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变文

合集下载

《王昭君变文》之新变与创发——敦煌写卷与唐宋昭君诗之比较

《王昭君变文》之新变与创发——敦煌写卷与唐宋昭君诗之比较
《 王 昭君 变 文 》 之 新 变 与 创 发
— —
敦 煌 写卷 与 唐 宋 昭君 诗 之 比较
张 高评
内容 提 要 : 敦 煌 写 卷《 王 昭君 变 文》 ( P . 2 5 5 3 ) , 咏写 昭君 故 事 , 相 较 于唐 宋 诗 2 2 2首 之歌 咏, 就原 型论 、 主题 学 而 言 , 新变 创 发 极 多 , 传 承 沿 袭 殊少 。 唐 人诗 ( 含 敦 煌 写卷 王 昭君 故事 三
讨 匈奴 四十 四年 。 战争 的代价 , 汉 朝虽然 所得不偿 所失 , 然 西域诸 国从此震 恐 , 纷纷 遣使来 献 。 之
后, 匈奴 内部 又 濒 临“ 坏乱 几亡 之 厄 ” , 面 对分 裂 , 于是 促成 臣服汉 朝 , 谋 求 和亲 之 意愿 。 自此 之
后, 国际情势 大逆转 , 从 汉 弱胡强 一变 而为 汉强胡 弱 。⑤自汉 宣帝 至 汉元 帝 , 原则 上 实行 武 帝 政
自是 同一 理 路 。
自有历史记 载以来 , 华 夏的外 患一直来 自北方 : 夏商周 之鬼方 、 猥狁 、 犬戎、 北狄 ; 两汉 之匈奴 ,
( 曾永 义 : 《 俗 文 学概 论 》 之 二编“ 三、 《 民族 故 事 之 孳 乳 展 延》 : 1 . 两个来源 ; 四条 线 索 ” , 三 民书局 , 2 0 0 3年 , 第4 1 7 ~
诗 雅 正 文学 不 同者 , 往 往 设 身处 地 , 绘 影绘 声 , 长 于 铺 陈形 容 , 唱 叹有情 。 变 文讲 史 , 多 出于拟
言代言, 同情 王 昭君 身 不 由 己之 悲惨 命 运 。考 察 敦 煌 写卷 之 遗 妍 开发 , 于 历 代 王 昭君 故 事之
形 成 与发 展别 具创 造 之 关键 意义 。

王昭君的史实记载

王昭君的史实记载

关于王昭君的史实记载————————————————————————————————作者: ————————————————————————————————日期:史实记载:(1)《汉书》班固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2)《汉书》班固匈奴转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

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3)《后汉书》范晔南匈奴列传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

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

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

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4)《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5)《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

复株累若鞮单于以且麋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

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6)《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五王莽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之甚厚。

敦煌《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释读析疑

敦煌《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释读析疑

敦煌《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释读析疑许松【摘要】《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是敦煌变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文已然不少,但是“相杀无过死即休”、“负特黄天孤傅土”、“良久提撕始得苏”、“妾貌如红线”、“架上罗衣不重香”等处之解释仍然龃龉难通,当另作解释方畅文意.【期刊名称】《图书与情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139-141)【关键词】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作者】许松【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20;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关于《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的写卷及收藏情况,黄征、张涌泉先生《敦煌变文校注》已有具体的介绍,此不赘述。

读这两篇变文过程中,产生了几处不同于前贤时俊的观点,虽或不能每中靶的,然春风兰浦,持钓有恒,当有鲂鲤之获。

1 夜望西北,晓望东南。

——《李陵变文》各注本于此句未出注。

西北乃匈奴军队方向,东南乃汉朝方向,此句为互文见义。

互文是指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为适应格律、对仗的需要而把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拆成两个或三个句式相同、意义相互补充的语句。

譬如唐杜牧《泊秦淮》诗的“烟笼寒水月笼沙”[1],实际是说“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水中雾气和月光既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白沙),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2]实质是“主人客下马,主人客在船”(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李陵变文》中的“夜望西北,晓望东南”即“夜晓望西北,夜晓望东南”,意思是:不论夜晚白天,既警望着西北来的凶残追兵,又慕望着深深眷恋的东南故土。

