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南昌教案,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1839年8月19日,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1842年5月5日,德国的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赶赴现场拍摄照片,后仅存一幅,这次拍摄被认为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
至此,世界新闻摄影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新闻摄影则晚了半个多世纪,总体来看,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解放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一、解放前阶段1。
摄影术的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开设照相馆,摄影术传入,标志着中国摄影术的产生。
1860年,意大利人F。
A.比托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 最早拍摄了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北京的照片。
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陆续拍摄了修复后的天津大沽炮台和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些军工企业及其产品的照片。
这是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新闻照片.1884年中法战争中,提督刘永福大败法军,广州《述报》曾于同年3月27日将“用西国映相法拍得刘提督小像”印成单张随报赠送.2. 新闻摄影术的早期阶段:1900年照相铜板制版技术传入中国,铜板照片影像逼真,是报刊图片宣传的的一大革新。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出版《民报》,刊登革命先驱孙中山、邹容、秋瑾的肖像和时事照片。
1906年中法“南昌教案”交涉过程中,北京《京话日报》曾在 3月29日发表南昌知县江召棠被法国传教士杀害后的遗体铜版照片,揭穿了法方推卸罪责的谎言。
3. 新闻摄影中期阶段:辛亥革命成功后,以新闻为主要手段的画报、摄影周刊开始出现。
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李白贞出入战地拍摄照片,从战争开始到停战议和,没有中断。
所拍《革命军占领蛇山轰击衙署时之写真》、《瑞督逃匿之兵舰》等照片,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被当时许多报刊转载。
起义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报纸纷纷发表起义照片,宣传革命。
仅同盟会在上海出版的《警报》,在不到4天时间内,就刊出有关革命军在武昌与清军作战的新闻照片10多幅.1912年创刊的《真相画报》为国内最早出现的画报。
2021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的再认识范文1
2021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的再认识范文 时隔一百二十周年之后又逢甲午,东方出版社以“东方文库”的形式再版《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蒋廷黻编着),当非无意之举。
蒋氏本人在该书中卷自序中特将甲午战争称为“我们试回想我们这几千年的历史,有哪一战其重要可比得上中日甲午战争呢”?虽然其具体理由相当煞风景: 甲午战争不但是我们军事的失败,比这还要紧的,是我们“自强”的失败,应付这大变局的失败(按,即李鸿章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日本那方面,甲午之战是日本“自强”的成功,近代化的成功。
无独有偶的是,此轶《近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中卷具体出版流程,居然卷入了两场日本侵华战争而一度毁于战火:其初次付印在“九·一八事变”前两个月,淞沪战争即“一·二八事变”将起,成书本已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装订室,却随着狼烟四起,成书并稿本全部与商务印书馆成为灰烬瓦砾。
当时蒋氏手边所保留者,仅一详细目录。
目前传世卷本乃三年之后蒋氏根据当时新面世的资料种种诸如《中日交涉史料》、《中法交涉史料》、《清季外交史料》等重新辑佚成书。
从南开初稿(1923—1924)、到清华北大时期次稿(1925)、再到灰飞烟灭的“一·二八”稿,这已经是第四稿。
编书之苦,苦于种田。
然蒋廷黻先生四编“兴头”居然不能为“一·二八”的惨痛所压没,一违自己“就此罢休”的初衷,再作冯妇与嫁衣,其夫子自道因为“这一卷书是研究这些人的外交的”。
这些人让他血热而神旺: 现在我们一读郭嵩焘、曾纪泽、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薛福成、马建忠诸人的外交文件,我们不能不感觉他们人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
一个曾纪泽,穿上中国的旧式袍服,略识英文,从伦敦跑到巴黎,从巴黎跑到圣彼得堡,与当代的英、法、俄的外交家周旋,一面不辱使命,一面又得外人的敬佩。
一个袁世凯,二十多岁,随着军队到朝鲜,几年之内,就独当一面。
俄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德国人、美国人,凡在朝鲜秘密侵害中国的权利者,袁世凯一个一个的把他们打败了。
中国近代教案的产生和影响
中国近代教案的产生和影响
中国近代教案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对中国教育进行改革的实践。
这些传教士不仅传播基督教教义,还积极推动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中国的推广。
教案的产生主要源于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不满。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经书学习和死记硬背,缺乏实践和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
因此,他们试图引入更加注重实践和启发思维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案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教案的实施使得中国教育逐渐从传统的死记硬背转向了注重实践和启发思维的方向,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教案的推广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教育的改革,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介绍了许多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培养中国的新知识分子:通过教案的实施,中国培养了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
这些知识分子有着西方教育背景,具备了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思维方式,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运动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教案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传
