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炔气事故案例汇总
某市乙炔气——氧气瓶爆炸事故
![某市乙炔气——氧气瓶爆炸事故](https://img.taocdn.com/s3/m/c7e168271711cc7930b71650.png)
某市乙炔气——氧气瓶爆炸事故【事故概况、经过】某年5月16日16:25左右,某乙炔气厂氧气充装站的1只正在充装氧气的气瓶发生剧烈爆炸,3名操作工受伤,建筑物受损。
该市乙炔气厂氧气充装站有2组14头充装台,现以A,B组表示,如下图所示。
5月16日16:05,充装工开启液氧泵充瓶,首先充装A组气瓶,约10min后切换总阀,充装B组瓶。
约16:24,B组压力表达13MPa压力,1名操作工切换充氧总阀,另3名操作工在关闭B组气瓶阀时,B组第5只气瓶突然喷出一股火球,随即发生爆炸。
气瓶爆炸后,2块碎片及脱落的颈圈、底座。
碎片及颈圈、底座总重量为53.4kg,比气瓶原重量少1kg。
因此,该瓶至少炸成3块碎片。
瓶阀断裂成3块,阀体和断裂的瓶嘴连同防错装接头飞离爆炸现场约15m外;瓶阀下部连接螺纹断裂在瓶内;瓶阀内防爆片大部分炸飞,阀内约剩余1/3。
5个充装间及气瓶库屋顶石棉瓦全部飞落粉碎。
8樘钢窗72块玻璃全部震碎;中间3间北墙钢窗上沿出现裂缝;地面及北墙下部有气瓶碎片撞击痕迹5处,其中离B组约1m处,气瓶碎片擦地划出40cm×15cm×1cm的凹坑。
爆炸气浪将离爆炸点约15m远的水泵房、约20m远的气瓶检验间及40m外的传达室上部窗户玻璃震碎。
现场3名操作工受伤,其中1人左脸部及左前臂部分烧伤;头发烧焦(特别是左侧);右耳充血,听力下降;左脚后掌削成舌形皮瓣2.5cm×6cm,伤口缝合31针。
另2名操作工因爆炸造成耳朵充血,听力下降。
【事故原因分析】1检查和试验情况经检查,该瓶自使用以来,未曾进行过检验,已超过2个检验周期。
气瓶碎片所测得的壁厚均大于设计壁厚(测厚仪为上海必能信超声有限公司生产的CCH—20全自动超声波测厚仪)。
气瓶碎片剖口未发现夹杂、白点等异常情况,碎片上也未发现可见的微裂纹,气瓶碎片内外表面无明显腐蚀。
综上试验和检查结果,未发现气瓶存在明显质量问题。
据计算,其物理性爆炸压力应为42.30MPa左右,而该气瓶实际充装压力≤13MPa,不到该瓶物理性爆炸压力的1/3。
氧气乙炔案例
![氧气乙炔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e50438602020740be1e9bfc.png)
气瓶爆炸事故案例一、事故经过×年×月×日下午13时过后,某钢瓶检测站站长指挥6名职工将一只400L的待检测环氧乙烷钢瓶滚到作业现场进行残液处理。
将瓶阀门打开后未见余气和残液流出,就把阀门卸下,仍没有残液和余气流出,即将阀门重新装上并关好。
再将环乙钢瓶底部的一只易熔塞座螺栓旋松后,即听到有“滋波”的漏气声,随后工人们都去干其他工作了。
下午15:20左右,检测站作业现场环氧乙烷钢瓶突然发生爆炸。
造成正在作业现场的4人受伤,伤者立即被送到市一院、二院进行救治,经抢救无效有3人先后在6日内死亡。
公安消防部门接报后立即派出7辆消防车、43名官兵赶赴现场,投入扑救抢险工作。
爆炸导致站内大部分厂房和围墙倒塌,并造成周围一部分民宅门窗玻璃不同程度损坏。
事故发生后,市安委会、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质监局领导和区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迅速赶赴事故现场,了解事故情况,组织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国务院25号令规定,在当天成立了由区政府领导任组长,市、区有关部门派员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分成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管理3个小组,开展了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事故次日成立了区委副书记任组长、两位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乡政府干部组成的社会稳定、善后处理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区党政联席会议,对事故善后处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详细分工,迅速开展工作。
市安监局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安监机构汇报了事故情况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进展情况。
二、事故原因事故调查组为查清事故原因,专门派员到爆炸环乙钢瓶的产权单位、最近一次环乙的充装单位进行了调查。
市安委会还专门委托某市化工研究所有限公司2位专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证,2位专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到现场进行了数次勘查,并对现场钢瓶残片上的结垢物进行了仪器分析测定;提出了专家意见。
