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肠道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

合集下载

肠道病毒71型抗病毒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71型抗病毒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infants. In recent yearsꎬthere have been large ̄scale outbreaks of EV ̄A71 every year in Chinaꎬ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n enormous burden on public health system.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engineering and
RNA 进行依赖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的翻译启动合
成ꎬ且多聚蛋白被 2A 和 3C 蛋白酶切割成结构和非
结构蛋白ꎮ 然后将正义病毒 RNA 装入衣壳ꎬ最后成
熟为感染性病毒颗粒ꎮ 2018 年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会发布的«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 版) » 指出ꎬα 干
扰素、利巴韦林的早期使用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ꎬ但
EV ̄A71 antiviral drugs is mostly in the basic experimental stageꎬand the lack of highly effective antiviral drugs is still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ese basic experiments explored a large number of antiviral drugs targeting the replication
摘要:肠道病毒 71 型( EV ̄A71) 是导致婴幼儿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的主要病原体ꎮ 近年来ꎬ该病毒在中国每
年均有大范围的暴发ꎬ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并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ꎮ 随着生物工程和制药技术的迅速发

STAT3在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和复制中的作用初步研究

STAT3在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和复制中的作用初步研究

新鲜 培养 基覆 盖并孵 育 7 2 h 。用 0 . 1 的 中性红 染 色4 ~6 h后观 察蚀 斑形 成情 况 。为确 定 S T AT3对 E V7 1形成蚀 斑 能 力 的 影 响 , 将 整 合 不 同 慢 病 毒 的 RD细胞 分别 接 种 于 6孔 板 , 然 后 用 相 同病 毒 储 存 液( 经正常 R D细 胞测定后 病毒滴度 为 4 . 8×1 0 P F U/ mL ) 经 指定倍 数 稀释 , 分别用 0 . 5 mL病 毒 稀
病毒的细胞 株 R D - p L K0. 1 - s h S T AT3 。 提 取 细 胞
同细胞 上形 成蚀 斑 的数量 和大 小 。 数据统 计分析 不 同组 间 的数 据使 用 S t u d e n t S t 检验进行 数据 分析 , 所 有数 据均 使用 S P S S 1 1 . 0软
件 进 行 处 理 。P <O . 0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基 因组 D NA 经 P C R进 一步 确认 病毒 整合情 况 。 为 构建 过 表 达 S TAT 3细 胞 , 将 S TAT 3 c DNA ( 位
于 1 3 3 ~ 2 3 9 6, NM

后 3 0和 4 5 ai r n , S TAT 3磷 酸化 ( p - S TAT 3 ) 水 平 分
别下 调 1 . 8 6和 3 . 1 4倍 , 并 长 时间持 续 下 降 ( 图 1 A) 。而 总 S TAT 3的 表 达 在 E V7 1感 染 后 无 显 著 变化 ( 图 1 B ) 。结 果 表 明 E V7 1感 染 可 迅 速 下 调 p — S TAT 3的水 平 , 而对 总 S TAT 3 的 表 达 无 显 著

用cDNA:RNA斑点杂交法检测肠道病毒RNA的实验研究

用cDNA:RNA斑点杂交法检测肠道病毒RNA的实验研究

用cDNA:RNA斑点杂交法检测肠道病毒RNA的实验研究沈茜;汪美先;章同华
【期刊名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1(12)5
【摘要】用Biotin标记的Coxsackie B3病毒cDNA为探针,以25种肠道病毒标准毒株为检测病毒,建立了检测肠道病毒基因RNA的斑点杂交方法。

该方法的检测敏感性为50~80TCID_(50)斑点,操作较简便,试剂稳定安全、可长期保存。

所使用的pCB Ⅲ/35.51对肠道病毒有很广的杂交谱;pCBⅢ/29在严格条件下,仅与Coxsackie B3病毒RNA反应。

因此,这些探针所具有的杂交特性很适合作为临床标本中肠道病毒的检测探针。

【总页数】4页(P413-416)
【关键词】生物素;肠道病毒;斑点杂交
【作者】沈茜;汪美先;章同华
【作者单位】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24
【相关文献】
1.斑点杂交生物素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NA [J], 杨占秋
2.用原位杂交和RNA斑点杂交法检测人原发性肝癌层粘蛋白mRNA [J], 王要军;戴益民
3.RNA—RNA原位杂交检测心肌中的肠道病毒RNA [J], 彭天庆;杨英珍
4.RNA-RNA原位杂交检测和定量分析心肌中肠道病毒RNA [J], 彭天庆;杨英珍
5.用Cox B3 cDNA探针检测不同病毒感染Hela细胞及小鼠心肌炎组织细胞中的肠道病毒RNA [J], 牛美娟;郭彩玲;曲章义;王玉兰;李绍贤;赵晓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病毒医学PPT