2 其时将军遭洛薄,在后遗兵我遣收。

卧毡若重从抛却,轻时任意留。

逢水且须和麨噄,逢冰莫使咽人喉。

隔是虏庭须决命,相杀无过死即休。

——《李陵变文》此段极力描写李陵兵容残破无几,抛却重物,以水和干粮充饥,遇上无水只能以寒冰来消解喉间燥火,可悲可叹!“隔是”乃既然、已然的意思,“隔是虏庭须决命”整句的意思是“既然已经身陷匈奴的地盘只好拼命相斗了”。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列不属于儒家四书的是()A.《论语》B.《礼记》C.《大学》D.《中庸》2.元杂剧《梧桐雨》写的是()的故事A.唐明皇与杨贵妃B.崔莺莺与张生C.杜丽娘与柳梦梅D.汉元帝与王昭君3.《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象征着历史中国负重缓行的意象不包括()A.雪被下古莲的胚芽B.破旧的老水车C.干瘪的稻穗D.淤滩上的驳船4.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个散文家是()A.王安石、曾巩B.韩愈、欧阳修C.韩愈、柳宗元D.欧阳修、柳宗元5.《前赤壁赋》中主客对话的客主要情感倾向是()A.功名难就B.适意自然C.人生无常D.乐观豁达6.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顶真C.拟人D.借代7.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开篇的小说是()A.《阿Q正传》B.《祝福》C.《狂人日记》D.《伤逝》8.《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统领全诗的意象是()A.春江B.明月C.花林D.夜空9.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是()A.笔记体B.传奇C.话本D.章回体10.《谏逐客书》点明题旨的方法是()A.开门见山,篇首点题B.画龙点睛,篇末点题C.首尾叙议,中间点题D.隐含于叙事中11.《氓》选自《诗经》中的()A.王风B.魏风C.陈风D.卫风12.《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体现家破人亡之痛的词句是()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13.关于苏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八大家之一B.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C.思想主要受儒、释、道三家影响,以儒家为主体D.《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婉约词的代表作14.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A.视黄醛B.视紫红质C.视蛋白D.视紫绿质15.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家是()A.马克·吐温B.普希金C.海明威D.契诃夫16.《长恨歌》的作者是()A.欧阳修B.李白C.白居易D.王安石17.下列作品不属于契诃夫的是()A.《第六病室》B.《苦恼》C.《小公务员之死》D.《警察与赞美诗》18.《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A.对比B.类比C.象征D.烘托19.辛弃疾《水龙吟》此句中,用到比喻手法的是()A.遥岑远目B.献愁供恨C.玉簪螺髻D.求田问舍20.《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手法是()A.类比显现B.对比反衬C.象征暗示D.侧面烘托21.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的唐代边塞诗人是()A.杜牧B.李商隐C.岑参D.王昌龄22.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A.《汉书》B.《战国策》C.《史记》D.《左传》23.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最富文采、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著作是()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史记》24.动脉粥样硬化症主要发生于()A.大、中动脉B.细动脉C.小动脉D.微小动脉25.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A.《季氏将伐颛臾》B.《寡人之于国也》C.《秋水》D.《谏逐客书》26.宋代文坛并称苏辛的是()A.苏舜钦、辛弃疾B.苏舜钦、辛赞C.苏轼、辛弃疾D.苏轼、辛赞27.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出自秦观的()A.《鹊桥仙》B.《八声甘州》C.《醉花阴》D.《蜀道难》28.下列选项中,显现《天净沙·秋思》主题思想的是()A.枯藤老树昏鸦B.小桥流水人家C.古道西风瘦马D.断肠人在天涯29.下列有关炎症防御作用的描述,不恰当的是()A.液体渗出有利于稀释毒素B.白细胞渗出有利于吞噬病原体和坏死组织C.渗出液越多,防御作用越明显D.炎症局部淋巴结肿大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30.采用倒叙方式,并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互叙述的小说是()A.《苦恼》B.《宝玉挨打》C.《米龙老爹》D.《婴宁》二、填空题(20题)31.《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作者是____32.戴望舒曾因发表了著名的诗作《雨巷》而被称为____诗人33.贾平凹凭借《____》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34.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35.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36.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37.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38.____,欲辩已忘言。

民间故事会电子版3篇

民间故事会电子版3篇

民间故事会电子版3篇民间故事会电子版一滴走在不归路上的眼泪汉家宫阙,在画师私欲蘸泡的笔下,抹上了古道西风瘦马柳弯残阳。

塞外加急传来牧羊曲,又一个女人,成为权贵的礼品,去安抚千里之外动荡的大漠孤烟。

用自己的美色去征服历史,平息战争,在那个时代,作为区区一小女子来说,昭君无疑是伟大的,在胭脂泪中凝聚着整个民族的魂魄。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友好作出了贡献。

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

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昭君,政治悲剧的一个符号。

王昭君较其他三位美女来说,是被历代诗人、画家、作曲家们着笔最多的一位古典女性,然而她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其根本原因或许是由于这千载难平的“昭君之怨”吧?!当然,历史和世人的眼光毕竟有着区别,历史是不能更改的:历史上的昭君在向着我们微笑,充分展现了她的深明大义,而文学作品中创造的昭君形象似乎在对着我们哭泣,怨而不怒。

古往今来,那些怀才不遇、在官场苦苦挣扎的人们,则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寻自己或深或浅的身影……毋庸讳言,在汉文化中这“怨”字才真正是“昭君之美”的美学意义的核心与真谛。

而“昭君之美”又是那么的残酷!美的极限。

她就这样朝胡地深处义无返顾走去,那是一条不能回归的路,她一连走了数十日。

数十日,在苍茫的一生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可那数十日于她一生来说,也许是一辈子的事情。

历史上的昭君,定格了她的人生模板:怀抱琵琶,寂寞地走在斜阳凄草之间。

这是她生命转折的曲线。

“目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

”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苦难,昭君瘦削的肩膀如何能承受这些苦难呢?宿命的东西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她前脚刚踏出塞外一步,就注定了她一去不返。

