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备10则常见的地理现象
常见的地理现象及原因
常见的地理现象及原因1. 为啥会有昼夜交替呀?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就像白天我们出去玩耍,晚上就回家睡觉一样,地球也会“白天上班”(对着太阳),“晚上休息”(背着太阳),这就是昼夜交替的原因啦!例子:咱们每天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变换。
2. 你说为啥会有四季变化呢?哎呀,这就好比我们换不同季节的衣服呀!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就像我们在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一样,于是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
例子:冬天穿厚棉袄,夏天穿短袖。
3. 知道彩虹是咋形成的不?嘿,这就像一场神奇的魔法!阳光穿过雨滴,就像光线穿过三棱镜一样,然后哇,彩虹就出现啦!例子:下完雨天空中出现的美丽彩虹。
4. 为啥会有月相变化呀?这就好像月亮在和我们玩变脸游戏呢!它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其实就是它和太阳、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例子:一个月里看到的月亮的不同样子。
5. 想过海市蜃楼是咋回事吗?哇哦,那简直就是大自然变的魔术呀!光线在特殊条件下折射和反射,就像变戏法一样弄出了虚幻的景象。
例子:在海边偶尔看到的虚幻的城市景象。
6. 为啥会有地震呀?哎呀呀,这就像地球偶尔会“发脾气”一样!地壳运动产生能量,然后就释放出来啦。
例子:那些造成破坏的大地震。
7. 知道云雾是咋来的吗?嘿嘿,就像我们呼出的热气遇冷变成小水珠一样,水汽遇冷也会变成云雾呀。
例子:早晨山间缭绕的云雾。
8. 为啥会有泥石流呢?这就好比山坡上的土石“集体开溜”啦!大量雨水让土石松动,然后就顺着山坡跑下来咯。
例子:造成危害的泥石流灾害。
9. 想过极光咋那么漂亮吗?哇塞,那简直就是天空的一场盛大表演呀!太阳带电粒子和地球大气层碰撞,就像放烟花一样绚丽。
例子:在极地看到的神奇极光。
10. 为啥会有潮汐呀?哎呀呀,这就像大海在呼吸一样!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让海水有了涨落。
例子:海边每天的潮汐变化。
结论:这些地理现象都好神奇呀,大自然真是充满了奥秘,等着我们去不断探索和发现呢!。
地理现象举例简单说明
地理现象举例简单说明好的,为你列举以下地理现象及简单说明:-太平洋之盾:柏尔金字塔岛是640万年前盾状火山被侵蚀后的残余物,高5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海蚀柱。
它位于澳大利亚本土约600公里处,由皇家海军中尉Henry·Ball 在1788年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天使瀑布:又称安赫尔瀑布,落差979米(第一级807米),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约有19个尼亚加拉瀑布那么高。
-泾渭分明:我国的泾河和渭河交汇处,两种颜色完全不会互相渗透,各自流淌。
-太阳三升:在中国云南的黎明村,村民可以在同一天看到3次日出日落。
在寒冷冬天,太阳缓慢升起,直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后,此时太阳就会下山,差不多2个小时。
接着,峡谷里面会再现金光,一轮红日又慢慢升起。
不久,太阳又被高山完全遮挡,直到完全看不见。
如此三升三落,令人大饱眼福。
-冬夏颠倒:在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有一个神奇的地方。
每年从三月份开始,溪流就会结冰,冰期时间长达5个月。
而一到冬天,这里就变得热气腾腾,温暖的泉水从乱石中不断涌出,溪流旁的小花也开了。
-怪坡现象:沈阳市阎家村附近有一个怪坡,长80米,宽15米,表面看上去是西高东低的走向。
如果骑着自行车从西面坡顶向下骑,若不踩自行车,车子一点都不会走。
但是在东面的坡脚往上骑行,那么就算不踩车,车子也会往上滑行。
-峨眉佛光:又称峨眉宝光,看上去像是一个彩色的光环。
在金顶舍身岩上弯腰向下看,会看到一个五彩的光环漂浮在云层中,自己的身影也在光环之内。
影子随人移动不分离。
据说,无论有多少人,大家都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看不到其他人的。
-蓝眼泪:是夜光藻的功劳,一种能作生物发光的甲藻。
大片蓝色,像极了一颗颗眼泪。
-设备失灵:四川迷魂函,号称一进来就出不去,所有设备都会失灵,人们会头昏目眩,迷失方向。
有人说是因为复杂的磁场原因,但科学家至今并没有证实这种说法。
-树木横着长:贵州旋松林的神奇树林绕着其他枝干或贴着地面横着生长,弯弯曲曲。
高考地理常见现象(免费无需财富值)
高考地理常见现象(免费无需财富值)一、狭管效应①概念:当气流由开阔地带进入峡谷时,由于空气无法大量堆积,于是加速通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气流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风力的狭管效应②形成条件:l存在谷地地形l风向与谷地走向基本一致③应用:•出现狭管效应地区风力加大,风力资源更丰富,也容易出现风灾•水体在流动过程中,经过狭窄处时流速会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在城市刮大风时,高楼之间易出现狭管效应,形成阵风,易破坏树木、广告牌、吹倒行人等•在城市可以利用狭管效应,建设通风廊道(主要借助宽阔的道路、城市绿化用地、水域、城市开阔空间等),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例题】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2.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
如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二、大湖效应①概念:指冷空气经过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
②形成过程:当冷空气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
冷气团下部是一层温暖潮湿的大气。
上部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到达湖对岸时形成降雪(雨),如果湖对岸有地形抬升作用,降雪会更明显。
③形成条件:•冷空气•相对温暖的水域④降雪(雨)情况:降雪地点:取决于冷空气的风速和风向。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10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101、恒星与行星恒星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天体之一,其在天球上投影的相对位置对于人类的短暂生命来讲是不变的,故称恒星。
但由于地球自转,恒星也东升西落。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其在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中有明显的位置移动,故称行星。
星座恒星星光闪烁,行星在星空中有明显移动。
2、恒星与星云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呈球状外表,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星云呈云雾状外表,由气体和尘埃组成,主要成分是氢。
恒星与星云都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3、星云与彗星星云呈云雾状外表,由气体和尘埃组成,主要成分是氢。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较小的天体,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彗尾的长度和方向随距太阳的远近和方位而变化。
星云与彗星的共同点是外貌上都呈云雾状,但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星云与恒星一个层次,彗星绕太阳运行。