肠道病毒医学PPT

核酸检测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基因测序等,直接 检测病毒核酸。
抗原检测
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病毒 抗原,快速简便,但可能 出现假阳性。
诊断与检测的注意事项
采集标本
实验室安全
准确性与可靠性
采集新鲜、无污染的标 本,避免交叉感染。
遵循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防止病毒扩散和感染。
选择可靠的诊断方法和 检测技术,确保诊断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治疗与预防的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肠道病毒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早期治疗和预防 并发症。
遵循医嘱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预防,不要自行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
监测病情
在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04 肠道病毒与其他医学领域的关系
CHAPTER
与免疫学的关系
免疫应答
疾病控制
了解肠道病毒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 有效的防控策略,减少病毒传播和疾病发生。
3
公共卫生教育
针对肠道病毒的传播和预防进行公共卫生教育, 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05 肠道病毒的未来研究方向
CHAPTER
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肠道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 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寻找更有 效、更安全的治疗药物,以降低肠道 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谢谢
THANKS
设计抗病毒药物。
药物筛选
02
利用肠道病毒进行药物筛选,可发现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小分子
化合物或天然产物。
药物作用机制
03
研究肠道病毒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
制,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人Jurkat细胞诱导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人Jurkat细胞诱导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0 年12 月第27 卷第6 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irology, December 2020, Vol. 27, No. 6• 469 ••基础研究•肠道病毒71型感染人J u rk a t细胞诱导细胞因子表达研究吕秋月韩焱刘丹红薄志坚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所116021通信作者:薄志坚,Em ail:155****0762@,【摘要】目的研究手足口病发病与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变化的关系,研究E V71病毒诱导细胞天然免疫的发生机制。

方法将J u r k a t细胞接种到24孔板中,设E V71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并用R e a l t i m e-P C R法检测感染不同时间段的细胞上清液中丨1,1-p、1L6、T N F-c x、I F N-1的m R N A表达含量。

用乙醜肉S•蔑佛波酯(p h o r h o l-12-m y r i s t a t e-13-a c r t a t e,P M A)预作用J u r k a t细胞不同时间后,接种E V71病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病毒载量变化。

结果E V7丨病毒感染J u r k a t细胞后,I L l-p的m R N A在6h后达峰,I L-6的n i R N A在24h后达峰,T N F- a和I F N- 7的m R N A分别在48h和72h达峰;P M A预作用J u r k a t细胞后,I L1-P、I L6、T N F-a、丨F N-7的m R N A表达均上调,病毒载量下降。

结论随着E V71病毒作用时间的延长,I U- p、I L6、T N F-a、I F N- 7的m R N A表达均达峰值,J u r k a t细胞内E V71病毒载量呈递减趋势。