教士的教育方法过于西方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此外,教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限制。
不过,教案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1862南昌教案,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
1862南昌教案,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篇一:第六课中国官绅的反教与教案第六课中国官绅的反教与教案内地开放期所遇到的困难,可分两部份来看,主要是外在的攻击和内部的问题。
所谓外在的攻击,是指这段时期所发生的反教事件;而内部的问题,是指教会内部本身要面对的一些难题。
一.反教和教案1861年至1895年所兴起的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了。
在保守派分子的反对和攻击下,认为向西学习是崇洋媚外,而把思想开明,倾向维新的中国人更是恨之入骨。
于是对建设铁路,组织学会,开设报馆等有建设性的行动,也盲目的抗议。
对于基督教人士,更是不留余地。
所以在十九世纪末,教案不断地发生。
据统计,由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义和团事变,全国大小教案共计约四百余起,大部分集中于19世纪60-90年代这三十年中。
主要的有:1.贵阳教案(1861)2.南昌教案(1862、1906)3.衡阳教案(1862)4.重庆教案(1863、1883)5.西阳教案(1865、1868)6.台湾教案(1868)7.扬州教案(1868、1891)8.遵义教案(1869)9.天津教案(1870)10.黔江教案(1873)11.延平教案(1874)12.13.14.15.济南教案(1881)芜湖教案(1891)武穴教案(1891)宜昌教案(1891)16.古田教案(1895)17.曹州教案(1897)1.1.杨州教案杨州教案发生于1868年8月,遭受损失的主要是内地会。
教案发生前曾有谣言散布,说传教士挖取将要死的人的眼珠和心脏,用来制做药材,接着就有人骚扰传教士的寓所。
正当各种中伤教士流言盛行时,一位法国教士所开设的育婴堂内婴孩相继病死,正巧又有人见到埋葬死婴,于是便激起公愤,把戴德生的寓所,纵火焚烧。
当年杨州的知县也曾审查过婴儿死亡一事,从验尸可证明埋葬的婴孩是病死的。
但为什么仍会发生教案呢?相信当时反教分子中伤传教士的谣言已经深入人心。
1.2.天津教案发生于1870年,遭害的是天主教会。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学院 1200015464【摘要】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
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
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
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
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
”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
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1)
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一、通过教育改革,促进了“效法泰西”的中西文化交流李提摩太是一名社会改革家,他在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文化研究,并根据自己的深刻亲身经历和实践,加上自己的感悟才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建议。
最开始,它在东北进行传教活动,是当地城乡的现状、交通的闭塞、民生的艰难等现象引起了他的感触,从而产生了社会改革的意识。
在他到中国之后没多久,就参与了赈济灾荒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向山东巡抚丁宝桢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例如启动修筑铁路等公共工程以预防将来灾荒的发生,并为衣食无着的灾民提供生计;大规模向满洲和其他粮价低的地方移民;以及向没有遭灾的省份征收赈灾款。
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
另外,在赈灾实践的过程中,他还做了很多社会调查,并对关系民生的社会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思索和探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进了社会改革思想的初步形成。
后来,在与张之洞的几次交往过程中,李提摩太还提出了一些中肯而又切合实际的改革意见,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李提摩太的改革不仅涉及了工业、商业和农业,同时还涉及了交通运输和外交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最多,也最为深刻。
他的很多文化教育改革的思想都具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对于促进中西教育交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他在1886年时编写了一本名为《现代教育》的小册子,在这个小册子中他对中国一些教育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不过当时受到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否定。
后来在1895年与李鸿章的再次会面中,他又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对所有秀才实施外国式教育;二是遣一百名翰林、十名皇室亲贵去国外考察学习;三是定期在北京举办讲座,讲解当今世界的主题和重大事件。
这三个建议受到了李鸿章的赞赏。
后来在与张之洞的会见中,他提出中国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一定要以教育为基础。
李提摩太在1899年又一次到达北京,其主要目的是游说政要,推动新式教育,并根据中国当时的教育状况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设立新学部,以专责成;国家每年至少要拨银一兆两以办新学校;以及朝廷应督促各地绅商富户筹集银两,补公款之不足等。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2)
《国民公报》
《国民公报》,1910年7月立宪运动进入高潮后由梁 启超支持的密友徐佛苏在北京创办,借以联络各省立宪 派人士,指导各地的立宪运动。
这个报纸虽然由徐佛苏主编,梁启超“每三四日平均 寄文一篇,畅论国民应急谋政治革命之理由”。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苏报》和“苏报案”、 《国民日日报》、 《俄事警闻》、 《中国女报》、 于右任和“竖三民”报、 《楚报》、 《商务报》、 “大江报案”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上海