4、流星体、流星群、流星现象、流星雨、陨星、陨石、陨铁流星体是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小块和尘粒。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时,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轨道相遇时,大量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就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大多数流星雨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其并不来自狮子座,而是辐射点在狮子座附近)。
有的流星体在大气层中没有完全燃烧尽,便会坠落到地面,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称为陨星,根据其成分可以分为陨石和陨铁。
5、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理现象及原理
地理现象及原理地理现象一: 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异常下降,沿赤道地区出现异常的冷水带,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相对应的是厄尔尼诺现象,两者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原理是太平洋赤道上的风向异常,导致暖水流向印度洋而凉水从深层上涌入海面,造成热带地区海水温度下降。
这种异常的水文环境进一步影响了大气的环流系统,引发了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地理现象二:沙漠化沙漠化是指非沙漠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土地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
沙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土地资源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沙漠化的原理包括降水减少、土地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多种因素。
降水减少是主要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区域面积扩大,水分不足使得土壤无法充分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土地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植被被破坏,土壤暴露在阳光下容易流失,同时也减少了植物的固土作用,使得沙尘暴等现象加剧。
地理现象三:环流系统环流系统是指地球大气和海洋中空气和海水在全球范围内的循环运动。
地球的环流系统影响着气候和天气的形成,包括风向、风力、海流方向和速度等因素。
环流系统的原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太阳辐射导致了全球空气和海水的温度差异。
热空气和热海水上升形成低气压和暖海流,而冷空气和冷海水下沉形成高气压和冷海流。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大范围的气压和温度变化,形成了大尺度的环流系统。
地理现象四: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在长期地质演化中的运动和变形。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类。
构造运动是地壳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动,包括板块的碰撞、俯冲、张裂和相对运动等。
这些运动导致了地质构造的形成,如山脉的隆起、断层的出现等。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中的瞬时释放,是地壳内部能量的释放和传递。
地震活动导致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震级的产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高中地理现象解释
高中地理现象解释2012-11-26 12:20:36| 分类: 学习指导 |字号大中小 订阅一气候:1贵州天无三日晴贵州一年中阴天日数在 200天以上,是全国阴雨天最多、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
贵州大部 分地区,年雨日150天以上,贵阳平均每年有 188天。
其中,5月份的雨日平均多达 20天, 12月份最少,但仍有13天之多。
原因及作用过程:①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 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冬季风南下时东西走向的山脉所削弱,到云贵 1000米以上,地面高低起伏,暖湿空气受到地形的抬升和扰动,形成云和雨。
有时从四川 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更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或产生较大的雷暴雨。
④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暖温空气还来不及撤退。
冷暖空气不断交锋,也常常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总之,贵州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空气抬升作用强、扰动、阻塞、摩擦、冷暖空气接触机会特别多,这就是形成贵州多阴雨天的主要原因。
2冬天到台北去看雨现象:冬季台北降雨丰富,降水次数频繁。
原因: ① 台湾岛于我国东南,四面环海。
冬季风南下,因为地球自转偏向力,致使气流发生偏转, 变为东北风,由于气流经过海洋,使原本干燥的气流饱含水汽。
高原时,气流运动缓慢, 和原来停留在贵州的暖空气汇合,双方势均力敌,在这里,为此就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② 春季,南方的暖空气逐渐加强,频频袭来, 北方的冷空气也还相当活跃。
突,因而贵州的天气忽晴、忽阴、忽雨,天气变化多端。
③ 夏季,北方冷空气北撤,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在贵州高原上。
便长时间的相持 冷暖空气相互冲 贵州高原海拔在②台北地势低平,南部为台湾山脉,气流到达台北时抬升凝结形成地形雨。
③冬季风影响时间长,所以台北整个冬季都比较丰富。
3华北春雨贵如油现象:在春天农作开始生长发芽,是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华北地区春旱比较严重,春雨占全年降水量的10 —15 %,有的地方少于10 %。
所以说华北地区春雨贵如油”。
地理现象总结
地理现象总结1.厄尔尼诺现象:原因:,(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2)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4)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因为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条件非常的不稳定.3.我国东部沿海多地震:原因:我国正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中间,被两大地震带所包围,地壳运动十分活跃。
我们常把那些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共同成因和内在联系的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归为一个构造带。
世界范围的两个地震带,在地质上就是两个地壳运动活跃的地质构造带。
我国地质上有许许多多构造带,有的相对比较稳定,有的活动比较频繁。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自1-2亿年以来,受太平洋一带地壳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形成了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的构造带,台湾山脉、武夷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主要山系,是这个构造带的隆起区;黄海、东海、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等是这个构造带的沉降区,因而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而且台湾省本身就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我国西部和西南边界是喜马拉雅、中亚及地中海地震带所经过的地方,这是欧亚大陆最主要的地震带,它使我国广大西部及西南地区地壳活动十分活跃,形成了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构造带,其南端转向近似南北方向。
