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减速力及其临床意义参考课件
心率减速力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陈琪
概述
DC的概念与定义 测试机理 检测方法 结果判断 DC的优势 临床应用
概念及定义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简称DC 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Georg Schmidt 教授提出
他也是窦性心率震荡(HRT)技术的发明者
结果判断
DC≤2.5ms 提示迷走神经调节心率的减速力↓↓—高危
DC值2.6-4.5ms 提示迷走神经调节心率的减速力↓—中危者
DC值>4.5ms 提示迷走神经使心率减速的能力强—低危者
临床应用
2006年Bauer和Georg Schmidt DC
2711例AMI LVEF 随访2-3年 HRV
Birkhofer A. The deceleration capacity - a new measure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evaluated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Eur Psychiatry.
迷走神经强烈受抑制时:其保护作用下降,患者 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类似交感风暴),其实质 是迷走抑制
发生机制
DC检测:自主(迷走)神经张力 DC降低:提示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保护作用
下降,猝死风险增加 DC正常:提示迷走神经的保护作用较强,猝死
风险降低
测试机理
自主神经对每一心动周期都进行细微而迅速调节 DC检测通过位相整序信号平均技术(PRSA)对
这些调节痕迹进行提取与检测 将众多的心动周期平均处理,量化
检测方法
记录24h动态心电图 确定减速周期 确定心率段的长短值 各心率段的位相整序 对应序号的周期进行信号平均(PRSA) 公式计算
胎心监测解读PPT课件
内复苏
加速:刺激胎儿后仍缺失
周期性减速:
反复出现的变异减速伴微小变异或中 度变异
延长减速( >2min但<10min)
反复出现的晚期减速伴基线中度变异
胎监的三级诊断
分 定义 级
评 处理 价
Ⅲ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胎心基线变异缺失伴下列情况之
异 常
立即评估,迅 速采取措施如 吸氧、侧卧、
一:
停止刺激、处
无 早期减速:有或无 加速:有或无
处理 定期监护
胎监的三级诊断
分 定义 级
评 处理 价
Ⅱ 胎心监护未达Ⅰ和Ⅲ级标准,如 基线:胎心过缓但不伴变异缺失
可疑
需进行评估, 持续监护和
胎心过速
基线变异:微小变异
期减速
变异缺失不伴反复出现的晚
再评估,必 要时行其它 辅助检查以 确定胎儿情 况及实施宫
显著变异
Ⅱ级和Ⅲ级胎心监护的鉴别
❖如刺激后有加速则酸中毒可能性小, 可以继续试产
❖常用的4种刺激胎儿的方法 胎儿头皮取样、皮钳刺激胎头、震动 和声音刺激、头颅刺激
❖胎儿头皮血pH或乳酸测定
III级胎监处理的关键
❖ 异常胎监---胎儿娩出的时间段: 决定胎儿酸中毒的程度 决定了Apgar 评分 与HIE、脑瘫等的关系密切 20~30分钟内娩出胎儿(越快越好)
基线不稳定
6-25bpm(中等); ≤5(缺乏或平坦)达 ≤5(缺乏或平坦)<40 40分钟 分钟
≤5≥80分钟; ≥25bpm>10分钟; 正弦波
无或偶有可变减速<30 可变减速持续30-60秒 可变减速持续>60秒;
秒
晚期减速
40分钟内加速≥2次, 40-80分钟内加速(上 >80分钟内加速(上升
胎心监护及判读ppt课件
狭窄型:6~10bpm
见于胎儿安静睡眠时 可延长监护时间至40~60分钟,或推动胎儿, 或声刺激后继续监护
.
.
.
胎心率一过性变化
判断胎儿安危重要指标 胎心率加速:胎心率增加大于15次/分,持续时间≥15秒。
胎动时加速:非同步加速,散在性加速:胎儿良好表现。 宫缩时加速:同步加速:脐静脉暂时受压,持续受压, 发展为减速。
胎心率变异分类及临床意义
静止型:(振幅<5bpm)胎心率近似一条平直的 线。 1、胎儿深睡眠、使用镇静药物 2、无脑儿、胎儿缺氧(胎儿基本状况不佳、胎儿 储备能力丧失)
.