1.直接原因(1)某钢瓶检验站站长违章指挥,在确认气瓶内存在残液的情况下,指挥工人松开底部易熔座塞泄放瓶内环乙气体,且明知环乙气体为易燃易爆气体,却听之任之,未采取任何措施,导致环乙气体大量泄放,因环乙气体比空气重,沉伏于地面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最终酿成爆炸事故。
石化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石化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7e4c29b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d.png)
石化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由于其生产环节中存在着易燃、易爆、有毒和高温的物质,所以常常发生各种事故。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石化行业事故为例进行分析。
1. 事故概述2018年5月,某石油化工公司的生产车间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
事故发生在该公司的乙炔生产车间,造成了4人死亡、10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由于车间管理不善和操作不规范导致的。
2. 事故经过事故当天,车间内正在进行乙炔氧化反应的生产工作。
由于当时车间管理不善,一位工人在进行反应装置的检修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他在检修完毕后没有关闭相关设备,而是直接离开岗位。
由于疏忽大意,设备并未被关闭,乙炔氧化反应仍在继续进行。
之后,由于车间操作人员对设备的监控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乙炔氧化反应持续进行,导致温度和压力升高,最终达到了危险的程度。
在温度和压力超过设定值后,反应装置发生了爆炸,导致车间内多个设备损坏,造成人员伤亡。
3. 事故原因分析a. 车间管理不善: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对车间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不到位,对设备和操作的监控不到位。
b. 操作不规范:由于工人在检修后没有按照规定关闭设备,导致乙炔氧化反应持续进行,最终引发事故。
c. 设备监控不到位:车间操作人员对设备的监控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温度和压力升高的异常情况。
4. 事故教训和改进措施a. 加强车间管理:公司应加强对车间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性。
b. 建立严格的操作程序:确保每一项操作都按照规定进行,特别是在检修完成后,必须验证设备是否正常关闭。
c. 完善设备监控系统:引入先进的监控系统,对设备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d. 加强安全检查:公司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5. 结论本次事故的发生给石化行业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只有加强车间管理、规范操作、完善设备监控,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
铜陵市氧气压力管道重大燃爆事故案例
![铜陵市氧气压力管道重大燃爆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de4342df242336c1fb95e2f.png)
铜陵市氧气压力管道重大燃爆事故案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铜陵市4.14氧气压力管道重大燃爆事故案例一、事故概况:2005年4月14日,铜陵市金港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车间调压站发生重大燃爆事故,正在现场检修作业的8名工作人员中,3人死亡,4人重伤(数月后4名伤员医治无效,全部死亡)。
事故发生后,铜陵市政府立即启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
省政府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对事故处理做出指示,市政府主要领导去医院看望伤员。
省安监局、质监局分别派员赶赴现场指导救治、善后和事故调查工作。
铜陵市政府立即采取了七个措施:1、成立分管副市长为指挥长的事故处置指挥部。
2、成立医疗抢救组,并连夜从安医大请来烧伤专家会诊。
3、成立善后处理组,全力做好伤亡亲属安抚和事故赔偿。
4、成立治安保卫组,保护事故现场和抢救秩序。
5、成立经贸、安监、质监、监察、检察、公安、劳动、工会等部门和有关制氧专家参加的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
