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开展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作者:谭放军
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6期
摘要:为推动初中数学探究活动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笔者对数学探究活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有效;自主探究;氛围;最佳切入点;评判
一、在学生自主探究前,营造最佳自主探究的氛围
自主探究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发现和创造的活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自由、安全和愉悦的心理状态,为此,教师必须为探究活动营造较好的氛围。
教师不仅要在外部环境课堂气氛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而且要在心理方面为学生创造自由、安全和愉悦的探究氛围。
片段一:
师:老师这有一个三角形(自制的锐角三角形),谁能画一个三角形与老师的三角形全等。
生:(把三角形放在黑板上,沿四周画出一个三角形)
师:(面向全班同学)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完全正确,这是一个好办法,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有几个三角形的要素相等呢?
生:六个,三个角相等和三个边相等。
师: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班这两扇窗户上的三角形是否全等,你怎么办?(学生讨论)
生: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否全等。
生:这也太麻烦了,有更好的办法吗?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师: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呢?一个条件、两个条件……
师: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生:只有一个条件,可以画出很多三角形,但不一定全等。
师: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学生讨论)
生:有三种情况:(1)两个角相等;(2)两条边相等;(3)一个边和一个角相等。
(板书)
师:好,我们现在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1)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和6cm。
(3)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学生自己画图,观察、比较、交流)
反思:“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教学目标上,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体会探索知识的过程。
通过画三角形,同学间的观察比较、推理,逐步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主动参探究学习。
二、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找到发挥指导、组织、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自主探究的进展情况,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这是无可厚非的。
关键是我们教师指导和介入的时机是否得当,介入是否必要和有效。
我们要把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定位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服务上。
介入过早,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晚了,又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处于无助状态;而有时教师的指导就根本没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教师要力求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要沉浸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把握介入的火候。
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更要及时指点迷津。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等之间的差异,探究活动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
这也决定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划定一个动态生成的圈,在不断的调整中,找到发挥指导、组织、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成功地组织教学。
片段二:
师:请大家欣赏一组航模(动画显示机翼抽象成四边形),已知AB∥DC要制作成∠B=60°的一架飞机模型,请你猜一猜,∠A与∠C应制作成几度的角?
生:我估计∠A=100°,∠C=100°吧!
生:∠C=110°,∠A=105°。
生:∠C=120°,猜∠A=100°。
……
师:想知道谁猜对了吗?
(从学生的生活情境,用猜角度的形式设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胆猜想、主动参与思维,营造了师生平等的对话和良好的学习情境。
接着让学生辨别三线八角;之后展开平行线特征的探索活动)
师:当 a∥b时,被任意的第三条直线c所截时,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小组活动,5分钟后小组交流汇报。
生 1:(上台展示)我们小组通过量角再比较,量得∠1与∠5都为50°,∠4与∠8都为130°,∠2与∠6都为130°,∠3与∠7都为50°,发现∠3=∠5=50°,∠4=∠6=130°,
∠3+∠6=180°,∠4+∠5=180°,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师:很不错!其他小组还有别的补充吗?
生 2:我们小组任意画了一条直线c,量得的角度与前组有所不同,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认同这两组的观点吗?
生:认同 (齐声)。
师:(板书平行线的特征)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有用的结论,但老师还是想问有没有小组能用别的方法得出这个特征?
生 3:(喜悦)有!我们组只量∠1=55°,就可以得到∠2=125°,∠3=55°,∠4=125°,
∠5=55°,∠6=125°,∠7=55°,∠8=125°,从而得出那个结论。
不错!把本组的实验情况讲述得很清楚,不知同学们是否认同?
(该同学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否定他,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是不能这样做的。
直觉告诉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课堂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思维的机会,说不定能捕捉到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点滴火花。
心意已决,我就放开了手脚,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个疑问)
生 4:不对,你们怎么得到∠5=55°的呢?
生 3:(坚定地)同位角相等吗!∠5=∠1=55°。
众生:愕然!
生 5:(上台指正),我们现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1与∠5关系还未明确。
生 3:(裂嘴咋舌)。
师:应该表扬刚才那位同学在探索过程中立场坚定、勇敢面对错误的做法!他提醒了我们只量一个角,探究不能成功。
生 6:只需量出∠1与∠5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可求其他的角,即可比较大小,找出关系了。
生:鼓掌。
(鼓掌无疑是对发言学生的“最高奖赏”!教师要带头学会欣赏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同伴,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既有良师又有益友的、心情舒畅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平等的、互相激励的学习氛围。
随着学习气氛的浓烈,我的心情也随之舒畅,正准备收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 )
生 7:我们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只要剪下∠1再与其他角比较,可以发现同样结论。
(上台演示,讲解发现过程)
生:鼓掌。
师:嗯!真不错。
我们应该为同学的新做法而高兴,敢于创新!
生 8:老师,剪角太麻烦,用圆规比较角的大小很方便!
(上台演示,讲解发现过程)
生:热烈鼓掌。
师:真了不起!探索的道路千条万条,勤思出智慧!
(从来没有过的充实与激动!我不得不为学生的聪明与智慧而赞叹)
(接着进行解释应用训练和完成平移图形教学,学习交流解答进行的很顺利,尤其是平移图形教学,同学们的学习研究气氛相当浓烈,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自己的发现:“先把一条线段按要求移好,再数出其他顶点,连成图形”“只要把一个点按要求移动,整个图形就带上来了”“先把图形的某部分按要求移好,再补全”…… 学生的方法越来越多,大家纷纷点头,眼光里充满了钦佩之意)
反思: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与教师自身之间的度,什么时候学生该出手,什么时候教师该出手,什么时段学生应自主学习,什么时段教师应及时点拨?什么问题学生会自学解决,什么问题教师该挺身而出,教师要心中有“数”,该出手时就出手,以达到最佳平衡,取得最佳效果。
三、在探究活动结束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作出最佳的评判
在探究活动中,当学生有正确、科学、积极的做法时,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当学生有错误、不足、分歧时,教师应予以更正、补充和剖析。
特别是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应给予恰到好处的赏识,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喜欢数学、参与数学、更加热爱数学。
片段三:
师: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
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
师: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
(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
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
(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
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
生(一下子来劲儿了):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15×10=150元。
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10=160元。
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
(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他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
师:刚才×××同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你能有勇气展示自己,就说明你很出色,老师相信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把剩下的一种方案的租金来完成吧!
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要充分调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就要对学生的想法、做法和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和表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
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3.
(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