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等山系都属于这个构造带,因而地震强烈4.火山的形成:原因: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火山由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穿过地壳裂缝,喷发出而形成的锥形山体。
5.逆温现象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原因:逆温现象是由于辐射作用,使得较高空的温度比地面温度高的情况。
因为空气上暖下冷,形不成对流,使得大气稳定,地表排放的污染物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积聚到地面,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6.在晚秋或寒冬,霜冻情况一般都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原因:夜晚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都到宇宙空间中去了,所以温度低,形成霜冻7.昼夜更替现象: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面对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对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传,昼半球和夜半球也就不断地交替,即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8.磁暴现象:原因: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使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9.“极光”现象:原因:当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上空时,受到磁场作用,分成两股,分别向地球南北两极上空“吹”去,这些带电粒子“轰击”高层大气,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大气发光10.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有生物、特别是存在着高级生物的天体:原因:因为地球上有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保持着适宜的温度,并且这适宜的温度保持着液态水的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也适中,和太阳之间保持着适当的引力,同时又具有着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11.耀斑现象:原因:太阳色球层上有些区域会突然爆发,出现增亮的斑块,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2.昼夜长短不一:原因:由于地球只能同时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上出现了昼夜两个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它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地球自转一周如果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反之,则黑夜长13.太阳黑子现象:原因:它的温度比周围要高一些,所以显得暗一些,故称黑子14.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着:原因: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由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形成了以质量较大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绕其旋转的“集团”,所有的天体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运动15.时间差现象: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比,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即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早16.旱涝现象:原因: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如果太阳总辐射发生变化,就能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某些地区发生干旱或洪涝17.潮汐现象:原因:由于月球引力的影响,海水会随之运动,当某片海域与月球相对或相背时,海水会被“吸走”,同时,与月球成直角的地区的海域的海水就会上涨18.流星的形成:原因:外空间的尘埃颗粒闯入地球大气,与地球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形成流星19.城市化:原因: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其结果是城市人口总量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展且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变20.逆城市化:原因: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已经很高,一般在70%以上,而且农村地区也在逐步城市化,农村居民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已接近城市居民,因此这些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21.全球水危机:原因:地球上的水资源分配十分不均匀,为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只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等,其储量还不到全球水体总量的1%22.“热岛”效应:原因:城市建设物和铺砌的水泥地面改变了地表热交换特性,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到夜晚大部分又传输给大气,使得气温升高。
(完整word版)高中必备10则常见的地理现象
龙卷风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龙卷风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经济遭受损失。
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平均为250米左右,最大为1千米左右。
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千米。
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仅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
对于龙卷风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1)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
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 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3) 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4) 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强,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它常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