6、责令金港公司全面停产,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7、在全市开展以特种设备安全为重点的安全大检查工作。
二、事故发生过程金港公司是铜陵市一家招商引资的民营企业,投资总额约1个亿,2004年4月投产,主要产品为钢材线材。
该厂制氧车间采取空分制氧,为炼钢提供氧气,制氧机组为3800米3/时。
生产的氧气送氧气球罐储存(V=187.4米3,P设=3.06Map,P工=2.5Mpa)。
氧气通过管道从球罐输送至调压站,通过气动调节阀将压力调至1.3Mpa(炼钢需要氧气压力),然后通过管道输送至生产车间。
该调压管线的气动调节阀经常发生阀芯内漏故障,有时调压后的压力升至1.8Mpa,影响生产,投产以来至少更换过3次气动调节阀。
按照计划安排,4月14日上午,该公司有关人员(总调度、机动科长、仪表负责人、生产维修工人)8人进入调压站进行气动调节阀更换作业。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683d9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7.png)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事故,该事故一般发生在氧炔焊接、切割等作业过程中。
下面将对氧气乙炔爆炸事故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故概述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指的是在焊接、切割等工艺中,由于乙炔与氧气的混合物组成过量,造成气体混合物充满了可燃性气体,遇到火焰、火花等外部点火源引发爆炸。
二、事故原因1.操作不当:焊工在使用氧气和乙炔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例如没有正确调节氧气和乙炔的流量和压力,或者没有正确调节火焰的大小和形状。
2.管路泄漏:氧气和乙炔管路泄漏是氧气乙炔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管路老化、不当安装和使用、维修不及时等都可能导致管路泄漏,使气体混合物积聚到危险浓度。
3.点火源: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火花、明火、高温设备等点火源,一旦气体混合物遇到点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三、事故分析1.能量积聚:氧气和乙炔是强氧化剂和燃料,当两种气体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和火焰。
如果气体混合物无法及时排出或者有堵塞的情况下,积聚的能量超过了安全限度,就会引发爆炸。
2.火焰传播:火焰传播是氧气乙炔爆炸事故中的关键环节,一旦火焰传播到燃烧区域,就会导致气体混合物燃烧,产生大量热量和压力,从而引发爆炸。
3.爆炸后果:氧气乙炔爆炸的后果严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同时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大范围的爆炸事故。
四、事故防范措施1.加强操作培训和教育:对从事氧气乙炔操作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人为操作错误引发事故的可能性。
2.检修管路和设备:定期对氧气和乙炔管路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管路的完好无损,避免泄漏和积聚。
3.采取防火措施:在使用氧气和乙炔进行焊接、切割等操作时,应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例如禁止吸烟、禁止火种等。
4.使用防爆设备:在作业现场使用防爆设备,例如防爆灯、防爆电器等,减少外部点火源对气体混合物的引发可能性。
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操作流程和设备使用的监管和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19ecb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a.png)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案例一:乙炔气瓶泄漏引发火灾事故某化学公司生产车间中,一名工人在切割金属时使用乙炔气瓶。
由于乙炔气瓶连接阀门处存在泄漏,导致乙炔气体泄漏,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气体环境。
同时,由于车间内通风设备不完善,使气体无法及时排出。
不幸的是,当工人使用明火进行切割作业时,乙炔气体与空气中的氧浓度达到可燃极限,引发了火灾事故。
由于建筑结构缺乏防火措施,火势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案例二:有害物质泄漏导致环境污染事故某化工企业的转运车在携带危险化学品的过程中发生车辆翻转事故,导致容器中的有害物质泄漏。