上海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印刷条件先进, 又有外国租界可以作为庇护所,因此成为革命派在国 内办报的首选之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报》《中 国女报》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 报。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大公报》、 《时报》、 《时事新报》、 《政论》月刊、 《国风报》旬刊、 《国民公报》、 《预备立宪工会报》
《大公报》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报头 刊有法文报名“L”Impartial”(意为“无私”)。该报经费主 要来自天主教徒资本家柴天宠、朱志尧及王郅隆等人的投 资,也有少量法国传教士和法驻华公使的入股。 发起创办并 主持报务的是皈依天主教的满族入英华。 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1906年著名的南昌教案发生后,该权连续报道事件真相, 并将被法国传教士残害致死的南吕知县江召棠遗体的照片公 诸报端,揭穿了江是自杀的谎言,激发起读者对帝国主义的 极大义愤。 该报曾连续揭露清朝王府活埋侍妾的罪行和驻京淮军经 常骚扰百姓的事件,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并与读者保 持密切联系,热心为读者服务,因而深受读者的信任和赞许, 却得罪了官僚和权贵。 1906年9月28日,清廷以“妄议朝政,容留匪人”的罪名 将该报查封,彭冀仲被处流放新疆10年。在他离京之日, “市民去送者数干人,赠送程仪者无算”,一位读者还自愿 陪他去新疆。1913年彭翼仲从新疆回京后,复刊《京话日 报》.但不久又因触怒定世凯再度被封。袁世凯死后,再度 复刊.一直办到1922年。
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
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商人、官员等,首先将摄影术引入中国。
随后外国摄影师不断来华拍摄,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开设照相馆,使中国人对摄影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
19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洋务运动,对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打开了方便之门,中国自己的摄影行业开始起步。
70年代,国内陆续编印出版了第一批有关摄影的专门书籍,系统介绍了摄影技术理论。
19世纪下半叶起,在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50多年时间里,摄影题材多限于人物肖像。
但也有了纪实报道的初步尝试,如1876年由英商建造的上海至江湾镇13余里的铁路通车、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都有照相馆的摄影师到场拍摄,说明摄影留念已成为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所必备。
至20世纪初,由于摄影术的改进,也由于中国的印刷出版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网目照相技术开始在报刊出版上得到应用,照片采用的多少和优劣,已成为读者评价报刊的标准之一。
报刊上的照片由最初的点缀品演变成以形象纪实的报道形式。
一批著名的杂志包括一些在国外印刷出版的中文期刊在20世纪初开始刊登照片。
1907年由留法学生创办的《世界》画报是第一种摄影画报,每期刊登一、二百幅照片,一部分内容是世界时事、科学、文化等近况,一部分是国内时事。
1906年以后,国内日报开始刊登时事照片。
北京《京话日报》于1906年3月29日第570号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遗体照片,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
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报刊已具备了现代报刊的雏形,摄影图片尤其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摄影图片被越来越多的报刊采用,照片已成为报刊版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920年6月9日,中国第一份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年创刊)的《图画周刊》问世。
它以刊登新闻照片为主,兼刊美术摄影作品。
戈公振在发刊《导言》中谈其宗旨时说:“世界愈进步,事愈繁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籍图画以明之。
”该附刊至1934年5月20日已出1000号,直到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后才被迫停刊,是中国报纸摄影附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
教案(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
教案(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教案: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近代史》教材第七章第五节“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
详细内容包括: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背景、传教士在华活动及其影响、教会案件的产生原因、代表性案件分析(如天津教案、南昌教案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背景及其在华活动。
2. 掌握教会案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3.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理性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晚清来华传教士的背景、活动及教会案件的影响。
难点:教会案件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近代史》学习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晚清时期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晚清来华传教士的背景、活动、教会案件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天津教案、南昌教案等代表性案件。
4. 例题讲解:分析教会案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理性评价历史事件。
5. 随堂练习:设计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2. 内容:(1)晚清传教士来华背景(2)传教士在华活动(3)教会案件的产生原因与特点(4)代表性案件分析(5)教会案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晚清来华传教士的背景及其在华活动。
(2)分析教会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教会案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制度 人脉 个性--南昌教案交涉与晚清政治格局
