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积水的外科治疗经历100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提出的分流方法多达20余种。脑室
腹腔(V P)分流术为目前临床首选的方法〔1〕。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44%〔2〕。近年来有学者回顾性研究发现V P分流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2年内高达50%〔3〕。因此,分析总结V P分流术后并发症及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1 分流管堵塞
分流管堵塞是V P分流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分流管阻塞可由脑室端、腹腔端、分流阀或整个分流装置阻塞造成〔4〕。其发生率为14%~58%,可发生于分流术后任何时间,因堵管再手术者占二次手术者的82%〔2〕。术中发现大约有2/3的分流管堵塞发生于脑室端。
1.1 脑室端堵塞脑室端分流管梗阻的原因主要有脑组织碎块、血凝块、脉络丛阻塞及脑室端位置不当。脑室端太短,侧孔并没有完全置入脑室中;或脑室端相对太短,分流后脑室缩小,埋没于脑组织中;脑室端分流管插入过长,易刺入脑室壁,或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被脑室脉络丛包裹而使引流受阻〔5,6〕。刘志雄等〔7〕认为分流管前端插入的最佳位置为无脉络丛的额角,即Monro孔的前方,这样既可避免与脉络丛黏连发生阻塞,又可避免术后因脑室缩小、分流管嵌入脑实质内造成阻塞。若分流管置入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因脉络丛包裹而堵塞者占30%,而从额角置入分流管,与脉络丛几乎成直角,接触面积小,不易包裹,分流管置入侧脑室三角区者占术后堵塞率的48.6%,置入侧脑室体部者36.4%,置人额角者占2
2.7%。
防治或减少脑室端阻塞的关键:①手术时定位要准确,一次性穿刺成功。减少脑组织损伤产生的碎块,出血引起的阻塞。②将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前角,减少脉络丛阻塞。可在脑室镜的辅助下,将分流管的脑室端准确地放置于侧脑室额角,避免脉络丛包裹而堵塞分流管开口。有学者对脑室镜下放置及拔出脑室端分流管的研究发现:脑室镜下能清楚地观察到脉络丛及室管膜与脑室端分流管的黏连并能在直视下进行分离,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尽管脑室镜有诸多优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V P分流术后,有些患者脑室的典型解剖结构已扭曲变形,解剖标志不易辨认,易造成脑室周围重要结构的损伤。
有学者统计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梗阻患者,均为脉络丛包裹〔8〕。但亦有学者报道早期分流管堵塞多为分流管腹腔端被大网膜包裹所致〔9〕。
1.2 腹腔端堵塞腹腔端堵塞多因大网膜包裹所致。引起大网膜包裹的主要原因是分流管引起的炎症反应及感染。腹腔端分流管末端有许多裂隙,受管内液体静水压的作用,常处于开放状态,促使周围的脏器侧壁特别是大网膜发生纤维化将其包裹〔10〕。Amell等〔11〕研究发现:分流术后初始阶段,腹腔对脑脊液(CSF)的刺激产生短暂的无菌性反应,形成假性囊肿或造成CSF积聚,致使分流管腹腔端发生堵塞。
防治方法:避开大网膜以及减少分流管炎症反应、感染是避免、减少腹腔端梗阻的关键。有学者认为常规剖腹V P分流术后不可避免地产生肠黏连,进而因黏连形成束带、黏连成角扭转等导致肠梗阻。应用腹腔镜腹腔端置管疗效满意。腹腔镜下可将分流管放置于大网膜不易到达的部位,甚至是不可能到达的部位(如肝膈间隙、膈肌的腹腔面和肝膈面光滑无网膜结构),不易被大网膜包裹以致堵塞。腹腔镜下人工气腹使肝膈间隙显露良好,手术操作空
间大的优点,使分流效果更加确切〔12〕。有学者提出〔13〕:为了减少腹腔端导管梗阻,首先在腹腔内的操作要轻柔,术野要干净,减轻术后腹腔无菌性炎症和管周黏连;导管的安放入小网膜囊。在无腹腔镜的条件下可将导管避开大网膜放入膈下,并应用内径3 mm开有侧孔并有内嵴的硅胶引流管8~10 cm作为外套管,将外套管固定于肝镰韧带,有利于增加导管与腹膜腔交通的面积和途径,利于脑脊液扩散吸收,又可使导管避开腹腔内易炎器官,术后感染机会少。但有学者研究表明〔14〕,开放式与套管式放置腹腔端分流管在预防V P分流术后腹腔端堵管方面无显著差别。
1.3 分流阀阻塞有学者统计96例V P分流术后患者分流阀阻塞3例(32%)〔15〕。原因为血凝块堵塞。发生分流阀梗阻者可更换分流阀。术中尽量减少出血可防止、减少阀门阻塞。CSF中蛋白水平异常增高导致分流系统堵塞的发生尚有争议。有学者报道〔9〕:对于交通性脑积水,脑室内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细胞数与分流失败没有明显关系,即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细胞数并不是引起分流管堵塞的原因。有研究表明〔16〕,灌注液的蛋白水平对阀瓣的功能几乎不产生影响,当溶液的红细胞含量为5 000个/dl时,中压阀瓣系统的变异性增加,而低压阀瓣系统所受的影响较小,当溶液的红细胞浓度增加为50 000个/dl时,所有的阀瓣系统在1 w内都发生了障碍,灌注红细胞含量为50 000个/dl的稀释的全血溶液时,所有的阀瓣系统也发生了障碍。可见CSF中的蛋白水平对不同阀瓣的分流系统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CSF中异常增多的红细胞较易造成分流装置的功能障碍。但是CSF中各成分共同作用能否增加分流管堵塞几率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BO等〔17〕指出50%的各种并发症都直接或间接与分流管的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当有关。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明确指出哪种分流管明显优于其他分流管。Julio等〔18〕认为,鉴于正常生理情况下,CSF循环呈持续性,他们选用腹腔端开放式分流管即无阀门的分流管,其腹腔端分流管内径严格设计为0.51 mm,以保持CSF持续引流状态,避免了因瓣膜而造成的CSF循环的机械屏障,减少了细菌滋生的机会从而也减少了分流管堵塞的机会。Julian 等〔19〕对脑室端分流管的液体流量进行计量发现,58%的液体流入脑室端分流管最近端的孔内,超过80%的液体流入脑室端分流管8个裂孔中的最前端的2个;脑室端分流管引流存在不均衡性。基于此项研究,对脑室端分流管引流孔进行重新设计,使最近端的2个孔稍小一些,而其他的孔稍大一些,经实验检测这种重新设计的分流管能使液体更均衡地流入各孔内避免了无效分流孔现象,减少了脑室端分流管堵塞的几率。分流管的材料及设计改进有利于减少分流管阻塞。
2 分流术后感染
2.1 感染类型术后感染主要包括颅内感染、分流管皮下通道感染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可达20%,感染死亡率高达18%〔20〕。Mancao等〔21〕研究表明,在分流术后最初8 w是感染发生的高峰期,而在28 w以后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感染的致病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43%~46%),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20%~37.3%)〔22,23〕。颅内感染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脑室炎,也有形成硬膜下积脓的。腹腔分流后因分流管穿入肠腔可发生顽固性革兰阴性菌脑室炎,但腹部症状常不明显。
2.2 感染原因一般认为是手术时细菌污染分流管所致,有时与分流管的异物反应有关,也可由分流装置上的局部皮肤坏死或细菌穿过肠壁污染分流管导致颅内逆行感染。分流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