,有时候就狂风暴雨。
但不管咋样,咱们都得面对,对吧?就得有那种“风雨无阻”的劲儿,才能活得潇洒!
诗里还写了那大自然的景色,那风啊雨啊,看着都让人心旷神怡。
有时候咱们也得学学诗人,多出去走走,感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别老闷在家里。
这诗写得真是绝了!语言简洁,但每个字每个词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读起来特别有感觉。
就好像诗人在跟你聊天,分享他的心情和故事。
所以啊,《定风波》这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态度。
它告诉我们,不管生活咋样,都得保持一颗平
常心,坦然面对。
同时,也别忘了多欣赏欣赏这美好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这样,咱们才能活得更精彩,更有味道!。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https://img.taocdn.com/s3/m/359c6a7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4.png)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以风雨为题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三、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7d90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c.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1. 起承转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诗人在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之时对社会风雨飘摇的感慨与忧虑。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与社会变革的对比,展现了他对当时政治乱局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
通过深入赏析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时局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怀。
2. 诗意风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中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心境。
清风徐来,竹林中的叶子因风而哗哗作响,而诗人却心平气和,高歌自赏,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也折射出对当时政治乱局的忧虑与反思。
3. 社会风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描绘了当时政局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动荡。
苏轼以自然景色与况且对比,表现了对乱世动荡的深刻敏感。
落寞的树木和滔滔不息的长江,与诗人孤独颠簸的人生遭遇相映成趣,表达了对乱世不安的愤怒和无奈。
4. 个人感悟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苏轼通过自然物象的对比,表达了他对当时乱局的忧虑与悲凉。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堕入消极情绪之中,而是通过超然的心态,坚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国家兴盛的追求。
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正是诗人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表现,也给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勉励。
总结回顾通过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深度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优美的词艺,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风雨的深刻关怀和对理想的坚守。
诗人在词中通过超然的自然描摹,对乱世的点滴反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气贯长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形象。
这种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借鉴的。
相信通过对这首传世名篇的深入理解和领悟,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为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奋斗更添一份深刻的启示。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d68ef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b.png)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及评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b7059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3.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及评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及评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及评价,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评价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55a24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e.png)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 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翻译二】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
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
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
不妨去欣赏它。
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
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
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时人们又要说。
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
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
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
“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定风波 苏轼全诗赏析
![定风波 苏轼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adfe2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6.png)
定风波苏轼全诗赏析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源于苏轼与其传奇的爱情故事,彰显了他的非凡的创作能力和深刻的思想,以及他对爱情的理解,值得我们深思和赏析。
定风波这首诗包含了苏轼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情的体悟。
从苏轼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有一份对爱情的淡淡憧憬,也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他深深地把自己的心思弥漫在诗中,写出了爱情的温暖和悲伤。
诗中通过诗人自身描述一系列奇迹般的自然现象,来形象地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情,以及对它的念想:当风起了,就可以释放自己的爱情,满足自己的心愿。
诗中的描写也不乏情节的变化,诗人通过这些变化,表达他对爱情的不舍。
从定风波的理解上,苏轼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思考:他对爱情的初衷仍然坚定,但实际的落实却受到了很多阻碍。
受到心之所愿,把爱情构思放在梦中沉浮无结,这种情绪表现出了诗人极度痛苦又无可奈何的状态。
正如诗中所说:“此恨绵绵无绝期”,苏轼的爱情并未得到满足,他只能以诗歌的形式来许下自己的等待爱情的愿望,以此安慰自己的心灵。
定风波的精彩还体现在诗的形式上,诗歌的句子不仅一致而且连贯,显示出苏轼把爱情的温暖和悲伤完整地表现出来,整首诗是一种非常凝练而有章句的抒情,运用泰然的叙事语言,把苏轼关于爱情的思想深深地植入到诗中。
苏轼的定风波,不仅写出了爱情的温暖,更表现出了他对爱情的无限憧憬、敦厚的感情和思索,反映了他苦苦坚持的罪过,也更增添了这首诗的感伤气氛。
定风波的意义在于苏轼的思维通过诗歌的形式脱颖而出,使苏轼的文学创作赢得了自己的声望,赢得了世人的敬佩,也令人们对爱情的真谛有了更深的理解。
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在后世以及当今仍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苏轼本人,更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从而走进一种更加宽广的文学空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赏析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8bae9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3.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其“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尤为著名,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操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赏析,带您领略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韵味。
