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十讲(选修自己整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美育十讲第一讲绪论
一.美育与美学的关系
1.美学是研究美与人的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2.美学包含多门学科的边缘学科:1哲学的一个分支 2伦理学3心
理学4艺术学产生的标志:1750年《美学》
二.为什么进行美育教育?
1加强美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是大学生优化素质结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3是优化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能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和从事工作的需要
4是提升大学生气质和形象,提升面向人才市场、竞业、创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美育的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
四.学习美育的意义
1.从求知的角度:(1)审美和艺术的知识(2)开拓视野,磨砺意
志
从做人的角度:(1)思考伦理规范的基础,遵守规范,陶冶情操(2)根据自己的性质和气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从致用的角度:(1)有助于生活中的艺术创作、批评等具体艺术的实践(2)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
2.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了解生活美,提高生活质量:穿衣、饮食、外出旅游、家庭布置;熟悉艺术美,提高艺术创作
五.如何学好美学?
1.人生何为:敬畏生命、美在过程、追问人生。
2.懂得并接受十全九美:十全十美是一种理想;缺憾也是一种美;
追求的空间。
3.欣赏美的过程:美在过程、美无终结、真的追求、善的真谛(缔
造)。
4.驾驭心灵
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2)树立良好“史”的意识(3)博览众长,批判意识(4)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第二讲什么是美
一.美的起源
二.美的本质
1.美的本质的难解性
2.马克思;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的显现;人的自由自在的本质力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
三.美的特征
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可见美的4个基本特征: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功利性
(1)形象性: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美呈现
为形象(2)感染性: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
(3)社会性:美属于一种社会存在物/现象,不能离开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印证“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
(4)功利性:美对人有一定价值,有于人有益、有用的特性。不指事物的实用功利性,而指普遍的社会效应。
美的范畴
一.优美与崇高
(1)优美: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其本质属性为和谐。
从自然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角度看: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崇高(壮美):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
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特点。
二.悲剧与喜剧(也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
(1)悲剧:往往在情感上给人以震撼、惋惜、同情、悲愤,机器人的内心波澜,往往我们在苦难中容易发现自身的渺小,从
而激起想要改变命运的冲动,从理论上讲,死和由死产生的
悲戚。
(2)喜剧:本质在于可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滑稽与幽默,丑乃滑稽的本质。
三.美的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美、贴近人生的社会美、
净化心灵的艺术美
第三讲审美感受
一.审美——人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评价、追求、创造的活动。
1.【德】古典美学代表人物康德
2.审美意识——人在审美实践中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心理、情感和能力的总和:审美要求、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
3.美感:是审美感受的一切简称,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接触审美对象后在情感上产生的强烈反应,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理智上得到启示的一种审美效果。
4.快感——满足生理需要的一种官能感受。
5.美感与快感的关系
区别:快:满足生理感官需求五官实用目的
美:不单是生理,主要是精神上审美需要的满足视觉、听觉功利性,主:利它性
联系:“快”先于“美”,并作为积极要素,包含在“美”中,“美”是一种特殊的“快”,是对“快”的超越和升华。
美感—--精神上(利它性、实用性)快感----物质上(实用性)
二.审美的主/客观条件
1.形成具体的美的欣赏关系(1)须要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前
提)(2)审美主体也应有相应的审美条件
2.必要的审美修养:知识储备;文化教养;生活阅历。
3.审美心境:较长时间影响人整体行动较持久情绪状态
4.健康的审美观(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固性)
三.美感的基本特征
美感是1.直觉(瞬间性、顿悟性、模糊性、多样性)与理性的统一
2.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时代/民族/阶级/个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3.超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美感的差异性:不同审美主体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其审美感受/领悟的必然差别。
四.常见的审美经验说
(一)移情说
1.移情(物我同一)
2.(1)由人及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泪眼问花花不语)
(2)由物及人:借景生情,感物兴怀
(3)移情说分析————立普斯“移情说”
(二)心理距离说———距离产生美
1.心理距离:审美心理和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
2.“心理距离说”内容: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保持一种适当的“心理距离”。审美主体超越审美客体与功利的目的。
3.空间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距离。
时间距离:审美鉴赏应当选择最恰当的时机。
距离太近——容易使人信以为真;距离太远——主题与对象产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