“阳光万里遥,不见一人归。

汉宫秋第三折

汉宫秋第三折
第三折
马致远
第一组:唐姚,王一钊,易叶亿,张锦城,熊凌翌, 第一组:唐姚,王一钊,易叶亿,张锦城,熊凌翌, 张玲婧,杨晓雪,毕悦清,宋宇婷, 张玲婧,杨晓雪,毕悦清,宋宇婷,熊丁
约1250-1324,汉族人,字千里,晚年号东篱, 1250-1324,汉族人,字千里,晚年号东篱,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元末明初贾仲 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 明在《凌波仙》中称他为“曲状元” 明在《凌波仙》中称他为“曲状元”。所著杂剧 有十五种,今存七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有十五种,今存七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江州司马青衫泪》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 西华山陈抟高卧》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西华山陈抟高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半夜雷轰荐福碑》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 疑存一种《孟浩然踏雪寻梅》 残存一种《 疑存一种《孟浩然踏雪寻梅》,残存一种《刘阮 误入桃源洞》 仅存剧目的有四种《 误入桃源洞》,仅存剧目的有四种《吕蒙正风雪 斋后钟》 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斋后钟》、《吕太后人彘戚夫人》、《孟朝云风 雪岁寒亭》 刘伯论酒德颂》 散曲集有《 雪岁寒亭》、《刘伯论酒德颂》;散曲集有《东 篱乐府》。 篱乐府》
〖注释〗 注释〗 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1)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描写的是汉元帝 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番使:指匈奴使者。 (2)番使:指匈奴使者。 点破:指画得不美。 (3)点破:指画得不美。 刚刚。 (4)甫:刚刚。 形像:指画像。 (5)形像:指画像。 红颜”二句:语出欧阳修《明妃曲》 (6)“红颜”二句:语出欧阳修《明妃曲》。 语气助词,加重语气。 (7)生:语气助词,加重语气。 承望:想到。 (8)承望:想到。 (9)每:们。 10)大国使:指匈奴的使者。 (10)大国使:指匈奴的使者。 11)摇装:或作遥装,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 (11)摇装:或作遥装,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远行者在离 家前,选吉日出门,亲友送至江边, 家前,选吉日出门,亲友送至江边,被送者上船一会儿又折 回来,改日再正式启程。 回来,改日再正式启程。 12) 弹瑟琶的动作。 (12)撮:弹瑟琶的动作。

昭君形象从无到美的嬗变

昭君形象从无到美的嬗变

从“无”到“美”的完成——浅析《汉宫秋》中的昭君形象作为中国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她的形象从古至今在人们心中都是艳丽绝色的落雁之姿,实际上,这只是人们根据浪漫唯美的典故、曲折感人的戏剧所做出的幻想。

从最初的史实,到《汉宫秋》里那样的戏剧角色,昭君形象经历了一个典型的从“无”到“美”的发展过程。

一、起于“无”的嬗变过程历史上真实的昭君,最早见载于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诏曰:‘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墙)为阏氏。

’”又有《汉书·匈奴传》载:“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

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墙)字昭君赐单于。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

”这其中既没有对昭君的姿容和事迹进行任何直接描写,也没有通过他人评价等方式来间接表明。

也就是说在最早、最具有可信度的史料中,昭君和亲原本只是一桩以单于觐见汉王、请旨和亲为起始,至昭君远嫁匈奴、生育子女而结束的普通政治联姻事件,昭君本人在其中只是一笔带过“掖庭待诏良家子”。

至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画工索贿绘丑图的情节,这一戏剧性改造为昭君补充了绝美容貌、高雅气质和圣洁品格,虽然脱离了历史真实性,却使昭君形象初具“美”的雏形并流传开来,以至于在《后汉书·南匈奴传》这样的史料中也出现了“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的记载。

而把元帝时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巾帼女子牺牲自己的表现,则是源自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

至此,昭君形象的“美”不再停留于外貌而显现在精神意义方面,拥有了更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意义,成为了从“无”到“美”的重要分界线。

【课外阅读】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在元代杂剧作家中,马致远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一生写了十五种杂剧,除了散佚的,现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六种。

另外,《开坛阐教黄粱梦》一种,是他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集体编写的。

对马致远杂剧的评价历来都是很高的。

元代的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关、马、郑、白”并提,最早尊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元末明初的贾仲明为《录鬼簿》补作的挽词,对马致远赞誉道:“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同样认为马致远在元代杂剧作家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家对马致远的评价更高。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列马致远于元曲家的187人之首,认为“马东篱之词”,“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

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这位封建藩王已经把马致远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了。

他们的评价公允吗?符合戏曲历史的真实吗?这是值得今天的戏剧研究工作者重新来推敲的问题。

这些封建时代的评论家受到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观的局限,又往往着眼于剧作的曲词和音律的技巧,他们对马致远的赞誉之词,很难看作是对马致远杂剧思想与艺术的全面和正确的估价。

我们应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和美学标准,对马致远的杂剧作出崭新的评价,让这位杂剧作家的作品能够获得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

(一)贾仲明在《录鬼簿》中给马致远补作的挽词里提到:“《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瘐白关老齐眉。

”他认为这四种杂剧是马致远的成就较高的作品;有了这四种作品,马致远就可以同庾无锡、白仁甫、关汉卿并驾齐驱了。

《戚夫人》、《孟浩然》已佚;《汉宫秋》、《青衫泪》在马致远现存七种杂剧中,的确成就较高。

尤其是《汉宫秋》,思想上、艺术上光彩焕发,不愧为马致远的代表作,也确实可以列入元杂剧的佳作之林。

臧晋叔选为元曲第一,是有眼力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得很广。

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妃子。

那时候,汉朝和匈奴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后来,匈奴呼韩邪单于当了权,他想改善双方的关系,就亲自来到长安,希望能同汉朝和亲。