该有害物质具有高毒性和腐蚀性,泄漏后迅速污染了周边土壤和水体。
事故发生后,企业未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导致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社区居民在事发地附近居住,由于未能及时疏散,大量人员中毒。
当地环境部门紧急处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污染物,但环境恢复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
案例三:设备故障引发化学反应事故某石化企业一台反应釜由于设备老化和维护不当引发故障,导致反应釜内化学反应失控。
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反应釜在未能承受的情况下发生爆炸,造成周边设备受损。
事故发生后,企业应急响应不迅速,未能做好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工作。
事故造成多名工人死亡和受伤,同时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案例四:危险品储存不当引发漏气事故某化学仓库在储存危险品时未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条件进行,导致某种化学品产生漏气现象。
由于仓库通风设备不足,危险气体积聚在室内,超过了可燃极限,引发了爆炸事故。
事故发生后,周边居民感受到了爆炸的冲击波和烟尘,造成恐慌情绪。
部分工人身受重伤,仓库设备也严重损坏。
事故后,企业接受了相关部门的调查,并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安全措施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54189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3.png)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氧气乙炔爆炸事故是指因氧气与乙炔混合后发生爆炸的情况。
这种事故往往发生在焊接、切割、铸造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爆炸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
以下是对一起氧气乙炔爆炸事故的分析:该起事故发生在一家金属加工厂的焊接车间。
事故当天,车间内的操作员正在进行大型金属构件的焊接工作,使用的是氧气乙炔燃烧火焰炉。
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当时一名操作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乙炔泄漏到空气中,同时泄漏的乙炔进入到附近的仓库中。
事故发生后,空气中的乙炔与仓库中的氧气发生了混合,形成了可燃气体混合物。
当混合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遇到足够的能量源,如明火、静电火花等,便发生了爆炸。
在对这起事故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管理层是否落实了相关安全措施。
在金属加工厂的焊接车间,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确保操作人员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掌握相关安全操作规范。
如果管理层未能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例如监控乙炔泄漏、通风换气等,就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操作人员在使用氧气乙炔燃烧火焰炉时,应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例如,对于乙炔泄漏的处理应当迅速而准确,可采取切断气源、通风换气等措施。
此外,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佩戴安全帽等,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仓储管理是否规范。
事故中乙炔泄漏进入仓库,可能是因为仓库管理不规范导致的。
仓库应具备良好的通风设备,以及防火、防爆设施,确保乙炔等易燃物品的储存安全。
4.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安全隐患。
事故的发生不仅可能与乙炔泄漏有关,还可能与车间内其他潜在的安全隐患有关。
例如,是否存在明火未及时处理、静电火花等因素。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关培训教育,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安装氧气乙炔燃烧火焰炉周围的泄漏监测设备,及早发现泄漏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氧炔气事故案例范文