突变型:>25bpm
说明胎儿缺氧,多见于分娩时脐带因素造成的 急性胎儿窘迫
.
波浪型:11~25bpm
胎儿有储备能力,是健康的表现。
.
NST无反应型:胎儿缺氧
胎心率基线:正常范围 或<100次/分 或>160次/分 胎动:
无胎动 胎动后无加速 胎心变化≤5bpm 或者正弦波型 排除什么因素影响(睡眠、镇静药、体位) 监护时间:至少40分钟以上
.
正弦波 是指FHR 基线呈平滑正弦波摆动 频率固定,为(3~5) bpm 持续时间≥20 min
心动正常:110~160bpm 心动过速:>160bpm(未成熟儿,胎儿缺氧、胎儿发作性
心动过速,母体发热,贫血,阿托品 ) 心动过缓:<110bpm (胎儿缺氧,胎心传导系统障碍,低
体温,可乐啶)
.
二、胎心率基线细变异
胎心率的摆动幅度:正常位于10~25bpm 摆动频率正常≥6次/分
振幅 振幅
.
异减速出现。 OCT阳性 :胎盘功能减退,约50%的胎儿出现产时晚期减速
胎心监护ppt参考课件
NST
适应症
妊娠28周以后,NST应作为全部孕妇的常规实验,以 争取早期发现宫内发育障碍。 健康胎儿的典型图形多以妊娠32周以后的监护为据。 特别适应症:高危妊娠;妊娠晚期自觉胎动减少;
实施方法
安定情绪,待血压平稳后进行。 监护室应安静,孕妇取斜坡卧位;避免坡度不够或仅 有头部抬高。 连续记录,20min为一单位,如20min无胎动,再延长 20min监护时间。 注意胎儿的睡眠周期为20~40min周期反复交替。 最好于孕妇进食后或自觉胎动明显时行NST。
突变形图形
分娩时脐带因素造成的急性胎儿窘迫,LTV变化大, 一般为25~30bpm。
脐带受压混合图形
连续胎动导致脐带受压导致。 胎儿无缺氧表现。 应连续观察,如短期不能消失,可令其翻身,多可缓解
正弦图形
无胎动反应的基础上,基线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规律 摆动,振幅一般在5~15bpm,周期2~5bpm,短变异 消失。多发生在产前无宫缩时,持续10min以上,多 为胎儿缺氧。
胎心率基线细变异增加
胎儿突然出现轻度缺氧时,可增加植物神经系统兴奋 性,使细变异振幅增大25~30bpm以上,构成突变型
变化减速(警惕图形)
心动过缓
胎心率处于100~120bpm为轻度过缓,警惕!! 胎心率在100bpm以下,持续时间超过5~10bpm,为 重度心动过缓。是胎儿缺氧的表现 原因:重度胎盘机能不足,宫缩过强,脐带受压(尤 其是脐带脱垂),胎盘早剥等。 在消除原因或给氧后并不改善,多为胎心濒危 情况紧急,应在8~15min内胎儿娩出。
反应型
胎盘功能良好,如无特殊,一周后复查。 除外某些合并症,如羊水过少或FGR等。
无反应型
至少监护40min以上才能定为无反应型。 基线120~160bpm,细变异振幅小于6bpm;无胎动; 或胎动后无加速;或加速幅度或时间小于15。 胎儿多缺氧。
心率减速力及其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心率减速力及其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心率减速力是近年来心电生理学又一新的检测技术,同心率变异性及窦性心律震荡一样在动态心电图基础上用于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活性,特别是能单独量化迷走神经的张力,且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并在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中显示出优越的预测价值,临床应用前景更广阔。
标签:心率减速力;迷走神经张力;心脏性猝死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研究证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其猝死的重要因素,如何早期有效地寻找高危预警指标,及时筛选高危患者,对预后判断及减少心血管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应用心率变异性(HRV)和窦性心律震荡(HRT)检测仅反映了自主神经间接性调节功能,且运用中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特异性、敏感性及预测值的限制需寻求新的、直接性的检测技术。
2006年Schmidt等[1]提出了能反映自主神经张力的新指标即心率减速力。
近年来DC成为心电生理研究的热点,并不断应用于临床。
1 定义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rate,DC)是指窦性心搏RR间期的总趋向及趋缓减速的能力。
在人体内迷走神经是心脏的减速神经,为了满足及适应机体需要,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减速的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当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时如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病或高血压病等,心脏的生理机能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活性降低,而表现为心率减速的能力异常,心率减速力值降低[1]。
2 DC检测的机理在自主神经体系中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分别不均等的反向调节心脏,本质上对心脏起主要保护作用的是迷走神经的活性大小,作为心率的减速神经其在满足和适应机体机能需要中起主要调节作用。
DC的检测技术实际上是发掘每个心动周期中留下的自主神经细微而快速地对心率的调节痕迹,并通过位相整序信号平均技术直接的把迷走神经对心率的减速调节作用做定量检测。