《定风波》全诗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意境赏析苏轼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诗人置身于林间,耳边传来阵阵穿林打叶的声音,但他却选择不去聆听,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寓意着诗人超然物外,不受外物干扰的境界。
二、哲理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以竹杖芒鞋代步,却自信地认为其轻便胜过骑马。
这里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心态。
同时,诗人提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即使一生都在烟雨中奔波,也依然可以悠然自得。
三、情感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吹醒了诗人的酒意,带来一丝寒意。
然而,在这寒冷之中,山头的斜阳却给人以温暖。
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四、艺术手法赏析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
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回首”寓意着回顾过去,而“归去”则代表着回到现实。
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展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无论是风雨还是晴朗,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过于在意。
总结:《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林间景色、表达人生哲理、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更是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aefb6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2.png)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词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即公元1077年写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定风波》的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定风波》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抒发豪情的词。
整首词以写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山水风光和个人豪情壮志。
词的开头,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为引子,以借景抒怀的手法展现出自己无拘无束的心态,婉转地表达了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接着,“竹杖芒鞋轻胜马”形象地描绘了苏轼步履轻盈的情景,从而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豪情。
下面几句中,苏轼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形容春寒,同时抒发了自己对旧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不眷恋。
最后一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抒发了对过去的惋惜,又展示了对未来的从容。
整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言语表达了苏轼快意人生,不爱世间荣华的态度。
同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得词中的豪情壮
志更加真切可感。
这也是苏轼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苏轼《定风波》以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
苏轼豪情壮志和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同时展示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凡
尘不染的态度与情怀。
这也使得词作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和文学价值。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6c7af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5.png)
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篇一:前言篇一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妙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篇二: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二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宋朝苏轼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凉爽。
(天应乞与一作:天教分付;尽道一作:自作)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经常艳羡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优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
人人都说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犹如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凉爽之乡。
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颜里似乎还带着岭南梅花的芳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的风土应当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
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
王定国:王巩,作者友人。
寓娘:王巩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王定国:王巩,作者友人。
寓娘:王巩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滑细腻的美女。
皓齿:洁白的牙齿。
炎海:喻酷热。
岭:指大庾岭,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
试问:试着提出问题,摸索性地问。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赏析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妙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实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苏轼《定风波》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47f22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2.png)
苏轼《定风波》译文及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并序)宋●苏轼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苏轼《定风波》赏析8篇
![苏轼《定风波》赏析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add1f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4.png)
苏轼《定风波》赏析8篇苏轼《定风波》赏析1【原文】定风波·红梅好睡1慵2开莫厌迟。
自怜3冰脸4不时宜。
偶作小红5桃杏色,闲雅6,尚余7孤瘦8雪霜姿9。
[1]休把闲心随10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11瑶肌。
诗老12不知梅格13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14。
【注释】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红:淡红。
闲雅:文静大方。
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红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白话译文】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
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
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贬官在黄州,因读石延年《红梅》诗引起感触,遂作《红梅》诗三首。
稍后,作者把其中一首改制成词,即取调名《定风波·红梅》。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
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
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
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
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
名篇赏析杜牧的定风波