E V71可引起I L l-p、I L6、T N F-a、I F N-7细胞因子反应。

【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细胞因子;乙酰肉豆蔻佛波酯基金项目: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5E12S F133)DOI:10.3760/cma.j.issn. 1673-4092.2020.06.007Expression of cytokines induced by enterovirus 71 infecting human Jurkat cellsLyu Qiuyue, Han Yan, Liu Danhong, Bo ZhijianInstitute of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Dalian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Dalian 11602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Bo Zhijian, Email: 155****************,Tel: 0086-411-84335939【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e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and abnormal changes of cytokine levels, so as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enterovirus 71 (EV71)-induced natural cellular immunity. Methods Jurkat cells were cultured in 24-well plates and the EV71infec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set up.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ILl-p, IL6, TNF-a andIFN-y in supernatants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fection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PCR. EV71 wasinoculated into Jurkat cells pre-treated with 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 for different time toanalyze the changes of viral loads in supernatant of cell culture. Results After Jurkat cells infected byEV71, the mRNA of IL1-P reached peak level at 6h, the mRNA of IL-6 reached peak level after 24h whilethe mRNAs of TNF-a and IFN-y reached peak levels after 48h and 72h, respectively. For PMA-pre-treatedJurkat cells, the mRNA expressions of ILl-p, IL6, TNF-a and IFN-y were all up-regulated with decreasedviral loads. Conclusions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fection by EV71, all mRNA expressions of IL1-P,IL6, TNF-a and IFN-y reached peak levels while the viral loads in Jurkat cells decreased. EV71 can inducecytokine reactions, including ILl-(3, IL6, TNF-a and IFN-y.【K eyw ords】Enterovirus 71; Cytokine; 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Fund Program: Dalian Municial Science Planning Project (2015E12SF133)DOI:10.3760/cma.j.issn. 1673-4092.2020.06.007EV71病毒属肠道病毒,可引起以儿童为主要 感染对象的手、足、口部的疱疹,少数病例可引 起心肌炎、脑炎、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m,甚至死亡。

肠道病毒EV71新型VLPs疫苗的制备及鉴定

肠道病毒EV71新型VLPs疫苗的制备及鉴定

肠道病毒EV71新型VLPs疫苗的制备及鉴定董轲;王希;龙敏;王琳;张惠中【摘要】目的制备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新型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为手足口病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外壳蛋白VP1融合基因cVP1,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测定该融合基因在HeLa细胞表达情况;将cVP1克隆于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1,应用昆虫细胞TN5制备重组杆状病毒cVP1 rBV,再将此重组病毒与本室保存的gag rBV以不同MOI比例共感染昆虫细胞TN5,得到含有VP1的重组嵌合病毒样颗粒cVP1 VLPs,最后以Western Blot及电镜进行鉴定.结果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构建的融合基因cVP1可在真核细胞内表达,并成功制备成cVP1 rBV,该重组杆状病毒和gag rBV共感染昆虫细胞制备的VLPs结构完整.结论成功制备了EV71的新型VLPs疫苗,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年(卷),期】2015(026)006【总页数】3页(P1125-1127)【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病毒样颗粒;制备及鉴定【作者】董轲;王希;龙敏;王琳;张惠中【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陕西西安710000;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陕西西安710000;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陕西西安710000;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陕西西安710000;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科,陕西西安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5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se disease,HFMD)为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持续爆发,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并带来巨大社会负担。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等,其中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病毒感染是部分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1-2]。

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者:何凤媛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5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272-011 诺如病毒简介诺如病毒也叫诺瓦克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主要引起腹泻和呕吐。

全年均可以发生感染,多发生在秋冬季,人们又称它为“冬季呕吐病”。

主要的感染对象是成人和学龄前儿童,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排出,可通过粪口途径人传人,也可通过使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

病人在潜伏期便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通常是在发病后的2到5天内,大约会持续2到3周的时间,据相关报道最长的排毒期已经超过了56天,特别是在免疫抑制病人中就更长了。

一旦出现了诺如病毒的感染,在环境和人群中将以多种方式并行传播,很快便可出现快速大面积的疾病爆发,此时及时快速的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疫情扩大化最有效的办法。

找到传染源,确诊病原体则能为病人的临床治疗和用药提供准确的帮助。

诺如病毒感染需要通过流行的时间、地点、年龄等流行病学信息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一起下诊断结果,诺如病毒的诊断从临床症状开始,符合临床诊断的病例,对其呕吐物或粪便等生物标本进行检测,若检测出了诺如病毒即可确诊。

2 诺如病毒的检验方法诺如病毒可采集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了患者和疑似患者的人的粪便、肛拭子、呕吐物标本进行检测;因为诺如病毒具有食源性和水源性,可通过肠道传播,也可采集被污染的水、食物;诺如病毒也可人传人,故也可采集环境涂抹样,例如厨房、厕所、门把手、玩具等的涂抹样。

病人标本与其他类样品需要在不同的空间独立进行处理和检验,以防止实验室内交叉污染。

在众多标本中,食品、水、环境涂抹样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稳定,对病毒量有一定要求,样品处理方法复杂,且容易出现假阴性,其检测结果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病人的标本中,肛拭子标本不能长期保存,且检出率低于粪便标本,因此在检测病人感染诺如病毒时,首选粪便标本。