经循证医学验证,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筛选高危患者预警作用的敏感性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并视为一种单独定量检测迷走神经活性的新技术[2]。
胎心监护课件(共35张PPT)可编辑全文
一、胎心监护的重要意义
1.可以较客观的判断胎儿宫内安危情况,给 临床提供正确的决策。
2.在医患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必须提供更 多辅助依据举证处理的正确,而胎心监护图 在产科就是最重要且最常见的证据之一。
二、几个基本定义
1.胎心率基线:是指在无胎动和无子宫收缩影响时,10分钟以上的胎 心率平均值。
、姓名、床号、孕周及诊断; ❖ 查清胎方位,确定胎心位置; ❖ 打开监护仪电源,用涂有耦合剂的多普勒探头确认
胎心位置,用具有弹性的腹带固定;
❖ 将宫缩探头固定在易于记录胎动的胎儿臀部;
❖ 让孕妇拿着记录胎动的手动按钮,并教会在感到 胎动时应立即用手指按一下;
❖ 调定走纸速度为3cm/min,以便观察LTV; ❖ 连续记录20′为一单位,如20′内无胎动,再延长
----胎心率的摆动幅度:是指胎心率上下摆动波的高度,其变动幅度 正常值为10-25bpm。
----胎心率的摆动频率:是指1分钟内胎心波动的次数,正常为≥6次。
2、胎心率的一过性变化:受胎动、宫缩、触诊及声响等刺激后, 胎心率发生暂时性加快和减慢,随后又恢复到基线水平,称为--
。分为加速和减速两种情况,是判断胎儿安危的重要指标。
NST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应列为NST可疑型: ①在20分钟内仅有1次或1次以上伴胎心率
加速的胎动; ②胎心加速幅度<15bpm,持续<15秒; ③基线变异减弱; ④胎心率基线水平异常(>160bpm或<120bpm) ⑤存在自发性变异减速。
临床意义及处理
(1)反应型
提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良好,99%以上的胎儿在一周内是较安全
④胎心率基线长期变异振幅6-25bpm,周期3-6bpm。
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各51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脏病患者50名为对照组。
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各组平均DC值。
结果UAP组、AMI组D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病变程度与冠心病患者DC值呈负相关(P<0.05,r=0.562)。
结论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猝死的高危人群可通过DC值准确地检测出,有效减少及预防猝死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冠心病;心率减速力;心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心脏疾病患者日益增多。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等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导致心脏性猝死率逐年增高。
近些年,DC逐渐成为心脏病高危患者的预防措施。
它依据不同类型患者24 h内的心率减速能力与整体趋向性进行分析与测定,筛选和预警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从而有效降低猝死率。
目前对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报道较少,选取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并对其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9例,女54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5.2±1.6)岁。
将其分为SAP组、UAP组和AMI组,各51例。
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排除标准为各种急经感染病史、慢性炎性疾病患者,各种肿瘤或动脉瘤,明确诊断为自身免疫疾病或结缔组织疾病,近3个月内有外伤史、手术史或发生心肌梗死者。
DC-心率减速力
心率减速力检测:预警心脏性猝死的无创新技术近年来,对猝死人群分布的研究意外地发现,猝死人群中仅1/3者生前被归为猝死的高危人群,1/3者被归为猝死的中危及低危人群,而另1/3者的猝死为患者的首发临床事件,这些人生前属于无危险因素的人群。
猝死流行病学这一新情况说明:目前,医学对猝死的认识远未到位,2/3的猝死发生在目前认为属于中低危或无危的人群。
因此,要想全社会猝死人数得到真正的遏制,需要更好的筛选与预警技术问世,而且方法要更简单、易行,使筛选人群更大。
心率减速力的概念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简称DC)检测技术是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Georg Schmidt教授近年发现并提出的一种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新技术。
