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答案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石钟山记》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答案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第12课《石钟山记》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2课《石钟山记》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成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情境默写、作文素材一、相关成语躬行践履:亲自实行、亲自去做。

不知深浅:原意是不知道水的深浅。

后多用以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目见耳闻: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声如洪钟:洪钟,大钟。

形容说话、唱歌底气足,声音洪亮。

余韵悠悠:形容韵味未尽。

余韵,传留的韵致、气韵。

自以为是:指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不正确的。

森然耸立:繁密高高地直立。

森然可怖:形容阴沉可怕。

涵澹澎湃:形容水波动荡,波浪冲击。

主观臆断:指自我意识方面的凭臆测来评定。

二、文化常识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

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即郦道元,他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等地理现象,为《水经》作注,写成《水经注》四十卷,是中国古代关于河流方面的地理巨著。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年号。

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年号为建元。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丁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4个。

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

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

三、重点词语桴:鼓槌。

徐歇:慢慢消失。

皆是:都这样。

是,这样。

适:到。

罅:裂缝。

窍:窟窿。

识:知道。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

臆,胸。

殆:大概。

斧斤:斧头。

考:敲击。

向之:先前。

四、一词多义(1)实自以为得其实(实际的情况)实迷途其未远(的确,确实)(2)之彭蠡之口(的)人常疑之(代词)叹郦元之简(主谓之间)(3)言而言之不详(说)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4)焉微波入焉(兼词,于此)硿硿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乐作焉(语气词)(5)得得双石于潭上(得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6)而扣而聆之(连词,表顺承)徐而察之(连词,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连词,表并列)而言之不详(连词,表转折)(7)以余是以记之(因为)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今以钟磬置水中(把)五、重点字挖空《水经》云:“()之口有石钟山焉。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情境默写】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钟山记苏轼【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文本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文本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文本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文本
第一段
山巅之上,石钟山高耸入云。

每当旭日东升,第一缕阳光照射在石钟山上时,整个山峰都被金色的光芒所笼罩。

山风拂过,发出悦耳的钟鸣声,仿佛在迎接每一位到来的游客。

石钟山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名山。

第二段
石钟山地处闽南,是一个以山著称的旅游胜地。

山上分布着许多古代的庙宇和文化遗址,使得这里充满了神秘和历史的氛围。

游客在石钟山上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浓厚的宗教氛围。

这里的名山古庙和文化古迹,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第三段
石钟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特点而闻名,山势陡峭,峰峦叠嶂。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山下的美景,展望远处的风景如画。

这里的风景
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其中。

而且,石钟山还有许多有特色的游玩项目,如攀岩、探险等,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第四段
除了自然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迹,石钟山还以其独特的植被而著称。

这里有各种珍贵的植物,如百合花、珊瑚树等。

游客们可以在山间漫步,欣赏到各种美丽的花卉和参天大树。

这些珍贵物种的保护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结尾段
总的说来,石钟山是一座充满了美丽和神秘的名山,它既有绝美的自然景观,也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一睹这座山的风采。

石钟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和谐和平静,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希望石钟山能够一直保持着它的原始美丽,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它的魅力。

《石钟山记》《登泰山记》情景默写及答案

《石钟山记》《登泰山记》情景默写及答案

《石钟山记》和《登泰山记》情景默写及答案《石钟山记》1、《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怀疑郦道元说法的理由:,更何况是大石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怀疑李渤说法的理由:,。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发现“噌吰如钟鼓不绝”声音的由来是:,,,。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发现“窾坎镗鞳之声”的由来是:,。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5、《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实地探访石钟山命名的经历,有了深刻的感悟,并用反问语气说出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登泰山记》1、《登泰山记》一文中,交代古长城的位置的两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由泰山南麓开始攀登,行至一半,,,于是登到了泰山之巅。

越中岭,复循西谷3、《登泰山记》一文中,,是古人所说的天门,,,极难行走。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4、《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登上泰山之巅欣赏到宏阔、美丽的雪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5、《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登上泰山之巅,在落日余晖中俯瞰泰安城的所见的美景:,。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6、《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与友人于五鼓便等待日出,此时,,不一会儿就依稀看见了的山,不久就看见了日出前天边云彩的异变,。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7、《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见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色,,。

而此时回望日观以西山峰,在日光的照映下,,异彩纷呈。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小敏《石钟山记》情境默写 学生版