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1、建立抗灾夺稳产的农林牧结构和措施2、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水平和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理论研究3、建立、健全防灾系统气旋气旋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
100个地理现象
1.沙漠化2.冰川融化3.地震4.火山喷发5.火山岩浆喷发6.山崩7.洪水8.干旱9.石漠化10.海岸侵蚀11.冰川侵蚀12.飓风13.台风14.暴雨15.洪涝16.活火山17.非洲大裂谷18.非洲沙漠19.亚马逊雨林20.大堡礁21.阿尔卑斯山脉22.喜马拉雅山脉23.珊瑚礁24.沙丘25.雪崩26.大雨滑坡27.洋流28.季风29.峡谷30.大峡谷31.河流32.湖泊33.草原34.大草原35.雨林36.热带雨林37.高山38.山脉39.沙漠气候40.热带气候41.极地气候42.地中海气候43.西伯利亚气候44.冰川湖45.冰山46.海洋47.赤道48.北极49.南极50.五大洲51.七大洋52.北美洲53.南美洲54.欧洲55.亚洲56.非洲57.澳大利亚5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59.金字塔60.长城61.吴哥窟62.万里长城63.大敦煌64.拉萨布达拉宫65.希腊雅典卫城66.罗马斗兽场67.圣彼得广场68.埃菲尔铁塔69.自由女神像70.坦桑尼亚大草原71.阿拉斯加冰川72.阿拉伯半岛73.太平洋火环74.东非大裂谷75.美国大峡谷76.亚马逊河流域77.新西兰南岛78.沙尘暴79.北极圈80.热带雨林81.洞穴82.沉没山脉83.火山口84.火山岛85.火山灰86.火山口湖87.环形山88.碎屑峰89.大陆架90.起伏山区91.沙漠山丘92.冰帽93.冰川融水94.瀑布95.水力发电96.电站97.天文现象98.日蚀99.月蚀100.星际尘埃。
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现象一、地震地震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地壳运动现象。
当地壳断裂时,由于地壳板块的突然位移会产生地震波,导致地表或海底产生摇晃、震动。
地震可以造成土地崩塌、建筑物倒塌、海啸等灾害,并且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熔岩和岩浆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的现象。
火山口通常位于板块边界或地壳中的热点地区。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烟尘和气体。
某些火山喷发规模较大时,会对周围地区造成灾害,如火山灰降下、熔岩流和火山爆炸等。
三、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泛滥或水库溃坝等原因,导致河水超出河岸而涨水的现象。
洪水会造成水淹、冲毁农田、破坏房屋和基础设施。
洪水往往对人类生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四、干旱干旱是指降雨量长期偏少,导致土地上的湿度降低、植被枯萎的现象。
干旱对农田生产、饮水供应和生态系统都产生消极影响。
极端干旱可能导致饥荒、饮水困难和生态失衡。
五、台风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系统,形成于热带海洋上。
台风强风旋转,伴随暴雨、强风和巨浪。
台风可能引发风灾、洪水和风暴潮,并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六、沙尘暴沙尘暴是大风吹拂沙漠或荒漠地区时,将地表的沙尘卷起并在空中形成一片尘雾的现象。
沙尘暴会造成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对植物和建筑物造成损害,并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
七、冰川冰川是在寒冷地区形成的雪和冰的巨大堆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
冰川对地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如冰川蚀和冰碛作用。
冰川的消融也会对全球海平面和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以上便是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现象的简要介绍。
通过了解这些地理现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一.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哪些?
1、泥石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2、飓风:飓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地区将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
3、火山:火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组成的地貌景观,通常火山形状为锥形,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和喷出口组成。
4、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5、洪水: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
6、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
7、龙卷风: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
8、凌汛:凌汛,俗称“冰排”。
冰凌堵塞河道,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水面结冰的河道,上游河冰先融,下游河道尚未解冻,易出现“凌汛”。
9、海啸: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
10、冰雹: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霸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甘肃等地),是一种天气现象,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地理现象知识点
地理现象知识点地理现象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和特征。
地理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知识点。
一、气候现象1.季风:季风是指由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气候现象。
在亚洲东部、非洲东部和南美洲东部等地区,季风现象非常明显。
夏季,海洋上的温度较低,陆地上的温度较高,形成了海洋风,带来了雨水;而冬季,海洋上的温度较高,陆地上的温度较低,形成了陆地风,带来了干燥的天气。
2.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上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干旱或洪涝,对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3.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形现象1.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连续的高地。
山脉通常由多个山峰和山谷组成,对地球的地貌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对亚洲的气候和水文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2.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通常由沉积物或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
平原地区通常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3.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由降雨和融雪水形成的流动的水体。