心率减速力的检测是通过24小时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分析和减速能力的测定,定量评估受检者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进而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技术。
减速力降低时提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相应之下,其对人体的保护性作用下降,使患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反之,心率减速力正常时,提示迷走神经对人体的保护性较强,受检者属于猝死的低危者。
检测方法与技术⑴动态心电图记录:受检者记录全天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图1)。
⑵确定减速周期及加速周期并做标志:将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经120 Hz数字化自动处理系统转化为以心动周期RR值为纵坐标的序列图。
随后,将每一个心动周期的RR值与前一心动周期比较,确定该周期属于心率减速或加速的心动周期,再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志。
减速周期可标注为黑点,加速周期,可标注为白点。
⑶确定心率段的长短值:位相整序时应用的心率段是指以每一个减速点或加速点为心率段中心时,位于其两侧的心动周期依次各取多少。
当心率段数值确定为30个间期时,则意味着以选定的减速点为中心时,其左右依次各取15个心动周期组成一个心率段。
⑷各心率段的位相整序:以入选的减速点为中心,进行不同心率段的有序排列。
心率减速力值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T I A N y o 一 q u n ,MOL i — q o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o fE l e c t r o c a r d i o g r a p h y ,t h e F i r s t P e o p l e 5 H o s p i t a l o fH e c h i ,H e c h i 5 4 6 3 0 0 ,C h i —
・
72 -
P 3 『 CC P VD Ma y 2 0 1 3,Vo l ,2 1 No . 5
・
短篇 管 疾 病 患者 的临床 意 义
阮炳 新 ,田永群 ,莫 丽琼
【 摘要 】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 ( D C )值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 意义。方法 选择 2 1 0例心血 管疾病 患者,
按照疾病类型分为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 失常、老年性心瓣膜病 组,各 4 2例 ;另选 1 6 0例 无器质性心 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入 院均行 2 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分别计算各组的 D C值并对比分析 。结果 心血管疾病 患者
的年龄、D C值与对照组 比较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0 1 ) 。结论
c o m p  ̄e d w i h t h t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l a l y s i ni g i f c a n t( P<0 . 0 0 1 ) .C o n c l u s i o n C l i n i c a l r e s p o n s e i n p a —
Cl i n i c a l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f De c e l e r a t i o n Ca p a c i t y o f Ra t e Va l u e i n P a t i e n t s t l I C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i s e a s e RU A N B i n g —x i n.
心率减速力
是指两个相邻的心动周期中,后一个心 动周期发生心率减速现象。 DR2 则指在连续 3 个心动周期中后2 个心动 周期相继发生心率减速现象。 以此类推,DR10 则指连续 11 个心动周期中 依次发生 10 个心动周期的心率减速现象。
DR1
2.计算方法
(1)测量逐跳的 RR 值:常规记录 Holter 心电图后,测量并标出逐跳的 RR 间期值。 (2)确定心率减速力持续的周期值:以 RR 间期(ms)为纵坐标,以心 动周期的前后序号为横坐标,制成不同 DR 周期值的顺序图,进而能计 算出持续周期不同的连续心率减速力的各自数值。
两者的结果呈分离状态,图形也不呈 反像,这种情况的发生率约15%
3. DC 值检测结果临床意义的判定
根据相应的临床随访结果DC 值分为三种:
(1)低危值:DC 值>4.5ms 为低危值,提示患者迷 走神经使心率减速的能力强。 (2)中危值:DC 值2.6~4.5ms 为中危值,提示患 者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减速的能力下降,患者属于猝 死的中危者。 (3)高危值:DC 值≤2.5ms 为高危值,提示患者 迷走神经的张力过低,对心率调节的减速力显著下 降,结果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显著下降,使患者属于猝 死的高危者。
(3) 心率减速力死亡预警的能力优于心率加速力:
心率减速力测定结果的病理学意义远比心率加速力的结 果更具临床重要性。在一定的人群,心率加速力正常而心率 减速力降低的患者预后差。