小敏《石钟山记》情境默写  学生版

《石钟山记》情境默写教师版
1、《石钟山记》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

2、苏轼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而况石乎!
3、《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探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
,。

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

4、苏轼对李渤的看法更加怀疑,他的理由是:,。

5、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

6、苏轼一直有“夜游”情结,《石钟山记》中直接交代他夜游情形的句子是:,,。

7、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人注意,其中写宿巢老鹰的句子是:,
,。

描摹鹳鹤声音的一句是:。

8、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和山体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发现是:。

他认为噌吰如钟鼓的声音形成的原因是:,。

9、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他发现一块大石,交代石头位置的一句是:。

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的原因是大石:,。

10、苏轼非常欣喜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和周景王有关的是:
,;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

11、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是:!
12、苏轼对石钟山的考察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这种精神在文中用反问的手法表达,这是:
,,?
13、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

14、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下都是石穴罅,当水波动荡时发出的声音是:。

而处于水流中心、中间是空的、窟窿遍布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吐形成的声音是:。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文学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

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

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

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

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

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16《石钟山记》练习题 答案

16《石钟山记》练习题 答案

《石钟山记》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铿:kēng 莫:mù2.【答案】C解析:A项,“函胡”同“含糊”。

B项,“莫”同“暮”。

D项,“悟”同“晤”。

3.【答案】A解析:鼓:激荡。

4.【答案】B解析:A项,考:敲击。

C项,动:惊恐。

D项,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5.【答案】D解析:A项,表原因,……的原因/表示因果关系。

B项,中间是空的/天空中。

C项,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实际上,事实上。

6.【答案】C解析:①中“舟”,②中“目”“耳”,④中“侧”,⑧中“兄”,均为名词作状语。

⑦中“箕畚”名词用作动词。

③⑤⑥三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

7.【答案】B解析:例句为状语后置句8.【答案】A解析:A项,干支纪年是用天干和地支配合来纪年的,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

二、情景式默写1.《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见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3.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4.苏轼《石钟山记》中写“栖鹘”动态的两个句子是: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5.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展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历程和生活情怀的典型特征。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表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尤为可贵的是,苏轼追求人生理想,宠辱不惊,高洁自持,即便是在被贬中,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写那样,仍然透出冲天的豪气;虽说其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似乎包含些许颓废的意味,然而综观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像《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于人生挫折处的从容、乐观与豁达仍然是其精神的主流,更成为后世文人墨客题咏自勉的题材。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石钟山记》(附答案)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石钟山记》(附答案)

《石钟山记》易错字填空、挖空练习、情境默写(答案版)一、易错字填空《水经》云:“彭( )之口有石钟山焉。

”( )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 ),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而聆之,南声()(),北音()(),( )止()(),余韵()()。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疑之。

石之(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之,( ) ( )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 )人,而山上栖( ),闻人声亦惊起,()( )云( )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 ( )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与风水相吞吐,有( )()()()之声,与向之( ) ( )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 ) ( ) ( ) 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 )断其有无,可乎?()元之所见闻,(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 )元之简,而笑李( )之( )也。

参考答案:蠡郦搏磬扣函胡清越桴响腾徐歇尤铿扣硿硿莫博鹘磔磔霄鹳鹤噌吰罅涵淡澎湃当窍窾坎镗鞳噌吰识窾坎镗鞳臆郦殆郦渤陋二、挖空练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_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情景式默写及答案

_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情景式默写及答案

《石钟山记》情景式默写1、文章引用《水经》中关于石钟山的记载的句子是“______”。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钟山记》中,作者写到人们怀疑郦道元说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钟山记》中,描写李渤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钟山记》中,体现苏轼对李渤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解释的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石钟山记》中,作者因为“______,______”而产生了对李渤的怀疑。

7、《石钟山记》中,寺僧验证石钟山得名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寺僧的做法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仅以“______”一句表示不屑一驳。

8、苏轼夜游石钟山,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在绝壁下见到的怪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认为,正确判断事物需要深人实际调查,文中用比喻形容考察途中所见巨石的阴森恐怖之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石钟山记》中,描写深夜里隼和鹳鹤的叫声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先用比喻“___________”形容其怪叫,然后用“___________”交代是鹳鹤在叫。

12、《石钟山记》中,作者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石;听到的是鹘鸟“___________”的惊叫声,以及鹳鹤“___________”的怪叫声。