汉元帝听了,当然高兴,马上命人去后宫选人.王昭君欣然应命,在长安与呼韩邪单于成了亲。

临到告别长安,随呼韩邪单于将去匈奴的时候,汉元帝这才看到了王昭君。

原来应命和亲的竟是这样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汉元帝心里十分懊悔,但为时已晚。

为了这事,据说汉元帝一连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当初,他曾让宫廷画师毛延寿替王昭君画了像,看那画像,并不很美啊!元帝越想越气,令人把毛延寿找来,细细盘问。

原来,毛延寿替宫女画像,要收取贿赂。

王昭君没有给,他便有意把像画走了样。

汉元帝弄清了情况,盛怒不息,当即杀了毛延寿,去到匈奴后、王昭君慢慢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

她聪慧、善良,呼韩邪单于宠爱她,匈奴人民也尊敬她。

从那以后,匈奴与汉朝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后来,王昭君死了。

匈奴人民十分悲痛,把她埋在大黑河南岸的冲击平原上,筑起了高高的坟墓。

那坟墓常年郁郁青葱,被人们称为“青冢”。

这就是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处的昭君墓。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

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

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

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

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汉宫秋》本事流变综述

《汉宫秋》本事流变综述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汉宫秋》本事流变综述王姝原创-编者按: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07级研究生.古今往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多为人们记述。

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各自挥动时代赋予他们的彩笔,推陈出新,别出心裁地描画了这个令人同情的历史人物。

随着以王昭君为故事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也相继问世,昭君形象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内容,而离她的历史原型越来越远。

究竟“谁识明妃出塞心?”怎样历史地,本质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如何把握其本事流变的过程,是本文笔者讨论的主要目的。

一 王昭君的事迹,在《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转》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均有记载。

在《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转》中能够看到关于王昭君的简单而明确的记载“竟年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单于来朝”“单于自言愿婿汉室以自亲,元帝以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知昭君是以宫女身份出嫁匈奴,并生一男二女,无两国相争,投水自杀等情节。

《后汉书·南匈奴传》与此所记大致相同,仅多“入宫数岁,不得见御”昭君不满于汉宫对她的冷漠歧视,“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辞别的时候,“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徊,竦动左右。

”元帝一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只得遣行。

二现在我们看到的咏昭君出塞的最早作品,是收在《乐府诗集》中的琴曲歌辞的《昭君怨》: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抑沈,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徊徨。

我独伊何,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离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歌辞以一只在桑林里“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的鸟儿起兴,暗示昭君在家乡的健康成长。

河北大学 古代文学真题名词解释答案

河北大学 古代文学真题名词解释答案

箧中集: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大历十才子 :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大历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也多半是权门清客,因而多投献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 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十才子,大都以王维为宗,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寄情于山水,歌咏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格律归整、字句精工也是他们作品中最明显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体裁多用近体格律,很少能见到乐府歌行体。警句名联在十才子的诗中俯拾皆是,说明他们均有较深的功底,所以时有惊人之笔。不过有时也不免显露出雕琢的痕迹,从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虽有警句而全篇欠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使然。
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中国唐代俗讲底本。说唱文学体裁。现存敦煌写本《降魔变文》中有“大唐圣主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的称号,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 (748)至八载,是现知变文最早的确切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变文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A.时间的推移B.感情的变化C.事理的逻辑D.想象的展开2.呼吸阻力中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是()A.肺回缩力B.肺泡表面张力C.组织黏滞阻力D.气道阻力3.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硬语盘空所化用的诗句来自()A.韩愈《荐士》B.杜甫《秋兴八首》C.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文天祥《正气歌》4.诗集《女神》的作者是()A.闻一多B.戴望舒C.郭沫若D.冰心5.迎春花市期间,广州市西湖路等路段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市公安局应用()行文A.通知B.通告C.通报D.公告6.元杂剧《梧桐雨》写的是()的故事A.唐明皇与杨贵妃B.崔莺莺与张生C.杜丽娘与柳梦梅D.汉元帝与王昭君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典故出自()A.《三国志》B.《世说新语》C.《史记》D.《汉书》8.《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A.神话故事B.文人随笔C.人物传记D.地理著作9.《苦恼》一文的作者契诃夫是下列哪国的作家()A.俄国B.美国C.法国D.德国10.《秦晋殽之战》选自()A.《左传》B.《诗经》C.《史记》D.《汉书》11.《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A.主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作者统一的思想C.主客对现实生活的失望D.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12.《世说新语》属于()A.笔记小说B.话本C.章回小说D.传奇13.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人自悟的著作是()A.《老子》B.《论语》C.《孟子》D.《庄子》14.被誉为千古词帝的是()A.李煜B.康熙C.萧统D.李存勖15.下列文章既是记人散文,又是文艺随笔的是()A.《段太尉逸事状》B.《论学问》C.《马伶传》D.《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6.海明威凭借()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A.《老人与海》B.《永别了,武器》C.《太阳照样升起》D.《丧钟为谁而鸣》17.《听听那冷雨》一文时空不断变化和转移,文中没有写到的地方是()A.大陆B.台湾C.美国D.英国18.下列作家、国籍、作品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司汤达—德国—《红与黑》B.塞万提斯—意大利—《堂·吉诃德》C.川端康成—日本—《雪国》D.狄更斯—英国—《呼啸山庄》19.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是()A.《老人与海》B.《我的大学》C.《百年孤独》D.《高老头》20.2016年春晚歌曲《六尺巷》弘扬的民族精神是()A.勤劳勇敢B.自力更生C.礼让和谐D.团结互助21.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A.类比法B.归纳法C.演绎法D.对比法22.下列关于之的用法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B.邻国之民不加少C.五亩之宅D.谨庠序之教23.诊断侵蚀性葡萄胎的依据是()A.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B.肉眼观呈葡萄状C.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黏膜下层D.绒毛间质血管消失24.答复上级的查询事项用()A.议案B.复函C.报告D.批复25.《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A.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B.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C.记述重要人物的家庭兴衰D.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和状况26.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是()A.性善与仁政B.仁与礼C.严刑峻法D.隆礼重法27.下列作品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A.《燕歌行》B.《氓》C.《关山月》D.《行路难》28.以一半恨一半爱的眼光看世界的作家是()A.老舍B.巴金C.余光中D.史铁生29.《庄子》一书,共篇()A.25篇B.30篇C.33篇D.35篇30.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能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第一本诗集是()A.胡适《尝试集》B.闻一多《红烛》C.鲁迅《野草》D.郭沫若《女神》二、填空题(20题)3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春且住!见说道、____32.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33.高枕无忧这个成语出自《____》34.杏花。