(4)心率减速力的测定结果可用于猝死低危与高危 者的双向判定:
其为低危值时能十分准确地识别心梗后患者猝死的低危 者,适合从猝死高危人群中筛选低危者,从而不需对这些人 群做进一步花费较高的其他检查与评价,这能大大节省医疗 保险公司和个人的医药负担。 另一方面,当检测值较低<2.4ms 时,提示其为心梗后 死亡的高危者,这一结果对LVEF 值≤30%和>30%患者的预 警都有重要作用,这意味着被其他危险预警技术(例如 LVEF)漏掉的高危者,可经心率减速力的检测而被发现。
心率减速力
2.心率加速力的计算公式
AC=[X(0)+X(1)-X(-1)-X(-2)]×1/4 (单位为ms) 计算结果为负值,表示交感神经对较慢心 动周期进行调节时,能使下一个心动周期缩 短的程度。
2. 心率减速力与加速力的比较
多数患者经上述方法计算的DC 值和AC 值十分相近,只是AC 结果为 负值,同时两者的图形成反像。
两者的结果呈分离状态,图形也不呈 反像,这种情况的发生率约15%
3. DC 值检测结果临床意义的判定
根据相应的临床随访结果DC 值分为三种:
(1)低危值:DC 值>4.5ms 为低危值,提示患者迷 走神经使心率减速的能力强。 (2)中危值:DC 值2.6~4.5ms 为中危值,提示患 者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减速的能力下降,患者属于猝 死的中危者。 (3)高危值:DC 值≤2.5ms 为高危值,提示患者 迷走神经的张力过低,对心率调节的减速力显著下 降,结果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显著下降,使患者属于猝 死的高危者。
(1)入组标准:
年龄<75 岁的急性心梗患者,入组第二周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检查,并 对记录的RR 间期进行位相整序信号平均技术的处理。
(2)研究方法:
①所有患者均进行DC 检测,并得到有效结果; ②随访时间平均2~3 年; ③患者的临床转归与DC 检测结果对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都采取单盲法, 即医生只知晓临床随访结果,研究人员只知晓DC 检测结果; ④分别与LVEF(经超声、核素、左室造影法测定)和HRV 结果(Holter 法)进行猝死预警作用的比较; ⑤一级终点:全因死亡。
六.心率减速力检测技术的优势
1、方法简单易行:DC 检测技术和Holter 检查同时进 行,方法简单易行,而且记录时间短,24h 则能完 成检测。检测时不需附加另外的条件。 2、定量分析:该技术属于一种定量测定迷走神经和 交感神经作用强度的新技术,交感与迷走神经作用 的单独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3、检测结果可靠: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DC 检测的 低、中、高危值的预警作用与随访期结果的相关性 强,结果可靠。
心率减速力及其临床意义共27页文档
检测猝死高危者的其他方法
自主神经功能检测
伴/不伴器质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 心率变异性(HRV) 窦性心率震荡(HRT) 心脏变时性 压力反射敏感性(BRS)
存在问题
定性不定量 结果判定不易区分生理/病理,二者重叠性大 部分检测需附加条件 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混合检测:心率加速力(AC):
全因死亡
Axel Bauer, Georg Schmidt.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hort study
其中213/2711例死亡 随访期存活者DC均值 5.3-5.9ms 随访期死亡者DC均值 2.8-3.4ms 80%猝死患者可以通过DC 预警,即使EF值较高 结论:较低DC值是心梗患 者猝死与全因死亡较强的预 测指标
DC值不同的两个亚组人群随访期死亡率的kaplan-meier曲线
检测猝死高危者的其他方法
心功能检测
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超声心动图 器质性心脏病+LVEF
高危者:LVEF≤40% 更高危者:LVEF≤30%
检测猝死高危者的其他方法
电功能检测
电激动传导减慢:QRS时限、心室晚电位 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QT间期、QT离散度、T
临床应用
Schneider A. Changes in 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duced by ambient air pollu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rt Fibre Toxicol. 2010 Oct 7;7: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方法 3.确定心率段的长短值
取黑色的点
4.标注位相序列 5.对应序号的周期 进行信号平均
6.取30点为心率段 取4点X(0)、X(1) 、 X(-1)、 X(-2)计算 DC值
结果计算
计算X(0)、X(1) 、X(-1)、 X(-2) DC=【X(0)+X(1) -X(-1) - X(-2) 】×1/4ms
临床应用
Schneider A. Changes in 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duced by ambient air pollu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rt Fibre Toxicol. 2010 Oct 7;7:29.