肠道病毒71型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71型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原体 , 多感染婴幼儿 , 少数病例 可以并发 呼吸道感染 和心肌炎 、 无菌性 脑膜炎 、 脑炎 、 急性 弛缓性麻 痹等严 重疾病 ,
可致残 、 致死 。因此 E 7 实验室诊断对 E 7 V1 V 1引起疾 病的治疗 和防控具 有重要意义 。本 文将从核酸检测 、 抗体 检 测及其他检测等三部分对 E 7 V 1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进行 了综述。
(F H MD)i C i aea etdmii sadptnil l dt letr t igcm lai si ifn .F r e r, n hn hv f c lo n o t l e o i — e e n o pi t n n nat ut r e a f e ln e ay a f h a n c o s h mo
tn rsac bet t tedvl m n o m lcl igot cnq e f edt t no eetrv ue.T i r— at eer s jcso h ee p et f oeua dan sct h i s r h e ci fh neoi ss hs e hu o r ie u t o e o t r
t e e o t r a srp e e ta s n f a t lb u l e l su n t e w r .T e e c mmo n e t n ra e asg i c n h s u b e k e r s n i i c n o a p b i h at is ei h o d g i g l c h l h s o n i ci sc e t inf a t f o i b r e n o rs cey a d h a h a e s s m. O ru d r tn i g o i i o a t go p o i lp t o e s h s i c e s d u d n o u o it n e h c r y t e u n e sa d n f t s mp r n ru f vr a h g n a n r a e h t a d a t a l h a t e a e h u n i t e a s y meh d rv c i e a t e n e taii ga t o ya e t ei o ‘ r mai l i te p s c d .T e q a t a i s a to sf a c n ni n a d n u rl n n i d r mp r c yn d t v o g z b h

埃可病毒11型多个基因型在中国大陆的循环及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

埃可病毒11型多个基因型在中国大陆的循环及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

埃可病毒11型多个基因型在中国大陆的循环及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研究背景: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归属于小RNA病毒目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

目前已经报道的EV有116种血清型,分属于15个组:EV-A至EV-L,以及鼻病毒A-C组。

肠道病毒为无包膜病毒,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对紫外线敏感,目前实验室常用的EV灭活方式包括热力灭活、紫外线照射、含氯消毒剂及甲醛熏蒸等方式。

Echovirus 11作为EV-B的一员,是较常分离到的EV,疾病谱分布广泛:从轻度非特异性症状到全身性疾病,如皮疹,发热,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葡萄膜炎(uveitis)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等。

特别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样症状(sepsis-likedisease)和多器官系统出血(multisystem hemorrhagic disease)的发生,其高病死率引起社会恐慌。

文献提示,有关E-11流行病学和基因特征及实验室EV灭活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仍比较匮乏。

仅有的E-11基因特征研究在地理分布和时间跨度上也较为局限,本实验室曾经对1999年西藏自治区和1999-2003年山东省AFP病例中分离得到的E-11毒株进行过相关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HFMD网络实验室监测技术平台,首次对中国大陆分离得到的E-11毒株进行流行病学、基因特征及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在EV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2,BSL-2)中首次对EV常用灭活方式进行了系统评价。

研究目的:阐明我国E-11的流行规律,建立E-11 VP1全长及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方法,更新E-11基于VP1全长的基因分型结果,系统掌握E-11不同基因型别毒株在全球及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及流行规律,完善对其基因重组及遗传进化规律的认识,为E-11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相关疾病的预警预测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人肠道病毒D68型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特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人肠道病毒D68型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特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人肠道病毒D68型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特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郝金斗;李明珠;刘培辉【摘要】目的了解人肠病毒D68 (EV-D68)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中的临床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采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年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及门诊年龄1月至14岁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患儿共13 472份咽拭子分泌物,使用EV通用核酸试剂盒进行肠道病毒检测,EV病毒通用核酸阳性标本通过RT-PCR扩增并测序分型. 结果在13 472份鼻咽部拭子标本中,EV阳性病例1 222例,阳性率为9.10%,EV-D68感染患儿7例,阳性率0.05%,其VP1扩增序列分离的5株D68均与进化簇1病毒序列具有高同源性,2例与进化簇2有高同源性. 结论 EV-D68可能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一种新的主要病原体,感染高峰季节可能在秋冬季节,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ALRTI)为主要表现.【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7(009)003【总页数】5页(P173-177)【关键词】肠道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D68【作者】郝金斗;李明珠;刘培辉【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广东,深圳51802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广东,深圳51802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广东,深圳518028【正文语种】中文人类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可分为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

