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2、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含义和物理意义。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2、万有引力常量的含义和物理意义。
3、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三、学习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这些定律是研究宏观低速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但是,对于天体运动,由于运动速度极快,需要考虑的力也不同。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2、基本概念与规律学习
(1)万有引力的定义: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这种力叫做万有引力。
公式:F = G * (m1 * m2 / r²)
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2)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适用条件: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以视为质点。
(3)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常量是一个衡量万有引力的物理量。
它表示两个质量为1公斤的质点相距1米时,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为6.67 * 10^-11牛顿。
这个常量的发现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能够被广泛应用的必要条件。
(4)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可以解
释许多天文学的现象。
例如,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是一个椭圆,这是因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运动方向垂直,使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
同时,万有引力也决定了天体的自转和公转。
3、课堂练习与讨论
(1)什么是万有引力?它的公式是什么?
(2)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哪些情况?为什么?
(3)什么是万有引力常量?它有什么作用?
(4)举例说明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4、课堂小结与思考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万有引力的定义、适用条件和物理意义,以及万有引力常量对天体运动的影响。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天文学中的一些现象。
万有引力定律导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物理必考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从一般到特殊的转折点。
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同时为以后学习圆周运动、人造卫星的运动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实验、推导、说明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理解其物理含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这为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万有引力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也不太清楚。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推导、说明等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理解其物理含义。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2、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弹簧秤、两个小球、一个重物。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图片和苹果落地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行星为什么会绕太阳运动?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学习新课
(1)通过实验探究万有引力的大小和方向。
让学生用弹簧秤和重物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方向相反。
(2)通过推导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让学生回顾牛顿第二定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
达式。
(3)通过讲解和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含义和应用。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并能够区分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
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重力加速度、人造卫星的轨道等。
同时强调在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换算。
3、巩固练习
让学生练习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包括计算重力加速度、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等。
同时强调在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换算。
31、归纳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
同时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换算。
《万有引力定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2、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含义和单位。
3、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2、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为什么能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
2、知识构建
(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力就是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质量
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3)万有引力常量的含义和单位:万有引力常量为引力常量,表示
单位质量的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它的单位是牛·米²/千克²。
3、巩固练习
(1)例题:已知地球的质量为 M,月球的质量为 m,地球与月球之
间的距离为 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
求月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解析: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为F=GMm/r²,月球在
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a=F/m=GM/r²,又因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GM/R²(R为地球半径),所以a=gr ²/R²。
(2)拓展:如果已知地球和月球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地球表面的
重力加速度为g,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解析: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GMm/r²=gr ²/R²。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其适用条件、万有引力常量等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
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
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时,
要注意选取研究对象,是研究两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是研究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3)在地球表面上,物体
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²,可用来求地球的质量。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导学案
标题: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
一、引言
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中,劳动合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还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公平、平等、互利的工作环境。
为了更好地管理劳动关系,企业通常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进行签收登记。
本文将介绍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的重要性及其制作方法。
二、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的作用
1、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是确认员工与企业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文件。
通过该表,企业可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避免因合同遗失或无效而引起的纠纷。
2、方便管理
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有助于企业进行合同管理。
通过该表,企业可以轻松了解员工的合同情况,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资待遇等重要信息。
这有助于企业在管理员工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3、保障员工权益
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也是保障员工权益的重要手段。
员工可以通过该表了解自己的合同情况,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的制作方法
1、设计表格
需要设计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的表格。
表格应包括以下信息:员工姓名、合同编号、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资待遇等。
还可以添加其他相关信息,如福利待遇、工作地点等。
2、填写信息
在填写表格时,需要准确、完整地填写员工的信息。
这有助于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同时,还需要对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员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审核合同
在填写完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后,需要进行审核。
审核应由法务人员或专业律师进行,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审核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2)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完整;
(3)是否有遗漏或错误的信息。
4.保存合同档案
最后一步是将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和相关文件保存到档案中。
档案应由专人管理,并确保其安全性和保密性。
同时,还需要定期对档案进行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完整性和可用性。
标题: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
一、引言
劳动合同是保障雇主与员工权益的重要文件,它详细规定了双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更好地管理员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纠纷风险,我司要求所有员工在入职后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签收登记。
二、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的重要性
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是记录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信息的表格,它不仅让公司了解员工是否已经签署了劳动合同,还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它也是员工权益的保障,让员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纠纷。
三、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的内容
1、员工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号码、方式等基本信息。
2、劳动合同签订日期:记录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具体日期。
3、劳动合同期限:记录劳动合同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
4、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记录员工的工作地点和具体工作内容。
5、工资待遇及福利:记录员工的工资水平、奖金、社保等福利待遇。
6、合同变更记录:记录劳动合同的变更原因、变更内容及变更时间。
7、其他备注信息: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如特殊约定等。
四、如何填写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
员工在签署劳动合同后,需按照以下步骤填写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
1、确认个人信息是否准确无误。
2、填写劳动合同签订日期、期限、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等信息。
3、详细阅读工资待遇及福利条款,并准确填写相关信息。
4、如存在合同变更情况,需填写变更记录。
5、在备注栏中填写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6、确认所有信息填写无误后,签署姓名并提交。
五、总结
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是企业管理员工的重要工具,也是保障员工权益的重要手段。
员工在填写表格时需认真核对信息,确保填写准确无误。
企业也需要加强对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的管理,以便在需要时及时查阅相关信息。
通过规范劳动合同签收登记表的管理流程,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劳动纠纷风险,促进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
丝绸之路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学习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提高思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重点:
4、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5、学习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提高思辨能力。
三、学习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习过程:
6、课前预习:
(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它是一条怎样的路?(2)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对当今世界有何影响?
(3)列举出你所知道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并尝试分析其价值和影响。
7、课堂互动:
(1)导入新课:教师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部分。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丝绸之路有哪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它们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b.分析一下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和西方文明发展的贡献。
c.在当今世界中,如何看待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4)展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组
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5)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
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苏州园林导学案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学案
一、课程背景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是规划设计领域的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内涵、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在城镇规划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地域特色和人文价值的认识,培养其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的意识,为将来从事规划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形成机制;
2、理解地域文化在城镇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了解如何将地域文化元
素融入现代设计;
3、熟悉国内外典型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案例,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4、培养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的意识,提高文化自觉性。
三、课程内容
1、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地域文化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过程
3、地域文化在城镇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与价值
4、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运用
5、典型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案例分析
6、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四、课程实施
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形成机制。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的意识。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融合与创新,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项目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相关的项目设计,培养其规划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课程评价
1、平时表现: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末考试: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3、项目设计:评价学生项目设计的创意、实用性以及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程度等。
六、教学资源
1、教材:《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等相关书籍和期刊论文等。
2、PPT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制作的PPT课件,包括课程重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网络资源:介绍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相关的网站或等,学生可自行查阅。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的城镇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