Birkhofer A. The deceleration capacity - a new measure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evaluated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Eur Psychiatry.
这些调节痕迹进行提取与检测 将众多的心动周期平均处理,量化
检测方法
记录24h动态心电图 确定减速周期 确定心率段的长短值 各心率段的位相整序 对应序号的周期进行信号平均(PRSA) 公式计算
1.记录24h动态心电图
2.确定减速周期及加速周期
取黑色点 经120Hz数字化自动处理,标注减速与加速周期,减速RR间 期较长,标记为黑点
全因死亡
Axel Bauer, Georg Schmidt.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hort study
其中213/2711例死亡 随访期存活者DC均值 5.3-5.9ms 随访期死亡者DC均值 2.8-3.4ms 80%猝死患者可以通过DC 预警,即使EF值较高 结论:较低DC值是心梗患 者猝死与全因死亡较强的预 测指标
迷走神经强烈受抑制时:其保护作用下降,患者 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类似交感风暴),其实质 是迷走抑制
发生机制
DC检测:自主(迷走)神经张力 DC降低:提示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保护作用
下降,猝死风险增加 DC正常:提示迷走神经的保护作用较强,猝死
风险降低
测试机理
自主神经对每一心动周期都进行细微而迅速调节 DC检测通过位相整序信号平均技术(PRSA)对
心率减速力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陈琪
概述
DC的概念与定义 测试机理 检测方法 结果判断 DC的优势 临床应用
概念及定义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简称DC 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Georg Schmidt 教授提出
他也是窦性心率震荡(HRT)技术的发明者
DC值不同的两个亚组人群随访期死亡率的kaplan-meier曲线
检测猝死高危者的其他方法
心功能检测
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超声心动图 器质性心脏病+LVEF
高危者:LVEF≤40% 更高危者:LVEF≤30%
检测猝死高危者的其他方法
电功能检测
电激动传导减慢:QRS时限、心室晚电位 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QT间期、QT离散度、T
概念及定义
DC检测:自主(迷走)神经张力 通过24h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分析,判断心率减
速能力,定量评估受试者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 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 技术 Holter
发生机制
自主神经支配特点:迷走神经占优势,迷走王国 清醒状态:迷走神经作用占优势 运动状态: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交感相对增强
结果判断
DC≤2.5ms 提示迷走神经调节心率的减速力↓↓—高危
DC值2.6-4.5ms 提示迷走神经调节心率的减速力↓—中危者
DC值>4.5ms 提示迷走神经使心率减速的能力强—低危者
临床应用
2006年Bauer和Georg Schmidt DC
2711例AMI LVEF 随访2-3年 HRV
波电交替、Tp-Te间期 电生理检查、运动心电图检测
检测猝死高危者的其他方法
自主神经功能检测
伴/不伴器质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 心率变异性(HRV) 窦性心率震荡(HRT) 心脏变时性 压力反射敏感性(BRS)
存在问题
定性不定量 结果判定不易区分生理/病理,二者重叠性大 部分检测需附加条件 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混合检测:心率加速力(AC):
取白色的点,交感神经的调节功能cise training slows down heart rate and improves deceleration and acceleration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J Electrocardiol. 2012 May;45(3):214-9. Epub 2012 Feb 15.
Sacha J. Short-term deceleration capacity reveals higher reproducibility than spectral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dices during self-monitoring at home. Int J Cardiol. 2011 Oct 20;152(2):271-2.
Lewis MJ. Influence of long-term oxygen therapy on cardiac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capacity in hypox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lin Physiol Funct Imaging. 2011 Jul;31(4):2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