![名篇赏析杜牧的定风波](https://img.taocdn.com/s3/m/8aeba5b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d.png)
名篇赏析杜牧的定风波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定风波一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描写和悲凉的意境,展示了作者对逝去的时光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下面将对杜牧的定风波进行赏析。
定风波一诗共有五十四字,分为十四个句子。
全诗以描写自然环境和表达情感为主线,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作者心中的苦闷和忧伤。
诗中运用了一些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拟人,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首先,诗的开始就给人一种沉郁的氛围。
开篇写到“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凋敝的景象。
这里的“枯藤老树”暗喻了人们的衰老和世事的沧桑,显现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紧接着又写到“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展示了宁静和安逸的画面。
通过对景物的对比,杜牧巧妙地传达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接下来,诗中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故乡图景。
诗中写道“古道西风瘦马”,这里的“古道”和“西风”充满了离愁别绪。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无力改变故乡的变迁和离别的命运,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心中的苦楚。
诗的最后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用自然现象烘托了诗人心中的寂寞和对逝去的时光的焦虑。
整个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故乡和逝去时光的眷恋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诗歌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牧以独特的写作技巧和灵敏的感知力,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总之,杜牧的定风波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优美的词句,成为唐诗中独具特色的名篇之一。
阅读定风波,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也让人对逝去的时光和故乡充满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珍品之一,也是杜牧众多名篇中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本店铺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8篇《《定风波》赏析》,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定风波苏轼篇一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赏析2、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绕过之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
苏轼开了豪放词一派,使得原本只用来吟唱呢喃软语的小儿女之词陡然一变,转而为急管繁弦,崩天裂云之声。
由此,宋词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宋”词,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衬,婉约词定也会减色不少。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
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
其实,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豪语,仍旧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为了局,可见所谓的豪放不过是知自身的不可为,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旷达。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
上片以“莫听”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
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称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
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若仅是冶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
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
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景象: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已可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
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
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
我以为,仅以“旷达”二字标榜此词,便完全忽视了作者的精神内涵。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深波静索殳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中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
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
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
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
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他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隐者。
想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了。
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定风波苏轼篇二这首词写的是一件关于春天遇到阵雨的事,当时苏轼在黄州要买地种田,几个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阵雨。
这首词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这篇小序交代了,当时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苏轼和其他几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苏轼却说:“余独不觉。
”他不这么看,雨过之后天又放晴了,诗人领悟此情此景,于是心里就有了感想,这首词便由此而生。
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初期虽有些郁闷,然而可敬的苏学士选择了笑对世界,这也是好多人喜欢苏轼的原因,这也是我觉得东坡居士的可敬、可爱之处。
词中以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大,用吟啸且徐行印证他的从容淡定。
我想这虽然是苏轼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无数次风风雨雨中的一次,“且让我吟啸着慢慢走过”。
他的这种从容,淡定豁达,无声无息地感染了他身边的人,也感染了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一身农夫形象,却身轻胜马。
“谁怕”两个字,一句反问,让人看到苏轼脸上带着几分调侃的笑意,更觉可爱。
“一蓑烟雨”又何妨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在当时那个清冷的世界里,确实常会让人萌生寒意,但不管怎样,也会有山头斜照的温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尽管萧瑟冷落,但风雨过去了,一切终将归于平静。
如果一味抱怨际遇的不幸,萎靡不振,无异于雪上加霜。
路途漫漫,倘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心境,纵然遭遇风霜雨雪,何惧?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有过去的时候。
经历过,再回头看看,其实也没什么。
谁的人生不曾风里来雨里去?既然无法避免,尽力不虚此行。
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让挫折打败、一蹶不振;遇事尽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怀,应该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会为你积累生命的厚度。
也许,这就是生活给你最好的馈赠。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几十年如一日,点点滴滴的岁月里,写满了自己与学生的故事。
工作中,我努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我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尽管我用尽浑身解数,也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面对繁琐的工作,我抱怨过;面对不懂事的学生,我发怒过;面对教育中的挫折和失败,我无助过。
可是每当我读到苏大学士的这首词,心灵都会得到触动,灵魂都会得到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