![氧炔气事故案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84962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1.png)
氧炔气事故案例范文事故发生在一家中型机械加工厂。
该厂主要生产金属零件,其中金属切割是他们的主要工艺之一、为了进行金属切割,他们使用氧炔气焊接来创造高温火焰以切断金属。
然而,由于不慎操作,一场严重的氧炔气事故发生了。
在那天的事故中,两名工人正在进行一项复杂的金属切割工艺。
他们使用两台气瓶,一个氧气瓶和一个炔瓶,以产生高温、高能量的火焰。
然而,由于工人不小心操作燃气瓶开关,氧气和炔瓶中的气体同时进入喷嘴,导致了一次剧烈的爆炸。
爆炸引发了一场大火,将整个工艺区域都烧毁了。
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其中,两名工人被火焰严重烧伤,另外两名工人则因煤气中毒丧生。
此外,大火还导致了工厂内部的机器和设备的严重破坏,损失达到数百万元。
那么,这起氧炔气事故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工人的不小心操作是主要原因之一、他们没有正确地关闭炔瓶或氧气瓶的开关,导致两种气体同时出现在喷嘴中。
这种情况下,氧气和炔瓶中的气体就会形成一种可燃气体的混合物,非常容易引发爆炸。
其次,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和规范指导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这些工人在使用氧炔气焊接之前,并未经过足够的培训和指导,对于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规范缺乏充分了解。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错误操作可能引发事故。
针对这起氧炔气事故,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
员工必须被教育并且熟悉正确的操作程序。
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燃气瓶、喷嘴和其他相关设备。
其次,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相应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并且所有员工都必须严格遵守。
企业还应该定期对设备和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修复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另外,企业需要加强对氧炔气焊接作业的监督和管理。
企业可以采用各种监控技术,例如视频监控和传感器监测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企业还应该建立一个事故报告和风险评估的系统,以确保不断改进和提高气焊作业的安全性。
乙炔气瓶事故
![乙炔气瓶事故](https://img.taocdn.com/s3/m/70c5c22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a.png)
乙炔气瓶事故典型气瓶爆炸事故案例分析及经验教训我国气瓶爆炸致人伤亡、财产遭损的事故较多。
经查阅1990年至2000年《深冷技术》及个人行业情报笔记和有关报刊资料,仅仅了解到的致人死伤的气瓶爆炸就有47起,死亡74人。
未了解未记人的气瓶爆炸死亡事故肯定还有。
为吸取血的教训,也作史料记述,本文特以发生时间为先后,汇编了47起气瓶爆炸事故案例,作一个典型的气瓶爆炸实例分析(仅收入有伤亡的、重大的事故,并以氧气钢瓶为主,不涉及液化石油气钢瓶与液氯钢瓶),并归纳了几条教训。
“人命关天的事,一定要慎之以慎,确保万无一失。
”望引以为戒,高度重度;预防为主,杜绝事故。
1. 气瓶爆炸伤亡事故实例(1)1990年3月22日,大庆油田建设公司第九分公司一中队在切割作业中氧气瓶突然爆炸,2人被炸死。
原因为以氢气瓶作氧气瓶进行充装,为化学性爆炸,瓶色漆色为深绿色,气瓶瓶阀型号为QF—30,出气口螺纹为左旋,该瓶是哈尔滨灯泡厂的氢气瓶,氧气厂未认真检查就给充装氧气。
(2)1990年7月12日,山东省莒南县玻璃厂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死2人,伤1人。
为化学性爆炸。
(3)1991年10月23日,在上海J1[沙县高南乡小梁山废品堆放处,某公司临时工黄某以十几元钱买下一只气瓶,又借管子钳等工具欲拆下另一只氧气瓶阀,没拧几圈就喷出一团雾气,黄某被击倒在地,反冲出去的氧气瓶把黄某身后20多米处的一妇女当场撞死。
无知闯下大祸!(4)1992年1月14日上午9时35分,抚顺某合资企业铆焊厂一只正在进行氧炔焊作业的氧气瓶发生粉碎性爆炸,爆炸碎片击穿两只溶解乙炔气瓶,同时引发火灾,厂房、物品损坏,爆炸声震惊3公里以外的人。
两名工人耳膜击穿。
经分析氧气瓶中有积炭,含甲烷(7.7%,曾装过),属化学性爆炸。
