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
1、质量规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中药的鉴定应符合其质量规范,以确保其质量达到药典规定的标准。
2、性状鉴定:从中药的外观、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等性状特征,及其特有的植物化学特征,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验室检测,对中药的鉴定进行确认。
3、指纹图谱法:以指纹图谱的方式,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二、中药鉴定的技术方法
1、视觉鉴定:根据中药的形态、外观、色泽、质地、气味等性状特征,结合历史文献,进行中药鉴定。
2、定性检测:利用植物化学特征、植物化学分析技术,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3、定量检测:根据中药的质量规范,采用定量检测方法,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4、指纹图谱法:利用指纹图谱的方式,通过比较中药的活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5、抗菌活性实验:根据中药的抗菌活性,采用抗菌活性实验,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⑷寻找新药源.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中药鉴定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别、性质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材是指经过采集、加工、干燥等处理后所使用的中草药。
中药材的鉴定是检验药材真伪与质量的基础工作,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药鉴定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的归纳。
一、中药鉴别中药的鉴别主要通过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特点、部位特点、质构特点、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判断。
通过外观观察、组织解剖、显微镜观察、色谱鉴定等手段来进行鉴别。
1.形态特征:包括外形、颜色、大小、质地、气味等方面的特征。
2.生长环境特点:包括生长地点、生长环境、栽培特点等。
3.部位特点:不同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4.质构特点:包括材质、纤维、器官、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5.化学特征: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色谱特征、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特点。
二、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主要涉及到活性成分、化学成分、色谱指纹图谱等方面的鉴定与分析。
1.活性成分鉴定:对于中草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的鉴定,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等。
2.化学成分鉴定: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手段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色谱指纹图谱:通过色谱分离技术得到的草药鉴别指纹图谱,用于评价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性。
三、中药杂质检验中药杂质检验主要包括外来杂质检测、微生物检验、重金属检测等方面。
1.外来杂质检测:包括脂肪、淀粉、矿物质、蛋白质等方面的检测。
2.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方面的检测,检验中药材的卫生质量。
3.重金属检测:包括溶出物测定、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方法,以确定中药材中重金属的含量。
四、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草药的药效,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效应。
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材的毒性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1.中药药理学: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着、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着、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药材性状鉴定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态、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2.质地鉴定:根据药材的质地,如脆性、韧性、酥性等,进行鉴别。
3.气味鉴定:根据气味的强弱、特点及气味的性质,如芳香、腥臭等,进行鉴别。
4.味道鉴定:根据药材的味道,如甘、苦、辛等,进行鉴别。
5.触感鉴定:将药材用手触摸,感受其表面光滑、粗糙、湿润等特征进行鉴别。
二、组织结构鉴定1.细胞形态学: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进行鉴别。
2.细胞壁鉴定:根据细胞壁的厚度、层数等特征,进行鉴别。
3.组织构造:包括细胞组织的排列方式、细胞间的距离等特点。
三、化学成分鉴定1.色素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草药中的色素成分。
2.酸碱度鉴定:通过浸泡药材,观察其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判断药材的酸碱性。