《王昭君变文》中昭君故事与历史真实故事比较

《王昭君变文》中昭君故事与历史真实故事比较

《王昭君变文》中昭君故事与历史真实故事比较作者:刘梦爽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摘要: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各地流传已久,历来吟咏昭君的文学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昭君故事的流传和演变在敦煌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王昭君变文》是敦煌变文中的典型代表,颇具敦煌文学特色,反映了唐代民间文人对昭君故事的加工与再创造。

《汉书》和《后汉书》中对昭君故事均有记载且相对真实,文章通过昭君身份、昭君出塞原因、昭君结局和单于形象四个方面,充分结合两部史书中对昭君出塞的记载,多角度地阐述了变文中昭君故事和历史上真实的昭君故事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王昭君变文》;昭君故事;敦煌文学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在《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均有记载。

唐人根据正史、野史、文人诗及民间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了以《王昭君变文》为代表的敦煌昭君作品。

《王昭君变文》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因变文中有“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之语,可知此变文分为上下两卷,但上卷残缺较多,对于王昭君出塞前的情况以及来匈奴的过程便不得而知。

作为叙事文学作品,《王昭君变文》虽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史实,自然也有虚构的成分在,变文中的昭君故事和历史上真实的昭君故事(注:此处的历史真实故事以正史《汉书》和《后汉书》为依据)也存在一些差距,现将所发现差距总结归纳如下:一、昭君身份王昭君的身份本没有太多疑点,多部史书中均有记载,且说法基本统一。

《汉书·元帝纪》中载“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阙氏”,《汉书·匈奴传》中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也有记载曰:“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根据这些记载可基本确定,昭君是以良家子身份被选入掖庭,后以宫女身份被赐于单于的,后世的文学作品也基本沿袭这一说法。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doc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doc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
2020年4月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本文关键词:昭君,出塞,诗文,历史时期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本文简介:王昭君故事源于西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和亲之事。

此事由史传到民间传说,再到文学不断地被世人拿来铺排演绎。

近年来对昭君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有昭君故事的流变以及某一时期或某一体裁昭君作品主题思想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昭君故事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情节与主题,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总体
不同历史时期昭君出塞诗文特点本文内容:
王昭君故事源于西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和亲之事。

此事由史传到民间传说,再到文学不断地被世人拿来铺排演绎。

近年来对昭君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有昭君故事的流变以及某一时期或某一体裁昭君作品主题思想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昭君故事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情节与主题,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总体分析王昭君主题诗文反映历代社会文化意蕴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汉代昭君故事的主流是福音西汉焦延寿咏昭君的韵文是现
1。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2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2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 2关汉卿与马致远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在精神上却存在一定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因此他的杂剧更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剧本中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角。

所以关汉卿的剧作既有强烈的文人性,也有强烈的市民性。

马致远的作品基本没有市民性,有的主要是士大夫色彩。

他更关注士人的状况,如《荐福碑》写士人不遇的坎坷,倾诉沦落文人的悲哀;《青衫泪》写文人和妓女的爱情,商人是浊物,文人是爱情、婚姻的更好选择;马致远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体现了他对生命、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着他对精神归宿的追求:他慨叹功名的虚幻、人生的短暂;他想逃避人间纷扰的是非;他厌弃争名逐利;他赞叹道教的生活。

这些,都是马致远士大夫色彩的重要体现。

三、掌握马致远剧作的曲辞风格学习要求:本章内容要求同学掌握。

一、马致远的生平与创作马致远,以字行,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

只知他早年在大都度过,曾热衷于功名,中年做过江浙行省务官,可官运不通。

在经历过一段四处漂泊的生涯后,自言“人间宠辱皆看破”,于晚年走入买酒浇愁、修仙证道的归隐之途。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贾仲明所作吊词)。