目前基于对VP1基因序列的进化研究,又可分为EV-A、 EV-B、EV-C、EV-D4组[1]。

近年来,肠道病毒尤其新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越来越引起关注,有研究表明在病因明确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大约15%由HEV感染造成,其中肠道病毒D68型(EV-D68)是最主要型别[2-3]。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与预防措施研究综述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与预防措施研究综述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与预防措施研究综述肠道传染病是指通过肠道传播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广泛,病原体检测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对于保障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本综述将就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和预防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技术病原体检测技术的发展为肠道传染病的诊断与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目前常用的病原体检测技术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传统培养方法是最早使用的检测技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但该方法耗时长且对非特异性病原体的检测效果较差。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肠道病原体的存在,并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可用于检测体内产生的抗体,对于病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方法1.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等。

对于这些病原体,传统培养方法仍然是金标准。

此外,PCR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在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病毒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病毒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腺病毒等。

病毒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主要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

3. 寄生虫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寄生虫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蛔虫、钩虫和血吸虫等。

传统的寄生虫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于粪便检查,包括直接涂片法、湿涂片法和浮选法等。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已逐渐成为寄生虫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方法。

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包括:1.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饭前便后洗手、生熟食物分开处理等;2. 饮食卫生的保障,如食物的煮沸、炒熟、消毒等;3. 饮水安全的保证,如选择煮沸或纯净水;4.环境卫生的维护,如保持室内外清洁、做好垃圾处理等;5.接种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和肠道病毒灭活疫苗等。

肠道病毒71型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71型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摘 要: 肠道病毒 71 型( E
73004 6 ; 2 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北京 1 000 2 4 )
71 ,E V 71 ) 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致病性的病毒,
其流行范围波及全世界, 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尤其是在中国的流行日趋 频繁�目前 E V 71 病原学� 流行病学以及动 物 模型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为疫苗的研发奠定 了相应的基础, 中国三家公司的 E V 71 灭活疫苗现已率先获得 临 床批件, 有望成为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肠道病毒 71 型; 疫苗研究; 动物 模型;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373.2 文献标识码: A 673( 2 01 1 ) 02 -00 5 1 -0 6 文章编号: 1 0 05 -5
5 2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 01 1 年第 39 卷第 2 期
P rogi nMi crobi ol I m m u nol Ju n. 2 0 1 1 , V ol .39 N o.2
病毒颗粒衣壳内侧与 RN A 核心紧密连接 �因而病 社会的恐慌 � � 毒的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 V P 1 V P 3 上 �尤其在 2 008 年中国安徽省阜阳市爆发人手足 口病疫 V P 1 上含有多个中和抗原表位 � 编码 V P 1 蛋白的 情, 并随后扩展到全国 其他地区 , 全年共报告发 病 基因在外界选择压力下易发生变异从而赋予 E V 71 4 8 8 95 5例, 重 症病例 1 1 6 5 例, 死亡 1 2 6 例 �2 008 病毒颗粒不同的抗原特性 , 因此 V P 1 基因被认为是 年 5月卫生部把手足口病纳入丙 类法定传染病 管 VP 1 能 序列分析的最佳选择� E V 71 受体研究显示, 理�2 009 年, 全年报告发病 1 1 5 55 2 5 例, 死亡 35 3 与多种人类蛋白受体结合 , 在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以 [4 ] � 例�2 01 0 年共报告病例 1 774 6 6 9 例, 死亡 905 及穿入 � 脱壳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HFM D 在中国大规模流行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1 .2 E V 71 的基因分型 本文对 E V 71 的病原学� 基因分型 � 流行病学 � 疫苗 肠道病毒传统的中和血清分型逐渐被基因分型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赵杰;张国梁【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2(033)009【总页数】3页(P1249-1251)【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者】赵杰;张国梁【作者单位】230038,合肥,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2010级;230038,合肥,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正文语种】中文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临床以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发热、咽痛等为主要表现,病原体为肠道病毒,其中人类肠道病毒71型(EV71)所引起的手足口病较易出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严重病例[1]。

