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

古诗中数字的虚指在古诗中,数字的虚指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虚指顾名思义,指的是数字并不是用来表示真实数量的,而是用来表达情感、意境、氛围等方面的特定需要。

下文就几种常见的数字虚指进行分析。

一、“一”之虚指在古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这个数字被用于虚指的情形。

这是因为“一”在修辞上往往被用来表达独特的意义,比如表示最高、最纯粹、最完美等等。

在《离骚》中,屈原用“一”的虚指手法,来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和神圣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而不屈;平衡而不露;简而化之,而天下之民归之。

《离骚》中的“一”有时也表示极致,比如有句说“一衡之秤,其载无重”。

二、“百”之虚指在古诗中,“百”也是一个常用的虚指数字。

作为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多,但在词义上常常表示多种意境或强烈的氛围。

在《诗经》中,有句“百岁之后,又何有乐”,用“百岁”表示日积月累、时间的漫长,强调人的寿命有限,生命的短暂。

另外,《木兰诗》中有句“十年,一剑,走马川”,本意是“十年之功,一剑之威,名扬天下”,其中“一剑”便是用“百”的虚指手法表达的。

三、“三”、“五”之虚指在诗词中,“三”和“五”的虚指用得最多。

其中,“三”常被用于表示困难的境地、遭遇的厄运,以及疑虑不定的心情等等。

比如《临江仙》中“三山半落九渊外,一月湖水照夜白”,从表面上看是在描述景色,但实际上是用“三山半落”暗示人生的挫折,希望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而“五”的虚指则多表达美好、吉祥和幸福。

如《宋词选》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深情款款无余力。

五十年来初见时,尚想杭州韵。

”通过使用“五十年”来形容时间的长久和细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珍爱和对美好情感的渴求。

总之,古诗中数字的虚指是用于表达情感、意境、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修辞手法。

通过这些数字的虚指,既可以使诗词具有创意性,又能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觉,是诗人表现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手段。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

数在古文中的意思一、古今字:数一、数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数字,是记载数目和顺序的符号,如“六十甲子”、“三教九流”、“三纲五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

“数”作名词用时,指整数、成数、确数,又用来指几何图形中长短、高低、上下、左右等计算的对象;作代词时,指数目或事物。

如:山东省有“千乘之国”之称,以齐、鲁、晋、郑、楚、吴、越等大国为“数”,秦晋不接壤,难道只是地盘大小的原因?当然不是。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数”作动词时,指派遣使者前往各国求访。

《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没有成功。

晚年归途中得到消息,鲁哀公要用50辆车把孔子送回家乡。

颜回想让他父亲能多加点费用,而孔子却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让仲由出去,所以我才出去的;有子路跟着,所以我才留下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二、数字在古文中的含义:(一)整数、成数:自古及今,皇帝君主开天辟地,坐着天下,传位于后人,从某个角度讲,这些皇帝君主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伟人,在全世界各地人们心目中,对于历史上每一位皇帝君主都会有一个极高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人们对汉、唐、明、清四代皇帝的评价最高。

因此,清代末年梁启超先生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全文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二)几何图形中长短、高低、上下、左右等计算对象:三、数字在现代文学中的含义:表示顺序的词语,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倒数第二、第二、第二、第三、第三……,例如:一年级到十三年级。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一、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㈠基数的表示方法1、放在名词前面或后面。

例如:①复投一弟子河中,凡三投弟子. 《史记·滑稽列传补》——又扔一个弟子到河裏,一共投了三次.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两个官吏绑著一个人,走到大王面前.这种表数方式,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若译成现代汉语,则量词必不可少.2、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或"又".,例如:①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国语·越语上》②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3、不用任何标记①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序》㈡序数的表示方法1、数字前面加"第"字。

例如:——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用"太(大)上","长"等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第三","第四"等。

例如:①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记·曲礼》注: "太上",最上.本指传说中最古的三皇,五帝,故为最上,第一的意思.②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㈢约数的表示法1、两个相邻的数位连用,表示数目不确定。