社会和文化因素得到凸显 。加之教案在 晚清政 治 中的地 位本 就相 对 边缘①, 教 案 史 研 究 一 直
难 以与政治史 研 究 唱和。有鉴 于此 , 本 文 围绕 南 昌教案这一案例 , 尝试从制度 、 人脉和个性 角
“ 从重惩处 , 决不宽 贷” _ 6 J 5 粥 。 自1 8 9 7年德 国借 巨野教案强 占胶 州湾后 , 朝廷 的词气更加严 厉 。 上谕再三声称 , 倘若 保护教 堂不力 , 除将 “ 地方 官” 从 严 惩处 外 , 对 将 军督 抚 “ 亦 必 执 法 从 事” _ 6 ] 7 , “ 一并惩 处” [ 6 ] 7 。正是 以巨野教案为 转折点 , 上谕在 教案 问题 上开始 三番 五次 明言
案, 也是义和团运 动后 晚清 唯一 一起 引起 重大
错误 , 其 结 论 自然 也 就 隔 阂肤 廓 , 不 得 要 领②。
同时 , 该 作者也没能看 到 , 余肇康 以按 察使身份
在南 昌教 案交涉 中扮 演关键 角 色 , 从 制 度史 角 度看 , 这在晚清教案交涉 中是绝无仅有 的案例 。 因此 , 进一步深 入考 察余肇 康在 南 昌教 案 中的
南 昌教案 的交涉背后 , 牵扯了复杂的人脉关 系 , 反 映 了清末 的政 治格局 。余肇康 的人 脉 固然很 强大 , 其本 人 也主导 了中法双方在江西 的交涉 , 但最终左 右此案结 果 的是 胡廷 干和梁敦 彦背后 的北 洋势力 。余 肇康 和胡 廷干各有奥援 , 由余 肇康主导 中法在赣交涉很大程度 上是 胡廷 干和余肇 康个性差异使然 。
案》, 《中山大学学报} 2 0 1 2年第 4期 。
② 据笔者的研究 , 南 昌教案 的主角南 昌知县江召棠在教堂受教士逼迫而 自刎 , 但伤不致死。其伤后南 昌城内发 生毁 堂杀教 事件 , 江西 官场为推卸责任而令其 速死 。( 参见拙作《 “ 独其一死 可塞责 ” : 江 召棠之死与清 末南 昌教案》 , 《 史林} 2 0 0 9年第 6 期) 孙 文未能对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作者:熊莎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18期摘要:中华内地会是一个超宗派的国际性传教组织,是来华130多个传教差会中最大的一个,也是传教士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大差会。
中华内地会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华内地会的研究仍有空白之处。
文章从内地会的创建出发,探寻了内地会在江西的传教状况和影响,以及传教士高学海(J.ECardwell)在江西的传教经历。
关键词:中华内地会;传教;高学海中华内地会由戴德生创立于1865年,创始人戴德生出生于1832年,英国约克郡的邦士立镇的一个教会之家,戴德生的父亲是卫理公会地方牧师,母亲也是牧师之女,戴德生从小就在充满着浓郁宗教气息的家庭环境下长大。
他于1854年抵达上海,开始在中国传教,但是戴德生一直都想深入中国内地传教,但在当时清政府只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准许外国人人内地旅行,这使得戴德生喜出望外,不久就前往英国准备内地会创办事宜。
1865年6月27日,戴德生以“中华内地会”为户名,用十英镑在伦敦郡立银行开户,成立了中华内地会,并将内地会总部设在上海。
内地会与瑞典来华差会,瑞典圣洁会,瑞华盟会系,挪威来华差会,德华盟会系,芬兰自由会系,立本信差会和独立会系共同合作推进中国内地传教事业。
并真正成为了一个跨宗派的国际性传教组织。
内地会的一大特点是不太重视中国上层社会的传教活动,也不太重视教会学校尤其是教会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华内地会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如其他一些传教差会。
但中华内地会却一直深入到中国边界的藏疆地区传教,并且独创性的让女性传教士前往内地传教,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基督教新教在江西的传播溯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开放了汉口、九江、南京、镇江、营口、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等十处通商口岸,且明确规定给来华传道者予以保护,即其第二十九款:“耶稣基督圣教,又名天主教,原为劝人行善,凡欲人施诸己者亦如是施于人。
1906年南昌教案
1906年南昌教案
南昌教案的影响不仅在于其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更在于它在当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变革。
南昌教案的提出者和支持者们积极倡导了新式学校、新式教育方法和新式师范教育,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南昌教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民主思想和思想启蒙运动。
它倡导了学生的平等权利,提倡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同时也呼吁教育的普及和平等,这些观念对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1906年南昌教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运动,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论南昌教案中的按察使
国主教和安 当屡次 照会 部院与两 司, 请为崔湘援例
作 者 简 介 : 洪 ̄ (90 )男 , 孙 17 - , 山东 沂水 人 , 苏 科 技 大 学 副教 授 , 士 , 江 博 主要 从 事 中国 1 1卷第 1 期
21 0 1年 3月
江 苏 科 技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in s Unv r i o ce c a d o ra f agu J ie st f S in e n Teh oo y ( o it ce c io ) y c n 1g S ca in eEdt n S i
浩 。_3 样 , 安 之 乘 机 提 出 释 放 葛 、 二 犯 作 为 ”]这 5 王 邓
一
、
履 行职 责催生教案
帮助崔湘复官 的交换 条件 。周浩 与 江西候 补 知府 崔湘为儿 女 亲家 。10 9 1年 , 湘 在 建 昌府 任 上轻 崔 信谣传 , 探知某教堂私 自运输 、 藏军火 违反条 约 , 储 在未经调查核实 的情 况下 粗率 督促 所属 进入 教 堂 搜查 , 百姓乘机抢掠并焚烧 了教 堂 , 酿成 教案 , 被参 革职 。此 后 崔 湘 E 日谋 求 恢 复 官 职 。10 1 9 4年 9 月, 布政使周浩 、 察使 陈 庆滋 和派 办政 事处 以法 按
( ) 一 棠浦教 案预 埋祸端
说到南 昌教案 , 不能不从棠 浦教 案 说 起 。10 94 年, 江西 新 昌县 棠浦 镇教 民罗 检 与 赖 克 明 强 奸 民 女, 官府慑 于传教 士王安之 的威胁 , 但 没有 惩 处 不
犯 法教 民, 反将受害的原告关入大 牢 。此 事 惹起 民
清末在华教会、传教士的经济活动及其影响述略
清末在华教会、传教士的经济活动及其影响述略
任念文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以义和团运动为标志的清末教案问题,有着深层的经济原因.在华教会、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借传教之机,广泛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对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结构产生破坏力,侵犯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导致清朝社会官、绅、民一体的反洋教运动.
