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离技术在红霉素提取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分离技术在红霉素提取中的应用
冯长根 陈 涛 曾庆轩
(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灾害预防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摘 要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现代分离技术溶剂萃取法、膜分离技术、盐析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及离子交换技术在红霉素分离提取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展,并对这些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做了简要探讨。关键词 红霉素 提取 溶剂萃取 膜分离技术 大孔树脂 离子交换
收稿日期:2006-11-06
作者简介:冯长根(1953~),男,博士,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应用化学领域的研究。c gfeng@wuma com cn
Application of 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in Erythromycin Extraction
Feng Changgen Chentao Zeng Qingxuan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Prevention and C ontrol of Explosive Disasters,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e rec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modem separation technologies,for exa m
ple solvent extraction process,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salt-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processes,macroporous rosin adsorption process and ion exchange method in Erythromycin extraction are reviewed in detail Besides,the foreground of these modem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was discussed
Keywords erythromycin e xtraction solvent extraction me mbrane separation macroporous resin ion exchange 红霉素是弱碱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效率高、毒性低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红霉素衍生物的广泛使用及新剂型(如红霉素肠溶微丸胶囊)的开发,使得红霉素原料用量大幅度增加。因此,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红霉素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红霉素的分离提纯具有以下特点:
目标产物浓度低。在发酵液中,红霉素的浓度很低,约占0 4%、0 8%。众所周知,分离对象的初始浓度越低,分离提纯的成本就越高;
红霉素的性质不很稳定,且发酵液容易被污染,这就对能够采用的分离技术手段造成了严格的限制;
红霉素发酵液中杂质的浓度相对较高,其中一些杂质的性质和红霉素很相似,用一些常规的分离技术无法将它们分离以获得高纯度的红霉素产品:
红霉素往往直接作为医药用品,需要符合特殊
的质量和安全要求。
上述特点决定了红霉索分离提纯工艺的复杂性及重要性,同时也对研究开发适用于红霉素分离提纯的新方法、新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分离提取红霉素的工艺做一综述。
1现代分离技术的应用
红霉素的提炼过程包括以下3个方面: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 提取过程; 精制过程。其中,提取过程极其重要。目前工业上应用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及大孔树脂吸附法等
[1]
。
膜分离技术,做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浓缩、提纯及净化技术,近年来在红霉素提炼过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
。
1 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至今已有60多a 的历史,近10a 来世界各国为发展溶剂萃取新概
59 第21卷第1期2007年1月 化工时刊Chem ical Industry Tim es Vol.21,No.1Jan.1.2007
念和新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有化学反应萃取、液膜萃取、反胶束萃取、超临界萃取等[3],但多数尚处于实验室和中试阶段。这些新技术在红霉素的提取中均有所应用。
1 1 1 化学反应萃取法
在化学反应萃取过程中,红霉素分子与萃取剂发生配合,生成中性溶剂;配合物。相对于物理萃取过程,由于发生了化学反应,分配系数明显增大,选择性和萃取容量增加。2000年,李洲等[4~5],研究了一个萃取红霉素的中性配合体系:以高脂肪醇(FA)做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探索了不同操作条件,如水相中红霉素浓度、pH值、有机相中萃取剂浓度以及萃取温度等工艺参数对红霉素萃取分配系数的影响。现场试验和结果表明:萃取收率平均可达96 08%,反萃取收率平均为94 96%,成盐收率平均为82 10%,3步累计平均收率78 62%,稍优于现有生产指标,而且新萃取体系的溶剂损失大幅度降低,节约了生产成本,可供工业生产试用。
1 1
2 固定床溶剂萃取法
2001年,曹正芳等[6]采用固定床溶剂萃取法从发酵液中提取红霉素,研究了溶液的pH值、操作温度、发酵液流速以及洗脱液流速对分离过程的影响。用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克服乳化,减少红霉素和溶剂的损失。在相比(o/w)为1/25时,萃取率可达95%左右,用纯乙酸丁酯洗脱,洗脱率达到95%;而传统的溶剂萃取法,只有相比为1/1时才能达到同效。
1 1 3 反胶束萃取法
1997年,Nitin W等[7]以AOT-异辛烷反胶束系统从水溶液中提取红霉素,在温和的实验条件下可取得较高的收率。2003年,李夏兰等[8]也采用AOT-异辛烷反胶束系统提取了乳糖酸红霉素。在室温、pH值、盐浓度都相同的条件下,仅以异辛烷作萃取剂,萃取效率只有5 12%;而加入AOT0 05mol/L后,萃取效率显著增加到94 4%。将反胶束萃取剂循环使用3次,萃取效率都在87%以上,能循环使用。
1 1 4 预分散萃取法
1997年,胡熙恩[3]在文章中报道:1994~1996年Lye和Stuckey将预分散萃取技术应用于红霉索萃取。以癸醇为内相,制备胶状液膜(CLA),考察了红霉素的预分散溶剂萃取工艺,讨论了不同的操作条件如:相比、离子强度、pH值、搅拌等对萃取与反萃取的影响。与传统的萃取技术相比,预分散溶剂萃取技术优势明显,如:传质界面大;传质速度快,萃取时10-2s 就可达到平衡;由于预先已将溶剂分散和乳化,可以防止或降低溶剂在萃取设备中乳化,操作相比小,溶剂相对水相料液体积比可高达1 100~1 500;萃取效率高,红霉素单级萃取率超过90%,使普通的萃取设备相当于无穷级萃取。
以上总结了近年来在溶剂萃取法中出现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这些方法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但目前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同时存在处理量小、成本高等缺点,决定了他们还难以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1 2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分离纯化技术,近年来在抗生素提炼中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用于红霉素提炼中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涉及超滤、液膜分离和反渗透等[9]。
1 2 1 超滤
2004年,Li等[10]利用超滤与溶剂萃取相结合的方法,从发酵液中提取红霉素。这种新工艺不需要加入价格昂贵、对人体有毒害的破乳剂[11],静置分层快,不需离心分离,萃取收率比原工艺高2 9%,达到93 17%:而且超滤对原料液有一定脱色作用[12],不需要活性炭或树脂脱色,就可降低产品色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1 2 2 反渗透
1994年,刘昌盛等[13]将反渗透技术应用于红霉素提取。选用丹麦DDS公司的Module20UF/RO系统,板框型装置,总过滤面积0 72m2,在压力为4 0MPa时,发酵液可浓缩5倍,料液浓度2000u/mL 左右,达到后续操作要求,且红霉素基本上无损失。
1 2 3 液膜分离
1996年,Kawasaki等[14]利用支撑液膜技术,1-癸酸做载体,从红霉素的稀碱性水溶液中提取红霉素A,液膜与料液之间的分配系数可达122,且透过液膜的传质通量高,同时起到了很好的分离和浓缩效果。
2002年,Habaki等[15]采用W/O/W型乳化液膜渗透新技术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红霉素。结果表明,将Span 80溶于庚烷做膜相,25 ,料液pH值为
60
化工时刊 2007 Vol 21,No 1 化工纵横 Comm ents&Review s in C.I.