*例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史记·陈涉世家》——到了陈地,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骑兵,数万士兵.2、用"可","许","余","所"等表示不确定.例如:军马死者十余万匹. 《汉书·食货志》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史记·滑稽列传》3、在数词前加"将","且"等表示数目接近但还不够.例如: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且:将近㈣虚数的表示方法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虚数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甚至全无关系.古汉语中,三,九以及三,九的若干倍数常用作虚数,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这时表示动作发生了很多次并不是三次或九次.例如:①昔者,桓公九合诸侯. 《韩非子·难二》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㈤倍数现代汉语表示倍数是把数字放在"倍"字前面,而古代汉语则往往只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多少倍,若表示一倍则单用一个"倍"字。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

文言文中的数字
文言文中,各种数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一些差异,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概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常用“三”、“九”等表约数,在数字前加“约”“可”,数字后加“许”、“奇”、“余”等表示约数。

如: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2、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数词后置表示法
古汉语中,数词常后置。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入。

(《核舟记》)
三、两位数表示法
古汉语的两位数往往不直接相连,在两者间加一个“有”(又),表示前者为十位数,后者为个位数。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8、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陈情表》)
9、溺死者千有余人。

(《察今》)
四、分数表示法
表示分数的两个数字,前为分母,后为分子。

中间省“分”与“之”。

10、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禅山记》)
1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五、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不是表示个位十位的关系,而是表示两者相乘。

1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
13、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灌园叟晚逢仙女》)。

数字三文言文翻译

数字三文言文翻译

数字三,源于上古,古圣先贤,以三为尊。

盖因其数之奇偶相生,变化无穷,故能象征天地之道,演绎万物之理。

是故,三之地位,无以复加。

夫三也,生于无极,成于太极。

无极者,混沌未分,万物未生之始也;太极者,阴阳未判,天地未形之端也。

自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三,此乃宇宙之初,阴阳之始,万物之基。

三之为数,有三重之象。

一为天,二为地,三为人。

天地人,万物之极也。

天者,至高无上,地者,至厚无极,人者,至灵至贵。

三者相辅相成,共成宇宙。

天者,万物之母,主宰一切。

地者,万物之根,承载万物。

人者,万物之灵,主宰自身。

天、地、人三者,相即相离,相生相克,演绎出无穷变化。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德。

一为仁,二为义,三为礼。

仁者,爱人也;义者,合宜也;礼者,敬人也。

三才之德,乃为人之道,处世之理。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位。

一为君,二为臣,三为民。

君者,为民之主,以仁义礼治国;臣者,为民之辅,以忠诚敬事;民者,为国之本,以勤劳善良立身。

三者各司其职,共成国家。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运。

一为春,二为夏,三为秋。

春者,万物生长之时;夏者,万物繁盛之时;秋者,万物收获之时。

三者循环往复,成就四季更替。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变。

一为阳,二为阴,三为和。

阳者,刚健之极;阴者,柔顺之极;和者,阴阳之和,万物之理。

三者相生相克,演绎出万物之变。

三之为数,有三才之道。

一为道,二为德,三为术。

道者,天地万物之理;德者,天地万物之性;术者,治国平天下之术。

三者相辅相成,成就圣贤之道。

夫数字三,微妙莫测,其义深远。

自古以来,世人尊崇三之地位,以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故曰:“三,万物之本也。

”是以,古圣先贤,以三为尊,崇尚三之地位。

盖因其数之微妙,其义之深远,能象征天地之道,演绎万物之理。

夫数字三,实为天地万物之根本,治国平天下之关键也。

今人欲求真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须从数字三始。

夫三也,生于无极,成于太极,衍生于天地,化成于万物。

是以,三之地位,无以复加,三之义理,无以复深。

《陈涉世家》中五个“数”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辨析

《陈涉世家》中五个“数”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辨析

《陈涉世家》中五个“数”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辨析《陈涉世家》中五个数字的读音、意义及用法辨析尘土飞扬《陈涉世家》中有好几个数字,有的读sh,有的读shu,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将本课中数字的读音、意义一一列举出来。

①扶苏以数谏故解释:数读shu,副词,屡次的意思翻译:扶苏因为多次进谏的缘故②数有功解释:数读shu,副词,屡次,多次的意思翻译:多次有战功③广故数言欲亡解释:数读shu,副词,屡次,多次的意思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④卒数万人解释:数读sh,数词,几。