【总页数】6页(P79-84)
【作者】任念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苏,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在华活动述略 [J], 严雄飞;雷玉明
2.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述略 [J], 徐永志
3.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西医译作的归化研究 [J], 李东
4.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西医译作的归化研究 [J], 李东;
5.李佳白与尚贤堂——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活动个案研究 [J], 胡素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参与贩卖鸦片 当时在华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反对这种贸易,他们乘 坐贩运鸦片的飞剪船到中国去,他们还从贩运鸦片的公 司和商人的手中接受捐款。他们都说,鸦片对中国人是 无害的,就像酒对美国人是无害的一样。”他们认为只 要中国人接受了基督,鸦片的危害也就自然会消失。一 些传教士不仅乘鸦片贸易船只来华的,接受鸦片商人的 资助,更有甚者,有的传教士还直接参与了罪恶的鸦片 贸易。传教士们邀请大鸦片商人充当对中国传播基督教 的宗教团体的头面人物。如在广州的“马礼逊教育会”, 就让大鸦片商颠地任会长,另一大鸦片商查顿任司库, 传教士裨治文任秘书。1838年2月21日在贩卖鸦片的垄 断组织东印度公司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华医药传教会”, 传教士伯驾为副会长,大鸦片商颠地、查顿为终身董事 长。
德国传教士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充当鸦片贩子的翻 译,并直接参与了鸦片的推销活动。他曾多次出入中国沿海, 参与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活动,同时刺探情报。1832年他到 澳门时,许多鸦片商人都争着请他带路到中国沿海去推销鸦 片,待遇十分优厚。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里保存的英国鸦 片公司1833年档案中有两封公司老板夸奖郭实腊的信,其 中提到:“郭实腊博士给我很大的帮助。现在生意越开展, 他的帮助越需要了。他的热情是无限的,但未免大胆,太敢 干了。”信中描述郭实腊对付中国官员检查的情景时说, “郭实腊穿上最讲究的衣服,带领两只小船,装出神气十足 的样子,迎上前去,对中国官吏大声威吓,喝令从速离去, 若敢再来,就将他们毁灭。”鸦片战争前,郭实腊还为当时 的英国驻粤领事义律就鸦片的销路出谋划策。
?在近代中国西方传教士是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对华殖民侵略才取得了在中国传教和办报的特权和立足点并随着殖民势力的不断扩张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进而一时占据了中国新闻报刊业的主导地位另外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在物力财力和人力等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本国相联系
教案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特殊地位,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教案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特殊地位,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晚清时期的广大民众思想觉悟并不高,还没文化侵略这种意识。
只是从切身体验中感受到洋教的可恶、可恨。
中西文化之间确实存有明显的差别,有差别自然就有矛盾,但这只是思想认识上的不同,绝不会触发像天津教案那样大规模的冲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显而易见,导致近代教案的直接原因并不在文化方面,而是在此之外。
这是因为西方帝国主义将教会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对中国实施文化侵略,不只是使用文化手段,尤其当他们的传教活动受到思想和行为上的抵制时,他们就动用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手段。
这样,教会就不仅仅限于文化侵略,而是将其扩大到政治、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实际利益,引发出了种种社会问题。
西方教会对中国实行文化侵略不仅仅限于文化宣传,展现其文化的优越性,更主要的是在中国发展教徒,扩充宗教组织,使更多的中国人听命于外国教会。
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人们的宗教观念很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
儒家的文化是二元化的,既可以引出有神论,也可以引出无神论,且有家族组织为依托,足可取代西方教会的社会功能。
这样,西方教会就很难发展,为了突破这种藩篱,他们往往采取利诱手段,给予教民种种特权,致使加入洋教的中国人多属为时势所迫或实利所诱,真正为上帝而来的很少。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中国穷困落后,一般的神职人员多不愿前来,而各国政府又急于扩充教会势力,大量征发传教士,这就使很多品行不端,甚至根本不是神职人员的冒险家混杂进来。
例如天津法国天主教堂的主教谢福音,他就是一个以杀人为主业的军官。