3.挥发油成分:通过蒸馏、萃取等方法,分离提取挥发油,然后进行成分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
4.醇酚成分:通过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
5.生物碱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确定药材中的生物碱成分。
四、药理作用鉴定1.体内药效学:通过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实验等方法,观察药材对动物体内的药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2.细胞实验:通过体外的细胞实验,观察药材对细胞的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3.受体结合实验:通过受体结合实验,验证药材对受体的结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4.酶活性实验:通过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评价药材对酶的活性影响。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药材的性状、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鉴定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质量、药效及其合理应用。
这对于中药的制药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一、名词术语植物类1. 锦纹:指大黄横切面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所形成的网状纹理。
2. 星点: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的异形维管束,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3.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木栓层内方至韧皮部外侧组织中,多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又称“云纹” 。
4. 罗盘纹:指商陆横切面呈异常维管束排成数层同心环纹。
5. 珍珠盘:银柴胡根头部密集呈疣状突起的芽孢、茎或根茎的残基。
6. 砂眼:指银柴胡表面支根痕孔穴或盘状小凹坑。
7. 钉角:草乌表面的瘤状侧根。
8. 过桥:指黄连根茎表面节间光滑如茎杆,俗称“过桥”9. 菊花心:指双子叶植物根横断面的次生构造形成的放射状结构,状似开放的菊花,如甘草、黄芪、防风。
10. 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
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11. 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12. 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此外还有林下山参。
13. 铁线纹:人参表面上部或中下部的环纹。
14. 猴头三七:指三七主根顶端周围有瘤状突起,形似“猴头” 。
15. 疙瘩丁:白芷表面横向突起散生的皮孔。
16. 油点或朱砂点:指黄棕色或红棕色的分泌组织,如苍术、羌活。
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 ,故名。
17. 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如前胡、防风。
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8. 连珠状:指巴戟天根,形似串起来的珠子,故称“连珠” 。
19. 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如党参等。
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20. 油头:川木香根头黑色发黏的胶状物;又称“糊头” 。
21. 起霜:苍术断面暴露稍久,析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又称“吐脂” 。
22. 岗纹:泽泻表面多条横向凸起的环纹。
23. 金井玉栏:某些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或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状如金玉相映,如黄芪。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东北:人参鹿茸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 北细辛升麻威灵仙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云木香天麻茯苓(云)江苏:茅苍术薄荷四川:川芎川乌附子川黄柏厚朴川贝川牛膝川木香麝香半夏黄连(雅)重庆:黄连(味)青蒿丹皮枳(壳)实补骨脂使君子巴豆贵州:天麻、五倍子、天冬甘肃:当归大黄山西:党参海南:槟榔新疆:阿魏软紫草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宁夏:枸杞子湖南:朱砂湖北:石膏广西:蛤蚧钩藤肉桂金钱白花蛇广东:砂仁广藿香巴戟天沉香鸡血藤穿心莲山东:阿胶金银花全蝎沙参河南:菊花牛膝地黄山药金银花红花四大怀药:菊花牛膝地黄山药浙八味: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天四大西北药:当归、大黄、党参、甘草关东三宝:人参、鹿茸、细辛好半夏天麻白芨;块根—天门冬麦门冬山麦冬百部郁金;鳞茎—百合川贝浙贝;根茎—香附石菖蒲黄精玉竹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地肤子、覆盆子、川楝子、使君子、珂子。
、火麻仁、柏子仁硫磺薰:牛膝、豆蔻、山药、川贝、泽泻、云连、白附片等加石灰:杭白芍、浙贝、熊胆、青黛等须暴晒:三七、枸杞子、麦冬等去外皮:白芍、大黄、三棱、泽泻、粉甘草、桔梗、白附片、防己、山药、粉丹皮、黄柏、葛根、北(南)沙参等。
须蒸煮:地黄、太子参、附片、白芍、元胡、红参、黄精、玉竹、姜黄、郁金、莪术、知母、射干、天麻、白芨、天门冬、五倍子、桑螵蛸、黄芩、石斛、厚朴、木瓜、百部、北沙参、杭菊、栀子、青翘、槟榔、全虫、鹿茸等须阴干:肉桂、厚朴、辛夷、亳菊、细辛、茯苓、全蝎、番泻叶、牛黄、鹿茸、麝香、熊胆等-根头部疣状突起的茎残迹;砂眼-凹陷的须根痕点。