翻译:士兵几万人⑤数日解释:数读sh,数词,几。

翻译:几天(后)文言文中数字可以作名词、动词、数词、副词和形容词,读音也多达五个。

我们看一下这几种读音和意义。

1.数(shǔ):均为动词,如列举、计数、数落、列数罪行等。

①计算;计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请~公子行日。

②数说;列举。

《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

2.数(sh):名词或数词,如名词运数、命运;技艺;数量、数字等;数词几(个)。

①数目;数量。

《赤壁之战》:众~虽多,甚未足量。

②几;几个。

《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算术。

《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④方法;技艺;方术。

《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

⑤命运;定数。

《六国论》:则胜负之~,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⑥规律;法则。

《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矣。

3.数(shu):副词,屡次;多次.数见不鲜。

屡次;多次。

《鸿门宴》:范增~目项王。

4.数(c):形容词,细密的。

5.数(shu):形容词,叠用,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课本注为此音.有专家认为应读s.虽然有这么多读音用用法,但容易引起误读的主要是作数词读shu时和作副词读shu时,我们注意一下这两种情况即可。

1、数【sh】几、几个的意思,是数词;2、数读作【shu 】有【屡次】的意思,是个副词,表示频率。

文言文中 九 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 九 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九的用法(二)
文言文中“九” 的用法
一、表示数字九
在文言文中,“九” 用来表示数字“9”。

例如:
•九月(jiǔ yuè):表示九月份。

•九品(jiǔ pǐn):表示九个等级中的最高级。

•九曜(jiǔ yào):表示古代指南针上的九个方位。

二、表示“很多”、“许多”
“九” 还可以用来表示数量上的“很多”或”许多”。

例如:•九霄云外(jiǔ xiāo yún wài):表示非常高的地方。

•九重天(jiǔ chóng tiān):表示极高的天空。

•九牛一毛(jiǔ niú yī máo):表示数量非常之大,但在总体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三、庙号
“九” 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用来表示君主的庙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供奉在庙中的名号。

例如:
•九龙(jiǔ lóng):是唐代李治的庙号,意为九条龙,象征李治的英武。

四、姓氏
在少数民族中,“九” 也可以做姓氏。

例如:
•九连真(jiǔ lián zhēn):是著名的哈萨克族导演。

五、其他用法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用法外,“九” 在一些成语和诗歌中也有特殊的用法。

例如:
•九歌(jiǔ gē):古代楚国的歌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之一。

•九州(jiǔ zhōu):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来也用来指整个中国的大地。

以上是文言文中“九” 的一些常见用法和解释。

这些用法和解释体现了“九” 在文言文中的丰富含义和广泛应用。

文言文中数字用法

文言文中数字用法

三、虚数表示法 :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
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
•1、用数词“一”表示 “少”: •若九牛亡一毛

2、用“三、九、十二、百、 千、万”及倍数表示
“多”。、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
数目。
• 1、 用“十”“百”“千”“万” 等整数表示约数。
• 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
•2、 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 然。
•②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 石头) 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 约、几、盖、可”等表示。 •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一、零数表示法:
用“有(又)”字,连接整
数与零数。
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 1、“天下三分之一。” ) 省去“分”与“之”:
• 2、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 3、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 4、脱逃者未及百一。 • (百分之一)
• 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 问这首诗中一共写了多少只鸟?
• “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 “组数字相加,恰为 百只,正好暗合了画中的 “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 巧,令人读之拍案叫绝。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4 在基数词后加 “所”“许”“余” ”、“有 • ①余”一、车“炭有,奇千y余òu斤jī。”等表示。

1到10的古文繁体字

1到10的古文繁体字

1到10的古文繁体字古文繁体字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从1到10这个简单的数字范围来看,虽然在古文中没有明确的表示方法,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研究相关的数字词汇,来探索古文繁体字中1到10的表示方式。

一:古代汉字中表示“一”的字形有很多,如“壹”、“一”等,其中,“壹”是一种繁体字,它是不同于现代简化字中的“一”的特殊写法。

二:古代中文中“二”的表示方式是“弍”,即现代汉字中的“贰”。

另外,“贰”在出现于某些文书中时,也可以表示数字2。

三:在古代,表示数字“三”的字形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叁”,也可以写作“仨”。