河流对地球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
三、水文现象1.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地面蒸发、升华、降水、地下渗透等过程的循环。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水位超过堤岸或河道容量,造成周围地区被水淹没的现象。
洪水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球十大现象
地球十大现象
1.全球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
2.物种灭绝: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
3.海平面上升:由于冰川融化和海洋扩张,海平面逐年上升。
4.土地沙漠化:农业扩张和过度开发导致土壤退化和沙漠扩大。
5.资源枯竭:包括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耗尽。
6.海洋污染:海洋中大量塑料垃圾、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7.空气污染:工业排放和车辆排放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增加,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
8.水资源紧张:全球水资源的供应不足,饮水困难现象普遍存在。
9.森林砍伐:大面积的森林砍伐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引发了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10.生态破坏:如河流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
高中常考地理效应
高中常考地理效应在地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它们对于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高中常考的地理效应: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周围农村地区的现象。
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中心的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加重,需要采取措施增加城市绿化和减少能源消耗。
3、极光效应: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在极地地区形成的自然现象。
极光效应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是地球磁场活动的表现,对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4、海洋环流效应:由于地球自转和陆地地形的影响,海洋中的水流沿着一定的路径流动的现象。
海洋环流效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地球表面的温度。
5、城市化效应: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城市地区的地貌、气候、交通和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的现象。
城市化效应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些地理效应都是高中地理的重要考点,理解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这些地理效应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挑战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应对。
1、温室效应大气层中CO2增多形成地球表面“保温被”,近地面形成“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面临淹没危机(海水倒灌)。
干旱地区扩大,世界沙漠面积扩大(温带沙漠向两极延伸)。
气候变化加剧,导致降水以极端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2、热岛效应城市由于交通、工业、人口高度密集,排放物多,建筑林立,且高楼大厦吸热多而散热慢,一般风速较小等气象条件,容易形成“热岛效应”。
3、锋面雨带推移规律随季节变化,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下,降水分布也随之发生季节移动。
常见的地理现象
常见的地理现象有:
1.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
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2.四季更替现象: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及其倾角有关。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
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
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南半球处于冬季。
3.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
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
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同一时区内所用的同一时
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
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与世界
时相差整数小时,计算区时的办法是:求出的区时=世
界时±时区差,时区差=所求时区数±已知时区区数。
此外,常见的地理现象还有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板块运动导致的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扩张等现象、海水的涨潮退潮、河流的侵蚀和沉积、风化和侵蚀地貌等。
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地理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01雨岛效应“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03雾岛效应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
如伦敦为国际着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04绿岛效应“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
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05(蒸发作用))。
06时,07大湖效应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08焚风效应①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②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着名的焚风出现区。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
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09雨影效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而相反达到同时,,,以10,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
高中地理常考得地理效应集锦01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就是如何形成得呢?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得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得局地气流得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得发生、发展;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③城市得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