白芷:疙瘩丁-表面可见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
槟榔:大理石样纹理。
防风:凤眼圈-皮部棕色,木质部淡黄色;菊花心;蚯蚓头。
松贝:怀中抱月。
炉贝:虎皮斑。
天麻:鹦哥嘴;红小瓣;凹肚脐。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中药的鉴定第六章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1.中药鉴别方法:(1)宏观鉴别:包括药材外形、颜色、气味、质地等特征。
(2)显微鉴别: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形态、组织构造等特征。
(3)理化鉴别:通过化学试剂的反应进行鉴别,如石斛与铁皮石斛的硫酸银试验可区分两者。
(4)色谱鉴别:常用的色谱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
(5)光谱鉴别: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2.中药质量评价:(1)有机饱和提取物的含量:通过提取物的重量和药材的重量的比值来评价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2)水分含量:药材的水分含量是其干燥后的质量与原始质量之比。
(3)总灰分含量:通过煅烧药材后,计算其灰分的重量来评价药材的杂质含量。
(4)酸不溶性灰分:用稀盐酸提取灰分中的碳酸盐,然后计算碳酸盐的重量来评价药材的杂质含量。
(5)微生物限度:测定药材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评价药材的卫生质量。
(6)对药材的特殊鉴定法:根据药材的纯度、外观和理化性质等进行综合评价。
3.中药分析方法:(1)化学分析:包括测定含量、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等。
(2)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常用于分离和测定化学成分。
(3)质谱法:包括质谱联用技术,常用于分析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4)核磁共振法:常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5)红外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6)紫外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紫外光的吸收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浓度。
4.中药鉴定的注意事项:(1)对中药鉴定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遵循标准鉴定方法。
(2)鉴别中药时要仔细观察药材的外形、气味、质地等特征,注意细节。
(3)质量评价时,要对含量测定、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进行准确的测量。
(4)鉴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5)注意保护药材的完整性,避免受潮、霉变等影响鉴定结果。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的复习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可以加深对中药鉴定学的理解,提高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00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二:中药鉴定学横向总结中药鉴定的方法:1. 基原鉴定法2. 性状鉴定法3. 显微鉴定法4. 理化鉴定法5. 生物鉴定法植物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1.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2. 茎木类:秋、冬季采。
3. 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4.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5.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6. 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 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药材举例:薄荷:花蕾期(薄荷油)花盛期(薄荷脑)花后期(叶子)牡丹: 5 年丹皮酚含量最高, 3—5 年含量增加不明显,所以 3 年是最佳采收期金银花,丁香(含苞待放)洋金花(初开)菊花,番红花(盛开)红花(花冠由黄变红)桑螵蛸:三月,虫卵未孵化时鹿茸须在清明后未骨化时采收全蝎:活动期捕捉哈士蟆油:冬眠时捕捉龟甲:无限制矿物类:无限制常见的加工方法有:1. 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2. 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3. 蒸、煮、烫4. 熏硫: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5. 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
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6. 干燥: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三种均可用的,用“干燥”表示;不超过60℃的,用“晒干”表示;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表示。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②生霉③变色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⑤风化(芒硝、明矾、胆矾) ⑥自燃(柏子仁、海金沙、紫苏子、菊花、红花) ⑦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贯众、樟脑、冰片) 。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中医药学和药学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中药鉴定学中,有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包括药材的外观特征、化学成分鉴定、药性鉴定、鉴别、掺伪以及质量评价等。