这些字形都体现了“三”的字义。

四:古代的繁体字中表示“四”的方式有“肆”、“䦉”等,其中,“䦉”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字形。

五:古代数目词中常用的表示“五”的字形有“伍”、“五”等。

其中,“伍”是一种繁体字形式,多用于古代文献或石刻碑铭等场合。

六:古文中表示数字“六”的字形有“陸”、“六”等,其中,“陸”是一种罕见的字形。

七:在古代文献中,表示数字“七”的字形一般为“柒”、“七”等,其中,“柒”是一种繁体字形式。

八:古代繁体字中表示数字“八”的字形有“捌”、“八”等,其中,“捌”是一种特殊的字形。

九:表示数字“九”的字形在古代有“玖”、“九”等,其中,“玖”是一种繁体字形式。

十:古代繁体字中表示数字“十”的字形有很多,如“拾”、“壹十”等。

其中,“壹十”是一种繁体字形式,用于特殊场合或某些文言文中。

以上所述为1到10在古文繁体字中的一些常见表示方式,它们是古代人们用以记录和表达数字的手段。

随着现代汉字的推广和普及,古代繁体字的使用逐渐减少,但这些字形依然保留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代表着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对古代繁体字中1到10的探索,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古代数字的表示

古代数字的表示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 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沈括《梦 溪笔谈》)
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 表约数。如: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 4、在基数词前面加 “且”“将”“约”“几”“盖”“可” 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际数 略少的近似数。如:
娇》(“近来何处”)注⑨。
④“千载后”三句:言陶诗以其 “清真”而流传千秋。
清真:指陶诗独具的一种风格:清
新纯真。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 “渊明独清真。”
⑤“若教”两句:言陶潜归隐田园,高 风亮节,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王、 谢诸郎高洁。王、谢诸郎:王、谢两家 的子弟。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其 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柴桑:在今江西 省九江市西南。陶潜柴桑人,晚年归耕 也在柴桑。
• 三、分数
•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 有以下几种:
• 1、分母+分+之+分子。如:秦地,天下三 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 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 表达式。
2、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 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就是“不足吴楚 的十分之一”。
【注释】 ①去手:离手。颂陶之作,既颂其
诗品,更颂其人品。论诗拈出“清真” 二字,颇有见地:清新淡远,纯朴真挚 ,此即陶诗千载流芳之真谛所在。论人 则推崇其不耻躬耕,安贫乐道,清操自 守。诗如其人,诗品之高洁,必源于人 品之高洁,此词正体现此种文学批评原 则。
②“晚岁”两句:谓陶潜晚年躬耕田园 ,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乡邻,彼 此融合无间。按:陶潜有《西田获早稻 》诗备述农耕之乐,结句云:“但愿长 如此,躬耕非所叹。”陶潜又有《归田 园居》之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 局(近邻)。”躬耕:亲自耕种。斗: 盛酒的容器。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作者:毛润才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7年第25期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零数表示法。

整数与零数之间用“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来连接。

如:①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二、分数表示法。

1.与现代汉语一样,用“几分之几”表示,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法。

如: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了“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参(三)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

中间均省略了“分”,翻译时应补上。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带有夸张的数字,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1.用数词“一”表示“少”。

如:若九牛亡一毛。

(《报任安书》)——“一”,极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如: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但这类数词并非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此处的“三”即为实数。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即约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概数。

如: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石钟山记》)——“百人”不是具体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篇,是取其概数。

文言文中为什么亿是十万,兆是百万

文言文中为什么亿是十万,兆是百万

文言文中为什么亿是十万,兆是百万如果大家常读古书,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遇到比较大的数的时候,其意思与今天表示不同。

比如:兆,代表百万,亿代表十万。

天子兆民,诸侯万民。

(兆:百万,兆民,泛指天下之民)今夫差衣水犀甲者亿有三千。

(现如今,(吴王)夫差手下穿着水犀皮做成的铠甲的武士十万三千人左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文言文中,比较大的数字所表示的数与今天的不同呢?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意识到数字的重要,生活中,我们常用到大数的不多,然而在研究一些关于数的问题时,势必探讨当数越来越大时,我们该怎么去识别和称呼?数的进制首先是进位法,这个出现的时间难以考证了,几乎文明出现同时就已经出现数字进位法。