(5)1992年6月4日下午2时45分,江西瑞金县沙洲乡制氧站氧气瓶爆炸,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车间损坏。
原因是瓶内混入乙炔气。
(6)1993年2月1日,扬州制药厂一操作工在开氢气瓶阀时发生爆炸,造成一人死亡。
2006年氧气事故汇编
![2006年氧气事故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ec0a527da26925c52cc5bfb3.png)
2006年氧气事故汇编★2006.1.3日15时左右,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118号突然一声巨响,2名正在搬运氧气钢瓶的男子倒在地上.事发处恰好处于一家氧气瓶经销部和两家材料模具厂的共同用地上,地面上都是碎玻璃,一辆132型货车变形,油箱炸裂,柴油倘了一地.据了解,当日15时左右,白色132型货车驶进氧气瓶经销部后院,车上装着20个氧气瓶,车停稳后,两名装卸工上车卸货,就在他们抱起地三个氧气瓶准备放在地上时,怀中的氧气瓶突然发生爆炸.巨响同时,两名工人被炸得腾空而起,后半部躺在地上,货车也被炸坏,周围房屋玻璃全被震碎.两名伤员暂无生命危险.★2006.1.6日9时51分,贵州省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氧气厂在对3#制氧机组空分塔进行检修时,约1300m3的珠光砂从塔底人孔处喷出,正在现场施工作业的民工多人被掩埋,造成7名女工窒息死亡,24人入院治疗.★2006.1.15日上午,内蒙古化工厂3名清洁工在清洗化工罐时遭氮气窒息,其中一人情况严重,处于抢救中.★2006.2.1日16时左右,江西吉安市曲濑乡罗家村几名少年在一座楼顶上玩耍时,忽然看到从空中飘来了一只红色大氢气球.几名少年将氢气球检了起来,没想到,气球刚一落地,就爆炸了,离气球最近的两人当场被炸昏在家中的院子里.白色的围墙上粘了许多氢气球炸后的碎片,上面还可以清楚的看到“黄金街和醴陵第一街”等广告字样,球下面还挂着一条大约10多米长的广告条幅,上面还写有“步行街旺铺”等字样,下面有醴凌有关部门监制的批号.随后两名被炸伤的少年立即被送到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烧伤科救治.经诊断,两人均深二度烧伤,面积达5%和7%,烧伤部位主要集中在面部、颈部和手臂。
两人已脱离生命危险。
★2006.2.7日,杭州电化工厂维修氧气储罐(ø1.6m,H=12m多),一维修工被烧死。
可能是罐内氧气未置换干净。
★2006.2.7日中午12:30,河南人郭某(43岁),2月6日刚从河南到浙江桐庐,以卖氢气球为生,中午一个人在出租房里充氢气球,突然“轰”的一声响氢气球爆炸,郭某一条腿顿时飞了出去,膝盖以下炸没了,且炸得支离破碎,肉都被炸到墙上,左脚脚背伤得也很重,皮肤都炸光了,脚背肌腱断裂。
氧气管道爆炸事故案例
![氧气管道爆炸事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77682f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8.png)
氧气管道爆炸事故案例氧气管道爆炸事故案例1)事故经过2005年4月14日上午10时左右,安徽省某公司机动科组织有关人员(总调度、机动科长、仪表负责人、生产维修工人)共8人进入调压站进行气动调节阀更换作业。
作业人员首先关闭了管线两端阀门隔断气源,然后松开气动调节阀法兰螺栓,在松螺栓过程中发现进气阀门没有关紧,仍有漏气现象,又用F型扳手关闭进气阀门。
在漏气情况消除后,作业人员拆卸掉故障气动调节阀,换上经脱脂处理的新气动调节阀,安装仪表电源线和气动调节阀控制汽缸管线,并用万用表测量。
上述工作完毕,制氧工艺主管张某接到在场的调度长批准令,到防爆墙后边,开启气动调压阀约2~3s后,就听到一声沉闷巨响,从防爆墙另一侧的前后喷出大火。
张某想转身关阀,受大火所阻,即快速跑向制氧车间,边叫人灭火,边关停氧压机以切断事故现场的氧气,阻止火势扩大。
后张某又想起氧气来源于氧气罐,便爬上球罐关阀,这才切断了事故现场氧气源。
至此,火势终于被控制住。
事后,通过爆炸现场勘察发现,调压站内的氧气管道被完全烧毁,旁路管道的上内部没有燃烧痕迹,证明管道被炸开。
事故现场作业人员共有8人,其中7人死亡(3人当场死亡,4人经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事故发生时另有1人在调压站氮气间,与氧气间中间有防火墙阻隔,没有受到伤害。
2)事故原因事故发生的原因符合由于管道内部纯氧状态下或在泄漏形成管道外部空间呈富氧状态,遇到激发能量后,引起激烈的化学反应(燃烧、爆炸),爆炸后造成大量氧气喷出,反应释放出大量热能,喷射火喷射的高温致使钢管熔化和燃烧反应更加激烈,导致整根管线被毁和人员伤亡;违章使用氧气试漏符合导致发生爆炸的另一重要原因。
3)预防措施(1)氧气生产、输送管道应按照《国务院特种设备监察条例》进行安全性能检验,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2)企业应切实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完善企业特种设备各项管理制度,杜绝违章作业,减少事故的发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实消除事故隐患;(3)加强重点部位的巡查,并制订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方案,适时进行演练,提高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