以下是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
1.药材外观特征:包括形态特征、色泽、气味、口感、质地等。
掌握药材的外观特征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和触摸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2.药材的显微鉴定:采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包括原形细胞、维管束、表皮细胞等,以判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化学成分鉴定:通过化学方法对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包括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质谱法等,以确定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和污染物。
4.药性鉴定:通过对药材的性味、归经、作用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确定药材的性质和功效。
5.鉴别:对常见的中药进行鉴别,判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包括外观特征、显微特征、化学特征等。
6.掺伪:判断药材中是否掺杂有其他杂质,如异种植物、杂质、代用品等。
7.质量评价:对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判定,包括药材的色泽、气味、含水率、灰分、挥发油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8.药材储藏与加工:了解药材的储藏和加工方法,以保护药材的有效成分和质量。
9.中药炮制:理解中药制剂的炮制过程和方法,包括药材的清洗、研磨、炒制等工艺。
10.药材药性毒性:了解药材对人体的功效和毒性,以及用药注意事项和副作用。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鉴定和评估中药的质量和功效,确保中药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形态、理化、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鉴定分析,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本文将对中药鉴定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于中药材的鉴定。
一、外观形态鉴定对于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鉴定,主要是通过对其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其中包括香气、色泽、形状、大小、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黄芩的外观特点是呈现黄色,味苦而微酸;陈皮则具有橙黄色,外形变薄而皱缩的特点。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药材的真假和质量。
二、理化性质鉴定理化性质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来判断其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稳定性。
主要包括溶解性、熔点、比重、PH值等方面的测试。
例如,通过测试中药材的溶解性,可以判断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否与标准值相符合。
三、化学成分鉴定化学成分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来判断其质量和功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化学成分的鉴定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仪器,可以准确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组成。
四、微观鉴定微观鉴定是通过显微镜等仪器对中药材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其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例如,通过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排列方式、毛发等微观特征,可以辨别中药材的来源和真伪。
五、药效鉴定药效鉴定是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判断中药材的功效和治疗效果。
这需要对中药材进行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进行评估和分析。
例如,对某种中药材进行抗菌试验,可以评价其抗菌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六、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质量标准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鉴定结果,并依据国家相关药典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形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观特征、药效等方面的鉴定,来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一、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1.中药鉴定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地理产地和鉴别特征等的过程。
2.中药鉴定的方法包括外观特征、组织结构、理化性质、微镜特征、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鉴定。