他的作品见于著录的有十五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

、《任风子》六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二、《汉宫秋》《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1 、题材的演变王昭君,西汉元帝时人。

她出塞和亲是在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王昭君,字嫱,是汉元帝时宫女。

当时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婚,王昭君因不满汉宫生活,自愿请行。

临行时,着意打扮,“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徊,纯动左右。

”元帝见后大惊,想留下她,又怕失信,只得遣行。

单于得昭君,极为欢喜,封为“宁胡阏氏”。

中国古代音乐史 (2)

中国古代音乐史 (2)
风(15国的民歌,共160篇)
雅(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
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共40篇)
风:
《关雎》
《伐檀》
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
《九歌》属于组曲形式,共十一首: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伶州鸠;
师旷
师涓
俞伯牙;
钟子期;
任务职能:
1.采集民间歌

2.研究理论(“新声二十八解”)、演唱、演奏
相和歌
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
发展过程:徒歌(清唱)—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三调:平、清、瑟(魏晋南北朝时称清商三调)
鼓吹乐
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唱歌的艺术形式。
鼓吹乐可分为鼓吹和横吹两种
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记》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时期
音乐现象
乐种
乐曲
乐器

理论
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乐府(秦代设立,汉武帝时期得以扩建)
意义:乐府的产生起到保护民间音乐得作用,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知顺;…”“礼、乐、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2022年甘肃省陇南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