【高考语文】《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完全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考语文】《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完全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完全练习1.在《石钟山记》中,“声如洪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的声音,而“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

2.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3.。

5.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而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而李渤则从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音,“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6.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7.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8.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是说也,人常疑之。

9.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10.作者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11.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2.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13.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看见受惊飞起的老鹰的句子是: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14.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听见的鹳鹤的声音的句子是: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16.苏轼认为因为郦道元导致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原因的句子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17.苏轼认为因为士大夫未实地考察导致石钟山得名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句子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文章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文章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文章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文章
石钟山记是一篇描述石钟山风景的文章,下面对该文进行理解
性默写。

引子
文章的开头提到了石钟山的壮丽景色,作为一座著名的名山,
石钟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

自然景观
石钟山以其高耸入云的山峰和奇特的岩石而闻名。

山的形状宛
如一座巨大的钟,因此得名石钟山。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群山连绵,云海缭绕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奇特的岩石
石钟山的岩石与众不同,形态各异,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古代
文物。

岩石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也是游客们喜欢的景点之一。

文化底蕴
石钟山不仅仅是一座山,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古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诗词,讲述了他们的人生和对山的热爱。

这些文化遗产使得石钟山更加具有魅力和价值。

游客体验
游客来到石钟山,可以选择徒步或乘坐缆车上山。

不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能够亲身感受到石钟山的壮美和神秘。

登上山顶后,可以漫步在山间小径,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总结
石钟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奇特的岩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登上山顶,俯瞰群山连绵的景色,仿佛进入了仙境。

在石钟山的怀抱中,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它的力量和美丽。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李勃《辨石钟山记》完成题目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

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

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

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抱止响腾徐歇。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选自李渤《辨石钟山记》)
1.解释加点的词。

山涵其英涵:
山仍石名仍:
安能产兹奇石兹:
濒(濒临)流(水流)庶峰庶:
2.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如善长之论:
(2)抱止响腾徐歇:
3.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名微而众寡
D:而此独以钟名
4.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1)询诸水滨
(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3)有铜铁之异焉
5.用上文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

(1)李勃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的?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勃的观点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石钟山记》默写

《石钟山记》默写
郦元以为下临1深潭,微风鼓2浪,水石相搏3,声如 洪钟。是4说也,人常疑之。今以5钟磬置水中,虽6大风 浪不能鸣7也,而况8石乎!至唐李渤始9访其遗踪, 13止响腾14,余韵徐15歇……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17也,而此独18以钟名19 余自20齐安舟21行适22临汝……因23得24观所谓石 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25。余固26笑而不信也。至莫27夜月明……大石侧28立 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29欲搏30人;而山上栖鹘…… 或31曰此鹳鹤也。余方32心动33欲还……徐而察之, 则 山下皆石穴罅34……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35此 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36而多窍37,与 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38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作焉。因39笑谓迈曰:“汝识40之乎?”
事不目1见耳闻,而臆2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3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4不肯以5小舟夜6泊绝壁之下,故 莫7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8不能言9。此 世所以10不传也。而陋者11 乃12 以斧斤 考击13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4。余是以 15记之,盖16 叹17郦元之简18,而笑19
李渤之陋20也。

《石钟山记》 《金陵怀古》《江城子》情境式默写

《石钟山记》 《金陵怀古》《江城子》情境式默写

《石钟山记》《金陵怀古》《江城子》情境式默写《石钟山记》情境式默写1.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

2.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3.《石钟山记》中,苏轼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周景王有关的是:,;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

4.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看见受惊飞起的老鹰的句子是:,,。

5.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6.苏轼将撞击声和钟鼓声相互呼应比作了:。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8.《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三个:,,;,;。

9《石钟山记》中,介绍中间大石头情况的句子是:,,。

10.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11.苏轼在探求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时候,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之中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声音:,,。

12.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

《金陵怀古》情境式默写1.“,”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看到的开阔高远的深秋金陵江山景象。

2.“,。

”化用典故哀叹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的下阕中,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诗句是:,。

4.古人在怀古诗词之中常用自然界的恒常反衬世事变迁。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反衬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

5.学校组织登白云山春游活动,你登上摩星岭,看到珠江像一条丝带环绕羊城,山下群峰林立,会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6.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情境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 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
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
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
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
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
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
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
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
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
石钟山。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
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
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
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
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
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
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
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船夫很惊恐。

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
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
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
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
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
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
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
名由来的原因。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
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以上
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