二、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1.鉴定应具备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实用性等要求。
2.鉴定应结合多种手段、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鉴定,充分考虑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
3.鉴定应结合实际的临床应用,注重根据中药材的药效特点和疗效评价对其鉴定进行综合分析。
三、中药鉴定的主要内容1.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色泽、气味、质地和表面特征等方面的鉴定。
2.中药材的组织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和组织形态等方面的鉴定。
3.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包括水分、灰分、挥发油、酸碱度、溶解性和热性等方面的鉴定。
4.中药材的微镜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板块特征、维管束特征和细胞特征等方面的鉴定。
5.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通过色谱、质谱和光谱等技术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鉴定。
6.中药材的生物活性:通过生物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等对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毒性进行鉴定。
四、中药质量评价1.中药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包括真伪鉴别、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包括化学定性定量分析、药材特色指标、生物学活性指标和毒性指标等方面的评价方法。
3.中药质量评价应参考药典标准、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五、中药标准化建设1.中药标准化建设是指制定中药鉴定和质量评价的标准规范,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效果,并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2.中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库、推广使用和完善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3.中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在于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中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高中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的要点归纳整理版,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中药质量评价和中药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中药鉴定知识点总结
中药鉴定知识点总结一、中药材外观鉴别1. 中药材的形态特征:包括中药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不同的中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
2. 中药材的性状鉴别:包括中药材的气味、味道、质地、断面等性状,在鉴别中药材时,可以通过这些性状来进行初步的鉴别。
二、中药材理化性质鉴别1. 中药材的水分含量:中药材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的质量,也是中药材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2. 中药材的灰分含量:中药材的灰分含量是指中药材在800℃下灼烧后的残渣量,是中药材纯度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
3. 中药材的溶解性鉴别:包括中药材的溶解性、酸碱度等理化性质,这些理化性质可以根据药典或标准来进行判断。
三、中药材组织结构鉴别1. 中药材的维管束:中药材的维管束结构在显微镜下可以进行观察,不同中药材的维管束结构也各有特点。
2. 中药材的细胞形态:中药材的细胞形态也是中药鉴别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细胞形态可以进一步判断中药材的品质。
四、中药材成分鉴别1. 中药材活性成分的鉴别:包括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等活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鉴别。
2. 中药材毒性成分的鉴别:对于有毒的中药材,需要进行毒性成分的鉴别,以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
五、中药饮片的鉴别1. 中药饮片的外观鉴别:包括中药饮片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外观特征的鉴别。
2. 中药饮片的理化性质鉴别:包括中药饮片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理化性质的鉴别。
3. 中药饮片的成分鉴别:对中药饮片进行有效成分的鉴别,以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
总结:中药鉴定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进行鉴别。
只有通过系统的鉴别和分析,才能确保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性。
希望本篇总结的中药鉴定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鉴定学考点总结