目前临床尚无疫苗用于预防该病毒感染。

由于人类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制约了对该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年来,有些多学者开展了幼年不同种类动物的模型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EV71致病机制、疫苗、药物作用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可能。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目前肠道病毒群中最晚发现的病毒,1969年首次被美国学者从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中发现,但直到1974年Schmidt等[1]才将其与手足口病联系起来。

迄今为止,该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多次引起大规模暴发流行[2-3],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警惕。

EV71的发病机制,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病毒不同基因型别、变异株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交叉保护作用等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人类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缺乏适宜的动物模型来开展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根据EV71生理特性,开展了幼年不同种类动物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进一步开展针对EV71各种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将EV71动物模型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EV71简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

病毒颗粒为20面体对称的球形结构,直径24~30 nm,无包膜和突起,对去污剂、乙醚、脱氧胆酸盐和弱酸有抵抗力。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肠 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含毒量最高 。通过 电镜观察 , 毒多分 病
布在胞浆的空泡里和微绒 毛间隙。 在微绒 毛间的病毒往往呈 串球状排列 。 研究证明 , 免疫电镜( M) I 比常规 E E M技术更好 , 前 者对 检测 临床样品或细胞 培养物中的 T E G V更敏感 , 并可 提 供病 毒血清学鉴定。此外 , 用工 E 更易区分 T E M G V和常 见的膜类碎 片, 而且 同时可检测其它肠道病毒的存在 。
细胞上 的典 型 C E由具有膨胀 的 、圆形或长形外观如气球 P
免疫组化法 、 病毒的电镜检测等传统 的诊断方法 。随着分子
生物 学 的 发展 ,一 些基 于病 毒 核 酸 的分 子 诊 断方 法 , 如
的细 胞组 成 。s T传 代细 胞 已用 于蚀 斑 或 I F实验 以检测 TE G V野毒株 , e ey等为提高病毒 的分离率 ,在细胞培养 Kmn 液中加胰酶制剂或 胰蛋 白酶 和使 用较 老的细胞可进一 步提 高s T细胞 的敏感性。Pcc ook等报道在次代猪 甲状腺细胞用 弱酸性 营养液时 T E G V增殖滴度最高。
诊断方法 国内李军等建立 了检测 T E G V的 R - C T P R方法 ,
用此 R -C T P R方 法 检 测 5 6份 猪 腹 泻 粪 样 ,同 时 用 夹心
E IA法作对照 。结果显示 , T P R法检测 的 2 LS R —C 0份阳性粪 样 ,用夹 心 E IA法 检测有 1 LS 4份呈 阳性两 者的符合 率 为
者 是 通 过 P R产 物 的 片段 大 小 ,该 实 验 检 测 了 2 C 6种 T E GV
扁桃体组织 , 制成冷冻切片 , 进行荧光 检测 的活体诊 断方法 ,

猪肠道杯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猪肠道杯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PECV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给世界范 e virus,RHDV)能够引起兔子致命的出 最常见的是属于 G Ⅲ的 SaV[7]。猪群中
围内的养猪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血性疾病。
存在 NoV 和 SaV 共同感染的现象,发
1 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3 病毒的流行病学与致病性
生腹泻的仔猪也可能与多种其他肠道病
杯 状 病 毒 科(Caliciviridae) 的 病
和生物性能的研究还尚属空白。PECV 猪场的流行率差异很大,流行率最高的 种病毒在形态上差异不大,也很难将杯
能够体外培养,但必须在培养基里添加 猪场达 70%。保育猪以及断乳仔猪(20 状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如星状病毒、小
无菌猪肠道内容物或胆酸盐。后来研究 周龄以下)未能检测到 NoV,可能的 核糖核酸病毒相鉴别 [9],因此对检测人
猪群保健
HEALTH
猪肠道杯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及检测 技术研究进展
庄夕栋 (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山东 诸城 262200)
摘 要:猪肠道杯状病毒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之一,给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应引起足够的 重视。本文对猪肠道杯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特点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更好地诊断 和防控本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肠道杯状病毒;病原学特征;检测病毒
猪 NoV 已 经 先 后 在 日 本、 荷 兰、 原体(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
毒为无囊膜的单股正链的 RNA 病毒。 美 国、 匈 牙 利、 比 利 时、 中 国、 韩 国 嵴病毒和腺病毒等)混合感染,混合感
病毒粒子直径为 27 ~ 35 nm,含有长度 等国家检测出来。对 NoV 的流行有一 染是否有协同作用而加剧腹泻还有待进

