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冲击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管注射疗法诊疗常规

它是利用骶管解剖特征,注入大剂量液体和特殊药物,向头部扩散其压力,具有水冲击、液体剥离、悬浮复位等诸多功能,结合药物的作用迫使突出的椎间盘重新复位。本组药物还具有消炎、消肿、止痛、营养神经、修复组织创伤等功效。

因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坏死而渗出的致痛物质是刺激神经根诱发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从离皮肤最近的骶管注药,药物比较容易达到病变区,再用可以减少髓核环死渗出的药物,可达到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的作用从而很快缓解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另外,骶疗也是帮助诊断椎管内病变的方法之一。

从硬膜外造影显示,只有冲击注药才能有效使药物到达腰椎椎管的病变部位。

作用机理:

1、冲击原理:即经硬膜外输入一定剂量的药液直接对神经根进行冲击,解除神经压迫,祛除疼痛。

2、悬浮复位原理:即输入体内的药液在椎管内形成压力。使粘连受压的神经纤维进行分离,(液体刀)使突出的椎间盘浸润悬浮,从而回复原位和弹性。

3、营养修复原理:药液内含有多种营养神经细胞的成分,可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恢复神经及神经末梢的传导功能。

适应症:

颈、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狭窄,骨质憎生,坐骨神经痛,老年性脊椎退行性改变等各种急、慢性腰腿疼疾患。

优越性:

该疗法15-25天治疗一次,因药液在骶管中吸收速度极快,是皮下吸收的10倍,所以,它比口服、肌肉、静脉给药更直接,更有效,同时绝对安全可靠,不住院、无危险、无毒副作用,是目前先进的保守治疗方法。

禁忌人群:

糖尿病患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精神病及体质极度衰弱不适合本治疗。

经骶管腰椎硬膜外注射治疗腰腿痛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纳应用。然而,回顾以往文献和临床实践中时常可以看到对于骶管注射的应用还是凭借经验或盲目的采取应对措施,对所用药物配伍、浓度、剂量及推进速度等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以致出现如血压降低、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的病例,这些不能不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深思。下面就骶管注射治疗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供同道参改。

1.骶管注射的历史

Cathlee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管尾侧穿刺入硬膜外腔的方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上世纪40年代此方法曾广泛用于无痛分娩,以后逐渐用于外科手术麻醉。1978年国际腰椎研讨会

上认为“硬膜内与硬膜外类固醇药物注射对腰痛患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确立了激素在骶管注射中的不可替代地位。我国自80年代以来对骶管的解剖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现代研究认为,药物通过骶管注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硬膜和神经根,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在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诸多治疗方法中,骶管注射疗法的疗效是肯定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效率在55%-80%。

2. 骶管注射药物的配伍及作用机制

骶管注射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其用药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同地区在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注射速度及适应证等方面差异颇大。回顾以往文献,药物大体可分为皮质激素类、局部麻醉药类、B族维生素及其他如透明质酸、碳酸氢钠、ATP、丹参针、麝香针等类,名目繁多,莫衷一是。中药如丹参针、麝香针的应用,并没有客观的理论依据,是否有确切的疗效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也是今后研究需加强的地方。

2.1激素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仍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激素在骶管内的确切作用机制,多数还是认为是激素的消炎镇痛作用。而Cackler则通过研究认为醋酸强的松龙对椎管内的炎症毫无作用,长期应用还会产生严重并发症。且有研究已证实大量应用激素会在椎管内形成高渗透压,对神经根造成化学性刺激和脱水变性甚至不可逆损

伤。对于激素的用量,目前多主张中短效激素如地塞米松为10mg-15mg,醋酸氢化可的松为25mg-50mg,甲泼尼龙为40mg-80mg,强地松龙25mg-50mg,可一周一次;长效类如曲安缩松(确炎舒松-A)为20mg-40mg,曲安西龙为20mg-40mg,2周~3周一次为宜。

激素的选择、用量和给药次数与骶注疗效、疗效持续时间及副反应有着直接关系。糖尿病、高血压、胃十二指肠溃疡及重度骨质疏松等患者应忌用;对1次治疗毫无疗效的患者不给再次注射;连续注射不超过4次,长效激素不超过2次。况且激素局部注射后能降低局部的免疫力,因此细菌易从局部或远处病灶经血到达骶部引起感染。所以作骶管封闭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掌握用药剂量、间隔时间。

2.2局麻药的选择

麻醉药的毒性反应是骶管注射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与选用的药物、浓度、剂量、患者的体质及是否误入血管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证明在皮质激素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给予高浓度或大容积布比卡因不增加治疗效果,反而增加风险和不良反应,故主张局麻药以最小有效浸润浓度为宜(布比卡因为0.125%),且最好应用低毒性局麻药。药理试验证明普鲁卡因性质稳定,毒性小,对组织无刺激,维持时间约30分钟-60分钟,且副作用较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应用前应常规做普鲁卡因皮试,过敏者可改用利多卡因。

3. 骶骨的解剖特性与进针

3.1骶骨的体表标志与穿刺

骶管穿刺成功的关键在于骶裂孔的定位,而它的定位一般又是以骶角为标志的,骶角缺如或不明显,必然引起触摸骶角定位或从尾骨尖向上定位骶裂孔的的困难。骶裂孔狭窄或方向偏歪等变异又是穿刺失败的另一原因。回顾文献,临床上可有以下几种定位方法:

(1)直接触摸骶角法:骶骨背面突起较多,除骶角外可有其他异常结节存在,有时会出现定位困难;

(2)间接触摸法:先摸到尾骨尖,沿后正中线向上约4.0cm~4.5cm处,旁开0.7cm~1.0cm即可触到骶角;

(3)表面定位法:骶裂孔中心与两髂后上棘约呈一等腰三角形,两髂后上棘至两骶角间中点连线左为8.2cm,右为8.1cm,也可定位骶角或骶裂孔;

(4)表面标志法:S2棘突中点到骶角连线中点的距离约为

5.7cm~7.5cm,即可从上到下沿正中线定位。

3.2骶裂孔与进针的关系

骶裂孔的外形必然与穿刺有着直接的联系,观察表,骶裂孔的背面可呈三角形、方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变异颇大。不规则形异常骨片从骶裂孔的顶部和周边向孔深入构成穿刺的直接对抗,可导致穿刺失败。长方形和尖形裂孔顶部升高与蛛网膜更加接近,临床上穿刺应加以注意。两侧骶角不对称时可使骶裂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