名词解释: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走油:又称“泛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
发汗:将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升华的性质,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升华物的形状、颜色或加某些化学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的特征。
荧光分析:利用中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日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性质进行鉴定。
芦头:人参等药材根茎;艼: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芦碗:人参等药材根茎上的茎基残留痕。
松泡: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如南沙参。
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如山药。
油润: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如当归。
角质: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如郁金。
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甘草、黄芪。
车轮纹:指药材的断面纹理呈车辐状,如防己。
朱砂点:指具有红色或红棕色的油细胞或油室。
白术、羌活、苍术、木香。
星点:指大黄髓部的异形复合维管束。
其形成层呈环圈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的花朵状纹理(异形复合维管束,存在于皮层)。
金井玉栏:指某些根类药材断面浅棕黄色的形成层环与类白色的皮部,如桔梗。
后生表皮:表皮死亡脱落由微木栓化的外皮层细胞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表皮。
后生皮层: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
次生皮层:比较发达的数列栓内层细胞。
晶鞘纤维:是纤维束外侧包围着许多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这些薄壁细胞中,有的含方晶、有的含簇晶,有的含石膏结晶。
错入组织:种皮和外胚乳的折合层,不规则地错入于内胚乳中形成镶嵌状的组织,称之为错入组织。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一、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1.中药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特征、组织构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中药的真伪、质量和药效。
二、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手段1.外观鉴别:对中药材的大小形状、质地、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2.显微镜鉴定:借助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态和细胞特征等,以确定其真实身份。
3.化学鉴定:通过化学试剂的检测和分析,判断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区分其真伪和质量。
4.药理鉴定:通过实验动物的体内反应和药理作用,评价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三、中药鉴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1.中药鉴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鉴定涉及到的中药材种类繁多,而每个中药材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鉴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2.中药鉴定中的真伪问题:随着市场上假冒伪劣中药的增加,如何鉴别真伪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重要问题。
3.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难点。
四、中药鉴定的应用领域1.中药材生产:通过对中药材进行鉴定,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杂质和农药残留等不符合标准的物质达到安全可靠的水平。
2.中药饮片加工:对中药饮片的真伪和质量进行鉴定,保证其药效和安全性。
3.中药制剂生产:对中药制剂进行鉴定,保证制剂的质量和药效。
4.中药研究和开发:通过中药鉴定,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从而推动中药的研究和开发。
五、中药鉴定的发展趋势1.标准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鉴定标准体系,为中药鉴定提供统一的依据。
2.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分子生物学、物质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国际化合作:加强与国际上中药鉴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鉴定的水平和影响力。
以上是对《中药鉴定学》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中药鉴定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浙江: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
东北:人参鹿茸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北细辛升麻威灵仙
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云木香天麻茯苓(云)
江苏:茅苍术薄荷
四川:川芎川乌附子川黄柏厚朴川贝川牛膝川木香麝香半夏黄连(雅)