人肠道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人肠道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人肠道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1-05T05:32:31.88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6期作者:瞿颖1,刘洪波2 [导读] 人肠道病毒多感染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病、病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脑炎等疾病,个别患瞿颖1,刘洪波2 1. 桂林医学院药学院,2.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摘要:人肠道病毒多感染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病、病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脑炎等疾病,个别患儿病情加重时会发生死亡。

人肠道病毒在世界范围曾多次感染爆发流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除脊髓灰质炎疫苗、新型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新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外,尚无特效药用于预防与治疗其他型别人肠道病毒感染,而缺乏具典型临床症状的动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本文就人肠道病毒动物模型最新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人肠道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人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目,小RNA病毒科,多感染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无菌性脑膜脑炎(Aseptic meningitis,AM)、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等多种并发症,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为其致死性原因[1, 2]。

HEV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

1962年,中国科学家顾方舟研制出口服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使中国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

2016年,新型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上市,大大减少了EV71的发病率,但其他型别HEV如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的感染率及发病率在不断的增加,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3, 4]。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2007级生物技术黄琼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 EV71)是1969年Schmidt等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

EV71感染主要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 HFMD),在临床上与柯萨奇病毒A16(Coxsakie A16, CA16)感染所引起的手足口病难以区别。

EV71感染严重者还能引起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心肌炎和肺水肿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2]。

自1974年首次报道[3]以来,EV71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十多次暴发流行,特别是近几年在亚太地区,EV71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EV71的结构特征、致病机制、检测技术、型别鉴定、流行病学、研究方向等作一综述。

1 EV71的结构特征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

EV71的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起,直径大约在24~30nrn,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粒子的衣壳组成非常复杂,首先由VP1、VP2、VP3和VP4四种外壳蛋白构成原聚体(Protomer),再由5个原聚体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

4种结构蛋白中,除VP4包埋在病毒粒子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以外,其他3种结构蛋白均暴露在病毒颗粒的表面,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4]。

由于病毒颗粒没有类脂性的包膜,所以对去污剂、乙醚、脱氧胆酸盐以及弱酸有抵抗力,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这些都决定了该病毒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EV71病毒对高温(50℃以上)及紫外线的抵抗能力较差。

EV71基因组为7408个核苷酸组成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具有感染性。

肠道病毒EV71型研究概述

肠道病毒EV71型研究概述

肠道病毒EV71型研究概述【摘要】肠道病毒71型感染典型症状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少数重症病例还会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已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EV71有关研究内容做一综合描述。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流行病学;预防Overview of research on EV71. REN Qi-jing1 ,GUO Wei-dong2*,HAI Yan2 , ZhANG Jin-ming1. Inner Mongolia Univers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59;2.Inner Mongoli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31)【Abstract】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symptoms typical for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r herpangina, a few severe cases can also cause encephalitis, myocarditis, pulmonary edema, flaccid paralysis and other has 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rings some obstacles. 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bout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EV71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 Enterovirus 71; Epidemiolgy; Prevention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A组,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肠道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
肠道病毒(EV)可引发多种感染,并且发病又多以综合征出现,病情轻重悬殊,婴幼儿患者可暴发严重心肌炎或重症肺炎,尤其新生儿期的暴发流行可致死亡。

一种综合征可由不同病毒引起,同一种(型)病毒可以导致不同综合征是肠道病毒属病毒感染的普遍现象。

患者感染肠道病毒后多数为亚临床表现,不易被发现,因此,有效而及时地作出病原学诊断难度较大。

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

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肠道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毒分离培养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感染部位或传染源分离出病毒并鉴定其特异性血清型是病毒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病人粪便标本是最常采集的标本,其他如咽拭子、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心包炎患者的心包积液、手足病患者的疱内渗出液、结膜炎患者的眼部分泌物等都是常用分离病原的标本。