![案例氧气乙炔爆炸事故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016bddce2f0066f533220d.png)
案例一2003年1月16日下午1时左右,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死1伤。
现将有关事故调查分析情况介绍如下。
事故的基本情况2003年1月16日上午12时许,一位氧气代充客户到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充装气气,共6只氧气瓶。
充装工将氧气瓶卸下后,先将30只氧气瓶分两组各15只进行充装。
约在12点50分左右,其中一组充装结束,现场充装工关掉充装总阀,紧接着就开始卸充装夹具,当充装工卸下第3只气瓶夹具时,其中一只气瓶发生了爆炸,一名充装客户当场炸死在充装台上,一名操作人员受伤,该站共有6间充装间,每站站房长4m,宽6。
充装间设有30个充气头,气瓶爆炸后,后浪把主充装间的防火墙推倒,把充装间充装管线全部炸坏,窗子的玻璃被震碎,充装间屋面全部掀光。
爆炸气瓶被炸成3块,大块重29kg,中块得23.5kg,小块重3.5kg,气瓶爆炸后3.5kg的小块瓶片从屋内飞到充装站围墙外的麦田里,距爆炸点有35m。
事故原因分析一、直接原因从现场取证情况和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意见如下:1.对该站储罐内剩余液氧,邀请了扬子石化西欧气体有限公司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取样,并带回南京分析,结果确认该储罐内液氧合格,排除了气源不合格的因素;2.根据爆炸碎片上原有的气瓶制造和检验标记,从无缝气瓶检验站查阅该瓶检验报告,得知该瓶检验合格,并在检验有效期范围内,排除了过期瓶充装的因素;3.在爆炸现场,发现该瓶主体被炸成3块(后在清理过程中发现颈圈),经称重约为56kg,与检验报告上称重量相符,一块重约3.5kg的碎片飞离充装站围墙外,距爆炸点约为35m。
又从爆炸碎片中发现,瓶体内中下部一侧表面有一段400mm×150mm范围的金属烧熔痕迹,并留下了金属氧化物,这些情况都说明此次氧气瓶爆炸具有化学性爆炸的特征;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充装记录,并对现场进行勘察,同有关人员进行了询问、笔录,了解到充装台上的安全阀、压力表均在有效期内,有校验报告,当时充装压力为11.0MPa。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0a9419e67ec102de3bd89a5.png)
15个气瓶事故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申家滩双线特大桥材料加工厂施工工地,中铁二十三局襄渝铁路二线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严重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经济损失3万元。
事发时,该批气瓶被运送到事故地点,在装卸工人将气瓶从汽车上卸下时,一气瓶发生爆炸,造成装卸工2人死亡,受伤1人。
事故原因分析:1、违规充装:经查该气瓶为二氧化碳气和氧气混装,引起化学爆炸。
2、违规装卸:装卸工野蛮装卸,导致气瓶受到强烈冲击,引起爆炸。
案例二:潼南县某气体经销部搬运工在气瓶存放间用减压表测量氧气瓶内压力时,气瓶发生爆炸。
下图该气瓶爆炸后的碎片。
事故造成 4 人当场死亡,2 人重伤,其中1 名重伤人员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气瓶阀进气口及活门被烧及碳黑痕迹损坏的减压器进气口被烧及碳黒痕迹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气瓶检查,爆炸的气瓶碎片内表面未发现油脂、碳黑等痕迹。
对同批气瓶内气体分析,未发现可燃气体成分,排除气体混装可能性。
但在气瓶阀和减压器接口处有烧损及碳黑存在。
认定事故原因是由于减压器混用,可能使其内部存有油脂。
在测压时,高压氧气接触油脂造成燃烧及爆炸。
案例三:2016年11月2日上午,沈阳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气瓶爆炸。
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运瓶汽车风挡玻璃及现场建筑物和厂房玻璃严重破碎。
爆炸气瓶呈碎片飞出,卸车地点留有少量残片。
一只气瓶被崩起后,砸在厂区一屋顶,后坠落屋内。
现场运瓶车上仍有四只待卸气瓶,地面有四只刚卸车的气瓶。
现场所有气瓶颜色和钢印标识均为氧气。
事故原因分析:由于事故现场人员均已死亡,无法对事故经过进行了解。
但从事故现场现象可以认定,事故过程中仅有卸车操作。
从气瓶残片形状,可以认定不属于化学性爆炸。
因此,推断此次事故为野蛮装卸,气瓶在剧烈碰撞中致使气瓶薄弱处或缺陷处破坏,造成气瓶的撕裂。