基督教对近代江西地方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影响
基督教对近代江西地方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影响[摘要]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大批东来,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个时期天主教对江西地方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基督教对近代江西地方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影响作进一步阐述,从而找出文化共融的一些基本规律,对当代基督教文化的繁荣和在中国传播的积极启示。
关键词:基督教;江西;文化教育一、晚明以来基督教在江西的传播情况及意义(一)晚明以来基督教在江西的传播情况江西自古以来,是中原大地南北交通的枢纽,更是早期陆路北上入驻中原的必经之地。
正是地理位置的这一特殊性,使得江西成为早期耶稣会士进入中国腹地重要桥梁。
其传教活动相对于周边地区,经历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过程也最为曲折。
较早的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及其同事罗明坚(1542-1607),人称“西僧”,在1595-1598年在南昌定居传教。
利玛窦在南昌居留达三年之久,著作《友道》和《西国记法》。
随后有完成《天主实义》一书。
该书兼神学和儒学于一身,使用儒家的语言阐述基督教教义。
他还首次向南昌官民土绅介绍了世界地图和天文地理等知识,让南昌官神大开眼界。
因此,他在南昌的这一时期的活动,是他在华活动由酝酿走向高潮的起点,对早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96年,利玛窦被任命为在华耶稣会会长,并提出“耶儒合流”论,主张把儒家思想和祭孔、敬祖的习俗同天主教柔和起来。
他还使用赠送礼物、改易儒服等方式将天主教与孺家学说相结合等方法,得到官府和绅士的支持,客观上使传教活动得以合法传播。
此外,他还结交士大夫阶层和宫廷显贵,如名流徐光启、李之藻等先后洗礼入教,成为中国早期天主教的台柱。
随后天主教在江西各地广传,并延伸到周边地区。
清初稳固的天主教传统在江西基本建立,天主教思想逐步渗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清初,康熙帝于1692年发布“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敕令,为天主教取得大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中华内地会由戴德生创立于1865年,创始人戴德生出生于1832年,英国约克郡的邦士立镇的一个教会之家,戴德生的父亲是卫理公会地方牧师,母亲也是牧师之女,戴德生从小就在充满着浓郁宗教气息的家庭环境下长大。
他于1854年抵达上海,开始在中国传教,但是戴德生一直都想深入中國内地传教,但在当时清政府只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准许外国人人内地旅行,这使得戴德生喜出望外,不久就前往英国准备内地会创办事宜。
1865年6月27日,戴德生以“中华内地会”为户名,用十英镑在伦敦郡立银行开户,成立了中华内地会,并将内地会总部设在上海。
内地会与瑞典来华差会,瑞典圣洁会,瑞华盟会系,挪威来华差会,德华盟会系,芬兰自由会系,立本信差会和独立会系共同合作推进中国内地传教事业。
并真正成为了一个跨宗派的国际性传教组织。
内地会的一大特点是不太重视中国上层社会的传教活动,也不太重视教会学校尤其是教会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华内地会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如其他一些传教差会。
但中华内地会却一直深入到中国边界的藏疆地区传教,并且独创性的让女性传教士前往内地传教,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基督教新教在江西的传播溯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开放了汉口、九江、南京、镇江、营口、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等十处通商口岸,且明确规定给来华传道者予以保护,即其第二十九款:“耶稣基督圣教,又名天主教,原为劝人行善,凡欲人施诸己者亦如是施于人。
嗣后所有安分传教习教之人,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凌虐。
凡有遵照教规安分传习者,他人毋得骚扰。
”《天津条约》的签订,让西方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基督新教传教使团开始纷纷前往中国内陆传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62南昌教案,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篇一:第六课中国官绅的反教与教案第六课中国官绅的反教与教案内地开放期所遇到的困难,可分两部份来看,主要是外在的攻击和内部的问题。
所谓外在的攻击,是指这段时期所发生的反教事件;而内部的问题,是指教会内部本身要面对的一些难题。
一.反教和教案1861年至1895年所兴起的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了。
在保守派分子的反对和攻击下,认为向西学习是崇洋媚外,而把思想开明,倾向维新的中国人更是恨之入骨。
于是对建设铁路,组织学会,开设报馆等有建设性的行动,也盲目的抗议。
对于基督教人士,更是不留余地。
所以在十九世纪末,教案不断地发生。
据统计,由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义和团事变,全国大小教案共计约四百余起,大部分集中于19世纪60-90年代这三十年中。