如果没有进位法,一个数就要造一个字来表示,仅仅记数都要烧坏脑子。

有了进位法之后,再产生不同的进制,人们最熟知的是十进制。

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二进制、四进制、六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十六进制、六十进制、百进制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一般进制都是偶数进制,而七进制是怎么回事呢?七这个数有着特殊的含义。

七是人事的最基本周期,比如你感冒了,无论吃药不吃药,至少是七日才会好,若七日未好,便是十四日。

七,表示阳之正也,一个事物的发生到结束是七个过程。

生、长、成、壮、衰、老、死。

故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有人死七日还魂的说法。

七表示君。

一,孤。

二,对立,互立,所以不存在君臣关系,三,则是最小的组,以一君二,所以三是稳定结构的最小数,所以代表一派,而为君者,至少统领两派,就是六。

以一君六,合起来就是七。

所以七表示君。

话题好像扯远了,总之,七进制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这点了解即可。

诸如文王囚禁在羑里百日,其实用的就是七进制,这里的百日是四十九天。

(信不信由你)十等三用产生了进制,也就产生了表示进制的基本数字。

一、十、百、千、万。

这是最最基本的进制数。

进制在古代称之为数等。

按照《五经算术》记载,黄帝为法,数有十等,十等不包括一、十、百、千、万。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最新版)
目录
1.数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2.数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3.数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异同
正文
一、数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数”这个词有着丰富的含义。

它既可以表示数字,如一二三四等,也可以表示数目,如“数万”、“数亿”等。

此外,“数”还可以表示计算,如“数术”、“数学”等。

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以表示顺序,如“数来宝”等。

二、数在文言文中的例句
1.“吾妻之美我者,数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在这句话中,“数”表示数目,意为“我的妻子美丽的次数”。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这句话中,“数”表示过多的意思,意为“细密的网不到深的池塘里去,鱼鳖就吃不完”。

3.“数人之国,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这句话中,“数”表示计算,意为“计算人口的国家,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公平”。

三、数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的异同
在文言文中,“数”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比如在现代汉语中,“数”通常只表示数字,而在文言文中,
它还可以表示数目、计算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数”有时也可以用作副词,表示“若干”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不常见了。

文言文中三的意思和例句

文言文中三的意思和例句

《文言文中“三”的意思和例句》嘿,咱今天来聊聊文言文中“三”这个字儿。

这“三”在文言文里那可是有不少意思呢。

先说这“三”最常见的意思,就是数字三呗。

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里的“三”就是实实在在的三个人一起走。

你想想,三个人走在路上,其中肯定有能当咱老师的人。

这就告诉咱,要谦虚,多向别人学习。

“三”还可以表示多次。

就像“三思而后行。

”这里可不是说思考三次哈,而是说要反复思考,多想想再行动。

咱做事可不能太冲动,得像这句话说的,多琢磨琢磨。

不然一冲动,做错了事,那可就麻烦啦。

“三”有时候也能表示约数,就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

比如“卷我屋上三重茅。

”这里的“三重”可不是说正好三层茅草,而是说有好几层茅草。

诗人用这个“三”来形容茅草的层数多,让咱能想象出那个画面。

咱再看看其他的例句。

“三顾茅庐”,这大家都知道吧。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去拜访他。

这里的“三”就是多次的意思。

刘备可真是有诚意,不放弃,最后终于打动了诸葛亮。

咱要是有啥事想做成,也得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还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里的“三秋”可不是三个秋天,而是很长时间的意思。

一天没见着那个人,就觉得像过了好长时间。

这得多想念呀。

咱也有想念的人吧,有时候分开一会儿就想得不行。

总之啊,文言文中的“三”意思还挺多的。

咱读文言文的时候,可不能光看表面意思,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古人说的话是啥意思。

嘿嘿。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个人收集整理-ZQ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二、分数表示法、“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省去“分”与“之”:、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三、虚数表示法虚数是指不实在地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地少或多.、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少卿书》)、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四、概数表示法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地数目.、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用两个邻近地数字表示.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②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 ”、“有余”、“有奇òī ”等表示.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五、序数表示法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个人收集整理-ZQ六、两数相乘表示法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明代另一位才子、广东南海地状元伦文叙为苏东坡所画地《百鸟归巢图》题写地诗: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四”为十二只,“五六”乃三十只,“七八”为五十六只,四组数字相加,恰为百只,正好暗合了画中地“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巧,令人读之拍案叫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不用量词.、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在文言文中扮演了多种角色。