案例四:哈尔滨某公司焊工从仓库领取乙炔气瓶和氧气瓶并运至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仅焊了一个压缩空气管道接头,约2分钟完成,然后将气瓶放于车间内。
气瓶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汇总
![气瓶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fe1071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8.png)
【事例 1】装卸工违章作业,造成氧气瓶爆炸。
事故经过:某单位用卡车运回新灌的氧气,装卸工为图方便,把氧气瓶从车上用脚蹬下,第一个气瓶刚落下,第二个气瓶跟着正好砸在上边,马上惹起两个气瓶的爆炸,造成一死一伤。
主要原由剖析:两个气瓶互相碰撞,压缩气体在氧气瓶碰撞时遇到剧烈振动,惹起压力高升,负气瓶某处产生的压力超出了该瓶壁的强度极限,即惹起气瓶爆炸。
事故责任区分:( 1)搬运氧气瓶时,要防止碰撞和强烈振动,要戴好安全帽及防震圈。
(2)装卸氧气时禁止转动。
【事例 2】江苏淮安发生乙炔瓶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月初五) 20 时 30 分,一声擎天撼地的巨响,将沉醉在春节欢喜氛围中的淮安市楚州施河镇的居民惊呆了。
惊魂不决的人们发现,施河镇太平中路通畅市场南进口处的一间 15 平方米的乙炔气焊门市部,跟着这声巨响被夷为平川,门市部路对面西侧一堵围墙也被爆炸形成的冲击波推出数米远,紧邻门市部的一幢二层小楼被震得风雨飘摇,四周百米内的很多建筑物的铝合金门窗被歪曲变形,玻璃被震得粉碎,满街都是震落下来的碎玻璃片。
施河镇顾王村村民、年过半百的公司顾主××、刘××夫妻和同村年仅 27 岁的农用三轮车主施××在爆炸中就地身亡;经过的行人高××(女)头部、背部、臀部等多处被炸伤,伤势严重。
行人杨××因惊吓过分突发脑溢血,就地晕倒。
事故原由:据检查,爆炸由公司顾主某和施某在门市部门前违章焊接农用车惹起,顾某在焊接作业时手持点燃的焊割工具调理气瓶减压阀,惹起气瓶爆炸。
防备同类事故的举措:增强安全生产教育,进行安全技术和专业技术培训,果断履行有关安全操作规程,根绝易燃易爆作业和明火作业混淆交错的现象发生。
【事例 3】哈尔滨某化工厂气瓶爆炸事故。
事故状况概括: 1998 年 10 月 8 日 10 时 40 分左右,哈尔滨某化工厂四车间成品库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炔气事故案例汇总
氧炔气是一种常用于金属焊接、切割和烘烤的工业用气体。
然而,由
于其易燃易爆的特性,使用不当或操作失误可能引发严重的氧炔气事故。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氧炔气事故案例。
1.2024年美国底特律汽车工厂事故
2024年10月,美国底特律一家汽车工厂发生了一起氧炔气事故,导
致8人丧命。
据调查,事故发生时,操作工人正在进行氧炔焊接作业,但
由于操作失误,气体泄漏并遇到火花引发爆炸。
事故后,该工厂对安全规
程进行了全面审查并加强了操作培训。
2.2024年我国华南城市氧炔气事故
2024年7月,我国华南城市发生了一起氧炔气事故,造成7人死亡。
据初步调查,事故是由于一家餐馆使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氧炔气瓶进行炒
菜作业,并发生了泄漏,最终引发了爆炸。
该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加强了对餐饮业的安全监管力度。
3.2024年泰国建筑工地事故
2024年12月,泰国一家建筑工地发生了氧炔气事故,导致至少10
人死亡和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时,工人正在进行金属焊接作业,但由于未
正确关闭氧炔阀门,导致气体泄漏并遇到火源引起爆炸。
该事故引起了泰
国政府对工地安全管理的高度重视,并加强了相关法规的执行。
4.2024年印度化学工厂事故
2024年12月,印度一家化工厂发生了氧炔气事故,造成至少4人死
亡和多人受伤。
事故原因初步认定为操作工人在进行厂内管道维修时,由
于不当操作引发气体泄漏,并遇到明火引发爆炸。
该事故引起了印度政府对化工厂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加强了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
这些案例只是氧炔气事故中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说明使用和操作氧炔气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故,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正确使用和储存氧炔气瓶,并遵守相关的安全规程。
同时,单位和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工业用气安全管理的监管,确保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氧炔气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