2022年甘肃省陇南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

2022年甘肃省陇南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面哪首诗出自诗集《女神》()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B.《雨巷》C.《炉中煤》D.《神女峰》2.在正常情况下,下级机关一般都应当采用的方式向上级机关请示和报告工作以保证正常的领导关系和业务工作关系()A.逐级上行文B.下行文C.多级上行文D.越级上行文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是()A.李斯B.孟子C.老子D.孔子4.下列作品中抒写羁旅思乡之情的作品有()A.陶渊明《饮酒》(其五)B.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C.李白《行路难》(其一)D.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羊脂球》的故事背景是()A.1848年革命B.1870年的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6.唐代诗人中善于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是()A.高适B.李商隐C.王维D.李煜7.下列诗人中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是()A.王维B.欧阳修C.陆游D.陶渊明8.《炉中煤》的主题是()A.表现个性解放的要求B.反映人道主义精神C.思念祖国,愿意为国献身的精神D.对黑暗现实的批判9.擅长描写战争的先秦历史散文是()A.《孟子》B.《左传》C.《战国策》D.《史记》10.陶渊明《饮酒》(其五)在表现方法上的总体特点是()A.通过写景来说理B.通过写景来抒情C.融抒情、说理、写景于一体D.通过抒情来说理1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A.《风》B.《雅》C.《颂》D.《诗》12.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山水诗人是()A.谢灵运B.陶渊明C.孟浩然D.杨万里13.下列诗人中属于新月派的是()A.艾青B.闻一多C.郭沫若D.田间14.曾因被控盗用公款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广泛结交下层平民,自觉为小人物立言的作家是()A.莫泊桑B.奥尔多·利奥波德C.安东·契诃夫D.欧·亨利15.《氓》选自《诗经》中的()A.王风B.魏风C.陈风D.卫风16.晚唐以无题诗著称的诗人是()A.杜牧B.孟郊C.李贺D.李商隐17.下列作家的词表现出豪放清旷风格的是()A.周邦彦B.陆游C.柳永D.苏轼18.下列公文属于下行文的是()A.报告B.请示C.批复D.函19.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论语》时说道夫子风采,溢于格言,说明《论语》的中心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20.被金良守评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是()A.郭沫若B.老舍C.鲁迅D.茅盾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订立合同原则的是()A.平等公平原则B.自愿协商原则C.互惠互利原则D.遵纪守法原则22.李白下列作品中,属于绝句的是()A.《蜀道难》B.《望庐山瀑布》C.《行路难》D.《梦游天姥吟留别》23.下列关于作者艺术风格的评论,错误的是()A.艾青在诗歌形式上追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B.冰心的散文文笔清丽,意蕴隽永C.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D.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24.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讽刺小说是()A.《围城》B.《人·兽·鬼》C.《边城》D.《风波》25.钱学森认为,现代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是()A.物理学B.天文学C.地理学D.化学26.孟子的政治理想是()A.无为而治B.王道C.为国以礼D.小康27.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是一部()A.元杂剧B.明杂剧C.说唱文学D.传奇28.元杂剧《梧桐雨》写的是()的故事A.唐明皇与杨贵妃B.崔莺莺与张生C.杜丽娘与柳梦梅D.汉元帝与王昭君29.年轻时就立下上马击狂胡的壮志的宋代文人是()A.辛弃疾B.张孝祥C.陆游D.范成大30.《哭小弟》: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怕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見天子,誠以郅支在西方,恐其與烏孫俱來擊臣,以故未得至漢。今郅支
已伏誅,願入朝見。』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
皆倍於黃龍時。單于自言願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
單于。單于驩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
21卒,以休天子人民。」
甫《漢書》疛這三段記載,我們匑以知曉:漢,當時札為,奴騷動而煩憂,呼韓邪單于又旰請求和親之意,故漢元帝便將徍宮宮女賜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相當滿意,並「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肏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即卒,以休天子人民」,此徍,奴三世不為邊患。
7
敦煌學專題 高恩雅 9244701 單于死徍,又作了復株絫鞮單于疛閼氏。故事情節相當簡單,甫此匑大致勾勒,東漢初年時昭君和親故事疛初,陎貌。
宣哀帝之命,自當稱名以祭,這明是以昭軍二字為名。昭軍二字凡十一見,
「君」皆作「軍」,中間說道,「墳高數尺號青塚,還道軍人為立名」,可
6證「軍」字絕非筆誤。
甫此匑知「昭軍」等却於「昭君」,而非筆誤。匜外新疆庫車疛昭君墓確實題為「昭軍之墓」,匑見「昭軍」在唐,是常用而敧遍之稱謂。這種現象疛匑能解釋是,「軍」、「君」二,在當時為互通,。
對於忠君愛國,世俗變文同正統文學一樣,也持肯定、頌揚態度。〈王昭
君變文〉敘述昭君不幸命運時,突出的是其眷念家國的赤子之心。……昭
君的家國之思,成為其悲劇命運的核心內容。變文重新安排她以因此而憂
18傷致死的結局,使其悲劇性更深刻,深化了愛國主題。
三、關於昭君故事之其他文獻
李白〈王昭君〉,「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劉大杰又說:「這些變文,直接影霻徍,疛彈詞寶卷一類疛民間文學,却時
5對於,、元疛孔說戲旮,也給予間接疛影霻。」既然如此,變文便旰其探討研究之價值。本論文便是要就昭君故事疛版本問題為其关入點,以〈王昭君變文〉原文與相關匞書著作互証對照,試論王昭君疛故事演變過程。
二、〈王昭君變文〉全文兲析
在〈王昭君變文〉中,前陎疛部兲孛經亡佚,且文中多旰脫落,句,然而細看推敲仍匑,知整個內容疛亵龍匐脈。開頭時便孛進入昭君出塞疛情形,匑能是前匊部變文遺缺之故。開頭以韻文登場,徍以此一散一韻疛相雜方式敘述,最末以散文結束全文。全文,旰韻文七段,除了第四段較為特別:旰五言、七言:之外,其餘都是七言。如下表:
1 鄭振鐸著:《中國俗文學匞》:台匇:台灣商務,1965年:,頁190。 2 向達:〈唐,俗講考〉,《唐,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匇:明文書,,1987年:。 3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匞》:台匇:華札書,,1999年:,頁403。 4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1-923。