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与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02干岛效应由于城市得主体为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得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得管道排至她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得土壤与植被得吸收与保蓄能力。
城市近地面得空气就难以像其她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与植被得蒸发中获得持续得水份补给。
城市空气中得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得'干岛'。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得,系统天气状况就是决定性因素;其次就是土地利用构成,其中建筑率与绿地率关系重大;取样日期、地点得不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
03雾岛效应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就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得增加。
如伦敦为国际著名得雾都,重庆为我国得雾都,除了自然条件得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就是重要因素。
04绿岛效应“绿岛效应”就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就是最高得植被。
在成片得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得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得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得日变化与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
这就就是森林得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得作用,因此,大规模得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得有效措施之一05绿洲效应空气与水混合,空气得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得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
高考地理常考季节相关的地理现象
高考地理常考季节相关的地理现象01地球运动1、近日点在1月初,远日点在7月初。
2、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3、北半球夏半年白昼长于夜,冬半年白昼短于夜。
4、北半球(无极昼的地区)和赤道夏半年日出于东北,日落于西北。
日出时间早于地方时6点,晚于地方时18点。
5、从窗户射入房间的阳光,夏季少,冬季多(因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6、日影朝向。
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含)日出时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
02气候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2、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吹东北风,温和少雨。
澳大利亚北部夏季吹西北季风,冬季吹东南季风。
4、辐射逆温现象冬季较多。
5、气压带风带夏季(北半球)北偏,冬季(北半球)南偏。
6、热带草原气候(北半球),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草木茂盛,冬季受信风影响,草木枯黄。
(天文四季,不是气候四季)。
7、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但冬雨稍多。
8、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
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夏季北凸,冬季南凸。
9、北太平洋夏季夏威夷高压强盛,冬季阿留申低压较强。
亚欧大陆上的活动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压,冬季是亚洲高压。
10、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11、华北春季干旱。
长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7月上旬梅雨,梅雨后伏旱。
北方秋高气爽。
12、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影响云贵高原东部,使贵阳等地冬半年阴雨连绵。
13、对流层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14、清明时节雨纷纷。
黄梅时节家家雨。
华西秋雨。
15、我国的飞船发射一般在北半球冬半年(便于南大洋上测量船的作业)。
南大洋也叫“南极海”, “南冰洋”是世界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围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卷风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龙卷风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经济遭受损失。
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平均为250米左右,最大为1千米左右。
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千米。
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仅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
对于龙卷风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1)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
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 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3) 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4) 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强,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它常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
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1、建立抗灾夺稳产的农林牧结构和措施2、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水平和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理论研究3、建立、健全防灾系统气旋气旋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
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
它在等高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压线所包围的低气压区,在等压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高线所包围的低值区。
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