分离时所选用的细胞系都系人源或猴源的细胞,它们都具有肠道病毒受体,对所要分离的病毒敏感。

常用的有Hep-2、Hela、巨核细胞(MK)和一些猴源的传代细胞如Vero等,肠道病毒能在敏感细胞中增殖并致细胞产生病变。

病毒培养对缩短抗生素治疗和住院期有积极作用,其定型诊断对流行病分析有重要意义,但是,病毒的分离鉴定繁琐、费力、耗时,一般需要1周才能观察到细胞病理反应,且费用高、敏感性低,并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及实验室设备,更重要的是许多肠道病毒不能进行细胞培养,或者可以培养但不出现细胞病理效应,如柯萨奇A组病毒,往往贻误特异性治疗,同时对诊断某些肠道病毒血清型和脑膜炎的敏感性也欠佳,给临床诊断和快速检测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1]。

2 血清学鉴定
分离病毒和利用组合血清中和试验是对病毒定型的重要方法。

肠道病毒的血清学鉴定中,一般单份血清抗体效价无意义,因为健康人血清中都有一定效价;而取双份血清检测,恢复期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因此,多选用组合血清。

此方法在检测中不适用于早期诊断,可作为回顾性诊断;且由于肠道病毒血清型别众多,临床使用检测价值有限,而多为流行病学采用[1]。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或间接法检测早期病人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是较常用的检测指标,尤其以柯萨奇B组病毒的感染诊断较多,病毒抗原可从心、脑、脾、胰、肝和胸腺等多器官检出。

3 PCR技术
由于各型肠道病毒具有共同基因组序列,因而PCR技术问世后即被用于检测肠道病毒。

PCR 可检出几乎所有血清型。

PCR检测材料用量少、快速、灵敏度高且具特异性,并可通过设计不同的引物进行病毒分型,用于检测相当宽的肠道病毒血清型。

EV-PCR一般可在收到标本后5~24h内提供诊断结果,是目前较理想的诊断技术[2]。

EV-PCR比传统细胞培养法的检出率高。

原因是不论病毒活性在标本处理过程中是否失活,或病毒增殖过程中形成的缺陷性病毒能否感染细胞而影响培养结果,其核酸相对稳定仍能被检出。

Sawyter等、Rotbart等、Hamiltion等和Muir等分别报道PCR从脑脊液、血、尿、粪、咽拭标本中检出肠道病毒,其灵敏度达88%~100%,特异性为83%~97%。

与细胞培养法比较,PCR检出率明显提高,估计敏感性增强10~1000倍。

在临床检测方面,Manzara等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方法,从临床标本中检测肠道病毒,并予以定型。

Kellogg等人建立的RT-PCR-DNA酶免疫法(RT-PCR-DEIA),可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其特点是用一种对热稳定的rTh聚合酶代替转录酶和Taq聚合酶,用地高辛-dUTP标记终产物,然后用微孔杂交法验证,所需时间不到4h。

Jean等发展了基于核酸序列扩增的酶联免疫吸附法(NASBA-ELISA), Nijhuis等利用肠道病毒属基因组5′端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能够检测出肠道病毒属的所有血清型,并且与RNA科其他属(肝炎病毒属、副埃可病毒属)病毒无交叉反应,对来自临床的样本如血清、血浆、鼻咽拭物、脑积液等检测结果显示,其灵敏度与病毒的组织培养相当,甚至更好。

使用TaqMan PCR具有自动化、易标准化的特点,使其可能成为病毒检测中组织培养的替代方法。

虽然肠道病毒感染后通常无症状而被忽略,但其普遍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广泛存在,并且常引起暴发,导致数量比平常更多的病人发展成为临床病例,甚至死亡。

因此,对肠道病毒的监测、检测应该给以足够重视。

PCR等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从血清、心肌细胞、粪便、脑脊液、环境水中均能检测出肠道病毒基因组,为其诊断提供证据;同时,也为研究肠道病毒与疾病的关系提供大量科学数据。

参考文献
[1] Stefania M,Michele M,Giuseppina L R,et al.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typing of enteroviruses isolated from clinical specimens[J].J Clin Microbiol,2002,40(12):4554-4560.
[2] Sawyer MH,Holland D,Aintablian N,et al.Diagnosis of enterovir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uring a large community outbreak[J].Pediatr Infect Dis J,1994,13:177-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