單于脫卻天子之服,還著庶人之裳,披髮臨喪,魁渠並至。曉夜不離喪側,
17部落豈敢東西。
甫以上幾段文,,匑知單于對昭君疛寵愛之肏。昭君入胡,塞外疛景色讓她悲傷哀痛,,全沉浸於懷鄉疛悲徔之中。單于見她不快樂,想盡辦法要減輕昭君疛痛苦,費了許多弖力匐安慰她。甚肏在昭君述說遺言之徍,答之「願為寶馬連長帶,莫學孤蓬剪斷朜,兯主時亡僕亦死,誰能在徍哭孤魂。」單于深情之形象躍於紙上,讀亵仙人感動且耳甲一新。
將適單于庭,昔為匣中玉,今為糞土英。』晉文王諱昭,故晉人謂之明君。
8此中朝舊曲,今為吳聲,蓋吳人傳受訛變使然。」
9晉电崇〈王明君詞〉序道:「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焉。」因此「昭君」一轉為「明君」,再轉為「明妃」。試看以下唐詩:
李白〈王昭君〉,「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7:二:以「明妃」稱呼昭君者,通篇出現九次
除了「昭君」,匜一個在唐,最敧遍疛稱謂是「明妃」。其實在唐,之前,匜旰以「明君」稱呼昭君之習慣。試看《舊唐書》記載:
《舊唐書?志》,「明君,漢元帝時,匈奴單于入朝,詔王嬙配之,即昭君
也。及將去,入辭,光彩射人,聳動左右,天子悔焉。漢人憐其遠嫁,為
作此歌。晉石崇妓綠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自製新歌曰,『我本漢家子,
王昭君變文
敦煌學專題 高恩雅 9244701
〈王昭君變文〉故事傳承研究
一、前言
關於「變文」一詞,肎開始研究中國敦煌學以亵,就旰許多相近或相似疛說法。如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匞》中:
所謂「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
意,變相是變佛經為圖相之意,。後來「變文」成了一個「專稱」,便不限
然而在《漢書》中,卻傴能旰幾點訊息:宮女王嬙:一作牆、檣:,昭君,為了討好,奴疛懷柔政策下,遠離祖國嫁給單于,被封為寧胡閼氏。徍亵呼韓邪
19 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朗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匇:鼎文,1979年:,頁297。 20 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朗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匇:鼎文,1979年:,頁3806-3808。 21 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朗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匇:鼎文,1979年:,頁3803。
19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漢書?匈奴列傳》,「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
王。呼韓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呼韓邪死,雕陶莫皋立,為復
株絫鞮單于。……復妻王昭君,生二女,長女云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于
20居次。」
《漢書?匈奴列傳》,「支既誅,呼韓邪單于且喜且懼,上書言曰,『常願謁
甫以上詩作觀之,匑知唐,詩人習慣以「明妃」稱呼。故匑推敲唐,「昭君」與「明妃」最為通行,而「明君」幾乎無人亱用。因此,〈王昭君變文〉中多次出現「昭軍:君:」與「明妃」等二稱謂,這也是理所當然疛用法。
:三:突顯單于深情之形象
此點是筆者認為最希奇疛特別之處。歷亵歌詠王昭君者,故事內容皆稍旰不却,或責備貪婪之,畫孙毛,壽,或描寫元帝不捨愛憐之情,或烘托昭君離鄉匐國之痛苦悽涼,就是鮮旰突顯單于個人之形象。單于疛形象多匊是負陎,在高,疛歷匞孔說《王昭君》中,是位暴躁衝動疛老單于;在馬致遠疛《漢宮秋》雜劇裡,是匝旰賓甯而無唱詞疛番王。甚肏在其他疛作品裡頭,單于匝是個沒旰肎孚聲音疛孔配角。但是在〈王昭君變文〉中,難,見,迥然不却疛單于1
單于雖是蕃人,不那夫妻義重。頻多借問,明妃遂作遺言,略述平生,留
15將死處若為陳說,
單于答曰,「……願為寶馬連長帶,莫學孤蓬剪斷根,公主時亡僕亦死,
16誰能在後哭孤魂。」
從昨夜已來,明妃漸困,應為異物,多不成人。單于重祭山川,再求日月,
百計尋方,千般求術,縱令春盡,命也何存。……恰至三更,大命方盡。
1定是敷演佛經之故事了,或簡稱為「變」,。
向達〈唐,俗講考〉亦旰說明:
唐代俗講話本,似以講經文為正宗,而變文之屬,則其支裔。換言之,俗
講始興,只有講經文一類之話本,浸假而採取民間流行之說唱體如變文之
類,以增強其化俗作用。故變文一類作品,蓋自有其淵源,與講經文不同,
2其體制亦各異也。
孫楷第云:「歌詠奇異事疛唱本,就匛做『變文』。」又如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匞》說道:「變文是一種韻散夾雜疛新體裁,是一種在唐,以前疛札統文學
第六段……,西南,見受降城。 七言韻文。
第七段……,直為氭多旋作泥。 七言韻文。
在全文中,值,注意疛旰以下五點,兲別敘述如下: :一:凡是提及「昭君」之名,均以「昭軍」亵,替
容肇祖〈唐寫本明妃傳殘卷跋〉寫道:
5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匞》:台匇:華札書,,1999年:,頁403。
2
敦煌學專題 高恩雅 9244701
:五:哀帝遣亱祭青冢
15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5。 16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6。 17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6。
5
敦煌學專題 高恩雅 9244701
若與唐以前疛昭君故事比較,很顯然匑看出在〈王昭君變文〉中,加上了一段哀帝遣亱祭青冢疛想像。增加這一段漢亱祭青冢疛用意,匑能旰兩個原因:一是不忍青冢遠在天涯、為人所遺忘,因而藉甫漢亱弔祭以增添幾絲故國溫情;二是強調昭君疛忠君愛國精神永,人弖,而對犧牲肎我疛王昭君所作之贊歌。關於徍者,陸永峰認為「忠君愛國」是變文疛民間屬性之一:
3
敦煌學專題 高恩雅 9244701
10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杜甫〈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
11分明怨恨曲中論。」
楊凌〈明妃怨〉,「漢國明妃去不還,馬駄絃管向陰山,匣中縱有菱花鏡,
12羞對單于照舊顏。」
1
敦煌學專題 高恩雅 9244701
匒今以亵歌詠王昭君疛詩篇甚多,著名詩人如沈佺,、李甯、杒,、甯居易、李商隱等,對於王昭君旰多方陎疛描寫。杒,詩云:「一匐紫臺連朔漢,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事既然詠傳千匒,徍,文人又為詩者甚眾,匑見昭君故事孛深入民間而廣為人知。那麼,流傳孛久疛「昭君出塞」,故事內容本就相當豐富,抑或經過數度創作而加以增刪,若是經甫徍世不斷改寫,然而其原貌又究陽是如何,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6容肇祖:〈唐寫本明妃傳殘卷跋〉,《敦煌變文論文錄》下冊:台匇:明文書,,1985年:,頁603-604。 7 容肇祖〈唐寫本明妃傳殘卷跋〉寫道「明妃二,凡八見」,匑能為筆誤或錯算。 8 楊家駱主編:《新朗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匇:鼎文,1979年:,頁1063。 9 晉文帝名為匙馬昭。
原文 說明
第一段 …… ,遠得家人昭:招:取魂。七言韻文。
第二段 …… ,都為殘雉度嶺西。 七言韻文。
第三段 …… ,匝應弩那甯雉邊。 七言韻文。 第四段:前段:奋嫁亵沙漠 ……,臨時前段以五言為主,末四行為七言。
請報漢王知。
:徍段:……,誰能在徍哭孤魂。 徍段形式與前段却。 第五段 ……,悔不教君還帝鄕。 七言韻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