贵州:天麻、五倍子、天冬
甘肃:当归大黄
山西:党参
海南:槟榔
新疆:阿魏软紫草
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
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
宁夏:枸杞子
湖南:朱砂
湖北:石膏
块茎—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
块根—天门冬麦门冬山麦冬百部郁金;
鳞茎—百合川贝浙贝;
根茎—香附石菖蒲黄精玉竹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
五味子、蛇床子、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牛蒡子、金樱子、巴豆、补骨脂、苍耳子、地肤子、覆盆子、川楝子、使君子、珂子。
发汗的:茯苓、丹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等
硫磺薰:牛膝、豆蔻、山药、川贝、泽泻、云连、白附片等
加石灰:杭白芍、浙贝、熊胆、青黛等
须暴晒:三七、枸杞子、麦冬等
去外皮:白芍、大黄、三棱、泽泻、粉甘草、桔梗、白附片、防己、山药、粉丹皮、
黄柏、葛根、北(南)沙参等。
莪术、
朴、
麝香、
银柴胡:珍珠盘-
白芷:疙瘩丁-
槟榔:大理石样纹理。
防风:凤眼圈-
桔梗、黄芪、党参:菊花心;金井玉栏。
云木香:菱形网纹。
川木香:丝瓜络状纹理。
油头-根头有黑色发粘的油状物。
黄芩:扭曲纵斜纹理。
三七:铜皮铁骨;骨肉分离。
赤芍:糟皮(栓皮易脱落)粉肠(中心粉红色)
地龙:白颈。
僵蚕:镜面胶口。
牛黄:乌金衣。
挂甲、染甲、透甲。
羚羊角:通天眼、合把
何首乌:云锦花纹。
大黄:星点。
商陆:罗盘纹。
肉豆蔻:槟榔样纹理。
炉贝:虎皮斑。
蟾酥:遇水后泛起白色的乳状液。
青黛:遇水后不将水染成深蓝色。
海金沙:放于水中能浮于水面,加热后下沉。
乳香:遇水研磨成白色的乳状液。
苦杏仁:遇水共研有苯甲醛香气。
(1.5-2mm),
染水成黄色。
红花、栀子:染水成金黄色。
玄参、地黄:染水成墨黑色。
12-北葶苈子。
沉香:燃烧冒浓烟,有黑色的油状物渗出,香气浓烈。
血竭:少许置白纸上,在火上烘烤,熔化,无扩散油迹;对光透视呈鲜艳红色;火烧可产生刺鼻烟气,应无松香气。
乳香:遇热变软,燃烧有香气,冒黑烟,留有黑色残渣。
熊胆:用火烧可起泡,应无腥气。
麝香:用火灼烧,可见麝香仁初迸裂跳动,后熔化,油滴似珠,香气浓烈四溢。
无烧毛肉焦气,无火焰火星,残渣白色、灰白色。
珍珠:用火烧之有爆裂声,并称层片状破碎,碎片银灰色,内外色泽一致,仍有珠光闪耀。
蟾酥:取少许放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融成油状。
青黛:燃烧可冒出紫红色烟雾。
海金沙:置于火中燃烧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
雄黄:燃烧易熔融紫红色液体,并产生黄白色烟,有很强的蒜臭气。
硫黄:燃烧易熔融,发出蓝色火焰,并有刺激的二氧化硫气体
白术:木栓层内侧夹有石细胞环带。
苍术:木栓层间夹有石细胞环带。
党参:木栓层外侧有石细胞散在或成群。
黄芩:木栓层中散在有石细胞。
厚朴:栓内层为石细胞环层。
髓部。
乌头:后生皮层-皮层(内皮层明显)
葳灵仙:表皮--皮层--
玄参:后生皮层--皮层--
北细辛:后生皮层--皮层--
导管单列,呈“V
油管:防风、柴胡、小茴香。
油室:当归、川芎、苍术、白术、木香、丁香、枳壳、陈皮、吴茱萸。
油细胞:石菖蒲、厚朴、肉桂、辛夷、五味子、砂仁、豆蔻、细辛、莪术、姜黄。
花粉粒:
三角形--丁香;
圆球形--红花、金银花、洋金花、槐米、蒲黄(单个萌发孔)、番红花(萌发孔不明显);
四分体形---闹羊花。
气孔:
直轴式--薄荷穿心莲广藿香等
平轴式--番泻叶蓼大青叶等
不定式--丁香细辛青蒿贝母等
不等式--大青叶金钱草等
下陷式--麻黄
毛茸:
•腺毛+非腺毛:金银花蓼大青叶艾叶青蒿茵陈洋金花金钱草吴茱萸•腺毛+非腺毛+腺鳞:广藿香薄荷荆芥
腺毛+非腺毛+壁内腺:补骨脂
间隙腺毛:广藿香绵马贯众
非腺毛+腺鳞:穿心莲
嵌晶纤维:麻黄
石细胞中含有方晶:栀子石斛等
含簇晶:花类--除红花、蒲黄外均含有
蓼科-大黄蓼大青何首乌虎杖
五加科-人参三七五加皮
毛茛科芍药属--
断面:大黄---棕色;
黄连---木质部金黄色;
•土大黄---亮蓝紫色;
•延胡索---亮黄色;
•牛膝---淡蓝色
•黄柏---亮黄色;
•川芎---木部淡紫色,皮部暗棕色;
•黄丝郁金---亮黄色(外皮层蓝色);
•浙贝母---亮淡绿色;
•麦冬---浅蓝色;
•麻黄纵切---边缘亮白色,中心棕色;
•生狗脊片---淡紫色,木质部突起黄色。
浸出液显色:
•狗脊甲醇--亮蓝白色;
•秦皮水、乙醇--碧蓝色;
•白芷乙醚--蓝色;
•前胡乙醚--淡蓝色;
•丹参水--亮蓝灰色;
•板蓝根水--蓝色;
•大青叶水--蓝色;
•木瓜乙醇纸斑喷AlCl3--蓝色;
•熊胆---
•厚朴氯仿--
•何首乌乙醇--亮蓝色,
--
大黄--黄色针、簇状羽状结晶+碱
大青叶--
紫草--
牡丹皮--
斑蝥--
薄荷--黄色油状物+--初显黄色至橙黄色+水--变为紫
+乙醇1-2滴--樱红色,放置后
黄色针状结晶加热结晶溶解显红色。
-----桂皮醛苯棕的杆状结晶。
NaOH溶液-------油室中有丁香酚钠结晶。
•槟榔酸水溶液+碘化铋钾-----石榴红球(方)形结晶
•马钱子胚乳+发烟硝酸-----显橙红色(外层色深)
+1%钒酸铵硫酸溶液-----显紫色(内层色深)
山药--鲜黄色;牡丹皮--橙黄渐变为鲜绿色;芍药--黄色;没药--紫色;
青黛--产生气泡,显棕黄色;番红花+硫酸-橙红色(番红花苷);马钱子--橙黄色
•生物碱:碘化铋钾,碘化汞钾等
•黄酮:盐酸-镁粉,AlCl3--黄绿色
•强心苷:K-K反应,Kedde反应、Baljet反应、Legal反应、Raymond反应、Libermnn 反应
•香豆精:异羟肟酸铁反应。
•蒽醌:碱液反应,Borntr?ger反应。
•糖类:Molish反应,Fehling反应。
•蛋白质氨基酸多肽:茚三酮--紫色
•淀粉粒:碘液--蓝紫色
•糊粉粒:碘液--棕或黄棕色;苦味酸--黄色;米隆试剂—砖红色。
•鞣质:FeCl3--蓝黑色沉淀。
•五倍子+酒石酸锑钾--白色沉淀
天麻乙醇液+米隆(HgNO3)试剂-
有樟脑样气:豆蔻、温郁金;
•有焦糖样气:玄参、瓜蒌;
•
贯众(4个种)-----根茎横切
黄连(3个种)-----
白芍与赤芍----
牛膝与川牛膝-----
人参与西洋参-----
北柴胡与南柴胡
性状横切
性状横切
性状
性状
五味子与南五味子-----性状
苦杏仁与桃仁-----性状
麻黄(3个种)-----来源性状横切
茯苓与猪苓-----来源产地性状粉末
乳香与没药-----性状
海金沙、蒲黄-----性状
三种蛇类中药-----性状
绵马贯众、大黄、黄连、甘草、白芷、地黄、党参、郁金、苏木、厚朴、番泻叶、
丁香、小茴香、砂仁、麻黄、薄荷、茯苓、乳香、蛤蚧、朱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