主要的有:1.贵阳教案(1861)2.南昌教案(1862、1906)3.衡阳教案(1862)4.重庆教案(1863、1883)5.西阳教案(1865、1868)6.台湾教案(1868)7.扬州教案(1868、1891)8.遵义教案(1869)9.天津教案(1870)10.黔江教案(1873)11.延平教案(1874)12.13.14.15.济南教案(1881)芜湖教案(1891)武穴教案(1891)宜昌教案(1891)16.古田教案(1895)17.曹州教案(1897)1.1.杨州教案杨州教案发生于1868年8月,遭受损失的主要是内地会。
教案发生前曾有谣言散布,说传教士挖取将要死的人的眼珠和心脏,用来制做药材,接着就有人骚扰传教士的寓所。
正当各种中伤教士流言盛行时,一位法国教士所开设的育婴堂内婴孩相继病死,正巧又有人见到埋葬死婴,于是便激起公愤,把戴德生的寓所,纵火焚烧。
当年杨州的知县也曾审查过婴儿死亡一事,从验尸可证明埋葬的婴孩是病死的。
但为什么仍会发生教案呢?相信当时反教分子中伤传教士的谣言已经深入人心。
1.2.天津教案发生于1870年,遭害的是天主教会。
当时天津谣传有奸民迷掳幼童,卖给天主教教士挖眼和心脏,用此制造药材。
加上当时正流行瘟疫,教堂中收养的小孩,死亡很多,因而引起民愤。
有几间天主教堂同时被焚烧,也有十多个教士和商人被杀死。
这些教案的发生与乡民的迷信和无知,清朝部份官吏的愚昧和不明事理有关。
二.反教的原因除当时的乡民迷信和无知、反教的谣传深入了民心、清朝官吏的愚昧无知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的反教思想,他们所持的理由是︰2.1.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冲突。
清朝并不高举儒家学说,但儒家学说在中国毕竟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人的影响已根深蒂固。
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价值观,都深深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
事实上,基督教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确是有矛盾的。
儒家主张︰“性本善”,人有善性,要加以发挥。
但基督教强调人的罪性,人的堕落,需要外来力量——耶稣基督的拯救。
然而,当时一部分反教维护儒家思想的人的言论、行为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极不符合。
例如︰儒家思想是忠恕仁爱之道,而这些反教的人却以残忍的手段,去杀害传教士,把传教士丢在深山喂狼。
此外,又给信徒施加压力,禁止教徒参加考试,出任官吏等等。
2.2.还有一些人将传教士和他本国政府等同对待,这些国家的政府曾经侵略中国,传教士自然不受欢迎了。
一般来说,这些中国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传教士是在侵略条约的保护下进入中国的。
更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外国政府用保护传教士为借口,挑起争端。
其实传教士来中国,只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基督的爱带给中国人,这是传教士们积极传福音、翻译圣经、办学校、开医院从事社会服务等活动的唯一目的,可惜中国人还是不能饶恕传教士。
1897年,在山东曹州教案中,就是德国首相命令天主教传教士,在山东曹州设立教堂,藉此引起中国乡民滋事,杀了两个传教士,造成德国政府威胁中国的借口。
传教士就这么可怜的被利用了。
以达到外国政府的卑鄙目的,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保持自己的利益。
2.3.这段时期教会的见证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一些流氓假装信主加入了教会,宣教士因为不了解底蕴,于是接受了他们,并为他们施洗。
后来这些流氓打架,滋事还得到宣教士的保护,使中国人大大反感。
后来传教士明白了,不再甘心为虎作伥,但已经惹起中国人不少误会,难以解除。
此外,基督教传教士和天主教传教士吵架一事,也带来很坏的影响。
在中国人眼中根本不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这实在是很不好的见证。
2.4.民族主义的刺激。
从1860至1899年间,共有三次的反教高潮:光绪十年(1884)有48宗,光绪廿一年(1895)有60宗,光绪廿四年(1898)有77宗。
主要是受当时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列强瓜分等事件的影响。
三.中国反教思想根源的不同解释3.1.中国传统反教论(Paula.cohen柯保安)。
柯氏在其著作china&christianitythemissionarymovenment&theGrowthofchineseantiforeignism,1860-1870(cambridge,mass.:HarvardUniv.Press,1963),页3-60,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存有异端-正统的对立思想(Heterodoxy-orthodoxyantithesis):儒家是正统,一切非儒家的所有宗教,包括佛及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皆被视作异端而予以打击。
明清时传入的天主教及十九世纪的基督教所以被反对,就是因为这个正统辟异端的传统,柯氏称之为反基督教传统(anti-christianTradition)。
3.2.吕实强在其著作《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6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66),针对柯氏之论而作出修订,指出中国官绅反教之原因在于下列三点:互不了解、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中,被渗入了侵略的特质、中国官绅对自己尊严与利益的维护。