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公里,大的可达三、四千公里,属天气尺度天气系统。
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
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
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对于地震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1)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制定区划图、开展地震小区划、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2)抗震设计: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3)抗震施工: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其影响是综合的,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
原因有以下几点:夏天雨水多;城市雨水比农村多。
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
雨水多了后排不掉;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洪涝灾害可导致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财产损失,甚至传染病流行,严重威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对于洪涝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一)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二)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三)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四)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
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
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五)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泥石流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
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多发地带:环太平洋褶皱带(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褶皱山区。
世界上有近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
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
1970年,秘鲁的瓦斯卡兰山爆发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夹带泥石,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向秘鲁的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灾难景象惨不忍睹。
1985年,哥伦比亚的鲁伊斯火山泥石流,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击了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镇、农村、田地,哥伦比亚的阿美罗城成为废墟,造成2.5万人死亡,15万家畜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
对于泥石流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
●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火山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
火山由地球深处的岩浆等高温物质穿过地壳裂缝,喷发出地面而形成的锥型山体。
地球学是又称堆积山。
有活火山、死火山之分。
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经常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即人类历史记载中没有喷发过的火山,但谁也无法得知他们什么时候会在睡梦中突然醒来。
地球上有2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
世界上共有850多座活火山(陆地上有700多座、海底有100多座),其中3/4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成为地球佩戴的“火环”。
活火山的爆发是毫无规律可寻的,他仿佛是一个拥有无限神力的力士,爆发时产生的威力让人难以想象。
但是火山过后遗留的火山灰是天然、完美的无机肥料。
火山作用对我们并非完全有害无益。
例如岩浆只要能留在地表下,就是很好的地热来源。
火山附近常有温泉或热泉,这就是因为岩浆散发出的热度使地下水变热而形成的。
这种热源我们称为地热,规模大的可形成“地热田”。
火山作用的另一个好处是为我们制造陆地。
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海水所覆盖,海底火山经年累月不断地冒出岩浆,冷凝成岩石,如此长期堆积,直到有一天岩石高出水面形成岛屿。
夏威夷群岛与冰岛就是这么形成的,至今,岛上还有活动火山不时喷出岩浆。
凌汛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
凌汛的危害有:①冰塞形成的洪水危害。
通常发生在封冻期,且多发生在急坡变缓和水库的回水末端,持续时间较长,逐步抬高水位,对工程设施及人类有较大的危害。
②冰坝引起的洪水危害。
通常发生在解冻期。
常发生在流向由南向北的纬度差较大的河段,形成速度快,冰坝形成后,冰坝上游水位骤涨,堤防溃决,洪水泛滥成灾。
③冰压力引起的危害。
对于凌汛我们的措施:①可采用破冰船破冰,或在港岸和船闸附近采用空气筛等防冻措施;②可设法抬高渠道中水位,促使形成冰盖,防止水内冰产生的措施;③冰凌冻结各种泄水建筑物的闸门,影响启闭运用,一般采用加热或其它防冻措施;海啸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冰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
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
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
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对于海啸,我们的应急方法有:(1)、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2)、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
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3)、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冰雹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徐州),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中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
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
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
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雹灾是中国严重灾害之一。
对于冰雹,我们的应急措施有:(1)、观察天气中的特殊现象,例如风向、雷声、云态、闪电等(2)、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减少出行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