首先,三在文言中代表了“三个”,比如说三个人、三个月等等。

其次,三在文言中经常被用来表示“多次”,比如说“三思而后行”、“三言两语”等等。

最后,三在文言中被用来表示“很多、无穷无尽”,比如说“三千世界,不及汝一笑”、“不群之德,三尺竿之内”等等。

其中,对于“三思而后行”,我们可以看出三在文言中的表达方式非常深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必须要思考三次。

这个三应该是建立在以前的经验之上,对于已知和未知的因素一一考虑,才能够做出决策。

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让我们慎重而明智地做出决策,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犯错的机会。

尤其是在我们面临重大的选择时,如果能够用三思的方式来冷静分析问题,会非常有益。

同样的,三言两语则表示言语简洁,却能够传达出深刻的含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不需要说得非常多,只需要用简练的话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而这种方式,除了能够让我们的讲话更加简单、明了之外,还可以避免说错话或者透露自己不需要透露的信息。

在职场之中,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有效,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说服力。

最后,三千世界不及汝一笑,则表达了一种最高的赞美之意。

这句话所代表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能够被评价为“三千世界之最”,那我们就可以说是卓越非凡。

而要达到这种水平,需要我们具备极其高超的能力和天赋。

尽管这样的评价不能轻易给于,但也可以作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总之,三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十分丰富。

它所表达的思想,不仅有深刻的内涵,而且也具备实用的功能。

而无论我们是在思考问题、表述观点,还是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都可以使用这种数字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中注意积累这种用法,就一定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数字十七用文言文翻译

数字十七用文言文翻译

夫数字十七,古之文士以其奇数之妙,寓意深远,故常以之寓意于文。

吾人今欲述其义,必先探其源,考其流,以究其内涵之深意。

十七,按数序而言,乃十之七,亦即十加七。

十者,地也,亦谓之中,故十数之地,乃人间之正道。

而七者,奇数之极,其象也,如北斗七星,天象也;如七情六欲,人心也。

是以十七,天地人三才之合,亦谓之中正之道。

古之人,以十七为吉祥之数。

盖因其七数之奇,乃天地之变,人心之变,故十七亦寓变通之意。

变通者,乃世间万物之理,如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此乃自然之变通。

而人心之变通,则如孟子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乃人生之哲理。

吾人试以十七寓之文章,可曰:十七之数,如人生之途,既非极端之十,亦非混沌之七,乃中庸之道。

人生于世,当以十七为准则,既不偏激,又不昏庸。

盖十七之数,如日之升,月之恒,既不失其明,又不失其光。

人若能以此数为鉴,则可得中正之道。

十七之数,亦如文章之章法。

文章之道,讲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

若以十七为数,则起承转合,恰似十七之数,一一对应。

起者,如文章之初,需立意高远,引人入胜;承者,如文章之中,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转者,如文章之变,需出奇制胜,引人入胜;合者,如文章之终,需总结全文,引人深思。

是以十七之数,可寓文章之章法。

十七之数,亦如治国之道。

治国者,需以中正之道为准则,既不偏激,又不昏庸。

盖十七之数,如天地之和,阴阳之调,既不失其和,又不失其调。

人若能以此数为鉴,则可得治国之道。

古之人,以十七为吉祥之数,亦寓其深意。

盖十七之数,如人生之途,如文章之章法,如治国之道,皆需以中正之道为准则。

是以十七之数,乃吉祥之兆,亦为人生之至理。

夫十七之数,寓义深远,其意无穷。

吾人今以文言述之,虽不能尽其妙,然亦足以见其一二。

愿世人皆以十七为鉴,行中正之道,以成大业,享吉祥之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
省去“分”与“之”:
2、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3、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
4、脱逃者未及百一。

(百分之一)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

1、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

(《报任少卿书》)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

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石钟山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②择其一二扣之。

(一两块石头)
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有余”、“有奇yòujī”等表示。

①一车炭,千余斤。

(《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

这种情况较少见。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活板》)
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

这种情况较常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六、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