3.3.中国大陆史家张力、刘鉴唐在其著作《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社科院,1987),及四川省哲学社科学会联合会、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编:《近代中国教案研究》(成都:四川社科院,1987),及冯祖贻等编:《教案与近代中国--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提出论点认为:一.教案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一种重要组成部份。
」,二.基督教与中国封建礼教的矛盾,三.中西文化差异冲突。
四.义和团运动(1900)4.1.动乱的原因多次的反教和教案已使到中国人对这外来又急速增长的基督教存有许多奇异的看法。
这些心理多数是文化性质的,相信是因为中国人害怕自己的文化被侵占,因此而对基督教或外来的传教士仇视。
当时动乱的原因可列如下:一.仇外反教情绪高涨。
当时天主教在山东的发展急速,有教徒约8万人。
另外,在1888年,德国取得了山东的保护权,教会因此获得许多教权和方便,传教士自由出入并拥有许多田产,在社会上也拥有好大的权柄,人民觉得连中国人的官府也受了挟制。
民间乡团组织的发展及反洋教情绪。
当时有一些乡团与白莲教合成会流,在社会中的声势越来越大。
白莲教一向都仇视外国人。
义和团团员更扬言“不穿洋布,不用洋火,诚心用功,可避刀剑,可避枪炮,...兴大清,灭洋教。
”二.华北的社会经济危机。
当时中国正连连遭受天灾。
1889-1898年十年间,华北境内的黄河几乎年年决口,田舍淹没,人畜死亡。
1899年又久旱不雨。
甲午战争后也带来许多社会经济危机。
政府财政拮据并连年战乱,宫廷挥霍,河工账济,举办新政,以及对外赔款。
造成政府甚至入不敷出,百姓负担加重。
三.清廷处理失当。
清廷对教案的处理不得人心,如在巨野(曹州)教案中,革职了鲁人认为官廉正的巡抚李秉衡,又判民众二人死刑,三人判徒刑,大笔赔款。
4.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衰亡一.义和团兴起于山东,盛于直隶。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当冠县教案(:1862南昌教案,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扩大,清廷下令严查时,巡抚张汝梅将义和拳归入乡团,名为义和团。
义和团得巡抚的支援,拳众气焰愈张,到处毁教堂,杀教民。
后来义和团北上,以洋人最集中的北京天津两地为目标。
并且义和团得慈禧太后的纵庇,在直隶全境各处放火杀人。
二.慈禧宣战。
八国联军入京,义和团解散。
三.在义和团运动中教会的损失。
教会产业损失不计其数。
被杀天主教主教5人,教士48人,教友18000人,新教(更正教)教士188人,教友5000人。
思考/讨论问题:七.自从1616年沈灌向王帝明神宗告传教士以来,中国教会在三百年里屡次发生教案。
造成无数的传教士和信徒受到逼迫和殉道。
今天,“吃洋教”、“信耶稣是反对祖宗”、“信基督教是出卖国家(共产指)”等指责仍存在中国人之口中。
要如何回答这些指责呢?篇二:江西导游基础知识讲义稿(上)江西导游基础知识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任课班级:20XX旅游管理、20XX导游任课教师:胡皛江西导游基础知识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任课教师:胡皛授课班级:20XX级旅游管理班、20XX级导游班前言:各位同学,大家好!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而升级为大二学生的你们,将在本学期迎来你们专业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次取证考试——“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而我,自从04年我们旅游经贸学院招收第一批旅游管理专业的新生时起,就一直教授这门考证专业课——《江西导游知识》。
时至今日,也已经有7年了。
虽然如此,但每次我真正开始给学生们上这堂课的时候,我也都还是会有压力。
毕竟,这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书,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学期我们一起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能顺利地通过这次意义非凡的考试,大家也都能如愿地拿到导游证这个进入旅游行业门槛所需要的证书。
美好的目标是需要辛勤的付出才能收获的,我会尽自己的全力把这门课上好,但光靠我肯定是不行的,最后上考场的还是你们自己!所以,就让我们共同努力,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好吗?一、向学生简单介绍下导游证考试的情况。
(一)考试内容及科目笔试内容为《导游综合知识》,包括《导游基础知识》和《旅游法规与导游业务》。
其中《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为《江西导游》、《导游基础》、江西省旅游精品线路相关知识,比例为4:4:2;《旅游法规与导游业务》考试内容为《导游业务》、《旅游法规》与时事政治,比例为4:5:1。
《导游服务能力》为现场模拟导游面试,采用室内模拟的形式,主要测试导游的讲解能力、导游规范服务能力和导游活动中特殊问题处理的应变能力。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1.普通话笔试题型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二类题型共150道题,比例为4:6,每门总分值各为150分;外语类笔试题型为词汇与语法结构、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共100道题,比例为6:2:2,分值为100分。
2.面试为导游讲解、导游规范和应变能力提问、仪表仪容及礼节礼貌等,总分值为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